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的学习

高中语文的学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的学习

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研究性学习 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实效。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探究解决语文学科的问题为主,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学习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中都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2.锻炼学生言语能力。

在心理学上,一般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大类。内部言语又可分成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类。高中语文以及性学习强调小组合作研究,强调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的经常交流和共同分享。这就需要口头言语——口语交际来完成;高中语文研究成果的表达主要应由书面言语来担任,当然,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达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尤其不能离开内部言语。特别是阅读活动中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常常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必须借助内部言语——思考问题时对自己发出言语的活动才能完成。显而易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言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3.陶冶学生的情操。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一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二是增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知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求知欲望、认知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感,发展其理智感。三是培养学生的美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美感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高中语文以及性学习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是进行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优秀的作品,品位其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的魅力,能较好地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活动。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并解决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要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像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

5.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增强学生的能力。

学生长期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注重感悟、重视积累、善于质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互切磋、合作探究、乐于交流、共享资源创意成果、关注现实等习惯。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一般能力,而且可以发展语文方面的特殊能力,如语文积累能力、语感能力、个性化阅读能力、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及鉴赏能力、个性与创新表达的能力等等;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创造出一些文学作品等;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会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实施策略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它把听说读写融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其中。这样设计体现了新课程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般性特点

1学科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以突破学科为中心,使语文从单一的“封闭”状态向涉及自然、社会、生活等内容的综合学科“开放”。这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赋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崭新学科观。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必须确定语文学习终究姓“语”这一理念,将落脚点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换言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到的其他科知识,只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工具与道具,并不具备学科的本体性。

2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顾名思义就是以语文学科为本体,综合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课程形态,跨越学科界限进入更广阔的知识空间是其鲜明特点。而所谓综合性,主要是指以语文为主的各科学习的综合。其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它把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文化”等内容展开,涵盖变化中的整个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天文、地理、军事、经济、科技,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

3开放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打破传统封闭型的学习模式,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不论是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范围以及实施过程各个方面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都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二、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对策探究

1注重教材为本,挖掘课程资源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上以单元的形式,将不同类型的课文分门别类,更具系统性。既体现了教材编写“应为学生进行自己的语文实践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的指导思想,也为实施综合性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要在教学中切实做到以教材为本,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由教材内容延伸拓展更多的学习内容,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性学习。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组课文时,我们根据此组课文的历史性、故事性、趣味性和人物形象性强的特点,围绕课文内容,设计大量的补充性阅读,指导学生在课前“薄书厚读”,以延伸课文内容。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补充阅读,设计编写独幕剧,并以小组合作表演独幕剧的方式,表现某一段课文或某一个故事。

2合理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次数

笔者认为综合性学习活动次数不应过于频繁,这不仅是因为综合性学习教学实施的周期问题,大部分语文学科的教师都兼任班主任,不仅有琐碎繁重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在去除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各种名目的统考、节假日、学生活动、教师的各种听课、观摩、讲课、评课、信息技术培训、继续教育学习等所需的时间以后,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更加是时间紧、任务重。双重压力之下,相对于其他教学板块,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板块上投入有时会力不从心,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次数过多也会影响语文教师对于综合性学习教学的积极性。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虽然现在大部分综合性学结性的任务都落实在学生的写作上,但综合性学习仍然是个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板块,因此,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设计应该少而精,建议每册安排三次比较恰当,这样每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课时就很充足,还可以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提供更充足的时间保证,也给学生亲自体验、实践的机会,同时,也使学生的写作“有话可写”,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3课内课外有效结合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范围的广泛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因此在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首先应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例子”作用,精讲语文核心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形成科学的认知策略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技能。同时要将“课内打基础”和“课外练功夫”两个环节有效结合起来,加强课外阅读,开发语文课外学习资源,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查、走访专家、实地考察等活动,内化课堂学习中所学的语文知识及语文技能,引导学生面向生活,走进社区,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逐步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言语能力和语文素养。

4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要进行合理恰当的评价,形式可多样,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评,组与组之间互评,评委评,老师评等。正确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不恰当的评价会挫伤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要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能只看到学生掌握了多少与语文相关的知识,还要看学生搜集资料的态度,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能否团结互助,能否认真对待,能否做好集体的事,能否客观公正辩证地看待问题。无论用怎样的方式评价,都要注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正确合理全面的评价,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使学生永葆参与学习的热情。

最后,评选出活动中的各类明星,让积极参与的大多数同学获奖,奖项设置由学生确定,如探究之星,访谈之星,主持之星,书画之星,创作之星,表演之星,演讲之星,积累之星,合作之星等。

三、结束语

实践新课程,推动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为宗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学语文,用语文,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殿雷.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研究[J].园丁论坛(教育教学版).2012,(01).

