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科学方法

生物科学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科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科学方法

生物科学方法范文第1篇

科学方法教育就是应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手段,有目的、有步骤地传授和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用科学方法熏陶训练学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促进知识学习、增强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可分为获取经验性材料的方法和理性思维的方法两个方面,前者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模拟法等;后者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和灵感、数学方法、模型方法和系统方法等,这些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科学方法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让科学方法进入学生的下意识,使之养成自由、广泛的观察态度,习惯于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各种问题。发展科学思维,观察和研究便是学习与认知的主要目的。” 由此可见,无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看,还是从发展能力的角度看,掌握科学方法对学生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1.从学科教育的基本要求看,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科学方法

按照现代教育思想,无论何种学科,应让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研究这门学科的基本方法。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每门学科在一定阶段的知识是有限的,让学生学会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该学科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目前的教学往往只注重纯知识的教学,而忽视科学方法的教育,这样就很难达到学科教育的目的。

2.从人类认识和学习知识的规律看,必须注重科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类认识和学习客观规律有:建立实践基础阶段;用科学方法进行思考阶段;归纳总结规律阶段。在平时教学中比较重视从实践到认识,让学生接受知识,而忽视科学方法的总结与规律的应用。科学方法的寻求和应用过程,恰恰是最富有魅力的过程,对学生智慧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看,掌握科学方法意义重大

有学者认为:我们必须改变教育观念,今后课堂教学应特别重视科学方法、教育方法、学习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方法的传授,以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因此,教师通过教学,给予学生的最具生命力的东西,应该是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离开学校后,仍能很好地学习、工作和发展。所以,与掌握具体的科学知识相比,掌握科学方法意义更重大。

4.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看,更应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

传统的学科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离开方法和思想的知识是“死”知识,消极接受知识的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传声筒”。 创新意识的形式、创新精神的树立和创新方法的掌握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学习科学方法学习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和科学鉴赏力。学生在早期学习阶段,若能接受科学方法的指导,就能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教育的实际,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呢?笔者认为,高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1.通过科学史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方法

学科的发展史不仅仅是学科事件的记录和再现,也是人们研究科学思想的反映和复原,同时也是科学方法的发展史。因此,学科课程内容应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科学概念作为重点,使教与学的思路尽量接近科学家的认识思路,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概念的产生过程。具体地说,在学科教学中要把学生引导到科学家当年的研究时代,从当时的科学背景出发,让学生重温科学家们在何种问题、何种环节、何种情况下、用何种方法和思路做出了科学发明和发现,让学生对事件、问题、方法做出正确的描述和解答,并把其中的关键步骤联系起来。因此,学科教学应与学科科学史相结合,通过模拟科学认识过程,将科学史溶入学科教学之中,将科学方法融入科学史教学之中,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途径。

2.通过学科知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

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处处蕴涵着科学方法,因此,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注重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例如,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比较多的概念、规律和原理教学,概念、规律和原理的建立、发展及应用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常用到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依托,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适时点拨,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等,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不同的科学方法。 因此,在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才会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

3.通过问题解决,训练科学方法

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达到运用的水平,是科学方法教育的根本目的。科学方法训练的途径:一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二是学生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

习题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习题训练:一是夯实“双基”,牢固掌握概念、深刻理解规律;二是活化已经理解的基础知识,增强灵活运用的能力;三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运用能力。对于需要运用科学方法求解的习题,教师要突出科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并能运用这种方法。

4.通过知识复习,总结科学方法

知识复习是接受知识、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通过复习能温故知新,扩大知识面,能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各项能力。因此,复习课是巩固科学方法教育的良机,有利于提高方法的系统性、深刻性。

复习课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1)运用逻辑方法进一步深化概念和规律的理解;(2)要对学习过的,最本质、最重要的知识内容加强内在联系,并融会贯通,在加深对知识结构、体系的认识理解的同时,不断巩固所学的科学方法;(3)要突显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例题、习题进行针对性训练,有效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科学实验,体验科学方法

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开展实验教学是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编排了许多探究性实验,每个实验的过程都是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学生过多重视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结果。但对实验的目的、实验探究方法等问题的思考很少。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验证性实验转换成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主设计实验、合作讨论完善实验、自主实施实验,进而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6.通过研究性学习,实践科学方法

