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平面设计的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笔墨思维”中图形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设计中的图形符号只有具有了丰富的内涵,才能具备引人深思的效果,进而才能达到平面设计的目标,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若想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将笔墨元素应用到图形之中,从而使得图形符号在平面设计中具有更强大的表现力。例如,在《靳棣强设计奖2006获奖作品集》中,申青松的作品《教师节》中,设计者只是使用了非常简单的两组笔墨线条,将书本和爱心抽象出来并进行恰当的组合,化为协调的图形,使得主题很鲜明且直接地显露了出来,即教师对待学生很有爱心。这样的设计又简洁大方,又通俗易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些平面设计作品中的“笔墨”元素甚至只是抽象为一根线条、一抹水墨,这种极简的设计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又如来源于设计在线的一幅杨阳的作品《消失Disappear》,整个画面中用了很少的笔墨勾画出了北极熊的形态特征,表现北极熊正在消失。该设计的主题是“暖”,但是设计师并没有直接对“暖“进行表现,而是利用反向思维,通过利用用北极熊的消失来反面表现全球变暖的问题。这种设计冲击心灵,引导观赏者展开自我的审视和反思。
2.“笔墨思维”中文字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近几年来,人们对文字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深入,文字设计中笔墨思维的结合和应用成为了平面设计创新的重要方法。文字图形具有象形和表意两个主要特征,其中象形是对文字笔画或形态特点进行一定的概括,而表意是把握文字特地昂的意向,将文字的内涵赋予视觉化的表现。将文字符号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可以使得设计的作品更加独特。例如《靳棣强设计奖2007作品集》中解凉意、郑帅的作品《人人有家》中,用笔墨写成的很多的汉字“人”组成很多屋顶的样式,这样的编排突出了“人人有家”的设计主题,画面简洁大方,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来源于靳津强作品的靳津强作品《九九归一》中,通过将数字“9”和汉字“回”很好地以图形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回归”的主题。
文字的表意远不如图形符号那么直接、有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语言的差异性造成了传递信息准确性的障碍,信息量比较少。如果将文字和图形进行一定的结合,那么可以利用文字和图形的互补形成共通的视觉语汇来更好地将设计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表现出来。比如《靳棣强设计奖2007作品集》中王刚、王超龙的作品《幸福篇》和《团圆篇》就是使用文字的部首,分别结合笔墨勾勒的菱形和圆形,表达出了幸福和团圆的思想,画面简洁有力,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除此之外,还可以将中国传统的书法元素应用在平面设计中,由于书法本身就是点线结合的艺术,其对空间、气韵以及动势的追求和平面设计的构成中所追求的空间、动势和立体感是具有相通之处的。比如来源于靳津强作品的靳津强作品《汉字》中,分别用笔墨书写了云、风、水、山四字,将云书写得飘逸非凡,风骤动无影,水灵动悠远,山伟岸博大,充分发挥了水墨的灵性。
3.“笔墨思维”中色彩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在设计元素中具有最强的表现力。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和普遍审美思维的影响,中国画目前形成了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色彩观,墨与色的相辅相成,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性作用。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墨”只是单一的黑色,其实不然,它实际上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传统的笔墨艺术认为“墨分五色”,分别是焦、浓、重、淡、轻。而再将墨与色彩结合,可以实现墨不障色,色不碍墨,墨中有色的设计特色。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握墨与色彩之间的调和与对比,就可以使设计作品更加丰富和完善。
