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隐喻;认知功能;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46-02

收稿日期:2006-12-12

作者简介:孙厌舒(1979-),女,山东聊城人,副教授,硕士,从事语言习得及英语教学研究。

一、隐喻的认知功能

对隐喻认知功能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代。亚氏把隐喻看做是一个概念对另一个概念的替换,并且指出,诗歌中隐喻的运用有一定的语境(Mahon,1999)。隐喻的认知功能在17和18世纪再次被Vico和Teasaoro提及,只是进入20世纪以后,隐喻的认知功能才被贬低,隐喻被当成了一种静态的形式逻辑的符号。例如Searle(1977)从语言学的观点出发,把隐喻仅仅看做是一种语用现象。为此,莱科夫和约翰逊一针见血地指出,“典型的看法都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语言特点,是语言的问题而不是思想或行为问题”(Lakoff & Johnson, 1980)。他们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大张旗鼓地提出了隐喻的认知功能,从而把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甲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乙事物,人的概念系统就是通过隐喻建构起来的,即所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本质上都是隐喻的” (Lakoff,1980)。自此,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卡梅伦(1999)也指出,隐喻具有语言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和语用功能。国内学者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把隐喻功能划分为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诗歌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字游戏功能。其中隐喻的认知功能主要指隐喻是人类认识概念系统的基础和组织经验的工具,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一般认为,隐喻的认知机制主要体现为从源领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表现为人的思维中存在的系统的概念隐喻。在特定语境中,这种概念隐喻常常意味着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而且根据Lakoff的“不变原则”,这种认知映射具有系统性特点,即源领域的结构系统映射到目标域时,原有的基本图式结构不变。

二、外语教学中隐喻的应用研究回顾

卡梅伦较早地探讨了具有认知功能的隐喻的应用。她认为,隐喻首先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语言的认知性与社会性相互作用产生了语言行为。因为语言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语言资源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被应用、加工,才能达到互动的目的。作为语言学者,应当揭示种种语言行为的内在过程。因此,研究隐喻,要把隐喻的社会层面和认知层面都包括进来。在此基础上,卡梅伦建构了隐喻的应用框架:1)理论层面;2)加工层面;3)神经层面(Cameron, 1999)。近年来,第一层面主要研究隐喻的认定和分类,第二层面主要指隐喻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作用和解释,第三层面研究处理隐喻时的神经活动。国外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应用研究已逐渐扩展到很多领域,例如Gwyn(1999)有关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医疗中的应用研究,Clarke (1999)对儿童话语中隐喻的分析,Forceville(2000)对广告中隐喻的认知作用的研究,等等。

相比之下,在外语教学领域里,有关隐喻认知功能的应用研究要少得多,仅有零星的研究散见在认知语言学著作里。在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上,庞继贤和丁展平(2002)曾撰文讨论过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尝试把卡梅伦的三个层面应用于外语教学。王寅(2004)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的问题,蔡龙权(2005)也提出了把隐喻性表达作为一项外语交际能力的设想。但是隐喻的研究成果仍未在外语教学领域里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外的相关研究亦很少,且多为母语为英语的二语习得研究。例如Cameron(2003)对英语国家课堂中出现的隐喻的分析,Cortazzi(1999)对本族语教师与学生有关“教学”、“教师”等概念的隐喻性理解和表达的研究。另外,这些研究也都没有直接探讨外语教学和隐喻的关系。

鉴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主要应用层面,分析外语教学中隐喻应用的可能性,以期为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进一步应用探索路径。

三、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出现在政治、经济等各类语篇中(孙厌舒,2004)。我们的外语教材中也有大量的隐喻。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基于卡梅伦的应用框架理论,在中国文化语境下,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也可分为三个层面:1)语言层面;2)交际层面;3)文化层面。语言层面主要包括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对各种语言现象的提炼和组织的作用。隐喻在交际层面上的应用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外语教学中经常涉及的问题。文化层面上,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主要涉及到文化教学与语篇理解。

