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重点知识点的归纳

初中历史重点知识点的归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重点知识点的归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历史重点知识点的归纳

初中历史重点知识点的归纳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导学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能力;作用

导学案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课前的梳理、归纳,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高效的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新课标之下,对初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而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正好可以应用其中,帮助教师更好的展开初中历史的教学。

一、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自学能力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其在课前的备课中,会将备课的重点放在对教材的进一步开发,进而可以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给以进一步的梳理和归纳。从而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按照已经安排好的教学步骤展开教学,并且可以将重点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看似这种教学方式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这种教学完全由教师掌握全场,学生只是在被动对知识进行接受,自身的自学能力和思维都没有得到锻炼。而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其关键点在于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再进行教学,将传统的课堂演变成了学生的自学空间,学生成为了学习主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知识的引导者,这对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教学知识的归纳分析能力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提升效果。

二、整体化、系统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属于一种系统化、整体化的教学模式,因此看似给以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的教学时间有所减少,但是就实际情况观察,其实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一定的提升效果,具体而言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在教学的过程控制上,导学案的教学方式所遵从的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步骤,教学之前会通过导学的方式,让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了解,放在历史教学中就是对一些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对知识点进行纵向上的联系思考以及横向上的对比分析,最后还会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拓宽和探讨,这对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运用能力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

其二为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对教和学的模式进行一定的转变,将诸多教学模式进行了融合,更多的学生自主探讨时间对学生的思维锻炼也有着十分明显得效果;其三为灵活化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也更加灵活,这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有着明显的效果。例如在《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使用表格的方式,让学生得到一张北京人的信息表格和空白的山顶洞人表格,再让学生对空白表格进行填写,通过这种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了解多少历史事件,懂得多少历史演变,而是让学生养成一个对历史孜孜不倦的研究习惯,学习习惯是教学根本目的,也必须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而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

首先,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有着十分明显的培养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总是难以真正的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所以教师会在课堂中将知识点嚼烂,然后教授于学生,这对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教学效率有着很明显的效果,但是其弊端在于长期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会大幅度的降低,对任何知识都是等着教师说自己不会去主动思考。而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其优点就是在于放手让学生自觉去学习,学习方式的改变就会在课堂中营造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会有十分明显的提升。例如在《》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简单的将的发动原因、过程和结果阐述一遍,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觉得为什么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去探讨,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探讨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其次,导学案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一个注重细节同时突出重点的学习习惯。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去思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依据学生的自主探讨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进而让学生紧紧的围绕一个中心进行探讨,久而久之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一个注重细节,突出重点的学习习惯。例如在《第二次》一课时的教学上,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在自主探讨中紧紧的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自主探讨,可以通过连续提出问题的模式,让学生的思路发散但是又有一个框架存在。例如教师可以先提出问}“序言里面提到了一处残迹,你们知道这一处残迹在哪里吗?”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寻找;然后在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它是在哪一场战争中损坏的吗?”然后引出第二次,最后教师在提出问题“这次战争侵略者犯下了那些罪行?我们需要吸取哪些教训?”通过这样一些列的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的同时对一些细节进行思索,而连续的问题又紧紧的围绕教学中心,这对培养学生的注重细节,突出中心的学习习惯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导学案教学方式和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自学能力,而导学案的整体化、系统化的教学方式也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最为关键的是导学案教学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理念,总体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效果,值得我们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合理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姚立娟.高中历史导学案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0(12):112

[2]钮亚军.中学历史课堂中学案教学的运用――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3.10(02):10-12

初中历史重点知识点的归纳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初中历史 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能够为历史教学提供更加快捷以及丰富的历史信息”,“我们要为历史教学创造条件,采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开发和制作我们需要的历史课件”。为适应现代课程改革服务,实现现代化与历史教学的整合。

多媒体教学法适用于中学生的特点,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相对比较小,所学的知识相对较少,形象思维比逻辑思维能力要强,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生动形象的历史表象。而且初中基础年级的学生心理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换的阶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开发了学生逻辑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到了历史知识。

1 多媒体在中学历史学习中的运用方法

多媒体进入历史教学的讲堂,给教学增加了活力。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信息进行整合。首先,通过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边测试的方法,将讲课与练习相互融合,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点;其次,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主要利用图示法将知识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该方法能够揭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历史进程,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如果把图示教学法与多媒体结合起来,效果更加理想;最后,在历史课的综合复习课中,利用多媒体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显示的功能,对知识点进行浓缩与归纳,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在各知识点中的重难点,也能通过多媒体容量大的特点设置一些测试题。

2 多媒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体现

2.1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情境教学都是通过教师的描述以及学生的想象来实现,这对想象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很难达到,因而情境教学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使得情境创设更为形象快速,声音与画面相结合的教材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播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历史题材电影,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强化学生的认同感。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播放背景音乐,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责任感。通过各种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的展示,使学生能更直观、真实地了解历史,能强化记忆,增强教学效果。