通过对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墨色最常搭配的色彩是红色,黑白之间的强烈对比再加上红色,给人以明快、热情的心理感受。比如一副反腐倡廉公益广告中,整个画面由简洁生动的笔墨图形和红黑两色搭配组成,设计者通过红与黑强烈的对比表达出了强烈的警示信息:如果一个人过于贪财,那么很容易落入陷阱和圈套;如果一个人贪赌,那么迟早会为自己戴上手铐;如果一个人过于贪色,那么很有可能招来蛇蝎;而如果一个人贪贿,那么很有可能以锒铛入狱结束自己的一生。通过利用色彩的强烈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引人深思,同时将反腐倡廉的思想深记于心。
二、结语
关键词:平面设计 笔墨意象 笔法意象 墨法意象 笔墨成章
中图分类号:J2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
中国设计师在走过20多年的模仿西方设计的历程之后,开始唤醒本土文化归属意识,由向西方学习转而向本民族优秀文化和艺术样式学习,探寻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新的设计语汇。近10年来,在中国广告设计、标志设计、装帧设计、包装设计等平面设计领域,出现了大量以水墨为表现形式的设计作品,其中对水墨笔墨语言的运用最为广泛。
一、笔墨意象的内涵
笔墨是水墨画的主要语言形式,是指用笔、用墨之法,如皴擦、勾染、线描、点苔、烘染、泼墨等。笔墨是中国水墨以文载道的精神传统,是中国水墨赖以生存的母语体系,是画家、设计师修养、气质、审美取向和人格等综合素质的显现。自宋代荆浩《笔法记》中将笔、墨列为“六要”之后,历代画家无不在笔、墨二字上费尽心思,以求笔精墨妙。古人云:画岂有无笔墨哉?黄宾虹说:“画中三昧,舍笔墨无由参悟”。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深远的美学意义,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品格。“意”, 即意念,指画家、设计师的思想、情感、理想,它包括画家、设计师主观的意志、意识、情意等方面内容。在先秦哲学和魏晋玄学中,“意”一般指冥思而得的哲理性感悟。“象”,指客观物象。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核心是“象”,“象”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诸如:观物取象、制器立象、立象尽意、想象、兴象、象外之象、超以象外、得意忘象等。“意象”是“神思”的产物,是由想象与情感共生而成的,是一种情与景、意与象、心与物契合交融的“人心营构之象”。
笔墨经历千年的演化和积累,具有完善的语言形式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是一种浸染着文人雅趣的意象表达方式,谓之笔墨意象。当代中国平面设计中的笔墨意象主要表现为笔法意象、墨法意象和笔墨成章三个方面。
二、平面设计中的笔墨意象
(一)笔法意象
笔法,指用笔的方法与法度。前人关于笔法的论述颇多,早在南北朝时期谢赫就提出了“骨法用笔”。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四势说:“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①笔法的内涵进一步得到充实,及至明清期,形成了严密而完备的笔法体系。
历代书画家总结出了丰富的用笔之法,有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等“十八描”用线法;有渴苔点、湿苔点、介字点、垂藤点、大小混点、个字点等几十种点苔法;有卷云皴、米点皴、斧劈皴、披麻皴、折带皴等 “二十四皴” 塑面法。水墨的笔法变化来源于书法,每一笔都包含着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行笔过程中有提、按、顿、挫、转、折、疾、徐、轻、重等变化,还有中锋、侧锋、逆锋、散锋,勾、皴、点、染,飞白、湿笔、干笔等笔法技法。中国传统水墨具有起笔收笔藏头护尾,行笔变化万千,追求内敛含蓄的笔法特征。这是中国水墨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与中国自我完善、含而不露的人文观念一脉相承。
