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课程性质

高中语文课程性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课程性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课程性质

高中语文课程性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有效衔接

中高职作为我国重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在课程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技术培养,还要开展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文化课程。语文作为中高职院校的核心和重点教学科目,采用贯通教学模式,是中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学的发展趋势。但在中高职贯通模式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衔接,则成为中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现状分析

(一)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

中职学生大多文化课水平较差,由于其学情限制,导致学生在语文科目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加之中职院校语文课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导致学生对语文科目学习的兴趣不足,甚至影响了其课堂表现。这意味着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教学质量达不到目标要求,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其他科目的学习。但语文作为核心教学科目,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学习欲望的,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参与度,就需要改变教学理念、方法和方式。

(二)个人语文能力不足

中高职贯通班级不仅要学习文化课,还需要完成应用技术教育,这导致中高职学生面临着比较大的课业压力。正因如此,很多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十分欠缺,语文科目的学习水平也达不到目标要求。但语文作为基础教学科目,学生是有积累和学习的需求的,很多学生明确的表示希望通过语文课来提高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但仍然采用灌输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使中职学生语文科目学习意愿下降,学习质量不达标。

(三)语文科目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中职院校的语文科目教师无论是学历还是教学经验都有所欠缺。由于这些教师教学积极性不足,与其他院校和高职院校沟通交流欠缺,导致其教研能力较弱。这直接导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其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符合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科目的教学要求。

二、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有效性衔接

(一)加强对语文基本功教学,夯实学生语文基础

中职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是摆在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科目教学面前的难题之一。想要实现语文课程的有效衔接,首先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语文素养。只有通过对字词量积累训练、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的强化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从而为语文科目教学的有效开展打好基础。为此,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持续、有效的开展基本功训练,开发早自修或自习课的有效时间,开展写字训练、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从而让学生夯实语文学习基础,树立语文科目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和语文学习兴趣。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潜能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多彩的语文科目相关的活动,来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通过课本剧排练、朗诵比赛、阅读小组等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爱学语文、学好语文的良好习惯,从而使中高职贯通班级的语文课程衔接更顺畅。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还能够释放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营造更加丰富的贯通班级的人文氛围,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三)融入高职元素,实现无缝对接

邀请高职语文教师进入中职课堂,不仅能给中高职贯通班级的学生带来高职院校的最新信息,更能提前感受到高职语文教学的魅力,对中高职贯通班级的学生学好语文无疑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课堂的参与不可少,同时中职语文的教研活动应积极邀请高职语文教师参加,通过更宏观的把握和指导性的意见,为中高职贯通班级的语文教学提出对接策略,达到真正贯通,无缝对接。

(四)提升教师素养,参与高职教研

想要实现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的有效衔接,就一定要提高中职语文教学师资力量。这就要求中职学校能够提高对贯通班级语文教师的重视,通过定期培训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除此以外,还要与高职院校和其他中职院校建立有效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研交流活动,提升中职贯通班级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这能够使中职教师更好的把握贯通班级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的有效衔接。

综上所述,中高职贯通班级模式作为我国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实现其教学科目的有效衔接,是保证贯通班级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虽然现如今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科目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但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语文科目教学水平的提升,贯通班级语文课将会实现有效衔接,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高中语文课程性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标 改革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125-01

前言:

改革就是用新的方式方法取代以往的传统模式,来达到提升效率的目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问题和矛盾。自新课标提出以来,课程结构的改变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改变,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也同样产生了新问题和矛盾。

一、高中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普遍矛盾

1、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的矛盾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课程的结构产生了变化,语文课程分为了选修课和必修课,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导致了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的矛盾明显化。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必修语文课程要求在1.25年的时间内学习完,学生通过必修语文课程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选修语文课程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扩大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选修语文课程一般要求在1.75年修完。新课标这样的要求就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选修课内容的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的语文能力上来,这样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但是高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它的地位确实是十分的重要,高考在本质上就与其它考试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具有独特的评价形式,让语文的选修课带上了功利性质,造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不是从语文本身与学生的发展确定,而是和高考的关系确定,让语文课程的教学和考试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

2、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课包含了五个内容: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这种设置让语文课程出现了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发展是课程和学生发展的必然。而基础性就是指“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基础”。高中语文课程不管是选修还是必修,都要将基础性作为重点。但是经过实践证明,选修课的内容在学生的需求中,无法达到统一,造成了多样化需求与基础性要求出现客观上的对立。现在大部分学校将选修课程进行规划,并将这些选修课程能实现作为基础性前提,但却处于没有充分调查学生需求的情况下进行,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属于必修课的内容,与新课标开设选修课的最初目的相悖。

