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回归课本;知识树;社会热点;积极心态

高考前一个月一般学校二轮复习的专题复习基本结束,考生进入了自我备考阶段,这个阶段是考生复习的黄金期,提升成绩的空间还很大,如何选择复习策略必将影响到最终考试结果,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考前备考效率谈几点心得。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知识

高考考察的是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方法的掌握运用,近年不同模式的高考试题的走向呈现共同趋势是突出基础性,把基础知识作为考查思维的载体或工具,能力立意,注重基础知识与能力融合。大量主观性试题都是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和变式,有的试题不论是题目还是答案都直接来源于教材。“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一条永不褪色的命题灵魂。基础知识就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念、基本方法及其相互联系,是最能体现学科的核心,最有用的知识,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前一阶段考生进行了大量的强化训练,这是必要的,但我们发现不少考生忽视了课本,基础知识遗忘现象很严重,一问三不知,为此,考生要走出题海,回归课本、回归基础、回归《考试说明》。认真阅读课本,阅读《考试说明》,弄清考试范围,将《考试说明》的考点在书本上一一落实,把每一课的基本知识点按顺序、结构进行整理,努力做到主干知识网络化,每个考点“点点清”。考生通过“回归”,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把握“核心知识”,绘制“知识树”,达成知识的完整建构

要关注高考“核心考点”。高考考点有很多,最后阶段复习时不能平均用力,要抓住主干知识点。经济生活要重点把握:科学发展观、汇率问题、价格、分配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消费、生产、劳动、就业、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政治生活要重点把握:政府、公民(特别是公民的政治参与)、政党、外交政策,文化生活要重点把握:文化传承、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修养,哲学生活要重点把握: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辩证法,人生价值的实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绘制“知识树”。打破章节界限,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线,将教材中知识点整合成知识网络,在头脑中构建有关经济学、哲学、政治学、文化生活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复习政治生活有关“公民”、“政府”、“国家”、“政党”等主干知识时,不仅要在政治生活模块内去掌握,还要将这些主干知识通过列表、画图等方法,在四个模块内将有关这方面知识整合起来,力求达到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四个模块知识合理自如的分析同一个问题。

三、关注“失分点”,查漏补缺

高考复习最后阶段适当的练习是必要的,考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些符合高考要求和课改趋势的典型练习去练练手,原则上不宜再做太多的模拟试题,这时要学会向试卷要分数,“找试题做,不如找错改错”,前期复习中的错题、疑问、疏漏都是宝贵的增分点,对这些内容要进行自我补救强化复习。将以前做过的试卷认真整理一下,分析错题的类型,弄清错在哪里,是基础知识不牢还是答题方法不对。如果属于同一类型的问题,则可以选择几道类似题进行强化,比如经济生活中的“计算类”、“因果类”,政治生活中的“评价、认识类”、“意义类”,哲学生活中的“漫画类”、“名人名言及古诗词类”等。要学会将不同试卷中的同一个考点、同一个热点放到一起,认真分析问题设计的角度、命题规律及答案的差异,寻找和总结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做到触类旁通。

四、盯紧社会热点,把握命题的兴趣点

重大时政热点和教材重点的结合往往是高考命题的着力点,各地高考题都是以某一社会热点为依托,以社会热点为背景来设置情景,既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考察学生对相关热点问题分析认识能力。因此,关注热点问题是政治备考的不二选择,热点问题包括及时热点和长效热点,近年来高考命题对长效热点关注有所增加,比如:资源环境能源问题、民生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科学发展、科技创新、和平与发展。对长效性热点,在复习时,考生要思考其不同命题角度,从多方面加以掌握。考前复习应着重思考以下几个热点:1.理解十精神方面——科学发展观、“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阐述)、“五位一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倍增计划(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10年翻两番);2.“中国梦”及实现途径;3.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4.调结构促转变等等。在复习时,要努力挖掘热点所体现的考点知识,将时政热点从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角度去考察,建立双向细目表。

五、保持积极心态,做好考前准备

高考在即,来自学校、家庭、自身的压力使得不少考生心态发生了变化,越临近高考越感到这有问题,那有问题,感到越学越糊涂,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压力,认识到压力并不可怕,适度的压力有利于学习的提高,其次,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学会积极心理暗示:“我努力了肯定行”,“ 我不会,别人也可能不会”。要通过适当途径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心态平和了,冲刺阶段的复习才能有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朱宇云.《从高考阅卷谈备考之“四重”》.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1年,第12期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考地理;全国卷;地理试题;赏析

2017年全国高考文综地理卷的命题紧紧围绕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查要求,在延续近年注重“能力立意、素养导向”的基础上,稳中求进,涌F出一批有特色、有质量的好题。

一、好题赏析

巧设情境,引领“立德树人”,体现高考导向作用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图1左),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图1右)。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答案】(1)B (2)D (3)A

【赏析】

1.独特情境,引领核心价值

本题组巧设“城市绿化带景观建设”情境,通过对街道两侧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设问,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建设需要公民“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于无声处对考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进行熏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体现高考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

2.精选图式,测试关键能力

本题组选择景观图作为文字材料的补充,增加试题的鲜活性。景观图直观简洁的特点,也有利于加快学生对文字材料的理解速度,提高解题效率。但本题仍然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有较高要求。以第(1)小题为例,图文材料中“杂树丛生”的“丛生”说明杂树应属当地的天然优势树种,“我国东部地区”体现当地的自然植被应属阔叶林,“3月25日”与“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则暗示杂树属冬季落叶树种。学生只有在充分提取材料中的显性和隐性信息之后,才能有把握地选择正确答案。此外,第(2)小题的正确选择还考查学生的概念辨析能力和材料分析提取能力,“用地类型是否有差异”属于概念辨析,“景观规划”和“居民爱好”则需要根据材料中“按统一标准栽种”、“修剪齐整”等关键词加以排除。

3.立足基础,考查必备知识

本题组考查的学科基础知识主要有“自然带的类型与分布”、“影响自然带的因素”、“城市用地类型”等,均属考纲要求的主干知识,命题关注“基础性”,能引导学生重视基础,内化所学知识和方法。此外,本题组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进行有机融合,既关注考查面的广度,要求学生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又体现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聚焦热点,多层设问由果溯因,提升学科素养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如图2)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 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 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 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8分)

(2)据图指出与其它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4分)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分)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6分)

【答案】(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3)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4)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赏析】

