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实务知识点总结

审计实务知识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实务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计实务知识点总结

审计实务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抓重点,简化理论知识。近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老师高度强调案例学习的地位,而忽视了理论的基础地位。虽然说理论知识很枯燥,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接受能力差,理论课的讲授难度高。但是在审计学的学习中,对基础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理论指导实践,我们不能一味的轻理论重实践。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安排,对审计学繁杂的知识点进行简化。对于只需学生了解的知识点花少量时间简单讲述即可,比如: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学生只做简单的了解即可。对一些基础的重要的审计理论必须进行详细讲解,比如: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模型等。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讲解的时候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的形式,以动画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知识点。同时配合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对所学知识点加以巩固。对于除此以外的知识,可以作为课外阅读让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去学习。因此对于高职类学生,我们可以将理论知识化繁为简,要求学生掌握核心的理论知识即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典型案例教学。审计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技巧性。采用案例教学对于学生掌握审计理论,增加课堂有趣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操作技巧和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作用。审计学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是对审计学中零散的审计学知识点、专业术语的学习;实践部分是对审计整个流程的实务操作。对于实务部分的教学,老师一定要寻找典型的有针对性的案例。这个任务在审计学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很多老师都表示典型的审计学案例非常少。目前使用的审计案例可以分为巩固理论知识点的案例和审计实务操作案例。在审计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基础审计理论的讲授,可以结合相关的典型案例,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加一点背景和鲜活的情节,使审计理论变得生动、易理解;讲授审计实务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课堂引导案例、课堂讨论分析案例。目前在课堂上使用的审计实务案例可以分为国外审计案例和国内审计案例。常用的国外审计案例发生年代久远,加上由于不符合中国的审计环境,对实务操作指导性不强。国内的审计案例往往缺乏系统性,大多数案例只是停留在对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的简单介绍和总结上,学生对这些案例只能阅读分析而不能参与到审计的过程中去,这样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实务技能。因此寻找、编写典型的教学案例是审计学任课老师的重要任务。学校可以通过划拨经费等方式,支持有实践经验的老师编写审计教学案例。建立全国性的审计教学资源网,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审计信息化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和内部控制制度变得更加复杂,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工具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对审计数据进行抽取分析等工作已经基本得到普及。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审计软件和技术工具来帮助审计人员编制审计计划、进行审计风险评估、设计审计程序、整理审计证据、对财务数据进行抽样、分析、编制审计报告等部分甚至全部的审计工作任务。我们调查了事务所和公司审计实务中计算机审计软件和技术工具的应用情况。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在老师完成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教学后,接下来就是利用审计信息化教学,也就是审计软件来帮助学生感受审计实务工作,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审计软件会给学生呈现一个公司(即被审计单位)的所有信息,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完成整个审计过程。我们学校会在将近学期末专门安排一到两周的时间里作为审计实训周,在审计实训周里学生全天在机房学习审计软件。将学习时间集中,会帮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实训过程,系统的掌握审计流程,提高审计实训的效果。

建设网络学习空间。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手机已经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装备。那么我们能不能引导学生课下利用手机学习呢?老师可以在校园网上申请审计学网络学习课程,将上课的课件、案例资料、课后练习、课外学习资料上传。学生可以通过登录校园网在指定位置录入学号密码登录学习。整个过程学生利用手机就可以轻松完成。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差,需要老师进行适当引导和激励。老师可以将对课件、案例资料、课后练习的学习过程计入平时成绩考核,将对课外学习资料的学习计入加分成绩考核。通过这种形式帮助学生课后复习,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支持任课老师参与审计实践。对于高职类院校,虽然审计学属于专业课但是不属于核心课程,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于审计学老师的专业培训很少受到重视。但是经验来自于实践。目前很多高校的审计老师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相应的审计实际工作经验。而对于这样的实践类课程,如果老师的知识也是全部来源于书面资料,就不可能将枯燥的知识点生动的呈现给学生,也不可能给予学生精彩的案例讲解。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学校应该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审计学老师参加审计实践。积极帮助老师寻找实践单位,对于参加实践的老师给予适当的补贴,减少相应的课堂教学工作任务等。另外还要注意老师知识的更新换代,经常安排从事审计工作的,有经验的审计师给老师培训,以适应审计实务的发展变化。

总之,审计学教学效果的提高一方面需要任课老师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需要老师不断地寻找好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将整个审计学的教学时间分成三个阶段,分别完成理论、实务和信息化的审计教学。通过理论部分的抓重点教学,使学生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知识点;通过对实务部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审计的流程及审计实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通过信息化教学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一个公司的审计工作,最后出具审计报告。相信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会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对审计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在参加工作时顺利适应审计岗位。

参考文献:

[1]张露.高职审计课程中的内部控制审计教学方法研究[J].高教学刊,2016,(12).

[2]冯延超.审计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商业会计,2014,(16).

[3]杨琪.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审计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08).

[4]韦霞.审计教学案例选择与问题设计[J].财会通讯,2014,(03).

