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一语文学科总结

高一语文学科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语文学科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一语文学科总结

高一语文学科总结范文第1篇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学生学法指导为突破,追求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研,努力提高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水平,巩固并提升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在全省的地位,初步形成具有苏州区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风气,不断扩大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工作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工作思路

1.坚持“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全省高中教学“减负”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地位愈加明显。

一方面,要争取、保证语文教学应有、足够的课时(如文科班课时);另一方面,要在既有课时基础上做文章,有效、优效、高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再一个方面,也要研究课堂45分钟如何向课外延伸。

在教师层面,要引导研究不同类别的课堂教学,如周一语文课如何对学生双休自学进行检测,高三课如何把新授课与复习课区别开来,作文课如何把作前指导、当堂作文、作后讲评、学生修改、二次讲评等贯穿起来,试卷讲评课如何体现知识梳理、错题整理,名著导读课如何体现讲练结合……

在教研组备课组层面,要引导重视三个层面的课堂教学,即常态课(随堂课、推门课),研究课(专题复习研究、一课三教等),展示课(名特教师、学科带头人展示)。

2.抓住“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阅读,一条主线是作文。两条腿走路,要走得均衡,缺一不可。

关于阅读教学。三个反对:反对“泛语文”,反对“伪讨论”,反对“去文体”。

三个主张:主张课前预习,主张课堂点拨,主张文本细读。三个提倡:提倡读写结合,提倡课外延展,提倡专题学习。

关于作文教学。抓住“对不对”和“好不好”开展训练,前者是审题,后者是立意、结构、内容、语言、文体等,循序渐进地解决“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有什么”“写什么亮什么”这三个问题。要重视作文批改和讲评方式的变革。基本分拿不到,一律重写。

3.加强“三项研究”

即研究学生,研究高考,研究教法和学法。

研究学生。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状态远大于方法,方法远大于苦干;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看有无存在漏洞,需要不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全;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看是否方法到位,事半功倍。在不同层次(指学习基础)的学校和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分层教学,甚至是个别教学。

研究高考。要研究高考命题,《语文考试大纲》,《语文考试说明》,江苏、全国、上海、福建等地高考语文试卷,特别注意2011年大小阅读命题变化;要研究高考阅卷,如文言文翻译给分模式变化;作文阅卷五类卷变为六类卷,记叙类文章再次得到强调。

研究教法和学法。特别是高三复习课,如何激趣导入,如何讲述考点,如何分析例题,如何教授解题方法,如何做好当堂练习,如何当堂讲评总结,如何布置课外作业,一定要成竹在胸。

4.落实“四大机制”

(1)区域联动机制。以学科研究中心(设在苏州市第十中学)为基地,在全市范围内抽调骨干教师,分别组成2011届高一高二高三语文学科中心组,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资料汇编等活动。在此基础上,举办全市高中各个年段的教学研讨活动。全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及重点学校高三备课组长外出学习并落实学习报告制度。对张家港和昆山两市进行教研考察,总结经验。市直属、高新区、工业园区、相城区高三教学研究共同体继续活动,高三原则上每月安排一次,高一高二原则上每学期安排两次活动。

(2)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等阵地,实现高中教学尤其是高三教学资源的共享。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以上传课例和课件为主;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高一高二群群号51770895,高三群群号69136369)共享空间以上传专题复习资料为主。此外,继续编印《苏州市普通高中作文指导材料》《苏州市高中语文悦读》等。

(3)过程管理机制。强调高中三年是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强调高三一轮、二轮复习是一个过程,避免复习无计划,见资料就用、逢题目就做、复习课就练、练过只讲答案的低效做法。

