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核心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数学教学理念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头脑中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创造思维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这是发展思维的关键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途径。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有了兴趣他们把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1、用新旧知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正弦和余弦”概念教学时,设计如下两个问题:
① RtABC中,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怎样求另一直角边?
② 在RtABC中,已知∠A和斜边AB,怎样求∠A的对边BC?
问题①学生自然会想到勾股定理,而问题②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产生学习兴趣。
2、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熟知的,常见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如在教“统计初步”时,设计以下例子:
孙老师为了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取一人参加比赛,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跳10次,成绩如下表:
甲:5.7 5.8 5.6 5.8 5.6 5.5 5.9 6.0 5.7 5.4
乙:5.9 5.5 5.7 5.8 5.7 5.6 5.8 5.6 5.7 5.7
怎样比较两人的成绩高低,选谁参加比赛?孙老师经过科学的数据处理,选出一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是怎样计算的呢?
学生此时思维活跃起来,对探求新知识兴趣昂然,师生很顺利地完成此节内容,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认识。
3、 利用数学小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① 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
② 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
③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A+∠B+∠C=180°,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二、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亲历数学建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亲历数学构建过程,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记得讲勾股数时,教师出示了这样几组勾股数,请同学们讨论这些勾股数的特征:
3,4,5; 5,12,13; 7,24,25; 9,40,41……
一、服务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教师培训路径创新的立足点
(1)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是教育对教师职业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是分不开的,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一方面需要教师加强对课程的研究、探索、创新,需要教师自身善于读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另一方面更需要专家的引领,教师直接、快速地吸取名师、专家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因此,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并迅速成长的必行之路。
(2)教师主动积极投身教书育人实践是其专业化成长的内生动力和关键要素。教育教学素质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动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和形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国家为顺应教师专业化发展,已实行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我市也已实施了学分登记制度,这些制度在客观上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不得不学”;从教师个体而言,教师“教书育人”,是专门为学生的发展而工作的,理应满足国家、社会、学生的要求与期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积极参加各类师资培训。
(3)培训者应考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求,积极帮助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拟定专业发展目标。参培教师有了切合自身实际需要的专业化成长目标,则会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增强、丰富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格,会自觉地把提升自身素质的过程与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只要唤醒了教师的激情,激发其自豪感、幸福感,就会从内因上解决教师不想学习、不愿参加培训的问题,否则,任何形式的培训都不会收到实效。如此,教师专业化就会真正落到实处。
二、培训活动自身的改革是教师培训路径创新的关键
反思培训工作,笔者觉得应该从培训活动本身着手进行。开展培训活动不外乎三个环节,即培训前的工作、培训活动过程中的工作、培训活动后的工作。怎样开展高质量的培训活动,国内外同仁广有探究,经验分享、案例教学、合作探究的培训模式较为普遍认可,这些培训模式的改革对于提升培训质量显然非常重要,我们的教育培训活动尤其是教研教改也因此获益较多,但是从培训管理层面来分析还是不够的,要提升培训质量,应从培训活动的三个环节中去突破,认真抓好这三方面的工作,具体建议如下:
1.培训前应精心筹划保效果
一是充分利用学分登记制度对中小学教师加以约束,学分与教师的晋级、晋职直接挂钩,让参培教师感觉不参加培训活动就没有教育教学活动的空间,在观念上自觉接受“我要学习”而不是“要我学习”,让中小学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纳入参培对象;
