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活动

高中语文活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活动

高中语文活动范文第1篇

一.课外语文活动的意义

(一)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情操

通过课外语文活动的开展,如组织讨论、采访、辩论、知识竞赛、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特长,也可以组织有特长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校外的比赛,通过这些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让学生从活动中获益,从而明辨是非,培养其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应改变过去只注重课堂教学,忽视能力与思维培养的错误观念。通过课外语文活动,比如播音、采访、表演、辩论、演讲、写作、朗诵等给学生提供技能训练的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锻炼学生的管理、组织与社会活动能力。如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与辩论赛,可以锻炼参赛学生临场应变、思维与表达的能力,组织比赛的同学可以提高组织、安排、合作、分工、筹划等方面的能力。

(三)立足课堂同时超越课堂

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对广泛地获取生活信息、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中阅读、学习和课文相关的资料、书籍,参加与课文有关的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方法与知识去指导实践,可以对课堂知识的学习起到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比如,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的课本剧表演,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创新心理需要,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培养学生对角色心理、表演艺术等多方面的理解能力。

二.多方挖掘语文课外资源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并从中挖掘语文课程资源

校园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地,有效地利用教室、校园等场地,建立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环境,同时将这种环境当做语文课程资源之一加以利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例如:可以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评比栏”、“图书角”、“学习园地”,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作文书法等。由学校学生会、团委、政教处联合组织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对人、社会与自然的理性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另外,还可随意地举办影视欣赏撰写影评、对对联、猜谜语、知识竞赛、名著点评会、诗歌朗诵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校园环境中多种渠道学习语文、感受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探索语文课程资源

网络资源具有良好的视听效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网络资源可以克服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因此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学生感受最深的是亲身体验的事情,但是书籍、网络、电影、电视等媒体对学生生活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而及时的间接生活体验。互联网上瞬息万变的知识资源,是学生用之不尽的素材库。如可以运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搜索相关主题的散文或古典诗歌,让学生自行朗读录音、配以音乐或使用多媒体画面,在班上进行展示交流,同时实行评比,在愉快的气氛中培养学生学习古典作品的兴趣。

(三)在社会实践与现实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广泛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组织具有家乡特色、地方文化的语文课外活动,从而培养高中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例如,让学生利用课外实地考察,撰写研究论文,最后再进行班级交流。从而让学生感受生活,增强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

三.结语

高中语文活动范文第2篇

一、讲故事,激发了学习兴趣

以往留下预习题,学生总不爱做,或大打折扣地应付一下,这次不一样了,这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并且还有合理的理由,课堂上学生的故事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有人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梁祝的故事,有的讲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霸王别姬的故事,还有的甚至讲出了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位同学讲了陆游和唐婉的故事,并读了他们的《钗头凤》。从找故事到讲故事,这一过程就是一个筛选吸纳知识的过程,就是开窗透绿的过程,这节课平时打盹的醒了,走思的回来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谈情说爱”。

二、评故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每讲完一个故事,都有自己的评论,有的同学认为楚霸王是真正的英雄,他在末路之时依然和虞姬不离不弃,这就是真正的爱情,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有的同学认为,陆游虽是一位爱国诗人,但在爱情方面就是一个懦夫,屈从于封建礼教,他认为,为难之时不能担当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还有的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他们不该双双为爱殉情,可以选择离家出走,最好的反抗不是死,而是活着,争取最后的胜利。看到他们带着稚气的脸上洋溢出来的激动,我暗自窃喜,这些观点对与不对又有什么关系呢?本来他们就是幼稚的年龄,关键是他们的思想被激活了,敢于表达自己的心声,张扬自己的个性这就足够了。

