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化教育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师教育;标准化;构建
教师教育体系的标准化,不但关系教师教育发展进程,而且关系教师教育的质量。教师教育标体系的标准化的界定,教师教育标准化体系构建理论基础,教师教育体系的标准化由哪些体系标准组成等,都是在教师教育标准化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全面地考虑各种问题,才能构建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标准化体系,为我国教师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充足保障。
一、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化界定与框架内容
(一)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化的内涵
在标准化系统中,其最基本要素就是标准;与此同时,在标准化学科中,标准也是其最基本的概念。作为标准化活动的成果,标准这一概念可以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只是标准内容会有所不同。在我国,标准主要指相对范围内的最佳秩序,是指导某类活动或结构的共同规则。教师教育体系的标准化,是教师教育专业化要求下的产物,构建教师教育标准化体系,必须明确其“标准”的概念。教师教育标准,是在国家公认机构与权威管理部门的参与下所制定和下发的教师教育相关文件,这一标准主要针对教师教育活动和活动过程,对其规则以及特定指标等进行统一规定。对于这种规定,不但从事教师教育的高等学校需要遵守和使用,而且从事教师教育培训的机构也要遵守和使用,以确保教师教育活动可以在最佳秩序下实现最佳效果,同时能够提供客观的衡量指标给教师和未来教师素质的评估。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化,从层级的角度来说是一种行业标准,从对象的角度来说是一种专业标准,从性质的角度来说是一种管理和工作标准。从国际惯例来看,对“标准”制定的规定加以遵守,是制定任何一项权威标准的准则,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制定自然也应如此。
(二)教师教育体系的框架内容
在当前国际教师教育改革中,教师教育标准化逐渐成为基本趋势。世界各国对教师教育标准纷纷制定,以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为教师教育质量提供保障。第斯多惠认为,教师的好坏对学生有直接影响,好的教师能够教学生发现真理。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应是引导教师成为好教师的标准。教师教育体系的标准化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因其处于大教育框架下,因此,必须统筹考虑。教师教育框架体系除了包含招生环节、培养环节,还包括入职环节、持续专业发展环节等,这些环节都需要建立相应的标准。针对招生环节来说,这一环节中的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对于教师培养质量来说是一个重要保障;针对培养环节来说,能够影响该环节培养质量的标准体系,除了包括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还包括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以及学生实习实践标准等;对于入职环节来说,能够保障教师入职质量的标准,主要为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教师资格执照证书;针对教师教育持续专业发展来说,不但需要教师职称、荣誉标准,而且需要教师绩效工资标准等,在这些体系标准下才能为教师持续专业发展质量提供更多保障。
二、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教师教育”这一理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受到世界各国重视。我国首次通过政府文件形式阐述教师教育的概念始于2001年,并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里明确提出,我国要对教师教育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标志我国教师教育进程开始向新的起点迈进。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进程中,教师教育体系始终是核心问题,而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化则是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但是,当前我国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化程度还很低,表现出低效、无为和无序的典型特征,依然没有构建起并完善具有较强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和科学性的体系。
(一)创新意识不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缺乏前瞻性
未来的教育将呈现出信息化、多样化、终身制、民主化和现代化等多元特征,这对未来教师的培养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而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标准化构建,必须能够顺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潮流。比如,教育的国际化要求教师要具有全球的眼光和国际的视野,教育的信息化要求教师能借助先进的科技设备开展教学工作,教育的终身化则要求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精神等。但是,放眼当前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由于教育内容、课程设计尤其是教育机制等深层次因素的限制,体系恰恰缺乏这种前瞻性的考量,创新意识明显不足,整个体系没有远景的规划,课程开发意识薄弱,只能满足碎片化的学科教学技能以及零散的教育理论方面的培训,难以满足未来教师和未来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体系整合不够,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缺乏系统性
现代教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教育体系是一个由多个环节构成并环环相扣的有机统一体,教师教育的效果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系中各环节、各要素功能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各环节、各要素的有效衔接与互动。而在教师教育社会实践中,招生、培养、入职以及后续专业发展等环节往往各自为战,没有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缺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且,教师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自身既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科学标准体系,也不可能考虑到教师培养宏观方面的整体性需要与要求。比如,教师教育实践中职前与职后两大环节的综合设计,没能打破传统师范教育过于重视理论说教、学问和学术层面的弊端,对于变化和发展的教育实践和教师成长需求敏锐度不够,从而架设起职前职后教师教育的桥梁与平台,通过借助返岗实践、影子跟岗、反思提升、集中研修等标准化环节,提升现代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三)制度保障不够,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缺乏科学性
