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创业投资 动态分析 运行机制
1 静态机制与动态机制的区别
静态分析一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分析方法,但在现代经济学中,人们开始忽略了对静态分析的强调,尤其是在与创业投资有关的研究中,人们可能难以想象“静态分析”是如何与一个“运行”机制联系在一起的。但是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理论是一种常识看来动态的过程,但西方经济学公认其是静态分析的绝佳范例,因为它是在假设生产要素相对于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对各种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那么,什么是动态分析呢?动态分析即是在时间作为主变量时,对事物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系及变化的分析。进一步而言,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区别就创业投资来看就是,静态分析是对创业投资发展到当前阶段最完整状态的描述,它以前是什么样的运行机制,它以后会不会有变化,将变成什么样子,这些都不是静态分析所能说明的,而只能靠动态分析来解决。
根据静态与动态的分析方法,本文将对创业投资的运行机制中的静态机制与动态机制做出一个划分,以明确它们各自运行机理的区别。
2 创业投资的静态运行机制及缺陷
创业投资的运行机制被概述为,投资者受到创业投资市场利润的刺激,在选择合适的创业投资组织机构和形式后,将资金交给创业投资机构管理,创业投资机构筹集到资金后,便从收集到的投资项目中寻找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创新企业,在经过严格分析评估后,最终确定投资对象注入资金,随后根据创业企业具体情况提供各种管理和辅导,使创业企业发展增殖,当创业企业成熟时创业投资机构开始寻找合适的途径撤出资金,收回投资和收益,随后寻找下一个投资目标或进行下一个创业投资运作过程。
可以看出,上述运行过程的描述只是确定了投资者、创业投资机构、创业企业三者再创业投资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它是以一个假定的当前创业投资的完整过程理想模型为对象的。这种创业投资机制研究的意义主要是为投资者如何选择合适的创业投资机构和投资方式,以及为创业投资机构如何筛选评估创业投资项目、控制风险、撤回投资,甚至创业投资企业如何获得创业资本等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投资者、创业投资机构、创业企业是如何产生并越来越投身到创业投资中来,他们与国家政策法规、经济环境、技术创新等的相互影响是怎样,创业投资随着历史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等这些问题时,静态的机制研究就不能很好的解答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只能依靠创业投资的动态机制研究加以解决。
3 创业投资的动态运行机制
创业投资是人类对自己的经济行为进行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行为会受到其参与主体、客体和外在相关因素的影响。分别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试分析,以找出创业投资动态变化的依据。
3.1 创业投资的主体因素
(1)创业投资者。任何资金持有者都是潜在的创业投资者,但是这些潜在的投资者最终能否成为现实的创业投资者首要的一条就是其资金是否足够充裕。只有资金足够充裕时,他们才敢进行高风险的创业投资。此外,创业投资者的形成及投资积极性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只有经济比较景气,文化传统鼓励人们勇于承担高风险时,创业投资者才会大量形成。当创业投资的运行机制一旦在一个国家确立,创业投资者能否顺利形成及其形成效率如何就关键取决于已有创业投资的成功水平了。
(2)创业投资家。创业投资家的原始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传统的成功创业企业家或创业者,一是传统的投资家。两个来源中,前者又较后者是更成功的来源。只有一个国家中出现了比较普遍的创业活动,很多人从这种创业活动中受到锻炼并脱颖而出时,这个国家才具有了创业投资家产生的较好基础。而当创业投资机制在一个国家形成后,创业投资就会自动形成创业投资家的淘汰机制。
(3)创业企业家。创业企业家的形成受到一种意识的影响,即整个社会的创业意识,也就是说整个社会是否鼓励创业,人们是否崇尚创业,是否勇于创业。但可以想象,创业活动是否能够成为普遍现象与社会当中是否具有相当数量的成功创业典型有很大关系。创业投资机制确立以后创业企业家的产生与形成就取决于创业投资开展的成功与否和社会科技发明活动的多少了。
3.2 创业投资的客体因素
(1)创业资本。创业资本的形成有两个历史前提,一个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非常发达,使得传统资本难以在传统领域得到预期收益;另一个就是社会的制度安排允许传统资本探求新的增殖方式。创业投资机制确立后,创业资本的形成效率也与这两个条件有关。
(2)创新技术。这里的创新技术包括高新技术、营销技术和经营方式等。技术及其产生来源的广泛称呼是知识,知识的积累和发展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这种规律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可积累性、继承性、加速发展性。创新技术的发展对创业投资是有很大推动作用的,但是总的来看创业投资的发展与技术创新是互动的。
3.3 影响创业投资发展的外在因素
(1)政府和政策法规。政府将从创业资本来源、创业投资运行机制的顺利运行以及创业投资的退出三个方面来影响创业投资运行的全过程。但政府对创业投资的影响完全是外生的,各国政府在创业投资发展中作用的好坏与大小只是取决于政府对创业投资的认识、重视程度及其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积极性。
(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将从国家的经济景气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发展情况三个层次来影响创业投资的发展。首先,当国家的整体经济处于发展的低谷时,创业投资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影响出现回落,当国家的整体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期时,必然也会带动创业投资的快速发展。其次,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愈高,将愈能促进创业投资的产生和向高的水平发展。这一点从创业投资主要在经济发达国家发展,尤其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美国达到最成熟的情况可以显而易见。最后,市场体系包括人才市场、产权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等市场相对发达,为创业投资的发展营造出相对完善的市场环境时,才能实现创业投资的快速发展。另外,中介机构的发展与成熟将对创业投资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文化环境。首先,文化环境会影响创业资本的形成。人们越具有投资倾向和投资传统,公众越普遍掌握一定的投资技巧,越有利于创业投资的发展。其次,文化环境会影响创业投资的运行。当社会文化普遍认可和鼓励创业时,会产生广泛的创业基础,吸引很多优秀人才加入到创业队伍中,这样一来就会为社会培养出充足的创业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并产生充足的可供创业资本选择的创业投资对像。另外,科学技术本身即是文化的一种。只有当科学研究和发明得到了社会很高重视和支持的时候,科学技术才会快速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创新程度和速度对创业投资发展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3.4 创业投资发展的动态模型
