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教学叙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范文第1篇

初中物理教学中,知识呈现的顺序一般来说决定于教材,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那就是在教材改革中所调整的知识呈现顺序,体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意图.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调整都是基于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编写者的思路,而到了一线教师手上,这样调整的余地似乎不是很大.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很多时候也有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且取得不错效果的.本文重谈这个话题,是因为笔者认为,在对知识顺序重构之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经验,后者与前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越明晰,则这种调整将越成功.本文以“物态变化”的教学为例,一些浅显的看法.

1基于教材――分析学生的原有经验

对学生原有经验的分析是需要基础的,笔者所确定的基础就是教材上的知识顺序.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根据教材上确定的知识顺序,去判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思维,这种思维与教材上的知识顺序的吻合点在哪里,是否存在更合理的顺序,以便让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更加顺畅.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知识顺序重构,并不完全是指章节上的调整,也包括某一节中知识顺序的调整,甚至包括某一个概念与定义的呈现顺序等.

以苏教版“物态变化”教学为例,知识呈现的顺序依次是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水循环.这样的顺序相对于其它版本的教材而言,或者是相对于以前的教材而言,确实做了调整,将汽化和液化置于熔化和凝固之前,是有学生认知方面考虑的,毕竟在学生的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的例子相对更多,同时也是有知识难度方面的原因的,因为熔化知识当中需要研究冰熔化的特点,而这个实验相对于水的沸腾实验来说,显然难度更大,不容易成功.在学生初学物态变化之时,以一个复杂实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不太恰当.

进一步分析,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去学习汽化和液化,在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尤其是对物态变化的初步认识之后,再去学习熔化和凝固,其本身就是一个经验不断累积的过程,也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那么还有没有改进的余地呢?笔者以为还是有的,因为学生在认识物态变化的时候,不大可能真的从汽化液化开始,然后依次向另外四种物态变化过渡,在学生有了一些观点萌芽的时候,及时帮一把,可以让这些萌芽更好地为后面的知识学习服务.

2基于经验――分析调整知识顺序

在上述思考的基础上,笔者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反应,然后捕捉一些教学资源,以便更好地构建本章的知识网络.

示例一物质的三态变化教学中,为了充分让学生的经验显性化,笔者在介绍了三态的特征之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你所知道的物态变化吗?(必要的时候,需要解释一下物态变化,因为物态变化其实也是一个专业概念,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此时过多地使用这个概念,还是会影响其思维的)这个时候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回答来“任意”确定知识的呈现顺序了.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最先想到最多的例子就是熔化,夏天吃冰棍、冬天冰熔化等例子,是学生的第一反应,因此熔化概念的构建是最早的.有意思的是,熔化概念建构之后学生想到的不是凝固,而是汽化,学生自然想到了蒸发,如衣服上的水、地面上的水会慢慢变干等,这可能与学生此前的科学学习中的影响有关,具体不再赘述.学生想到哪种物态变化,就先讨论哪种变化,不必拘泥于教材顺序,待例子齐全之后,再构建物态变化的三角形示意图即可.

示例二汽化(蒸发)教学中,如果按教材一般都是先学习定义,再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虽然教材上没有,但实际上都是要教的,能够提前熟悉控制变量,学生也能够接受,这样的调整是必要的),最后学习蒸发吸热.但在笔者的课堂上,笔者多次发现学生总是先想到蒸发是吸热的,因为学生在例举蒸发的例子的时候,就容易根据例子判断出蒸发吸热.既然如此,就不必拘泥于教材顺序,就可以将蒸发吸热的认识固定下来.

示例三关于水循环的教学,可以渗透到前面三节知识的教学中.水循环作为最后一节,通常不受重视,但笔者发现在前面六种物态变化的教学中,已经涉及到水循环的很多例子,于是笔者突发奇想,从汽化的教学开始,就在事先准备好了的一张空白幻灯片上,借助白板的绘画功能,用笔画出山川、大树、河流、白云等,然后每学一种物态变化,就用箭头标出一种物态变化,而当六种物态变化学完后,这个水循环的示意图也就画好了.这样不仅将水循环的知识渗透到前面三节教学中,同时这样的形象化处理,还可以让学生在构建六种物态变化的时候更为顺利,效果是极好的.