二、高中语言课程与教学之间矛盾的解决办法

1、展开核心目标的学习,解决教与考之间的矛盾

核心学习目标就是指各个学科都受到重视的共同培养目标,强调高中生必备的综合技能,具有指导学科课程实施和学习成果评价的功能。事实上,从本质上来看,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之间不存在矛盾,只是在以往的考试中把学科的基础知识放在了过重的位置上,涉及技能的部分过于简单,而且还存在着过多的限制,考评不够全面,但这些技能却在社会上或学业的深造上属于必备的能力,例如批判式思维,它就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分析,选择性吸收,提高学习的质量,这种知识就是无法在高考中得以考评,这种技能的优势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优化,质量更高,这就需要高中教育阶段制定一个完善的核心学习目标,既“根据未来社会行业所需的共同技能以及升学所需的各项技能制定可操作的核心学习目标”。这个核心的学习目标不需要对学科知识与技能做出硬性规定,而是高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用这样的学习目标来对各学科进行教学和评价。

2、考虑各种发展需求,解决多样性和基础性的矛盾

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多样性矛盾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如果对这个矛盾不加以重视,对于语文课程基础性的实现及选修课程的开设都是有害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做出全面和科学的评估,查找学生的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是简单的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选修课能解决的,需要从选修课程开设的针对性上入手,不同的教师开设同一门语文选修课程其侧重点不同,在同样的选修课达成语文教学的同时,又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知识程度做出评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语文的选修课。总之选修课的开设和实施过程都要把学生的自由放在首位,这样才能解决高中教育阶段基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结语:

新课标的出现,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能够更好的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而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则是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障碍,只有将这些矛盾进行解决,才能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翠萍.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的素质教育特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8)

[2]范春娥.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J].才智.2011(11)

高中语文课程性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职业教育、语文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职业院校教师面临的新任务就是:更新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自身素质结构,这是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采取的对策,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辩证的否定”,努力使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改变低效,无效的状况;同时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困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尽力使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 、水平具有自身的竞争力。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在高职语文类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必要性。

1、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构成的,它所改变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而学生仅是在教师指导下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状况。推行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及其系列教学法,一则可提供给学生自我学习空间,二则有望将现行的课程教学改革引向社会发展所期望的、生产一线需要的人才这一目标。不容否认的是现今的职业教育中课程教学与普通教育的雷同与近似,因而推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鉴于高职院校所承担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职业后备人才的职责,而高职语文类课程的学习则是培养高职各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因此学好高职语文类课程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扩充知识面、培养其语文兴趣,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培养学生日后工作和生活实践所必须的一些基础素质和能力,比如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能力等。教学务必讲求实效,这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而高职语文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必然要汇入整个教学改革的洪流中去。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及其教学法的实践

1、实践行动导向教学理论,首选是项目任务教学法。项目任务教学法首要的是应设计一个具体明晰的工作任务并提出准确的要求,课程教学以工作任务为内容,以项目为载体,立足于教会学生如何出色的完成任务,即怎样去做?怎样做好?所以在项目教学中,笔者认为设置项目尤为重要,结合高职学生的水平和特点设置项目,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中真正感到成就感和学有所用,使项目活动具有可操作性。

2、分组讨论、确定内容。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师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任务。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讨论并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分工合作。

3、信息资料收集及处理。教师着重于启发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可以通过让学生查阅图书资料,上网等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并进行归纳整理。

4、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任务。学生按方案确定个人任务并共同完成,学生依据标准评价项目完成效果,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结果,教师对自评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

现以高职语文类课程以《应用文写作》教学为例。教学时首先进行兴趣引导:讨论教与学的方式,建立学习小组,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建立项目教学情境:创建一个虚拟公司,学生通过应聘成为该公司企划部的员工,公司举办人才招聘会,学生以应聘者的身份准备求职信、个人简历等应聘材料,继而进行岗位竞聘。然后进入教学主题:(1)告知:案例展示,分析评论,引出任务。(2)提出任务要求。(3)布置任务。(4)师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尽可能地收集本次任务所用应用文文种名称,了解其用途;分析案例,辨析文艺语体和应用语体的差异。最后学生自主完成招聘求职任务需用到的求职信、个人简历、竞聘演讲稿等各种文书。

再以《文学欣赏》为例加以说明,以往在进行《文学欣赏》教学时,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鉴赏,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昏昏欲睡。用项目教学法就可以打破以往教材的限制,以主题为单元,可以选择古今中外的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的文学精品进行专题式教学。把每一个主体单元作为一个“项目”。教师结合教材,只介绍各种文学样式的鉴赏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鉴赏,通过小组讨论学习自主写出赏析文章。这样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代替学生去学习。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学生既能认识到其成功和优点也可反思其不足之处以取长补短。每次教学活动把活动的评价结果登记起来,使单项活动具有连续性。