1.聚焦热点,增强民族自信

本题以“剑麻王国”――非洲坦桑尼亚为素材,从地理学科角度聚焦热点区域,关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当中,非洲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本题第(4)小题考查剑麻农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阐述农场的兴建为坦桑尼亚的基洛萨带来的诸多益处,正符合主席提出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也体现构筑中非合作、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本题能够启发学生理解中国与世界的休戚与共,中国对世界的积极奉献,培养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2.多层设问,凸显能力立意

本题的问题设置以剑麻的生产加工为主线,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为支持,从区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角度设置四方面的问题,通过增加设问中的限定词,给学生限定清晰的应答域,对答题的精准度要求大大提高;在设问的角度上,也不同于以往的优势角度,而是从劣势角度设问,对答题思路的全面性要求也有所提高。这样的问题设计,对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有益,对中学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3.由果溯因,突出推理演绎

本题在考查农业发展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需要逆向推理的问题――“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学生可结合原料导向型工业接近原料地布局的原因之一是“原料保质期短,易变质”这一基础知识,推理得出剑麻若不及时加工,可能腐烂变质的结果。接着据此逆向推导剑麻的腐烂变质可能与“气候等自然要素”和“作物习性”有关,最后整理组织答案。本题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品质要求较高。

记住乡愁,培养家国情怀,引导正确人地观念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近年来,我国许多传统古村落被开发成旅游观光地,一些古村落的村民仍留在村内,如“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如图3),依然有百余户村民生活在村中,坚守着那份宁静与质朴。

分析村民生活在村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答案】保留村落的原生活状态,可满足外来旅游者的体验需求;尊重原有的传统,传承和保护富有浓郁文化传统的遗产,保持古村落的生命力;激发村民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保护古村落的热情,在开发与保护、生活与旅游之间维持良好的平衡。

【赏析】

1.记住乡愁,培养家国情怀

本题关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传统古村落的开发”这个热点话题。当下中,城镇化脚步轰隆作响,这是历史的必然。随着城市版图不断扩张,乡村的景象却日渐凋敝,尤其是大批移民离开故土融入新生活,一些传统文化、传统古村落正在逐渐凋零、被人们遗忘。题目选材于“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从生活在村中的村民着眼,关注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可以联系“美丽乡村”建设等现实问题,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贴合时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思考价值。

2.贴近生活,引导人地观念

本题从传统古村落切入,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和人文活动之间的关系,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发展变化趋势,贴近生活实际。“古村落”、“村民”、“旅游价值”、“ 宁静与质朴”这些关键词,深刻体现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命题立意。古村落是文化的载体,反映农耕文明时代的乡村社会生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记忆空间。本题要求学生思考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传统古民居和村落的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在开发与保护、生活与旅游之间维持良好平衡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也是最重要的学科素养之一。

3.视角新颖,设问推陈出新

本题组设问角度新颖,表面看考查内容冷僻,导致许多考生有无从下手之感,甚至在看到参考答案后,也有不少教师觉得无章可循,认为考查的是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对本题设问的仔细分析后,可以这样推理:“旅游业能发展”即说明“旅游资源有价值”,那么“当地村民留在村中”可以影响的有“旅游资源评价”这一考点中的“资源价值表现”、“基础设施”和“交通”等几方面因素;其次,“发展”应是“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村民留在村中”,应能通过保护村落获得经济收益,从而激发其保护热情,形成良性循环。由此可看出,本题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要求较高,考查的是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立足区域认知,传递学科研究方法,体现教学导向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4)。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 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答案】(1)C (2)D (3)D

【赏析】

1.创新考查,立足区域认知

本题组考查的知识主线为“区域划分方法”,该考点并非考纲要求的主干知识, 但解题也要求学生必需具备对本区域的整体特征及地域分异认识的基础知识,如淮河不具备自身的天然入海河道,秦淮一线的一月0 ℃等温线和年降水量800 mm的基础指标意义等。可以说,本题组命题切入角度巧妙,有意料之外之感,但考查的仍然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认识,细究之后,不免让人产生情理之中的感觉。

2.追本溯源,传递研究方法

区域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之一,区域划分则立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两大基本特征,力求保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的一致性与区域外部的差异性。但在划分方法上,从古至今,得益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大致呈现从主观定性到客观定量的逐步转化。本题组涉及的“长江”和“秦淮一线”两类分界线即为两种分类法的代表。学生通过材料分析,调动自身基础知识,在解题过程中能够再次对学科研究方法的形成与发展有进一步理解与认识。

3.思维考查,体现教学导向

本题组选择的区域背景是我国的重要区域之一 ―― “江淮地区”,学生一般有较深厚的基础知识积累。但该题组仍然给出了充分的图文信息,学生完全可以从材料中获取“淮河入海河道不定”、“长江为天然交通阻隔”等信息用于解题。因此,本题组实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加以运用的能力。同时,题组中设问的“地图上的地理界线与实际地面状况的对应情况”,也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转换能力,充分体现高考命题“能力立意”的导向,对一线教学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降低难度,加强应用,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如图5)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4)~(5)题。

(4)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A. 冰雪路面 B. 湿滑路面

C. 松软路面 D.干燥路面

(5)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A. 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 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 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 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答案】(4)A (5)B

【赏析】

1.情境新颖,紧扣人地协调

本题组选择“汽车轮胎测试”这一贴近生活,但视角新颖的情境素材,解题过程必须立足于对区域时空特征的判读与认识。由该区域“北极圈以内”的纬度位置及“每年11月至4月的最佳测试期”,可推知测试过程中冰天雪地的环境。该情境问题在探究人地关系的基础上,很好地渗透了人地协调的地理观。

2.加强应用,解决现实问题

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情境设计到选项设置,都具备鲜活的生活性。冰雪路面可能导致轮胎硬化、湿滑路面不易制动、松软路面易陷入等情境,虽不作为考查点,但对考生来说有很强的“亲和力”,产生“生活之中处处有地理”的共鸣感。其中,因为雪化之时也可能导致路面湿滑,使这一选项也有一定迷惑性,还需考生结合生活体验和区域的时空特征加以判别。

3.降低难度,关注思维品质

“地球运动”作为高考地理的“难度值担当”,其考法一直颇受关注。本题组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考查巧妙融入区域背景,但选项中考查的“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日出日落方位”、“时间的计算”等内容,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多角度地观察思考、缜密思维、严格推理的能力,体现了地理高考命题中单纯考查理论知识的现象弱化,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趋势强化,也反映了国家选拔应用型人才的选材导向。

由地及人,突出能力考查,体现学科素养导向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6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 与其它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9)C (10)B (11)B