3教后评价与反思――深化教学理解

在调整了知识呈现的顺序之后,笔者以为有必要梳理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具体反应,同时要评估这样调整的教学效果.在经过上述调整之后,笔者总结出三个优点与一个不足。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健康 家校互动 教育合力 落到实处

总体来讲,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发展相当迅速,国家教育部先后制定并颁发了一系列文件,将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职业教育才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21世纪初,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与普通教育二分天下的局面。所以,有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文件稍迟才出台。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指导纲要》,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被独立提出并有了具体的指导性文件。然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没有大学生的成熟与自信,也缺乏中小学生的家长监管与照顾。他们虽然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他们大多是原先所在学校的后进学生,有部分学生进入中职学校时本身就已带着心理问题和困扰。再加上中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特别不稳定的叛逆期、青春期,因而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尤显必要和迫切。然而遗憾的是,许多职业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和职业辅导之类的课程,大多却流于形式,尤其是中西部的农村职业学校,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处看,事关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从大处着眼,又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所以必须无条件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只要能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就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一、提高认识,加强硬件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要有一定比例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承担,心理教育人员要经常参加研讨和进修;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有专门的心理教育场所,包括教师工作室、个别辅导室和心理健康档案室;学校还应该配备完善的心理测验工具和充足的书籍报刊资料。但众所周知,大多数农村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几本教材,也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完全由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去照本宣科,目的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而已。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主观认识不到位。因此,首先必须做到学校领导亲自负责心理教育工作,大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这是前提和基础。

二、全员参与,全面渗透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在保证学生智育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肩负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是专门性、专业性的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不仅心理健康教师要在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在个别辅导与团体咨询的过程中,做到理解、尊重、爱护学生,而且其他教师也都应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虽然不要求每个教师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但现代教育的理念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做到在课堂内外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唯其如此,才能有效配合专业教师的各种心理教育活动,形成学校的教育合力,全面而又高效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很多省份已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性理论和技术以自学考试的形式纳入了对每一位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考核,这将会大大推动中职学校“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的形成。

三、家校互动,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中职学校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有着更为复杂的家庭背景,就笔者对我校不同班级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单亲子女和农村留守学生要占到将近60%。而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共识。正如张春兴教授所说:“病因植根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不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其结果可能还是治标不治本。所以,要经常联系家长,特别是那些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学生的家长,有意识地把家庭纳入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体系之中。要让家长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亲人关爱,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和水一样。心理健康教育不怕单亲,也不怨留守,仅仅需要家长与学校的联系,需要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和支持,我们的学生才能全面、健康地成长。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范文第3篇

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熟悉的小学经典篇目入手:

一、选用经典篇目,缩短距离

这种叙事类文体学生并不陌生,第一节课一开始,我就引领学生一起回顾。如六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最后的姿势》《爱之链》《船长》等,六下:《半截蜡烛》《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夜晚的实验》等。学生一下子觉得好亲切,既缩短了距离,又让忐忑不安的内心快速得到平静。

二、比对课标要求,明晰方向

小学课标要求:阅读叙事类文章,能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敬佩、向往、同情等感受。

初中课标要求: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和情感,赏析优美精彩的语言,领会关键词、句、段的含义、作用、情感,能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对表现手法和文章主旨有自己读到的见解和感悟等。

简单比照一下,就不难看出:初中语文学生在深度、广度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和跳跃。

三、选择适当要点,把握主线

针对同学们现有的学情,我决定用三课时进行衔接教学。第一课时:梳理叙事要素,判断叙事顺序,明确叙事线索;理清结构层次,概括文章内容。第二课时: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体会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第三课时:分析体味文中关键词语重点文句;分析人物形象。