1.语言层面

语言层面上,隐喻的认知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隐喻能有效地明确教学中的概念。Cortazzi总结隐喻的认知功能对外语教学的借鉴之处时指出,“隐喻能有效地明确教学中的概念,系统地组织概念”(Cortazzi,1999)。隐喻在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的投射中,一些特征在被形象化、具体化的同时也系统地被提炼。在语言学研究中,不同的隐喻用来明确不同的概念。例如,Saussure认为,Language is a game of chess.Chomsky提出 Language is growth,而Halliday则认为Language is a resource。在外语教学中,一些较抽象或较陌生的概念可以借助隐喻来明确。写作教学中的“大纲”(outline),阅读教学中的“框架”(scaffolding)等,都是利用隐喻来明确概念的。(2)隐喻性的映射可以用来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可以说明词的具体义项和抽象义项之间的联系,可以使学生了解词的演变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记忆词汇。认知语义学认为,支配着一词多义现象的不同意义之间关系的原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性映射。隐喻的认知功能正是很多词汇产生多义的原因。Lakoff举过“foot”的例子:the foot of a mountain,the foot of a list中的foot正是将人们对人体的认知投射到其他事物上产生的意义。再比如通过了解表示空间概念的词,如“up”、“down”等在语义扩展中的意义就可以深刻理解英语中介词意义的多元性和抽象性(赵艳芳,2000)。(3)借助语言的隐喻本质及其隐喻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隐喻性语言。特别是在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中,对隐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理解作品的修辞及意境。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隐喻的认知模式,帮助学生理解隐喻的含义,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新编英语教程》第6册15课“Teaching as Mountaineering”中,教师被喻为登山者。这里教学是源领域,登山为目标域。源领域和目标域之间基于相似性而成功地被映射,固然是因为两者都有艰难险阻,都能带来成功的喜悦,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教师必须像登山者一样善于“结绳”,即帮学生串起一个个知识点,或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联系起来。通过对源领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的把握,教师可以比较顺利地把隐喻蕴涵的意义传达给学生,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

2.交际层面

① 选自Istvan Kecskes(1999)。语言的普遍隐喻化表现在词汇和语篇中,也表现在受情景制约的言语中。Lakoff(1980:4)说:“隐喻充满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Richards(1936:94)则指出:“我们的三句话里就有一句隐喻。”交际言语中出现大量的隐喻表达也是基于我们的隐喻认知机制。隐喻源于我们的隐喻概念系统,而这一系统又源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我们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是从认知空间和自己开始认识世界的,所谓“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隐喻的认知基于身体体验,产生于一定的情境,并且必然受情景的制约(Lakoff & Johnson,1999:468)。例如“give me a break”①在特定情境中,它们意思并不是“让我休息一下”,而是表示一种拒绝或反对。当我们用“give me a break”表示拒绝时,所形成的并非仅仅是一个语言事实,而且是一个言语社区所共同认可的交际行为。再如,在某特定情境中,“get out of here”①的意思也许并不是“leave”,而是“don’t fool me”。可见,我们交际中使用的隐喻化表达方式不仅普遍,而且是与语境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对外语学习者而言,隐喻化表达既是一种语言能力,也是一种交际能力。

面对交际中大量的隐喻化表达方式,我们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隐喻性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缺乏专门隐喻性表达的训练,外语教师甚至尚未建立起培养学生的隐喻化思维和隐喻化表达方式的意识。蔡龙权曾撰文指出,“隐喻性表达是外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构成,应该把它设立为我们外语教学的一个高级性学习目标”(蔡龙权,2005)。王寅(2004)也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隐喻能力”。两位学者都提出要把隐喻确立为我们外语教学的一项内容,是很有见地的观点。

3.文化层面

隐喻的认知模式也有不同的文化意蕴。如上所述,隐喻产生于体验,产生于特定的文化情境,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Lakoff指出,“我们所说的体验决不仅仅涉及某个个体,确切地说,每一种体验都是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前提下产生的……所有体验都完完全全是文化的产物”。隐喻本身的文化意蕴已是语言学界的共识。外语教学必须同时教授文化,这也已是外语工作者的共识。Swiderski(1999)详细讨论了如何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提高语言学习者的文化意识问题。

的确,讲授隐喻固有的文化意蕴是进行文化教学的一个方法。然而通过分析隐喻的认知功能,可以在更深的层面上达到文化教学的目的。通过考察隐喻的认知模式,考察隐喻对概念的整合功能和对信息的筛选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隐喻所传达的文化意蕴。