2.2 直观呈现内容,快速突破重难点

历史是一门抽象的学科,由于发生的历史事件年代久远,再加上学生自身的特点,造成了对重难点知识的突破存在一定的障碍。由于历史知识的零散、“杂乱无章”的状况,如果还依靠传统的教师讲解或者笔记的形式,很容易造成知识点的丢失,容易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很难实现整体上的把握和认识。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使用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各个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详细地讲解,避免学生的繁杂劳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快速突破重难点。

2.3 资料存储,扩大教师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可以延长历史知识的存储期限。在传统的历史教材中,教材图片以及历史人物几乎是一成不变常年如此,甚至还有一些与教材配套的媒体信息也只会在文字上做出细微的改动,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把多媒体教学资料储存起来,不论什么时间只需借助学习工具即可使用。而且随时时间和存储内容的累积,可以运用到教学中的内容也会越来越多。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构建一个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从该系统中选取备课材料,备课效率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教学容量、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方面拓展了教学课堂。其直观呈现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它已经成为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但是多媒体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课堂教学完全被多媒体演示取代、课件特点不明晰、多媒体教学成为教学重点、课堂知识急剧减少等,这些都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被弱化。因此,广大历史教师要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学习先进的教学技术,吸取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发挥到极致。

(吉林省柳河县柳南中学,吉林 柳河135321)

参考文献:

[1]单倩.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初中历史重点知识点的归纳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 历史 教学 策略 经验

一、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原因、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拓展探究,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中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帮助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失败,直接原因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3、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三、学以致用,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也可以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

2、 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重点知识点的归纳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图片 影像视频资料 历史事件 学科兴趣 重难点突破 知识点强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9-01

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就是各个历史时期,具有时代意义的文物、古迹、文字图书,以及经过现代技术处理的漫画、影视资料、记录资料等,在“展现历史学科丰富多彩的特征和空间变迁”同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历史知识迁移与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1]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展开研究。

1.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结合运用的兴趣激发作用

由于历史实物图片和影像视频的对历史呈现的直接性与直观性,不仅缩短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时间距离,也制造了非常亲密的空间距离,更能让学生在较为切实的体验中激发兴趣。

1.1单独历史事件兴趣激发

虽然历史学科以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与趣味性,能非常容易地吸引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往往由于历史事件的高度概括性,导致学生在了解基本过程后便丧失兴趣。历史实物图片和影像视频的适时运用,能起到调动、保持与再激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作用。如在教学《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时,显然教材的抽象性与概况性,难以相对长时间地调动学生兴趣。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把香港、澳门、印度、澳大利亚与非洲等地的殖民史料图片或影像展示出来,能从视觉或影像的立体冲击中,让学生继续投入到学习,在把课本知识直观化的同时,积极地探索课本中其他可能出现的兴趣点。如世界上著名的被殖民民族抗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其历史意义等,让把图片或影像视频直接转化为文字性的知识,培养与提高了学生总结提升能力。当然,在运用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的安排,把相关史料的展示与教学环节结合起来,起到对教学的助推或步骤性作用,避免应急性的盲目和造成的主题偏离。

1.2历史学科学习兴趣激发

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浅显兴趣,向稳定的学科学习兴趣提升,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历史学习效果的积极积累。尤其,教师通过科学的设计与组织,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或环节,把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资料展示出来,在细化与真实还原历史事实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探索精神,实现了具有内驱性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动力。如在教学《》时,由于时间距离的亲密性,各种史料保存比较齐全,而且关于此类史料的影视作品也较多,因而,教师可以选用的材料是非常丰富的,既可以是革命圣地的图片展示,也可以是各种影像资料的播放,让学生在这样的史料帮助下,完全可以自主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以此不仅可以激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也可以指导他们以自己任何可能的方式,去搜集与整理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的相关历史史料,实现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并以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探索精神被不断地强化与提升。

2.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结合运用的办法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一般作为教学内容或教学工具性的手段,被教师以适当的时机展示出来,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起到了不同的兴趣激发作用。

2.1重难点启发性运用

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对学生而言因为其重要性与难度,就渐渐失去了其趣味性,在教师处理不及时的情况下,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冷场与负面情绪的迅速积累。教学中有主要两种运用形式:兴趣再激活性运用。即把相对尴尬或冷场的课堂氛围再度激活起来,让学生的思考积极性继续活跃,为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创设良好的思考氛围。如在教学《》时,针对左宗棠的重点知识与收复伊利重要性的难点,学生对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左宗棠,就陷入了运用新时期的观点看待特定历史阶段人物的怪圈,依然从封建社会的落后与清王朝的挨打出发,也就不能准确客观地看待一个历史人物的功与过。教师在这种时机,可以适当选择纪连海或易中天的《百家讲坛》对历史人物评论的方法影像资料,对学生进行启发,促成他们客观与全面地开展历史学习。兴趣主题主导性运用。主要是为了确保学生学习的主题稳定性,避免学生的思考或探究出现偏题或跑题现象,教师运用此类史料加以引导。如在教学《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针对学生在突破中因为网络运用的高频率性,而只针对网络科技展开讨论等,教师要积极地介入展示生物科技与航空航天技术的史料,如展示中国的神五到神九的飞天资料,让学生实现全面地兴趣激发与学习。