中国设计师在平面设计中运用各种笔法,如勾、皴、点、飞白等笔法,创造出了许多笔触、肌理、轨迹优美的设计意象。柘林湖旅游土特产品有限公司标志(图1)运用潇洒、简洁、流畅的笔法,书写出了一个疾徐有致、轨迹优美、韵味佳妙的标志形象,那一S形的曲线,似湖泊水岸,似舟迹轨线,似风拂水面,给人无限的意象联想。由陈绍华、韩美林、靳埭强设计并修改的北京申奥标志――中国结(图2),将中国水墨的笔法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这个被人们称作‘中国结’的申奥标志,或许是中国标志设计三十年间最为美丽的一个图形。”②标志图形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结”,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还似中国民间艺人“蹦手线”的游戏形态。标志运用一形多意的设计方法,结合中国毛笔书写的精妙轨迹,将一个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动感十足,笔势连绵,笔力刚柔,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标志形象和盘托出,那流畅的线条、精妙的笔法、优美的飞白与轨迹,把中国文化特质、民族精神与现代观念完美统一起来,令人拍案叫绝,一致称好。
(二)墨法意象
墨法也是中国水墨的基本语言,与笔法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水墨的特殊表征。历代墨客用墨很讲究浓淡韵味,有“五墨六彩”、“墨分五彩”之说。“五墨”即干、湿、浓、淡、黑。“六彩”即干、湿、浓、淡、黑、白。“墨分五彩”指焦、浓、重、淡、清。近代黄宾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七墨法”,即浓、淡、破、积、泼焦、宿七法。
墨色的变化一在调墨,二在用水。调墨有盘内调墨、笔上调墨、纸上调墨三种。用水是墨色变化的关键。清张式《画潭》说:“笔法既领会,墨法尤当深究,画家用墨最吃紧事。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古人水墨并称,实有至理。” 山人“墨点无多泪点多”,米芾的“淡墨如在梦雾中”,皆是墨情墨韵的生动体现。
当代平面设计中运用墨法的作品屡见不鲜。云山诗意楼盘广告(图3)运用了破墨的技法,渗开的墨花美伦美幻,悠然而灵动,感悟而幽深,既传达了该楼盘的人文气质,又象征着情感之花、幸福之花的盛开。
(三)笔墨成章
笔和墨是一个整体,即笔离不开墨,墨又离不开笔,笔中有墨,墨中有笔。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中国水墨画讲究落笔成形,落墨成趣,笔墨成章,意象万千,韵味无穷。
石涛说:“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创作过程就是一个从心到笔的过程。在谈到笔墨的生命感时,他认为:“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③在石涛看来,笔墨的生命来自对自然的生命感悟和对人生的涵养德行。冯冀才说:“笔作用于纸,无论轻重缓急;墨作用于纸,无论浓淡湿枯――都是心情使然。笔的老辣是心灵的枯涩,墨的溶化是情感的舒展;笔的清淡是一种怀想,墨的浓重是一种撞击。”④所以,清代石涛也说:“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笔墨是艺术家、设计师情感、理想、人生阅历、审美主张和艺术修养的综合显现。
毛笔、水墨、宣纸等工具的特性决定了水墨创作具有一种不可逆转性,笔墨与纸接触,一笔下去,不容修改。宣纸对水与墨具有极强的吸收性与扩散性,当水与墨融合后,在宣纸上产生一种因流动和扩散而产生的韵律感,浓淡之间显现出奇妙的水印与墨痕,在流动的节奏中自然流露出设计师的思想情感、哲学精神和审美品格。水墨的创作往往是在一种轻松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的,许多设计师偏爱水墨,正是喜爱水墨这种随意生发的轻松与超然。云山诗意楼盘广告(图4)运用轻松、超然、简洁的笔墨塑造了一种充满空灵感、韵律感的水墨设计意境。
三、结语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略与异化时刻在进行者,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中国设计师在学习西方先进的设计手段与创新理念的同时,应深入关注和吸收本民族优秀文化与艺术样式,以此为母体与根基,不断创造新的属于我们自己的设计语言体系。笔墨意象在当今中国平面设计界的盛行,预示着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语言体系正在初步形成,中国的设计语言体系将来一定会在世界设计语言系统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注释:
①尤.中国画技法全书.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②祝帅.而立,未立:中国平面设计30年.艺术与设计.2008第106期.第119页.