教育制度具有稳定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能够确保教师教育发展的规范性、科学性,是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化构建必不可少的支撑。因此,加强教师教育体系的制度建设,是推进教师教育培养的重要途径。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现代教师教育的建设与发展跟不上时展的要求,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条例的缺失,以及已有制度的不明确、不全面和不系统,导致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科学性不够。比如,在教师教育的对象上没有进行深入细分而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在教师教育的内容上没有制度规范而存在表面化和随意性的问题,在教师教育的方式上制度落实不够而表现出轻实践重理论、轻互动重灌输的特点,而在课程设计上没有制度保障导致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等。为此,制度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是提升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科学性的关键。
三、我国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化构建的实施对策
在当前社会中,各个领域都处于变革中,面对急剧变革的大环境,教师教育也需要新的转型,为保证教师教育质量和有效性,推动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化构建已经迫在眉睫,不仅要注重体系中各个环节的系统性,还要重视各个环节的制度建设,并有机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
(一)构建教师教育专业招生环节的标准体系
专业化的招生体系,是保障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这也是国际发达国家所公认的。我国教师教育一直以来都隶属于示范教育体系,师范院校的层次水平即为我国长久以来教师教育专业招生标准,由于师范院校在制度结构上为金字塔形,教师教育招生制度的规模也呈现出金字塔形特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大学制度逐渐完善,新时期的教师培养也应随之有所改变,根据现代大学标准来开展。针对当前普通高校教学评估标准,高校依据功能被分为不同层次的类型,教师教育院校也包含其中。不少高校都具有本科招生基准,但在招生分数线上差距较大,而地方院校、三本院校在教师培养方面还欠缺相应基础,给高质量教师培养带来一定的制约。面对这种现状,我国教师教育必须建立基本标准,在促进三本院校和地方院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侧重提升教师招生基准,为教师培养招生环节提供保障。当前,在我国大学中,已经基本实现对中学教师的培养,但小学与幼儿教师本科化进程还比较缓慢,我国教育规划在本科院校招生体系中应纳入小学教师本科化招生体系。整体来说,在教师教育投入方面,国家应进行适当倾斜,对地方院校教师培养事业进行重点建设;对于现代教师教育专业招生标准体系,应以二本分数线为主要基准。
(二)构建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环节的标准体系
在该环节中,教师教育专业发展与课程体系的标准化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国应对教师教育专业进行重建,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将现代大学普通教育结合起来,对教师教育专业体系进行构建,使教师教育专业能够对学术、专业及社会等取向同时满足。在教师专业标准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应对教师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能力和伦理明确规定。在对课程进行设置和展开课堂教学时,必须使这些标准得到满足,对于幼儿、小学、中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应根据各个阶段对教师能力需求的不同来构建课程标准。在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环节中,教学能力标准体系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大学教师培养教育中,应把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作为基础,基于这一标准对教师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重建。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体系中,这种能力除了体现在教学设计、实施、评价能力以及教学备课、说课、上课、讲课能力上,还体现在教师管理班级的能力、教师班会组织能力以及协调沟通能力上。在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环节中,还包括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以及学生实习实践标准等。机构资质认证标准,在现代大学中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表征体系对教师教育也具有很大制约性。而这种制度的前提条件则需要现代大学机构具有统一性。高等师范院校可以转变其自身性质,使其向专业学院转移发展为专业教育,在此前提下才可以对教师培养机构资质认证标准加以建立并实施专业评估。基于教师教育的层次性,其机构资质认准标准体系也应具有分层性。在机构资质认证标准上,不但包括教师培养的现代大学机构认证标准,而且包括专业学院的专业评估标准。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在教师教育培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针对师范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其教育教学实践体系,应以学校、教研室以及教师教育学院三位一体为标准,其内容不仅包括教学实践标准,还包括教学实践机构标准以及教学实践指导教师标准,构建全面的教师教育实践体系,保障教师培养质量。
(三)构建教师教育专业入职环节的标准体系
对于教师教育专业来说,入职环节的标准体系,是教师入职质量的重要保障。其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专业编制标准体系,二是教师资格标准体系,三是教师培训机构资质标准体系。师范生就业编制专业标准,需要基于需求关系相对平衡这一导向进行建立,这就要求对我国教师教育院校在区域结构布局方面进行调整;针对各省市地方教师教育院校,加强其能力建设;依据用人学校以往教师需求加强针对性预测,对预测机制进行建立;对政府干预机制进行建立,通过政府干预来保障教师教育院校在人才培养数量和需求方面的相对平衡,为教师培养质量提供保证。现代大学教师教育,从当前社会发展对教师要求来看,必须以教师资格标准为依据,教师资格标准应由政府来制定,在教师教育专业考试这一前提下保障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实施,推动教师资格标准成为一切教师教育的先决条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培训也是重要保障条件。为了使教师培训更加规范化,可加强对这些培训机构的鉴定,在机构鉴定体系中纳入教师培训体系。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多层次性与多样化需求,通过对培训机构资质标准的鉴定,可以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需求的满足。
(四)构建教师教育专业持续发展环节的标准体系