(4)信息反馈机制。做好数据汇总服务,帮助学校具体分析,落实到人,落实到学科专项;做好高考最新信息搜集和应对的服务。

三、本学期几项具体工作

1.暑期学生自学能力竞赛。9月13日-14日,高二高三,市区集中在苏大附中、苏州外国语学校。

2.高三备课组长会议(高三复习研讨会)。

3.高一语文教学研讨会。

高一语文学科总结范文第2篇

安慰家长之余,我陷入了沉思。因为令人忧心的是这不是个别现象,初一的语文老师也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小学成绩很好的学生,上了初中成绩明显下降;有些小学成绩很差的学生,上了初中,又该怎么办?怎样指导学生由小学顺利过渡到初中呢?从教15年,我对此稍有感悟。

经过小学六年语文的学习,学生跨入初中后,由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加深,学习课时的减少,学科的增多,学习环境的不同,靠老师“提携”式包办的依赖性逐步放手等因素,再加上现行中小学的评价标准不同,中学试卷明显难度要大,进入中学的第一次考试一般给学生很大打击。这样就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假如老师在这一“特殊现象”的过程中,能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在教学中实施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法,就能扭转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滑坡的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开一个好头

记得第一年工作,我教初一语文,学生来自城镇乡下各所小学,而深入了解后发现其中一(2)班有一半同学来自偏僻的董巷小学(很难在那所小学的毕业生中找到一个懂拼音规则的)。初上中学,要有一个适应学习环境、人际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也要有一个互相了解、沟通的阶段。于是,开学初的几天,我收集同学小学毕业成绩、日记、作业、作业记录等小学个案材料。通过分析,我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不衔接的症结主要体现在:中学比小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学生学习由老师安排时间到自主安排时间;学生学习习惯由小学的被动型转到中学的主动型,对于相当多的学生在转型上存在问题。然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些周记:①我忘不了小学时的一件事;②我喜欢的一位语文老师;③一堂有趣的语文课;④初中给我的第一印象等等。我在批阅上述学生所写的作文时发现,学生写作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所写感想、见闻均是真情实感,内容大多是对小学校的依恋难忘和对新学校(中学)好奇新鲜与对书包加重的忧虑。这样,我对初进初中学生的思想顾虑和学习担忧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审阅每篇作文时均写了针对性评语,并分别加以鼓励和解疑。更主要的是,这样的摸底,使我在随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心中有了底。这是探索和把握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这一重要环节的一个良好开端。

二、要做好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衔接

在给初一新生上第一节课时就要明确转变学习语文的观念很重要。老师要向学生讲明小学语文学习与初中的区别,如:小学字、词等基础知识多,阅读理解少,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形象思维;而初中由于科目增多,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少,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老师讲得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温故知新,初一学生面对增多的课程和变难的课文,难免有诸多不适应,因此适当复习一下小学语文重点内容,做好记忆、思维的衔接十分必要。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机械记忆,让学生大量背诵古典诗歌、名言警句,因为初中是记忆诗歌的黄金时期。二是可以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使抽象语言形象化;用游戏、表演、比赛等方法向新生展示语文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

三、要适当降低学习难度

初一上半学期是“过渡期”,这时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所以老师应该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苹果”,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语言,避免使用深奥难懂的学术语言;在初一上学期的每次测验或考试前,老师可与学生一起回顾、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列出详细的复习提纲,考试的试卷尽可能出得简单些,批改时尺度适当放松些,以树立其自信心,测验考试后再共同分析失误原因,总结教训;对于学生的发言,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应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总之,老师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从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减少其学习的随意性,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老师应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培养学生上课主动做笔记的习惯(记笔记要求学生记重点、难点,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记要点,而不是照搬板书);培养学生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往往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老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使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乐趣,一生以书为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不妨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老师应有序地教给学生一套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比如,如何掌握好基础知识;如何进行语段阅读;如何进行知识的整理与归纳;如何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学习环节;如何运用科学的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老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口、动手、动脑,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老师则巧为点拨。总之,老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要设法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老师讲课速度较慢,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相对来说,现在中学语文的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时紧,中学老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教学步骤与学生能力培养只能一带而过。有了升学压力,在教学上,一些中学老师容易把语文教学变成单一狭隘的工具性、知

