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完善的教学体系

完善的教学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完善的教学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完善的教学体系

完善的教学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三级教学管理;管理体系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学管理的幅度和难度也在增大,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与基础教学,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应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从外部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向内部微观管理体制改革转变[1]。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于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体系。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现状是“校-系”两级管理体系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并存[2]。目前许多高校的“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各级管理主体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如何完善三级教学管理体系,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围绕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3],探讨激发教学院和系部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为“校-院-系”教学管理体系的运行与完善提供切合操作实际的方法与建议。

一、目前“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校级管理权力下放不足

目前,大部分的过程管理和环节审批仍然集中在学校职能部门,决策和管理权限也主要集中在学校层面,管理重心并未真正下移。当执行力这一因素的重大作用被忽视时,新发展目标、新的管理制度和新的实施方案的制定文件往往成为了学校层面下发的空洞的文字游戏,降低管理效果。

(二)教学院职能定位不明确

教学院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职称评聘、人员调配、人才引进、经费调度等方面的管理自主性和决定权不够,成为简单的上传下达的执行机构,对于一些本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学院却不敢管或不愿意管,虽然不易出错,却容易致使教学管理安于现状,办学的依赖心理越来越严重,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教学管理工作缺乏活力和生机。

(三)系部功能弱化

很少有人研究教学院所属的系部功能和系部目标,高校预算也鲜有给予系部教学活动的经费,系主任岗位也属于兼职设置,系主任地位、任务和职责也没有在校级层面上明确,系主任属于没有行政级别的“科级”干部,系部教学管理档案的分类及归档范围没有标准,教学建设、研究、改革、监控等资料的保存完整性没有保障。学校对系部工作的不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系部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导致系部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者陷入日常琐碎的事务中。学校或教学院没有系部工作的绩效评价,缺乏对系部未来工作的导向作用,系部工作质量的差别没有在学校、学院的管理机制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在“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下,校院系有各自的职责分工:学校主要负责目标管理和监控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与教学质量;学院重点负责学科建设并监控专业、课程建设过程;系的重点是负责专业建设并保证教学质量[4]。

(一)一级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宏观决策与调控的核心能力

一级管理组织包括学校党委会、学校行政和各职能部门。一级管理组织主要通过制订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制度框架、任免干部、考核绩效、检查实施过程和落实情况、筹措并分配经费以及提供服务保障等实施管理。1.作为教学主办者,宏观管理权由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负责。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握并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不偏差,确定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必要的机构设置,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筹措办学经费;另一方面要负责校园基本建设,扩大对外交往,注重考核评估与监督管理的协调性等协调性工作都是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的主要职责。2.校级职能部门应主要负责制定总体目标和发展的宏观政策。学校职能部门包括人事、教务、财务、科技、资产、对外办事处等部门及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等,职责是根据行使职能分块处理学校的具体事务。凭借学校政策与各项规章制度的导向作用,利用外部因素影响来引导教学院各项活动的进行,使用目标、规划、督导、评估和经费投入等杠杆因素直接调控教学院的具体工作,进而间接调控学院的教学管理目标,促进学院工作的科学有效发展,使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与学校宏观发展的总体目标相适应。

(二)强化教学院教学建设和实施的主体地位

教学院对各个具体专业、具体学科的情况最了解,教学院应该是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主体和中心,应担当起本单位教学管理的重任[5]。教学院主要负责业务管理,制定具体计划和执行上级方针政策;既充当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者,承担着教学科研、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及学科建设等重要工作的任务,又是执行者、控制者,负责维持教学秩序,组织日常教学活动和具体的学生管理。(1)教学院应具有自主的教学管理权限。教学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学校应该实行“准企业化模式操作”。即按照教学院的教师及学生人数、课时数、实习实训所需经费等按比例下拨各项资金。学院可拥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限,包括制订、调整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经费管理权与使用权、教师岗位津贴分配权、教师岗位聘任权、实验室管理权、学科专业规划建设权,使教学院成为办学管理实体,充分发挥其从事教学管理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2)教学院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教学院在拥有更多自时,义务和责任也相应增加。明确规定教学院主要领导的管理职责;设立学院的教学委员会,主管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咨询、研究工作;应定期研究讨论学校的教学工作,并向学校提出相关建议;充分发展发挥教学骨干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学校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等业务骨干作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和主要完成者,在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重视培育教学名师,提升教学团队,鼓励并大力支持他们发挥在基层学术事务、教学、科研以及学校民主决策中的作用。