四、小结

本文讨论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在语言层面、交际层面、文化层面上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上述三个层面中,语言层面是基础,交际层面和文化层面在语言层面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并与之相辅相成。

但是隐喻的认知功能并非仅限于这三个层面。外语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隐喻的认知功能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们相信,通过提高学生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理解,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在外语教学中,虽然目前尚不可能进行独立的隐喻教学,但我们可以从隐喻的认知功能这一角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使学生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捕捉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逐步培养学生对隐喻的认知功能敏锐的捕捉力和隐喻化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Forceville,C.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London:Routledge.2000.

[2]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2003(6):38~42.

[4]蔡龙权.关于把隐喻性表达作为外语交际能力的思考[J].外国语,2005(6):21~26.

[5]孙厌舒.认知研究与外语教学[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50~53.

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人机对话” 自动化测试 英语教学 听力教学 口语教学

1.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教学材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软件、广播影视节目、网络资源、报纸杂志及图书馆、班级、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创设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了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新的学习模式。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信息化时代下的教育方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人格和能力的提升提供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人才测评理论与方式的重大转换。

2.“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的界定及其相关理论

2.1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的界定

为了实现英语考试评价信息化,提高江苏省中考英语听力和口语测试评价信度及评价工作效率,江苏省自2009年在中考英语中实行省级统一命题、测试、评价为一体的听力、口语合二为一的“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该测试总分30分,其中听力测试20分,涉及的题型有:图片型对话理解、短对话理解、长对话理解、完成信息记录表和短文理解。口语测试总分10分,涉及的题型有:短文朗读、情景问答和话题简述。该部分的测试成绩直接记入中考英语总分(英语中考总分130分,其中卷面笔试100分,人机对话测试30分)。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是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考试进行管理的一种测试形式。它是根据考试设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命题、组卷,并完成试题呈现、接受答案、计分、数据分析及结果解释等一系列任务。学生在进行人机对话测试过程中,每人单独使用一台电脑并且戴着配有语音输入功能话筒的耳麦,整个测试过程不介入任何人为因素。考试时,电脑扮演考官的角色,考生的所有问题和指令都由电脑发出,考生根据从耳麦中听到的要求或电脑屏幕上看到的试题指令和要求进行听力和口语测试,电脑自动将考生在考试中的答案和语音信息进行保存和录音。

笔者认为,“人机对话”自动化测试彰显了《英语课程标准》提倡的新型教学理念: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要使学生尽可能通过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学习真实、鲜活、实用的英语,直接体验语言和运用语言。

2.2“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的相关理论

认识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和计算机相结合,在认识心理学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人工智能这一全新的领域。人工智能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人的心理过程,使行为主义心理学进一步发展。它借用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仿生学等新兴的学科理论,将人才测评置于更前沿、更科学、更稳定的领域。认识心理学理论在“人机对话”测评中的应用,更新了测试的方式,拓宽了测评的视野,完善了评价手段,是对实证主义测评范式的扬弃。所有这些,都为“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作为一种测评方式的转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非智力理论。斯腾伯格指出人的智力有三种类型:合成智力,即在一个有结构的和定义完好的上下文中解释信息的能力;经验智力,即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变化的情景中解释信息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景智力,即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及操纵谈判系统的能力。信息时代的人才测评发展越来越注重对非智力因素的测评。非智力理论为“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提供了理论支持:一般的测评方法只能在简单的文字、图片上假设情景,局限于合成智力及经验智力的测评,而人机对话则使非智力因素的再现和测试成为可能,使得人才测评具备更广的维度、更富层次性、更有针对性。

人机交互作用理论。“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中的测评主体和客体能够相互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机交互作用。人机对话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利用人机交互作用的沉浸性,根据测评客体的反应不断学习和选择不同的模拟情景,有针对性地施加测试项目。仿真、实时、主动型的计算机三维动态图像、声音,使得测试成为动态的交互作用,为测评客体提供测试语言的逼真情景。通过与计算机交互测试中体现的形象性、简易性、安全性、科学性、经济性、实效性已凸显其测试的优越性。