【赏析】

1.由地及人,倡导因地制宜

本题组围绕“贺兰山东麓洪积扇”这一微小尺度区域进行逐级考查,给出“洪积扇连片分布”、“堆积物粒径大小不同”、“洪积扇与耕地开发之间的关系”三方面原因分析的设问,问题设置层层深入,由地及人,既体现了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又传递了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人地协调观。

2.选项巧妙,重视成因辨析

本题组以原因分析为主要考查点,给出的选项有似是而非的表述,对考生有很强的干扰性,对其基本原理、规律掌握的扎实程度有很大的考验。如第10题“风化物粒径较小”这一选项,表面上看叙述合理,是很多考生的首选。但从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角度分析,甲地与其它洪积扇分布区同属贺兰山东麓,光照、温差和植被等自然要素应有很大的相似性,风化物粒径不同的可能性不成立,该选项应予排除。

3.创新设计,体现素养导向

本题组给出的图文材料给人“出乎意料”之感,洪积扇的成因与教材中冲积扇的成因基本相同,属学生必备知识,但题干中仍然将其以文字形式给出。区域判读中常见的等高线图也被更为直观的示意简图取代,考生读图的效率和效度明显提高。这使本题组考查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更加集中,突出了地理思维与分析方法的考查。

w验情境,培养家国情怀,考查地理实践力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

茶马古道是以茶、马为主要商品,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该商道分布在滇、川、藏等地区,沿途穿越高山、峡谷、密林。暑期一群旅游爱好者计划沿茶马古道,靠站徒步古道游,体验马帮文化。

从文化体验角度,指出他们应做的前期准备。

【答案】43.需收集茶马古道相关资料,了解马帮文化的历史,了解古道所经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确定茶马古道体验游的地点,设计体验游路线;准备与设计路线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装备、生活用品;聘请向导等。

【赏析】

1.独辟蹊径,培养家国情怀

茶马古道是我国一条自然风光壮美、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精品线路,该线路沿线多样化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有很强的地理特色,因而以本区域为命题点的试题屡见不鲜,学生对该区域并不陌生。但本题的问题设置却独辟蹊径,给出“从文化体验角度”的限定词,充分体现国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的决心。

2.体验情境,考查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它是学生人地协调观与综合思维能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综合体现,因而是地理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本题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旅游情境,给出“行前准备”的问题设置,要求学生运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与措施,实践性强,能力要求高。题目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能力立意,素养导向”的命题思路,有利于推动中学素质教育的开展。

3.知识外延,鼓励发散思维

本题从材料到设问都十分简洁,而参考答案也十分生活化,难免给人命题设计地理性不强的感觉,但在对照教材与大纲要求之后可以发现,本题考查的是“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这一部分中“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线路”这一考点。而学生要较好地完成题目要求,除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外,还需从有限的文字材料中寻找提示信息,认真审题,答题切合“文化体验”这一设定,并结合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及自身生活体验,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则检验的是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长效热点,注重探究过程,加强思维考查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图7)。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赏析】

1.长效热点,关注国计民生

“水土流失问题”是高考地理考查的长效热点,这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本题中给出的“红色荒漠”景观图与文字材料互为补充,点出南方红壤区的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这样的选材,有利于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现实生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立和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2.口小进深,关注思维深度

“水土流失”知识点,往往涉及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防治对策等常考点。本题巧妙地找仕土流失防治对策“造林育林”中的“林”这个小切口,要求学生深入分析“林”对“水土流失”中的“水”和“土”分别起什么作用,既考查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又要求学生具备清晰明确的思维链。

3.命题精巧,突出综合思维

本题虽然情境常见,图文简单,但在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上有突出表现。如从“自然恢复”和“人工林”两种表述中得出树种的复杂程度不同――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结合“水土流失的表现”分析森林的防治效果――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对比分析”的设问要求答题语言中“更”、“较”等比较性词语的运用――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两种人类行为产生的影响对比分析――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地理事物”的能力。紧扣考纲,一题多考,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递人地和谐美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8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

(1)图8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答案】(1)D (2)B (3)D

【赏析】

1.弘扬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民间剪纸是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创造积累而成的智慧结晶和宝贵遗产,中国戏曲也具有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本题组以剪纸和地方剧种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思考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增强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

2.天人合一,传递和谐之美

本题组用“一帧剪纸”展现“拱桥水乡、民居临河而建且多窗,门开向水,摇舟出行”等独特的区域特征,既体现江南水乡景观之美,又反映居民生产生活对水的依赖性。这种自然环境和生活需要的一致性,塑造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也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的人地协调观,可引导学生感悟和谐共生的人地关系之美。

3.精设选项,辨析典型特征

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位置特征”的判读,命题者针对学生的易错易混点,设置具有一定迷惑性选项。如“摇舟出行”指示当地“地势低平,河网纵横”的特征,可快速排除华北平原和四川盆地,而珠三角地区也有“地势低平”的特征,只能通过两地水系特征不同加以判别。此外,当地“水多”的景观特征是否指示其“地形封闭,排水不畅”,还需要学生结合民居能依河而建,不惧洪灾来判断当地水流通畅的特点。可见,本题组成功实现通过人文景观去考查其蕴含的地理规律、特征和过程的目标。

综合导向,多角度考查运用学科知识发现和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适宜在16℃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如图9)。

额尔齐斯河是我们惟一属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1)根据支流的分布特征,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8分)

(2)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8分)

(3)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6分)

【答案】(1) 分布特点:该流域降水北多南少。成因:地处大陆内部,气候干旱,但北部山地为(西风)迎风坡,山体高大,能拦截水汽。

(2)支流发源于高山地区,水质好,维度高,加之受高山融雪影响,水温低;干流流速较缓,水草丛生;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而上(可构成统一种群)。

(3)生长繁殖的环境要求特殊,适宜生长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水温低,生长缓慢。

【赏析】

1.思维综合,基于考核目标

本题组选用的图文材料非常简洁,但却蕴含巨大的信息量,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第(2)问中“分析该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为例,学生需首先据材料明确白斑狗鱼生长习性――“16℃以下的水温、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等,再调用自身原有关于“生物生长繁殖条件的思路模板――食物来源、繁殖地与栖息地的环境、天敌的种类和数量、人类的影响”等的基础知识,最后从图文材料中寻找解题对应信息。本题给出的显性信息是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和等高线体现的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水温低,隐性信息则有高山冰雪融水(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水质清澈;干流流经地区起伏不大(水流缓)――适合水草生长;额尔齐斯河是我国惟一属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下游水温更低(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还可能天敌少)等。整个小题的探究过程要求学生将生物的生长习性、区域主要特征与自身建立的解题思路有机综合,再通过精炼的语言加以表述,既体现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又强化对学生四项基本学科能力的考查。