这样安排旨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迫切所需。

四、精选小学课文,提升兴趣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新初一的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充满了好奇、憧憬和向往,所以必须要呵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做到降低难度,提升兴趣。

1.在回顾记叙文六要素时,选用《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学生能迅速地找准并直观理解。

2.在讲述线索类型时,选用相关文章。以具体的事物或其特征为线索,如《夹竹桃》《枣核》;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小学课外阅读涉及到);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爱之链》《卢沟桥烽火》;以思想感情或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以时间推移、地点转换为线索;《记金华的双龙洞》;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天游峰的扫路人》。

3.在讲述“插叙”时,我播放了《三借芭蕉扇》中的两段视频:一是土地给唐僧师徒讲述火焰山成因,二是铁扇公主不肯把宝扇借给孙悟空的前因后果。当时,在“单独交流区”,不少同学贴上了小花、赞字等。由此可见,他们已经懂得了“插叙”这种叙述方式及作用。

4.在把握文章主旨技巧时,选用《最后的姿势》结尾:“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便于学生理解文中的抒情议论句揭示文章主旨。选用《夹竹桃》中“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我一向是喜欢花的”“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便于学生领悟这些句中加点的反复出现的词语,能透视文章的主旨。

5.在引导学生体会对比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时,选用《船长》中的两段文字:(1)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2)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这两段非常鲜明的对比的文字,突出强调了众人的慌乱与船长的镇定,众人的自私与船长无私的大爱情怀。

6.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时,选用《理想的风筝》中的语段:“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通过对刘老师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刘老师对孩子们的爱,以及和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无限快乐,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刘老师对教育、对生活的挚爱。

五、挑选初中经典,实战演练

一开始,引导新初一学生借助一些相对浅显的文章,强化对课堂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复习巩固叙事顺序、线索、插叙、划分层次层次、归纳层意等知识点,选用《枣核》一文,就能涵盖这些知识点。

2.复习综合分析文章主旨,选用《往事依依》一文,通过归纳层意把握文章主旨:“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3.复习“以小见大”“悬念”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时,选用《枣核》一文。朋友托我带几颗生枣核却用途蹊跷,设置悬念;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却故弄玄虚,加深悬念;朋友带我踏访后花园倾吐思乡之情,最终揭开悬念。层层设疑,巧设悬念,收到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

六、适当拓展阅读,综合检测

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为了能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提高学习能力,可以适当进行拓展阅读训练。

我选用丁立梅《小扇轻摇的时光》中的语段“我仰面躺下,对着天空,手上执一把母亲递过来的蒲扇,慢慢摇。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着,南瓜花儿在夜里静静的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盈盈而照,温柔若水。恍惚间,月下有个小女孩,手执蒲扇,追着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呀。”可以进行词语的表达效果、人物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等检测。

这些文质兼美的美文,轻轻地拨动着学生心中最柔软的心弦,同时为初中语文学习作了很好的知识储备和心理暗示,让学生“一见倾心”!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应用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与科学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物理现象与物理规律的理解。但传统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仪器设备不足、实验中存在安全隐患等,影响了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故以下笔者就针对虚拟现实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提出相关建议。

一、测量实验中,方便学生观察物理现象

作为一种基本的实验类型――测量实验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该类实验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器材的正确操作,也是其他实验的基础。但该类型实验复杂程度不一,故面对一些复杂的实验时,教师若不能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讲解,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很好的了解。对此,教师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辅助课堂,方便学生对相关物理实验的观察。

教师在讲到“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这一物理实验时就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软件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实验场景,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与探究。首先,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之前组织学生回顾“用电压表与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以此为之后学生之后的欧姆定律测量电阻值打下基础。然后,教师可以采取虚拟实验与理论讲解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软件为学生展开实验教学。教师可以:1.为学生展示各种实物电路图,并引导学生根据欧姆定律的原理去连接。2.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改变电阻数值(通过鼠标滑动变阻器的划片),并要求学生记录对应的电流、电压数值。3.引导学生绘制小灯泡电阻的伏安特性图。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将实验过程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方便学生的观察,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二、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能力