关 键 词:平面设计 3:7 比率
创意是设计的灵魂,平面设计也不例外。创意的表达是通过特定的平面设计形式语言来传递完成。而构成平面设计形式语言的是形态、色彩与构图,如何将三者成为一个有机组合,并在一定的空间中自由演绎,后以最佳的视觉形式进行传递,这是每个平面设计者所面临而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如何将形态、色彩及构图的形式语言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掌握其中的组合与协调规律,是解决平面设计形式语言以最佳视觉表现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文章中,我们可以将上述三者进行数值的量化比配,3∶7数值的比配应该是解决该问题的答案之一。
一、形态面积的对比3∶7
对立与统一是美学的基本法则,等量的对比变化及过度的统一协调都将导致平面视觉的凌乱与平庸,因此,两种量比都是平面视觉艺术表现的大忌。对立与统一是自然客观规律,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和谐整体,对立体现了各个事物间的个性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差异;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之间的共性和整体联系,这种对立统一的因素存在于客观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wwW.133229.cOm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认为:“这个物质世界如果是由完全相像的部分构成就不可能是美的了,因为,美表现于不同部分的结合中,美在于整体的多样性。”对立与统一是总的客观基本规律,世界的万事万物无不遵循这一根本规律,造型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人的眼睛爱动的天性和人类生命体永不止息的运动本质决定人总是喜欢多样化。而由于人的生理局限的新陈代谢的生理规律,决定着这种多样性是秩序化的。再者,多样化的度须是视觉生理机能所能把握的,人类喜欢变化也喜欢协调,人类不喜欢单调和杂乱。因此,变化是协调下的变化,非协调下的多样是杂乱。同样,协调是变化中的协调,而非变化的协调是单调。
对立与统一是两个矛盾的对立面,如何适度地把握其间的力度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可以将度进行量化,将其量化为数值的对比。数值的两边差异越大,其对比力度也就越强;反之,也就越弱。如果将对立与统一进行量配的话,对立处于少数量而统一位于大数量。显而易见,小数量的对立只有处身于大数量的统一中才能对立起来。同理,大数量的统一只有控制大面积的组织空间,统一才能形成。因此,如将形态与空间面积总比定为10的话,那么,小与大的面积比配应为3∶7,任何一方的面积一旦游移了其相应的数值的话,都会削弱各自的属性而走向反面。
就平面视觉的形态而言,无论是平面设计的视觉表现元素,还是绘画作品的视觉形态元素,其间都包含了对立统一比例分配的规律。因为,平面视觉的元素表现均在一定空间面积中才能得到呈现。因此,形态面积通常处于变化的位置中。大面积的空间对小面积的形态进行挤压,导致形态得以显现;反之,如将空间进行收缩,空间的挤压力一旦减弱,将导致形态面积的扩大,随着空间对形态挤压能力的减弱,形态的表现也会削弱。空间与形态的比例一旦接近相仿,其表现力顿显疲软。如此,其结果是形态的强势显现无法完成,空间的统一也无从谈起。在此,必须说明的是,形态造型应为平面视觉元素的第一层次(画面的主旋律),空间元素是画面的背景层,包括次要视觉表现元素。
3∶7的比率关系是理论上的合适对比率,这种理论对比率可以帮助我们把握画面的理想效果。当然,世界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这种理论对比率可以根据画面需要进行调整,调整率可以是3∶7、4∶6、2∶8等。特别是视觉艺术作品,更不可能绝对理性量化,但其对比规律是科学和合理的。不管如何,5∶5的对比率是对值平均的对比率,这种比配是导致元素量相互抵消而使画面失去活力的主要原因。
