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手术室护理流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一般资料
连续纳入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行择期手术成人患者208例相关资料。以2012年10月(包括10月)以前的11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1例,女61例;年龄18~68岁,平均(39.59±6.39)岁;普外科手术44例,外科专科手术40例,妇科手术28例。以2012年10月以后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52例,女44例;年龄18~67岁,平均(38.42±7.12)岁;普外科手术37例,外科专科手术31例,妇科手术2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手术室有护理人员共22名,手术室10间。
1.2研究方法
我院自2011年10月以来开始计划开展责任小组制度,2012年正式开展该护理模式。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室护理模式,研究组开展责任小组制度。通过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护理记录,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通过满意度调查、不良事件统计,以评估流程责任小组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水平质量的影响情况。
1.3护理方法
2012年10月前(包括10月),按照传统手术室护理模式,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手术护理,包括术前营养支持、健康教育和术前访视;术中保持体温、维持适当和生理指标监护;术后生理指标监护和康复训练。2012年10月后,由手术室中22名护理人员成立3个责任小组,每个责任小组负责3~4间手术室。责任小组应明确责任,并将各项工作分配到人,同时,应在责任小组外设置质控小组,对责任小组的流程护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1.3.1护理人员
在每个责任小组中,参考医生负责制度,实行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护理员4层管理模式。①组长:已取得护师资格,在手术室工作10年以上,有管理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及教学能力,在该小组进行监督管理协调工作,8h在岗,24h负责。②责任护士:已取得护师资格,在手术室工作5年以上,在该小组中对小组负责患者实施全程护理,负责有创操作,8h在岗,24h负责。③辅助护士:负责无创技术操作、基础护理。④护理员:负责生活护理。另设手术室访视护士,负责整个手术室各项访视护理工作。
1.3.2护理流程
手术流程管理分为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随访护理3个阶段,根据不同病种规范流程管理。①术前访视:由专门设立的访视护士完成,访视在术前1d下午进行,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查阅病例和术前检查结果,做好与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建立和沟通。了解患者对手术的知情情况和认识,若患者对手术存在有较严重的恐惧或焦虑情绪则需要及时进行开导,并积极联系医生向患者解释手术情况和安全性,让患者充分了解手术内容和效果,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术前由责任组长主持术前讨论,由访视护士汇报患者情况,确定个体护理方案及护理人员的具体工作。②术中护理:由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操作,一方面实时监控患者体征避免出现损伤、体温过低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情况,若出现状况及时进行处理或通知医生。另一方面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熟悉手术流程和配合要点。③术后护理与随访:主要由辅助护士和护理员负责,随访由访视护士负责。流程按病种及《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5]以及《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3]相关文件进行。
1.4评价方法
护理质量评价由我院护理部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结合《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5],根据医院制订的基础护理质量标准规范在护理模式运行中后期进行统一评估,包括基础护理、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护理服务性、患者反应性、手术室管理、三基考核10个方面,每部分10分,共100分。患者满意度情况,通过采用自拟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获得相关资料,由患者自主填写;通过同行满意度调查表,分别由配合医生自主填写;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与同行满意度调查表为一套表,各有10项,每个选项分为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5个等级,分别为5、4、3、2、1分,总共100分。本次发放共发放问卷300套(包括),回收有效问卷208套,有效回收率为69.33%。通过研究期间手术室统计护理事故并结合6个月后投诉情况,对该研究期间的护理过程不良事件进行评估。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分结果
研究组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质量比较,在基础护理、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护理服务性、手术室管理、三基考核9个方面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2.2满意度调查情况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医生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