探究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种常见的实验,是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究与实验,最终得到问题结论的一种实验类型。探究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探究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但由于探究实验存在的外界因素较多,导致在实验教学中部分实验可能无法进行。对此,教师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辅助课堂辅助课堂教学。

以初中物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一实验为例。课前,教师可以以生活中与“凸透镜”相关的生活实例导入教学(如:放大镜、望远镜放映机等),并为学生提出相关的探究问题,如“物体距离凸透镜的远近是否会影响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凸透镜的成像特点是什么?”问题设置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可以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鼓励学生用于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检验自己的猜想,并将实验中的数据记录下来。在实验验证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归纳并总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这样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真实的实验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演示实验中,增强学生物理学习效果

另外,演示型实验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种常见的实验类型。由于班级学生人数众多,所以在真实的实验场景中,部分学生无法直观且全面的观察实验过程,阻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对此,演示型实验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将实验过程直观且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便学生更好的观察与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

以“探究电路短路问题”这一实验为例。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为学生讲解该实验,第一种:真实实验器材讲解,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故部分学生可能无法直观且全面的观察实验。第二种,考虑到教学设备的安全问题,教师采用纯理论讲解,导致部分学生无法理解相关实验知识。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将讲解什么是短路。然后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演示多种电路短路现象,让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学习相关知识,以了解电路短路的后果。这样的实验教学中,不但保障了师生的安全,保证了实验的效果,同时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四、总结

虚拟现实技术是科技飞速发展下产生的一种高科技的教学辅助工具。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的片面性与单一性,为实验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士荣.虚拟现实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3:148-149.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虚拟存储;高校教学;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7-4205-02

21世纪是个信息急剧爆炸的时代,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蜂拥而来,传统的信息存储手段显然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人类社会已然进入一个全面开放的信息社会中去了。作为培育高级人才的中国各类高等学府,其在信息社会中面临的任务尤为艰巨,如何使海量的信息成为学生求知探索的有效资源,是目前每个高校要努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事实上,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甚为发达,高校如何利用好这类技术手段来实现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应用,都是极为关键性的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虚拟存储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如何发挥积极的作用。

1 目前高校信息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难题

应该说,我国目前高校计算机的使用率比较高,几乎达到了每所高校都配备的程度。但是,对于这些计算机设备的管理却存在很多问题,传统的分散管理模式显然与实际使用情况中每台计算机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相容,一旦出现问题,无法统一管理和操控。这些情况主要发生在多媒体教室、公共计算机房以及电子阅览室等场所。就多媒体教室而言,由于其计算机相互之间存在较大的独立性,因此,在安装和调试操作系统的时候延长了所需时间,增加了总体部署的难度。一旦操作系统出现问题,往往需要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否则,整个系统难以真正恢复。此外,多媒体教室技术管理人员开发使用的软件,往往使得实际使用者具有很大的操作局限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教师无法真正顺利使用多媒体技术;就公共计算机房而言,其承担的实际任务种类繁多,所需的软件数量就会随之增加,这会导致整个系统的运行速度无法提升。而且,由于应用软件复杂多变,版本众多,这就带来了应用软件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此外,公共机房的使用者主要是学生,他们需要计算机配备更为方便灵活的操作系统,以便于他们的实际实践操作,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和实践能力有限,往往容易造成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的损坏。因此,机房的管理者为了尽量避免这些麻烦事而选择使用硬件保护卡来保护PC机的操作系统,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实践机会;就电子阅览室而言,由于其对于学生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这就招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计算机网络容易被病毒攻击,从而使得计算机软件出现故障甚至崩溃的严重后果。