二是精心设计培训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按照培训活动的内在要求一一核对,如教师在专业成长中应达到的目标,譬如树立课程目标意识、形成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处理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编写教材的能力,传导信息、组织教学的能力等,培训计划越具体越好,让培训者对培训活动的要求了然于心并认真地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2.培训中应在常规化中求创新
(1)明确职责。每次开班之前应对培训活动的参与者有一个具体的要求,班级管理者应有详细的班级管理方案,培训教师应有具体的教案甚至学案,后勤服务也应有一个常规、健全的规章管理制度等,职责明确到个人,人人尽职尽责。
(2)应建立教师培训效果评价制度,积极开展教学常规督促管理。依据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随时对学员的学习情况和授课教师的培训内容、教学安排、课件制作水平、课堂授课水平、课堂互动水平及整堂课的培训质量程度、学员满意率等状况予以调查。我院前段时间开展的课堂调研反馈说明学员们普遍对教师们的教学目标把握、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等感到满意,而对教学整体效果、教学语言、教学内容中的理论联系实际项目及授课感染力、授课语言艺术水平则满意度很低。这些调研反馈信息对改进培训工作的不足或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我们在培训活动做工作安排时,就应该选择那些具有扎实的知识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娴熟的专业能力的教师授课,确保参培老师在培训活动中通过学习能收获到最大效益。
(3)应创新培训模式,保证培训质量。学习是一种交流过程,应加强培训者和参培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重视教师需求的基础上,培训活动过程中应主张培训者和学员适时适量地进行对话,以随时了解并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为此,我们要求授课教师每节课留出一定的时间,与学员现场交流,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与困难,在授课后也注重即时反馈,如发放教学评价表、召开分析总结会,或者通过学员QQ群、培训博客等,多渠道获取学员意见,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增加以研讨为主的授课模式,如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一切顺应教学要求,及时改变教学组织方式,为参培教师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机会。
另外,适当开展交流研讨教学活动会让参培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培训者也会提升自己的批判反思能力和学科指导能力。如能进一步鼓励学员在专题讲座、教育沙龙、教育论坛、教师晚会、实践课堂等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研究成果,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培训者就能帮助参培学员不仅可以厘清问题、分享经验,还可形成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这样,既能提升培训的实效性,又达到学员理解课堂的实践原则。
(4)可全程跟踪培训者的培训活动,激励培训者根据中小学学 科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选择典型教学案例,让每一个典型案例对应一个核心问题,通过现场观摩、经典视频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参培学员的研究性教学的组织能力以及教学实录分析能力等。在跟踪中,如果发现学员把教学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能转化成具体的研究课题,我们则可以加以引导,并进一步要求参培学员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工合作予以研究,在培训活动结束前上交研究报告,培训者可顺势组织报告会交流互动。参培学员间的相互切磋、讨论、补充、完善、启发,会增强培训活动的互动性能,又可促进参培学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3.培训后应夯实效果有提升
笔者觉得对培训效果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的话,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其一,要及时进行培训总结、做好学分登记(学分驱动)。建立学习型学校、打造专家型教师,除了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外,必须靠学分机制做保障,实践证明,任何一项工作靠参与者主动完成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在这样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活动中,要保障活动的普及性、有效性,没有学分机制作保障,我们的培训活动就是创新到没有瑕疵,收效也会大打折扣的。每一批培训活动结束,我们应该及时地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成绩优秀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和奖励,对于不重视教师培训的单位及无故不参培的教师个人要给予批评和帮助,对延误培训工作的要进行必要的处理。让主动学习者得到肯定,被动学习者得到鼓励,从制度上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在学分登记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议中小学校常规教学检查也用制度巩固培训成果。
其二,建议加强教师培训的督导评估。督导评估工作是对培训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部分,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培训评估是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方法,通过多条渠道、多种形式全面地搜集有关信息,以评估标准为依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按照科学合理程序对评估信息进行分析、测量、整合、评定,对教师培训状态和价值进行判断,从而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保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能全面、积极、有序的开展,在借鉴国内外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从中小教师的实际出发,构建一套科学的教师培训检测与评估机制,制定一组评价操作细则,对各级培训工作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检测,依据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对相关的培训工作进行调整。