生物科学方法范文第2篇

一、在课堂教学中,着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对学生的智力活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一旦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对学习充满热情。将学习生物课当成一件愉快的事情,生物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学科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要取得良好的生物教学效果,就必须孜孜不倦地追求生物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生物教师既是“主角”,又是“导演”,生物教师的心境直接影响到生物课堂气氛的优劣。因此,生物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人“角色”,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乐学、好学。生物教师满怀喜悦地上课,学生主动配合,这是创设愉悦氛围的关键。生物教师语言的生动、活泼、风趣、幽默、亲切感人也是创设愉悦氛围的重要条件。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密切结合教材,适当地穿插一些相关的生物学家探究生命现象及其本质的生动故事、人物轶事,创设诱人的生物知识情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如,达尔文是怎样发现和证明自然选择规律的正确性的?沃生和克里克是怎样的人物,他们是以什么为依据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切除后的公鸡为什么容易育肥,而且越长越像母鸡等等,都可以在教材中穿插,以吸引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二、注重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作为生物教师,应该明白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具有情感的学生,他们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学生们往往愿意为他们所喜欢的生物教师而努力学习,既喜欢听这位生物教师讲课,又乐于做这位生物教师所布置的作业。这也正是古人所讲的“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成功的生物教学总是以融洽的师生情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后盾的。既然生物教学活动是以生物知识的传授为载体的师生感情交流活动,生物教师自己就必须具有十分丰富的情感世界,对生物教学工作充满激情,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渴求生物知识学生的热爱,对所教生物知识的热爱,创造一个有情感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有爱的炽热交流,有兴趣的浓烈激发,有知识融进情感的魅力。生物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在于选择恰当的方法,把生命科学理论原理变为活生生的思想和情感,把生物知识变为充满吸引力的精神食粮,把生物教学过程变为不断探索真理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要取得师生情感交流的良好效应,就必须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及时了解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注视学生的情绪变化,用灵活的思维、敏锐的观察、果断的决策,机智地处理好随机因素,知他们之所想,释他们之所疑,正确驾驭自己的情绪,及时调节生物教学活动,调动起他们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学生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因此,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若条件允许,教师应尽量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师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此,可以使学生对探究所获得的新的知识心领神会,植根脑海,形成永恒的记忆,且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验证,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和创新能力。

四、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生物科学素养包括肤浅的生物科学素养、功能化的生物科学素养、结构化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多维的生物科学素养4个水平。培养并不断提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水平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目标。

正因为中学生物学科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奇异性、复杂性和发展逻辑性,所以生物教学对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搞好生物教学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笔者认为,我们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把培养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要利用生物的生长、发育、代谢、遗传、变异、进化、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生物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既懂得怎样利用生物资源为人类服务,又懂得人类为什么要与生物和谐相处的道理,进而培养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命观和科学的环境观。

参考文献:

[1]肖国学,蒙新珊,李永波.多种教学方法在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45-146.

[2]袁洪峰.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方法浅谈[J].读写算杂志,2011(1):213,163.

[3]刘红.新课标下生物教学之我见[J].吉林教育,2010(5):54.

生物科学方法范文第3篇

在我国,还没有出现与初中生物教学完全适应的科学方法体系,就必然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借鉴的依据,周而复始,教师就会很少或基本放弃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来说,授课过程中举例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学显微镜的如何使用时,教师先要举例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然后再用不同的显微镜观察放大的红细胞的形态,借此来引出结构与其放大的原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充分体现科学方法教育在课堂中的实践。

一、科学方法教育对初中生物的作用分析

在生物教育研究中,科学方法教育自始至终都是着重研究的课题,不管是从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角度还是当前的课程改革的时间来讲,做好生物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非常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以最好的学习方式,主动接受最新的授课知识。例如,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因素、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实验不是只有大科学家才能做,学生也可以做,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

在整个生物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学生来说,在观察生物现象、形成生物认识、认识生物规律以及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结构以及有关知识内容和科学方法基础的准备程度等都与科学方法教育有着极大的联系。

对于教师来说,科学的方法教育表现为教师教学设计时,能够对学生学习的内容了解,针对每个单元列出详细的科学方法目标,并且能在最好的时机将科学方法教育带到初中生物的教学之中。比如在学习植物的绿叶光照下可以制造有机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先找出可以进行此实验的素材,如天竺葵,而其他植物如白薯叶也可以进行这个实验,而如果教师考虑使用菠菜叶的就不可以,原因是菠菜叶不可以积累淀粉,所以不能使用。所有的授课,都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才可以。

二、科学方法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的研究

苏教版教材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用科学方法教育把学生带到学习中,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这是苏教版教材的教学根本任务。对此,在生物授课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优点,发展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在课程中充分体现,根据学生的思想与认知程度,在课堂中设计问答、思考与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已将教学目标从过去的一维发展到三维。苏教版教材将科学方法教育带到了教学实践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此,将科学方法教育带到生物的教学实践中,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未来的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例如,对于“种子的萌发条件”这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条件及其内部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根据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教师在设计思想的时候可以采取实验与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并且能够在课前实验,得出种子萌发所需的内部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讨论观察的结果,引导学生的思考,并得出结论。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所学种子萌发这一课的方法、过程、结论,使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完全实践起来。