3.“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对英语教学的新启发

3.1 语言技能――“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的基础

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这四种技能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互为基础,又呈螺旋式提高。根据认知理论,听、读是信息输入过程,是领会和理解别人表达的意思,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的内化过程;说、写是教学对象对输入的信息内化后的产出性活动,是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从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的过程。

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语言技能培养的整体性。从语言信息输入的层面上,我们可以扩展学生的阅读材料。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进度补充和教材相关联的、难度稍大的课外阅读材料,并且可以设计相关阅读题型帮助学生理解以便及时反馈学生对补充材料的理解情况。教师还可以利用早读和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引导和鼓励学生跟读磁带、模仿朗读等方式促成学生的有效输入。在语言信息输出的层面上,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和对阅读材料进行缩写和改写等。比如,对比较熟悉的阅读课文,可以采取当堂的口头复述形式检测学生的信息输出情况;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后写作的方式提高学生信息输出的有效性。

3.2 语言知识――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的源泉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及用于表达常见话题和功能的语言形式等。语音是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学生对语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直接影响他们的听力水平。因为语音中的连读、弱化、失去爆破、语音浊化等发音规则会使单词的独立发音有别于具体的语音群中的发音。除了语音知识外,词汇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如果学生的词汇数量和理解能力无法达到基本的教学交际要求,就会在客观上形成听力障碍,影响听力效果。同时,语法、固定用法和搭配等知识的不足会造成听力和口语表达上的困难。比如,习惯用法“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看似是否定的句子,其实表达的是十分肯定的含义。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口讲英语。比如,在每天的英文值日报告中增加天气情况汇报、新闻简述和热点关注等栏目,为学生提供在公共场合说英语的机会。其次,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真正提高学生在情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超市购物、医院看病、图书馆借书等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从而达到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3.3 情感态度――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的保障

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Hypothesis)认为,如果学生上课时心情紧张,他们的情感因素就会形成一个“过滤器”,阻挡语言的输入。 所以学生在听力、口语测试时,如果一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过滤器”就会影响学生接收声音信号及语言信息,并且还会影响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解码的过程。

诚然,学生在“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中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和焦虑,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但是过于紧张和焦虑将给整个测试过程产生负面影响。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新颖的课堂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榜样激励等方式明确他们的学习目标;组织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凝聚力,磨炼他们的意志,形成合作精神;通过小组竞赛等形式,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3.4 学习策略――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的战略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在听力测试中,预测技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所谓预测技能指听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现有信息对听力内容进行联想、推理未知信息的能力。因此,一个人预测信息的能力越强,其听力就越强。

为此,在听力训练中教师应重点进行技巧点拨讲解。比如,在该题干“What is the woman probably going to do this afternoon?”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重点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如下两点:把握时间“this afternoon”;重点听女声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巧,比如当题干变为“What is the man doing now?”时,我们就要对重点听力内容进行调整:注意时间“now”;重点听男声内容,从而不但帮助学生学到听力的技巧,而且帮助学生提高能力。

3.5 文化意识――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的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能脱离产生它的文化而独立存在。G. Brown(1997)认为听力理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涉及语言、认知、文化、社会知识等各种因素。对于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而言,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尤其重要。

比如,图1、图2这道听力试题和文字稿,不但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英语基本技能听懂对话内容,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有一定的要求,即要求学生熟悉一些西方国家的代表性建筑或特有文化。这充分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要求教师不但要从词汇、语法、情景等角度讲清楚字、词、句的正确使用,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跨文化意识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促成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图1 听力测试模拟试题

图2 对应试题的文字稿

4.结语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不仅是外语考试形式的一次革新,而且是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整合的一种尝试,更是促进中学英语教学变革、引领信息化时代英语教学的航标。新时代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做有心人,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即兴的调控能力,最大化地优化课堂;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反思,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中生成动态教学资源捕捉的灵敏度和运用的科学性、实践性及实效性。

参考文献:

[1]G.Brown.Assessing student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1997.

