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课程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当前的国情决定了民族团结在推动国家发展壮大进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民族团结教育必须成为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其渗入于各个课程学科体系当中,才能确保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了解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平等、团结以及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我国民族关系处理工作的原则。
1对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解读
从民族团结教育的角度出发,小学阶段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民族团结观、构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性质应属于德育教学课程的范畴。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德育教育还要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积极贯彻民族意识的重要思想,体现民族性社会素质,并紧密团结各个民族,强化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形成社会主义民族观。由此可见,德育教育的重点课程教育应在于主要理论与其对应的实践活动上。但由于小学生的心智与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因此民族团结教育要注重小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并注重潜移默化地渗透。
2课堂教学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阵地
早在17世纪初,捷克的教育家就在其代表作中提出了班级授课制,我国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则可以参照这种授课形式,将课堂教学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阵地,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以及布置作业四个步骤推行完善。关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工作,小学阶段的儿童身心成长规律告诉我们,在6岁~12岁的儿童认知发展中,其渗入学习是以知识为基础而开展,渗透特征为思维具体运算形式,正处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过渡,因此学生往往会以自身兴趣为主。而现代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资源多样化与多元化的发展,可以最大程度满足儿童多方面的需求,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为其探究意识的形成而提供条件。
3小学课程体系民族团结教育目标
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建设丰富多元民族文化的校园文化形态,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凸显民族教育特色;(2)将民族团结文化的特色引入民族教育课程体系当中;(3)加强建设课程实践教育基地;(4)确保课程建设的渗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并整合素质教育内容,促进师生在民族团结与融合的意识中成长,全力发展学校的特色民族文化建设;(5)构建“包容吸收”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力求将每一个学子都培养成为具有优秀民族文化和促进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6)参照全国各地多个典范性民族小学的成功建校模式,打开本校民族团结教育窗口。
4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构成体系
4.1课程教材呈现
课程教材是课程内容呈现最常见的载体。首先是国家统编教材,如小学三四年级的《中华大家庭》、小学五六年级的《民族常识》。前者主要介绍各民族居住地、生活特点、人口数量,后者则包括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灿烂文化等。其次是地方性教材,就全国范围来看,编写的民族团结教育地区省份大多集中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如云南的《民族团结教育》、新疆自治区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广西课程教材使用的是《民族团结教育》,采用适合小学生学习的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广西12个世居民族称谓与特点,并重点分析12个世居民族在共同开拓广西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小知识点的形式渗透于民族团结的教育中。再者是校本教材,当前广西地区学校自编应用的校本包括南宁秀田小学《舞动民族旋律》、《走近民乐》,柳江县壮校附小《童眼看民俗》等等。
4.2多媒体资源库呈现
多媒体技术能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当前应用的多媒体资源库实践结果显示,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在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同时更有利于对知识的保持与完善。多媒体资源库呈现的主要方式是图片、音频与视频,小学生从可视化的实物中更能感受民族团结的真正意义,比如少数民族的奶酪、竹筒饭等食物,蒙古包、土楼等建筑,抢花炮、赛龙舟等活动,极大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这些吸引力更容易引导学生进入民族团结知识的学习。
5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5.1民族团结的认知课程
如民族语言、民族团结历史、民族运动以及民乐组成,在课程教学的同时,不但要注重国家课程学科的实施,同时也要注重结合广西当地各民族的情况进行延伸与拓展。民族认知的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也明确亲如大家庭的关系。此外,初步了解56个民族的特征、分布及居住情况,其中的用语文字、著名人物、风俗习惯等进行基础性掌握。
5.2民族团结的修养课程
如民族礼仪、经典文化、素质教育等,通过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感受校本课程内涵。学生要从中明白各个民族团结形成的基本意识,明确中华民族凭借勇敢勤劳和智慧,开拓发展祖国疆土的伟绩,明白各民族之间互相尊重,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5.3民族节日课程
如民族歌舞文化节、体育文化节、民族各大节庆等,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列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中,给予广西各小学学生自身民族展示的舞台,以教育教学的形式与途径,发挥民族团结的综合作用,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并从不断的吸取和学习中增强各民族间优秀文化的认同,增强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
6结语
综上所述,展开对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研究,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男「惺芄家和党民族政策的教育,树立民族观,增强民族意识,培养较高的民族关系素质。
参考文献
一、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的定位
