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科学生物知识

小学科学生物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科学生物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科学生物知识

小学科学生物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其他学科;学习效率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等各门学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内容研究是交叉纵横、相互沟通的。

在新的世纪里,生物学将会在自然科学发展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配合其他学科知识来提高生物学的学习效率优势尤为突出。澳大利亚动物病理学家贝弗里奇曾说过:“有重要的独创性贡献的科学家,常常是兴趣广泛的人,或是研究过他们专修学科之外科目的人”。因此广泛的学习爱好是提高学习生物效率的基础。下面就生物学与其他学科横向联系作一介绍:

一、生物与化学的联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提到,生物体总是和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归根结底是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来组成自身。因此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够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为细胞所特有。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物与化学是没有分家的“兄弟”。蛋白质的水解、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光合作用过程、细菌的化能合成过程等一些生物过程哪样又离开了化学反应呢?反而很多同学因高一第一学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导致很难理解这些生物过程从而导致成绩落后。用二苯胺C12H11N来鉴定DNA的存在、在酸性条件下用K2Cr2O7来鉴定C2H5OH的存在。更加坚定地说明了生物与化学的关系。

二、生物与数学、物理的联系

在高中生物中提到,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与他在大学时所学的统计学有很大的关系。应用统计学知识把研究对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一对相对性状到两对相对性状再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是用抽丝剥茧的方法得出真理的。很多生物以物理信息:光、电、磁、声波等作为生长发育、生存和繁殖的信息。通过下面的两道题目我们将更清楚地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1.把栽有燕麦幼苗的小花盆放在下图所示的装置中,装置按图示方向作匀速圆周运动,则一段时间后,整个燕麦幼苗的形状在图示位置时为:

2.假如有足量的3种氨基酸甲、乙、丙,则他们能构成的多肽的品种最少有几种,最多又有几种呢?

分析:①它是生物与物理的一道综合题。我们知道植物不同的部位对植物生长素的敏感性是不同的,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要比茎大,再结合装置生长素在匀速圆周运动中会产生离心现象,导致生长素向植物的外侧分布,从而引起植物的根茎向不同的方向生长,进而得出正确答案。

②这是一道与数学结合在一起的题目,我们可以用排列组合的方法来解答。三肽化合物中必须包含三种氨基酸,第一个位置上有3种氨基酸的可能;第二个位置上有2种氨基酸的可能;而第3个位置上只有一个氨基酸的可能,所以为3×2×1=6;由足量的三种氨基酸所构成的三肽,在它们每一个位置上都有可能排同样或不同样的3种氨基酸,所以为3×3×3=27。从这两题来看是生物与数学物理同样分不开的。

三、生物与语文的联系

生物学习中利用语文材料,创设情境,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本来兴趣各异的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找到共鸣点,同时也感受到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提高学习效率。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植物向光性现象,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生长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现象;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从“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的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无不透露出生物与语文的密切联系。

四、生物与地理、历史、政治、计算机等学科同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

达尔文(C.R.Darwin)自然选择学说的创建,就受到了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R.Malthus)“人口论”和赖尔(C.Lyell)《地质学原理》的深刻影响。可见,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受到其他学科知识影响的时候,学习兴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对生物的认识也将会在不同的高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率也会不断地提高。

2.对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打破因分科教学而造成的思想禁锢,解决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一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对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推理、判断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能很快地综合运用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来思考、推理、判断等过程,从而完成学习目标。

因此,“把劲儿使在刀刃上”,在生物学习中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是符合对自然界统一性的认识规律的,也是符合生物学自身的特点的。

参考文献:

[1]刘银霞.现代教育科学[J].中学教师,2011(1).

小学科学生物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 食品生物化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58

Abstract Food Biochemistr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the Food Biotechnology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college.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courses and the goal of food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to discuss contents of course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of food biochemistry and the schoo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etc.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Food Biochemistry; reform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高职院校食品类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建立在食品、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包括食品的化学构成及构成比例、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学方面的功能、营养成分和安全性,以及食品在加工、储藏、运输等过程中发生的物化变化和这些物理化学变化对食品在品质和安全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①

1 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总学时数一般为48~64学时,3~4学分,总学时数中理论教学时数占80%~85%,实践教学学时占15%~20%。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由于其理论性强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学习过程中要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并且记忆许多基础知识点,其中要求学生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基础,使学生形成自我的潜在认知记忆,才能较好地开展学习。然而,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高中时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部分学生并非理科生,因此学生刚开始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会比较吃力,理解专业知识有一定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②