[5]汪燕芳.风险导向审计与案例教学思考[J].财会通讯,2011,(12).

审计实务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一、审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重理论学习,轻实务能力的培养

民办高职院校的审计学课程过于强调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学习,轻视对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审计学基础课程目前每周只有3课时,审计基础理论与实务章节所占的比例为2?U1,学生由于是初次接触审计理论,加之审计学的基本概念深奥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对审计学的概念进行反复讲解,促进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导致基础理论学习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实务部分授课的时间很有限。此外,目前学校对审计课程的考核体制还是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民办高职院校的审计课师资力量不够、教师的审计实践经验不足、学校的审计实训条件不完备等也是造成过于偏重理论学习的原因。

(二)学生专业基础薄弱,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审计课程较为枯燥

因为审计课的综合性和理论性较强、知识点多、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比较难学,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普遍不扎实,理解能力有限,学习不主动,所以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感觉课程比较枯燥,积极性不高。为此,教师应适当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比如可以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

(三)教师的素质不高,实践能力欠佳,师资力量不足

民办高职院校师资的流动性很大,造成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学历和素质也有待提高,目前这些学校的教师结构绝大多数是年轻的教师。审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要全面掌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管理学、税法等学科的知识体系,然而年轻教师的授课经验不足、参加企业实践的机会很少,很难在课堂上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四)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不明显

民办高职院校的审计课程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师生互动很少,课堂气氛不活跃,授课效果不明显。另外,审计课程的教学体系也不完善,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机制欠佳,比如没有把教师授课的课堂效果与其绩效奖金、晋级职称等挂钩,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还是以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到课率、完成作业情况等来打分。此外,教育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还是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为支撑,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基础知识的讲授、学生听课后以完成课后练习为主要任务。

二、解决的对策研究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审计实务操作能力

在审计教学过程中,民办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把审计的理论知识讲透彻、讲明白,而且还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清楚审计工作的业务流程,明确审计的基本方法,为学生将来顺利地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基础。笔者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学校在安排审计课程时应合理地增加实训课时,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操作。其次,学校应加强校内审计实训室建设,可以适当增加投资,实在没有条件的,也可以直接利用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电算化综合实训室等,通过购买审计应用软件让学生仿真模拟练习。再次,学校要积极与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的??计单位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更好地满足审计的实践教学需要。比如,学校可以请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来给学生做项目实训指导或者是举行专题讲座,也可以每个学期推荐一些学生到事务所参加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参加到具体的审计实务中去,进一步理解审计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审计的工作方法,掌握审计的操作流程,能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会撰写简单的审计报告等。

(二)充分调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

审计课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可以将审计的内容通过图片、声音、文字、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拼接起来,再由投影仪、大屏幕将审计的具体工作流程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审计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味性,让学生感觉不再枯燥乏味、难懂,课堂效果也会更加显著。除此之外,在审计教学中应因材施教,将教材内容细分成各个专业模块,以理论够用为度作为原则,根据实践的需要对教材内容作恰当的处理,教学和习题的难度也要符合学生的专业基础,这样有利于突出课程内容的重点,也能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实训练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热情。

(三)改善师资待遇,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要讲好审计课程,必须要有渊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要有实际工作经验,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课堂组织、课堂管理及课堂驾驭能力等,否则很难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将审计活动完整地展示给学生。具体可以有以下措施:审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可以学习深造,也可以多参加审计师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等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多鼓励审计教师去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参加实践,丰富他们的实践工作经验。此外,民办高职院校也要想方设法改善师资待遇,留住中高级人才,进一步完善教师的考评办法和奖励机制,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招到更多的学生,使学校得以长期持续地发展下去。

(四)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作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审计教学中比较实用。首先,在讲每一章之前,教师以相关的案例引入,精心选取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对审计行业的认识。其次,可以结合案例来讲授审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在讲重点、难点的理论知识时,最好结合案例来介绍,所选取的案例最好是教师亲身经历过的真实的审计项目,再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案例进行适当的改编,使之更适用于教学。比如,在介绍审计程序、内部控制制度时,就可以利用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审计的基本理论并掌握具体实务的操作技巧。在讲授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时,可以引入违法舞弊等相关案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加深他们对审计准则及相关条文规定的了解。再次,在讲完全部的审计学课程时,可以用一个综合案例把所讲过的知识点串起来,进行恰当的归纳总结,进而让零散的知识点形成体系,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过的审计学知识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

2.小组讨论法。在审计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小组讨论法,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比如,教师可以把每个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每次上课前先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或者是给他们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找有关的学习资料,在上课时针对教师的问题分小组来进行讨论,学生也可以探讨在预习过程中所发现的难点和疑点,每个小组讨论完再由教师来做最后的总结和点评。