对形态3∶7比率分配率总结,其主要的核心目的是强化和强调主体形态在画面空间中的焦点主诉作用,主诉中心的强化可突现画面的中心内涵及外形的视觉穿透力,拉开主体形象与空间背景的差异,增强画面空间的层次感及秩序感,强化主体形态在受视者中的第一瞬间第一感受的视受效果,从而达到最直接的、最理想的视觉传播目的。
二、色彩面积的分配比例3∶7
色彩是与形态同等重要的造型艺术语言,人在视知觉获取全部信息中,色彩往往是与形状作为同一信息接受的。虽然形态轮廓的印象强烈(由于形状具体),色彩较抽象但鲜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色彩在视觉表现中,具有更为直接的表现意义。
色彩的表现是由色彩的色相、明度与纯度来完成的。合理有效地调配色彩的三要素,可发挥和演绎出无以穷尽的色彩交响曲。如何有效地控制和调配丰富的色彩资源,更为科学地展现色彩的艺术表现力,是我们驾驭和控制色彩的重要课题。在此,我们似乎又可以从3∶7的科学比配中找到解决色彩调配与组合的最佳方法与方式。
色彩三属性的联合演绎,才使得色彩在视觉表现中发挥着无与伦比的表现力。色彩之间的差异突现,是色彩表现的关键所在。因此,色彩的色相、明度与纯度每一项都有其各自的差异性,将这些差异如何调配,如何布置是问题的中心所在。
就色相而言,它是色彩所呈现出来的质的面貌,是色的表象特征。色以色相命名,如:红、黄、蓝等。一般的色以冷暖倾向来区分,在光学意义上,色相是波长的别名。不同波长的光呈不同的色相,由于受光体物质的反射度的不一,加上明度与纯度的不同,还有环境色变化和对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数量惊人的色相。据不完全统计,颜色总数足有100万种以上。这种数以百计的色相为色相的差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体。
两个色相相混,必有一个色相占有主体,这样色相的主要属性或倾向性才能确立,色相主体的确立取决于色相在混色中的比例分配。红色与黄色相混其比例分配为红7与黄3,结果必然是橘红;反之应该是橘黄,如二色对等其色相表现将是橘色。
同样,明度属性是色彩表现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明度又称光度,是色彩因光照强度的不同而产生的明度不同。因此,它又可称为明暗深浅度。一般人的视觉可在无彩色的白与黑之间分125级,强的高达500级。色相的明度变化主要受发光体光源照射辨别力以及受光体反射率影响,明度指物体反射的各种色光的总量变化。我们无法分开反射率与照射强度,但知物体的固有色即物体本身的反射亮度主要取决于整个视域之内明度值的分配状态。如前所述,明度与色相有机地组合,可使色相的变化更为丰富。同色相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有限的同色相与明度结合起来,可以演绎出无以穷尽的色彩元素。
明度值的高低变化,取决于明度数值占明度总量的比率而定。无论明度的现象处于何种状态,其必定与明度量的渗入有直接的关系。如将明度转化为色料的深浅变化,那么白色与黑色的混合可以调出无以穷尽的灰色来,如果按正常的明度视觉状态为标准值,白7与黑3的比配是较为符合视知觉的浅灰色;反之,黑7与白3便是深灰色合适表现,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
相比之下,纯度的变化显得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是由纯度变化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纯指的是色彩的纯净度,也可理解为色彩的鲜艳度。纯度的表现特征是混合比例的多少,混合的比例越高其纯度越低,反之则越低。自然界中纯正的颜色是没有的,七种标准色相仅是光谱中比较而言是最饱和的色彩。在另一意义上,纯度是指物体反射光总量中某一主要色光所占比例的大小,比例越大,色越纯。完全纯粹的颜色是由一种单一的光波波长产生出来的,这种光波产生的色彩纯度最高,最饱和。
我们试着将色相的纯度作最佳比率的调配,3∶7的比配方法似乎又可在此找到答案。如既能体现一定的色相属性或倾向性,又能体现色彩的沉稳度,那么色相7与标准灰3的混合是最理想的色相中体现沉稳的表现;反之,便是沉稳中体现色相的最佳调配。