在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主要是为了保障教师教育专业持续发展,而在这一环节中,不仅需要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还需要教师职称、荣誉等制度,这也是保证教师教育专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对于所有入职教师来说,教师资格证书都是其必须拥有的基本条件,当前这种制度并不完全代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管教师资格证书还是职称等,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不仅是目的,还是手段。对于教师来说,最高级的职称是所有教师的期望,职能不但是专业水平高低的一种代表,而且是待遇高低以及社会声望的一种代表;学科带头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是一种补充途径,是教师在学科领域中所达到的科研水平的标志,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专业的声望和社会荣誉;教师资格证书,对于教师来说则是其入职的一种必要条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这些制度是重要的外在动力,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教育专业持续发展环节中,每一项制度都有其自身标准,不过这些标准在我国当前还缺乏相应的融合性,标准的重复性导致教师滋生厌倦感与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标准进行整合,推动标准的一体化,剔除每个标准之间重复的内容,使其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避免让教师参加重复的互动。在教师资格标准内容中,对于教师职称标准来说可以将教师资格更新作为条件,使其成为帮助教师有效晋升的手段,在教师资格标准和教师职称标准这两项标准的基础上,对荣誉授予标准进行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朝着三位一体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顾馨梅,吴志娟.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11-13.
[2]刘正伟,李玲.美国中小学教师国家专业标准改革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6(1):52-58.
[3]唐姗姗.浅谈制定我国教师专业标准应考虑的因素———以英美教师标准为例[J].时代教育,2015(4):82-83.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 现状 对策
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商业化现状
当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商业化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在教育部统筹规划下,现代远程教育在系统建设、资源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上都提倡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公平竞争,支持校企合作,允许社会资金参与。通过国内高校几年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推动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其次,大学为主体的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势力强劲。大学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享受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初步形成了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局面。这些政策包括:经教育部批准,大学可以突破专业目录的限制,自主设置市场急需的专业;可以在学校办学思想和现有资源条件下,自主确定入学条件和招生规模;对于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颁发何种文凭,可以由学校自行确定;在学费问题上,经地方物价部门批准,可参照教育成本收费。因此,大学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提供灵活安排教育服
务高校与企业合作已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一种主要形式。
二、国内现代远程教育商业化的问题及分析
(一)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
我国许多学校现在都非常重视网上远程教育的发展,并已开始开展网上的远程教学,建设网上的教学资源。但各个学校在开展远程教学时,在网上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仍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目前网上的远程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基本相似,如中小学的远程教学基本上是以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主要学习科目为主,而高校开设的都是当前的热门类专业,如计算机、经济类,很多课程基本是相同的,适应这些课程的教学系统支持平台和教学管理系统也基本可以通过,因此没有必要每个学校都去各自开发自己的教学支持平台和管理系统,在同样的网络课程上花数倍的人力和财力。
(二)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利用率低
我国远程教育网络目前的利用率相对来说还比较低,就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网上教学资源缺乏。就我国目前远程教学的现状来看,其面临着“有锅无米”的难题。二是上网人数的限制。据2008年初的统计,我国上网人数已超过7000万,但这只是一个绝对数字,如果与我国总人口数相比,这个比例远小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三是应试教育带来的阻碍。尽管现在从上到下都在倡导素质教育,但对中小学来说,面临升学的压力,应试教育的现象不可能马上改变,所以它必然影响到网络教学的开展。
(三)教师素质无法跟上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
在远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仍然是很重要的,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也是难以进行的。一方面,对于许多教师,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教师,长期进行的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已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网上远程教学首先从教学思想和观念上会不太适应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会从心理上排斥新的教学手段,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远程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另一方面,现在许多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已大大超过教师,这与学校一味要求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注重给教师提供进修机会有关。许多学校很注重校园网络的建设,学生电脑知识的学习,但却忽视一般教师的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当计算机已成为其他行业的普通办公用品时,在一些中小学,教师仍是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进行网上远程教育当然是不可能的。
三、现代远程教育的商业化发展对策
(一)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研究,构建科学的远程教育理论体系
现代远程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新事物,目前人们在观念上对远程教育的概念不清,以及对远程教育认识上的误区都迫切需要理论上的解释和指导,现有的教育理论难以指导远程教育这一“新生儿”的实践,而我们又不能停止远程教育的实践以等待教育理论的完善。因此在当前急需加强对远程教育基本理沦的研究,构建科学的远程教育学科理论体系。要从总体上确定远程教育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具体分析远程教育原则、方法、模式、网络师生、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系统、远程教育评价等问题,建构远程教育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二)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统一管理,制订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