三、抢抓时机,进行情感教育

正在大家激烈的讨论中,有一位同学突然向我开炮:老师你是成年人,你说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看时机已成熟,就说,其实每一个时代的爱情都或多或少的打上时代的烙印,那么新时代的真正爱情是什么呢?我展现了舒婷的《致橡树》,同学们你们读完这首诗就能找到答案,最后同学总结:极力攀附的爱情,单方痴恋的爱情,一味奉献的爱情都不是真爱情,这样的爱情不平等,不独立。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平等独立,心心相印、福祸与共,相知相依。就像橡树与木棉一样相依相伴的共担风雨。此时我又问同学们:现在你们长成参天大树了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没有”。你们的枝叶还不够繁茂,还不能独立地承担风雨,现在正是蓄积力量的最好时机,在你人生的前方一定有一位你最爱的并最爱你的人在等着你,你们将携手共度美好的人生。此时掌声四起。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实践活动课确实能开阔学生视野,弥补语文素养不足的缺陷,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促进语文的教学。一堂成功的语文活动课离不开老师的精心设计,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设计要考虑以下方面。

一、关注学生,抓住学生的“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无论设计哪种活动课,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从书山题海及高考的压力中得到暂时的解脱,享受到语文学习的愉悦。如我现在执教于一所艺术高中的器乐班,在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我挑选了一些经典篇章,让学生自读诗歌,通过合作为诗歌配背景音乐,学生一听,顿时来了精神,玩音乐这是他们拿手的,但真正操作起来,他们才发现,要想为一首诗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必须了解诗歌背景、意境、情感等,然后再找合适的曲调,但毕竟这种形式他们喜欢,活动课上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和高超的弹奏技艺着实令我大吃一惊,课后他们都说,这首诗并没有刻意去背,但都记住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将学生永远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创设一种宽松的,愉悦的教学氛围,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一定是学生向往的殿堂,这样的语文活动课才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二、关注教材,把握语文的“魂”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精神的沃土。语文教材从厚重的中华文化中,精挑细选出最经典的作品,就是让学生和优秀的文化接触,和高尚的灵魂对话,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形成独特的文学气质。然而语文课本和语文课堂都只是“大语文”的沧海一粟,语文活动课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补充,关注教材,适当穿插语文活动,不但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还可以开阔视野,如开展“名著导读活动”、“我与‘大家’对话”等;同时,语文教材的后面的梳理探究也是很好的活动课内容,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等等,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永远都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展现语文的魅力。

三、关注现实,聆听时代之“音”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那种封闭式学习方式早已不适合当代学生了,高中语文的学习真正营造的是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的学习氛围。电子通讯技术为囿于学校的莘莘学子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他们看到了五彩的世界:国际形势、社会焦点、人生百态、世间万象……这些都会被他们捕捉。语文活动课的设置也要关注现实,这样不仅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同时还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学会用独特的视角去观察思考问题。如观看“感动中国的人物颁奖晚会”后,可以谈观后感;可以畅谈“在新时代——我的期待”等活动。通过组织系列紧扣时代脉搏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关注华夏冷暖,胸怀五洲风云,同时让他们开阔心胸和视野,树立远大理想,从而引导他们实现自己的多彩之梦。

高中语文活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语文活动课程 四个“忽视” 解决途径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正轰轰烈烈地全面展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于语言文字的规律”,因而构建语文活动课程成为语文课程体系的一大突破,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然而当语文活动课程作为课改的新理念、新实践异军突起之际,却出现了诸多形式化的,比较突出的是以下四个方面。本文对此四个“忽视”的成因及其表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途径。

1.忽视思维能力的锻炼

语文活动课程,顾名思义就是要“活”起来、“动”起来。“活”主要指课堂形式、活动设计的灵活;“动”,不仅要求手动、口动,而且要求“脑动”。而我们却常见一些语文活动课还停留在“动”的表层形式化上。活动中设计的问题浅显,往往缺乏思维含金量,无须学生进行思维的锻炼,甚而在课堂上出现模仿狗叫熊爬的低幼倾向,让人咄咄称怪。设计者往往为了让课程冠以活动课程的时髦标签,在活动中贯穿着不是问题的问题,形式上似乎也有分组讨论、问答对话,但整个活动过程仅仅流于形式,成为美丽易碎的花瓶,成为课堂可有可无的装饰。缺乏思维价值的答案不言而明,所谓的活动安排还有什么价值,又怎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活动实践可以以课堂为阵地,也可以走出课堂,如影视欣赏、市场调查、走访社区、参观人文景观、了解民风习俗等。然而如今的影视欣赏成了热热闹闹看电影的表象活动,参观人文景观、了解民风习俗竟演化成了单纯的视觉旅游。而关于影片的创意、风格、主题的探讨,人文景观的内涵及现代意义,民俗的变迁和保存,这些颇具思维价值的活动却被忽视淡化。