信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信息素养是图书馆系统提出来的,简单讲就是指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懂得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信息素养就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职业素养是从事职业的劳动者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素养,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信息技术课程中职业素养教育,是指在信息技术素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直接从事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等相关职业或其他职业时所需信息素养的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教学实施信息技术素养教育。正如其他学科一样,学科教学并不一定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学科专家,将来从事相关职业。但是,蕴含其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科素养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牵引力、推动力从来就不可或缺,更不能削弱。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全面发展,而且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中考、高考压力,反而能够更好地实践素质教育理念。
二、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上述定位要求,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与技术割裂。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有信息但缺乏技术;在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技术但缺乏信息。由于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从计算机与网络课程发展而来,还没有完全构建起包括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等在内的信息技术课程基本范畴,以及基于此范畴的信息技术课程逻辑体系,可以说当前中学教育阶段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适合学生全科学习和全面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课程。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研究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在当前人生职业规划教育逐渐向中小学教育介入的趋势下,要防止将学科教学与人生职业规划教育割裂开来的做法,不能单搞一门所谓的人生职业规划课程,因为对于人生职业的规划本质上是一个人将来偏重于以什么信息和技术谋取幸福的选择和规划,因此应该将其融入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中来。
二是技术色彩太浓。狭义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当然是基础,学生通过这种学习,能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制作电子文档、网页、动画、编程,上网、发邮件、搜信息等,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信息与技术割裂”,将大量课时、资源和人力耗费在“技术活”上,致使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本身被湮没。而且,所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也仅仅是将计算机及其网络作为一种手段、工具来使用,对学生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是该类研究课题的重点。另一方面,现行信息技术课程强调技术而缺乏信息,是造成学生厌学,而热衷于游戏厅的原因之一。
三是窄化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当前,还没有形成以计算机教师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科教学为阵地,整合学校图书馆,其他学科教师全员承担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机制。学校校长应该主动思考如何在本校进行全员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从而推动信息社会的全员信息教育进程。其中,最可行的变革应该是打通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网络教室等信息节点,成立学校信息中心,统筹实施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并使其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智囊机构。对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从制度安排上加以引导和支持。
三、建设新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打破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技术活”的尴尬局面,需要我们敢于杀出重围,敢于走出新路,建设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如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是课程的基础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将整合散布在各个学科学习中的信息技术需求、学生职业理想所需的共性信息素养需求,按照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的范畴,着眼于奠定学生信息基础,进行编排,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构成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二是课程的信息技术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学习安排,毫无疑问,这是新体系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信息的本质在于交流,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交流和创造为核心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三是课程的应用性。学生将在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营造出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掌握技术、发展技能,培养信息技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这就决定了要在新体系中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信息与技术的关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
四是课程的统筹性。新的体系和机制最大特色在于全员参与,全学科参与,全信息节点参与,统筹实施。一方面,它立足于为全科学习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体现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和综合运用。
五是课程的阶段性。打破现行按年级划分的旧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按四个阶段实施新体系,即小学中低年级段、小学高年级段、初中段、高中段。与年级段相应的是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自身的阶段性划分,划分的依据是全科学习阶段性发展理论。
关键词:中职体育 课程体系 信息技术
一、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要求,中职学校也在办学理念上试图突破传统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树立以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现代人才观。