目前,我国远程教育尚处于低级阶段,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些缺陷,因而迫切需要远见卓识的政策引导,需要制定长远发展的规划。正是因为它相对薄弱而又前景看好,所以更需要政策上的适当倾斜。在此,我们建议政府部门根据我国目前基本国情与教育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对远程教育适当放权,鼓励网络学校在国家宏观管理的规约下,在市场经济的调整下独立运营。此外,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认证应该建立一个统一有序的体系,这样人们才会认可和承认现代远程教育。目前在国内网络教育如何颁发学历证书,哪些部门拥有颁发学历证书的权力仍然十分不明确。
(三)加强教学软件的开发和深度应用,推动现代远程教育商业化
针对目前教育软件之间数据兼容性不强,实用性和易用性不强,教育软件在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还不够深入等问题。我们认为,一方面教学软件开发商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网络教学软件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大胆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厂商于学校的沟通与联系,各厂商之间要坚持在合作中竞争的原则,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赢得市场效益,推动教育产业化进程。此外,各厂商在软件开发上需要注意:一是多样性、针对性;二是交互性、趣味性。
(四)加强远程教育的法制建设,引导我国远程教育走向法制化
制定完整的现代远程教育法律或者管理办法。对于经营网络教育的公司制订相关的标准和管理条例,定期对这些公司进行审查是否有能力经营合格的网络教育,从而把一些不合格的经营者清理出去,保持网络教育产业的信用度。规定网络教育经营者各自承担的不同角色,甚至明令高校不准涉及网络教育的具体经营,而公司不能涉及网络教育课件的制作,因为那样保证不了网络教育的质量。所有网络教育公司采用的课件及聘用的师资都必须由教育部或者相关管理部门审查通过,公司需要按标准支付高校网络教育课件相关的版权使用费。这些使用费可按学员数量收取,也可按照其他方法收取,从而保证高校高质量完成课件所需的资金。
总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各个地区发展极不平衡。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步发展和完善,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克服我国现有的这些困难,满足信息社会终身教育、全民教育、个性化教育以及社会化教育的需求,加速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国宏等.论网络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中国远程教育,2007(5).
[关键词] 后现代 体育课程 休闲娱乐 教学改革
“后现代”是一种西方理论思潮。后现代思潮重视解构,它倡导创造性,鼓励多元化的思维风格,以倡导对世界的关爱为出发点,是一种建立在有机整体和内在关系概念上的过程思维。后现代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个体地位的认同与尊重,同时,后现代教育观更加强调“对话”、“游戏”,重视个体的自我感受与认同。体育课程的娱乐化取向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对休闲娱乐体育的需要,另一方面,体现着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课程观的变化。后现代高校体育课程休闲娱乐化教学改革,体现了传统体育价值取向中忽视个体性的批判和对个体主体性的召唤与尊重。
1.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当人们把学校教育视为一种工具:个人把学校教育视为获得功名、功利的手段,国家把学校教育视为一种必要的统治手段时,学校教育必然会受到手段论价值观的左右而变为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教育只有实现终身化才能适应个体终身化学习的需要,作为学校教育,既是个体终身学习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的体育业势必受到教育价值观的影响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后现代高校体育课程休闲娱乐化要求实现从体育手段论价值观向目的论价值观的转变,也就是说把关注的重点从体育的工具价值转向体育本身,转到人通过体育活动所获得的个体体验上来,改变过去的功利性、功名化的价值取向,把体育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2.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变化的多样性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的活动形式,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也是主要通过各种身体运动来保证的。单从生物学角度看,体育活动内容不仅包括各种规范化的运动项目,也包括各种轻松愉快、自主性很强的游戏性质的活动。从人的活动具有合目的性的特征这一角度,以运动所能达成的体育目标为依据,可以把身体活动分为健身运动、健美运动、休闲运动、竞技运动和游戏等不同类型。后现代高校体育课程休闲娱乐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以目的论价值论为指导,从体育运动和参与者自身出发,以运动本身为目的,强调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达到自身的满足,要把学生能够有选择地参与运动并达到身体和心理满足作为其目标;同时,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民族特色,把民族传统体育内容融入娱乐化教学的过程中,使体育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寓教于乐。
3.重视游戏的意义和作用
后现代课程观很重视游戏在课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多尔认为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游戏目的在于“在一种自由的和放松的气氛中尝试新的可能性,将游戏引入课程从而解放想象力不仅是应该的,而且对现实创造潜能是绝对必要的”。尽管游戏本身都具有规则性特征,人不能成为游戏的绝对主体,但“游戏的根本本性就是自由,依此本性的游戏规则就是让人们自由地去游戏。于是任何一种游戏规则都是力求保证人们在游戏中不断实现自我”。体育课程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游戏,它有着多种玩法,因此就充满着无限的创造性。在娱乐化的游戏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宽松、自由、快乐的活动气氛,游戏者展开平等、开放的“对话”,娱乐了身心,陶冶了情操。
4.更加注重休闲娱乐化与生活化
过去的体育多为工具性、功利性、功名性的价值取向,人们一般把参与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实现功利目的的手段,也就是体现着一种手段论价值取向的体育价值观。即使是增强体质,促进自身发展也多是出于一种工具价值、功利价值的目的。知识经济的到来,休闲运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休闲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已从恢复身心疲劳变成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的休闲化,就是倡导一种对于个体的学生而言,休闲体育活动是他们学生时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课程的休闲化,让学生体味体育运动的乐趣与魅力,让他们在轻松的游戏中获得快乐与满足,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去创造和充实体育的内容与形式。