其三,建议实施培训后跟踪,提升培训质量。培训效果如何,最终要通过学员的教育教学实践来检验。跟踪考核主要以查、看、听、访、搜方式进行。查,主要查学员所在单位的相关资料,看学员参加此次培训活动和有关研修活动的情况,根据相关资料,对学员培训前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对比和评价;看,主要看学员的自我研修笔记和备课或班级活动记录等情况;听,就是深入课堂听课,组织评课;访,即一访单位领导,听取他们对参培学员培训后的学习工作情况介绍和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及建议,二是对学员开展问卷调查;搜,主要将参培学员中的一些典型案例、研修体会、教研论文、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等搜集上来。通过跟踪考核,对比学员的教育理念、教学视野、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有质的变化,驾驭课堂教学或班级管理的能力是否增强,他们的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研修体会、教研论文是否有可喜的变化。
另外,要及时做好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每批培训活动开始或者完成,应该在教育学院门户网站或者邵阳影响较大的传媒上予以及时报道。
三、培训机构自身的改革是教师培训路径创新的保障
1.一流的培训队伍是参培教师积极主动参加培训的前提
教育成败在与教师,学分制背景下教师培训业的巩固和发展,也在于我们的培训队伍。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培训教师队伍,是培训机构发展的立足之基。特别在以国培计划为引领,以省培计划为依托,以远程培训为支撑的今天,有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有丰富的一线教育教学经验,懂教师继续教育特点,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及培训、教学、教研于一体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新型培训者,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我们聘请了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了教师培训项目专家库,遴选出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了培训团队;他们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熟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规律,善于开展和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继续教育教学活动,熟悉基础教育,能够深入中小学课堂,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另外我们也注重加强教师培训团队研修,保证每年足够的研修时间,完善培训者考核评价制度,形成培训者队伍动态管理机制。相信拥有这样的一支培训队伍,我们是可以顺应中小学教师全员学习、全员参培的要求的。
2.精细化管理会让参培教师滋生强烈的归属感,是其积极接受培训的感情基础
精细化管理就是精耕细作,要关注到每一个点,逐步把每一项事情都做到极致,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协助进行管理。精细化管理能极大地挖掘和释放市场的潜能,我们以前总以为参培教师出勤率不高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问题,其实是我们的服务还不够优质,俗话道“一流的服务产生一流的管理”, 精细化管理会让参培教师滋生强烈的归属感,认真做好培训教师的服务工作是培训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管理者一要要当好教师的服务员,为教师的发展提供适时、适度、适切的服务,二要抓好关键环节的监督工作,推动培训向效能方面发展,鼓励学员在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上下功夫,三要及时调控,抓好突出环节,大力推进培训质量的均衡发展。全力服务于教师的业务进修,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需求,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真正使“进修”基地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
3.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是参培教师积极接受培训的保障
没有制度的约束,培训就会陷入无序状态,其效果自然是低劣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可以保障培训的运作有序化、规范化、常态化。对教师和学员们来讲,服从规章制度比服从领导任意性的指挥更易于接受。 规章制度能使培训活动中的每一个成员(包括管理者和培训教师)行为合矩,不偏离培训的方向;规章制度可以防止培训的随意性,保证培训的实效性。通过权利、义务和责任等的合理设置,培训者和参培教师都能预测到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的后果,会自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建议:教育学院可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教师培训领导小组”,以分管院长为常务组长,负责培训的组织、管理、服务、教研、培训资料积累等项工作,有《教师培训实施意见》《教师培训实施细则》《培训教师奖惩条例》等相应的培训规章制度来规范管理者、培训教师的行为,同时建立教师参与培训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对工作中涌现的有突出贡献的学科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培训过程中的优秀成果进行及时推广,如此建章立制、奖勤罚懒,会让培训教师随时感受到收获的快乐,增强培训成效的自信体验。
与参培教师而言,相应的培训规章制度更不可缺。每一位参培教师必须明确培训的意义、任务和要求,自觉遵守学习规章制度;每次培训后,我们应要求参培教师及时写出心得体会,与结业成绩一同存档或一同发回参培教师工作单位,培训结束回校后,应进一步要求参培教师向相关学校负责人汇报,或向本学科或本年级组人员传达培训内容,让学习收获能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参培学员年度考核中,建议学员所在单位将参培学员的交流汇报情况记入年终量化考评。
4.灵活多样的培训体系是满足参培教师需求多样的载体
【关键词】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医院核心竞争力;医患沟通