总结以上分析,可以简单勾勒出一个创业投资发展的动态模型。
(1)创业投资的产生条件。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生产中的分工越来越趋向细化和专业化,当知识(技术)从一种经济的辅助因素变成为一种主要因素时,将知识(技术)转化为财富的经济活动就作为一种新生的经济形式产生了,而且在分工专业化的条件下,这种经济活动类型趋向于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存在,这时创业投资就产生了。
(2)创业投资的产生过程。创业投资产生之前,创业投资者和技术创新者已经存在,二者在将其资金和创新财富化时,在传统投资机制条件下,都出现了交易成本过高使得总成本大于收益的状况。对于前者,过高交易成本的产生是由于投资内容越来越复杂和专业的影响而造成的;对于后者,则是因为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企业管理越来越专业化,使得其需要很多投入才能寻找到资金并将其与创新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效益。因此,二者当中就开始有开拓者开始专职于减少二者的交易成本,即帮投资者进行高风险高收益的创业投资,帮创新者寻找资金并帮其创业。由于这种开拓者的出现,投资者和创新者的成本减少,收益提高,二者也愿意拿出一部分利润给予开拓者。此时创业投资机制便诞生了。
(3)创业投资的演进与完善机制。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创业投资的三种经济主体——创业投资者、创业投资家、创业企业家开始明晰地确立起来,并为了最大化自己的经济利益,开始从两个方面完善投资机制,一是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将新产生的经济运行的各种规则通过各种途径制度化;二是为了在新经济运行方式中尽可能分享更多利益,避免风险,减少交易成本,开始签订,并逐步完善各种交易契约。慢慢地,创业投资机制就达到了较完善的程度。创业投资的这一演进过程受两个外部因素的制约,即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整体经济越繁荣,文化氛围越鼓励创业和创业投资,创业投资的发展就越迅速。
(4)创业投资机制的退出。创业投资机制作为一种高级的经济组织形态有可能只在一种情况下被淘汰,也就是产权私有制度的废除,此时,由于各种生产要素为社会所共有,能够在社会各种经济主体之间自由流动,资本、技术、劳动力能够自由地结合,所谓的创业投资者,甚至所有的投资者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本文意义上的创业投资机制也就不存在了。
4 结语
创业投资的运行机制存在静态与动态的区别。对创业投资动态运行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明确创业投资的产生、发展、完善的机理,对解决当前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困境将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盛立军.风险投资操作、机制与策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2 王俊蜂.风险投资——实务与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 俞自由,李松涛,赵荣信.风险投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 保罗·A·冈珀斯,乔希·勒纳.风险投资周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学研究方法的变革。
关键字:定量分析动态分析系统分析
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皇后”,被誉为“经邦济世”之学,日益成为最耀眼的显学。正如其它学科一样,经济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经济学理论来源于对现实的思索,通过对现实的理性分析指导实际经济活动。经济学努力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已逐步成为近乎自然科学严谨逻辑和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
一、经济学的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指运用数学、统计学等科学手段对经济行为、经济规律进行数量化描述,以探讨经济变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之间关系的方法。它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模型分析法,另一是数据分析法。前者是通过对经济现象进行综合和抽象,从而构成经济模型,并由模型的联立求解或优化运算,以分析经济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往往用于经济预测或测算包括生产、投资、消费、财政、金融、外资等在内的社会供需平衡状况,也可用于对经济环境的分析等等。而后者是通过简单的数学方法和统计手段,直观地表达经济变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主要运用于具体经挤问题的有关细节或过程。
近年来,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一个共同的趋向日益突出,这就是定量方法的科学、数学化。值得庆幸的是,应信息革命之运而生的现代控制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正深入经济学领域。从70年代起,国外许多控制理论专家开始发觉经济领域对他们大有用武之地,于是纷纷转入经济研究领域,同时,许多数理经济学家和经济计量学家,也发觉他们多年来面临的一些问题,可以从控制理论中找到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这样,两股潮流汇合在一起,使现代经济控制理论获得迅速发展。对于经济的活动和发展,无论是大到国家决策或产业兴衰,还是小到企业管理或工种分化,都隐含着两个基本原则:即经济效益原则和经济发展的组织原则。而在一定的经济目标下寻求最优控制,即达到最大效益问题,正好与现代控制理论相吻合,至于在一定的内部和外部的推动力下,经济活动形成某种组织格局,以利于新形势下的稳定发展。总而言之,经济学领域出现了由定性向定量,乃至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转变趋势,有助于中国经济学研究走出传统方法的圈子,迈向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二、经济学的动态分析
经济现象进行静态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但在传统经济理论研究中,由于传统思维模式的粘滞性、固定性,带来经济问题研究在分析方法上的静态型。这种分析方法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自经济改革以来,我国经济研究在方法论上另一个突出变化就是,由静态型的传统思维模式向动态型的现代思维模式的转变,其具体表现就是动态分析方法的应用。