审计实务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本文作者:庄莹工作单位:厦门理工学院

审计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透视

近20年来,我国高校的审计教学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面对审计发展的新形势,为提升审计案例教学效果,需寻找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课堂讲授缺乏高质量的审计案例拥有丰富完善的审计案例,是提高审计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审计案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教学的成败,为此,必须尽可能收集、编写高质量的教学案例。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案例仍存在脱离实际、内容简单、案例代表性与说服力不强等问题。缺少具有真实感、启发力和典型性的案例是最为致命的问题,许多审计案例虽然来源于审计实务工作,但却有数据不完整、过程情节不清楚、审计结果不明确等缺陷,究其原因,一是编写案例的教师缺乏审计实际工作经验,致使所编写的案例空洞,难以说明问题;二是许多案例只是立足于背景加结果的编写目标,而忽视通过生动具体的过程以达到审计的教学目标;三是案例数据受到保密性的限制,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不愿意将其公诸于众,致使所获取结果数据东鳞西爪,难以达到审计教学的要求。2.授课教师审计实践经验不足作为审计学教师,首先必须熟悉会计理论、会计准则与实务,熟练掌握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并具有资本市场、经营管理、税务、公司法等相关专业知识,特别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框架与方法,这也是审计案例实现成功教学的有力保证。在此基础上,审计案例教学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计实践知识,对各案例内容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提炼和综合。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15位审计专业教师中具有注册会计师和讲师的“双师素质”的就有10位,但这并非大部分高校所能达到的师资配置[2],多数高校难有如此配置。目前高校的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因而较难将抽象的审计理论与课堂案例相结合,即使他们手头拥有许多审计案例,但在分析讲授过程中,总让人觉得枯燥有余而生动不足,直接影响到审计案例的教学效果。相比之下,聘请实务界专家前来高校授课却往往获得广大师生的好评,这也充分说明审计案例的生动讲授离不开熟悉实务的教师。3.教材与教学计划对案例教学安排欠缺目前,公开出版的审计案例教材多数为审计过程及结果的描述,考虑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不够,案例构成缺乏系统性[4]。同时,许多高校所使用的审计教材,大多选用每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用的审计教科书。这些教材撰旨在帮助考生参加CPA考试,因此,教材偏重于各种审计准则的介绍,忽视教科书应具的系统性、易懂性,更重要的是普遍缺少审计案例。而从内容上看,审计案例一般应包括中西方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等内容,但目前我国审计教材中的案例却顾此失彼,大多不完整。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计划中对专业课程的学分和教学时数的限制,致使教材中的审计案例教材篇幅无法太多,以避免冲击审计知识点全面、系统的介绍。尽管如此,目前高校审计课程大多所安排的3~4个学分(即授课课时约在54~72)也难以将教材中的案例加以深入讲解,如此一来,则给审计教师带来两难的选择,要保证必要的审计案例得以讲授,又会冲击到这一课程知识点的完整性,即使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但也无法在短短一个学期内完成该课程的全部教学任务。