色相、明度、纯度三者关系支配着平面视觉色彩表现的形式,如何合理支配与组合三者的关系是问题关键所在,因此,是否还是用比率分配的方法来解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我们在看某一视觉作品时往往会给予一个色调的评判,而对评判的结果,通常会给予暖调、冷调或者鲜调或者灰调的结论。这种调的形成就是因为大面积比例色调对小面积比例色调形成的关系。同样我们也可将色彩的对比关系进行数据的量化,其数的比配也应是3∶7的关系,7是占据平面视觉作品大部分的色彩主元素,比如:暖色的、冷色的、红色的、绿色的等。这种元素一旦占据大部分的视觉面积,以该面积命名为主调也就顺理成章了。与其相反的是,以3的数量为主的对立色彩元素,该元素在视觉画面中占据少量的面积,与形态面积构筑一样,其特征与属性往往是担当主诉中心的角色,其原因是7比数量的色彩挤压所致,大与小的悬殊对比,小的往往显得异常的突出与耀眼。当然色彩的比率分配有本身的规律性,这种分配自然会随着形态及构图的变化而变化,只要应用得当,其色彩的对立与统一就会演绎得极为精彩与完美。
三、构图位置的分配3∶7
构图在平面设计中又被称为版面排列,其作用是容纳与调配视觉元素与形态于特定与合适的位置,并形成自然有序的审美流程,以此为导向完成视觉浏览过程,其目的是实现视觉元素的最佳传播效果。
通常,设计者在设想构图时须先考虑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对自己要表现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地组织安排,让各元素之间形成特定、和谐的结构形式。这种形式决定了各元素之间所占据的特定的位置。该位置是由元素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因此,这些视觉元素的位置排列决定了构图结构的基本形式线。
基本形式线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三维的物质空间里,有着各种最佳的视觉角度。任何造型艺术作品,从一个视点看,都可以形成一个基本形式线构成的画面。分割画面的主要流线。如竖线、横线、斜线、折线、波线等,在构图中起主要作用;画面表现形象主体组合骨架的基本形状。如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旋形、十字形、井字形、曲线形以及不规则形等。正是这些形式线构成了构图的基本形式因素。
任何基本形式线的构图,其设计过程都是由均衡、比例、视觉重心的形式语言来完成的,这三点形式语言构成了平面视觉元素的最佳位置的配置。我们将其作一个简单的分析:所谓的均衡指的是在一个支点上,衡器上两端承受的重量,当双方获得力学上的平衡状态时,称为平衡,平面设计上的平衡并非实际上重量及span(间距)>力矩的均等关系,而是形象大小、轻重、色彩及视觉元素作用于视觉判断的平衡。平面构图上通常以视觉中心为支点保持视觉意义上的力度平衡。而比率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是精确详密的比率概念。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活动中运用着比例关系,并以人体自身的尺度为中心,根据自身活动的方便总结出各种尺度标准体现于衣食住行的器用工具的制造中。恰当的比例则有一种协调的美感,成为形式法则的重要内容,美的比例是平面构图中一切视觉单位的大小,以及单位间编排组合的重要因素。视觉重心指的是平面视觉中的中心点,重心在物理学上指物体内部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对一般物体求重心的常用方法是用线悬挂物体,平衡时,重心一定在悬挂线的延长线上,然后握悬挂线的另一点,平衡后,重心也必定在新悬挂线或新悬挂线的延长线上,前后两线的交叉点即物体的重心位置。在平面构图中,任何形体的重心位置都和视觉的安定有紧密的关系。人的视线接触画面,视线常常迅速由左上角到左下角,再通过中心部分至右上角及右下角,然后回到以画面最吸引视线的中心视图停留下来,这个中心点就是视觉中心。但画面轮廓可变化,图形的聚散,色彩或明暗的分布等都可对视觉中心产生影响。
学习平面设计的心得:
第一,做平面设计首先要明确主题是什么,想表达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已表达的方式,只是有时侯自已没有认识到而已。在绘画创作的时候,你可以有风格,个性化,不是非要画得如何写实如何细腻才叫好。
第二,想要学好平面设计要多问多练多看,多问是不懂的地方要刨根究底,多向别人请教。多练就是对于一个设计,尝试不同的效果,并做好笔记。多看就是平时生活上接触的平面广告,你要了解它是用什么方法什么效果做出来的,如果是自己会用什么办法!