此外,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课程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但其实验实训条件却难以做到满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需要。如多年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主要是以师范教育专业为主,因而学校也是以满足师范教育专业的基础实验课教学为主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未集中加强食品类高职专业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这样就使得食品类专业的专业实验条件无法满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需要。因此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需大力开展。

2 改革措施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实践技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此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技能,同时还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设施完善的食品生物化学校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由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较为抽象,综合了多门基础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必然感到不适应。为此,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购置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实验设备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室,为学生的课程实验实训提供了条件,增强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2)改革教学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提供学时保障。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授课计划,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进行了重新调整,在规定的课程教学时数上加大课程实践教学的时数,即由原来的实践教学占课程教学时数的15%~20%提高到30%~40%,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为学生的化工操作技能实训提供了保障,为学生毕业后工作需要奠定了基础。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将教学内容用图像和动画生动地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生化反应和机理表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样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和实验方法的枯燥繁复性,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讲课时介绍某一物质的性质时,应从该物质的特性出发,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性质。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应当做到及时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释,而当实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应当指导学生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详细地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结果分析写于实验报告中。③

另外,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避免“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盲目接受教学内容,而对于一些记忆知识,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加深记忆。比如,对人体 8 种必需氨基酸的记忆,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借一两本淡色书来”,其中,“借”代表 (缬氨酸)、一(异亮氨酸)、两 (亮氨酸)、本(苯丙氨酸)、淡(蛋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来(赖氨酸)。④

(4)革新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大多采用的是闭卷笔试考核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同时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实验实训环节,也没有较好的让学生发挥真正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按照教师书写在黑板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在实验过程中指出,因此待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时,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实验结果,而没有进行问题的探讨,导致实验课程没有得到较大的完善。因而,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首先应该调整学生综合成绩中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重,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应该多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积极性、课堂讨论;提高实验实训成绩的比重,实验实训成绩考核评价应该多侧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完成质量、实训过程中的组织能力等;相应减少期末成绩的比重,但是期末成绩中的题型,如能够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或实际解决问题的题型应该适当增加,这样既能考核学生是否熟悉基础理论知识,又能考核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5)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如何利用好课堂,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就十分考量教师本身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包括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体系,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挖掘出适合自己的教学特色,把学科知识由繁变简,由书面变通俗,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在学习上引导和指导他们外,还应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和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并了解学生后,会发现学生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学霸”型,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勤奋、认真,上课一般坐于班级的前面几排位置;第二类属于“跟风”型,他们对自己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只是保持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遵从并完成老师安排布置的任务就行,没有深入挖掘知识,上课一般坐于班级的中间位置;第三类属于“我行我素”型,他们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上课学习全凭自己的心情,有时候心情好就学习下,心情不好就将学习抛之脑后,主要的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基本上不配合老师,经常旷课、逃课,即使不旷课上课也不认真听讲,一般坐于班级的最后几排位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展开不同的引导和指导方式,对于“学霸”型学生,教师应当做到即时的肯定或表扬,让他们持之以恒,并且发挥自己的优势,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跟风”型学生,教师应当做到循序渐进,慢慢地让他们喜欢上所学学科,耐心地加以引导,并且让他们多与“学霸”型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调整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们在整体上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对于“我行我素”型学生,教师应当多单独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抓住他们“我行我素”的原因或本质,予以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因素,努力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 结语

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就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因此,应当把握好以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愿、综合实践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包括同行、学生、企业的信息,不断地总结、讨论和交流教育思路及改革创新,才能找到真正适合高职高专食品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为培养高职院校应用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注释

① 谢达平.食品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② 李佩艳.提高《食品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6(20):271-272.

小学科学生物知识范文第3篇

一、优化问题设计 遵循认知规律 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二、联系实际 设计问题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的思维度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获得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观,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不仅对知识进行识记,更要求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事物的领悟。因此,高效的课堂应当是思维的激发、培育和生长的场所,提高课堂效率应在提高学生的思维度上下功夫。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和发展的,通过实验、模型、图表、文字材料、课堂讨论及利用多媒体等途径将那些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用途的迁移性强的知识点及在知识发现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学习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静态的资源,创设成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情感的培养具有较高价值的动态的问题情景,有利于形成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感和氛围,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激活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才智,引发学生探求问题的欲望和行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小学科学生物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80-02

