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语文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任职的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生源基础相对较差。老师们在交流教学感受的时候,经常会提到,这些学生,连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或者说,平时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还能说对,到考试做题的时候就不会了。这些确实都是困扰老师们的问题。我们抱怨学生差,这种归因有它的合理之处,但合理的归因在现实中却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求人不如求己,改变自己要比改变别人尤其是一群人容易得多。
一、提高教师教学素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许多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深厚,业务能力较强,但是课程改革的变化很大,以往的讲的方法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教师在原有惯性下的教学导致教学低效。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进行学习,特别是学习新课程理念及相关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四年了,关于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也已经开展过多次,可是还有一些老师有畏难情绪,表现出来的可能就是对课改的不接受、甚至是排斥。我认为,这里有一个认识的误区,其实,课改并不是彻底的颠覆,不是否定先前的一切,我们原有的专业知识储备是有用的,我们以往的很多教学经验是有用的,我们的人格魅力依然能影响学生,只不过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教学,在教学的意识和方法上做一些调整,而在深入思考后的调整一定会带来课堂的效益。审视自己有的时候是有一些困难的,因为思维习惯走老路,容易形成定势,当你觉得走不出自己的固有认识的时候,有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去审视别人,通过和同行的交流,通过去听别人的课,包括用心地去评价别人的一节课,哪怕你发现的多数是缺点,你也会受到启发,从而很快找到出路。再有就是主动学习,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要是自己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他的成绩就会提高得很快,老师也一样。教学同样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想要课堂高效,确实需要自己多做思考。还有就是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却容易被忽略的优秀的课程资源,听课的时候经常有一些细节很打动我,比如,老师提问了一名同学,他没有把答案说得很清楚,同学们帮他一起理清了思路,说出了答案,老师在请这位同学坐下的时候,说了一句:“某某同学其实想清楚了,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去表达。”那名学生眼里满是感激。新课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蕴含在教材中,也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老师一站上讲台,就显得非常有魅力,我想这个魅力不仅是源于“腹有诗书气自华”,更多的还有教师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心前移。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要点有三个: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一个科学的教学设计,一个有效的预习。
合理的学习目标是建构在对学情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以往我们把讲完书上所有的内容作为目标,把教参上的目标当目标,仔细想来是不合理的,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班级都有不同的学情,目标自然就要有针对性,以往教学中强调过的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就是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新课程更加强调目标意识,这里既包括制定目标的意识,也包括目标检测的意识。制定目标时,要从主题或单元入手,高占位地把握教材。目标的检测有很多方法,比如课堂提问、方法总结、作业的布置和单元学习后的达标检测,更为理想的是在每一节课都有意识的进行目标检测,这样教学会更有效果。合理的学习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科学的教学设计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通衢,以往语文老师的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即使后来有了教学媒体的辅助,也是侧重熏陶、涵咏、体验:我们以往的教案呈现的大多是学科知识要点,通过写教案,我们可以理清自己要讲哪些内容,但是对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层级关系缺乏思考,对课堂问题的设计缺乏斟酌,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产生的结果有很多,揠苗助长,水过地皮湿,课堂上学生跟在老师的后头,老师的提问中已经说出了答案的绝大部分内容,学生应和着说出最后几个字,做的都是填空题,因为我们怕引导得不够,学生说不出正确的答案,一节课的内容完成不了。可是,当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答题的时候,问题就会出现。所以,教学设计对语文学科同样重要,要有意识的对每节课做出设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还给学生一个合理、完整的思维过程。让听、说、读、写在明确的设计意图之下有效完成。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使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预习,在新课改不同的研究者那里有着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专家不主张预习,认为它会让学生在课上丧失新鲜感,破坏教学情境的创设,尤其对于语文学科,情境很重要。这些观点有他的合理之处,但是,学生对文本的熟悉是学习的必经过程,课上没有大量的时间去完成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后面的分析、鉴赏、学习就要打折。对于语文学科来讲,既想要让学习内容“保鲜”,又能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我们可以通过不布置具体任务的预习来实现。
三、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被关注、主动学习。
一、摒弃作业设计的粗放性,达成集约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不能停留在教材中有限的几篇课文上,应当走向生活,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结合。作业,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摒弃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粗放性,不能简单地把课堂学习的内容搬到作业中去,机械地、反复地操练;更不能单一地以课文为中心设计作业。所以,要解决这一弊端,就必须突破教材的束缚,强化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生活体验的联系。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及整合,注重语文与社会生活接轨,开启学生的心智,创造性地完成作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学完《故都的秋》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
在《故都的秋》的结尾处,郁达夫深情地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由此可见,作者是多么热爱和眷恋故都的秋(即北国之秋),按理说作者应该颂秋,可他笔下的秋天却涂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这是为什么呢?
