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一语文导学

高一语文导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语文导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一语文导学

高一语文导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词汇教学;异域文化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68-02

英语单词是音形义的结合,而大多数的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将音形义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课后对每个单词仅做一些机械化的记忆。这样的教与学最终只会导致对单词音形义的剥离,遗忘速度快以及对词汇教学毫无兴趣。英语中大部分单词蕴含着丰富的英美文化,如果在词汇教学中错失了对学生进行异域文化的导入,结合英美文化来加深学生对单词的印象,同时结合词汇,向学生介绍异域文化,词汇教学也不会了然无趣。

1.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进行异域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1.1当前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大多数高中英语教师在讲解生词时只是孤立地讲解单词的意思,搭配或者例句,忽视了单词在语篇中的功能以及单词承载的文化内涵,致使学生们不能全面地立体化地掌握和理解词汇。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也以为学习词汇就是简单掌握好单词的音、形、义,认为只要机械地记住单词的意思,就会读懂每篇文章。学习单词的过程对他们来说就是枯燥无味的重复。

1.2片面孤立的词汇教学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孤立片面的词汇教学会产生不少负面影响。首先,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不足,缺乏积极主动性。而靠机械重复记忆的单词也容易遗忘或错记。此外,在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测试和操练中,学生们会出现很多因为不了解单词的文化内涵而产生的问题。

2.高中词汇教学中异域文化导入的内容

2.1关注文化中的词汇空缺。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英语词汇当然会明显广泛反映了文化差异。有些英语词汇在汉语中能找到对应的词,所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不会遇到文化有关的障碍。但是,因为中西国家文化、历史地理、的不同,也有一部分词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这种现象叫:"词汇空缺"。而还有一部分词虽然能够找到对应词,但是因为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可能出现语义的不同。例如Hamlet, waterloo, monk, hippie。所以教师在讲解这类词汇的时候必须结合英美的文化向学生传递这些词汇所蕴含的意思。

2.2关注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对等。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对等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搭配意义上。

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语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作为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譬如:peasant(农民)。大部分高中学生在看到这个单词时都会自然而然地把它与中文中农民对等起来。其实,peasant 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并且可能有不同的涵义。中文中的"农民"是中性词,而英语中的"peasant"很可能有贬义。同样汉语中的"政治家"也不可以直接翻译成politician,因为这个词也带有贬义,而译成"statesman", 在英美式英语中都较妥。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些词的时候必须让学生明确这些词的概念意义。

内涵意义是人们在概念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而获得的一种隐含意义或者说是超出纯概念意义之外的意义。词汇的内涵意义与不同的文化紧密相关。英语的"颜色"词汇大都蕴含丰富的"特色"文化。例如:提到"红"这个词,无论是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喜庆日子或庆祝活动有关。所以英语中有red-letter days (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在中国和西方一些英语国家的日历中,一般像圣诞节等节日都是用红色标明的。又如: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意为(铺展红地毯)隆重地欢迎某人。在英语中,红色除了表示"喜庆",还可表示某种情感,如:become red- faced, 或者Her face turned red, 表示"不好意思"。

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横向组合关系,搭配也常常是约定俗成的。中国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习惯把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造成许多中式的词组。而教师想让学生掌握地道的英语,并避免在写作中写出中式英语,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英语的搭配。比如:我们所熟悉的"红茶",在英语中应该用"black tea",英语中的浓咖啡则是"black coffee",而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 strong tea "。汉语常说"很多人口",而英语则是"large population",此外,"繁忙的交通"则习惯用 "heavy traffic"。

所以高中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关注英汉词汇搭配的差别,在平常的阅读中很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的。

2.3关注词汇的来源。英语中的大部分词都有其文化来源。教师在讲解词汇,尤其是一些较长较难记忆的词时,可以通过介绍词汇来源来加深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北师大的英语教材中曾出现过Xmas,大部分老师在讲解是都只是简单地介绍这是Christmas 的简体。但学生对其来源还是一无所知。其实X 从公元1100年起就一直被用来代表Christ(基督),当时Christianity (基督教)写成Xianity, 以后缩略为Xianity.