从近年来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看,学生各项体能素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学生的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等均出现全面下降,这一情况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当然,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有多种因素,如“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学习压力过大 ,“重智轻体”。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发挥、忽视了用多种方法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健身习惯的培养。因此,从教学课程来改革学校体育的教学方法,拓展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身心健康水平,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赖天德教授在《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一书中提出,学校体育要把主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追求体育的健身价值和追求人文价值结合起来,才是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他认为:“中职学校体育的时代特征是健身性、人文性、基础性、娱乐性、竞技性、主体性、选择性、多样性、民族性和开放性”。而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是体育实践和体育文化课程通过体育课的实施表现出来,它包括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三个范畴。这三种科学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推动了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职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应该是体现时代要求,把追求体育的健身价值和人文价值结合起来。通过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来满足学生健身娱乐、竞技比赛等不同需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进行体育学习,并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以充分发挥体育课程中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三、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中职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是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理念,以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本,以突出创新精神与体育实践能力为重点,创建中职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1.教学内容
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设置多媒体教学,自行制作多媒体课件。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欣赏世界各国优秀运动员训练及各种比赛、表演,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兴趣、爱好。健身健美教育内容可设武术、健身操、体育舞蹈等项目。通过教学,可以陶冶情操,使学生健美形体、增强体质,同时可以提高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可设置运动保健、运动外伤急救与预防、营养保健、运动康复训练等项目,可用讲座形式来体现。同时,可开设各类选修课程,如学生喜爱的轮滑、羽毛球、软式排球等体育项目。
2.教学方法
(1)用“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师“精讲”,学生“多练”。
(2)用“发现式”教学,使技能突出的学生展现出来,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3)用“情境教学法”教学,组织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
3.教学模式
实施“单项俱乐部”,使体育单项俱乐部的成员能够有计划、有指导、有监测地参加体育锻炼,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健身场所。为“单项俱乐部”顺利实施,我们经对1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的支持率高达90%。
四、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检验和结论
我们从机电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的学生抽取120名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班、对照班各2个班,每班30人。实验班教学按照改革措施授课,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授课。经过一年的学习,实验班学生心肺功能有所增强,对照班的学生生理指标增长幅度较小。而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反馈调查分析,实验班学生的保健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实用能力等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说明了现代体育课程的设置增强了体育课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体现了现代体育课程的实用价值及育人功能。
关键词: 体育课程 其他课程 整合教学
前言
在不影响体育教学的情况下,结合新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我在体育课中把语文、英语、多媒体等课程中与体育教学相近的部分进行整合教学,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在此抛砖引玉,谈谈初浅体会。
一、
把语文的“美感”融入体育课堂
很多语文课文内容生动、感人、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又能陶冶人的情操。结合这一特点以及体育教材的特性,在注重贴近自然、贴近生活时,将游戏与语文课文连接成面,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达到寓情、促质。
1、
通过课文题目-----激趣
低年级课文多以动物名称作为课文题目,生动、活泼,学生易读,比较适合于低年级学生特点。二年级课文《小马过河》、《小蝌蚪找妈妈》等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课文。在体育课上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孩子们喜欢的课文作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唱游活动时让孩子们扮演上述角色,用动作表现课文里的内容。如《小马过河》,孩子们带着事先做好的头饰,有的小朋友有声有色的叙述故事,有的则扮演小马、有的扮演马妈妈、老牛、小松鼠。活动开始了,小马带着马***“凡事都要亲自试试”的嘱托上路了,前面有条湍急的小河,小马被小松鼠的言语吓呆了,这时,老牛迈着沉重的步伐走来,语重心长的话使小马又鼓足了勇气,终于过河了。“小动物”们走入了角色,入情入境。通过角色交换,孩子们都体验到了不同人物的活动,个性得以展现,达到了教育与育体的完美结合,这种活动形式非常适合低年级教学。
2、
通过课文内容------养心、育体
有些课文内容流畅、优美,可使人心情愉快,陶冶心志。而体育教学中的放松活动正需要这样的教学效果,因此可把一些适合的文章借鉴应用。如:《燕子》,它通过描写燕子的形象,进而赞美春天的美丽,运用时,孩子们朗诵着文中优美的词句----“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同时一边做着小燕子掠过河面,停歇一处的样子。学生心情愉悦,身心愉快,进而达到放松的目的。同时还重温了课文的内容,达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二、
把英语的“时尚”带入体育课堂
双语教学已成教学中的一个“时尚”,在体育课上运用双语教学,为学生构建轻松自然的外语语言环境。往往能把体育教学带入一个崭新的学习空间。
1、
创编英语动作模仿操
低年级体育教材中有律动练习,我结合学生做准备活动和身体练习时,为学生编了一套练习操,并利用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配合练习。
例:If you are happy, clap your hands;
If you are tired, shake your heads;
If you are angry, stamp your feet;
If you are sleeping, blink your eyes.