[2]Krashen,S.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范文第3篇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形式的(数值的、文字的和逻辑关系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它是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式识别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研究生物体(包括人类)是如何感知事物的,属于认识科学的领域;二是如何利用计算机,在给定任务的前提下,研究实现模式识别的理论和算法。第一方面是生物学家、神经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内容,后者则是数学家、信息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的研究内容。经过几十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系统和阶段性的成果。

语音识别是模式识别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把人类讲的声音、单词和句子转换成电子数据并保存在计算机内。语音是人类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在现实语言学习环境中,如果学生能够以最为轻松的沟通方式,即语音进行学习交流,则学习的收获将是最大的。使用计算机作为语音输入的难点在于人类语言和多数传统的计算机输入存在巨大差别。计算机程序能够对正确的输入产生一个准确且可预知的答案,而人类语言和所讲出的词汇和句子却不是精确的,甚至是模糊的。每个人的声音不同,相同的词语使用不同的语调、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意思。即使如此,语音识别技术在近十年来依然克服了不少困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语言教育中,利用计算机系统和模式识别技术,识别语言教育中学生的读音是否正确,句式发音是否标准,不但能纠正学生的语音,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加学习乐趣,还能增强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1传统语言教育

在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媒体是语言教学的工具,教材是语言教学的内容,学生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总体来讲,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学设计而进行,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表现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是语言教育主体的客观事实,使得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很难自由发挥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语言教育要求听、说、读、写4个环节缺一不可。在语音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中,读、写环节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占比例较重,而听、说则由于多种原因而被忽视。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外文电影和语音音频在网络中越来越普遍,很多网站还提供在线广播,大大地缓解了“听”这个环节,但“说”的环节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无法确定发音是否正确,以及句式理解和整个语句发音音调是否满足要求,这必然造成所谓“哑巴”英语的普遍存在。在香港和澳门以及台湾地区,英语应用的社会环境客观存在,学生能够将所学语言直接应用到生活中。但大陆恰好相反,尽管大陆地区已经将英语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但社会使用率依然很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鲜有人使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生在学习这门语言时,没有“说”的环境,因而无从知道自己是否能将所学语言准确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相当于是学习了一门“哑巴”语言。

2新一代语言教育系统

新一代语言教育系统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解决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二是解决语言学习环节中“说”的关键环节。另外,也要提供听力资料、多媒体游戏和其它寓教于乐的学习资料

2.1普通语言学习课件

基于互联网络的语音学习课件在网上非常多,简单的如背单词、在线广播、听力测试等。这些学习软件都解决了学生是语言学习主体的问题。不如背单词软件,学生不但可以选择内容广泛的词典进行背诵,如英语四级词典、六级词典、toel词典、gre词典、考研英语词典等,有些还提供英文小说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不认识的单词,利用简单的鼠标点击操作可选入学生自己创建的生词本中。对于生词本中的生词,采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法,要求学生在规

的时间内进行复习,并对学习的单词进行分级管理。

记单词的同时,还可以用图片、语音提示学生,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大量的词汇,不仅仅是记忆字形和音节,还能根据语音和图片联系到词汇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在线广播能够让学生更加便捷地获取最新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知识,能使学生迅速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如英语教学时,有时连教师都难以分辨清楚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发音规则,即使在网上可以查询到相关资料,也很难真正地体会明白。借助于在线广播,这一问题可以轻松得以解决,如果能听懂语言广播,则语言应用必定可以达到新的高度。许多在线网站不但提供音频资料文件,有些还提供讲解,甚至提供英文视频加中文翻译。

上述所讲到的学习课件中,有些是基于windows平台,有些是基于移动平台,如android或apple。这些课件利用网站服务器作为中转站,学生可以在各平台的学习中做到数据同步。

2.2基于模式识别的语言课件

上述所讲到的课件能够推动学生掌握基础英语学习,但不能促使学生很好地应用这些知识。如果有一种软件能够像教师一样随时监督学生学习,纠正学生发音和判定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准确,必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基于模式识别的语言课件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基于模式识别的语言课件其核心功能就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学生的发音,比如音标和单词的发音、句子的发音、段落的发音、实时场景对话等。语音识别技术实际上已经应用得比较广泛,典型的有google的语音输入法、qq的语音输入等,但将语音识别用于语音教育却少之又少。