Xmas 中的X乃出自Christ 的希腊语对应词的首字母X, 这也使得一些作家认为,Xmas 中的X象征十字架。Xmas 属非正式用语,常用于私人信件或便条中,也用于广告招贴或圣诞贺卡以及需要节省篇幅的地方,如报纸的大标题。

高一语文导学范文第2篇

根据当前医科数学教改中遇到的几个问题,提出对大学数学教改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数学教改 数学实验 分层教学

On New Problems Encountered During Advanced Mathematics Teaching Reform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 mathematics teaching reform; mathematical experiment; leveled teaching

培养创造力是当前大学教学改革提出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为顺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潮流,各种主张纷纷出笼,教材和课本改来改去,但是许多理想只是纸上谈兵。笔者在积极投入医科数学教改的过程中,就遇到下列问题,提出来供大家探讨。

1 新技术的使用

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计算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幻灯、投影、录像、录音以至动画、网络等技术均可为数学教育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也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的所有课程都要求至少使用PowerPoint 制作的课件,在教学考评时也比较注重课件的制作,因此为了吸引评委的眼球,教员们在课件上都耗费了相当大的精力。诚然有了课件后,一堂课的信息量大增,而且很多图形和抽象概念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使数学教学更形象生动,对激发学员学习数学的兴趣大有益处,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过多使用也有负面作用。例如为了节省时间将证明或解题过程都打到投影上,这可能反而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对知识的吸收;又如,一味追求直观易懂,很简单的问题都用Flash等进行演示,这显然无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概括和抽象的能力,要知道抽象是数学的特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也是数学课的任务之一。

其次,我们还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当然这点首先受到学校软硬件条件的限制。比如没有相应的数学实验室或者有数学实验室,但因规模太小、学员人数太多、能力差异又较大而很难开展;又或者有网络但是学生上不了网,计算机也没有专人完善和维护,教研室的网站只是摆个样子而没有实质内容。同时,我们有些数学教员本身的观念还没有扭转,甚至仍然认为一支笔和一张纸就是最好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实际上把计算机等新技术合理而适当地引入数学教育,这不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也涉及到对现代数学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我们应该积极地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另外,虽然学校方面对现代教学技术比较重视,但是在这方面的师资培训却往往极度缺乏,教员只靠个人的力量摸索,在课件的制作上也往往“各行其道”,费时费力。

2 课程设置上的若干问题

当今处于知识爆炸时期,各学科的发展都很快,很多课程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时展的要求。笔者在药学本科1年级的高等数学教学中遭遇这样尴尬的局面:原本3年级的《物理化学》课程改到1年级,教材开头就涉及偏导数和全微分等概念,概念和推导是不可能指望物化教员了,于是学员困惑地来找高数教员,但是此时的高数刚刚在讲函数和极限,这些概念的讲解得到第2学期;同样情况在第2学期的《医用物理学》中也遇到,专业教员讲不清数学原理,而高数教员三言两语也无法说明,学员只好死记硬背。且不说学校对这些课程设置是否太随意,传统高等数学教学在逻辑演绎和计算技巧上确实“拖拖拉拉”,尤其是对非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实在难以吸引他们甚至令他们望而生畏。

另外还有很多可以探讨的地方,比如,笔者所教的药学本科就没有开设线性代数的必修课程,但是实际上很多学生却有这个学习需要,可惜连选修课也没有;又如,临床的学生不学多元微积分,但是后面的《医用物理学》中却又会遇到……。另一方面,仅仅从书本上学会几种微分或积分技巧、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和掌握一些统计方法对实际应用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考虑医科数学课程的设置,数学课的内容和形式应更灵活和多样化。

3 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等特征,将所学课程的教学起点、教学内容、教学深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时数等要素,构建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学生按照自愿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进入适合自身条件的班级学习。分层教学可使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有效解决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现象。现在的医学数学课往往是以专业合班,实际上完全可以按教学内容多少和起点分为不同的教学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择,但最后的考核必须规定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的等级。在起点较高的班就可以采取问题教学法,教材中的论证推理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从而把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引入教学中,重点培养研究型的人才。优质的教育资源就是要配置在高潜能的青年人身上。这一规则,是一个社会能否长期保持发展动力的基本准则。如果不开展分层教学,很多教改设想恐怕只能是纸上谈兵了,而这又得依赖校方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

综上所述,教学改革不是个人行为,不可能走渐进性的和自下而上的自然而漫长的演变道路,而是依靠学校或教育部门,在集思广益、借鉴先进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用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强行推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革运动。