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是以往经济学研究中最为薄弱和最受忽视的环节。从所有制、交换和分配这三方面静态地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到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动态地探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经济理论的一大发展,从方法论角度看,也是传统研究的思维模式向现代研究的思维模式的变化。这种模式的具体变化是:从强调稳定、均衡转向对不稳定、非均衡的积极肯定,这实际上是一种研究观念的转变。而确立不稳定和非均衡基础上动态地求得稳定和均衡的世界观,正是研究经济机制方法论的必要前提,它必然促成传统研究思维模式向现代研究思维模式的过渡。可以说,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动态型思维方式基础之上的。它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经济系统是怎样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走向高级有序,系统周密地分析经济增长、波动、停滞的原因。显然,传统的静态思维模式无法满足理论研究对其提出的更高要求,只有动态型的思维方式才能具体地、深入地探究社会主义的经济系统。
三、经济学的系统分析
从方法论角度看,经济学研究的科学化,莫过于系统分析方法的应用,这种研究方法不仅综合地运用了定量分析和动态分析的方法,而且把社会经济领域作为一个工程系统进行研究。它强调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系统,强调了经济系统的整体性,也强调了系统中诸元素之间、元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构成了具有全方位思维方式。
系统分析对经济研究领域的例证分析:比如,对于农副产品购销价格倒挂,国家承受大量财政补贴的负担,如何运用价格和工资的杠杆,逐步减少乃至取消财政补贴的问题,就是一个经济决策问题。有的学者就是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财政补贴、价格、工资综合平衡模型,以用于研究价格和工资调整对财政收支平衡、社会购买力和商品可供量平衡、信贷平衡和物价指数的定量关系,并预测国家、企业和个人利益关系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动态态势。
关键词:经济学 资源配置 项目管理 城市化
引言: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发展迅速,人民普遍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提高,开始追求身心享受,相应的各种建筑设施在有限的国土上拔地而起,有限的资源会有用之有竭的时候,需要探索出一条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适宜城市化进程的道路。
一、工程项目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工程项目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项目活动中的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什么是工程项目经济学?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诠释。是以建筑市场的经济为基础,从项目的主体看整个工程,应用经济学的的观点对工程做合理的设计和决策,涉及到项目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找到以最少的资源利用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和资源与环境的协调,使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达到最大。
工程项目经济学的研究对国民的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从社会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实力可以得到一个项目的经济学分析,对于这个工程项目的投入会带来多大的收益,来源于国民的经济状况。在对社会中个人、组织进行可行性研究时,通过和环境的影响来判断,并进行实证研究,在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用研究时要注意规范化,不能只是通过主观的判断。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在工程项目中通过分别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个方面入手,静态分析又分为投资收益率和静态投资回收率,其中总投资收益率、资本金净利润率为投资收益率的切入点,动态分析有财务内部效率和财务净现值两个方面组成。可行性的研究结果要作为最终决策的依据,所以可行性研究也是项目决策前的重要工作。流量分析与存量分析,通过对流量与存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对工程项目经济学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把握与认识经济变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经济量,流量是指在某一时间段的经济量,流量包含了工程的投资额,在一个时期内新增加的工程器械、原材料等。而某一时期的资本是一个存量。流量与存量密切想关,一般而言,流量来自于存量,流量又归于存量。
二、工程项目中的城市化进程
适宜城市化进程的工程项目是当今建筑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从最新的研究显示:城市化通过产生新城市途径实现,但城市化的增长速度与其呈负相关,新城市的发展最终会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但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低效率的城市化发展,一味追求城市化,只会带来经济发展的滞后,工业化的进程也会变得缓慢,和理想中的城市化差距太大。也有学者认为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农民市民化的趋势与快速增长的城市化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在城市化的发展要理性,不能盲目的去发展。不然势必会造成难以收复的局面。
城市规模主要是指在城市地域内聚集的人口、物质等要素的多少,有一个城市的人后、经济实力、建筑面积三个互相关联的。从经济学角度看,常说的最优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所以成本最小一般作为国外建筑学者优先考虑的事。早起学者对最优建筑规模的定义和研究比较的浅,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术界的前辈们不得不对城市化的进程规模做深入的研究,不同学派的学者都持有自己的观点。进入了新世纪后,新的研究显示:如果聚集经济的程度是用土地的生产率对城市规模衡量的话,那么城市规模是唯一被确定的。认为现实中最优城市规模是当地政府对人民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水平、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政府对市民的管理程度、对城市的运转的能力。