研究组护理缺陷事件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被投诉事件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提倡医院“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满意为宗旨”,以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提高医疗服务反应性为切入口,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开展人性化、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不断探索和实践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方法[6-7]。传统上,手术室通常以巡回护士和洗手护士作为手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服务责任人,为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和操作负责。在长久的时间中,发现这样的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护理阶段不清晰,护理内容项目流程实施不规范;负责人员不固定,流动性大;护理质量无法保证,参差不齐;缺少护理服务的信息反馈渠道[8-10]。责任小组护理是一种新型的临床护理模式,其特点是以患者为中心,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整体护理[11]。责任小组护理核心内容为护理流程,其特点是采用责任制,24h对患者负责[12-13]。责任小组护理模式重点强调:①护士的责任和义务是对患者进行护理管理而不仅仅是提供护理服务,重视护理人员评估、诊断和计划的能力,这一点体现在本次研究中安排的术前晨间会议[14];②重视医患关系、医务人员的关系的重新整合,注重提高信息沟通效率。也就是说,在责任小组护理中,更加强调护理人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在进一步明确个人的职责的情况下,更加强团队的合作,密切医疗团队的联系[15-19]。在本研究中,在护理质量评估结果中发现,在基础护理、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护理服务性、手术室管理、三基考核9个方面研究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这体现了流程责任护理在手术护理质量方面的积极意义。
前文已经提到,流程责任小组护理是一种需要全程对患者负责、责任具体到人的护理方式,在这一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更明确自己的位置和作用,进而可以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发挥更加主动的作用。如专职访视护理人员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术前、术后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的服务质量,由于其专门负责该部分工作,能够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所以从整体上而言,流程责任小组护理从根本上起到了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积极性的作用。同时,考虑到现在的医疗环境,本研究显示,流程责任小组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同时亦提高医生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另外,手术过程中手术室各人员是相对忙碌的,责任小组护理在管理各自的手术室时,要注意手术室之间的协调,注重资源的合理分配。通过四级制度的建立,护理人员的带教和教学贯穿整个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及解决护理过程中的急重疑难事件的能力。在本研究中,研究组发生护理缺陷事件1例,少于对照组护理缺陷事件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被投诉事件2例,少于对照组被投诉事件5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未见显著差异,但单纯从数值上来看,研究组投诉事件和护理缺陷事件的绝对数是降低的,而未见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样本量较小所致。笔者认为,流程责任小组护理模式也能对三基考核部分,产生重要的影响。今后,应该注重手术室的病种及手术流程的规范化和简化,并在奖惩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其责任制的特点。
【关键词】 全程优质护理模式; 脑肿瘤;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7-0077-02
doi:10.14033/ki.cfmr.2016.27.039
脑肿瘤是一种较为多见的颅腔肿瘤,在各年龄段人群中都可能发生,发生率较高,近年来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国国民的生命健康[1]。手术治疗是脑肿瘤的有效治疗方式,但是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复发率高、并发症多,患者生活质量较低。临床研究表明围手术期内优质的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病情复发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本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全程优质护理对其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4月-2016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9~61岁,平均(42.5±3.2)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3.2±2.5)年,患者中脑膜瘤13例,神经胶质瘤10例,垂体腺瘤6例,听神经瘤8例,转移瘤3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18~60岁,平均(43.1±2.9)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3.1±2.6)年,患者中脑膜瘤10例,神经胶质瘤12例,垂体腺瘤9例,听神经瘤5例,转移瘤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方式。手术前向患者介绍手术流程,带领患者进行术前检查等各项检查,确认无异常后将患者送入手术室。术后护理人员为患者安排安静整洁的病房,并且定时定点进行打扫消毒,保证病房温度和湿度处于标准值范围内,同时安排患者进行各项常规检查,保证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均正常。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术后反应情况对其进行抗感染、止痛护理。此外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提出的疑问予以解答。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全程优质护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和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
1.2.2.1 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真诚接待患者,通过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院环境让患者减轻陌生感,尽快适应。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向其讲解脑肿瘤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治疗方式、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脑肿瘤疾病的了解程度;另外护理人员应通过交流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叮嘱患者纠正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治疗。术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后知识宣教,减轻焦虑、恐惧心理。出院给予出院指导及一些注意事项指导。