2 虚拟存储技术的内涵

虚拟存储技术的诞生,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存储成本高但容量却不大,使得很多应用程序或多程序应用无法实现。同时,当时的数据存储网络中几乎都存在着异构的操作环境,这就使得很多的硬件软件产品之间无法兼容,从而造成了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的产生。此外,传统的存储工作主要依赖于人力,常常超越人力所能及的范畴。因此,人们需要一个易于管理的智能化存储管理系统,因而就产生了虚拟存储的概念和技术。从技术本身来说,它是一种智能化的逻辑存储数据的管理方式,基本上克服了物理存储的某些局限, 在充分利用传统物理存储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把物理化的设备变成了完全不同的逻辑镜像呈现给用户, 使得用户使用和管理的东西就是一个虚拟化的存储空间而已。换句话说,虚拟存储就是意味着把内存与外存同一化为一个逻辑意义上的具有更大容量的“内存”。它的诞生和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海量数字信息的存储需求,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因此,虚拟存储实质上就是通过软硬件的手段来集中管理物理上相对独立存在的多个存储体,因而虚拟存储的容量就是它所集中管理的各个物理存储体的存储容量总和。

3 虚拟存储技术的类型

一般来说,虚拟存储技术包含了基于主机或应用服务器的虚拟化、基于磁盘或磁盘子系统的虚拟化以及基于网络的虚拟化等三种类型的存储方式:

1)基于主机或应用服务器的虚拟化:实现这种虚拟化的存储技术,常见的软件有逻辑卷管理软件,它实质上是通过逻辑单元号在某些物理磁盘上建立逻辑关系的一种虚拟化的磁盘。其中的逻辑单元号是指一个用于区分磁盘或磁盘阵列的以SCSI为虚拟基础的标志符号。这种虚拟化的存储表面看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化的系统,然而事实上,它的存储后台却是由若干个独立的存储设备构成。在这种虚拟化的存储技术控制下,用户无需直接去控制管理物理存储设备,而系统会自动调节所需磁盘空间且不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但是,该种存储主要是通过软件来实现的,因此,会大大消耗系统CPU的使用周期,从而造成主机的性能瓶颈。此外,每个主机的虚拟化必须通过相对独立的软件安装来完成,因此,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2)基于存储设备和存储子系统的虚拟化:这种虚拟技术主要适用于异构SAN架构,独立于主机,以存储为核心的环境。它的存储设备本身不能是异构的,但它可以通过连接多台主机来将同一个阵列上的存储容量划分为多个存储空间,然后再通过阵列控制器来完成虚拟过程。这种虚拟存储是智能化的阵列控制器,它可以让不同的主机系统进行访问,不仅能够整合数据块, 还能提供一些附加的功能等。因此,这种虚拟就是使用特殊算法或映射表,把逻辑存储单元通过存储设备或子系统映射到物理设备上,并最终实现卷的独立。它的主要优势在于:它使存储和主机独立开来,从而不会占用太多的主机资源,使得主机可以充分有效的利用资源。此外,它实现起来也较为容易, 管理也较为便捷,对于用户使用和管理人员管理都是较为开放的。但是, 由于其对于后台的硬件兼容性要求较高,使得存储设备的升级和扩容较为受限制,因而,该种虚拟存储缺乏足够的软件支持,难以实现客户化和进行监控。此外,它也很难实现对于主机的一体化管理,因而,费用花费较多。

3)基于网络的虚拟化:这是近来存储技术工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它主要是在称作为存储局域网的网络内部来完成的,主要通过交换机、路由器、存储服务器来实现虚拟,同时它也支持带内虚拟。所谓带内虚拟,又称作对称虚拟,是在应用服务器和存储的数据通路内部实现,它可以提高存储设备的利用率,节约管理成本,为用户提供大容量、动态可扩展的虚拟存储空间。还有带外虚拟,即不对称虚拟,是在数据通路外的存储服务器上实现虚拟功能,它有效减少了网络中的数据流量,但却容易受到攻击。最后,还有一种虚拟技术是基于交换机或路由器的,它不需要在主机上安装任何软件,但却能提供更强的性能。此外,该种虚拟还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对于外来攻击能够更好的防备。但也容易使单个交换机和路由器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和故障点。