高一语文导学范文第3篇

一、语文课堂导入的原则

一节语文课,导语的设计应该是精心安排的,或者具有形象美,或者具有情感美,或者具有思考美……而这些正是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开始。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入中,轻松愉悦地进入到语文学习的情境中。但是,无论怎样精彩的导入,都应把握几个原则:第一、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其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新内容;第二,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程度及认识规律。导入新课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层次等,做到有的放矢;第三,要紧扣、深挖、妙用教材,依据教材特点,设计要有针对性;第四,“导入新课”的基础是“导”,既然“导”,在情境设置上就尽量简洁明快,达到目的即可,不可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第五,教师要精心设计锤炼自己导入课堂的语言,努力做到既要准确、精炼,又要生动、充满趣味。

二、导入的方法

1.巧妙设疑,激发思考。俗语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古人亦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若以悬念疑问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旦有了这种欲望,就非要寻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所以,这种导入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我在教授小说《丹柯》一文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鲁迅先生曾对悲剧有过这样一种解释,他认为“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那么,在悲剧小说《丹柯》中,“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给人看”的又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着这些话题来欣赏小说作品。在教授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可笑可憎的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回了家”“上了床”“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过了一个月,死去了”。别里科夫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是自杀,还是他杀?今天,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别里科夫的真正死因。

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诱”下,急于想找到正确的答案,学习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

2.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兴趣。直观情境导入,即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照片、投影片等直观形象,营造情景,导入教学。此种导入的方法往往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化抽象为形象的同时,也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

一次听课活动中,一位教师教授《说“木叶“》一文时,这样设计导入:她首先拿出了两片树叶,然后说道:“我刚才经过校园的时候,特意找了两片树叶,大家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一片是刚摘下来的绿叶色泽鲜润、饱满;一片是地上的枯叶干燥色黄、疏朗空阔。)学生顿时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同样是一次听课,教师教授的是散文《我的空中楼阁》,课前导入时,教师选取了散文中的几个场景,例如,山脊上的小屋,绿荫掩映中的小屋,夜幕下的小屋等,制作成美丽的画面呈现出来,以此吸引学生对小屋的神往,然后带着学生去欣赏散文,学生带着深厚的学习兴趣去解读这篇课文,劲头高涨。

3.巧借诗文,营造氛围。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语文课应该运用诗词,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渲染一种清丽典雅的文化氛围,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也能让学生感受诗词本身的美,陶冶学生的心灵。

一位教师在教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课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千百年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但是,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是否也能引起无限遐想?你们想到了哪些与月亮相关的诗句呢?学生在教师所营造的氛围里,根据自己的知识积淀,积极地思考,回忆出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词名句,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积极地回忆之后,教师做出总结: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中国古代诗坛,有无数诗人,因为一轮明月成就了千秋美名,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就是其中一位,他借着一轮明月,“以孤篇压倒全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他笔下的那轮明月吧。在诗歌所营造的典雅氛围里,学生沉浸其中。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总能和诗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教授《项羽之死》,可以由历代诗人对项羽的评价引入,例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教授《将进酒》,可以从余光中的诗《忆李白》引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4.联系“旧知”,“温故”导入。联系“旧知”,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教师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新知识探求的好奇心。这种方法依据的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很感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一位教师在教学的《沁园春・长沙》一文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为主席所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

高一语文导学范文第4篇

泛读作为大家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阅读方式,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泛读可以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可理解语言输入

美国语言学家语言Krashen认为,语言输入的作用就是激活大脑中的习得机制,而激活的条件就是恰当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Krashen还强调,语言使用能力如口语,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语料之后自然获得的,并且同样也能获得必要的语法。因此,可理解语言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教师的最大职责就是让学生接受尽可能多的可理解的语料,而泛读恰好是为学生提供可理解语言输入的最好方式。

2.泛读可以大大提高语言项目的复现率,使学生拥有对语言全局的把握能力

目前的语文教学很“科学”地把语文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教材按知识点来编,课按知识点来讲,考试按知识点来考。一个博大精深的语文体系,一个完整有机的语文教学过程全部被“点”化。光变成知识点还不算,这些知识点被“精心”安排在各年级、各章节中去。这样,每节课、每学期,学生都掌握了活生生的语文的某些“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学过之后再复现的机会很少。学生被迫去死记这些孤零零的学习要点以应付考试,头悬梁锥刺股地刻苦学习,却只能掌握支离破碎的知识,残缺不全的语文能力。而泛读恰好可以对这种教学模式予以矫正。泛读材料或长或短,都是整体。学生阅读之时可以只考虑材料的内容,不必过分重视知识点,而课本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点在这种阅读之中恰好得到巩固和联系。因此泛读和精读是相辅相成的,既要重视精读精讲,也要重视泛读,而且学生在泛读上所占的时间应该至少不少于精读所用时间。

