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会议归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初中历史;教学探索
历史知识涉及历史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多个方面,包含东方、西方多个地域,跨越古代到当代多个时期,涵盖广泛,内容丰富。中学历史课本主要以单元和课为单位进行编排,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专注单元个体的知识内容而忽视历史内容之间的联系,无法形成一个完整而多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混乱、记忆模糊等。因此,教师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运用图示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那么图示教学是怎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呢?怎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图示教学法呢?对此笔者进行简单的探讨与分析。
一、图示教学法的内涵
图示教学是指运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浓缩的文字和线条等构成板书来进行教学。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它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展现知识的整体性;使用符号代替文字,使课堂表达简洁生动。图示教学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条理性,能将比较零散的知识串联在一起,使得知识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在历史教学中使用结构图示,能够清晰展示知识的结构框架,明确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数轴型的图示,能够以时间为发展线索,在时间轴上尽现历史巨变,展现历史发展的脉络;方位图示,能通过简单的表述明确地域的相对分布;比较式图表,通过对事物的异同、性质、特点的归纳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避免学习过程中相似知识点的混淆。
二、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理清知识脉络,加强知识联系记忆就像是一颗有许多分支的树,我们要理顺知识的脉络。如使用如下时间轴图示,能清晰展现历史发生的时间顺序,让学生能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明确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之间的时间界线,了解与记忆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时期,抓住关键的历史事件。将历史知识通过简洁明了的图示表现出来,让复杂繁琐的知识简单化,学生可以根据图示脉络反复记忆,不断深化与了解知识。同时,在学习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时,可以以西方的历史制作一条时间轴,比较同一时期东西方历史的异同,在知识点上建立相互的联系。这样的图示对比联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些历史知识的印象,对历史知识进行一个多维的理解与认识,拓宽思维。
2.突出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一般情况下历史课本有许多的知识都是使用文字进行表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道哪个才是学习的重点。这时,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结构图示给学生展示重点的知识框架。例如,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课中,关于《凡尔赛和约》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有:签订的时间、目的,会议的中心议题,和约的性质等,笔者通过板书的形式,用结构图将其简洁明了地列出来,让学生自己根据提示在课文中画出重点内容,列出知识提纲并加以记忆。这样将大块的知识分成时间、目的、议题、性质四个分支,每个分支再对应相应的知识内容,有助于学生记忆,提高学习的效率。
3.加强知识联想,加深知识记忆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们能够产生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被迫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时,教师可以整合《》《》《》《》等内容,对关于赔款、割地、开通港口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图示可以清楚展现知识内容,加深学生对于各个不平等条约内容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运用图片内容,展现历史内涵,通过各种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加强知识联想。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运用图示教学法,通过各种图形、表格、图像等形式展现历史知识内容,实现历史教学的图文并茂。图示教学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简单明了地理清知识脉络,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准确高效的记忆,进而在无形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小兵.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思维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54-02
历史学科是出现最早的学科之一。展望未来,可以预言,这门学科将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历史学科之所以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使人类了解过去,看清现在,预知将来。基于这样的学科功能,中学历史教学不应只局限于狭隘的历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利用学科知识向智能开发、启发创造性教育转化。
一 实践历史学科中创新教学的现状
什么样的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才是创新性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性教育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学校的创新教育中,学科教育是培育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阵地。历史学科以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功能和教育功能,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历史学科虽然具备许多有利于培育学生创新教育的因素,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创新教育并没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受到应有的重视,知识传授、应试技能的训练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落后的观念、陈旧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实现由传授知识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转变是中学历史教师应着力探讨的问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科书。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中学历史教师应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当中。那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很难想象,历史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弱的教师如何能培养出创新思维意识强的学生来。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是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由于当代科技水平的飞速提高,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近年来电视中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节目相当多)。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应有的严肃性,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感到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更轻理解运用而重记忆。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而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教师应当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 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例子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运用创新思维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
关键词:优化作业设计;历史与社会;轻负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73-02
作业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又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历史与社会作业的有效性实现“轻负高效”教学,成为历史与社会教师面临的一道难解而又必须有解的题。
但新一轮课程改革来袭,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师却仍有这样的困惑,就是究竟怎样的专业才是有效的作业。然而初中阶段历史与社会课容量大而课时少,一般教师都要教几个班。而现有的作业仍存在繁、偏、旧等现象,题型单一,缺乏新意,侧重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而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概括能力及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考察较少。学生的作业状况也不尽如人意,抄袭、应付、拖欠、不订正、不做作业等现象屡见不鲜。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历史与社会有效作业的设计迫在眉睫,它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关系到我们能不能把“轻负高效”的教学观念在行动上进行到底的现实问题。为此笔者在历史与社会有效性作业的设计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以激发兴趣为先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事情有了兴趣都不会成为负担,作业也是如此。但历史与社会学科不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学生,都不重视。大多数学生都兴趣缺缺,对待作业态度极不端正,不愿做或者敷衍了事。要想让学生愿意做且喜欢做作业,并相信自己能做好作业,教师应当开阔视野,将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加以改造,使其有一定的主题性和情境性。从而增强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那么怎样的作业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素材选择要新颖独到
时代在进步,这就要求素材也要与时俱进,但新素材的选择必须既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具备本学科的特色。
例1: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庭的一种符号,它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1)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各氏族都有一个共同的女性祖先,因而我国许多古姓都有女字旁,如_____姓姜,教人农耕,尝百草,故号神农氏;______姓姬,发明车船,教人打井等,故号轩辕氏。
(2)《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名“宋”为姓,乃成宋姓。想一想,与战国七雄国名有关的古姓有哪些(列举三例)?