微生物学是生物制药、生物工程和环境工程等许多专业的基础必修课[1,2],尤其是对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更是重中之重的课程。通过微生物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微生物(细菌为主)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为后续的发酵工程、环境生物工程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同时,微生物学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也会继续复习和巩固生物化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等知识,同时力求在专业英语、科技写作等科研能力上取得进步。

一、目前微生物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主要依靠多媒体进行教学,实验课主要在微生物实验室进行。教师主要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的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具有能创造良好的直观效果、形象生动、增加信息量等好处[3,4],但也存在一定弊端,易产生以下问题[5]:

1.照本宣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师将教材内容拷贝到幻灯片上,然后照着读一遍,很少拓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教学成了录像放映课,讲完就下课,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尽管讲课的教师非常辛苦,讲得口干舌躁,但由于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的发挥,效果欠佳。

2.信息量不足。过于追求课件的包装形式,而忽视了课件的实质性内容。过多的图像、视频、音频做到课件里,生动性、形象性似乎提高了,但教学的主题却模糊了,重点难以体现[3]。有些教师整整一堂课在讲与教学目标无关的趣闻轶事,甚至大侃NBA、娱乐新闻等,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倍感愉悦,但学生没有学到有用的知识,在今后的毕业论文实验、考研、求职、工作中会遭遇挫折感。

3.师生互动性较差。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虽相对传统教学方式有其特定的优势,但也受到了诸多条件的限制。首先是授课教师减少了在传统教学中展示人格魅力的机会。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与教师进行很好地交流,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即使有问题也只能课后再问或没有机会获得教师指导,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4.课件套用、抄袭现象严重。教师由于对多媒体制作的不熟悉,而且工作量也比较大,干脆就直接从网下下载别人的多媒体课件,略加修改,甚至不加修改就直接套用,由于不同的教师在讲课风格、讲课思路、知识面等存在差异,致使套用课件授课效果往往不能保证。有些教师的教案、讲义和课件多年不换,不注意最新知识和信息的更新。

二、课堂教学组织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应在课堂教学组织上下功夫,提高师生互动性,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及时更新课件内容,适当增加有效信息量;借鉴其他课程,分组分层次学习,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科研兴趣。具体改革措施如下:教学手段。主要为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7]、教师讲解等。课堂教学组织。按照实施前进行的测验成绩划分为6个小组,指定组长,学习委员兼任一个小组的组长,理论课每次2节课,每节课教师讲授30min,小组讨论5min,学生展示10min。学生展示的材料在必要时,可以整理成科普文章投稿。作业也分组提交即可。采用竞赛制,选出优胜小组1~2个,给予一定的奖励,计入平时成绩。学习委员的职责是协助教师任命组长,协助教师完成各项任务;兼任一个小组的组长。组长的职责是搜集预习时的问题;整个学期至少推荐3~4个学生展示项目;推举参与科研训练的学生骨干1~2人;整理和提交需要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的作业;在各项展示和参与中起带头表率作用等。教师职责是认真备课,尤其注意随时更新课件内容和追踪研究热点;讲授基本原理和知识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详细解答;课下负责指导学生的PPT制作、科普论文的修改和投稿;建立课程QQ群[8,9],加强师生互动;对学生骨干,除认真带好实验课外,组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其接受较系统的科研训练,科研软件的学习也非常重要[10],除实验方法外,还应加强科研软件的辅导,以使其科研能力得到迅速提升,从而有所突破。

课堂教学效果考核。考核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11]。在考核方式上也要进行改革。考核可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提问、自我展示等。期末考核包括教师考核,以抽查的方式对部分学生进行理论考核和期末理论考试。以及督导组或教务人员考核,即随机抽查20%左右的同学关于微生物学理论课大纲指定需掌握的内容。形式为笔试或现场提问。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组织,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为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定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薛林贵,李师翁,唐德平.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3):177-180.

[2]郭端强,廖春丽,方改霞,赵安芳.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047.

[3]黄大林.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4):391-392.

[4]伏广龙,马卫兴,陈文宾.多媒体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0):2658-2659.

[5]叶姜瑜.高校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及双语教学一些问题的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6):95-98.

[6]张祥胜.地方院校发酵工程实验课改革与实践体会[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124-127.

[7]邱君志,胡开辉,袁军.微生物教学改革中的几点思考[J].教育:中旬,2011,(8):52-53.

[8]郭润芳,于宏伟,韩军,马雯,裴家伟,王雪静,林扬,张伟.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核心?摇积极开展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119-122.