1.2.2.2 心理干预 脑肿瘤患者都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是担心治疗失败有生命危险;另一方面是自身疾病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患者有强烈的自卑感及罪恶感。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想法,倾听患者心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恐惧、不安情绪,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1.2.2.3 术前护理 术前护理人员要多陪伴患者,在进行各项检查时对患者进行全程陪护,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在各项检查结束后将患者送入手术室,并对其进行鼓励,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1.2.2.4 术中护理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往往会极度紧张和不安,这时护理人员要以语言、动作、眼神等肢体语言安抚患者;指导患者摆好手术,对于过度紧张患者指导其做深呼吸;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做好手术的相应准备。此外,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整个手术流程,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的变化情况,针对突发事件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1.2.2.5 术后护理 手术后给予取舒适,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各项生命指标的变化情况,如发现异常应立即予以处理并报告给主治医师。术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道护理,保证患者呼吸顺畅;与此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口腔、皮肤、管道等护理,保证患者的口腔、皮肤清洁及各管道通畅。对于严重疼痛的患者给予止痛护理,以防疼痛引发并发症。另外,术后要注意保障患者饮食营养的均衡,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此外术后要注意帮助患者进行功能训练,术后患者卧床休息,但是长时间卧床不利于血液循环,肌肉及肢体功能也会退化,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肢体及肌肉按摩等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生存质量:采用QOL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QOL量表包含心理、环境、生理、社会关系四方面内容,每项内容总分为0~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越高[3]。护理满意度:使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进行调查,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满意程度越高。非常满意:≥90分;基本满意:≥70分且
1.4 统计学处理
对于相关数据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较低,经过护理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都有所提升,且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314,P=0.007)。
3 讨论
脑肿瘤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恶性肿瘤,在中青年当中尤为多发,发病速度较慢,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4]。肿瘤患者出现运动障碍及各种知觉障碍,患者的视觉、嗅觉、运动的功能等都发生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5]。病情会随着病程的延长不断加剧,因此尽快治疗极为重要。其主要治疗方式为开颅切除术治疗,治疗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得以明显改善,但是术后患者的并发症较多,病情复发率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对脑肿瘤围手术期患者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措施,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得到很大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措施的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环境、生理、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生活质量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近几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的质量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6]。全程优质护理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近几年来被逐渐运用到临床护理当中。全程优质护理措施的宗旨是对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全面优质护理,从而有效提高护理质量[7]。脑肿瘤手术虽然对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治疗过程中必须配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才能有效提升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在脑肿瘤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能够让患者充分感受到人间温情,提升治疗信心;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异常状况,而且护理人员对整个手术程序十分熟悉,能够有效配合手术医师开展手术。手术后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展开有针对性的护理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治疗效果,提升护理效果。
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相比,使用全程优质护理措施的观察组患者心理、环境、生理、社会关系等方面评分水平都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与文献[8]研究分析结果相一致,具有科学性。
综上所述,对脑肿瘤围手术期患者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护理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帆,钱会.优质护理在50例脑肿瘤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9):1972-1974.