如果能够将人脸识别,甚至行为识别结合在一起,则语言教学软件更能将实际问题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去。由于人脸识别和行为识别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加上技术本身的难度,因而限制了其在该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随着硬件技术的提高和识别算法的改进,人脸识别和行为识别将成为可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能够根据学习者的表情、声音、行为,识别到准确的思想表达。

2.3rosetta stone

美国rosetta stone语言科技公司是语言教学领域的领先者,它提供包含英语、中文、法语以及其它冷僻小语种在内的30种语言学习课程。和其它语音学习方法不同,该教学软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多媒体技术和人工识别技术,模拟了母语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必切换到熟悉的语音环境,直接利用新学到的知识处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这样的方式,它可用超乎想象的速度帮助学习者实现第二语言学习的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图像、动画、声音、文字永远联系在一起,学习者通过观看图片或者视频、听标准语音和查看文字提示进行语言学习,像学习母语那样自然而然地学会外语。

听说读写是学习任何语言的标准过程,rosetta stone全面提供听、说、读、写4种语言技能的互动,同时提供预习、练习和测验多种模式,还有游戏、小说阅读等多种互动,为学习增加乐趣。

在听方面:学习者听到的是标准发音,系统平台就如同母语“外教”一样,可以按照要求解读每个单词、短语、句子,以图片的方式解释其意义,还可以放慢语速读出发音。

在说方面:这是该软件最有特色的部分,利用语音识别系统和评测仪,它能够比较准确地识别出学习者的发音与母语发音的区别,并提示学习者重新发音,进一步提高口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读方面:有别于其它软件,系统提供视觉化的图像和与其紧密联系的文字,以游戏的方式要求学习者快速匹配和阅读,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习对文字和句意的理解,增加阅读的乐趣。

在写方面:软件利用键盘输入式和字符块式两种方式进行写作练习,在语音或者图片提示下,自动检查并快速诊断学习者的拼写错误并不断提供更多机会帮助学习者练习,从而提高正确率。

3结语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提高,模式识别技术在语言教育中的应用瓶颈得以突破,必将在语言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这一作用是传统语言教育无法实现的,它使得学生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利用模式识别技术的软件系统,能够提供一个虚拟现实环境,学习者利用此环境,能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真实场景,从而更加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大学英语 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高校外语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不脱离课堂教学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师生之间既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又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深入、自由的多向交流。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的开展促进了信息技术和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渴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1.创造语言学习的新环境。

对于学生来说,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创造一种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是非常不容易的。信息时代的出现,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为学生创造了新的学习环境,它在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的同时,鼓励他们开口讲外语,使他们能够最终告别“聋哑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声情融汇、听觉和视觉并用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外语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产生一种“说”的愿望。

2.打破了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代,使得学生从固定的教室、教师、课本、上下课等传统的界限中解放出来,使得学生具有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3.提供了交互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生进行及时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方向,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与教师进行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教师的反馈,调整学习策略和进度。

4.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观的综合刺激。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人类知识有80%来源于视觉,但记忆功能仅保留这部分知识的11%;知识来自听觉部分较少,但存留比例较大,两者综合运用时,保存率可提高至5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5.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教学容量大,知识密度高。它可以导入大量的课外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图形、动画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

6.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多媒体网络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学科教学的整合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是人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内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情境教学自古就有,它是在了解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根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富有感彩的具体氛围,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集中在一起,使信息表现为文、图、声并茂,将学习材料转化成主动、主观的形式,提供大量的情景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运用图片、声音、影像等可以模仿、再现英语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引起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角色。

2.营造民主、平等的人性化交流氛围。

充满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人性化交流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自由表达,并能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及时向教师和同学求助。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和意见,相信学生的自我发展,信任学生的潜能,建立融洽、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能够自由表达、自由参与,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存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学生可以很自然地把教师当作最可靠、最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其次,要建立便于感情交流的空间环境。信息环境下的学习中既有人机交互,也有人人交互。在人人交互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一些形象化手段,如头像、表情图、声音、图像等,直接支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讨论,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中,学生能直接感觉到教师和同伴真诚的帮助和理解。

