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工具性 人文性 语文味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风潮[5]。

《语文月刊》主编陈建伟在2011年第1期《语文月刊》卷首语上写了篇《重在语文之道》的文章,谈论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的问题。他写道:“我以为,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应当把重心放在学生对语文之道的理解及把握上。”[1]笔者非常赞同他的这个观点,凡事皆有其道,得其道方能解其困,一如庖丁解牛。但对“语文之道”的理解却与他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语文之道”便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之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范的语文学习要求之道。

语文之道,乃语文之规律,语文之原点,语文之真谛也。领悟和掌握语文之道,对于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若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传递语文之道的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便会得以提升。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老师该如何在教学中传递语文之道呢?

一、重视语文“工具性”,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

叶圣陶曾经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2]。人们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都必须借助于语言符号,这就是语文的工具性。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语文教学承载着政治、历史、美术以及其他自然学科等教育内容;语文教学是万物之源,只有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基本能力才能对其他学科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没有语文素养的积累其他学科的学习必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法进行。但是,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德育课,也不是美术课或者其他自然学科,所以,把语文课上成任何一种其他学科都是荒谬的。

在不断提倡教学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天文地理的介绍,音乐绘画的欣赏,逻辑思维的训练等等本不属于语文教学重点的内容搬到了语文课堂上,再加上多媒体展示,创新设计,语文课堂变得热热闹闹了,语文课堂变成了大杂烩,忽视了新课标对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另外,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现象还有人文性和文学教育强调过头,出现了主次倒置,追求形式的倾向,严重削弱了语文的工具性要求。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仍然要呼唤语文工具性的回归,设定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探索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育家布鲁姆强调,基础教学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语文作为高中生的基础学科,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也是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设立的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探索和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从而在教学中传递语文之道。

那么,什么是语文的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教学大纲规定的字词的音、行、义、标点符号,词法和句法即汉语语言的构造形式以及其规律、修辞、语言逻辑等等。如何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语言这一门不可或缺的工具,掌握语文的表达技巧和书写方法。所以,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也不能单独地孤立起来机械进行,而是应该在语文整体语言教学环境中进行。在强调语文人文性和文学性,强调德育功能,审美能力要求以及情感态度、价值教育的过程中,不忽视基础知识的教育,注重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文本解读能力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应该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组织和表达能力等都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当然,在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还要不断地探索、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从而为语文教学服务。

(二)结合德育、美育,突出语文“工具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新课标的理念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即语文教学要有德育和美育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

我国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所以在掌握工具性过程中体现人文性是其特殊内涵,即掌握母语这一过程中要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因文悟道,要将鉴赏、审美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中。但是语文课必须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审美教育、渗透道德教育,使各项功能教育得到有机协调。必须清楚地明白,语文课是语言课,是工具性学科,不是单纯的政治课和文学课。另外,因为母语教育环境的特殊性,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无限,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可以学到语文知识,这也是语文工具性最明显的体现,所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掌握知识,而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很好的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在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的关系,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知识和能力训练

“以学论教”是新课程改革下以学生的“学”来评价老师的“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了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这说明了,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知识和能力训练。

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不能单纯依靠教师讲,更多的应该是依赖学生的实践训练,在练习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和技巧。周国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表述,假如他是语文教师,只让学生做两件事,一件是大量地课外阅读,另一件是养成学生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作为哲学家兼作家的周国平先生一语道出了语文的实践之道:要大量读写练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正体现了多读多写训练的重要意义。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了解语文教育的精髓,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在练习中掌握技能和技巧。

综上所述,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是学习语文的起码要求,在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的基础上才是审美、文学方面素养的要求。不能把新课程理解为加大人文性,弱化工具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应正确认识教改目的,进一步加强对语文工具性作用的认识和研究,从而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二、倡导语文“人文性”,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语文教育是国人默认的人文教育最强阵地,在人文教育的素材上,语文学科较之于自然科学学科具备天然优越的人文条件,这是人文教育的必须的依据和条件。在具备先天优势的前提条件下,高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意义便显得任重而道远。“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高中语文教学在体现“人文性”的同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使学生向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新课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便是对语文“人文性”的肯定。但是,究竟什么才是人文教育的需求与旨归?语文学科又如何进行人文教育才能不从“工具性”的极端走向“人文性”的极端呢?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更好地体现其“人文性”呢?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中学语文教材集国内外古典和现当代文质兼美的精品佳作于一身,在彰显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激活它蕴涵的精神、品质、智慧等因子,可以让学生不断得到情感的升华和人格的塑造。能够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人格塑造的高地,成为学生心灵的家园[3]。