此外,第(2)、(3)两小题,针对同一区域,一问“适合繁殖”,一问“产量低”,看似问法矛盾,实则考查学生能否自觉运用创新性思维方法,辨证地思考问题。

2. 尺度综合,基于思维训练

尺度是观察研究地理事象的窗口。本题选择研究“我国额尔齐斯河流域”属于较小空间尺度的区域,这是高考一直以来命题区域选择题的特点。但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却需要学生具备在大尺度区域背景下研究小尺度现象的能力。如第(1)问中分析该区域的降水分布特点,首先,将该区域放在地处中纬和身居我国内陆的较大区域尺度背景下思考,才能想到该区域受西风带影响,才能解释该河为何一侧无支流。其次,从山地坡向这一较小尺度的角度,考虑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3.要素综合,基于整体特征

本题组以额尔齐斯河流域为背景,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为基本考点,重点考查环境中各自然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第(1)小题问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第(2)、(3)小题则问气候、地形、水文条件对生物的影响,问题设置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体现学科基础研究方向,引导教学深入探索。

二、商榷试题

对题目素材和参考答案的疑惑

【真题】(2017年高考新n标Ⅰ卷)3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10)。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4)说明从2 300~2 600米,阴、阳破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

【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评析】本题以“苔原带内部分异规律在某山峰阴阳坡体现不同”这一特殊地理现象为载体,来考查学生在准确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基础上的综合思维能力。试题角度新颖,能力要求高。但由于创新较强的缘故,部分内容值得商榷。

1.对题目素材的困惑

解答该题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并结合图进行分析。但在答题中会产生以下困惑:未受干扰时阴、阳两坡单峰变化规律的曲线是否一致;未受干扰时阴、阳两坡单峰变化规律的峰值是否相同。

假设阳坡的单峰曲线可以如图11中A和B所示,那么在回答第(1)小题受干扰部位的问题时就无法得出干扰部分在苔原带2 300米以下的结论,当然也可以是2 400米或其它高度以下。同样在第(2)小题判断阴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高的依据时,也无法说明参考答案中的结论。而上述两个困惑在试题信息中均无呈现,从提供的参考答案看,命题者默认阴、阳坡的单峰变化规律是一致的现象。笔者认为,这种默认有悖常理,容易造成学生答题失误。

2.对参考答案的疑惑

本题第(3)小题要求解释“阳坡地表温度高、穸鹊汀钡脑因,答案是“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让很多教师感到疑惑,“阳坡融雪早不是有更多的融水下渗到地下,使地表湿度增大”?怎么能解释阳坡湿度小?笔者认为,应表述为“阳坡融雪消融早结束,蒸发历时长”。第(4)小题问“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命题者提供的答案主要都与坡面面积的缩小有关,这在中学教学中很少涉及到,但从自然地理原理可以推出,植物多样性主要受气候条件(水热条件)的影响,在高海拔地区,水热条件均已无法满足多数植物生长也可造成阴、阳多样性差异缩小。所以,笔者认为答案中应增加“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水热条件趋于相似”内容,才与中学教学相吻合。

题与愿违,降低效度

【真题】(2017年高考新课标I卷第11题)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12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11)该地可能位于:

A. 吉林省 B. 河北省

C. 山西省 D.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范文第3篇

招生宣传是提升学校生源质量乃至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目前各高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但各高校的招生宣传由于各种客观、主观的原因,难以在招生宣传时及时锁定目标生源,并进行行之有效的招生宣传。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并在招生宣传过程中,开展针对学校形象品牌的宣传,并以合适的方式将学校品牌植入到考生家长的思维中,可以很好的提升考生和家长的关注度。本文对当前高校招生宣传的局限进行分析,对品牌营销的策略、渠道、方法等进行了阐述,为高校开展招生宣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招生宣传;品牌营销;植入

随着新时期多元化的成才渠道使更多学生选择出国深造或者走入职业教育学习,生育高峰期的高考适龄学生也逐步减少,这更使高考人数逐年减少,录取率不断攀升。部分以招生为主要经济来源的高校已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为了解决生源危机,各高校都在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拓展生源渠道。但大部分高校仅在渠道建设、中学关系、宣传力度上大做文章,缺少针对自身品牌建设的思考和实践。这给高校打造自身品牌带来了局限,也难以在家长和考生心目中形成“百年老店”的品牌效应。

一、大学品牌营销的概念

品牌的核心在于文化。在于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积攒的社会声誉、人才培养、科研实力等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软实力。著名企业文化专家埃德加•沙因(EdgarH.Schein)说,“文化至关重要,因为她是强大的、潜伏的并且经常是无意识的一种力量,他决定了个人和集体的行为,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而大学的品牌则由于大学这一具有独特功能的社会机构的存在体现出了其特有的品牌特性。张凤辉认为:“大学品牌是由表象信息(名称、名词、标记或设计)与深刻内涵(价值、内涵、个性和精神)的有机结合,使之与竞争对手相区别,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曲慧敏认为,大学品牌是一所高校在创建、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卓越的办学理念、优质的教育质量、高水平的科研能力等办学实力以及长期的办学传统逐渐形成的,并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是高校内在质量和外在特征的综合反映。品牌,作为高校的一项无形资产,是学校在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保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已经成为地方高校争夺人才、资源和生源的必然选择。招生宣传即是将大学品牌文化植入给考生和家长的过程。招生宣传不仅是将学校的招生计划、招生分数、录取情况等介绍给学校,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将大学的文化品牌植入到考生和家长的心目中,让家长和考生认知到大学的文化品牌,从而选择该校作为志愿学校。为了将已经成型的或者尚未成型的大学文化很好的植入到考生和家长的心目中,就首先要分析大学招生工作的特点。

二、大学招生宣传工作对象的特点

大学招生宣传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高中考生和家长。在当今独生子女占绝对多数的适龄高考学生的情况下,高考填报志愿时的招生宣传工作呈现出如下特点。

1.填报志愿时较为盲目

目前我国的大学选拔制度主体依然以高考为主。在高考指挥棒下,学生的高中阶段学习压力较大,大多数考生和家长极少有时间思考学生的性格特点、未来发展等内容。因而大多数学生在选择高校时对高校的办学特点、文化氛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等内容是否与自身特点相契合,选择高校时较为盲目。