4 虚拟存储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实践性运用

目前,虚拟存储技术具有某些独特之处和使用优势,即它可以提供大容量的高速缓存技术,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整体访问的带宽,并且可以提供高速的磁盘访问速度,从而为存储资源管理提供更好的灵活性。此外,该种虚拟存储技术还可以为系统保持标准的SAN结构,为系统的扩展和互连提供超大规模的技术保障,并且通过管理软件为网络系统提供一些其他有用的功能。因此,基于这些优势和特点,虚拟存储技术正逐渐成为共享存储管理的主流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数据镜像,数据复制,磁带备份增强设备和实时数据复本等。而对于高校来说,这些虚拟存储技术主要的应用意义在于:它具有个性化的配置和灵活管理的优点,因此,具有很强的可管理性、安全性、可扩展性、系统成本及总体带宽性等多方面。我们这里针对高校信息存储主要存在的问题,来一一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虚拟存储技术的探讨。

1)就多媒体教室而言,由于我国高校目前的多媒体教室更多采用的是传统的个人电脑管理模式,因此,对于其管理和维护就显得比较麻烦,加大了多媒体技术维护人员的工作力度和强度。但是,如果我们把虚拟存储技术应用到高校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和维护当中去,就会便于每个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实现各自的教学特色,可以实现多个教室间的资源系统共用,随时随地通过动态映射和灵活计算来访问教室个人设定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多个小设备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性设备,从而有效降低设备管理的直接成本。

2)就公共计算机房而言:公共计算机房的主要问题在于设备运行速度缓慢,如果使用合理的存储方案和产品,就可以顺利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保证PC的稳定性,从而妥善解决设备管理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矛盾。这里,我们主要是使用IP SAN技术,并有效结合快照技术来新增独特的系统预约、系统还原和IP地址自动分配等多个功能,从而实现动态的资源部署和配置活动,还可以通过实现隔离和划分来确保数据访问的安全性。此外,该种虚拟存储技术还可以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独立的可启动操作系统的网络硬盘,以确保学生个人数据的安全性。最后,学生可以通过使用该系统来很好的把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而最终极大的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整体竞争水平。

3)就电子阅览室而言:由于我国高校电子阅览室主要面临的存储难题就是计算机容易受到病毒的侵犯而导致系统崩溃。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2套EVA8000存储设备,并分别通过设备端口与对应的盘阵机箱设备端口相连,从而使得具有冗余和负载均衡特性的端口可以顺利访问,保障存储系统的高可用性。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通过动态映射功能来实现客户机与只装有该课程内容的网络硬盘绑定,从而有效控制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该系统还具有系统还原,系统快速恢复和系统预约功能等,能够使该系统轻松应对系统故障,最终提高电子阅览室的使用效率。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教学必须认真分析目前存在的存储技术问题,努力应用虚拟存储技术,不仅解决多媒体教室存储的分散性,还要解决公共计算机房的存储不安全性,更要解决电子阅览室的易受攻击性。只有在高校发展过程中更注重对于现代数字化信息的潜在增长趋势,就可以更好的采用更大更强功能的虚拟存储系统,以此来减少存储系统的直接管理开销,有效实现存储系统的数据和资源共享功能,提高数据的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从而帮助高校更好的应对海量信息数据的需求,应用和整合。因此,我国高校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于虚拟存储技术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才能应对信息时代不断加大的管理压力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总体成本,才能提高高校信息设备的数据容量,容错能力,稳定性和高传输率,最终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软件和硬件支持。

参考文献:

[1] 宫宇峰,朱晓红.虚拟存储技术的网络化实现及应用[J].情报科学,2006(4).

[2] 胡道元.计算机局域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 雷怀光.虚拟存储技术及其应用分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6(5).

[4] 王爱英.计算机组成与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