3.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能力之一。信息能力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加工、处理学习材料的技能,如利用网络浏览、搜索学习材料;使用网络学习平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教授给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能使学生拥有熟练地应用信息系统中的各种软硬件工具的基本操作能力、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和个人需要的各种软件的使用能力。其次,是教授给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即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运用搜索引擎、“帮助”等信息工具在各种信息资源中进行浏览与查找,以较少的时间从信息源获取符合自己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需要的有用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教授给学生善于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类、重组、加工、存贮,将所得到的信息化为己用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寻找、选择、整理和储存各种信息的能力;针对问题选择、重组、应用已有信息,独立地解决该问题的能力;正确地评价信息的能力。

4.重视优化教学手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占有主导地位,教学手段的优劣,采用的教学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因此,学校要重视加大教学设施的投资力度,优化教学手段。因为,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是创新外语教育的重要保证。充分合理地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进行大量的视听语言输入活动,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拓展信息渠道。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教学程序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动力、激活英语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减轻教师劳动强度。教师更要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学习,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一人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

总结

信息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与自。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在自己选择的学习环境之中,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使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该尽快适应并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蔡雪梅.试论普通高校远程教学模式特点[J].现代教育科学,2007,(03).

[2]陶胜.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网络外语教学模式初探[J].新西部(下半月),2007,(05).

[3]周玉林.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及教师发展中的运用[J].外语界,2005,(06).

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行动研究;图式理论;阅读能力;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1高职院校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数量、招生人数都在迅速增加。然而,在我们欣喜于高职院校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当今高职英语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

从学生角度分析,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就业需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从高考成绩来看,学生的入校成绩很不理想。这使得英语阅读教学存在很大困难,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为学生补充基础知识和单词。阅读教学长期处在一种费时低效的状态中;2)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主动性差,读不懂文章,就对阅读失去兴趣,形成恶性循环;3)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这就对高职生提出了较高的英语要求,他们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英语水平以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然而,高职生的英语课时要比本科生少,但范围却广(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这就给教学带来了障碍。从教师角度分析,许多教师的认识不到位,教学模式枯燥,形式单一,缺乏交流互动,仍然以灌输式讲授为主,精泛读不分,只要是阅读课都采用从词到句,对文章逐句翻译,忽视学生阅读语篇能力的培养。

2行动研究的定义

关于"行动研究"的定义,得到广泛认可的是Kemmis和Mctaggar提出的,即"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1)对自身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事业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2)对自己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及正确评价。1" 教学行动研究,指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2外语教师是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先行军,应该掌握科学的科研方法从自己的教学入手开展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带动教学。

3阅读理论基础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许多学者提出的一系列阅读模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四个: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交互模式和图式理论。

高夫(Gough)提出的自下而上模式,描述了阅读的整个过程,即从看到书写的文字到了解整篇意义的过程。它似乎为教学安排了一个合理的结构:先教字母,再教字词,然后逐渐过渡到高级水平。古德曼(Goodman)的自上而下模式,把阅读看作是一个"取样、预期、检验、证实"的循环过程。3美国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鲁墨哈特(Rumelhart)经过大量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 "相互作用阅读模式"。他认为,在阅读中,既需要运用"自下而上"的模式对语言文字进行加工,又需要运用"自上而下" 的模式调用读者已有的背景知识来弥补其语言水平的不足。以上三种模式或多或少的强调了语言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

图式理论中的"图式" 这一概念,一般认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在1932年提出的。他认为,无论口头语还是书面材料,本身并无意义,它只对听众或读者起到引导作用,意义是他们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过理解后赋予的。这好比我们现代人对古代人谈论"山寨手机"、"雷人",对方只能目瞪口呆。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是一个读者被激活的相关图式与阅读材料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4可见,当读者把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联系起来时,就能获得作者所要传递的意义,达到读者与作者相互交流的目的。否则,阅读理解就失败。该理论融合了传统的和心理学的观点,认为阅读过程不仅包括自下而上的语言理解过程,而且还包括自上而下的认知过程。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和形式图式 (Formal schema)。5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头脑中的这三种图式分别与阅读材料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结果构成了阅读者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

4高职院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4.1明确问题

4.1.1发现问题

笔者在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执教多年,一直教授英语专业精读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阅读速度慢,学习被动,忙于完成练习,没有真正理解课文;缺乏自主阅读的兴趣。多年养成的阅读习惯使他们在对待不同的阅读材料时均采用同样的阅读速度和方式,这样既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阅读量,又影响阅读理解的效果。而授课老师为了赶上教学进度,在课堂上忙于讲解语言点,分析句子结构,总是面面俱到。其结果往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