2.思考时间较短

在多数省份实行出分填报和平行志愿填报方式的今天,从考生得知分数到确定院校志愿之间,只有大概4-5天时间。用4-5天时间确定5所左右的院校志愿及每个院校的6个专业志愿,共计30个专业志愿。同时还要参考这几所学校的历史分数、名次、招生计划变化,招生政策、专业安排办法、专业级差等,时间非常紧张。绝大部分考生没有时间深入了解填报高校的办学背景、历史沿革、文化沉淀等。

3.影响因素较多

在选择学校时,影响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信息来源极多:考生家长网络查询的学校情况;学校领导、班主任的建议和本中学填报的院校志愿情况;同学之间对于学校看法;招生工作组老师在进行招生宣传时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都将对考生和家长的志愿填报情况产生影响。在众多的影响因素、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中,往往家长的意见可以左右最终的院校志愿情况。但由于角度不同、年龄不同,往往家长意见和考生意见很难统一,造成考生最终难以走入自己理想的高校和专业。

三、大学招生宣传工作的局限

当前大学的招生宣传工作主要有宣讲会、咨询会两种模式组成。宣讲会主要由各个高校在填报志愿期间,单独针对自己学校有填报意愿的学生或家长开展的专场宣讲。咨询会则是有高中或社会第三方机构举行的,针对一定范围内的学生开展的咨询,众多学校同时在一定场地内,以展台形式针对考生或家长开展咨询。但这两种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宣传时间紧张

对于高校而言,由于时间紧张,面向的对象考生人数众多,各个高校很难再短短的4-5天的时间内,把学校的办学情况、招生情况等非常完整的介绍给对象考生。仅仅通过这几天时间的招生宣传,是难以提升学校品牌知名度,难以提升生源质量的。

2.宣传对象层次混乱

在社会第三方机构举办的各类咨询会中,高校经常以展位的形式面向社会咨询。众多家长在众多展位中寻找理想的院校。但这种展位形式的宣传方式,缺少比较明确的针对性,很多考生和家长并未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校进行咨询,这直接导致了高校咨询针对性极差,缺少了对不同关注度考生或家长的特定宣传,严重降低了宣传质量。

3.缺少学校文化品牌的营销植入

囿于宣传时间较少,在较短的时间内,尤其是第三方机构举行的咨询会的形式,宣传对象混乱,招生宣传老师一般仅仅有时间解答招生分数、专业计划等知识性问题。宣传内容中缺少了对学校文化品牌的宣传。而一般向考生或家长散发的招生资料中,往往更多的介绍学校概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招生分数等知识性内容,各个学校的宣传资料也只是版式不同,内容大同小异。文化品牌的软实力难以在招生宣传资料中较好体现。

4.过分依赖中学推荐

部分高校和高中的沟通交流较为深入,可以直接走入中学招生宣传,由中学组织该校对该所学校有兴趣的考生或家长参与招生宣传工作。这使得工作的针对性有所增强,和考生的交流也较为充裕。但这种宣传模式受高中影响较大,高中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重点率、或进入重点高校人数的利益最大化,除极少数顶尖高校外,很多高校经常遇到高中“推良不推优”,这与高校获取最优秀生源的目的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

四、大学品牌营销的特点

从目前现有高校通行的在高考之后的招生宣传,对于已经知道高考分数的考生而言,肯定是最直接的,但是短时的宣传很难让一个不了解该学校的学生最终选择填报学校。尤其对于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有一定局限性的理工科高校而言,迫切需要拓展品牌实力,让该大学的品牌效应深入到考生高中阶段的思维中。大学核心品牌的特点是独特性、稳定性、积淀性、不易复制性和长效性。在基于招生宣传的考量时,笔者认为大学品牌的特点最重要的是独特性,只有独特的大学文化,才能够吸引考生和家长的眼球,开展差异化的市场营销,最终确立高校在考生家长心中的地位。

五、大学品牌营销的方法

招生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吸引优秀生源,为了提升生源质量,仅仅利用填报志愿期间的招生宣传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将大学特有的品牌文化渗透到考生和家长的心目中,必须将功夫下在平时,笔者认为,品牌营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1.植入式的广告宣传

植入广告是目前现行的最为流行的品牌推广手段之一,其特点如下:(1)这种广告隐藏于载体并和载体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受众所真实感受到或通过幻想所感知到的信息内容的一部分。(2)将产品或品牌信息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品牌理念策略性融入媒介内容之中。(3)在受众无意识的状态下,将商品或品牌信息不知不觉展现给受众(消费者),进而达到广告主所期望的传播目标。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其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植入的手段不能过于商业化,不仅需要符合大学的学术身份,也要符合品牌文化推广所需要的可推广性和一定的曝光度。我认为,植入的方式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利用通讯、专访、消息等,将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科研实力植入到社会热点中。媒体追求社会影响,其追求的目的之一是轰动的社会效应。例如,某大学借其下设的科研、教学机构通过本单位的科研、教学成果以新闻、通讯的形式向社会公布,体现出了一所大学的办学实力。在新闻效应形成的同时,也对学校的品牌宣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利用社会热点,将理工类院校所处行业进行宣传,隐形的扩展学校品牌。社会热点是媒体追逐的首要对象。第三,结合行业发展、利用科普讲座、先修课程等形式推广高校的行业品牌。国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说道:“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随着多元化录取机制的陆续实施,高中将更加重视高校在高中培养阶段的作用。“中学科普讲座”、“先修课程”等形式,一方面可以帮助高校从高一、高二入手选拔适合高校特点的优秀生源,另一方面,可以借此机会在高中推广高校优势学科,推广文化品牌。

2.技术营销

很多高校的科技成果虽然已经产业化,但是由于高校的科研特点,很多科技成果以技术形式存在于成型产品中,难以形成社会广泛认知的轰动效应。这使得技术科研型的大学品牌推广面临一定的困难。为此,Intel公司的前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另辟蹊径,将自己公司的芯片广告巧妙植入在成品电脑的广告中,使得“In-telinside”成为了一种质量和水平的保证,自此很多PC厂商趋之若鹜,争相购买Intel的芯片产品,也顺利实现了Intel的品牌营销。Intel的技术推广营销可以给高校的品牌营销带来很大的借鉴意义。

3.具有年轻人特点的营销活动

品牌推广离不开各类活动,以招生宣传为目的的活动必须和年轻人的性格特点契合,开展互动性强、参与性强、开放性强的品牌营销活动。例如:电子信息领域公司可以利用各类自媒体平台活动信息,由陌生网友随机组合、自由组合,完成电路板的设计,完成某一特定功能;甚至以“漂流瓶”的形式,将半成品“丢出去”,而捡到的小组以此为基础完成某一特定功能。这样的开放性强、互动性强的活动,将得到年轻人的喜爱,今儿推广了学校的文化品牌,也提升了生源质量。