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也可以通过一些背景材料、文人故事的介绍,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和下文的方式技巧等。

(二)延伸阅读,构建学生精神家园

语文是生活的语文。语文教学如果只停留在教材的学习,课堂的学习,学生必然会“营养不良”。因而,在立足课堂、教材以及基础知识上,还必须向课外延伸、拓展,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正确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老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读好书,就是与古今高尚的人物交往”。优秀的作品是经历了人类长期考验的经典佳作,其中折射的良知、爱心、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都是上等的精神食粮。在课外吸纳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和阅读的积极性。通过活动可以丰富知识,锻炼能力,体验生命,感悟生活,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语文,生活的语文,让中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构建健康的精神家园。

(三)进行“人文教育”,引导价值取向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语文的“育人”功能明确地提了出来,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当代青年的精神品质的形成与中学阶段的“人文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忽视“人文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便可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新课标之下,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语文课堂上,教材主人公人物身上的正直、善良、坚强、自信、奉献等优秀品质都是语文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所坚持的价值取向,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等。

(四)“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两者缺一不可。所以,新课标倡导,高中语文教学应坚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综上,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设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目标,倡导“人文性”,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教学回归“语文味”,教导过程和方法

到底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先生指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味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4]

“把语文还给语文”,让教学回归“语文味”是如今语文教学惨杂着许多“非语文”因素,语文公开课走在“语文味”边缘所迫切需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科学、合理、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坚持“有情、有趣、有序、有效”的“四有”原则,将语文课堂变成真正、有趣、有价值的语文课。教学回归“语文味”,教师才能教导学生掌握过程和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具备充分语文素养的人才。

通过以上论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语文之道就是语文教学之道、语文学习之道。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如何传递语文之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高中语文教师通过“重视语文工具性”、“倡导语文人文性”、“教学回归语文味”三个方面可以有效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从而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建伟.重在语文之道[J] .语文月刊,2011(1)

[2]何伟华.呼唤语文工具性的回归[J] .语文月刊,2010(7):14~15

[3]许易杨.沐浴着书籍的阳光[J] .语文月刊,2010(7):31~32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2篇

1.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基础知识的态度

个别高中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往往认为可以凭借语感等方法对此类问题进行解答,却忽视了高中语文的难度和出题人的出题目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之前,要帮助学生们摆正学习基础知识的态度,从心理上加强对此类教学的重视,继而才能使他们在今后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主动学习,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作用。

1.1针对此类的学生,语文教师应该了解他们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就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帮助他们分析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态度。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与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也是有着极大的区别的,学生们往往需要更多独立自主和探索发问的精神,才能学习到更多的课堂和课外知识。所以,端正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对高中生来说是极度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需的。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对他们晓之以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不当的学习态度。

1.2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们意识到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相关题型的练习和训练,让学生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各个题型的特点和题目中常见的缺陷和漏洞。进而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能够提高解答基础知识题型的效率和正确率。

2.对基础知识进行划分教学

在学生们端正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可以依据基础知识题型的不同,进行分类教学。结合每题的不同特点和常见的考题陷阱,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2.1针对选择正确的单词读音以及正确写法的单词组合类题型,语文教师在每次的教学解析中,要重视对每个选项的详细解释。例如,在解析选择单词读音的题型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保持细心的态度,一般情况下,此类选项多会出现现实中的错误读音,教师要帮助学生们认清各类单词的正确读音,让学生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最好是通过及时地翻阅字典,在字义与字形的解释中全面了解单词的音形义。另一方面,在解答正确写法的单词组合时,语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们分析单词的基本意义以及延伸意义,而对于出现的错误单词,语文教师要做出具体分析,从字形上分析这个字的产生、发展与演变,从而让学生们在字体上深入了解和记忆,进而逐步掌握解答此类题型的方法。

2.2针对指出选项中的病句和选择合适的搭配词组类题型,语文教师在教学解析中,要根据此类题型的特点,对高中生们的基础知识的教学,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课文教学内容中可以有意识地涉及到相关的语法搭配的知识点,让学生们细心体会不同的搭配词组对句子意义的表达的作用。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针对常见病句的专题基础知识的讲演,让学生们在老师的经验总结中体会到病句的特点。所以,高中生们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以最少的时间获取对此类基础知识的解疑,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课堂上进一步提出疑惑,在与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加深对相关词组搭配和病句的理解,进而提高解答此类问题的效率。

3.总结和教授基础知识题型的解答技巧

上文提到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各类基础知识题型的重要性和解题方法,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还需要总结和教授这些基础知识题型的解答技巧。学生们只有在掌握各类基础知识的理论之后,再加以解题技巧的完善,才能进一步提高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