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主动参与 交流合作 思考探究

一、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作用

高中语文的学习模式有许多,好的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得到提升。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意识。高中学生心理比较成熟,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毕竟还是孩子,他们会对教师产生依赖,他们对社会有潜在的探索性,然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存在于表面,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利用好课堂这几十分钟,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改变了教师的满堂灌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了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激发学习动力,而不是单纯的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积极探索、合作交流、自我评价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二、如何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的一种好习惯,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我要学”,是学生内心的一种需求,而以往的被动学习具有强制性,学生没有兴趣。我们知道,学生的内在需要主要表现为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参与教学活动,才会乐学。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发散性的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通过有兴趣的合作交流去解决问题。

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最关键的是学生要有独立性,有独立完成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提倡学生独立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性,给他们适当的机会让他们独立来完成学习目标。我们也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有兴趣和信心来完成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一些适合的问题,例如,你喜欢那一部分,为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些?通过文章的描写,你联想到了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既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更体现了新课程改革自主学习的理念,同时也包含了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我们要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价和反思。

(二)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倡导合作学习

高中生心理已经比较成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他们的年龄特点更愿意与社会交往与交流。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表现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机器,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这种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长此以往,肯定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探究问题。高中语文和其他学科不同,有很多自身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要把一切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去大胆的表现自己,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分享给每一个人,在合作中,让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共同探讨来完成学习过程,在阅读文章中,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提高阅读能力,在写作中,通过小组互批互改、共同分享、取长补短来提高写作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也是很重要的,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合作学习,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探索过程,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重视探究的过程,要和学生相互倾听和沟通,这不仅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也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在合作学习中,除了师生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是十分重要。学生之间的合作是探究学习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通过小组把学优生和学困生联系到了一起,他们可以相互帮助、相互交流,通过讨论和辩论来说出自己的见解。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因此在小组合作中,他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交流,学会了赞赏和分享,同时,教师适时的引导,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这一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学生真正成为了知识的拥有者,提高了学习效果,增强了团队精神,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第4篇

一、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在我国,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形成的教育评价体系等因素的影响,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包揽一切,学生很少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学生不能充分地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导致学习过程主体的虚无性。

这样,势必造成中小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内在动机的支撑,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动机不是从学习活动本身所获得的,而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或者说他们需要以外部奖励来维持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实质上,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再有技艺的教学活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性缺失”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亟待我们正确认识和进一步解决。

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题的选定、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符合时展需要的。因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也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基于这一点,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为基本立足点。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在民主的师生交往与互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促使他们在选择与确定研究性题目的过程中凸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并以此为契机,引导他们把这种主体意识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始终,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学习主体。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语文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可以这样说,自主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

一旦失去了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教师不可越俎代庖。许多老师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一些课题的具体指导过程中,害怕重蹈传统学习的覆辙,不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但是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

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就有可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展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如果完全靠学生自己探究获取费时多、难度大,况且没有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

另外,语文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包括课内的、课外的和自我语文学习方法的研究,这里就存在一个学习梯度的问题,而同时学生的能力发展也是一个演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有一个从半独立研究过渡到独立研究,从对简单的单一问题的研究过渡到复杂问题的研究的过程,这就更加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研究内容的难度,帮助学生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进行研究。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落实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生成。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实践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的主旨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进行的,它与传统学习方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旨趣不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换言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究其实质,乃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实践、尝试探究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因而,它特别关注学生从特定学习活动方式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基于此,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特别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生成。

或者让学生把已习得的知识综合运用到主动探究的语文学习实践中,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文本、作家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或者以调查研究的方式了解社会生活,研究问题,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诸如此类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既培养了创新精神又锻炼了语文实践能力。

同时,又能有效地改变过去语文教学中的固有顽疾,即单纯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偏重文字、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讲解,由此而派生出大量枯燥的、繁琐的、重复的而效果不佳的机械性训练,而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与鉴赏、写作与口语交际等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形成了上课灌知识、下课背知识、考试考知识的局面,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缺失。

高中语文的学习范文第5篇

一、合作学习应用意义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阶段语文学科教学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思维认知特点以及发展方向,与学生的个体需求以及大环境发展相适应,着重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意识的激发,提倡基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背景下,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策略的实践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教师对于教学环节的优化也能够更具针对性,教学方案与学生实际能力的关系更为契合,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学习质量与效率的同步提升。

二、合作学习教学组织主要途径

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第一,合作学习教学组织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对待问题深入研究的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第二,合作学习教学组织必须与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契合,依托于全面且系统的教学体系与方法,提高学生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在高中语文实践中,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考建队共享”教学组织模式。该模式下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组内选任小组组长,教师首先阐述学习主题,让小组内学生针对主题进行思考与阐述,发表观点并进行交流分享;第二,“文学圈”教学组织模式。即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与教学安排,调动学生不断掌握新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将课堂时间与课余时间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写好。

三、合作学习教学组织实例

以上文中所提到的“思考建共享”教学组织模式为例,对合作学习实施途径展开如下分析:

以高中语文教材中《林黛玉进贾府》课程为例,文章通篇所描写的重点是人物的外貌、语言、肢体动作等内容,以刻画人物性格。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思考建队共享”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思路,将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作为学,按照5人/组的标准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完成后,教师提出与中心人物形象相关的问题,包括“林黛玉这一人物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印象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等等,小组内组员进一步细分,相互交流问题并发表观点,以完善答案。在此基础之上,小组内汇合并根据教师所给出的提示进一步修正答案,找到一致性的观点作为小组论点。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可抽取其中几个小组分别派代表阐述答案,补充不足之处。最后,由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并对小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与“文学圈”这一教学组织模式相结合,深化教学效果。如在学生热火朝天的讨论中“趁热打铁”,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名著,如《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等,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阅读完成后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读后感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于经典名著的了解能够更为全面,并更加深入的领会文学名著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获得持久学习动力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组织途径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首先概述了合作学习的应用意义与优势,然后就高中语文实践中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的主要途径进行介绍,最后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的实践方法,其目的是希望引起重视,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罗秋记.自主视角下高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式构建[J].中学教学参考,2015,(27):2-3.

[2]赵慧颖.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问题及策略浅探[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12):65-65.

[3]范左骅.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应对策略[J].小作家选刊,2016,(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