[2]潘华.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在脑肿瘤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4):224-225.
[3]赵红梅.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与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9):77-78.
[4]刘文文,赵盼盼,闫静,等.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在脑肿瘤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J].世界临床医学,2015,9(5):212,216.
[5]谷蓉芳.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5):78-80.
[6]谢晓清,江静敏,甘朵.护理干预对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便秘的影响[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3,26(2):86-88.
[7]唐国霞.颅内肿瘤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4):187-188.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管理;护理安全;安全管理;质量控制
1科学管理理论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1.1业务流程重组理论
(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源于20世纪80年代,企业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产生的第2次管理革命。以业务流程为改造中心、以关心病人的需求和安全为目标,找出原有流程不完善环节,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信息技术,以扁平化过程组织结构替换传统的金字塔职能型结构,达到产生更有价值效果的一种方法,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医疗机构的竞争力[4]。有研究通过流程改进,完善了医院手术室术前安全核查、手术部位标识核查和术前暂停,达到了保障病人安全的目的[5]。严菁等[6]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增加了手术室高值耗材申请模块,实施了手术室高值耗材管理流程再造。刁晓兰等[7]通过对心脏介入手术室工作流程的分析,去掉了流程中浪费活动环节,绘制了流程图,使流程再造后每日首台手术开台时间提前,接台手术等待时间缩短,每日完成手术量增加。张莉[8]应用流程再造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对手术室医院感染进行干预,有效降低了手术室感染率。可见,在手术室进行流程再造可优化工作流程,确保围术期各工作流程间的无缝衔接,有效避免在关键环节出现差错。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医院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护理管理者更应该拓展思路多考虑跨学科合作,利用医院信息化的优势,将流程再造与医院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同时应注意尽管信息技术有着巨大的潜在效力,但传统的管理模式会限制其潜力,必须建立起能够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利用信息数据深入分析手术流程中的薄弱环节以保障围术期的手术安全。
1.2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又名“破窗效应”,该理论认为没有及时修复被破坏掉的玻璃产生的公众麻木感会形成错误的导向,指的是环境会对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9]。Boquet等[10]研究了美国佛罗里达州34所二级创伤中心的手术室,观察手术病人在麻醉复苏过程中护理中断的情况,发现共发生576次护理中断,该研究认为在护理管理中不仅要发现错误和不良事件,更应该着眼于预防,应用破窗理论可以分析护理中断所带来的潜在威胁,以保障护理过程的完整性。王红亚[11]将破窗理论应用于手术室护士的安全护理中,改善了手术室环境,降低了护理差错发生率和病人投诉率。王秀娟[12]应用破窗理论,加强了手术室薄弱环节的管理,实施后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葛方英等[13]组织手术室护士学习“破窗理论”知识,建立手术配合流程档案,鼓励手术室护士严格执行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作为手术室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要学会运用破窗理论防微杜渐,避免不良暗示或细节对手术结局的影响。管理者更要意识到个别工作人员轻微的失范行为能够引起群体更普遍、更严重的失范行为,手术室护理中潜在的安全隐患较多,在手术室的安全管理和考核中,应从制度和人员观念上预防“破窗”的出现,杜绝“破窗”进一步发展,建立奖惩分明、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护理人员的自律性和慎独精神,预防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要牢固树立“病人安全第一”的观念,不做“破窗”第一人,结合良好的监管体系,护士长、质控护士、手术室安全管理小组的三级质控模式不定期进行安全自查,及时“补窗”。
1.3SHEL模型
SHEL模型于20世纪末由日本医疗事故委员会提出,包含4方面:L(liveware)即当事人、其他医务人员和病人,人是决定系统能否有效安全运转的关键因素;E(environment)即临床工作环境;H(hardware)指医疗设备、工作场所或设施;S(software)指程序、对不良事件的认知、训练[14]。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大医院病房、手术室的不良事件分析研究。SHEL模型重点关注模型中心的人为因素,意味着要达到良好系统的最优运转,其他组件必须与人相适应并和谐互动,当各组件不相匹配时,有可能会发生不良事件[15]。包安竹等[16]应用SHEL模式预防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当事人个体原因,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管理者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不良事件分析时,SHEL模型常与Reason法则互补,从而判断一个差错或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当事人的行为或技术问题还是由系统造成的,这种模式能让个人事件从系统事件中分离出来,并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护理人员更加勇于报告不良事件。同时在运用SHEL模型进行不良事件分析时,除了分析发生原因,还应重视后续的改进措施和效果反馈,避免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
1.4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