5.竞技体育的软式化与高校体育课程休闲娱乐化的契合
竞技体育是举国体制下的产物。无论从竞技体育的育人性,体育作为文化主体自身发展等方面看,还是从学生个体自主选择的权利方面来看,把竞技体育运动作为体育课程内容都毫无问题。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竞技运动“软式化”的教学思路,不仅解决了竞技运动能否进入高校体育课堂的问题,也使竞技运动更加生活化、灵活化、多样化与趣味化。竞技运动以软式化的形式与高校体育课程休闲娱乐化的契合,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个体对体育课内容的不同需要,既可以让那些先天性素质较好的学生有机会在竞技运动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竞技运动,从中得到锻炼与乐趣。
后现代就是一种把人作为核心、强调人的作用,关注个体的感受,把人的发展与幸福看作首要问题的思想态度。后现代体育课程的改革应该强调平等,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通过休闲娱乐化教育,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课的快乐,形成合理的体育教学价值观,让他们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体育、爱自然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杜文.大学体育文化中的审美教育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66-76.
[2]赵卿敏.课程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96.
[3]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5~220.
关键词:英语写作;现代信息技术;立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326-03
英语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是检验学生英语水平高低的重要环节。戴炜栋等指出,过去二十年的中国英语教学强调英语阅读的重要性,当今的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主要目标,我们相信随着中国英语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以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为主将是中国英语教学的下一个主要目标[1],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需要不断的积累与训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一个立体化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本文对现代教育技术下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在对云南农业大学学生英语写作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英语写作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纸质教学资源与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课堂教学的结合,强调过程写作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指出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现代教育技术下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现状
1.学术研究报告。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对有关网络英语教学的研究文章进行了检索,从1984年以来,检索到1 324篇有关“网络英语学习“研究的文章,在外语类核心刊物(包括:《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研究》、《外国语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有149篇。查阅这些研究报告,我们获得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网络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网络英语教学的模式与方法、网络教学下师生的角色定位、网络英语教学的质量监控等。这些研究成果有利于我们在自己研究的项目中少走弯路,构建一个以云南农业大学实际情况相符的英语写作立体化教学模式。
2.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关国内外网络英语写作教学的网站。综观国内外各高校网络英语教学的情况,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1)建立依托于校园网的英语学习网站。如浙江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校园网上设有供本科生和研究生英语学习的中心。国外最著名的“英语写作网上实验室”是Purdue University OWL (http://owl.english.purdue.edu)。(2)利用“Blackboard”这一强大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依托于校园网,开设各种英语网络课程教学。”Blackboard”是美国各高校使用最多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该系统于2002年开始由北京赛尔毕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始在中国,现全国已有近150所高校使用,其中也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广东外贸外语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3)经教育部批准各高校成立的“网络学院”,主要用于成人远程教育。如西南大学网络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学院。(4)清华大学杨永林教授等创作设计的“体验英语写作”训练系统。(5)一些英语教师建立了自己的英语学习网站。教师们利用E-mail、Chatroom、博客、ICQ、 Yahoo Messenger和 MSN Messenger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二、云南农业大学学生英语写作需求调查与分析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应用于外语教学过程在国外外语教学界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近年来逐步受到中国外语教学界的认同[2]。为更好地设计出能满足学生所需要的写作课程和学习内容,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一个大学英语教学班(98人)、一个英语专业教学班(116人)、一个硕士研究生班(120人)和一个博士研究生班(25人)进行了需求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本科学生对英语写作内容的需求是: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中作文的分数,并提高英语应用文写作的能力。硕士生和博士生强调想学习雅思作文考试,更多的学生想提高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发表文章。
被调查的学生对网络英语学习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部分学生苦于没有电脑和上网的条件,教师网络指导学习不充分,希望学校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和机房的有效利用与管理。
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英语写作立体化教学模式