4.自媒体上的广告营销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舆论的中心,这给高校的文化推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当自媒体和移动互联终端联系起来的时候,自媒体的信息爆炸就给了高校品牌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可以利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微博、微信平台,学校动态、招生信息,增加亲和力,在推广学校招生品牌的同时,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生源质量。以微信为例,腾讯的2015微信用户数据显示,微信已经不单单只是一个充满创新功能的手机应用。它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微信已经覆盖90%上的智能手机,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中语言。

六、大学品牌营销的注意事项

随着生源竞争的白热化,部分高校难以把握品牌营销的尺度,大学营销要有度,否则容易适得其反。

1.不能用网络推手来恶意营销

近年来,网络水军成为恶意炒作的重要推手,但是作为高校而言,如果利用网络水军推广学校品牌、制造轰动效应,则彻底违背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是无法被社会公众接受的,自然也不可能达到招生宣传的目的。

2.广告及推送不能超越公众承受度

微博、微信的推送信息是高校品牌传播的重要环节,但是一旦推送信息太多,没有新意,无法成功唤起公众的兴奋点,则成为了无人关注的文字垃圾,多次推送无关的文字垃圾,很容易让受众反感。高校还应该尽力避免利用低俗事件恶意炒作,引发公众反感,也无法达到品牌传播的目的。

作者:李翰超 方曼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招生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张凤辉.论大学品牌战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104.

[2]曲慧敏.大学品牌战略的实施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6-98.

[3]周雪玉.地方高校品牌营销战略研究[J].家教世界,2013,(18):202.

[4]王恒.我国大学品牌战略构建:从内涵解析到要素组合—基于市场营销学的分析[J].江苏高教2010,(6):11-13.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范文第4篇

编者按:从2001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至今已过十年,而校园网作为学校对外宣传和推进教育的手段之一,已经成为学校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信息服务和校园管理工作,以及各学校间信息共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回顾十年校园网络的建设历程,不少学校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本期《专题策划》集结了国内五个在校园网络建设方面取得不错成绩的中学案例,以供各学校结合自身的需求借鉴和参考。

自2002年我校建设网站起,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学校网站已具一定规模,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仅在内容丰富度、信息更新速度和互动方面表现突出,而且还被媒体评为“2010全国十大最优中学网站”,这对我校多年的网络建设给予了肯定。在此,笔者将结合我校实际,谈一谈建设学校网站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希望能够对各中小学网站的建设有一定帮助。

一、学校网站应该有清晰的定位

学校网站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是社会了解学校、学校展示自己的桥梁,也是全校师生展示才能、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平台,更是学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要让广大师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能够通过这一媒介真切地感受到学校网站所能带来的便利,那么建设一个学校网站,就不能只为了赶时髦,也不能仅仅当成一个摆设便不管不问,更重要的还是要让网站真正发挥作用,成为有效展现学校风采、宣传学校风貌的媒体和沟通学校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桥梁,以便让网站真正能够起到切实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开展的作用。

二、学校网站应该有明确的服务对象

网站作为传播、交流信息的工具和平台,其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它的受关注程度。那么,平时又是谁来关注和浏览学校的网站呢?学校网站不同于互联网中的其他网站,其门户最重要的特色功能便是着眼于教育。所以,若指望社会各界人士经常访问某一个学校的网站是不现实的。在一般情况下,关注它的只可能是与学校有关系的群体,而这一部分群体也会相对很小很集中。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学校网站所提供的内容应该就是这些对象所关心的内容。

通过学校网站的在线投票调查了解到,关注我校网站的主要有本校师生、学生家长、校友、教育同仁等几大群体,其他社会人士所占比例较小。本校师生主要通过学校网站进行日常教学、办公等应用,家长通过门户网站则为了解学校及学生在校的情况,校友关注的是学校现在的变化及可以寻找过去的记忆,而教育同仁通过学校网站可以了解、借鉴本校的教育、教学特色。这些不同的访问人群有着不同的内容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网站针对这些不同的用户提供适合需求的相应信息。

三、学校网站应该有鲜活的原创内容

学校网站是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的重要窗口。我们在打开一些学校网站的时候可以发现,很多学校都注意到了首页设计和栏目规划的重要性,在这方面也都做得很好,但在内容设计上却相当贫乏,没有充分展现出学校的特色。这类情况也许是多数中小学网站所共同存在的问题。要知道,用户访问网站的目的就是获取有价值的内容。所以,学校网站的内容是网站最有价值的部分,而丰富的原创内容更是成功网站的必备要素。网站的访问者不愿意看到重复毫无新意的内容,而一个优秀的学校网站必须有丰富的原创内容做支撑,才能体现出网站内容的价值所在,即资源的专有性、独创性和特色性。所以,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在规划栏目过程中,通过设计合理的版面,运用适当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以及及时大量原创信息,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文字内容是网站必不可少的元素,学校的每件大事一般都会通过相关的文字内容及时上网。为了规范网站,保证文字不出差错,我们不仅对所有文字都制定了相应的字号标准,而且还规定至少两个人负责对文字进行校对。

图片比文字更直接、更具体、更形象、更具视觉冲击力,所以,我校的网站也有丰富的图片信息。这些图片主要是拍摄的照片,也有少量图表、图示。拍摄的照片通过图像处理软件裁剪出合适的构图,再进行调节亮度和按照标准的宽高、大小进行照片缩放等简单的操作处理。我们争取每个活动都留存照片,每张照片都反映学校独特的东西。涉及外界关心的活动时,一般会上传多张相关图片,但多张图片在网页中时尽量不用分页,因为根据我们在网站的访问统计数据显示,很多用户只关注第一页,而不会再翻页查看。有特色的原创图片容易受到外界关注,也能提高学校知名度,比如我们学校网站的高考备考的照片,有的被新华社刊用,有的被中央电视台、广东卫视播出。

视频的作用有的时候是文字、图片所不能比拟的,但由于视频的后期处理不像照片那样简单,所以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会视频。我们在2010年5月的第一个高考专题视频《跑操》,初衷本是给学生励志、让家长了解学生备考前的状态,但到网上以后,经网友纷纷转载,在网上走红。另外,还有其他高考视频如《赢在状态》、《在路上》及2011年大学校友参与录制的《我们在大学等你》等,已经成为多所学校的班会励志教材。可以说,我们的高考专题视频已经成为学校网站的特色内容。