这样的作业,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查阅作者郁达夫的个人资料及时代背景,倒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达到“多点开花”的效果。
由此可见,摒弃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粗放性,达成集约性,势在必行。
二、打破“一刀切”这一作业设计模式,彰显层次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由于先天及后天因素的综合作用,学生的发展存在着诸多差异。不同学生的语文水平实际上是参差不齐的,即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倘若让所有的学生做同样的作业,必然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吃不了”。“吃不饱”的学生就会沾沾自喜、不思进取,“吃不了”的学生就会望而却步、破罐子破摔。长此以往,后果堪忧!
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特的,应当充分尊重个性,并把人的这一个体特性及差异性作为组织和实施教育教学的宝贵资源,有效地加以利用。至圣先师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所以,我们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勇于打破“一刀切”这一作业设计模式,彰显层次性。
比如,在学习《琵琶行(并序)》时,笔者在设计作业时做了如下尝试:
1.查阅工具书并对照课下注释,扫清阅读障碍,疏通诗文的大意。
2.速读全诗,梳理叙事的四大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
3.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阅读诗序,朗读并背诵全诗,说说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为什么会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你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和悲剧美?
这三道作业题层次分明,具体要求为:第1题和第2题是必做题,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及阅读文本、筛选信息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完成;第3题是选做题,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全面、深入地考查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包括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是针对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的。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即使语文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也对第3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这一点让笔者喜出望外。
此外,虽然作业设计理应具有层次性,让学生有选择权,但有一点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的,是有的放矢,是“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是为了构建生动、有序、高效的语文课程而服务的。
三、冲破作业完成的封闭性,打造开放性的练习平台
传统的做法往往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按时、独立地完成作业,不允许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严禁抄袭、应付。诚然,这种做法有助于教师及时而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顺利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攻坚的能力。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做法存在诸多弊端,每个学生的基础和特点是不同的,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有助于难题的解决,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而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此外,有些问题具有朦胧性,似是而非,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就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真理越辩越明,不亦乐乎?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故教师应该冲破作业完成的封闭性,打造开放性的练习平台,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团队精神,激发学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举个例子,在学习《寡人在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时,笔者试着设计了以下作业:
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此题为探究性的开放试题,意在让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的思想,可以不拘一格,畅所欲言,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通过实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设计开放性的作业,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更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 英文电影;听说教学;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18-0099-02
Significance of English Films i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Li Jing
Abstract English fil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With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English films, significance of English films i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is discussed, and it presents how to use the English films in English teaching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Key words English movie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uthor’s address Luohe Medical College, Luohe, Henan, China 462002