活动课程应该设计难易得当的问题,既符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知识和思维能力要求,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活动要让学生经过探讨合作体验到收获感。预设的问题应如同树上的果实,让学生努力跳一下就能够摘到。而这个“跳”的过程正是活动课程中思维素养得到培养锻炼的过程。高中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具备较高的能力和思维层次,比如学习资料的收集、整合、分析,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多角度对比,社会文化热点的辩证探究,等等。教师通过语文活动课程,让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与时代的脉搏合拍,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辩证分析、敏捷应变、准确表达等能力。

2.忽视教师主导的作用

为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中的主体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些语文活动课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活动设计纸上谈兵,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畏首畏尾,不能机智地调整活动进程,甚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抢了学生的“风头”。学生完全自发的活动,怎一个“闹”字了得。

诚然,语文活动课程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参与,目的也在于激发学生内心的语文学习冲动,并努力通过活动课程使之定型,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并促进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学生的创造精神。语文活动课中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无论是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还是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处处体现教师主导的作用。例如在《祝福》活动课上当学生就“到底是谁杀死了祥林嫂”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后,产生不同的意见观点时,教师应该发挥主导的作用,相机点拨,结合创作的背景动机,精要评点,给出主导观点,而不是用一句“大家说得都很好”来敷衍。

为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处于“动”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工作以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活动程序,优化活动课课堂结构。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语文活动课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得益彰,不可偏废。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教师要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既有直接明示,又有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和疑问时,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将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语文活动课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又与教师”导演”和指导密切联系,不过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地表现。因为活动课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的了解,而且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活动需要、活动能力等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的方案、程序,进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活动课中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忽视一维目标的落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一些语文活动实践的目标却一味地定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美其名曰实现“人文”目标。于是语文活动课穿上“人文”的外衣,美妙的音乐之声此起彼伏,各样精美的图片动画变幻纷呈,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狂轰乱炸后究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获得了什么,提升了什么,不得而知。在自认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下,片面地将语文活动课程与人文性画上等号,过于强调“人文”的形式化只能将语文活动课引入死胡同。

在具体的活动教学实践中,三维目标应该是教学目标拟定的总体思路,而不是机械地要求把三种维度照搬到每个活动设计中,成为新课程对活动课程的统一要求。不同的活动过程设计的侧重点,就可能落实到不同的维度目标,三个维度的目标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很难在每一个活动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落实方法和途径。教师更不必在确定活动目标时面面俱到,牵强附会,非“人文”不可。

语文活动课必须生动活泼、扎实有效,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同样可以在活动中实现。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学生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绝不能因片面追求活动形式愉悦性,而忽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汇报展示学习成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语文活动课程有助于真正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翼齐飞。语文活动课能做到把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使知识活灵活现,更好地把语文教学的审美和人文因素挖掘出来。

4.忽视态度品质的养成

现今对语文活动课的评价,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评课者,都会找寻活动中的亮点,津津乐道于活动设计的最终圆满完成,以至具体说到到活动中某某同学功不可没,甚而这个亮点还是老师与个别同学课前早就“心有灵犀”的。殊不知这个亮点,恰恰暴露了语文活动过于强调“圆满”的形式化,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个性品质心理的养成。

语文活动课必须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学生在个体上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如有的学生喜欢阅读艺术作品,有的学生喜欢看电影和戏剧,有的学生喜欢写诗歌散文,有的学生喜欢辩论朗诵、演讲。多样的语文活动课,正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知识能力缺陷有目的地加以锻炼。如学生在“听”“说”方面的能力较差,那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就可鼓励他参加演讲比赛;学生在写作方面不足,那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就可动员他参加校园新闻写作报道组,使学生在语文的缺陷方面得到锻炼和补充。