基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工程项目,从城市进程的最优规模去分析,适度的放缓建筑行程,给城市化一个喘息的机会,缓解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的矛盾。
三、项目可用资本
在政府、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将手中的资源投入到项目之中,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这么多的组织去使用有限的资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去合理分配这些有限的资源,来使得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以及这些资源的用途。
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资源的价格不一定反应其真实的价值,这种情况下,我就要考虑到它的机会成本,在相同的资源上去做另一件事可能会得到更大的收获。一个资源的机会成本大小是可以被估量的,如果机会成本很高,那么这种资源就极为稀少。一般来说,市场的价格可以反映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但是,当市场失灵时,就不会反映出来。
工程项目资源的机会成本是相对的,同一种资源对于不不同的项目或组织是不一样的,即使相同,他们的用途和目标都不能被一一识别,所以,我们就不可能将工程项目的机会成本通过量化具体的展现出来,因此我们在分析项目的机会成本时,我们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环境、地理、人文,这样才可以将机会成本发挥到最大。再者,资源的用途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政策和制度,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我们的资源,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可以对现有的工程行业进行改革创新,不能一味的按照先辈们的固守思维去做事了,要与时俱进才能跟上世界的脚步。不光是有限的资源,另外有限的资金、市场定价、有限的劳动力、用途有限的资源、闲暇时间、项目参与者的时间、外汇等都是机会成本的形式,其中我们谈到的是有限的自然土地资源,在政府、组织或个人在支配时要考虑到资源的有限,他既可以造楼又可以筑路,合理的去利用是我们应该去考虑的一个问题,不要在开工前放弃原来的想法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四、社会福利
工程项目的分析、评价和选择许多都涉及社会福利的问题。所以,必须很准确的定义出社会福利的内涵和社会福利的函数。为了方便研究社会福利与项目的关系,评价产品等要素发生微小变化而引发的效率的变化。另外,要全面的了解对于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当前与将来的所带来的变化。
对于政府的决策都是从效益出发的,从社会福利的大小来支配。对于社会福利有多个说法,就会有多个结果。为了能够统一,避免冲突,就制定了新的社会福利标准,大家对于社会福利就会有相同的见解。一位经济学家曾说过,福利更多的是取决于而不是生产,但是生产对应的就是资源的消耗,为了求得更多的利益,去大肆的消耗有限的资源,肯定是不可取的,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违背。应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辩证的看待有限资源被消耗的问题,我国的国土资源是不变的,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日益增加,建筑行业变得炽手可热,严重超过了城市所能承受的范围。
基于经济学角度对工程项目的研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并驾齐驱的,有很多的目标。但这些目标都应符合与消费分配的基本目标。明确社会福利的函数,就会在再研究增长与当前消费再分配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工程项目是今后发展的趋势,社会福利也会随之增加。
总结:从目前已有的研究和论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日益快速发展的经济与自然资源关系以及适宜城市化进程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正确的对待城市化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同时要转变我们固有的思想,建立出一个资源可循环利用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一个模式。
参考资料:
[1]宋晨先.现代西方经济学.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王蔚松,夏健明.项目评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土地价格,预期原理,替代原理,土地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D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295-01
1.概述
土地价格是土地经济价值的反映,是为了购买获得土地预期收益的权利而支付的代价,即地租的资本化。可以说,土地价格的高低取决于可以获取的预期土地收益的高低。
土地交易价格是指房地产开发商或其他建设单位在进行商品房开发之前,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实际支付的价格,不包括土地的后续开发费用、税费、各种手续费和拆迁费等。
土地评估价格是土地估价人员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根据宗地的规划条件及宗地界址图等相关材料,采用适当的估价方法,经过测算得到的估价对象在估价时点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2.土地出让的方式
2.1 土地招标
招标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招标公告或者投标邀请书,邀请特定或者不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加国有土地使用权投标,根据投标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招标出让的一般程序有招标、投标、定标、签约、履约五个阶段。目前,招标是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中最常用的一种,一般由各级土地储备中心负责办理招标的相关事宜,投标人中标后获得其土地使用权。
2.2 土地拍卖
拍卖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拍卖公告,由竞买人在是定时间、地点进行公开竞价,根据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被拍卖土地的具体数据编制拍卖文件于公开拍卖前30日发出拍卖公告,竞买人交纳保证金,领取竞买牌,拍卖会在拍卖公告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参加拍卖的竞买人不得少于3人,由出价最高者获胜。
2.3 土地挂牌
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挂牌公告,按公告规定的期限将拟出让宗地的交易条件在指定的土地交易场所挂牌公告,接受竞买人的报价申请并更新挂牌价格,根据挂牌期限截止时的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3.土地价格的经济学原理