(3)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其中“商”姓来源于因战功得到的封地。商鞅因战功而得到封地,这得益于他的哪项改革措施?
(4)《资治通鉴》一书对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有这样一段记载:“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皆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该记载反应了那一次改革?此次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该题以“姓”为核心,吸引学生眼球,并由“姓”引出历史上的一批重要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选材新颖,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探究积极性,大大提高做题效率。
2、题型考察要变化多端
题目设计要避免单一死板,要力求活泼多变。
例2:学习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告别野蛮》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堂作业。
慢羊羊带领喜羊羊等乘坐飞船开始环球旅行,他们来到神奇的古代亚非地区,一路行来风光迤逦,民风淳朴:
世界第一长河自南向北纵贯A国,河流沿岸矗立着许多金字塔;一弯新月形土地上奔腾着两条河流,坐落在河流下游的B国王宫真壮观,宛如一座空中花园;飞船来到南亚大陆上的C国上空,这里是棉花种植的发源地,也是佛教的诞生地;飞船继续沿着北纬30°东行,来到了地处东亚的D国,该国自西向东奔腾着两条河流。
请结合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请分别说出ABCD四个国家的名称。
(2)除了材料中提到的四国成就外,请再分别列举两个成就。
(3)C国大地上主要的两条河流名称分别是什么,由此可见ABCD四国在起源上有什么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该题借环球旅行之名引发学生兴趣,从而探索所到之处的文明成就。
3、设问角度要别出心裁
通常作业设问都是简单的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的提问太单一,缺乏新意,学生也就出现回答倦怠。当然设问始终脱离不了这三个方面。但在提问时可以转换方式,多变角度,这样就会使单调的提问丰富起来,让人有出乎意料之感,却又在情理之中。
例3:八年级上《尼罗河的赠礼》一课时,以往都提这样的设问:“为什么说古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这样的问题就太单调无趣了。但转换角度提问,味道就不一样了。
“我们看到一条长河自南向北纵贯国土,这条河正洪水泛滥,可奇怪 是,这里的人们不仅没有惊慌失措,四散奔逃,反而兴高采烈……”
问:猜猜看,这是在哪个国家?为什么洪水泛滥,这里的人们反而兴高采烈?
两种提问内容一样,但后者角度巧妙,富有新意,更易激发学生兴趣。
二、以落实基础为保障
历史与社会学科虽然不被学校和学生青睐,但还是有考试要求的,七年级八年级都闭卷考,九年级是开卷考,在学业考试中分值占80分。因此要想在考试中有成绩,就得从基础抓起。作业作为学生掌握、巩固、运用知识的载体,自然也是落实基础的重要手段。所以要设计适切的作业,巩固落实基础,为提高学习成绩提供保障。通常均以填空、选择、连线等题型来落实基础,但这种形式较传统,且容易让学生陷入机械地抄练或背诵之中,这是纯粹地填鸭式作业。笔者认为此法可适当使用,但不宜过多。可以采取年代尺来归纳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这样更能体现历史学科特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及其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例4: 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时期一课是,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A C D E
1840年19世纪五六十年代1894年B 1900年1911年 1915年1919年
问:(1)这个年代尺记录了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请对应年代尺分别写出A、B、C、D、E所对应的历史事件或时间。
(2)时期又可以说是中国的屈辱史也是抗争史,请找出屈辱史的代表事件。
(3)中国的抗争史也是仁人志士学习西方救中国的历史,请归纳出他们学习西方的主要主张。
虽然这样的作业也是为落实基础,但在落实基础的同时,无疑也提供给学生有关历史事件发生前后顺序记忆的有益提示,在老师的指点下,经过多次训练,学生就会用此法自行画年代尺去了解掌握历史事件,就不会总抱怨说学历史太难了,时间真记不住啊等等。
三、以促进发展为目的
发展才是硬道理。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发展,现代教学也以人的发展为最高准则。作业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理应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天赋、爱好、基础、家庭等各方面限制,学生之间的历史与社会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以往我们布置作业时往往没有考虑学生的这些差异,搞“一刀切”,这样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又吃不了”的现象。那么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位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智力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给予学生充分地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例5:材料一:今日的喀什地区古代称疏勒、任汝、疏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喀什是久负盛名的“瓜果之乡”,瓜果品种繁多,质地优良,营养丰富,瓜田果树无处不有。
材料二: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央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这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喀什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材料三:中央已安排深圳直接一对一支援新疆喀什。深圳已启动近亿资金投向喀什民生领域。
1、请从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喀什是久负盛名的“瓜果之乡”的原因。
2、喀什所在行政区的简称是什么?该行政区最早是什么朝代归属中央版图?当时,该朝代在此设立什么机构以加强管理?
3、根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国家设立喀什为经济特区?
4、作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除材料三中提到的,深圳还应在哪些方面给予喀什大力支援?从深圳经济特区到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我国逐渐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
该题可让学生选做,(2)(4)是必做题,(1)(3)则可以选做。像这样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符合学生的实际,既保证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激发基础较好的学生的进取心,探究性,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又能体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笔者从以上三个方面就历史与社会作业的有效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尝试,虽然认识仍很粗浅,也不全面,但笔者从尝试中发现只要设计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效作业,并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就一定能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成功动机,变 “厌做”为“乐做”,变“苦学”为“乐学”,逐渐由“外在驱动”向“内在自觉”转变,从而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实现“高效”。同时又因为这些作业基本上都在课堂上完成,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真正实现“轻负”。当然,历史与社会有效作业设计的探索之路仍很漫长,我们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这样才会达到师生“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浙教基[2010]127号
[2] 《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3]孙德芳《从外源到内生:教师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2008年10月3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