识性和政治性的灌输与教训,忽视了它是一门文学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学科。可是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型。以文言文为例: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文言文,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启发引导他们。大道理的教育,孩子不一定能接受,那么我们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比如,可以用都德的《最后一课》,让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告诉学生法国这个民族是何等地重视自己的祖国语言,国家是可能被侵占的,但祖国语言绝不能被占领。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润物细无声”,只有老师善于把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传递给学生,才能在学生的心田根植下兴趣的种子。

七、要充分利用多思、多说、多读、多写这学好语文的四个法宝,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听、说、读、写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基于学生刚踏入初中时的种种不适应,老师更要突出一个“思”,因为初中的语文学习不能再是机械的记忆,而应是一种理解。孔子说:“学而不思则

罔”,“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老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多阅读的习惯,这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用。刚开始时可让学生找些故事性较强的好书自由读,慢慢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接着再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阅读中外名著。在不断的阅读中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感知、感悟:从人类的精神宝库中探求宝藏,体验亲情,抒发感想,学会处事,磨炼健全的人格继而走向大自然寻找灵感和享乐,向内心世界探求生命的本质,记录下成长的轨迹,向未来世界描绘多彩人生,写下豪言壮语。指导学生发扬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当然,由于初中功课紧,有时可以把日记改为周记,把写日记、周记当成提高语文能力的一根拐杖。在语文教学中展现,把“读写”变成开放的大舞台,把语文变成人生的加速器。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这“综合性学习”在教材的各单元中与阅读课文相并列,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同等重要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新课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正因为如此,新教材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留给学生畅想的天空。

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高一语文学科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情境教学;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多年执教于高中英语教学一线,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尽管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学生几乎都埋头于作业堆中,甚至有些学生终日疲惫于各种题海之中,苦不堪言。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方式存在诸多弊端,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课堂枯燥乏味

传统的英语课堂,往往都是教师一味地在讲台上宣讲,学生在台下被动听讲,对于不少习题、题型,进行逐一的攻克,以期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和解题能力,对于课本教材,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仅仅是教师进行照本宣科的宣讲,学生在底下按部就班完成老师的要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一般是教师要求背诵的段落,学生进行背诵,教师要求做的课后练习,他们完成。课堂上,教师提问,他们被动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不浓郁,课堂上的主动性较差。

(二)口语表达能力欠佳

提到高中英语口语能力的问题,这个问题基本上也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国的英语教育存在较大的问题,也时常被不少专家、学者所质疑,大部分质疑者都将矛头指向了英语口语,中国英语是“哑巴式”的英语,不少学生掌握了一个单词的多种用途,但是在具体的口语练习和交流中,却产生了较大的困惑。

(三)灵活运用能力欠缺

学生普遍对英语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欠佳,这也是我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比如对于同一个知识点,进行一次纠正错误后,后期依旧会犯类似的错误。比如,我曾经强调高中英语作文要写的简洁明了,代词一定要指代清楚,在口语中没有时候会用简单的you,they,it等来指代前面提到的人和事,但是在英语作文的书写中,却不能如此“模糊”地加以指代,如表达“When we got to the factory, they all went out to give us a warm welcome.”这句话时,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这里的“they”究竟指什么,联系上下文时,发现是指公司的员工,因此,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应该是“When we got to the factory, the workers all went out to give us a warm welcome.”

二、思考与建议

结合近几年的一线教学经历,笔者认为高中英语课堂要想打破传统的刻板式的英语课堂,构建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英语课堂,就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所谓情境教学法,并不是单纯的把情境生硬地搬进课堂,而是结合“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企图通过情境教学法,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

(一)“天时”:结合大纲要求,导入情境课堂

引用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只为了更真切的说明情景教学法引入高中英语课堂所需要具备的元素。在我看来,“天时”应该是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最首要的因素。情境教学的导入,首先应该契合大纲的方向,符合大纲的要求,要从教材基本内容的角度出发,探索最佳导入方式。

比如在很多时候,教师在讲解教材的时候,可以引入生活中的相关情境,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并不陌生,“生活英语”有助于让学生很快融入英语教学的场景,在相关的语境中,掌握特定词汇的应用等。比如对于以下三句话,笔者就采用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延伸的方式:

(1)Why are the boys and girls around the pretty lady?