3.1 稀少的原理
经济学中,一般把财货可以分为自由财和经济财。自由财是指那些数量非常充裕、足以满足一切需求的货物;而经济财是那些供小于求的货物。所以,经济财必须要付出代价去购买才能得到,并且要在过程中节约使用。
把自由财与经济财的概念运用到土地上,有人认为,只要地球上还有未经使用的地面存在,就不能认为土地的供应不足,如果因此而认为土地是自由财,那显然是不合理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土地具有不同的特征,有些土地更肥沃,或者位置更好,便更有利用价值。因此,具有合适特征的土地供应,一经减少到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这种土地就可以说是稀少的,应该看作是经济财,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去购买。例如:产量高于一般土地的肥沃土地,或者地点位于大城市中心区的商业或居住用地,都属于稀缺的土地。
3.2 预期的原理
在土地交易中,其价格不但包括土地劳务的现在价值,而且通常也包括这些劳务将来发展的估计价值。预期在土地价格形成过程中比在其他任何种类的经济财的价格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更大,这是因为土地的劳务不会在继续使用中消耗掉,而且土地不会自由的再生产。因此,土地的估价和土地的计划利用主要与对未来情况的发展预期有关,即预期未来的价格及需求等。预期的原理对于土地价格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它和土地利用的一切问题都是有各种联系的,这就要求土地的利用必须要制定详细的规划,包括土地的性质、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等指标都应有严格的把控。
3.3 替代的原理
通常来说,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商品在实质上具有相同的作用,或者几乎使人能获得同样的满意度的时候,低价商品就可以把高价商品排挤出去。这一原理同样也在支配着土地从一种用途转变到另一种用途。当地价上涨过快,这些土地不再适用于建筑住房的时候,就需要把它转向商业用途。当农业土地价格上涨的时候,就会趋向于把林业、牧业用地用来改种粮食,然后再改种商品蔬菜。在土地价格形成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替代原理的重要作用。
3.4 比例原理
质量优良的土地,就像其他经济财物一样,既然数量稀少,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其价格必然会高。土地的经济适用意味着把一切在经济上可供利用的土地按照预计比例相对的适用到它的各项用途中去,务必使得一切需求都可以得到最恰当的满足。经济的或者说比例的原理支配着土地利用的公司政策。在城市中一块适合于建筑写字楼的地块,会面临着究竟盖多高才符合经济原则的问题,或者一个地块,怎样规划其居住、商业、办公规模才能达到最优配置而获得最大经济利益,这都是如何按照比例分配其支出以获得最大效用的问题。
4.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4.1 抽象思维方法
运用抽象思维方法研究土地经济问题,就是要深入土地利用和土地经济关系的实际,对其进行反复调查研究,找到现实土地经济问题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及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
4.2 系统分析方法
土地作为地球的一个特定部分,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基本因子,土地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所以,对土地经济问题研究不能孤立进行,必须将其纳入整个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中进行全面研究,找到各要素的内在联系,探索其规律性及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找到解决土地经济问题的正确途径。
4.3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土地经济学研究必须把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密切结合起来,既要对诸多因素和条件进行静态分析,又要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和研究这些因素和条件的过去和未来的发展变化,并把两种分析辩证的结合起来,才能做出最终的判断和选择。
4.4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所有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质的规定性通过量的规定性加以体现,而量的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事物质的变化,这是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土地经济问题也是如此。任何一个土地经济问题都有质与量两个方面,研究和解决任何一个土地经济问题都必须同时俺就它的质与量两个方面。
4.5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土地经济问题既有微观方面的问题也有宏观方面的问题。企业基层单位的土地经济问题属于微观方面,而全国的或某一较大地区的土地经济问题就属于宏观方面。宏观要以微观为基础,微观归根到底要受宏观的制约。所以,研究土地经济问题,必须既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又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并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5.小结
从经济学理论中,可以有效诠释土地价格形成机理,更加清晰的解释土地市场价格的形成过程。正确认识土地经济的深层内涵,对研究人地关系、处理人地矛盾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汪锐.中国城市土地整理的经济学解析.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
[2] 欧阳安蛟.中国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投资活动具有当期的投资需求效应,即通过对各种投资品和资源的需求(包括人力资源),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活动的成果,将成为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满足将来社会可能的消费需要,这就是投资活动的供给效应。
就企业投资而言,投资(直接投资)就是把资金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性资产,比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购买生产原材料等,以便获得投资利润。它是企业运用资金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从投资活动全过程看,每个投资项目都有一个整体目标,即在一定时间内,按投资预算的要求,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搞好项目建设,使其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选择分析投资项目时,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围绕投资效益这个核心,把项目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分析项目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2投资项目决策依据和若干标准