1.英语写作教学内容立体化:利用学校课程建设网,完成了“云南农业大学英语写作系列课程网”的建设。我们将英语写作系列课程开设为两门课程:基础英语写作和高级英语写作,利用云南农业大学课程建设网,将所有教学文件和资源上传,为学生搭建一个英语写作学习网络平台。
“英语写作系列课程”的相关教学文件包括:(1)基础英语写作:课程介绍、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教案、网上资源、特色项目(雅思写作考试)。(2)高级英语写作:课程介绍、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教案、网上资源、特色项目(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
学生只要进入云南农业大学主页,点击课程建设网—学院—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基础课—英语写作系列课程,就可学习所有写作教学内容。
2.英语写作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立体化:传统课堂写作教学与网络课堂写作指导相结合。我们在外语学院2004级与2005级英语专业学生和2007级与2008级博士研究生写作课中进行了尝试。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利用项目建设的基于学校课程网的“英语写作系列课程网”的资料,同时采用过程写作法,过程写作法强调写作的全部过程,即准备阶段、草稿阶段、修改阶段和分享阶段[3],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交流工作,如Email、QQ 等,促进师生交流,享受写作的乐趣,从而达到真正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学生自主学习性差,教师需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训和网络学习科学化的监控。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由于自主学习性差,导致上网都忙于“打游戏”或“聊天”,没有明确地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他们说,虽然老师也让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英语水平,但面对无限的网络资源,不知如何开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对策:(1)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训。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语言学习策略(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指学习者为了成功掌握一种语言(特别是外语),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 、有效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4]。Oxford把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六小类[5]。两大类为直接策略(direct strategies)和间接策略(indirect strategies)。直接策略用于处理新的语言材料,在特定的任务和情况下与语言本身发生的直接关系,包括记忆策略(memory strategies)、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和补偿策略(compensation strategies)三个小类。间接策略用于处理宏观的学习管理上的事物,包括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情感策略(affective strategies)和社交策略(social strategies)三个小类。从Oxford的学习策略分类中不难看出,要想取得语言学习的成功,两大类语言学习策略缺一不可。学习者不仅需要有能直接用于语言学习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即掌握语言学习的直接策略,而且需要来自外界的保障,以确保语言学习的顺利开展,即具备语言学习的间接策略。只有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才能让学习者获得语言学习的最终成功。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2)采用“WebQuest” 这一网络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网络探究式的学习。WebQuest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两位教授Bernie Dodge 和Tom March在1995年首创的,是以网络为协作平台,基于探究的专题学习模式,因而它是一个以探究为取向的合作活动[6]。WebQuest 由六大模块组成:绪言(Introduction)、任务(Task)、过程(Process)、资源(Resources)、评估(Evaluation)和结论(Conclusion)。利用WebQuest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实施方法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程网建设中的技术问题。国内外许多大学已建立了网上写作实验室(Online Writing Lab,OWL)或称网上写作中心(Online Writing Center,OWC),用于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而我们所建成的课程网还缺少师生互动,按照“网上英语写作实验室”的定义,一个优秀的英语写作课程网站应包括[7]:(1)关于写作中心的介绍:如时间、地点、教师和服务。(2)信息快递: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等主要英语考试的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3)资料(写作课件展示):讲解写作的基本知识,如语法、写作技巧,相当于一本电子写作书。(4)写作辅导:写作辅导有多种形式。一是通过BBS的形式。学生将问题粘贴在布告牌上,教师或其他学生将自己的答案或间接粘贴上去。学生也可将自己的作文粘贴上去,等待大家评论。二是通过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是OWL中师生之间交流一个常见手段。学生通过电子邮件想教师提问或提交文章,教师通过电子邮件回答问题,评论文章,提出修改意见。或通过博客或WebQuest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也可通过预约,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辅导。(5)在线练习和测试:提供写作练习,如每周一练和解析(6)范文:一些优秀的作文和佳作欣赏。(7)相关链接:提供与网上其他写作资源的接入口。因此,我们所建设的“英语写作系列课程网”还需继续完善,解决各种技术问题,并建成“英语写作系列课程—网上写作实验室”。
五、结语
因特网的出现以及电脑技术的普及为英语教与学提供了许多新的机会。本研究借鉴了国内外网络英语教学的研究经验,以当今外语教学理念为指导,整合英语写作教学的两种教学法:结果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将传统的课堂写作教学与网络写作教学模式相结合,构建一个依托于校园网,适合于云南农业大学英语教与学的立体化的“英语写作系列课程网”教学模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在课外进行更多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英语写作水平。英语写作课程网的建设为我校师生提供了一个英语写作能力训练的平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结合,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与新尝试,势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王雪梅.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J].外语界,2006,(4):2-12.