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绝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教师在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语文活动并不以目标圆满完成为终极目标,更应该关注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和端正。活动课本身所富有的实践性、群体性、参与性,就是学生强劲潜能的诱发剂。学生们在一次次“语文活动”中所释放的活力,往往为教师始料不及。学生在好动、好胜心理的驱动下,对每次活动兴味盎然,竭力投入,人人参与并评判,虽有高低,但大家同在一条起跑线上,是公开的,活动着的,显得平易公正,劣者不馁,胜者也为多数认可,乐于容纳与借鉴。活动对班级整体智能的促进更是显而易见的。群体因其活动,个性得到张扬,相互比照、激励,因而产生出可喜的“爆发力”、“探索力”、“凝聚力”等。主动探索的态度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欲望。在活动课中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些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

优秀的语文活动课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心理。在活动课中首先,使活动小组的学生之间获得一种认同感,通过目标一致的努力和奋斗,使彼此之间感情融洽,心情舒畅,亲密合作,从而产生美好的心境,这能使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协作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在这种美好的氛围中,学生就不会把学习当成沉重的负担,也不会带来过重的焦虑,而是会思路活跃,想象丰富,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如在课本剧的排队练过程中,学生们自由组合,通过排练、对表演成败共同的关注,他们的创造力和探讨问题的精神在相互的协作中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终的目标已不再是简单的语文能力,而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语文活动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郭沫若语),使他们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欢乐。语文活动课程的开展,应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有机地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以实现其多功能和高效益。因此语文教育的多功能高效益,全方位多层次的精心实施,语文活动课程可谓重担在肩。对此,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深刻地认识到当前语文活动课程中存在的形式化误区,摒弃不足,让语文教育走向更广阔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庄文中.审订中的语文新大纲体现了新思想、新观念.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

[3]于漪.弘扬人道 改革弊端.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6).

高中语文活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学习活动;活动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理念做出了清晰的解释,明确指出要“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要“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科学、合理的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能有效地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同时能够提高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在广阔的活动空间中发挥自己的语文特长,发展个性化特征。[1]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首先,部分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思维与模式深刻的影响,教育理念相对而言较为传统与落后。这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习惯于将自己置于中心与权威的位子,完全按照自己的经验与意愿来设计、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而忽视了新时期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忽视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学工作往往缺乏针对性,教学活动效果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其次,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决定了高中时期的师生双方都会面临异常紧张的升学压力。因此,大部分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仍然停留在“知识本位”的层面。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活动均没有正确的认知,只是将目光与焦点聚焦于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上。课堂教学工作以机械化的训练与反复的知识讲解为主,没有多余的精力设计与参与学习活动。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成为了阻碍语文学习活动有效实施与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语文学习活动的内涵与意义

语文学习活动具有两大值得关注的要点,一是“学习”,二是“活动”。“学习”这一要点将语文学习活动与常规性的语文活动区分开来,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活动”这一要点则表明了语文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与活动性,是不同于单一的知识讲解式的学习的。简单来说,语文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所进行的以获取语言经验、提高语言能力为目的,通过听、说、读、写、思考等各项技能来综合运用的一系列的自主行为过程。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首先,语文学习活动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贯彻与落实,有利于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朝着更深层的方向发展,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其次,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促使教师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让教师与时俱进地创新课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再者,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学生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促使自己充分调动已获取的经验与知识,提升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最后,适当的语文学习活动能够鼓励师生全身心参与其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切实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2]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探索