投资项目的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投资目标,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对一个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投资项目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取舍。而且,投资项目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投资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
选择投资项目的主要依据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仅是投资项目本身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进行项目设计和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工作,就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和评价,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施可行要求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项目收益和风险的测算分析,判断投资和资金回收的安全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作为一种科学分析论证项目的方法,已普遍被世界各国采用。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分析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专业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中的宏观分析,主要是分析投资环境,即分析研究投资项目所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环境。具体内容有:①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首先是了解项目所在地(国)的政治环境,包括项目的审批程序、审批手续、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物资流通体制等与政府的管理体制相关;②经济环境对投资项目的影响;③法律环境。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能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既得利益,稳定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并不断扩大投资规模;④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主要内容是指当地居民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生活习惯、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等;⑤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于地理位置,应分析交通便利程度、地质情况和气候条件等;对于自然资源,应分析各种满足投资需要的物资资源的情况等。
因此,利用工程经济和系统分析原理,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行分析,是降低投资风险,取得合理的投资组合,选择满意的投资决策方案,保证企业取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必要前提。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都要围绕取得经济效益服务。通常,在评价分析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时,一般有两大类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即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主要用于项目方案的初选阶段。静态评价方法具有简洁、直观的优点,但有未考虑各方案经济寿命的差异以及资金时间价值的缺点。常用的有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和差额投资回收期法。动态评价方法即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该方法比较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使评价结果更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
在确定投资项目的投资方案时,应用系统分析原理,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发,全面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综合能力,确定投资目标。然后,从分析投资项目所在地的投资环境入手,为实现投资既定目标,对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选择静态分析指标(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以及动态分析指标(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作为项目技术经济指标,以减少投资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投资决策效果,达到其经营目标。在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需要对产品的成本情况和市场销量以及销售价格进行预测与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总的来说是由其购买动机的推动而发生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企业因素等,另一类是内在因素,即个性心理因素。因此,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影响投资的实现程度。