另外,我们会在每年新生入学及高考的时候开设专题板块,因为家长在这个时候对学校网站会特别关注,所以需要及时更多的相关信息,让外界了解学校。由于我们是寄宿制学校,新生入学后,家长会特别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我们每天会大量图片和文字介绍学生日常生活及军训情况,并为家长提供拍摄学生的服务。家长一旦看到孩子照片,即使是看到自己孩子被太阳晒得大汗淋漓都会感到欣慰。每年从6月1日开始我们也会每天学校高三备考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状态及学校为学生备考所做的工作,让心情焦虑的家长放心。

四、学校网站应该有良好的互动

学校网站不应仅仅起窗口的作用,更应是学校与外界交流的纽带和平台。它既要满足访客的需要,也要使学校网站获得访问量。但若真正获得一批“忠实的关注者”,还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互动吸引更多的“回头客”,以便促进学校的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1.合理规划网页布局,重视加强互动内容

过去,我们的每篇文章都有一个评论的超级链接,需要点击进入评论页面才能发表评论。因为过于麻烦,发表评论的访客很少。后来把评论页面整合到每篇文章的下面,发表评论的帖子也就很快增多了。通过这个小小的改动可以看出,科学的规划网页布局不容忽视。如今,网站的每篇文章都有人关注、留言反馈,热点问题能有几百条评论,这在中学门户网站是不多见的。

另外,建立学校留言薄也是网站互动不可缺少的元素。我校的留言薄已经有上万条留言,可以看出留言簿的作用不容忽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网站的留言及评论需要有审核机制,很多访客通过发表文章评论、在留言簿里留言等方式与学校互动,内容是不能立刻显示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审核、定期将评论和留言中的意见和建议整理反馈给各主管领导,学校及时回复内容,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开通班级博客

为给班主任创设一个更便捷的记录班级管理的平台,搭建一条学校和家长之间更迅捷的交流渠道,我校在网站上开设了“班级博客”系统。“班级博客”记录了教师班级管理经验、班主任管理案例、学生成长足迹、班级管理的思考和研究。这不仅加强了班级的对外宣传,也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社会的联系,使班级的管理更加民主、透明、和谐,使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够在衡水二中的博客上找到自己的成长足迹。学校也对“班级博客”提出了要求:首先,班主任要本着建设网上班级的思想对本班的班级博客进行分类设计,分类要包括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其次,各班主任要定期对班级博客进行更新,及时上传与班级相关的各种文件等,并对评论内容做好审核工作。

3.搭建校友联系平台

一所学校,特别是有几十年甚至近百年历史的学校,在国内外有无数的校友,而一个优秀的学校网站离不开广大校友的参与和支持。当前,校友与学校之间以及校友与校友之间最方便的联系方式莫过于网络,但是我们在学校网站没有专门建立校友录,而是建议校友注册专业的实名制SNS网络平台,既方便联系,也将校友们联系在了一起。为了让毕业的校友能够互相建立联系,我们于2011年6月通过学校网站特别组织校友们建立了各大学的校友QQ群,同时,这些大学的校友QQ群在高考前后还为高三的学弟学妹及其家长们在报考志愿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意见及建议。

4.开通微博

我校还积极利用新媒体加强互动,在2011年6月开通了学校官方的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链接在学校网站的明显位置,作为学校网站的一个补充。有些不适合在网站上正式的信息便可以通过微博进行。

5.论坛的问题

很多学校的网站都建有论坛,试图创设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良好空间。学校希望建立这种交流平台的理想和出发点很好,但在现实中这几乎近似于一种摆设,多数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我校也曾开设过论坛,但效果很不理想,论坛是需要时间“泡”的,学生的时间有限,而且论坛里更多是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帖子,所以后来关闭了论坛,只用留言板。

五、学校网站应该做好学校信息化系统的重要枢纽

许多学校管理者和网站建设者都认为,学校网站应建有庞大的资源库,但事实上,学校网站和资源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建设不同,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网站是教师在使用资源库时的一个平台,而在技术上,资源库的建设要依存于网站,是一项覆盖面广、内容多、周期长而又复杂的工作,比校园网站本身的建设更困难。所以,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校本资源库的建设,不能将资源库的建设作为网站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部。

目前,尚没有一个大而全的系统能解决所有学校的实际应用,所以,系统整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学校网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整个信息化系统的枢纽。除资源库外还有办公系统、“一卡通”系统、教学观摩系统、校园电子安防系统等,这些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系统,需要跟学校网站整合到一起,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建好学校网站后就需要解决系统整合的问题,如果不去整合就会出现所谓的“信息孤岛”。

六、学校网站应该有长效的管理机制

目前,部分学校在网站建成后,仅仅是建一个主页,放几张学校照片,几行学校简介,几个栏目和几条几年前的新闻,就没有再增添新的内容,自然也就达不到实际有效的宣传效果。学校网站不是摆设,应该不断更新、保持活力,如此才能吸引“回头客”,不断聚集人气,越做越好。

高考历史长效热点范文第5篇

长期以来,学校因变思进,开拓创新,不断积淀育人文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小学生,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美国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罗锦堂等陇西名人就是杰出的校友代表,清华学子祁仲冬、王鑫、郭嘉及定西市高考状元吉建民、赵阳、师睿都是从实验小学走出的佼佼者。

新时代,新课改,新理念。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德育创新下的习惯养成、技能技巧教育尤其重要。所以学校从全体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出发,立足校情学情教情及陇西地域文化特点,深入思考学校课程建设特色与策略,彰显棂星文化,实施“自主自信自省自强”四自教育,突出育人特色,激活童心的生命快乐。

1 领会精神。明确认识。加强对学校课程建设的领导

陇西县实验小学作为甘肃省首批项目实施单位之一,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启动实施学校课程,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学校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每学期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学校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会议和全体教师会议,推进学校课程建设,2011年12月通过省级达标验收,2012年4月,陇西县实验小学作为首批“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示范学校”被省教育厅授牌。

2 制定方案,开设课程,完善学校课程建设规章制度

学校制定了《学校课程实施管理制度》和《学校课程评价制度》等制度,为学校课程开发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全面实施学校课程奠定基础。在开发实施过程中,内容不断充实完善,涵盖陇西李氏文化、物产特色、校园文化、红领巾礼仪岗建设、升降国旗仪式、小学生音体美兴趣活动、大课间新闻播报、课外阅读与好书推荐活动、才艺展示明星大赛活动、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科技创新活动、小学生日常习惯养成及假期安全教育活动、校园古诗文经典诵读及上下学路队儿歌传唱活动、小学生国语启蒙及魅力演讲活动、家庭实验室及校园中药材种植与营销实践活动、小学生个人成长评星晋级活动等,每个孩子都建立了自己的个人成长档案。