(HealthcareFailureModeandEffectAnalysis,HFMEA)是一种基于团队的、系统及前瞻性的风险分析系统,评估预测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并为干预风险提供建议和制定措施,干预之后还需再次进行评估,确定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是持续的质量改进过程[17]。美国医疗机构评鉴联合会(JCAHO)2002年将HFMEA正式应用于医疗机构,以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18]。黄海香等[19]运用HFMEA降低了俯卧位手术Ⅰ度、Ⅱ度压疮及外周神经损伤发生率。张丽等[20]成立了手术室电外科设备使用风险控制小组,成员进行HFMEA相关知识的培训,对电外科设备使用风险发生的严重度、发生概率及检测的难易度进行评价打分,控制潜在的风险,保障了病人安全。侯晓敏等[21]运用HFMEA分析出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如字迹不清、信息不全、标本遗漏等,通过改进降低了送检病理标本的不合格率。护理管理者可以运用HFMEA理论对高复杂性的作业、未标准化的作业、高度依赖人员的判断和决定的作业进行分析。HFMEA的成功运用得力于小组成员的综合实力,HFMEA中的风险优先指数是通过该团队成员达成共识进行赋值所得,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为了保证结果的客观真实,针对一些高风险流程的改进,管理者最好成立一个多学科合作的综合团队,避免单纯由护理人员组成,同时获得领导的支持及参与,充分发挥团队运作的实际功能。
1.5精益管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Womark教授提出了精益管理理论,“精”是指资源浪费少,降低成本、时间与空间利用合理达到高效、高质量;“益”是指社会经济效益,更加富有竞争力[22]。其核心思维就是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多的价值产出。精益管理通过现场行走示意图、全方位价值转移图、5S法等核心管理工具和循环不断地改善来实现精益求精[23]。华靖等[24-25]采用精益管理理论应用于手术室腹腔镜设备的管理,减少了腔镜设备器械的故障率,避免了术中等待,有利于实现安全、默契、全方位的手术配合,在保障病人利益的同时也节约了医疗成本。精益管理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医院,通过合理配置医院的人力、资金、设备、时间与空间,实现浪费程度最小化,为病人提供满意、安全的医疗护理服务。未来手术室的精益管理应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等,使手术室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更大化,以达到提高手术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2科学管理方法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2.1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
随着手术室护理模式向围术期整体护理和专科护理模式的方向发展,单纯依靠护士长个人的能力无法进行高效安全的质量管理。安莉[26]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分析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中的作用,护理管理资源得到了丰富利用,护理人员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护理不良事件明显下降,护理质量和满意度评分有所提高。吴娟娟[27]运用三级质控体系,成立了由护士长、质控员、专科护士长组成的质量控制小组,实施该模式后,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护士长的工作压力,让护士长有更多时间加入高层管理的讨论中。护理管理者可运用该模式,将手术室质量管理内容划分为护理文件书写、临床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急救技能、仪器设备管理等质量控制小组,需要注意的是要制定出小组质量控制标准和工作职责,由质控小组成员进行质量监督和检查,定期汇总检查结果至护士长,护士长要及时反馈并发挥监督机制。
2.2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模式
持续质量改进是由全面质量管理发展而来,通过全员参与,人人树立质量意识,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强调持续的、全程的质量管理[28]。常用的管理工具有品管圈(QCC)、PDCA循环、追踪检查法、根因分析(RCA)等[29]。张艳莉[30]通过品管圈活动,使手术室器械管理各项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效减少。2015年美国病人安全基金会(NationalPatientSafetyFoundation,NPSF)对RCA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根本原因分析及行动法(RootCauseAnalysisandActions,RCA2),RCA2是在RCA后增加一个行动的步骤,并明确指出这是质量改进中最重要的一步,在“行动”这一步中,应有简单具体、操作性强、可量化的指标对改进措施落实的每一步进行评价和测量,以判断整改活动是否成功,同时强调领导层应给予足够的资源支持,尤其是团队组成和具体行动落实必须有领导层的支持,以避免不良事件或侥幸事件的再次发生[31]。管理者可考虑将RCA2运用到手术室的持续质量改进中,确保改进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2.3分层管理模式
西方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更合理地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已陆续设置护士等级制,按等级分配护理职责[32]。《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护士应参加专科护理岗位培训,管理者按照护理岗位工作职责、能力、技术要求与护士分层次管理相结合,做到能级对称,各尽其能,促进人才梯次的培养和发展[33]。王曾妍等[34]对手术室护士进行了“一站式”的分层培训与考核,手术室护理质量、护士及医师满意度、护士考核成绩均有提高,保障了手术室的安全运作。护士分层管理是护士岗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35]。护理管理者依据护理人员的职务、职称及业务能力等条件分为不同级别和层次的标准化管理,同时应做好分层培训和层级晋升考核。
2.4信息化管理模式
信息技术与现代医学密不可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迅速,对传统医疗行业的渗透不断深入,信息化管理模式在手术室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科学安排工作流程[36],统计手术台次、手术时间、周转时间,对手术间优先使用率和人力、物力资源调配进行合理的安排,提高工作效率。运用手术示教观摩系统、手术设备集中控制系统、手术区域出入管理系统、手术服监管系统等可有效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风险;信息化医学资料的保存可满足医学研究和医疗举证[37]。同济医院设计了手术器械全程追溯管理流程、术中压疮防护管理流程、病理标本处理及监管流程、手术节点控制流程,并在关键环节增设风险预警提示,同时运用射频识别技术将手术仪器设备贴上射频标签(RFID),追踪仪器设备的使用过程,做到真正的智能化器械管理,通过手术室信息化管理,实现了手术室全程监管,保障了病人的医疗安全[38]。