1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英语教育经历了一个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和环境不断优化的过程。听力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听力技能是培养和提高“说”“读”“写”等其他几项技能的基础和前提。但传统的被动听力的教学模式,缺乏时代性、趣味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适应对高职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因此,转换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在高职高专视听说课中合理利用一些英文电影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
2 电影应用于高职高专视听说的优越性
2.1 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
现代英语教学强调融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创造出最佳的语言环境,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具体,增强学生用英语思维来学习语言的意识。由于英语学习是在母语的环境中进行,缺乏语言习得的先天条件,学生在语音室长期接触的大都是刻意编排过的录音材料,其语言缺乏真实性。电影的语言多是不同地理区域、社会阶层、文化程度、职业、年龄、性别的人物对话,并且片中人物都使用该用的重音、节奏、音高、停顿、语速说话,原汁原味,是最接近现实生活的语言。电影的交际场景其实就是对人类生活的真实再现与模拟加工,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大量地接触这些真实场景下的口头交际,有助于他们习惯实际场合的交际语言,从而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
2.2 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瑞士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目前我国高职高专英语听力课普遍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做题,听完以后教师提问对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是如何被动地接受所传递的信息,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对听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所以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心理上产生挫折感,逐渐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而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视觉形象和富有表现力的人物行动来反映生活的各个层面,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原声语言,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的性格。电影图文并茂、声形融汇的三维效果,生动的故事情节,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给学生以感官刺激,让他们从思维、情感、态度、动机等方面共同参与认知活动。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英语听力的兴趣,又能使他们保持长久的注意力,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2.3 英文电影可以促进学生了解英美文化
电影是文化的传播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一面镜子,它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及思维方式。通过对英文电影的欣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加深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例如,影片《阿甘正传》通过展现片中主人公阿甘从美国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生活历程,反映了美国社会思潮的转变,全面和形象地再现了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此外,《阿甘正传》也鲜明地体现了美国个人价值观的一些变化,从这部电影中还可以看到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3 电影在高职高专英语听力课堂的运用原则
虽然看电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英文电影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必须是为外语教学服务,绝不能简单地当做娱乐和放松。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电影教学的时候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3.1 择片原则
电影的选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并非所有的电影都适应于听说教学。如果所选影片语言难度偏高,发音含糊,语言不规范,用词污秽,就不能辅助英语听说教学。在影片语言的选择上,应根据学生水平,采用难易适中、发音清晰纯正的;在内容上应选择贴近英美人士生活的,思想健康向上的;在风格上应选择适合学生兴趣的,描述西方文化中的典型事物的。电影的选择还应与大学听力课程主题相统一,这样有助于课文的理解。例如,如果主题是礼仪,可以选择《单身日记》;如果主题是文化的多元性,可以选择《撞击》。电影主题应深刻有力、内涵丰富,为学生提供空间去思考和评析。
3.2 重复背诵原则
一部电影要反复地观看多遍,直到不用字幕也可以完全看懂听懂的地步。尤其是一些电影的精彩和经典片段,要求学生在课上反复跟读、背诵。例如《阿甘正传》中就有许多经典的台词:“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Stupid is as stupid does”(蠢人做蠢事。也可理解为傻人有傻福);“Miracles happen everyday”(奇迹每天都在发生);等等。
3.3 精泛结合原则
精听是指在理解大意的前提下,反复听材料,力求听清所有单词、句子和段落,记住所听内容,并将其记录下来。其目的是让学生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模仿所听材料中的语音、语调、弱读。泛听是指每天都听一定量的材料,听时以了解大意为主。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广泛接触英语,熟悉不同人群在发音方式上的特点,增强语感,扩大听力词汇量。精听和泛听应该互为补充。例如在观看《狮子王》时,可以把第一章《生命的轮回》(Circle of Life)中木法沙教育儿子辛巴的经典片段作为精听内容,让学生反复听,然后背诵、听写;而将整部电影作为泛听材料,了解了就可以。
3.4 模仿原则
对于经典的电影,要模仿其中各种角色的对白。教师通过拆分练习,指导学生正确模仿电影中的英语对话。模仿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语音、节奏和语调方面尽可能地与录音中的声音一样。这对于纠正学生不规范的英语发音,培养学生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听说模仿类似幼儿学话,比较简单机械,但却是学习口语的基础,是初级阶段必不可少的训练。模仿性的训练做得不够往往导致各种错误。
3.5 电影回顾与口语练习相结合的原则