3 加强培训,分层推进,落实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开发与实施弥补了以往学校课程的缺失与空白,激发了全体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学校课程最受小学生的欢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得依靠教师,必须得面向学生,同样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所以,我们从教师、学生、家长三个层面展开培训:通过校长主持的学校课程启动大会、学校课程开发实施例行会议、学校课程开发研究阶段分析会诊会议,定期对教师进行理论辅导,用新课程理念引领全体研究教师深入思考,及时反馈操作过程中的得失,改进方式方法,有效开展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家长培训,探讨家教信息、孩子兴趣培养、孩子习惯养成教育、日常安全法制教育等热点问题,家校达成良好共识,小手牵大手,促进了合作;积极开展学校课程学生培训,在课程及活动中培训学生,在培训过程中完善学校课程。

4 挖掘资源,丰富教材,构建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

围绕校园棂星文化建设,因地因时因情而宜,设计实施短小精悍、灵活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学校课程,由学校统计统一建立全校总课表,喷绘后在校园内公开张贴,让学生自愿选课,量身打造,及时满足成长需要,促进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形成了彰显棂星文化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4.1 人文素养类课程: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心理、年龄特点确定了《做优秀的现代陇西人,做杰出的中国人》、《国学精品诵读》、《经典古诗文吟唱与诵读》、《“李朝威”文学社》等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国经典诗、词、歌、赋等多种内容,结合学生才艺展示,读诵吟唱,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为了突出陇西李氏文化特色,我们还精心选编了历代李氏名人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诵读、欣赏,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校园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4.2 地方特产类课程:学校结合陇西打造“中国药都”政策理念,选择了《中药材开发与种植》校本课程,在校园内开辟小块试验基地,由教师指导学生种植黄芪、党参、甘草等中药材。从种子的选育到试验田间管理,都由学生全程参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工厂参观学习,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大大拓宽了对陇西地方特产的了解,树立了长大后建设陇西、发展陇西的信心。

4.3 校史文化类课程:陇西县实验小学积淀了百年的校史文化,学校开设了校史文化课程,让学生走进荣誉展览室,参观一件件荣誉奖牌、奖杯和奖状,比较中感悟学校发展的今昔变迁;走进教具展览室,让学生参观曾经的学生和老师用过的古旧简陋教具,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走进科普展览室,面对古老的电影放映机和幕布,聆听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走进图书展览室,一本本破旧的连环画仍然让今天的孩子爱不释手,津津乐道;站在拔地而起的新教学楼前,崭新的记忆早已穿越了世纪的风风雨雨。

4.4 兴趣活动类课程:书法、民间棋类、魅力演讲、数学日记、英语课本剧、画院――少儿书画、舞动青春、乒乓世界、体操王子、扣篮明星、快乐军鼓、魔方世界、刺绣纺织、“五里亭”读书社、罗锦堂科学院等兴趣活动学校课程,让每个学生有了用武之地。(图片3)

4.5 综合类实践课程:针对现代学生情况,开设了小学生安全自护、自省课(一日10分钟)、红领巾广播站及礼仪岗建设、升降国旗仪式、队干部管理学校、走进社区体验服务等十多门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联系的动态化学校课程,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强了主人翁意识。

5 文化搭桥,突出特色,加强学校课程实施过程管理

陇西县实验小学注重学校课程特色文化建设,积极实施“自主自信自省自强”四自教育,将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动态活动文化整合,初步形成了以校园内原县文庙“棂星门”及唐“五李亭”遗址为基调的棂星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以李白为代表的陇西李氏文化、以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为内容的经典文化、以当代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现代德育文化、以师生兴趣培养为抓手的科技创新文化、以学教转化生成为突破口的高效课堂建设文化、以师生阳光大课问活动为抓手的读书竞赛交流及体艺文化、小学生习惯养成及红领巾礼仪建设文化、鲜活生动的班队文化及合作小组组名组训文化,突出特色,加强学校课程分层管理,积极创办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校园内主教学楼上镶嵌着“自主自信自省自强”八字校训及“忠敬勤敏”四字题词(校友罗锦堂于2006年题),李白、李广、李善兰、李世民等李氏名人图像简介“一”字排开,校园内学生活动图片及师生书画作品时时点缀着大小橱窗、展板,经典诗文、文明礼仪教育图文、新课程学教理念及方法彩色喷绘真正让校园内、楼道里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教室内外的多块黑板成了孩子们又写又画的美好天地,《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公民道德公约》、《高效课堂展示歌》等宣传栏目温情呵护着孩子们的成长发展。

6 多向研究,提升素质。加强学校课程队伍建设

陇西县实验小学在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多向多元化研究,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结合学生时代需求特点、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和主题、研究学校课程开发管理模式和评价制度,整合全校力量,不断加强学校课程队伍建设,提升研究教师的理论水平。

7 总结经验。推广成果。实现学校课程生本化目标

在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学生,面向未来,始终把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出发点,总结经验,推广成果,借鉴周边学校做法,形成了学校课程常态化运行长效机制,包括校长组织策略、新课程理念下德育创新策略、课堂教学组织策略等。学校围绕棂星文化,积极开展“棂星”评星晋级活动:1―3星为棂星一级,4―6星为棂星二级,7―9星为棂星三级,采用学生自评、班评、校评相结合的综合评定办法,授予胸徽奖章,登上光荣榜。六年级学生毕业时都达到棂星9级,走红地毯,留下永久性纪念。

主人当家,参与就是最好的体验。学校鼓励每个学生掌握一门强身健体的运动技能,拥有一种文娱爱好,精读一本好书,取得一张信息技术操作的等级证书,完成一项小发明创造,建立自己的成长档案。学期“文明班队”评选、班队周流动红旗竞赛、学生日评星晋级活动,处处是激励性评价,时时展开学校课程“大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明礼、诚信、积习、养德,健康成长,课堂内外,感受到小公民的履职价值和成长快乐。

8 彰显特色。提升品位。树立学校课程名校意识

陇西县实验小学是百年老校,历史底蕴深厚。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全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树立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的大课堂理念,围绕“人”这一根本问题,以呵护生命、启蒙童心、快乐成长构建学校课程。“读书沙龙”、“阳光课问”、1+2体艺兴趣活动,同样体现学校课程特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增长了才干,磨砺了心智,提高了综合素质。

9 不断开发。保障有力。确保学校课程建设经费投入

随着学校课程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常态化实施,学校按照县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将义务教育经费5%投入学校课程建设预算,保障学校课程的有力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