就以上的操作而言,项目在形式上表现为完成一个文书或一个作品,内容上是工作任务,目标指向是职业能力,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要的行动者,以独立小组的形势完成完整的工作进程,包括从信息收集和工作计划的制定到工作任务的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并获得工作过程的知识,使知识转化为技能,为今后成为有用的职业人才奠定基础。

三、对在高职语文类课程教学推行项目教学法的思考。

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活动,笔者认为,项目教学法在我国目前职业学校的应用有大力试用推广的价值。尤其是对大学语文来说,可以改变传统的枯燥无味的填鸭式教学而使课堂变得生动起来活跃起来,不仅在课堂上,而且把语文教学渗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点点滴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素质。

尽管如此,务必说明的是,要使项目教学有效全面推行,我们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在学校领导重视下加强配套建设。

项目教学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新教学法,打破了以往学科体系教学框架。从教师观念、能力 、育人模式、教材编著到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等都面临着变革,所以推行中将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因此作为高职院校领导,首先应从思想上足够重视,还要加强与教育教师沟通,做好整体教改计划,完善实训条件,建立教改有效激励机制等工作。

2、教师应提高自身职业技能。

教师要给予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所以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就必须自身具有一定技能,包括具有实际操作和教学技能。故而教师应苦练内功,精心设计好每门课,每堂课的教学过程,用项目教学法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扎扎实实的埋头苦学,这样的努力最终有一天才可能化茧成蝶。

3、用生动的项目展示鼓励学生独立探索。

教师认真检查落实,对高职语文类来说,可以尝试用不同展示方法,例如文学鉴赏中用角色表现,情景模似法等,应用文写作可营造每种应用文实际需要的环境等。通过深思熟虑的项目设计,生动形象的角色表演,材料收集分析处理的过程,及适当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点评,应当会使平面的知识点“立”起来,鲜活起来,从而最终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恰当的评价具有调节和激励功能。

活动评价,恰当的评价具有调节和激励功能。通过各项评价,使学生逐渐学会正确客观的评价他人和自己,扬长避短。学生实际能力能否提高评价是不可短缺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的评价必须是画龙点睛的一笔,绝不可轻描淡写敷衍了事。

以上只是笔者对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及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粗浅尝试和体会。诚然,实现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指导下语文课程的设计和改革,目前只是万里走完的第一步,实践中尚需不断总结,最终才能使建构行之有效的职业课程教学模式这一重要任务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 姜大源 主编 / 2007--4 清华大学出版社

2、《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姜大源 著 / 2007--1 教育科学出版社

高中语文课程性质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B-0006-01

魏书生被誉为“教育改革家”,是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笔者作为从事高中教育多年的语文教师,有幸两次聆听魏书生老师的学术报告。魏书生老师开拓创新的勇气、智慧和成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今天,我认为,学习、借鉴、践行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对全面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切实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现在简谈几点体会,以期与同行分享。

一、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课程标准理念之间精神实质相同

(一)民主平等。魏书生语文教育之民主平等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师生平等、友好,教学相长,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实行民主化,因材施教等。目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二)教书育人。魏书生说:“教书的同时始终注意育人,这是我个人心理上的需要,是学生切身利益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是国家利益的需要,是语文学科性质的需要,是提高语文成绩本身的需要……只有坚持育人才可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这是深谋远虑之见。

(三)科学发展。魏书生的语文教育立足于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他把学生分成“新我”和“旧我”,使“新我”战胜“旧我”,成长为优秀人才,在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这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基本理念相吻合,值得语文教师学习借鉴。

二、学习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有效实施语文课程标准

我学习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学以致用”,教学工作有了目标,有了动力,有了信心;在实施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知难而进”,有效地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关于如何实现语文教育民主。我们常把“以学生为主体”放在嘴上,实际教学中却难改“师传生受”的旧习。且不说“满堂灌”的什么弊端,单从课堂效率来衡量,难道我们不应该“痛改前非”吗?魏书生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强调民主思想,创造出“六步教学法”、“学导法”等教学法,这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我们不能只看到“手指”而忘了“月亮”。我们还要发现和创造更多的“手指”。近年来,玉林市教育界大兴“问题教学法”,其积极作用是公认的。这也是教育民主思想的成果之一。在教学高中语文诗歌单元内容时,鉴于诗歌教学重在通过朗读鉴赏来体会和领悟,我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对其中部分诗歌进行自主学习。按照自主组织、自由组合的方式,让学生每4-6人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负责诗歌朗诵、配乐、背景资料收集、诗歌鉴赏、鉴赏的点评等等,并鼓励他们动手自创诗歌,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成果,最后还由学生自己推荐优秀的创作成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对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进行点评,辨析诗歌与散文的区别,加深对诗歌创作的认识,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这些教学方法立足于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并非目的本身,也并非一成不变。对于“方法”“模式”的学习、借鉴,我牢记齐白石先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告诫。