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来说,将科学方法教育运用到其教学的实践中的要点就是将两者做到有效的结合。根据初中生物授课内容的特点与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的主要目标是科学方法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发展主线。在实践中沿着主线走,在授课中,跟着科学方法教育走,是科学方法教育真正融入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保证。

生物科学方法范文第4篇

    以往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教师先分析图示“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得出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再通过阅读资料、分析例题等形式理解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实验,使学生直观感受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却缺少学生的自主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只是被动地在听在记在做而已,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的发展和强大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创造性强、行动能力突出将是对高端人才的重要要求。为适应时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别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鉴于此,笔者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在突出生物学基本事实、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切身体会如何获得信息并进行信息转换,在实践中进行科学探究,并养成科学精神。

    一、自主绘制真实数据曲线,学会获得信息,解读信息,进行信息转换

    在以往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分析教材中的图示“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特性。这种形式的优点是教学过程简单、知识获取直接,但不能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并思考的能力。因此,笔者尝试指导学生首先自主分析课前准备的一系列实验数据,再绘制相应的曲线,从一开始就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前笔者准备了两份数据表,第一份表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燕麦胚根的生长情况的影响”的实验数据(表1)。先请学生代表上台在黑板上绘制横坐标是生长素溶液的浓度,纵坐标是胚根的平均长度的曲线,并请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画。有了具体的数据,讲台上和座位上的学生都画得非常认真。图像绘制完成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评价黑板上的几幅曲线。在评选出“优秀作品”后,学生分析“作品内涵”,即曲线反映了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燕麦胚根的影响,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生长素溶液的浓度与胚根的平均长度呈现正相关,超过一定浓度后,生长素溶液的浓度与胚根的平均长度呈现负相关。

    之后,学生们根据第二份数据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燕麦胚芽的生长情况的影响”的实验数据(表2)在之前绘制的曲线基础上绘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胚芽的影响(图1)。绘制完成后,学生可以从曲线直观分析得出结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胚根和胚芽的影响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但不完全相同。这样,具体的数据信息就先转化成了形象的图像信息,再转化为结论。

    接着,笔者提供教材上的图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根、芽和茎的相对影响”(图2),学生将其与自己绘制的曲线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图像中包含的信息。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更能体会到理论来源于现实的道理,并提高学习的兴趣。

    从获得实验数据到自主绘制图表,再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在此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充分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不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而且他们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进行信息转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家获取信息、科学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索过程。

    二、观察身边生物学现象,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呈宝塔状的松树、修剪呈半球状的大叶黄杨,这些树形的塑造都利用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在学生了解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概念基础上,笔者以这些身边客观存在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生长素生理作用与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

    首先,笔者出示课前拍摄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松树及大叶黄杨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松树一般呈宝塔状而大叶黄杨呈半球状,学生说出松树的树形没有经过修剪而大叶黄杨是经过修剪的。接着,学生取出课前实地摘取的大叶黄杨的枝条,进行分析,发现:有的大叶黄杨枝条上的顶芽保留,侧枝基本没有发育;而有的枝条,剪去顶芽,侧芽发育成侧枝(图3)。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带着问题,学生们继续探究。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学生们知道了顶端优势,即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如果摘除顶芽,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所受的抑制作用就会减弱,逐渐发育为枝条。

    通过科学的探究,学生们很快就体会到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也理解了没有经过修剪的松树呈宝塔状而经过修剪的大叶黄杨呈现球状。这时,笔者启发学生说出顶端优势的应用实例,他们发散思维畅所欲言,说了很多例子:如在农业生产中,对果树进行修剪,对棉花、番茄等农作物进行摘心都是通过解除顶端优势达到增产的目的;而在林业生产中,通过维持顶端优势可以获得大量的材用树木。

    身边的生物学现象随处可见,而仔细的观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科学性的探究,能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原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

    三、通过预实验,进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初步养成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根的影响不同,而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生产实践中十分重要。教材中设计的探究活动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体现探究活动的效果和意义,养成科学方法、态度和精神,笔者将这节课的探究活动分为两个环节:预实验和正式实验。

    (1)预实验。提前两周组织了两组(每组4人)有兴趣的同学开展了探究活动的预实验。具体如下:

    实验目的:探索萘乙酸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

    提出问题:萘乙酸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是多少?