(2)What does the boy want to do? Is he allowed to do so? Why or why not?

(3)What feelings may the boy have?

这是曾经在某个课堂上,我列出的三句话,分别结合了多媒体图中的三张图片,让学生自由想象。比如有一次英语课堂上,当我讲到了牛津高一英语M4U3 Tomorrow’s world,其中提到:“Not only will he or she feel every step of climbing Mount Everest felt by viewer, but also the user will also experience the cold, smells, sights and sounds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我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对未来的畅想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想出珠穆朗玛的周遭环境。这也是鉴于不少学生向我反映,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无话可说”的现象,其实在写作中也是一样,学生善于将生活中的相关情境,引入脑海中,不断延伸,作文很快“下笔如有神”。

(二)“地利”:结合学生特点,构建高效课堂

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该按照大纲要求,结合学期计划进行教学,但是另一方面,更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观察和了解学生对于所讲的知识点的掌握能力,以期构建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这也是“以学定教”理念的内在要求。

笔者认为,高中英语课堂的情境导入,应该尽可能契合学生所喜欢的情境,必要时候,也可以进行学科之间的渗透。比如在苏教版高一语文就学习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很多学生对于这一首经典的脍炙人口的诗歌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有同学在课后进行背诵,其中有开头就有几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上课的时候,我问学生们对这首诗的感受,他们都很好奇的看着我,我紧接着跟他们说:“徐志摩的这首诗一直被作为经典进行传诵,在朗诵的时候,也有不少人把这首诗翻译成英文版,其英文版的表现效果也一样动人。”很快学生们都对这首诗的英文版产生了好奇心和兴趣,于是我用多媒体播放了英文版,“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Quietly I wave good-bye/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我引导学生们自己品读英文版诗歌中的一些词的用法,仔细品读英语翻译中所注意的问题,进而进一步感悟汉译英时候的注意点。这是语文和英语课程相互渗透的一个案例,其实在我看来,学科渗透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会用多种思维拓展自身对知识的掌握。将情境教学和学科渗透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全面驾驭多门学科,提高综合素养。

(三)“人和”:结合发展要求,构建和谐师生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尽管要应对负担较重的学业,这个时期的学生同样也需要身心、性格等各方面的锻炼和培养。一直以来,中学教育反复提倡“大语文”观念,对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渗透一再强调,其实笔者认为,人文关怀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学科,在英语学科中同样需要具备。

例如我选取了一些英语谚语、名言加入课堂,以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Look before you leap. First think, then act.”(三思而后行)、“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早睡早起,聪明健康)等等,通过这些英语励志名言的导入,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抱负,激励他们前行,更有助于学生积累英语名言词汇,他们可以在写作或者口语对话的时候,运用这些名句,为话题增色。

高一语文学科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信息技术整合;文本异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95-2

伴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立体式、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日益受到语文老师的青睐,但是随之而来的另外一种现象――在整合过程中的阅读教学使得运用多媒体更多地是利用现代化手段对文本进行诠释与再现,而忽视对文本本身的关照与解读。这种可能引起阅读教学中文本 “异化”的现象,让包括笔者在内的众多语文工作者忧心忡忡。