3我国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跨学科合作和改进效果的追踪和评价
手术室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专业性强,手术室的安全不仅体现在护理安全上,还依托于医疗、护理、麻醉和后勤的团队协作,然而目前的手术室安全管理小组大部分由护理人员组成,缺乏手术室相关其他专科的配合,难以保障病人在围术期的全程护理安全。同时已有较多的安全管理方法运用于手术室的安全管理,但在监管过程中普遍存在未能及时调整管理方案、保证改进措施有效落实的现象,也未能及时监测新的管理方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依然存在手术室不良事件再次发生的安全隐患。
3.2手术室安全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我国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手术室信息化技术发展还处于发展阶段,各医院根据自身需求开发了不同的信息系统,信息化管理多建立在传统的HIS系统的基础上,部分手术室HIS系统与现有工作流程不匹配,且对于新兴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应用不足,大部分医疗数据未得到充分利用,全国医疗信息未共享,无法为手术室的安全管理提供临床决策。医疗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美国曾召回一家公司的手术麻醉信息系统,因其导致了一起系统内的病人信息与病人本人不匹配的事件,同样也存在因信息系统与工作流程不匹配产生的新的安全隐患。我国目前尚缺乏类似的对医疗信息系统的监管制度,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6例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签署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手术室护理满意度的调查。纳入标准:(1)年龄18~70岁;(2)具备独立完成问卷调查的能力;(3)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1)术后昏迷或意识模糊的患者;(2)不具备独立完成问卷调查的能力;(3)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86例研究对象中,男45例,女41例,平均年龄为(35.8±10.2)岁。86例患者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进行手术,其中全身麻醉30例,椎管内麻醉30例,神经阻滞麻醉26例。对86例调查对象的满意度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1.2方法
于术后对86例研究对象进行手术室护理满意程度调查,调查形式为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为:(1)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总体满意程度;(2)对医护人员性格的满意程度;(3)对医护人员责任意识及护理活动的满意程度;(4)对整个护理流程的满意程度;(5)对手术操作前准备的满意程度;(6)手术室护理环境。手术室护理满意程度调查中评分制度共分为5个等级(1分非常不满意、2分为不满意、3分为尚可、4分为满意、5分为特别满意),患者根据医务人员实际的护理状况进行打分。通过对问卷调查内容的打分情况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分析,讨论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策略。
2结果
86例术后患者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均分为(4.12±0.98)分,患者对手术操作前准备的满意程度和对手术中护理流程的满意程度均较低,分别为(3.89±0.88)分和(4.03±1.67)分。
3原因
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产生的主要问题为手术操作前的准备和手术中的护理流程,医护人员责任感较差、专业知识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安全事件的发生。
3.1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
手术室护理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会出现手术室医护人员不坚守岗位,不遵章办事[2],存在侥幸心理和惰性心理,无法有效维持手术室护理管理体制的有效开展,在提高手术室护理不安全时间发生几率的同时,降低了患者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程度,无法有效保障手术室护理的安全。
3.2医护人员缺乏责任意识
少数医护人员不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手术中护理活动的责任意识不强,不严格遵循医疗工作的行为准则,致使手术中护理活动的差错增加。常出现手术操作前后查对错误、无菌操作程序错误、医疗器械准备不齐全、手术护理记录不完善及手术室布局不合理等情况,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增加了医疗护理纠纷隐患,为医院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3.3医护人员专业知识不扎实
部分医护人员不具备较高的知识和经验水平,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医疗仪器的使用不够熟悉。没有定期安排医务人员进行业务技能操作训练,医师与护士在手术过程中常发生配合不到位的情况,致使患者无法顺利完成手术。遇到需要接受紧急治疗的患者不能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在延误手术时间的同时也加重了手术的风险程度,使患者丧失信任感而处于恐惧焦虑的状态,对患者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4医护人员与患者间缺乏良好的沟通
在本次调查中,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性格并不是十分满意,这充分说明医护人员与患者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医护人员不能有效安抚患者焦虑的情绪,致使患者在恐惧的心情中完成整个手术。医护人员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存在语言和行为不到位的情况,不严格遵守手术室内的规章制度,出现态度散漫、大声喧哗、拨打玩弄手机等现象,不尊重患者,致使手术室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失效[4],增加了手术室护理的不安全因素。
3.5医护人员工作负荷过重
手术室医护人员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工作负荷过重,因此在疲劳状态下较易引发安全事故。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缺乏工作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而新增护理人员存在知识与技术不足的情况,更易导致患者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法全身心的围绕手术进展开展工作,不利于患者进行有效地治愈。
4对策