3.泛读提供的语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义、语法等知识,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精读精讲过程中学习到的词汇等知识,一般也是结合一定的语境进行讲解的。但是语文知识是非常灵活的,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也许有很大的差别,可以有不同的用法。通过泛读,可以把以前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前没有学过的语文知识,在语境中也比较容易被接受、理解和掌握,而且整个过程是非常自然和愉悦的。泛读还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所感觉,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因此,泛读提供的语境,是深层次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

4.泛读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见多识广

泛读的范围可以很广,不限于文学作品。现在的青少年很多时候缺乏常识,这与读书太少有直接关系。只要学生感兴趣,内容健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哪方面的书都可以读。读书多了,知识面自然就广,这对开阔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等语文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5.泛读可以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终身受益

课外泛读主要以兴趣为主导,学生所选择的阅读材料,都是他们感兴趣的,阅读量大,有节奏感,无需苛求精确。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他们获取感兴趣的信息,享受求知过程于潜移默化中完成的。对学生来说,整个过程是主动的、有趣的,自然也就精力集中、效率高,相应地收获也大。这样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6.泛读是提高写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唐朝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充分表明了大量阅读对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读书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宽广的知识面可以为写作提供良好的素材,也可以借鉴别人文章中好的遣词造句方法并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因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常大量阅读积累的语文知识,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高一语文导学范文第5篇

[摘 要]中西文化差异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障碍,适当的中国文化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本土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双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校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应克服交际中的文化障碍,进行文化教学。医学高等院校从大学英语向专业英语教学过度,决定了在大学英语教学期间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导入,培养学生更具针对性的交际能力,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中西方文化 文化导入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已成为语言学界和英语教师的共识。因此,在导入西方文化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文化的导入,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导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具备一定的中西方文化基础,才能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流。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受到,文化教学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学中通过文化导入,可以使学生既学习了语言知识,也学习了社会文化知识;既培养了语言能力,也培养了社会文化能力;既拥有了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又获得了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目的

首先,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是通过客观的、非判断性的对比,正确理解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在摆脱民族中心论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另一种文化。Kathy Irving(1986)认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对于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人们的感应通常是认为新奇、富有异国情调;第二,对于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难以置信或难以接受;第三,与第二个层次类似,区别只在于通过道理上的分析认为可以接受;第四,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接受其文化。因此,文化导入应通过对比来认识与本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逐步建立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这些文化现象不再显得“新奇”和“富有异国情调”。其次,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论语》中,孔子有一段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外语学习当成乐事,是外语教学的最佳境界,也是学生学习进步最快的时候。在以往的教学中,文化知识的缺乏常常成为学生理解语言知识的障碍。而在教学中导入相关文化知识,则会大大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从而使其对英语学习一样产生兴趣。这与第一步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导入与英语教学一样,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介绍,而应要求学生共同参与。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实现这一文化目标,如分角色表演、情景对话、电影及文学作品赏析、专题讲座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后,正确理解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文西方化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无论我们对英美文化理解得多深、多广,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努力使其减少到最小程度。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文化的共性,同时也要更好地理解自身。

二、医学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作为中国国粹之一的中医概念颇为广泛,可以说它是以医术为基,凝聚中国道、儒、释等诸多哲学思想,历经数千年文化积淀浇灌而成的一门科学,贯穿于其中是深刻而独特的中医文化印记。这些文化特征使得中医与现代西方医学成为泾渭分明的两个体系:中西医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医学存在的文化差异,除在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方面有所体现,还在术语体系、医学理论、诊疗思想及技术等诸方面均有体现,所以教学中就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导入不同的医学文化成分,以便提高学生语言交际的共识与医学交流。中医院校必然面临大学英语向中医专业英语的过渡。在大学英语阶段对中西医文化进行适当的导入,不仅对后期的专业英语学习十分有利,也符合语言教学的宗旨与目的,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