电影教学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上。要把输入和输出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影片观赏的作用。在电影播放后,紧接着让学生回顾一下故事情节、人物特征以及文化背景,了解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让学生分组就某个专题如故事情节、主题、音乐、角色等进行自由评说,或者采用模拟对话、情景表演、回答问题、同声翻译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开口讲话的积极性,增大其语言的输出量,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英文电影作为英语听说教学辅助手段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它不仅在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促使学生去充分了解英语世界里的风俗民情和人生百态,提高其艺术欣赏水平,起到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效果。但教师必须意识到,学习英语并不能仅仅依赖于电影本身所传递的信息,还要在学生主体的动机和兴趣上把语言的输出、输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交际技能。
参考文献
[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78
关键词: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教学点滴
修辞对于任何语言都有着重要意义,若没有修辞,语言大多失去色彩。高中时期是学习修辞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散文、议论文,还是在小说、诗歌中都应用有各种各样的修辞,在增添文章色彩的同时,也给学生增加了文章理解难度。为此,教师应做好高中语文的修辞教学工作,本文不揣浅陋,提出几点拙见。
一、存在的问题
(1)内容上太单一。过分注重修辞格的描述以及辨认,许多老师漠视语言中大量的修辞现象,把修辞教学等同于修辞格。忽视了修辞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用于言语交际,这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降低了学生对修辞学习的积极性。
(2)方法上程式化。很多高中语文一线教师,对于修辞格的讲授,常见的教学步骤是:讲定义,举例子,做练习。把修辞知识像做理科题一样,以概念的方式机械的、强行的塞进学生的大脑,这是不可取的。
二、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有效途径
修辞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高中语文修辞教学效率,则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对比教学。由于高中修辞手法较多,学生极易混淆。因此,教师在修辞教学中可采取对比教学法,通过举例对比进而提高学生对修辞的认识,使学生深入了解。如:在讲解“比喻”修辞手法时,需要对不同的比喻进行形象化。若句子为明喻,本体和喻体都会在一个句子中出现,通常情况下,在本体与喻体之间有一个比喻词来连接。若句子为暗喻,尽管本体和喻体都会出现,但是并未有比喻词连接。又如:学习博喻时,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比喻同一个事物。应整体分析文章,从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加强文章的理解。
(2)加强与生活联系。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今后的生活、工作都会产生影响,甚至是一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学习修辞,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语言对话能力。如:在学习《日出》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所以我顶悲剧,顶热烈,顶没有法子办”,学生往往并不注意“顶”字的用法,觉得采用这种副词来修饰名词在文章中比较常见。然而,巴金作家在选词时则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通过这种消极修辞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个性上具有重要意义。可在生活中也试着使用修辞来对话,可提高语言的艺术化。
(3)重视修辞,辅助表达。表达需要语言,而想将语言表达得更完美,需要修辞加以辅助。通过不同修辞表达心里所想,不仅让别人领略你的情感,还包括深刻的体会和灵魂的抵触。
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对荷塘花香灯影的描写时,这一段运用了一种叫做移觉修辞的手法,同样的鲁迅在《祝福》的结尾对爆竹声的描写中也有运用。两位作者都通过不同感官的感觉以同一种修辞手法体现出来,表现出完美的艺术效果,给人身临其境的深切感受。
茅盾《白杨礼赞》中的“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鲁迅《一件小事》中的“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越走越大,须仰视才见”,这两篇文章中的句子都是通过心理错觉进行描写的,不仅将读者的视野随着作者的笔转动,更让读者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当时作者内心的喜悦。
通过修辞表达人的感情及想法,不仅让学生对作者描写的内容有深刻体会,更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含蓄表达感情的手法,有助于在以后写作中灵活运用。
(4)重视方法,巧妙修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运用修辞,更要巧妙运用修辞。不仅让学生以后写作写得更美、说得更妙,更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妙趣。
在学习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忍看朋辈成新鬼”时,将“忍”与原稿中的“眼”相比较,这个“忍”则巧妙地将作者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感受到的情感反应得淋漓尽致,相比较“眼”来说,只能说明眼前的事实不能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感受。
《阿Q正传》中有许多隐晦有趣的语言修辞,巧妙地将阿Q的个性、特点及当时心境表达得妙趣横生,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阿Q,从而更好地学习阿Q精神。
《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共”字,不仅将秋水人性化,更让人联想起大雨后的水异常充盈,远远望去江水似乎与天空连接在一起,呈现出一幅绚丽的“暮江秋色”画卷,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令人心胸开阔、心旷神怡。
巧妙运用修辞,不仅将美感融于其中,更将动静事物淋漓尽致地加以修辞,让每一个事物都充满生命,给人以美的感知和爱的体验。通过对巧妙修辞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修辞独具的魅力,将语言表达得更加鲜明、动人。
(5)重视逻辑,创新修辞。逻辑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修辞可以符合逻辑,也可以不符合逻辑,逻辑与修辞的结合将会让学生在语文中得到新收获。
鲁迅《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圆规”这几个修辞所指的都是同一个人,同样的还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的“叭儿狗一名哈吧狗,南方却称为西洋狗了”和“叭儿狗如可宽容,别的狗也大可不必打了”的“叭儿狗”不是一个概念,前一个指狗,后一个指人,即“资本家的乏走狗”,虽然这些修辞不符合逻辑地代指了人,但把这个人物描绘得惟妙惟肖,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了文中此人物的形象。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寡人之於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