审计案例教学法改革新思路

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精选案例,学生必须积极配合[5]。而要保证审计学案例教学的成功有效实施,首当其冲的是教师与案例精选,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先立足于建立高质量审计案例库、不断更新审计案例素材,以及运用多渠道保证审计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实践。1.建立高质量审计案例库抓住国内许多高校都十分重视实践教学法这一有利时机,院、系应下大力气建立高质量的审计案例库,为实施审计案例教学夯实基础,采取各种鼓励措施和手段,促使教师积极收集整理审计案例素材,并针对课堂教学与学生讨论的不同环境加以科学设计。为了保证案例的高质量,组织与设计的教师可略作分工,对审计理论案例而言,它的设计虽然不需要教师拥有较多的审计工作经验,但却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审计理论和技术,具有资本市场、经营管理、税务、公司法等相关专业知识。而对审计实务案例的设计,则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如此才能对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的编写。借此机会让教师积极深入到审计的实务实践之中,不仅有助于审计案例库的建设,同时,对提高审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十分有利。审计实务案例的素材,是建立高质量审计案例库的成败之关键,设计者应根据审计教学的需求,多渠道地搜集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影响性或代表性的真实事例,并基于典型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的目的,对所收集的材料合理地进行删减、加工整合,形成事实清晰、逻辑清楚、实践性和说服力强的审计案例。而在案例提炼过程中,每一个案例都应力求有的放矢,针对审计理论和实务的不同知识点加以精心设计,注重案例与所学知识的前后衔接性,突出理论的关联性。同时,应当为案例留有更多的逻辑扩展空间,虚构必要的生动情节,以提高学生对审计教学的爱好和兴趣。2.注重审计案例素材的不断更新无论是国内的审计案例,还是国外的审计案例,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地使用于审计教学中,因此,审计案例素材的不断更新,是保证审计案例库高质量的前提。当前,审计师行业面临社会期望甚高、同业竞争激烈的巨大压力,同时,其运行环境的巨大变化和审计认证的蓬勃发展,又促使审计业务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因此,审计案例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容置疑,具有实际审计工作经验的审计师、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等对审计实务十分熟悉,因此,请他们提供典型案例无疑是一个主要途径。应注重选择启发性、典型性的丰富案例作为教学材料,案例库中的案例应主要来自真实事例,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启发性,并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出现[6]。几乎每一个重大审计案例的发生,都会对审计理论与实务界,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认真研究每一重大审计案例,寻找其理论根源与对策,并总结其经验教训,似乎已成为世界各国审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惯例[7],因此,根据审计案例发生的时间进行选择时应当注意不要一概以新代旧,对于发生年代久远的案例,并非都要拒之门外,诸如英国的南海公司(TheSouthSeaCompany),美国的麦克森•罗宾斯药材公司(Mckesson&Robbins)、厄特马斯公司(UItramaresCorp.)、安然公司(EnronCorporation)等重大审计失败案例的发生,都能从不同角度作为审计案例在教学上加以使用,而我国的银广夏公司、东方电子公司等审计案例所暴露的问题,也不乏其经典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利用证券市场的信息公开披露和法定审计制度,通过中国证监会的资料公告、财政部的处罚公告、审计署公告等途径对我国上市公司违规操作、审计失败等情形的公开披露,搜集审计案例的丰富素材,但不应将其作为唯一的来源,某些案例素材仍然有待于广大教师走向实践,到会计师事务所、公司审计部门去加以搜集,诸如如何识别客户财务报表舞弊的风险,如何合理选择审计程序,如何有效地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如何开展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等专题性的审计案例,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深入审计实践获取真知,并对其加工整理形成审计案例。3.多渠道保证审计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以案例形式将实践中的背景和问题导入课堂教学和课后学生研讨中,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而客观地将现实社会中的复杂问题和矛盾冲突加以评析,引导学生深层次地进行思考,以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目标。为此,广泛采用互动性、研究性案例教学,课前将不同类型的案例发给学生阅读,再在课堂上结合审计原理和流程,组织讨论审计案例,注重师生互动,是案例教学的关键。选择案例时可多采用经典案例,有关审计环境案例诸如采用变脸艺术的红光实业案例、立华现象的活力28案例、混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黎明股份案例、以政策为借口的幸福实业案例、与“神笔马良”媲美的明星电力案例、违背职业操守的圣方科技案例等。有关审计师职业责任案例诸如上海汇中伟宏会计师事务所验资案例、蓝田股份民事赔偿案例、外高桥经济贸易仲裁案例、沧洲化工资产评估案例等[8]。这些经典案例的讨论与分析,必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审计报告的高风险性和审计师的重大责任,帮助学生强化执业判断力。由于审计课时的限制,致使教师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案例教学,例如,学生分组讨论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案例,每一章节的开始以案例为引导,在授课中经常辅以小型案例促使学生对某些不易理解的概念、特征有一感性认识等。而针对目前高校审计教师的审计实践经验普遍缺欠的状况,加强教师的审计业务实践活动迫在眉睫,定期和不定期地让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的审计部门等单位参加社会实践,增加他们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是审计案例教学必不可少的要求。四、结语随着审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审计学的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外延也相应发生变化。为此,我国高校审计学案例教学法必须与时俱进。建立高质量的案例库,是审计学案例教学法的根本,不断更新审计案例素材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广泛采用互动性、研究性案例教学法,合理安排审计课时等举措,则是审计案例教学的有力保证。

审计实务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2007年是我国上市公司开始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第一年,也是我国注册会计师开始全面执行新执业准则的头一年。因此,《审计》教材变化很大,体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内容要求。加上审计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审计》教材的内容既抽象又具体,没有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经历的人要想深刻地理解有关知识,顺利通过该科考试,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审计》也并不像很多考生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深不可测。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考生能够把握本科目的命题规律和特点,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和应试技巧,讲求学习的战略战术,巧学活用,同时树立敢于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努力克服畏难情绪,就完全可以化难为易,顺利通过考试。也就是说,考生要顺利通过《审计》科目的考试,需要信心、实力加勇气。

一、近年《审计》科目的命题规律和特点

(一)命题规律和特点分析

1.全面考核,突出重点,理论结合实务。这是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以来,审计科目一贯遵循的命题原则。全面考核,即试题一般要覆盖教材所有章节的内容;突出重点,即试题着重考核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审计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务操作性,因而考试的命题经常是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结合在一起,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实际运用能力、职业分析和判断能力。例如,将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同审计目标的确定、审计测试程序的运用以及审计证据的获取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将相关财务会计知识和审计一般原理运用到会计报表审计的实务中,并结合审计重要性原则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等。考生应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并注意知识结构的系统化及整体把握。

2.注重实战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从2003年开始,《审计》科目的命题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实务操作”的特点,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更加贴近审计实务操作,将实务中可能遇到的某些具体审计问题集中于一个特定的情景中,考查考生能否站在注册会计师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进而恰当地处理和解决这些实务问题;另一方面加大了对相关会计知识运用的考核力度,密切了审计与会计的关系,体现了会计知识是开展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的指导思想。命题方式的变化,说明试题内容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在不断提高,死记硬背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注重于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考生应及时应对这种变化,注意从知识测试型向能力测试型转化,总结规律,理解记忆,努力培养自己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现准则变化的新思想、新内容和知识更新的要求。《审计》考试教材充分体现了审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试题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对审计准则理解和运用的考核。因此考生必须认真领会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内涵实质,特别是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2007年《审计》教材内容变动很大,这些内容往往成为考试中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方面。因而,考生要注意了解当年教材的变化情况以及《会计》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知识。