3.1针对基础知识的出题特点,语文教师要结合选择题的特点,通过排除法、代入法等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回答的正确率。学生们往往也会倾向于应用此种方法,来提高解题的速度。例如在解答词组搭配的题型时,学生们可以运用代入法将各类选项的词组进行带入,进而通过进一步比较得出最佳的选项。

3.2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们对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错题总结,将他们划分别类,归纳出相关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事实上,语文教师的总结与方法的讲授对高中生来说,一方面是学习和解答基础知识的快捷方法,另一方面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总结和经验的交流,学生与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与资源共享创造出和谐的语文学习环境,进而又能进一步刺激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总结。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 教学策略

1.引言

1998年研究性学习在我国首次被提出,并在2002年实现了在基础教学方面的全面推广,日益成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和热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基础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学生为主”,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着重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等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和审美能力。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出发,坚持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生活经验并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时代的需要,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2.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

2.1高中语文的教学理念有所转变

在传统教学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处在以教师单向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境地,语文课堂教学枯燥、僵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少活力和创造力。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处于学习的边缘位置,被动地接受知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近十年的教育改革,我国大部分教师都已经参加先进教学理念的教育和学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坚持以“理论联系实践”和“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1]。

2.2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有所创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就在引进国外教学理论和总结语文学科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新课改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片面重视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的局面,开创了促进学生读、写、说等能力全面发展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自主、平等、合作的研究性学习中,使语文学科的“教”与“学”达到了本质上的统一,在遵循语文教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长期的接受性学习也给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带来了负面影响。其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学组织结构的优化,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再次,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知、情、意、理等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对以后的终身性学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意义重大。最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的人文素养,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2]。

3.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结合语文学科的学科特色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十分可行的。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色出发,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和逻辑思维能力日益成熟,能够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辩证分析,为深入的探究学习提供智力支持。

4.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4.1树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民主、生活、合作、对话、活动等教学策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只有在充分掌握和理解上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够开展高效的研究性学习。民主、合作、对话等策略强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由、民主,师生、生生之间针对高中语文知识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生活、活动策略强调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和生活化,语文作为语言学科依赖于一定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经验,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在日程生活中发现语文的魅力,并在生活实践中提升语文的应用能力[3]。

4.2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打破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自主探究学习,树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体会到参与语文学科研究的乐趣,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此外,在研究性学习中,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语文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和团队能力。总的来说,研究性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4.3构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普遍采用“五步走”的教学模式: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学习,初步感悟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营造良好的语文研究氛围;第二,组织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内容进行研读,在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并挖掘出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含义;第三,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拓展,在课后布置研究性作业,通过课外的延伸训练巩固语文课堂教学;第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分组,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展开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强各小组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第五,对各小组的研究成果给予合理、客观的评价,在总结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信心[4]。

4.4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有利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事半功倍。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价值,注重教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例如在讲授鲁迅《故乡》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是谁偷了碗?”,根据教材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例如在讲授《守财奴》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设置疑问,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意识,

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研究性学习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地进行语文学科知识的研究,除了教给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外,还要注重语文知识探究方法的传授。

4.5创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要实现双重功能,既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客观、合理的评价,又要激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研究性学习。在综合考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研究过程的方法策略、研究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后给学生予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的综合评价活动,实现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此外,还要注重研究性学习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5]。

5.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和误区。部分教师因为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知识认识不足,认为研究性学习不利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忽视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的创新,既浪费教学时间又挫伤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面对这些发展中的难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加强研究性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真实意义上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何跃.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特性及运用[J].中学语文:下旬,2011,(8):11-12.

[2]郑炳欣.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神州(下旬刊),2012,(2):148-149.

[3]焦咏梅.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神州(下旬刊),2012,(3):80.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自主学习 教学策略

随着高中语文课程体系的不断深化改革,高中语文课程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新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在全国更是蓬勃开展,并且为其他高中学科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借鉴。但是,在目前的课程改革中,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并且亟待解决,比如由于地区分布不均造成的教育程度有高有低,教育改革实践能力不强,在部分地区甚至无法有效实施,教育理念相当落后,课程改革并不能够很好地运用到课堂当中,教学资源、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因此,我们必须对此加强重视,深化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推动高中教育体制完善发展,树立课程改革新目标。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未能贯彻新课程理念。