[9]刘高强,王晓玲,周国英.现代微生物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2011,(14):204.

[10]张祥胜,范红香,许德军.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科研软件课的建议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1):110.

[11]朱旭芬,贾小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微生物学教学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1):185-187.

小学科学生物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 果蔬花卉专业 植物生产与环境 课堂有效教学

如何提高《植物生产与环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植物生产与环境》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以学定教,设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有效教学之前提

有效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为评价指标的。因此“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个性差异、认知规律等。以学定教,即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基础差,理论学习以够用实用为原则,教学内容的选取以与生产实践相关联或与后续专业课学习有关的知识为主抓点,依据教学大纲,参照《植物生产与环境》每章前的“学习目标”,设定符合果蔬花卉专业生产需要的教学目标,同时删除一些理论难点。如淡化“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的理论讲述,仅就细胞壁的特质化、质体、细胞核的功能等与植物的外观特征或主要生理过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阐述;删除“植物细胞的繁殖”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分裂过程这一内容,仅要求学生理解三种繁殖方式发生于植物体哪些部位。又如植物根茎叶的学习,教学目标以能识别其外观形态为主,而对其初生与次生结构,则略讲或不讲。由于这部分内容专业术语很多,学生短时间内无法理解掌握,而理论教学后,通过课堂即时反馈及课后询问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对专业术语的含义都容易搞混,更别提用正确的专业术语描述外观形态时,我果断将实验与实训“植物器官的观察”对解剖结构的观察改为对外观形态的识别与掌握:采集校园植物的茎叶,采用专业术语表达各部分形态特征,学生很感兴趣,一边是教材,一边是枝条,眼睛来回穿梭,或同学间讨论或问老师,整个课堂充满浓浓的探究氛围,最后教师提问检测,大多数学生已能正确使用专业术语来描述了。

当然,教师在对教学主体了然于胸的基础上,针对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以学定教”可以在总体教学目标设定的前提下,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为其设定更高的教学目标,而对对中等生或差生或学习不够端正的学生,教师则因材施教,为其制定阶段性目标,让其短时间内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以体验成功的感觉,从而树立信心,提高专业学习的热情与激情。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课堂有效教学之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植物生产与环境》虽说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也不乏一些实践环节:如“种子的萌发”学习前,教师可准备一些大豆种子,浸种在培养皿中,让学生观察其变化,课堂教学时即可获得感性的认识;或者对“植物的极性与再生”的学习,教师可创造条件,剪取月季枝条做扦插实验,一部分正插,还有对照组倒插,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与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专业兴趣,提高了专业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前或教学中如能创设情境,渲染一种乐学的氛围,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则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系统设计、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是《植物生产与环境》课堂有效教学之保证

1.系统设计,构建互动、主动、多样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材配有教学光盘(教学课件、动画、视频资料库)和学习卡资源,每章后附有“实验与实训”,且植物营养器官等的学习也多可利用实物直观教学。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既有教学资源,再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系统设计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尤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些实验实践的机会。单纯的理论讲授,填鸭式的教学不仅单调且弱化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而恰当的多媒体应用、实物展示与实验实践认知等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助于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精心组织,重视重难点呈示与巩固练习,及时总结评定与反馈

课堂教学的合理组织要做到主体教学环节重难点的突出与有效突破,但新授前的复习提问、课堂巩固练习与反馈也是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植物生产与环境》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每节后的“随堂练习”和每章后的“自测练习”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当堂可以认识到并可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事实上无论课堂即时反馈还是课后的作业或是阶段性学习后的习题、自测,教师都要根据反馈情况及时总结评定,调整教学方案,适时进行反馈,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以课外促课内,开辟果蔬花卉专业兴趣小组是构筑课堂有效教学之基石

结合《植物生产与环境》章节后的“课外实践活动”“知识拓展”内容,教师可组织成立植物形态识别小组,花卉、蔬菜栽培组(整枝修剪、摘心打杈)或当地植物生产(植物类别、名称、生长环境因子)调查小组等课外兴趣小组;或布置实践性强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生产实际。

通过兴趣小组,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果蔬花卉专业学习的全程来,以此丰富专业知识、增加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情感,而学生的主动参与与实践体验,不仅延伸了《植物生产与环境》的知识内涵、激发了求知兴趣,而且以课外促课内,为构筑课堂有效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文学荣. 做智慧的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应关注的55个问题[J]. 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