4.强调对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在每年的客观题中都会设置一些涉及基本概念问题的“圈套”或“陷阱”,如果考生基本概念不清或把握不准、理解不透,就很容易上当出错。

(二)题型题量分析

在题型方面,《审计》科目自1997年取消填空题型以来,一直保持着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综合题五类题型。前三类属于客观题,主要考核考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后两类属于主观题,主要考核考生对本课程重点、难点的理解掌握以及对基本知识点的综合分析、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和职业判断的能力。在题量和分值分布方面,虽然每年的具体情况都略有不同,但试题总量基本控制在40个小题左右,其中主观题的题量基本保持在5-6道,所占总分值却高达60分以上;客观题的题量虽然由2004年和2005年的32道增加到2006年的37道,但判断题和多选题的单位分值却由原来的每小题1.5分降低到每小题1分,所占分值并没有太大的提升。近三年的题量和分值分布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

客观题与主观题所占分值比重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对考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的要求。考生必须在掌握好审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注重审计实务,将理论灵活运用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二、今年教材内容的基本结构

2007年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生重大变革的一年。伴随着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正式实施,2007年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材也充分体现了新执业准则的精神和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不仅整体上由原来的十六章扩展到现在的二十二章,而且几乎对每一章的内容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补充、删减。这些根据新执业准则增加和修改的内容都应引起考生的关注和重视,并作为2007年考试的重点加以对待。

从整体结构上来说,近年审计教材的内容大体可划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属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础知识,由第一章至第五章构成。主要介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一些基本概念、业务范围、职业道德、执业准则体系及法律责任等。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易懂,也不具有太强的实务操作性,命题的综合性和难度一般不太大,所占分值也不高,主要是为理解以后各章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属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由第六章至第十二章构成。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审计的基本程序、方法和执行审计业务过程的主要工作,集中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审计实务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因而是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往往会与后面的实务部分结合起来,出一些灵活性和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所占分值较高。考生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与实务的融会贯通能力,能够在理解审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将理论较好地运用于实践,做到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相结合。

第三部分:属于财务报表审计的实务技能,由第十三章至第十九章构成。主要按照企业各项业务循环分别阐述了财务报表审计的具体方法和程序,以及评价审计结果、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整个过程和具体要求。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是当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最主要的业务内容之一,也是企业与事务所发生业务关联的主要领域。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以及会计知识的结合与融会贯通,也是本课程的重点考核内容和分值较高的重点区域所在。

第四部分:属于除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由第二十章和第二十一章构成。这部分内容着重介绍了特殊目的审计业务、验资等特殊审计领域以及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是可能出简答题或综合题的区域。

第五部分:属于相关服务业务,由第二十二章构成。这部分内容着重介绍了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和代编财务信息业务的基本原理。对这部分内容,考生应主要关注出客观题的可能。

三、今年考试中应注意理解和掌握的关键知识点

在今年的应试准备中,考生应以考试大纲确定的考试范围为依据,在对考试指定教材的内容进行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注意按照熟练掌握、重点理解和一般了解等不同要求分层次地对待各章相关内容。具体来说,对各章学习要求的层次划分可参照表2所示:

根据上述划分,考生在学习中应注意正确理解和掌握下列关键知识点和重点、难点问题: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

考生首先应重点理解独立性的含义、影响独立性的有关因素以及维护独立性的措施;其次应结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指导意见》的各项具体要求,正确分析和判断哪些行为不违反职业道德而可以为之,哪些行为则违反职业道德而不能为之。

(二)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国际趋同的需要,我国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改进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以适应注册会计师业务多元化的需要。如下页图1。

1.鉴证业务准则由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统领。按照鉴证业务提供的保证程度和鉴证对象的不同,分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其中,审计准则是整个执业准则体系的核心。

2.审计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业务。在提供审计服务时,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信息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并以积极的方式提出结论。

3.审阅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的审阅业务。在提供审阅服务时,注册会计师对所审阅信息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有限保证,并以消极的方式提出结论。

4.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根据鉴证业务的性质和业务约定的要求,提供有限保证或合理保证。

5.相关服务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代编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提供管理咨询等其它服务。在提供相关服务时,注册会计师不提供任何程度的保证。

6.质量控制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各类业务时应当遵循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提出的制度要求。主要包括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收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和监控等七项要素。

(三)审计风险准则的相关内容

审计风险准则针对的是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问题,为注册会计师防范和控制风险提供技术支持。审计风险准则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新要求,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拓展审计证据的内涵,强调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审计风险准则体系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报风险》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组成。