(三)夯实系部管理职能

学院所属系部是学院领导下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其设立与调整的依据是一个或多个相近专业,或者是与产业链相对应的专业集合;也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科研单位,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是直接在系的组织下进行的,教师依课程(或专业)和兴趣组成课程(或学术)小组,负责组织和落实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和科研[6]。系部的工作效率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各项教学工作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教风和学风建设。每个系部把本系部的教师管理好,问题解决好,保证每个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都能不断地提高,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也就能得到提升。1.设立系部教学管理的专项经费预算。每年由学校人事处核定学年度每个系部的教职工人数,确定经费标准和经费总额,规定系部教学管理费、办公费、学术活动费、差旅费、短期培训费等支付办法。2.明确规定系主任的权益与职责,择优选拔系主任。通过制定《系部主任工作职责》,明确系部主任的义务、职责和权力。适当提高系主任的待遇,有利于调动系主任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相应的鼓励机制,激发系主任工作的创造性。3.制定《系部评估质量标准》。按照标准规定,对系部工作和成果进行定期的检查与评估,对评估优秀者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对不合格者要求限期整改。通过系部评估质量标准,各个系部不断自查和改进,通过实施科学规范管理,以创建优质高效系部。4.定期召开系主任工作会议和教师代表座谈会,加强教学院与系部之间的沟通,加强对系部工作的指导,及时解决系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束语

文章探讨了高校实施的“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优化的关键是明晰管理层级,校级管理主要行使宏观决策与调控职能,切实加强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为其赋予更多的教学管理权限,学校和教学院必须夯实系部的基层管理职能,增强其日常教学管理和常规性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作者:谢献忠 聂忆华 刘丽芳 钟新谷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杨西玲.高校教学管理机构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2,4:83.

[2]王海骊,张兴.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100.

[3]赵保全,孟莉,刘圣汉.校院两级管理十年研究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27.

[4]孔焱清.关于校院系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46.

完善的教学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86-02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经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职业教育“工学交替”、“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构建和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针对当前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不足,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完善:

一、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所在,没有一支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学将无法得以实现。当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绝大部分来自于高等院校,是学科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有较高理论素质的人才,但实践方面的经验欠缺,实践能力需要不断加强,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其实践能力的提高:

1.鼓励教师去企业生产第一线挂职锻炼。一是可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技能;二是可以不断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完善理论;三是可以培养和发展教师应对实践问题的能力及各种品质;四是促使教师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实践的体验注入到理论教学中,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认识,并可通过实例分析,撰写一些精彩的案例,通过分析研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加强校企合作,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一方面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高级技师、管理人员等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丰富教学手段,并将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入到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建立企业兼师与学校专业教师的身份互换制度,让其结成师徒关系,传授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

3.支持教师参与企业、行业的课题研究。美国哈佛大学MBA学院以研究案例著称,即以企业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让学生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不但为企业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课题研究,不但能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对专业教学也有着重大意义。

4.让专业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学习,以不断吸收新技术,掌握新技能。一方面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学历层次、提升学识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应定期派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同时掌握市场动态及最新的技术,不断为学校专业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针对企业的实际需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也要根据实际岗位的需求,“闭门造车”只能永远落后于技术的进步,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模式,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可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1.信息化。一方面以计算机作为工具,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一体化教学中。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使学校教学模式产生大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时空观念和学习方式也将发生转变,教育的内涵和功能、培养目标以及接受教育的途径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并产生新的飞跃。另一方面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通过平台教师可以上传教学课件、建立试题库、进行网上测验、开设学术讨论区、实景课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发挥网络优势,为学生和老师提供更加便捷的课下交流平台。

2.产学结合。由于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生产一线,单纯依靠学校来开发设计及实施课程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必须有生产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各环节,将实践技能融入到课程,才能培养出适应岗位需要的人才。例如我国的项目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都强调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

3.职业群集化。职业群集课程模式是以职业群作为课程编制的出发点和基础,包含有广泛选择性的职业准备教育、职业群集的知识内涵以及基本技能、接受未来延伸教育的基础等内容。它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工业教育系主任梅烈博士所创始的。职业群集课程中包含两部分内容:该职业群共同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职业的入门技术。

4.模块化和综合化。在专业课程方面采用针对岗位的“模块化”课程和“综合化”课程。通过不同模块的灵活组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通过加强课程“综合化”,减少不必要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重复,并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是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要,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实现两个变革:

1.转变师生角色。正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过程中,学生不再是一个“受教”的个体,而更多的是一个学习的“行动着的主体”,教师不再是一个“施教”的个体,而更多的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咨询者、协调者,师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是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一体化教学要将课堂“交给”学生,而不是教师“灌”、学生被动“学”的“填鸭式”教学,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也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另一方面,课堂也不再只是单纯的教室,可能是实验室,也可能是车间、技能大师工作室、实训基地;教师也不再只是学校专业教师,可能是车间技术人员、技能大师、车间管理团队。

2.强化校企合作。职业院校的任务就是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没有企业的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就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但企业的参与不应停留在“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形式上,而要将企业与学校紧密联系起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人才共育,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融入企业的元素,如企业文化理念、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经营运作模式等,可以将一个教学班作为一个小企业,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实现从学生向企业员工过渡的过程。

四、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条件,一块黑板、一张讲台、一支粉笔是不可能实现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可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可参照以下方式建设:

(一)校内实训基地

1.企业真实场景的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通过学校自身有计划的不断投入建设资金,充实实训实验室的各类仪器设备,特别是仿真模型;另一方面,积极探求校企合作的机会,采取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开设校内模拟生产线、技术开发部、生产管理部、销售部等等,营造校内实训场地的职业氛围,并以此组织和开展校内专业实训。

2.虚拟专业实验室及实景课堂。以校园网络建设为平台,加强与企业、软件开发商的合作,积极探索开发网上虚拟车间、工艺实验室等,同时可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实景课堂,通过多媒体教室的电脑终端,把企业生产一线的实时图像传输到一体化教室,生产岗位上的操作人员可进行现场的示范实训教学。

(二)校外实训基地

1.构建“专业型”校外实训基地。一是在企业生产车间建立车间教室,由车间技术骨干、管理团队任兼职教师,一方面传授技术理论知识和生产管理知识,另一方面指导学生现场操作,并可以完成部分生产任务。二是校企共建“双主体”二级学院,即在企业建立以企业冠名的学院,以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学校负责理论及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企业负责实践技能培训教学。

2.构建“顶岗型”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就是根据企业需求,将学生安排到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中,让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顶替在岗工人的工作。顶岗实习使学生和实际工作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学生有机会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并掌握相关的技术;同时学校可实行“旺入淡出”弹性学制,解决企业生产旺季“用工荒”的难题,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的重要方式,也是职业教育走出困境、实现服务社会经济职能的必由之路,理实一体化教学必将带来职业教育的又一个春天,造就中国的“双元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姜锐,吴建菊,姜潘惠.国内外高职教师能力培养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8月中旬刊).

完善的教学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学院教学质量 保证体系 完善途径

一、学院教学质量现状

自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各院校的办学规模均大幅度上升,但教学质量有所下降,因此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新形势下,学院要确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来提高其整体办学水平,使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它主要由课程的内容质量、教师的教授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学管理质量构成。课程内容质量主要是由教材的内容决定的;教师的教授质量主要由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决定的;学生的学习质量主要由学生本人决定的;教学管理质量是由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方法、教学评价指标等因素决定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高等院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使其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协调运转并发挥各自的最大效益。因此,教学质量各要素之间的组合越合理,配合越协调,教学质量的整体优化效果就越好,教学质量也就越高。

二、完善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途径探究

(一)加强教材和课程内容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依据之一。教材建设是各学院教学基础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人才的重要保证;是各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巩固教学内容、反映教学成果的表现。所以各学院应根据自身需求,不断进行教材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和建设,以满足学院人才培养需求。

课程建设的生力军是教师,学院应建立可行的激励机制来发挥教师的能动性,鼓励全体教师参与课程的建设和研发,并将自己的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丰富课程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完善学院的管理制度,实行管理规范化。

规范化管理是形成良好工作习惯,提高组织执行力的重要手段。规范化管理的要点是坚持对各个过程遵循:该做的写下来(制定流程和制度),写下来的要做到(认真实施),做到的要有记录(评价和改进)的基本原则进行管理。规范化的学院管理应该从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文件体系入手,从而确保学院全面教学质量的提高。

1.完善并实施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

科学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的保证。在规章制度中我们既要确定可行的质量目标,又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涉及教学质量管理各个要素的质量管理流程,并能明确各要素之间的职责和功能,促进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杜绝“人治”现象的发生,实现管理的规范化。

2.实行全面管理,实现质量要素最优化。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领导、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因此,在教学质量保证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努力使各因素之间形成最优化的组合。