新课改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但是传统教学方式在中国流传时间较长,而且与我国的某些文化基础相关,因此,想要改革并不简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同,因此教育模式应当与时俱进。“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是有效的?”是进行教学改革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样的技能,新课程理念就是总结社会的教育需求的产物,但是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一些教师并未完全理解新课程理念,或者在具体教学中并未贯彻新课程理念,这是阻碍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甚至还有一些老师仍停留在传统教学中,继续采取“满堂灌”的模式,只注重单方面基础知识的传授,本应当作为主体的学生却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应付升学考试。新课改以后,教材也有很大变动,如果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则必然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课堂形式,忽视内容教学。

有些教师曲解了新课改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过于追求课堂上活跃的气氛等形式化的部分,矫枉过正,忽略了语文文本的解读及语文素养的培养。谈论课和提问教学方式这些新式的教学模式,本来会对新课程教学十分有利,但是由于一些教师运用不当,将重点放在外部形式上,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表面上看,学生确实参与度非常高,好像满足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一些教师在注重营造课堂氛围时,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拓,外部形式永远是为教学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遵循这一原则。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策略

1.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新课程理念虽然强调“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导”,表面上弱化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但这并不是削减了教师的重要性,其实新课程改革以后,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在较少参与课堂的前提下,站在一定高度把握课堂教学的发展脉络,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还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握教材中每个内容设置的教学目标,选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这种状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传统教育中的部分腐朽思想一定不能有,而要深刻把握新课程的内涵,不断补充教师的基础知识与教学技能,并不断扩展教师的眼界,促进各学校、各地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还可以定期举行讲课大赛,促进教师分析有效教学策略,从整体上推进高中语文教学。

2.选取提问式教学法等促进师生交流的教学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要建立在对等的学习双方关系之上的,在这一前提下的沟通交流,能够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容易产生一些新思路与新办法,而且能有效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师生交流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对话外,还有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效果,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积极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交流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注重学生主动的参与热情,这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步骤,在此我提倡多运用问题教学法。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鸿门宴》为例,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这两个问题可以作为贯穿文章发展脉络的主要问题,其中再穿插一些小的问题启发学生,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自然慢慢清晰。

三、结语

上文谈到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一些有效教学方法和途径都是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得来的,对于提高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成效。在此基础上,要从实际状况出发,对这几种方式进行改造创新,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43

高中语文是高中生的必修课程,是提高高中生文化修养的重要学科,更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对于高中生来说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在新课改改革的背景下,大部分人还是把课堂教学主要限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上“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的影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学生的潜能没有获得有效的发展。作为高中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现在高中语文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必须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质量。下面,笔者就谈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看法。

一、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习方式的形式化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透彻理解这几种学习方式,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使之无法达到基本目标。在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上不管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教师盲目要求学生合作学习;给学生自主、内化的时间太少;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中没能体现点拨、引导的作用;分组不合理,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小组间缺乏竞争。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新型学习方式,准确落实到课堂学习中。

2. 运用教学媒体的盲目化

目前多媒体教学能力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多媒体早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还有些学校硬性规定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且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用此证明该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基本采用多媒体授课,无论教学内容是否适用多媒体授课。有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演示文稿做得很花哨,使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停留在教师的话语或者文稿的内容上;有些教师上课时全程采用多媒体展示课件、相关内容等,整堂课教师很少说话,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效果并不佳。

3. 教学设计不能做到三维目标的结合

教学设计是教师讲授某篇文章时所想要达到的目标、教学过程以及进度安排等。不同的教师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教师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播,有的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讨论。教学设计不仅会影响教师讲授的内容,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学生的思维方式。然而,部分教师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往往还是强调以知识为主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如:阅读课的教学,部分教师中大部分的教学设计还是以基础知识为主,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作家作品的生平背景以及阅读文本的内容和写作特点上,而真正探究做平思想内涵或者说深入探究的则为数不多;在做公开课时,教师会让学生围绕着一个问题讨论,学生讨论激烈,教师为了展现课堂的良好氛围会延长时间,但消耗时间过多,占用过多的一定量的学习时间,降低了公开课应有的学习效率。

二、提高实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措施

1. 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积极备课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领导者,身上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对于目前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要求。因为教师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学生的水平和素质。因此,必须要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对于课本中基础知识必须要加以学习和巩固,因为基础知识是发散思维的根基。对于教材内的基本内容一定要好好研读,并且要求学生认真的学习课本中的内容。教师在课前还应多查阅相关资料,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提升自我,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使自己的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2. 树立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明学习中不可缺少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否则就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线,学生无法得到预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必须倡导合作交流学习,树立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集思广益,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和整体素质,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3. 创设情境,营造愉快、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当学生心情舒畅时,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反之思路狭窄,思维迟钝。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现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学会倾听、取长补短。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