[2] 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20-23.
[3] 胡新颖.过程写作法及其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59-60.
[4] 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 Oxford,R.L.Us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a synthesis of studi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training [J].System.
【关键词】高等教育 治理现代化 法治思维 依法治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06-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高校治理现代化”正是为顺应这一时代主题在教育领域提出来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实行依法治校,是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众所周知,要善治必先立良法,立善法于教育,则教育治。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必须按照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要求,将法治化治理理念引入高校治理各环节中,使高校运用法治思维推动高校的各项管理,发挥法治在高校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一、法治在高校治理现代化中的必要性
(一)法治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法治思维,在高校领域是指领导层在长期分析解决问题时以一种法律逻辑和法律精神的思维模式来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从“人治”到“法治”不仅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从主观性、随意性和无序性向合法性、权威性和规范性转变的内在要求。高校主体本身对追求平等、遵守规则、维护权利等有着强烈的需求,意味着运用法治思维或法治方式是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最有效的理念或途径。高校全面实施依法治校,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构建办学主体与政府、社会的新型关系,规范办学主体部各项治理行为,维护办学主体与师生三方面的合法权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浓郁教育环境,其本质就是要让高校治理行为在法律轨道内,对个性为主体的权责利能做出法律规定,确保高校推进治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就是高校进一步完善内外部治理结构与环境、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二)法治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校也正悄然地从传统治理模式向现代治理模式转变,而现代高校的治理模式从根本上讲就是“依法治校”。而依法治校就是突出法治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提升高校管理法治化水平,处理好办学主体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协调好学校与师生之间各方的利益关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都迫切需要依法治校作为规范与引领,提升学校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由此可见,高校治理现代化不仅强调在治理过程中微观方面的师生权利的保护,而且强调和突出治理过程中宏观方面的制度建设。因此,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既要加强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建设,为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和谐融洽的新型关系提供法治保障,又要健全高校各项体制机制,为维护好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面合法权利保驾护航,最终达到教育治理能力的有效发挥,化解教育治理现代化进行中碰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
(三)法治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各领域的改革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迫切需要通过法治来保障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并通过法治来保障高校治理结构内部各项公共权力的合理配置。要合理配置这些权利,保障与畅通学生、教工民主参与途径,进行突破性的改革,都需要在法律法规、大学规章等框架内进行,确保改革的成果得到有效维护,改革的顺利推进得到可靠保障。高校治理现代化就是要通过依法治校,把法治精神与理念渗透到高校治理实践当中、把法治原则与方法贯穿到高校治理过程的每一环节,逐步形成高校各项事业的治理都依靠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治理,切实提高高校治理法治化水平 。由此可见,依法治校与高校治理现代化在诸多方面存在共同性,依法治校既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为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重要保障。
二、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法治困境
目前,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在制定与完善上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高校治理方面的改革也不断推进,突出地表现在:针对高校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高校内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各项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不断完善。但是,在依法治校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还存在诸多法治困境。
(一)国家法治层面: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日益成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与外在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传统“象牙塔”式的高校已不复存在,高校治理逐步从与社会隔离的“自治领地”转化为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高校治理中,来自政府与社会的介入和限制成为必然趋势,而这种介入和限制需要在依法治校、依章治理的框架下,通过系统共治以增进理解、促进合作。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初步形成了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架构,但是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立法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法制建设在国家整个法制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法律体系不仅在数量上需要增加,在质量上也需要进行必要的修订,使教育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不断提高,可诉性明显增强。目前,我国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尽管对高等教育的活动进行了规范,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高等教育活动不断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教育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教育改革进行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后对其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相适应或者滞后性的事实,必定要求国家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
(二)高校制度层面:高校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加强大学章程建设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必要条件。凝聚大学精神与治校理念的大学章程和具体规章制度,是实现高校内部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准则,是处理高校与社会、政府、市场等外部关系以及高校党委、行政、教学、管理等内部关系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规,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完善,制定了较为系统的章程和规章制度,为高校依法自主k学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回答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但纵观这些内部“法”,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高校章程在高等教育法制体系的地位不够明确。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制定的大学章程只规定了制定依据,且在制定依据的表达上各执己见。由于章程法律地位的不明确,势必导致学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的错位或者越位现象,影响高校法治秩序的构建以及师生合法权益的保护。二是章程的执行力度不够。大学章程作为高校依法治校的主要依据,其制定的目的在于形成既“有章可循”又严格“依章治理”的法治局面,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指定的大学章程条款未能真正全面贯彻执行,势必影响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