3.实行学术民主管理,保证学术权力。

为克服学院内部管理体制中存在学术权力弱化、行政权力泛化的弊端,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术权力在决策中的作用,使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互制衡,协调统一,改革学院的现有决策模式,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将权力重心下移,加大四系、一部的自主管理权限,充分发挥系、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系、部是学院学术活动的基础,教学、科研等学术活动主要由各系、部的教师所承担,系、部应当在教学科研活动中拥有充分的自。

(三)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保证教学质量。

传统质量管理模式机械性突出,注重建立等级鲜明的管理机构和刚性化的规章制度,忽视组织雀鎏遄饔玫姆⒒印H面质量管理(TQM)属于“人本模式”,它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并通过对人的行为管理与激励,促使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学院的教学质量是学院各单位、各教学环节质量的整体反映,它涉及学院的各层领导、教师、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学生。教学质量管理的每一环节,每一个要素,具体到每一个人,都是体系有效运行的保障,因此,强调各司其职,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确保体系有效运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院教学质量的主要体现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保证学院的教学质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建设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主体,是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元素。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学院教育质量的关键。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所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各高校之间的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在竞争中建设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也是学院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师资队伍思想政治素质。

教书育人是为人师者的本分,但现实中,高校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更多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而忽略了育人的本质。他们往往是踏着铃声进出教室,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因为他们除了上课外,还有与自身利益关系更大的科研任务。所以,学院应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促进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更好地担当起教书与育人的重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职业性质要求每位老师都必须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良好的个人修养。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养成有无法估量的影响。所以教师有义务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度的责任感,从而时时处处能够成为学生成人、成才的楷模。

3.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教师个人的业务素质。

教师的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学院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关系到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全体教师都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保证学院的教学质量。

(五)完善教师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做好教师的管理工作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他们的教学工作状态和质量,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工作状态和质量。为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高等院校必须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并将量化考核结果作为对每位教师进行年度工作考核的主要评价依据,并适时、客观地做好信息沟通,促使他们更加重视和加强自身的教学工作,以达到提高教师整体水平的目的。

1.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保证教学质量。

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从评价方法来看应属于质量监测性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个别差异性,加上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是复杂的人,以及目前评价者们由于年龄原因所掌握的人的评价理论薄弱的问题,都导致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随意性、复杂性和模糊性。但是课堂教学的评价是一项不可回避的工作,否则大家就无法监督、检查和改进教学工作。

2.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经验告诉我们:要想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学院应当淡化教师考核测评的鉴定性和评比,强化其过程性和反馈性,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这一切的实现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保证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有效途径。

学院在构建其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过程中要始终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也要重视全员参与意识的培养,重视技术、管理、人员诸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重视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全面协同作用,从而实现由监督检查向指导服务的转变;实现由“他监控”变为“自监控”的转变;实现由“制度约束”到“文化融合”的转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才能确保学院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真正发挥其作用,实现学院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丁杨,赵敏.专家谈高校学科建设与教材教辅出版使用[N].光明日报,2005-12-18.

[2]陈玉琨,代蕊华等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熊志翔等著.本科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康宏.我国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

[6]童康.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探究[J].高教探索,2007.1.

完善的教学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内涵 现状 支持条件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并具有实践操作性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高校内部自身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政府、社会通过对高等学校认证、评价等措施而建立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高校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程序、制度和规章,运用测量和评价等手段,整合内部各类教学资源,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符合社会、个体、学校的需要,同时“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育组织学习系统,构成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1]

二、现阶段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依赖于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辅以物质奖励形式的激励。客观地讲,以监控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教学过程的测评和监控、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教学质量意识的加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它的不足。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被掩盖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考核老师,还是推动、改进教学?是为了选拔、淘汰,还是发展教育?前者侧重于鉴定等级、区分优劣、排列名次;后者侧重于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改进教学,这才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前者是以监控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定和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比较成功的经验分析来看,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必须淡化评估的鉴定性和评比,强化过程性和反馈性,促进教师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二)监控产生的“负效应”挫伤了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教学效果的滞后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监控信息的样本量,师生之间、教师之间、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公正意识的状况,都影响着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无论是学生评教,还是专家或领导评估,都要对教学作出量化评估,其准确度不可能不产生偏离,如果偏离过大,就会挫伤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因为,第一,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不足以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第二,有的教师很可能会因此而讨好学生,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第三,有的学生打分随意、不严肃;第四,不区分课程性质、课程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关联性的评价,不能真实反映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而失去公允;第五,专家或领导评估,如果只听了教师的一堂课,就得出评价结果,必然失去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2]