2.2知识强化性运用

这种目标的运用,主要用在两个环节中:知识小结环节的兴趣激发。课堂教学中,会根据教材内容的机构,进行不同阶段的知识小结,教师在这样的阶段适当地运用图片或影像视频资料,能起到记忆唤醒意义的知识强化作用,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准确。如在教学《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时,教师在“资本主义“萌芽的知识环节,运用明清经济发展的史料展示与资本萌芽的史料进行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发现其中的差别,也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和发展内在驱动之间的矛盾,有着更加全面与科学的了解。避免学生因为单纯地依靠文本知识进行绞尽脑汁的思考,实现兴趣激发下的知识学习与总结的迎刃而解。复习环节的兴趣激发。历史知识的复习,往往是知识归纳、分类、整理与总结提升性的工作,任何的历史事件与人物,都是以一个知识点等面目出现,其过程是琐碎的、枯燥的,因而,教师适当地或者直接运用图片与影像视频资料,按照某种规律为学生展现出来,不仅可以对学生的知识复习起到启发作用,也可以潜在指导学生开展高效地复习,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着视觉与视觉和听觉并在的趣味。如在开展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复习时,教师就可以按照教材内容的课时顺序为学生展示相关史料,既有宏观的提纲,也有围观的暗示。

结语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结合运用的兴趣激发,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实,需要教师继续发挥创造性,挖掘此类史料的兴趣激发潜力创设高效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重点知识点的归纳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种能力;规范化训练;历史教学

《学生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作为历史教学,特别是初中历史教学,也应突破旧思维,跟上新形势适应中考的需要。结合本校课题,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一、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规范化训练学生收集、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

收集、阅读教科书是人类获取知识,提高观察、分析、思维等高层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收集、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主掌握,可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在起始阶段,笔者重点训练学生的收集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秦王扫六合》一课时,笔者首先给学生指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政治方面是加强中央和地方的制度;经济方面是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思想方面是文化和教育等;军事方面是战争、民族关系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这样好比一棵树,加强中央集权是树干,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是树枝,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通过层层分析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评价秦始皇,教师特别强调分析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既有功也有过。这样好比一支乐曲的前奏,为整首音乐下“基调”,为以后学习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明清的历史铺下基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过不断的规范化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生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有积极意义。。

二、制作图表,规范化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图表能概括教材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增强教材内容的清晰度,使问题显得直观易懂,使教材更形象具体,并能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能帮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件本质,有助于掌握复杂的问题,也便于历史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上课时,笔者只画出图示的框架,利用图示纲目对学生进行设问导读,让学生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孝文帝改革的深刻原因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些措施直接促进了我国的民族融合?互为因果的关系是什么?和商鞅变法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完成的板书,既加深了对这一措施内涵的理解,又将枯燥的概念变为清晰稳固的历史表象,学生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这样,使之到达条理清晰、言简意明的目的。这样的设计,是用文字图画组成的艺术画面,是引人入胜的教学艺术品,令学生产生美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积极性,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最佳氛围。

学以致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善于指导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动手设计相关知识图表,把自己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三、创设问题情境,规范化训练学生自主与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源于疑。”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的有效问题。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讲《三国鼎立》,学生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熟知其中的人物和事件。作为常规课,教师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经过、结果方面分析,最终结果只能是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若正确使用设疑,效果就大不一样。在上新课时放录像“曹操”、“诸葛亮”的图像并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观察,画面上的人物是谁?谁能描绘他的神态。流传的三国故事中,曹操被描写成阴险狡诈的白脸奸臣,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这符合历史事实吗?如石子投如平静的水中激起思维的涟漪,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被激发出来,积极参与,既阐发自己的观点,又反驳其他的不同观点。笔者顺势问学生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这样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获得了主动探究历史的学习方法、质疑释疑的思维品质和勇于坚持自己的主张、倾听他人见解的竞争合作意识。

四、练习开放性的历史题,规范化训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指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这是教与学的及时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之能将已学习的知识和没学习的知识迁移,即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例如:笔者在讲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时设计了一道题:中学成立了能源研究兴趣小组,研究能源发展的历史,探讨能源问题的解决方案,现邀请你参与这一活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电是什么时候成为人类使用的能源?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在没有电灯之前,我们的先人在夜晚采用哪些方法照明?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2)电成为能源的这次改革创新对中国、对我们今天日常生活有无影响?如有请举例说明。

(3)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能源问题的解决上,你认为可以发展哪些替代能源?

(4)针对我市电力紧张问题,请你提出具体解决方案?

(5)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在小组提出来研究讨论?

(6)围绕所提问题,你打算通过哪些途径去收集资料来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