随着医院的高速发展及大学文化、职业化服务理念与医疗技术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如何使临床医师的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更好的协调发展,真正提升医院人才培养能力,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成为当下医务部工作不可忽视的问题。同时,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或多或少带来了医学终极目标的模糊,医学离人文越来越远,技术至上现象日趋严重。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不只影响医生个人专业水平,更关系到患者的诊疗效果及医院的经营与发展。医生所给予患者的诊疗无疑是双方面的――身体疾病的治疗和心灵创伤的抚慰。而医学本身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只能够解决能否做到的问题,而不能解决需要做什么的问题,医学必须与人文紧密结合,才能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真正造福人类,因此伴随医学始终的是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医学呼唤人文,医学必须回归人文。作为医学实践主体的临床医师,对医学知识与技能掌握得再好,如果对患者没有爱心,不懂得患者的心理,甚至不掌握如何与患者对话,也是难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所谓“大医”都是始于心诚,而成于精湛――医学无人文则野,生命也离不开爱的呵护。
1 提高临床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必要性
1.1 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需要 美国精神科医师恩格尔教授提出了替代生物医学模式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后,提倡对患者的有效治疗必须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关注。良好的心态会增强人的免疫能力,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不良的心态或认识则会诱发甚至导致疾病。广为人知的“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一些社会因素对疾病的治疗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如与家人关系良好会有利于疾病康复,而缺乏必要社会支持的患者则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另外,良好的医患关系本身也被认为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所以有人认为最有效的药物就是医生自己。另外,有很多疾病是无法治愈的。在这种情况下,医生所能给予患者的主要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温暖的关怀以及对生活的希望,从而尽可能地保障其存活质量。
1.2 缓解医患紧张关系的需要 本来医生和患者所面对的共同敌人是疾病,而目前的医患关系却是医生和患者成为了敌人,双方互相失去了信任,这对治疗是极其不利的。而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帮助建立医患信赖关系,对治疗有积极作用。另外,具有良好的与患者沟通能力使医生能够显得更自信,并能更有效地应付愤怒与怀有敌意的患者。良好的沟通能力对医生个人的益处远远超出临床工作的范围。比如,具有良好沟通能力会有助于婚姻的稳定与家庭的幸福。
1.3 提升临床医师能力的需要 人文科学不仅解决临床医师价值取向,还可提升其思维、灵感、造型、操作等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医师服务水平的提高,减少缺陷的发生。如一名临床医师,若缺乏人文知识――悟性,一辈子做某一种手术或看某一种病几百例,最多是个“医匠”,因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也无创新和新发现。相反,一名具有人文知识为悟性的外科医师,每做一例或看一例患者都有所悟与所获,也许通过几十个患者,就可以创新形成独特风格,最后也将会成为某一系统疾病诊治的大师级人物。
2 研究方法
2.1 采用CMDA&HumPRO项目研究模式对医院全体医师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提高进行研究,总结出灵活的培训方式,如模块式培训、交互式培训、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SOAP模式教学、视频教学等等。
2.2 研究总结并反复验证得出医患沟通技能评价标准,并进行全院副高职称以下医师的按标准考评,最终研究得出最具真实性并且是行之有效的医患沟通技能评价标准。
2.3 在我院内分泌科、肿瘤科、儿科、神经科、普外科五个科室进行临床实践,研究制定简便、适用、专业、高效的模块式医患沟通技能表(如医患关系建立原则技能表、信息搜集所需技能表,制定双方同意的治疗方案所需技能表、告知病情所需技能表等)。
2.4 研究总结并反复验证,制定医患沟通能力模型。
2.5 与科联合通过对各种投诉原因的统计分析得出患者告医生最主要的五个原因。
2.6 在我院内分泌科、肿瘤科、儿科、神经科、普外科、门诊、急诊七个科室进行临床实践,统计分析得出能够降低患者投诉率的七个技能。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得出我院的《临床医师人文执业技能培养体系》,主要是以模块式培训构成。 内容包括:医师法律与法规、医学道德、医护人员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如何有效进行体势语言的交流、医患沟通的基础理论及评价技术、对患者进行面谈诊断的技能、与患者共同制定治疗计划的技能、在危急情境下进行沟通、学会对付不易对付的患者、处理人际冲突、医师社会化技能。
3.2 研究总结得出我院《医患沟通技能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并对医生进行考核。
①医生是否和患者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关系;②医生对于患者的问诊是否到位,即收集患者的病史;③医生有没有和患者制定一个治疗方案;④医生告诉患者关于病情的坏消息的方式如何;⑤患者能否体会到医生在看护他;⑥医生是否像对待同伴一样对待患者,并赋予他们平等的权力和地位;⑦患者是否同意医生的治疗方案;⑧医生对与患者沟通的整体能力是否有信心,并且表现出幽默感。
3.3 研究总结得出医生沟通技能表,内容包括医患关系建立技能表、信息搜集技能表、制定双方同意的治疗方案所需技能表、透露病情所需技能表,并统一印制成小册子下发给所有的临床医生以方便临床工作。
3.4 研究得出医患沟通能力模型,内容包括职业化态度与服务能力、非言语表达与解读能力、口头表达与解释能力、主动倾听能力、谈判与化解冲突的能力。
3.5 研究得出患者告医生最主要的五个因素是:①医生太匆忙地打发走患者;②医务人员态度恶劣;③医生傲慢的态度;④医患双方在治疗方面的分歧;⑤医生不愿倾听患者诉说。
3.6 研究得出最能够降低患者投诉率的七个技能:①医生的态度非常友好;②医生非常关爱患者并为患者着想;③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④给患者的解释与交待能让患者听得懂、听得明白;⑤能够让患者知道后面的治疗与进展情况;⑥能够以某种方式确信患者已经听明白了;⑦能够给予患者一些有益的建议,让其感到更舒服或容易些。
3.7 研究总结出典型病历,在临床各科室进行从科主任到负责医、住院医的各层面实地学习并得出了最终正确结论,更加有效的说服教育临床医生。
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良好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帮助医生提高医疗效果、增加医生自己的满意度。同时良好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能够增加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医生被投诉甚至被人身功击的可能性。另外通过此项研究的实践,提高了我院临床医师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规范了医师职业道德,提高了医师的职业素养,也提高了医师个人管理技能与团队合作技能。在增强临床医师综合竞争力的同时也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并在该研究实施过程中能也有技巧地改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习惯和文化。