三、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涉及学校的各部门、各个工作环节,大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挥系统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挥系统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部分,具体指在校党委和主管校长的具体领导下,以教务处为主形成的运转灵活、上通下达、权威高效的运行机构。从整体上看,指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按照学校总的教学质量目标,把分散的教学过程质量要素和质量管理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使教学环节有序运转、规范协调,收到教学质量管理的最佳效果。从具体的运作上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学校,包括校长、分管副校长、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务处。在这个指挥系统中,这一层次承担了教学质量管理的决策、指挥、组织和调度的职能。其中,教务处是教学质量管理指挥中心,它起着上情下达和下请上传的作用。对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领导,它需要如实反映教学质量的现状,提出质量改进的建议和教学改革的设想,为学校作出合理的教学质量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学院,它是代表学校行使全校教学质量管理责任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方案,筹措教学经费和改善教学设施,开展经常性的教学调研,组织教学质量的评估和检测,确定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的原则,落实或实施相关教学政策。

第二层次是学院。其主要职责是依照学校的使命、人才培养要求和教学质量标准,管理所属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和修订,协调教学环节的组织,检查课程实施的效果,完善教学基础建设,确保教学文档的齐全,监控各专业和教师个人的教学质量,指导和协调实践性教学活动等。

第三层次是系。系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和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和措施,对所属专业的课程实施和教学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包括专业改革、课程建设、教材选用、讲义编写、教师业务培训和进修、教研活动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学生学习指导和开展本专业毕业生追踪调查等。[3]

(二)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系统

教学信息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没有准确、全面、客观的教学信息,就无法保障高校的教学质量。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系统包括教学信息收集、教学信息处理、教学信息的评估与诊断和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的收集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有专家的信息、有校督导组的信息、有校领导的听课信息,还有学生的听课信息。教学信息的处理应该科学和全面,对一个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和全面的评价,只听一堂课或是只看教师课堂上的讲课表现是不充分的,要有足够的、长时间段的课堂教学样本量,以及教师课前的备课情况,甚至要考虑课程的性质,这样才能保证对教学信息处理的科学、合理和公正。收集大量的教学信息以后,对信息进行评价和诊断,形成结果,并将结果反馈给被评估者本人,不排序、不对比、不公示,目的是帮助教师改进和提高教学。教学信息的反馈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实现,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校长可以查询全校教师的评估结果,院长可以查询本院全体教师的评估结果,系主任可以查询本系全体教师的评估结果,而教师本人只能看到自己的评估结果。因此,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教师的“隐私”,教师看到学生或专家对自己的评估,就可以去分析存在的教学问题,思考如何提高、如何改进。

(三)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督导系统

督导系统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约束机制,由学校和学院两级教学督导委员会,以及各学系本科专业委员会构成。它改变了过去督导成员单纯由退休教师承担的做法,建设了一支参与面广、能力强的督导队伍。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长、各学院分管副院长、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学院督导委员会由分管副院长、各学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教学督导委员会的职能是建立教学质量标准,监督质量管理规范的执行,深入课堂、实验室、教研室、学生宿舍进行听课、调研和谈话等,认定和处理教学事故,接受学生有关教学方面的投诉,以及引导教学改革的进行等,从而监督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2][3]

(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激励导向机制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还有赖于相关的激励导向机制。改变传统的奖励方式,即“物质加精神,以物质为主”。这种低水平、一般意义的奖励手段仅发挥了激励的一小部分导向作用,难以涵盖激励导向的全部内涵,更难以发挥强大恒久的动力效应。在指导思想上,要转变观念,正确地处理好监控和激励的关系,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激励导向机制,要改变过去只关注教师的横向比较结果,忽略了教师自身现在和过去的比较,漠视了教师的进步和发展的现象。一个教师如果进步较大,即使原来水平较低,也应该受到奖励,不仅体现了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其效果也远比单纯的评比评估效果更加显著。

要让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激励导向机制切实发挥作用,真正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鼓励教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在具体的措施上,必须有科学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作支撑。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对各项教学管理工作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的评估、评价指标,以使各个环节的监控都有具体的标准可循,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监控的效率。可以建立本科专业评价办法、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评价办法、课程建设评价办法、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实验教学评价办法、本科毕业论文评价办法、学院教学管理评价办法和教务教学人员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措施,内容涵盖本科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4][5]