手术室护理是手术患者护理流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好坏决定患者的治愈效果,更决定了医院未来的发展,故排除手术室护理的不安全因素,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尤为重要。在对86例研究对象的调查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及讨论后,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防范措施。
4.1完善手术室管理体制
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在确保手术安全性的同时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以患者为中心进行护理[5]。严格执行手术室进出管理制度、手术前后查对制度及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技术,认真管理手术器械及仪器,及时完成护理记录,对手术室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规划,保持手术室室内的肃静与整洁,有效避免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
4.2加强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
加强医务人员的岗前教育,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形成一丝不苟严谨的工作作风。定期安排医务人员进行业务技能操作训练,根据医务人员的表现情况进行奖惩。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使新增护理人员能准确掌握手术室配置器械的使用方法,避免滥用手术器械的情况发生。对患者实行人文关怀理念,了解患者的特点和手术要点,降低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概率,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
4.3畅通医护人员与患者间的交流
畅通医护人员与患者间的交流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在手术前护理时需详细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安抚患者焦虑不安的情绪,增加患者的信任和安全感[6],使患者能够有效配合手术的进行。定期考核医护人员与患者间的沟通能力,对沟通能力较差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从而有效缓解医护人员与患者间的矛盾。
4.4对手术室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安排
关键词:本文
在手术室管理当中,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其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夜间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是手术管理的重点和难点[1]。本次研究当中,收集收集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手术室夜间护理相关资料共200例,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未进行夜间手术护理组和未进行夜间手术护理组各100例,探讨提高夜间手术室护理的具体措施,提高夜间手术室管理水平。
1夜间手术室护理特点
夜间手术护理人员安排相对较少,一般只有几名护士。在夜间进行手术的患者一般病情比较急,病情严重,同时在夜间护理人员反映力较慢,这样严重影响手术室的护理治疗,从而使护患纠纷的发生几率上升。
2提高夜间手术护理质量的具体措施
2.1合理安排护理人员 根据次日手术量合理安排人员班次,取消8∶00~12∶00、14∶00~17∶30排班模式。根据护士人员数量合理安排休息,必要时排半天休息。另外增加机动班,确保白天与夜间急诊手术的顺利完成。
2.2加强后勤保障 术前1 d将基本手术物品进行准备,做好特殊物品准备,及时将连台手术常规敷料、器械下送至手术间。此外,针对手术所需特殊物品,在术前1 d及时与主管医师沟通确认,并于库房工作人员联系,统一配送,确保了晚间手术顺利进行[2]。
2.3加强护士素质培训 加强对夜间手术室护士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专业知识的培训,对夜间手术当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培养。加强本专科护士医德医风的建设,同时每周进行业务学习并进行考核。针对不同工作年限的护士制定规培计划,并严格实施,提高业务水平。
2.4完善的夜间手术护理流程
2.4.1术前访视 ①注重心里舒适护理,夜间进行手术的患者一般病情急,发病快,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存在恐惧的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解除其思想负担,使患者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3]。②将术前访视延伸至家属。夜间手术患者家属一般对突发的疾病比较急躁不安,因此在手术之前要做好沟通,保证患者有效配合。
2.4.2术中支持 在患者进入手术间后,再次向患者介绍环境及手术需要配合的地方,同时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尽量减少隐暴露时间,尊重患者的隐私。同时注重患者身体暴露部位的保暖,让患者感到舒适。手术结束,将患者皮肤上的消毒剂、血迹擦净,保持切口敷贴干净无污迹,为患者穿好病员服,盖好被子,将患者干净整洁地送回病房或重症监护室。术后患者如有疑问,应耐心解答,并且给予鼓励的话语,给患者送去最衷心的祝福[4]。
3结果
通过夜间的有效护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中未进行夜间手术护理组,在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神经损伤的例数为,35、29、32;满意度为32%。进行夜间手术护理组例数为8、7、5。满意度为100%。在相关数据对比上具有显著差异性,见表1。
4结论
在手术室管理当中,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其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夜间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是手术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在荣晓玲的《浅谈怎样提高护理质量》和苑洪莲,李莉,魏臻的《浅谈提高手术室夜间护理工作质量的措施》研究指出,在夜间手术护理当中只有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加强后勤保障,提高护士素质,建立完善的夜间手术护理流程等措施,才能提高夜间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在本次研究过程当中,其中未进行夜间手术护理组,在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神经损伤的例数与进行夜间手术护理组数据在数据对比上具有显著差异性。这说明夜间手术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极大的提高疾病治疗满意率。
参考文献:
[1]王虹.手术室夜间护理工作质量提高的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11(25).58-60.
[2]苏水清.夜间护理质量控制方法与效果[J].护理研究,2010(0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