1.《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确立了新的审计模型,即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其中,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2.《审计证据》拓展了审计证据的内涵(见图2);要求详细运用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作为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以及设计与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将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区分为总体程序和具体程序。总体程序包括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具体程序包括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

3.《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要求从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等六个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4.《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要求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便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见图3)。

从图3可见,审计风险准则运用的思路,就是以新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四)审计目标的确定

审计目标包括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以及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相关的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从逻辑关系上来说,审计目标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密切相关,因为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即对管理层的认定进行再认定。

所谓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做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要素均做出了认定,包括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以及与列报相关的认定三大类。考生应在理解、认定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掌握各类认定的内容、性质和特点。

审计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我国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1.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2.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即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表示意见。具体审计目标是审计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其确立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认定和审计的总目标。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认定相对应,具体审计目标也分为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以及与列报相关的审计目标三大类。只有明确了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才能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管理层认定做出结论,并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最终实现审计的目标。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大重要特性,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运用职业判断,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做出评价。

(五)审计重要性及其运用

1.重要性的含义。所谓重要性,是指鉴证对象信息中存在错报的严重程度,它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预期使用者依据鉴证对象信息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由于注册会计师并不能绝对保证将财务报表中所有的错报都被发现和揭示出来,因而必须确定一个可以接受的报表错报水平的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之下的错报将不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也不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反之,则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并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专业判断,它不能离开被审单位的特定环境。

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也就是说,重要性水平越高,意味着可以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大,则对审计证据数量的需求越小;而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小,则对审计证据数量的需求就越大。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也存在反向变动关系。也就是说,重要性水平越高,意味着可以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大,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还没将超过重要性水平之上的重大错报检查出来,从而签发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反之,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小,注册会计师未能将超过重要性水平之上的重大错报检查出来,从而签发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相对较高。

2.重要性的具体运用。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主要是基于对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的考虑。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分别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的重大错报。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通常为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去乘以适当的百分比。

在评价错报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尚未更正的错报(包括审计中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和推断误差)加以汇总,并将汇总数与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以评价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是否重大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如果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不重大,注册会计师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超过了重要性水平,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果已识别但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或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若管理层拒绝调整财务报表,并且扩大审计程序范围的结果不能使注册会计师认为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不重大,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六)审计抽样

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这使注册会计师能够获取和评价与被选取项目的某些特征有关的审计证据,以形成或帮助形成对从中抽取样本的总体的结论。运用审计抽样法,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进行审计抽样过程中,审计风险具体表现为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两大类,其中,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如表3所示:

审计抽样的主要工作环节包括:1.进行样本设计,包括总体设计、分层设计和样本规模设计,充分考虑影响样本规模的五个因素;2.选取样本,其基本方法有随机数表法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法、系统选样法和随意选样法;3.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4.对样本结果进行评价,包括分析样本误差,推断总体误差和形成审计结论。应重点掌握对控制测试中的样本结果和细节测试中的样本结果进行评价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在控制测试中,抽样技术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三种方法。在实质性程序中,抽样技术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均值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等传统变量抽样方法和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即PPS抽样)。考生应注意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具体应用。

(七)财务报表审计的相关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前面各章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更多体现的是实务操作能力和对相关审计、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多作总结、归纳,并把握以下几点:

1.结合运用前面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关财务会计知识,做到理论与实务的融合。

2.注意会计知识的更新,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内容的最新变化。

3.在了解各业务循环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的基础上,理解各循环内部控制的特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有关规定、控制测试及实质性程序的内容和方法,比较其异同,掌握其规律性。

4.掌握重点报表项目及重要测试程序,包括为验证管理当局的重要认定而实施的重要程序和具有鲜明审计技术色彩的实质性程序。例如:对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应收账款等往来项目的函证程序,对存货的监盘程序,对现金、有价证券、固定资产等的实物检查程序,对所有权的验证程序,对货币资金、往来款项、存货、长短期投资、主营业务收入和期间费用等项目的截止测试程序以及对有关报表项目的计价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等。

(八)完成审计工作时的特殊关注

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除了对各个业务循环包括的常规性项目实施审计测试外,还应特别关注对期初余额、或有事项、期后事项和持续经营等特殊内容的审计。

1.对于期初余额,应注意理解期初余额的含义,期初余额审计的目标和程序,掌握期初余额审计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2.对于期后事项,应理解其概念,熟练掌握对建议调整和建议披露这两类期后事项的区分,以及注册会计师对三个不同时段期后事项的不同审计责任问题。在往年的考试中,期后事项经常作为简答和综合题型的重点考核内容,对此,考生应予以关注和重视。

3.对于或有事项,应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了解或有事项审计的目标和审计的方法程序。

4.对于持续经营问题,应注意区分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不同责任,理解在计划审计工作与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和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三个不同的工作阶段中,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考虑。见图4 。

5.在完成审计工作阶段,还应获取管理当局声明书和律师声明书,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和试算平衡表,对财务报表总体合理性实施分析程序,评价审计结果,与治理层沟通和完成质量控制复核等。