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支持条件

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各个活动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任何一个人――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其工作和学习质量都会不同程度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高校是一个独特的社会机构,即“大学是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在大学无政府状态中,每个人都被看作是独立的决策者:教师决定是否教授,何时讲授,讲授什么;学生决定是否学习,何时学习,学习什么。这一组织特性决定了高校营造教学质量文化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顺利运转必不可少的支持条件。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质量意识、质量价值和质量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高校的教育质量保障的思想文化基础。营造教学质量文化氛围,需要以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以及相关的支持性文件和程序性文件为核心,通过目标认同、制度约束、活动引导等措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意识监督,尤其是学校领导的精力投入,使教学质量意识渗透于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

首先,目标认同是营造教学质量文化的前提。教学质量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需要高校在形成独特的质量价值体系,包括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目标、学风、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貌的基础上,使教职工明确人才质量的标准和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树立起“质量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进而使高校的全体人员形成建立在教学质量目标认同基础之上的共同质量愿景。

其次,制度约束是营造教学质量文化的核心。所谓制度约束是“高校为实现其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要求,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严肃性”。质量管理制度是高校质量文化的硬件,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学校实现质量目标的有力措施和基本方针,是学校价值观和管理哲学的反映,也是学校质量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的体现。[3][6]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生多样化,使学校教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当务之急。各高校要建立适合校情、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除了要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之外,更要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把各体系环节的过程管理落到实处,并确保教学质量管理程序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达到建设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天虹,赵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4.2.

[2]马东太,王晓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完善[J].当代教育科学,2004.10:38.

[3]高耀明,张光辉.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0:67.

[4]张丽芳,张蔚伟.浅析我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9:38.

[5]张作岭,孙阳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功能与实施[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4:109.

[6]叶聚丰.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实践[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3.

[7]柴维斯,陈舒怀.大规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12.

[8]高海生,胡桃元等.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6.10.

[9]宋远航.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2005.1.

完善的教学体系范文第5篇

一、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性

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是大部分高等院校所重点发展的科目,也是很多高等院校所推崇的重要科目。对于此科目的建立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理论学习,通过理论知识的夯实为想学生的实践提供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实践教学为学生的实践指明方向,尤其实践教学更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不可替代,为学生未来工作生活提供借鉴。其次,我国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课程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教学和科研方面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状态,强化实践教学是对此专业应用性的补充。再者,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就需要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的和谐发展,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则是推动环境资源与经济得以健康、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根基。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资源的优化,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也是社会驱动。

二、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策略

1.编写教材,为实践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教学辅助材料的支撑

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是否顺利,教材的编写可谓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其需要全国各地高校综合各方面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编写教材,为实践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教学辅助材料的支撑。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在编写实践教材的时候,要注重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院校办学目的、专业开设目标入手来进行教材编写。其次,编写教材可以听取环境资源专业和经济学专业的教授以及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或者通过面对面会谈形式,策??具体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再根据实践教学方案进行教材编写,从而让实践教学具有夯实的理论基础。最后,编写教材时也可以采纳学生相关的意见或者建议,充分显现出民意,这样才能够与学生的兴趣相契合,激发学生的实践欲望。

2.转变考核方式,推进校企结合

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在我国部分高校的专业里是一个发展较晚的专业,对于此专业的考核,更多的沿用的是传统考核方式,这就让实践教学的目的难以达成,改革实践教学传统考核方式则成为推动实践教学前进的重要路径之一。实践教学的开展难以通过“一张试卷”来评定,其需要将学生日常项目的开展纳入到考核过程中来,将日常考核与试卷考核相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认知。此外,实践教学还应当注重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将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一方面推进校企结合实践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了解企业需要,为学生未来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3.结合计算机模拟实训,加大模拟实训的内容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发展的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从计算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能够为学生实践提供更好的模拟环境,为学生在校园的实践开展提供条件。院校要加大计算机设备的投入,不断更新相关计算软件,为学生计算机应用提供基础。其次,教师要注重结合计算机技术类学生提供更加逼真真实的实践环境,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实现认识更多的环境资源,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资源在促进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三,教师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计算机模型制作过程中来,通过计算机模型的制作和调整让学生对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好应用。

4.探索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有效配合

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实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只有让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效配合,才能够促使学生将实验内容与数据在实践予以更好应用。首先,实验教学的开展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通过让学生开展实验项目的方式促进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之中,发掘学生潜力,让学生成为课题研究的主体。通过实验项目的开展可以让学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实验开展过程中积累实践所需要的技能。其次,实践教学的开展要融入到实验教学之中,既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开展实践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基础上通过实验构建数据体系。实验和实践教学的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