孩子们随着音乐欢快的节奏,边唱边动,一会儿拍拍手、跺跺脚,一会儿耸耸肩、扭扭腰,动作与词意相协调。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记住了英语句子,同时把身体各个部位活动开,做到锻炼与英语学习一举两得,有利于英语学习知识的储备。
2、
在游戏中加入英语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低年级学生的练习主要由游戏为主。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身体 的活动能力。在游戏活动中,可不失时机地加入英语游戏。如《别迷失方向》游戏时,师:Please pide into four groups and line up quickly. (师把生分成4小组并排好队),1,jump up and down ten times.2.lin on your back,touch your right footwitn your left hand; touch your left foot with your left hand; put your knees together, turn left and right ten times. T: Line up.At ease, Attention, please. Turn right.(向右转) Turn left. (向左转)Turn around.(向后转)。Go!(前进) T:Well done. Now let's do the actions. (生做向左转、向左转、向右转、向右转、向后转、向后转、前进的动作) T: Let's have a rest.
此游戏时,要求学生能听懂向左转 Turn left!向右转 Turn right! 立正 Attention!稍息 At ease,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口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学生就要能听懂每一句口令。如果输了,就要表演一个英文歌曲或带英语的节目。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都在课下积极学习英语节目。
3、
在体育教学中加入英语“汉堡包”
所谓“汉堡包”就是在汉语教学中加入英语单词或短语进行表达的 一种方式。有如我们吃的“汉堡包”。低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往往底子薄,而这种形象自然的对话方式,有利于学生对单词的理解与记忆,如:师生问好时,教师跟学生进行交流。T:“class is beginning! Good morning(afternoon) students!”S:”Good morning (afternoon) teacher”。表扬学生时常说:You are good! Very good!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反复性的语言刺激强化了学生日常英语的积累。在教师的交接中,学生不仅能学到运动知识,而且也较多的接触到了英语。
三、
把多媒体的“酷”引入体育课堂
多媒体技术是集各种信息载体,包括文字、符号、声音、图形、语言、静止及活动画面于一体的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中“超酷”的一项技术。
1、
借鉴多媒体特点------激趣、启智
多媒体信息容量大,生动形象,调用方便自如,使原来不能搬到课堂上的体育竞赛知识、生理卫生知识等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可以在课堂上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能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和注意力。如利用“篮球”多媒体游戏光盘,在竞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随意设置比赛环境,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基本战术配合意义表现出来。伴随着有声有色的动画场面,学生兴趣高涨,主动模仿练习,作出一些精彩的战术配合;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生理反应制成课件,展示运动前后血液流动、心率变化、出汗发热等生理现象的变化,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2、
发挥多媒体功效-------启思、提质
体育运动是讲究感觉的运动项目,只有当学生对动作技能的原理了然于胸时,才能够自觉的去理解和体会教师的动作讲解而不是单纯的模仿。因此,在教授一种体育技能之前,教师可以先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解动作原理和生理基础,使学生对动作技能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在讲解短跑动作要领时,摆臂动作是授课的关键,在传统的教学中,只能通过教师的反复示范和学生的反复练习进行教学,且效果并不理想,影响了整个短跑技术的学习质量。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仅使学生观看到高级运动员正确的跑动姿势,明白了肌肉构造、跑步动作的生理机制,明白了在摆动过程中各关节的最佳运动角度。学生感觉能力的提高使技能课的授课质量得到质的提高。
关键词: 跨学科 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 无缝融合 双螺旋
“跨学科”又被称做“交叉学科”,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单一学科相互渗透、在相互交叉地带彼此融合而产生的跨越单一学科的新学科。学科交叉是当今知识融合的需要,也是社会生产实践需求发展的必然结果。以“跨学科”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从2015年至今已有635余篇学术论文,足见各级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对其的重视程度。各级高校人才培养陆续推出各种形式的跨学科专业,以便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众多跨学科专业之一,属于计算机技术和艺术设计的交叉学科领域,兼具技术和艺术的特点。根据我国数字媒体相关技术研发和数字娱乐产品的社会需求发展,数媒人才不仅要掌握数字媒体制作、信息传输和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课程建设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和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有别于非交叉学科专业的课程建设,跨学科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相关学科的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和整合设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1]。