皮影艺术是一种民间二维艺术,它源于战国兴于宋,其流行范围非常广泛,据考证其主要流行地区就有26个省300多个市县区,可见其艺术魅力之大。因每个地域的方言、俗曲和文化的差异,各地的唱腔和皮影造型也不尽相同,再加上皮影戏不断地发展创新,使得各地剧目和雕刻影人的方法都有差异,为了适应剧目对造型的要求,民间艺人们创造了许多不同的雕刻方法,这些都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本文通过对皮影的艺术特征加以抽象与提炼,从而归纳出三点皮影较为突出的艺术特点。
(一)人物造型注重性格的刻画
皮影戏在演出时,艺人通过对皮影的控制,配合当地的特色唱腔来演艺不同的剧目。因为表演是一种比较直接的形式,所以在人物的性格表现上,这就需要运用直白或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不同人物的特点。自宋代就有对皮影人物“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行,盖亦寓褒贬于其间”的造型理念。如东北皮影在表现人物性格时多用黑脸代表包公这类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人物性格;冀东皮影在表现人物性格时,多用白脸、大胡子、戴方相纱的造型出演曹操、秦桧等奸相的角色。通过直白或象征的手法演艺不同人物的性格,使观赏者更明确地判别剧中人物的善恶美丑,从而使观众对表演的内容有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但在后期皮影的发展过程中因受雕塑、佛教壁画和各地域民间戏曲的影响,皮影的造型略显程式化和脸谱化,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略显程式化。
(二)人物整体造型内繁外简
皮影人物在外轮廓的造型上多呈流线型,外轮廓线条显得整体流畅,有势有序。内部造型以镂空为主,留实为辅,简约而不空洞,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中图案装饰服整体形象的古典美。如人物的头茬雕镂,多见短线、圆点、月牙纹、梅花图、不规则图形等多方连续纹样,人物的衣服上多见万字纹、人字纹、鱼鳞纹等传统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图案有的遍布于全身,有的只存在于领口、袖口、裤脚处的边角部分,有的呈对称出现。从部分组合成整体,图形纹案的组合繁简相得益彰,变化却又统一,整体而又协调地体现了造型的秩序性和装饰性。
(三)色彩灵动,率真鲜明
皮影在用色方面多用纯色来表现皮影的色彩,主要有红、黄、蓝、绿、黑五种颜色,颜色之间不调和,不分深浅,采用平涂的上色方法,颜色交相呼应,显得浓艳而又灵动,率真而又鲜明。镂空部分自然计白,色彩与色彩间的碰撞融合,色彩与镂空间的和谐统一,使整个造型浑然天成。由于皮影戏也属于戏曲表演的一种,所以戏曲角色的传统观念和人们的主观意识也对皮影的着色起到一定的影响。比如,曹操白脸,奸诈阴险;包公黑脸,正义无私;关羽红脸,英勇忠义;强盗绿脸,凶顽猛烈。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角色类型,根据人们的传统观念和认识,色彩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寓意,色彩语言也有它自身的识别符号。皮影人物上出现的颜色有些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有些是艺人们内心强烈的自我取向。感性与理性的相互交织使皮影表现出率真、朴实的艺术特点,更让我们感觉到它的亲切和艺术感染力。
二、皮影的艺术特征与现代平面设计理念的结合与创新
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强调民族性的设计理念。但是多数人一味地模仿传统元素,不对传统元素进行革新,而是浅显地照搬,没有融合现代设计理念。靳埭强先生曾说:“要把中国传统的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因此,如何将皮影的造型特征更好地应用于现代的平面设计之中,如何更好地将其率真的色彩、古韵的纹样、精湛的镂空技艺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体手段相结合,需要我们进行不断深入地探索。
(一)传统皮影图案的创新应用