(一)开展趣味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字词、诗句、文言释义等需要学生重点识记的基本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在高强度的学习中十分容易遗忘。常常要经历一个无比枯燥的机械化重复过程,学生难免会在反反复复中失去耐心,学习积极性也可能由此遭受打压。此时,如果教师依旧沿用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不但成效不佳,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抵触的消极情绪。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引入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游戏活动来调节知识记忆的枯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习的压力。例如,在重点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你画我猜”的游戏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调动其思维与肢体,加强学生对于字词内涵的理解与记忆。在诗句的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飞花令”的游戏活动,以某个意象为主题。学生既能够全面回顾所学诗歌、强化记忆,也能够在大量描写同一意象的诗句中对该意象所承载的情感与内涵产生新的品味,形成更加完整的理解。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开展趣味游戏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主动积累、梳理语文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语文活动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活动式”教学;研究

时代呼吁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就要有创新性教学,以培养具有主动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但是,应试教育下的语文课堂,缺乏生机,欠缺活力。一个偶然机会,笔者接触到肖家芸《语文“活动式”教学》一书,深受启发。

一、概念

所谓语文“活动式”教学,即“以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语文主体能力综合(知、能、情、意)发展为目标,借助学生听、说、读、写、思等言语实践活动,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操作性的全程教学形式”①。其基本理念是“教学活动化”和“活动教学化”。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传统语文教学的侧重点是教师如何教,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体性、主动性。而语文“活动式”教学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让课堂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一个有生机、有活力、有生趣的高效课堂,是一个学生高兴学、学得会、记得牢、能融会、善贯通、有提高、会应用的活动课堂。

三、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觉器官一起上阵参与记忆,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够提高感知的效果,这叫做“感官协同定律”。“活动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收获的知识记忆准确、记忆持久。

四、创新性活动

1.期末复习汉字听写大赛

笔者吸取中央电视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模式及成功经验,以《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高考须识记字词、成语”为主要内容,唤回学生久违的书写热情,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解救学生于不书写、提笔忘字导致的母语情感淡化危机,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更为学生搭起了夯实基础、训练基本功、获得成功的平台。

2.“唱”古诗

“唱诗”这一活动最初的创意灵感来自哈辉的“新雅乐”。新雅乐是集“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的“新乐”。当然,笔者与学生只努力做好“诗歌、音乐”的有机结合。

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唱经典古诗词曲目,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演唱者:曹颖),《明月几时有》(演唱者:王菲),哈辉成品《礼》等。第二阶段,自主配乐唱诗。配乐方式:(1)字数吻合;(2)曲风一致,如,杜甫的《登高》,沉郁顿挫,所配曲风就应凄凉悲转;(3)曲调应简单易学,有较强的操作性。

古典诗词、文言文是国学的精华,让“消失的让人心疼的中国古典文化”在“活动式”语文课堂上流光溢彩,莫不是语文老师的欣慰!

五、在运用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活动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且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避免台上活动的学生是“主角”,台下的学生是“看客”的现象产生,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活动中来。

2.“活动式”教学的结果不是热闹,而是效果

“活动式”教学,不是为了肤浅地取悦学生,不是为了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只看到在“活动式”教学课堂上学生的热闹,教师应精心设计每次活动,注重每次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3.要处理好学生“活动”和教师“讲解”之间的关系

把学习、探索、体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就负责“引导”和“点拨”。

六、结论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场”中,学生不再是无从而盲目地只顾接受知识,而是以一种想学习、敢想象、能创造的姿态投入到宽松愉悦的情境“场”中,学生从思维、语言、组织、合作各个方面获得整体性的训练和发展。

“活动式”教学的开展,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在创造性使用教材、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达到了师生共同和谐发展的双赢目标――学生爱语文,爱学语文;教师爱语文,爱教语文。

语文课堂“活动式”教学是在新课程教改的洪流中脱颖而出的一支生力军,还需要处于教学一线的语文同仁们在切实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创新,逐渐形成语文“活动式”教学的基本流程、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注释:

①肖家芸.试论语文“活动式”教学“场”效应的生成[J].学语文,2002(01):8-9.

参考文献:

[1]“语文活动式教学”实验课题组.语文活动式教学课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肖家芸.语文活动式教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3]田慧生.活动教育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田慧生.活动教学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陈浩.语文“活动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学语文,201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