一、多媒体程控式教学僵化了文本

现在的许多多媒体课堂文本教学里,从上课到下课,教师自始至终都在操作电脑,自始至终都在演示教学内容,根本无暇、当然也无须顾及教材;学生眼睛盯的是演示屏幕,思维跟着屏幕所显示的、教师早已编排好的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同样,学生无暇也无须顾及教材。在这样的课堂里,文本纯属多余。其实,虽说演示屏幕上所呈现的内容图文并茂,声色俱佳,但这毕竟是经老师在“审读”教材的基础上“过滤”了的,或多或少带有个人的倾向性,甚至有的是对教材内容的肢解与图解,其系统性、严密性及科学性远不及教材。尤其是人文性较强的语文学科的教学,仅凭屏幕上展示的几副图表字画或几张照片那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从文本中发现作品的结构、语言上的优点,并去进一步追索教材的“原汁原味”。要相信:我们祖先创造的汉文字是表意文字,较之其它任何符号语言和图画更具神韵,更具穿透力。

其实,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那些所谓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更有赖于教师用思想、用灵魂去引导学生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让文本“活”起来,“活”在每位学生的心间!文字作品贵在以情感人,语文教学不容忽视情感的作用。作为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十分重视情感的交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多媒体程控式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每个有经验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举首投足、脸部表情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教师在讲课时,只得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导到课前设计好的答案上来,这实际上是一种在现代教育技术掩盖下的“一言堂”,同样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长期下去,学生会认为多媒体教学也不过如此,从而丧失对多媒体教学的兴趣。实际上,问题就出在僵化的教学方式忽视了课堂上真正的情感交流,导致多媒体教学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二、多媒体读图式教学弱化了文本

例如,有老师制作高中课文《清塘荷韵》的多媒体课件,收入了大量的“荷花”图片,意在使学生对荷花产生浓郁的兴趣,却忽略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文章中体味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荷花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荷花图片并无助于学生感悟生命,感悟人生,展示大量的莲(荷)花图片会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把学习任务的重点转移,把语文课上成了美术欣赏课。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课件制作和运用中经常可见,是典型的文本异化。

又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时,教师如果用有关的图片取代文本中对中国多处秋天的描写以及对秋色、秋景、秋姿的细腻描绘,那么学生就很难与作者由“故都”的“秋”这一抽象概念引发的丰富而厚重的感悟产生共鸣。这些图片虽然增加了读者对文章的直观感受,但是学生也少了通过品读语言所产生的丰富的联想、想象;而且它们毕竟是经过他人理解并再创作出来的,已经不是本质意义的原作了。因而,我认为信息技术整合中语文阅读教学固然离不开形象、直观的图片辅助,但决不能以现代技术完全取代学生对文本的直接接触,这是因为语文课程有其独特之处。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以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实践,语文教学主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揣摩、感悟、欣赏来激发学生与作品、作者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这一特点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中心,以文本为主体。因而,新课标又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品味语言。没有学生对文本的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阅读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多媒体视听式教学取代了文本

文本教材,是集众多专家的智慧编辑而成的,是经专门的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才允许使用的,其系统性、序列性、科学性是其它任何载体无法比拟的。虽然在不久的将来,“无纸化办公”、“无纸化通讯”,甚至“无纸化学习”的实现都是指日可待的,但无论如何,“文本化的时代”并未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可以这样说,在今天,再先进、再超前的教育技术手段也无法动摇文本教材在众多载体中的“权威”地位。

但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多地注重利用现代化手段对文本进行诠释与再现,而忽视对文本本身的关照与解读。不少语文课上快餐式的“视听”几乎取代了“读文”的教学。比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中对人物性格的归纳总结时,教师并不是要求学生先读文本,而是用相当长的时间播放87版央视电视剧中的有关片段,之后引导学生对人物性格的讨论。不可否认,电视片段中的金光闪闪的首饰、各具特色的服装、神采各异的美女等等的确极具吸引力、感染力,但学生不潜心阅读文本,就不能进入角色品味作者的暗示,品味人物的对话,品味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就很难感受到王熙凤高贵外表下的装腔作势的灵魂,很难感受到贾、林二人因木石前盟而产生的一见如故的倾心,很难看到曹雪芹笔下轻重适度的人物出场。因而,影视画面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写了什么”的认识,而对于“怎么写”,即作者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材料的探究和把握却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