皮影的造型极具特色,也有很深的文化象征意蕴,在图案纹样、造型、用色等方面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皮影服饰的设计上多用蝙蝠、桃来表达福寿双全的寓意,有的也采用老虎和狮子的图案来表达武将锐不可当的豪气。传统的皮影纹样,颜色不拘一格,采用不同的颜色来表达不同人物性格,将纹样和颜色进行精心的排列组合,从而组成一个独特的皮影形象,其中不同纹样的寓意和不同的排列方式,都是平面设计的优秀素材。我们可以将这些艺术形式举一反三,把它们运用到平面设计之中。
1.排列原图形传统的皮影形象,本身就具有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皮影的自身形象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无需改变它的原形,按照设计的需要改变素材的大小、方向、颜色,调整素材的位置,再结合其它的设计元素,将其设计成一件设计作品。还可以通过对皮影形象的提炼,根据设计的需要截取或抽象出皮影形象的某种元素加以设计,并添加其它设计元素,突出皮影的时代性。如笔者的毕业设计,就利用皮影艺术设计了书签。我将皮影的头茬的一部分截取为一个图形,打破完整的汉字结构,通过对汉字笔画的重新排列组合,组成一个完整图形,再对文字进行竖式排列,将皮影四种主要的色彩填充到边框内。通过设计虽然使皮影失去了自身的功能性,但是却使皮影与现代设计结合,形成赋予现代感的新形象。
2.图形的概括传统的皮影形象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点,为了使传统皮影的艺术特点更好地与现代设计的时尚元素相融合,这就需要将传统皮影的形象典型化、抽象化、几何化,以精简准确地表达自身特色,使其经过概括后提炼出的元素体现时代特色,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如《皮影字体挂历》获得2004年靳埭强设计奖铜奖,这件作品采用现代平面设计方法,以皮影的形象为基础,用各月份英文单词的首字母为标注,对皮影的形象加以概括、抽象和创新,作者参照皮影的特有色彩,用渐变的方法填充图形并与字体设计相结合,使作品既有传统文化韵味又有现代的设计风情。
3.平面升华皮影是二维的平面造型,用现代设计手法对其进行升华、表现,会使其表达方式耳目一新。也可以对皮影戏中人物、场景片、道具图案纹样的组合特点和色彩要素进行提炼、简化,并将提炼简化的元素进行整合处理后应用于服装的装饰图案或背包的装饰图案或织花的工艺上,逐渐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皮影形象在平面中的升华还表现在包装设计、标志设计、适合纹样设计乃至涂鸦创作等方面,可以运用传统皮影的头茬、纹样和轮廓等特征,并将这些特征进行再处理、整合、优化,能使皮影的艺术特征更加丰富。
(二)皮影色彩的延续和润色
传统皮影在色彩方面多用红、黄、绿、蓝、黑五种颜色来表现人物形象与特征,五种颜色加上镂空计白的部分构成了皮影的整个色彩系统。如皮影的传统色彩不加以润色,直接运用到设计作品中,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颜色的运用方面,如果颜色纯度过于高,就会给欣赏者一种不安和狂躁的感觉。在笔者的毕业设计中,就尝试着将皮影的代表色彩经过“润色”后再运用到笔记本的设计中。将“润色”过的色彩作为笔记本封面的背景,借用皮影的原形通过对颜色渐变的方法,将皮影的形象设计为白色,把设计好的白色皮影形象作为笔记本封面的图案,叠加在有色背景之上。经过降低色彩的纯度,改变色彩的饱和度使设计效果柔和唯美,极具现代感,传统的皮影用色经过现代设计方法设计后凸显出时代特征。
(三)镂空表现的艺术应用
镂空技术是皮影精湛技艺的有力表现,镂空计白的雕刻手法让皮影的活力更强,视觉想象力更广。皮影镂空部分的图案,是平面设计中镂空设计的重要素材。在平面设计中镂空设计多以不同的材料为依托进行设计,可以利用皮影镂空部分图案的装饰性和秩序性,或者利用皮影图案的重新组合来进行设计。如在书籍设计中用镂空的表现手法雕刻书的封面或内封,或是形成具体的形状,或是用图案的装饰性搭配不同风格的设计需求,或是设计图案的正负形或是表现特殊的局部效果。镂空的设计在笔记本的封面装饰上也有相应的应用,利用镂空的表现方法,透过镂空部分,来表现镂空部分与后面的部分相结合所出现的图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从而表现出设计作品新奇、动感的艺术效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