3投资项目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当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预期回报,还必须分析比较投资风险。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回报的波动幅度的大小。通过恰当的投资组合,利用投资资产的多样化,能够分散非系统风险。投资组合的结构包括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的最优化,以此来实现既定投资目标下的最佳回报。由于项目投资特有的时间长、金额大、决策复杂、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投资项目风险较大。投资项目风险表现为政治法律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等方面。按投资项目的进度划分,项目投资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首先,在项目前期开发阶段可能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因素有:情况不明,仓促决策;方法不对,估算有误;考虑不周,缺项漏项;弄虚作假,不负责任;审查不细,把关不严等。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建设施工工期拖延;工程与设备存在质量问题;项目建设组织管理不严。最后,项目投产运营初期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忽视人员素质的提高与培训;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许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重视项目投资风险预测,仅局限于不确定性分析中简单的风险技术分析,甚至只凭借经验和直觉主观臆断,对项目建成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预测不够,为项目的实施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强化投资风险意识,做好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中可行性研究的风险预测,制定防范和化解措施,是避免决策失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以及实现投资项目科学化的根本保证。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市场风险。如果不了解市场和变化趋势,项目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只有梳理清楚投资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环境后,才有可能避免重复建设,才有可能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做出最佳决策,获得最好的投资效益。巨大的市场空间并不代表投资项目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通过市场营销战略研究和组织实施,同时对行业竞争状况及潜在竞争对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发现适合于项目产品的市场机会。
(2)资源及原燃料、动力供应风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企业的投资活动需要统筹资源和投资的关系。首先,要从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客观要求出发,研究资源的约束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制约;其次,也要从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投资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投资项目,并减少各种浪费,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因此,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对原材料,尤其是资源性原材料的储藏量、开采量或生产量、消耗量及供应量予以高度重视。对项目所需原燃料、动力的供应条件、供应方式能否既满足项目生产需要同时经济合理地加以利用,认真加以落实。
(3)技术工艺风险。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既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问题。又要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空间。通过投资项目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通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消化吸收,有可能产生自主和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机会,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集合一定时间内的人力资源和资金,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会较快产生经济效益。
(4)资金风险。对投资项目而言,资金筹措是先落实投资项目资本金后,根据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筹集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外商资金等。加强投资项目筹资风险防范,需重点分析筹资渠道的稳定性,并严格遵循合理性、效益性、科学性的原则。尽量选择资金成本低的筹资途径,减少筹资风险。
(5)投资建设风险。投资项目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工业布局及城市规划要求,并靠近原料、燃料或产品主要销售地,靠近水源、电源,交通运输条
件及协作配套条件要方便经济。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要满足项目厂址选择需要,总体布置要紧凑合理,尽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投资设施布置应符合国家的现行防火、安全、卫生、交通运输及环保生态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通过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多厂址比选,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投资项目还包括:项目管理风险、环境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不可抗力等。实质上,风险贯穿于整个投资项目的始终。通过提升投资决策水平,减少因投资决策失误带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在狭小领域的同业过度竞争,则完全有可能从投资源头上控制投资方向和金额,减少各种投资浪费,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只有加强投资风险防范,避开形形的隐性或显形的投资陷阱,才有可能减少损失,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投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汉亚.当前投资领域的效益问题[J].投资研究,2004(9)晨
2王庆水.企业投资决策怎样才能科学化[J].经济论坛,2004(15)
3陈佳贵.企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傅家骥.工业技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5张善轩.企业风险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