参考文献
1 Laidlaw,T,MacLeod,H,Kaufman,D M,et al.Imp-lementing a communication skills program in medicine:program evaluation and program change.Medical Education,2002,36:115-124.
2 Levinson,W.Physician-patient communication:The relationship with malpractice claims among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and surg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f Medical Association,1997,277:553-559.
3 Moore,P J.Medical Malpractice:the effect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 on medical patient perceptions and malpractice interventions.West Journal of Medicine,2000,173:244-250.
4 Meryn,S.Improving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Not an option,but a necessity.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98,317:1658.
5 Williams.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a review.Family Practice,1998,15:480-492.
6 梁莉,于多珠,王振芳.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医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5,26:66-67.
7 刘兵.新人文主义的桥梁.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9.
8 傅义强.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医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5,26:64-65.
1、生产什么,涉及到资源应该如何配置的问题。
2、为谁生产,涉及到分配问题,即产品如何分配的问题
3、怎么生产,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在解决生产什么的前提下,如何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即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即产出,二是从增长角度看,是技术进步对于产出或效率提高作用问题。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冷战结束以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世界经济相互依存为各国发展开放经济带来动力,与此相伴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当代国家安全的威胁因素在增多。在传统国家安全战略中,经济安全的地位在上升,以经济安全为主要内容的非传统安全观成为各国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不过,对于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安全的含义是有区别的,这是由各国国情、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决定的。随着国际力量对于国家的影响日益深入,经济安全的范畴也不只停留在国家间的经济实力的竞争方面,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把经济安全首先界定为国内经济问题,认为经济的不安全成为重要的国内政治和经济事务,经济安全的根本保障在于国内的经济力量。自从20世纪70年代起,当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渗透到各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政治决策过程,影响着国家间的传统政治关系时,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国际政治的前沿领域,把经济因素引入到国际政治领域来探索全球化日益发展过程中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视野里的国家安全问题
国家安全就字面来讲是国家不存在危险和不受威胁之义。本文认为,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的研究存在发展阶段。
1现实主义的传统安全
国家作为安全主体,所致力维护的是构成国家的四个基本要素的安全:主权独立、、国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合法政府的存在和正常运转,维护这四个要素的安全都是国家权力机构的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安全是政治。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生存与发展首先是确保国家主权的安全,这也是传统安全观的核心所在。在二战结束以后的很长时期里,占据国际关系理论主流的现实主义理论把国家权力作为国家间竞争的核心,研究国家利益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为传统国家安全观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根据。
2相互依存理论的经济安全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各国经济往来日益密切,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增多,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和集团化的趋势增加。国家的军事安全、国家权力受到了来自经济安全的挑战。围绕着国家与市场的核心问题,国际关系理论在实证分析中拓展研究路径,使得经济因素在传统安全中与政治因素一样具有重要的国际关系层面的战略意义,非传统安全观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上升到政治和外交的高度,在非传统安全中占重要地位的经济安全受到普遍的重视。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经济竞争加剧,使经济安全问题成为国家安全关注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