(九)审计意见的确定及审计报告的出具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注册会计师工作质量和执业水准的综合反映。而审计意见是否恰当又直接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集中反映出审计的风险。

1.熟练掌握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内容和形成意见、出具报告的具体要求,具备恰当提出处理建议、正确做出调整会计分录、编制各种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等实务操作和运用能力。

2.准确把握各种审计意见的出具。审计报告中表达的审计意见类型有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四种。正确把握发表各种审计意见应具备的条件,分清四种意见类型的界限,是出具正确的审计报告,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在这里,重要性水平是判断应出具何种审计意见类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发生某种不能提出无保留意见的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评价这一情况对财务报表整体的影响,以决定其重要性。如果某项错报虽然重要,但对财务报表总体没有重要影响,则可以发表保留意见。如果某项错报金额非常重要又广泛影响财务报表总体上的公允性,则应发表否定意见。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使注册会计师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无法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就应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在判定某项错报是否非常重要时,还必须考虑这项错报对会计报表各个部分的影响程度,即牵扯性。一项错误越有牵扯性,则发表更严厉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大。

3.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的出具。除了四种基本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外,当存在下列情形时,可以在审计报告意见段的后面增加强调事项段:(1)存在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2)存在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持续经营问题除外);(3)存在其他审计准则规定需要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强调事项段并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目的只是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对某些重大事项予以关注。

4.理解注册会计师对比较数据的审计责任和报告责任以及对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重大不一致、对事实的重大错报和审计报告日后获取的其他信息的审计责任。

(十)特殊审计领域

1.特殊目的审计业务。了解特殊目的审计业务的含义和发表意见的要求,理解四种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在出具审计报告时的特殊考虑以及不同特点。

2.验资业务。验资也是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定及常规业务之一。考生应注意理解掌握验资的基本概念、审验范围、审验程序以及验资报告的基本要素和各类验资报告的编制方法。

(十一)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

1.财务报表审阅业务。应了解财务报表审阅业务的目标、审阅范围和保证程度;理解审阅程序以及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和结论类型;掌握各种意见类型审阅报告的特点。

审计实务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西方审计 注册会计师审计 比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4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109-03

为了保持各专业教学的前沿性,及时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变化,在多数专业课程体系中都会安排介绍国外相应专业的课程。例如会计学专业会安排《国际会计》等介绍国际或美国会计的课程,审计专业则安排《西方审计》等课程的学习。这些课程的设计,一方面能够扩展学生视野,让学生及时了解该专业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类课程存在诸多问题。

一、《西方审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障碍

《西方审计》教学采用的是由美国学者阿尔文·A.阿伦斯(Alvin A. Arens)等编著的《审计学一种整合方法(第12版)》英文版。该教材是教育部高校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双语教学推荐教材,也是审计教学界公认的一本介绍美国审计较好的教材,在国内使用广泛。学习英文版教材,第一个难关就是语言问题,学生难以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难以使用英语准确表达所学知识,这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二)背景障碍

《西方审计》的教材主要以介绍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带有浓厚的美国文化、社会、经济等背景。该课程的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过有关美国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在理解美国审计准则的产生、发展、应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同时,由于我国审计准则的发展采取的是趋同路线,借鉴国际审计准则较多,缺乏审计准则产生、发展的自然过程,这使得学生缺乏对审计准则产生与发展基础的学习,进一步扩大了课程背景带来的学习困难。

(三)思维逻辑障碍

美国等学者编写的教材具有显著的西方思维逻辑特色,这种逻辑更贴近实务,但难以形成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和体系。而我国教材的编写,具有高度抽象的逻辑特色。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得习惯于国内教材编著逻辑的学生较难适应国外学者编著的教材。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比较教学法,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比较式教学”框架,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克服语言、课程背景和思维逻辑带来的学习障碍,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比较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我国教育界对比较教学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就已有学者发表了有关比较教学法的文献(颉爱民,1991)。从文献来看,该方面的研究更多集中于语文、英语等课程教学上,有少数涉及会计学课程,鲜有涉及审计专业课程的。在会计学课程研究中,陆晓萍(2006)对比较教学法在财务会计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思考,认为在理论课教学上应用好比较教学法,利用比较找出异同点,帮助学生加深认识、掌握规律。随后,该作者将该方法应用在了高职会计教学上。傅晶(2008)以新准则为切入点,介绍了比较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上的应用。还有学者将比较教学法应用到了具体课程上。

(二)审计专业教学研究现状

美国会计教育改进委员会(AECC)在其第一号公报中强调“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里查德·E.弗拉赫扬,1999),审计教学也应具有相同的目标。而我国目前审计教学的现状是,现行审计教学是一种应试教育,与能力教育、实务操作严重脱节(陈梅花,1999);传统审计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其难以适应21世纪对审计人才的需要(叶雪芳,2001)。