(三)管理者层面:管理者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管理者既是“依法治校”方略的具体实施主体,又是大学规章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因此,高校管理者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与贯彻执行。影响高校治理环境的重要因素既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又包括管理者法治意识与法治观念水平。换言之,在大学章程的制定上,法律素养高的管理者与法律意识淡薄的管理者相比,在法律层面上肯定会更规范与科学。众所周知,在高校行政法制体系内,章程即校内“宪法”,大学校规制定应以学校章程为立法依据,是章程的具体化或细腻化。由于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管理层法律思维或意识不强,混淆大学章程与校规的定义,因此很多高校存在校规与章程相违背的现象。再者,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根深蒂固,高校治理过程中的行政管理模式仍然比较严重,很多高校“轻法治、重人治”的思想仍然存在,领导者在工作过程中,主要以领导的文件为主导,而不用法律来表达诉求或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据,丧失了法律的权威,这对高校依法治校势必产生消极影响,不仅阻碍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而且制约了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推进。
三、法治导向下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在大力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面临多重法治困境,制约了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运行。笔者结合目前我国高校的具体实际,以法治为导向,从高校外部治理环境、内部章程构建、校园文化营造等方面探究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一)以建立高校外部治理环境为基础,健全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一方面,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已初步建成,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人们的法治意识与法治理念整体增强,但自觉主动去学法、用法、守法的意识还有待加强,这势必对高校治理现代化产生或多或少的消极影响。我国高校的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与多元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校的实现,必然依赖于整个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依法治国的实现程度。因此,健全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提升依法治教整体水平,为高校治理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外部治理环境,必然增强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法治成效。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建设发展是在政府的干预与推动下进行的,高校的办学未能脱离政府行政权力的介入,从而导致高校治理的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行政权力对高校的影响比较深远。尽管我国已初步建成教育法律体系,但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完全与国家法治的整体推进相适应以及不能紧跟教育改革步伐与发展需要。因此,制定、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高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已成为迫切需要。
(二)以构建学校内部章程为核心,完善大学制度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把大学章程建设作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在高校内部,章程即大学之“宪法”,是大学履行各项工作的最高行动纲领,是高校立规建制的基本依据。然而,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官本位的管理理念,在其影响下高校制定的章程蜕变成行政管理的工具,方便了管理者权力的运行,而忽视了师生利益群体的权利诉求。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法治建设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依法治理已成为时代的主题,高校章程的制定必须始终遵循法制统一,必须把充分反映广大师生员工的意愿与着力规范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利运行结合起来,凝练成广大师生员工共同认同的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高校章程的制定应始终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收集来自各方面利益群体的意见,确保师生的意见能充分表达,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在章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遵循章程在高校内部作为“宪法”的主体地位,既要确保章程成为建规立制的基本规范依据,又要发挥章程作为“宪法”的规范引领功能,完善高校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健全高校内部办事、议事等各种运行机制,形成以高校章程为核心的规范、科学、统一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
(三)以营造校园法治文化为重点,提升师生法治思维水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高校来说,高校构建法治文化对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培养师生知法、守法以及提升师生法治思维整体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法治文化建设是依法治校的灵魂。营造浓郁法治文化氛围,首先必须从师生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入手,加大培养力度,把法治精神的培养作为衡量师生整体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依据,作为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让法治精神渗透到高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内化于心,外化于高校师生的自觉行动,才能让法治成为师生共同自觉践行的生活准则。其次,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意识。高校教师及其管理者应注重平时法律知识的积累,自觉养成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高校教职工必须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法治教育理念,在对学生法律知识传授中,不断创新授课方法,与时俱进,切实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学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再次,不断优化校园法治环境。高校师生处在优良的校园法治环境熏陶中,对他们法治文化的培养必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因此,一方面,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校园官网、广播、宣传橱窗等媒介的作用,对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进行宣传报道;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充分利用法治课堂或法治宣传日等平台,对学生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组织各种法制宣传活动,使法治文化氛围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陈立鹏,杨阳.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从大学章程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
[2]唐皇凤.构建法治秩序: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4(8)
[3]胡丹萍,胡慧远.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效途教骄[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
[4]梁平.迈向现代化的高校治理――《高校现代化治理与运行机制研究》评介[J].山东社会科学,2016(3)
【基金项目】广西2016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法治思维视角的高校治理现代化问题研究”(KY2016YB58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