(二)如何做到教书育人。魏书生老师认为“上语文课是最大的乐趣。”可是曾几何时,我认为语文学科难教,语文教师难当;特别是高中语文难教,高中语文教师难当。语文学科包括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章等,是五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世界。语文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教育工作者责任更重、压力更大。听魏书生讲学后,有“听君一席话,胜读万卷书”的感觉。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使我震撼,我开始反思,开始感悟,开始求索。原来,语文很美,教语文是享受快乐、享受幸福的过程。我认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像魏书生一样,将一生的热爱献给母语教育;在语文教育工作中与学生教学相长,去体会职业幸福、享受美丽人生。语文课的意义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而掌握学习方法,而且在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世界,形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才是语文教育的真义。

(三)科学发展是硬道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仅靠“苦干”就能得来的,还要靠改革发展,靠科学、讲效率。魏书生工作繁忙,直接用于教学的时间很少,可是他的教育教学效果极好,这就是科学的威力。深悟了这个道理,我再也不以教学忙、累为理由忽略教育教学科研活动,而是自加压力,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创新。近年来我主持或参加了多个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初步尝到教育科学研究的甜头。

高中语文课程性质范文第5篇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1.高中阶段语文训练的重点是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高中阶段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在训练要求、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宜采取“读写结合”的办法,把二者混合一起进行教学,否则容易互相迁就、互相干扰,结果是顾此失彼,甚至两败俱伤。

2.理想的阅读教材。课内教材作为主体教材,是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依据。教师必须统筹兼顾,精益求精,使它尽可能保持高度的典范性、代表性和稳定性。课外教材作为辅助教材,是课内训练必要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巩固课内训练成果,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凭借,应该既与课内紧密配合,又能充分放开手脚,体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3.传统的阅读教材只是注重选文和划分单元,而对白话与文言、语言与文字、文章与文字等性质、要求、内容、方法各不相同的训练项目,往往不加区分,一律采取混合编排和混合教学的办法。这样做容易造成各类知识概念的交叉、各种训练内容的交叉,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杂乱无章,不能形成一个严整的训练系统。高中语文实验课本,对阅读训练的内容,试着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科学的分类,并初步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探索科学训练的序列。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

1.高考提高了语文的地位,刺激了社会对语文的需求。教学过程重视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忽视不同学科知识的沟通,以及建立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的联系;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个性的充分发展。

2.语文与生活的隔绝――失却活水的涸辙之鳍。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如果对语文教学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缺乏清醒的认识,要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恐怕也是不可能的。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但语文教学不等于语文课堂教学。如果我们把语文教学看做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指导学生进行的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所有行动,那么就应当承认,语文教学的范围要比语文课堂教学的范围大得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要扩大到采访、演讲、辩论等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证明,语文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为基础的,而仅靠课内的阅读和作文,则很难满足语言实践的需要以及适应学生语言发展的需求。

3.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难以支撑的空中楼阁。在各种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探讨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对教材、教学模式的探讨,往往忽视了“人”这一最根本要素在改革中的作用。而事实上,语文课程改革就当前来说,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已经不堪重负。由于长期以来缺少一种教师终身学习与进修的机制,缺少一个科学客观评估教师素质的完善体系,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等问题日益突出,许多教师基本上靠一种教学的惯性来工作,苦苦支撑着课堂。狭隘的教学空间、高强度的教学工作、低质量的生活,使得很少有人能够去思考语文教学的明天。没有观念新、素质高、功底厚的语文教师,语文课程改革该怎么进行?任何一次深刻的变革,都源于生产力的革新,教育的变革也应从教师开始。

三、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设想

1.摒弃传统的授课模式,采用以学生阅读、自学、写作、练习、演讲、辩论等活动为主,教师指导、讲评为辅的教学模式。现在的高中学生所读的文章局限在教材上的那几篇,写作上则应付式地完成几篇规定的命题作文。一方面读写量太少,另一方面读的不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写的也不一定是自己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为此,要调动他们读书的积极性,给予他们读书的时间和条件,并要求写出读书笔记,写出他们学习、生活和读书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为使这种读写落到实处,教师应进行严格检查、记分,不流于形式。

2.缩减课堂教学时间,把语言教学、作文指导和讲评作为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内容。过去国家教委(教育部)统一编写的教学参考书对课文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层次结构、写作特点等提出了要求,就内容和结构作了分析示范。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课文的示范,让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表达。由于高中语文教学重点的转移和授课内容的转向,课堂教学课时就可大幅度减少,可由原来的每周5~6节减至3节。课时减少并非是对语文的削弱,而主要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读、写,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评阅学生的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