为了克服审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大量学者做出了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法受到了较多关注。何芹(2009)利用调查问卷法研究了审计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课时比例、教学效果和满意程度,发现学生对该方法认可度较高,但效果较差。

除了案例教学法外,还有很多学者在其他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赵敏、张凤、李雅丽(2008)通过建立“模拟会计师事务所”,深化审计教学改革和完善审计实验室软件建设,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优化教学体系;朱志红、薛大维、任秀梅(2011)对体验性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刘晓波(2011)研究了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张文秀、许莉、和秀星(2010)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创新融入审计中教学,而黄秋敏、杨俊峰(2012)则将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本科审计教学中。可见,诸多学者为提高审计教学效果作出了大量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诸多学者在比较教学法和审计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尚未看到有将比较教学法应用到审计教学中,特别是应用到《西方审计》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但是,该课程也属审计专业课程,与上述研究对象具有共性。因此,结合上述研究,本文认为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其已掌握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知识进行比较教学,将是该门课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加以联系,对某一方面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比较教学法具有比较对象、比较标准、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四个要素。

比较教学法按照比较的方向可以具体分为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对象,根据一定标准对同一方面或层次进行比较分析,得到比较结果的比较教学法。纵向比较法是对同一对象而言,对其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的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法最重要的原则是可比性原则,即进行比较的对象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属性,针对这类相同或相似属性才能比较出高低、大小、优劣等。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要求的是属性相同或相似,而非属性值。另外,比较标准也要具有一致性,即在可比较的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时,衡量属性值的标准应当是一样的,不能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标准,否则,将失去可比性。

根据比较教学法的原则,在研究《西方审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学课程和现有知识架构为前提,采用横向比较法,选择《注册会计师审计》为比较对象进行研究。《西方审计》主要介绍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而《注册会计师审计》主要介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理论知识。正如上文所述,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编制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而国际审计准则吸收了大量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可见,美国与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在职业道德、基本原理、审计流程等诸多方面具有共同性。

四、《西方审计》教学方法设计

原有的教学方法以“满堂灌”为主,即便使用比较教学法也是零散的、非系统的,不能给学生一个全面的感知,难以解决上述提出的语言障碍、背景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而采用比较教学法能够克服“满堂灌”式教学方法的弊端,克服上述三大障碍。

在比较教学法应用中,任课教师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首先,在课前教师应当深入分析《西方审计》教学大纲,明晰教学重点,并确定与之相关联的知识点。然后,考查学生已掌握的相关知识理论,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学习情况,进而确定一个比较范围。以此范围为基础,构建出理论框架的比较模式和框架内各知识点的比较模式。根据比较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授内容,概述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回忆起相关知识,对新课程的教授进行铺垫;然后讲授《西方审计》新知识点,并及时抛出已设计好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由学生在课下分组讨论、制作PPT课件,上课时演讲分析,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给出中美注册会计师审计在该知识点的异同。这样,一方面教师利用比较教学法为学生知识迁移搭建桥梁,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迁移效率、增强迁移效果。

在教学后期,可以鼓励学生将课上比较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异同点背后的原因,或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进而形成论文。通过该部分,一方面能够不断巩固学生所学《西方审计》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其以后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可根据学生论文写作情况,选择质量较高的论文不断完善,推荐发表。论文的发表,将大幅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内在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西方审计》教学方法改革将涉及教学前期准备、教学过程和后期巩固,比较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前期准备和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分析《西方审计》的教学目标和特点,然后从框架和内部知识点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知识点进行比较,设计问题;在授课过程中,以《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知识点进行铺垫,讲授《西方审计》新内容,及时抛出已设计好的问题;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制作PPT演讲,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课后,还可以比较的内容为切入点,撰写相关论文,择优推荐发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个环节中,只有第一个环节由教师主导,其余两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导进行的。这能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其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五、总结

《西方审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语言、文化背景和思维逻辑障碍,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克服上述问题。但其与学生前导课程《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紧密的内部联系,这就为比较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比较教学法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到《西方审计》的课程教学中,能够克服上述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习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颉爱民.比较教学法浅谈[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73-74.

[2] 陆晓萍.对财务会计学比较教学法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6(27):49-50.

[3] 陆晓萍.比较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94-95.

[4] 傅晶.新准则下财务会计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等职业教育,2008(26):46-48.

[5] 里查德·E.弗拉赫扬.美国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教育委员会[J].会计研究,1997(9):20-22.

[6] 陈梅花.知识经济时代与现行审计[J].审计研究,1999(5):5.

[7] 叶雪芳.关于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审计研究,2001(3):49-51.

[8] 何芹.案例教学法及其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7):126-129.

[9] 赵敏,张凤丽,李雅丽.模拟会计师事务所建设与审计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0):64-65.

[10] 朱志红,薛大维,任秀梅.体验性教学模式在审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6):61.

[11] 刘晓波.基于项目导向视角的审计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9):53-55.

[12] 张文秀,许莉,和秀星.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实验教学改革设想[J].财会月刊,2010(9下旬):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