4.1.2对问题进行初步调查和分析

为了验证发现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访谈及教学反馈的方法来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对课程的建议。笔者将问卷分发给了所带班级的所有92名学生,收回的有效问卷为88份。

从问卷调查中分析,在学生经常采用的阅读策略统计中,不难看出很多学生还存在很多不良的阅读习惯,如查字典、逐字逐句、多次重复读过部分等等。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访谈中了解到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喜欢的题材是与他们生活相关的,阅读的范围略显单一,对于阅读策略学生也只是略知一二,他们无法区别略读、寻读和浏览,认为猜测词义也不是那么容易,只是凭感觉去运用这些阅读策略。

4.1.3重新确认问题

通过初步的调查分析,笔者所提出的假设大部分都得到了证实,但也有一些出入。我"想当然"的认为阅读技巧的缺乏是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无法提高的最重要因素,然而,没有注意到许多语言理解上的困难都是由于词汇量的缺乏而引起的。同时,我也忽视了文化背景对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我总结出目前造成学生阅读能力障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4.1.4行动计划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决定将本次教学行动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放问卷调查表、进行随机访谈和行动研究前的英语阅读能力测试;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的初步调查分析,笔者制定了一个10周的详细计划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介绍阅读理论模式和各种阅读技巧,同时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并介绍一些构词法方面的知识等;第三阶段由行动研究后的英语阅读能力测试、问卷和随机访谈组成,来验证这次教学行动研究的效果。

4.2实施计划

4.2.1研究方法和对象

本次行动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访谈法、教师日志以及一个10周的教学行动研究计划等。

本研究的对象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2010级英语教育1班和2班。两个班各46名学生。二年级的精读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教程(修订本)》第三册。所有学生都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入学成绩基本相当,从整体上看他们在学习及认知能力上大致相当。这一点也可以行动研究前的英语阅读能力测试的平均分中体现出来。笔者随机抽取1班为实验班,制定教学行动研究计划使用图式理论法进行阅读教学;2班作为控制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教学。

4.2.2教学方法

实验班使用图式理论法进行阅读教学。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对课文的教授采用读前预测法,读中激活法和读后巩固法,充分建立和激活学生大脑中的背景知识。同时,每周抽出一些时间来介绍阅读理论模式和各种阅读技巧并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利用课后练习的词汇部分,帮助学生通过词缀来记忆单词、猜测词义,通过同义词、近义词来丰富自己的词汇库;在课堂中增加一些活动来扩充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库,激发他们了解背景知识的兴趣。而控制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主要形式为教授单词,分析课文,讲解语言点和语法点,分析难句,总结文章和回答课后问题之后做练习。

两班学生在教学行动研究前后,各进行一次英语阅读能力测试,试卷为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阅读理解真题。"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是在教育部高教司指导下的全国范围的英语测试。试题具有充分的信度,因此本次研究考试题目均采用A级考试阅读理解部分原题。

4.3数据分析

根据表4.3和4.4,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控制班与实验班学生的前测平均分差别不明显,差距为0.519分。由此可知他们在前测时的英语阅读水平基本持平,且控制班的成绩在测试前与测试后的平均分差别不大,差距为1.231分,而实验班测试前后平均分的差异性相对较为显著:前测平均分为22.596,后测平均分为25.192,两者相差2.596分。据此,说明通过10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行动研究后,实验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说明行动研究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与国内外的研究相一致。

同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分析, 对于控制班t=-2.049, p=0.046

5结论

综上所述,运用图式理论通过教学行动研究可以有效的解决高职院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应该积极地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以指导自己的阅读教学实践。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帮助学生逐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图式网,并学会熟练调用图式。随着图式的日益增多,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就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其次,教师应当转变观念,将行动研究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为此,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目标和现行教材对自己的教学展开行动研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受益于自己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杜爱红. 行动研究与大学英语教学[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 12 (241)

[2] 王维刚. 行动研究:外语教学新途径[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1 1 (55)

[3] 黄国营, 英语教育学 [M].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