    材料器具:一年生生长旺盛的生理状况基本一致的迎春花枝条28根,枝剪,蒸馏水,0.1mol/L的NaOH溶液,烧杯,量筒,玻璃棒,萘乙酸等。

    实验步骤:

    ①配制溶液:配制2、4、6、8、10、12ppm浓度的萘乙酸溶液;

    ②制作插条:一年生迎春花枝条、长约10~15cm、带芽(3个)、去成熟叶,下端剪成光滑斜面,分成7组,每组4支;

    ③处理插条:浸泡法,使用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枝条(下端),深约1.5cm,处理24h后取出,晾干4h;

    ④水培观察:将处理后的六组插条,再加一组对照组(不经处理),下端浸泡在清水中;

    ⑤观察记录:水培9d,每天固定时间观察生根数,填写数据表(表3)并绘制曲线;

    ⑥结果分析:生根数最多的为适宜浓度;

    ⑦表达和交流讨论。

    进行预实验为正式实验摸索了条件,也可以检验此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避免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的浪费。通过开展此预实验,学生们查阅很多资料,了解到配制萘乙酸溶液可以加入NaOH助溶解,制作插条时要注意尽量避免差异,此实验处理插条采取浸泡法,所以处理时间要长,如果采用蘸沾法,处理插条的时间要短,通过水培观察生根数效果较好,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进行观察等。

    (2)正式实验。在开展正式实验之前,学生先汇报了预实验的过程及结果。结果表明:4 ppm浓度的萘乙酸为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正式实验。学生们选择0.2 ppm作为浓度梯度,利用3.0、3.2、3.4、3.6、3.8、4.0、4.2、4.4、4.6、4.8、5.0 ppm浓度的萘乙酸浸泡枝条,再按照预实验的步骤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两周后的课堂上组织小组内汇报实验情况,并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讨论。

    因为进行了预实验,避免了很多探索的过程,确保顺利开展正式实验,有一些组得出4.8 ppm的萘乙酸是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表4),但也有不少组得出其他不同的结论。学生也在交流时分析原因,如制作插条时有差异存在,配制的萘乙酸溶液的浓度存在问题等。

生物科学方法范文第5篇

一、指导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步骤上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认真预习。要通过预习把握每一节学习内容,尝试归纳重点、难点,解答课后练习题,以便上课时心中有数。

(2)课堂上认真听讲。根据课前的预习情况,要有目的地主动学习授课内容,边听边讲思考,及时将课文的重点、自己的疑点和思考心得记在笔记本上。

(3)课后认真复习。课后作业不能完全代替复习,复习时要站在新的高度再次研读课本,系统整理学习内容,做到查漏补缺、融会贯通。

(4)独立完成作业,适当增加练习量。要把做作业作为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检测,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及时加以弥补和提高。

(5)自觉做好单元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就做个提纲或表格形式的小结,既是一次阶段性复习,又可以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建构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便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按图索骥。

2.注意掌握生物基本概念

(1)分清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本质区别不是染色体组数目的多少,而是是否由受精卵发育而成。抓住这个本质属性,就很容易做出判断。

(2)通过实际运用,使概念具体化。例如:阳光是一种重要的生态因素,可以通过解释松树和人参在山地的分布等实例,来具体理解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3)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善于从已有的知识过渡到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例如:光合作用在初中已学过,高中生物又有这一内容,学习时就可以以旧带新。

(4)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及课本中的插图。有些生命现象仅用文字说明还不够,所以生物课堂上经常出现标本、模型、插图等辅助学习材料,必须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来帮助学习理解概念。

3.认真做好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认真完成课本中安排的一些实验,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通过进行“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能真正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以及该原理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应用。如果将这一实验延伸一下,将蔗糖溶液改为一定浓度的尿素溶液,还能进一步提高对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的认识。

4.要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科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多做有心人。如:在酿酒厂的发酵罐内通入氧气和不通入氧气两个阶段交替进行,这是为什么?……不断地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能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学法指导的方法途径

1.课堂教学是进行学法指导的主要途径。教师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法,也要备学法,应将学法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去准备。

2.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采用专题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学生系统地进行生物学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教学指导。

3.组织学生总结自己生物学学习上的成功经验,采用经验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法要求,帮助学生制定出学习方法的规程去实践,使外来要求逐渐被学生接受并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

三、进行学法指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转变学生观。

学法指导过程中,教师仅是个指导者,不能强制推行某种学习方法,要给学生原有的学习方法留出空间,给学生以尝试、选择的权利,从而唤起、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要有计划性。

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指导,在什么时间指导,都要认真考虑,要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不能随心所欲、想到哪说到哪,否则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3.要随机应变。

由于学习内容的不断拓展和学习程度的不断加深,有些学习方法要不断调整。而且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学法指导也不能一成不变,教师要经常和学生交流,使学法指导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