成立于2010年的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养、职业发展潜力和创新素质,能在各部门从事数字媒体的开发和制作、多媒体网络系统开发和设计及其他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交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了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我校该专业专职教师摒弃传统单一的学科教学模式,结合专业跨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力求对学生兼顾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在“专”和“通”的平衡中,提出从教学内容整合、引入工程教育、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建设。
一、以不同学科知识“无缝融合”为目标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涵盖了文学、美术、音乐、摄影、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广告、项目管理等众多知识,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将相关计算机技术和艺术设计这两门传统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建设围绕该专业的主干课程、配套基础课程、综合交叉课程和创新实践课程的完善课程体系。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I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和集中实践课程等。
1.专业基础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加固学生的艺术基础,包括绘画基础和三大构成。2.专业主干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和艺术设计能力,包括图像处理基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非线性编辑、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场景设计与表现、角色想想设计与动画、数字媒体后期制作、软件工程、操作系统、C#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原理。3.专业方向课是根据不同就业方向而设置的,重在培养学生在不同兴趣方向上的专业能力。“游戏开发”方向的课程包括游戏概论、网络游戏开发、3D游戏图形学、移动应用开发基础、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移动游戏开发、游戏架构设计与策划等;“动漫设计”方向包括二维动画设计、分镜头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移动UI设计、Web前端设计、动画高级课程等。4.专业拓展课全部为选修课程,重在提升学生对专业深度和市场前沿的认知。这部分课程主要包括Paws3D跨平台游戏开发、摄影摄像技术、离散数学、动态网站开发、信息技术前沿、数字图像处理、人机交互技术等。5.集中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实训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实用性的培养。
结合该专业交叉学科的特点和文理兼收的生源情况,课程建设过程中兼顾学生技术实践创新和艺术设计培养,把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的无缝融合贯穿整个课程体系。
二、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双螺旋式”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采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等模块化设置方法。模块式课程设置使其更加合理化和系统化,但同时各模块间严重缺乏有机联系和贯通。“螺旋式”指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并不断交叉融合,形成职业能力和技术思维螺旋式上升的姿态[2,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交叉学科专业,如何结合专业特点搭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双螺旋式课程体系成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
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是文理兼收的,对人文素养、科技技术的理解能力良莠不齐,且普遍缺乏艺术基础。课程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市场需求,构建以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和实践课程紧密结合的多元自主化“双螺旋式”课程体系。
1.“双”螺旋式课程体系的理论部分。根据招生情况,该专业的新生大部分缺乏艺术基础,且不具备艺术设计能力,对计算机软件实践操作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表现得参差不齐。但是,社会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不但要有过硬的计算机软件创新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有合格的艺术设计和欣赏水平。因此,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要结合交叉学科特点,在实践创新指导和艺术水平等专业理论素质培养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计算机理论和艺术设计理论在相对独立的前提下相互交叉、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同时知识的难度和高度次第提升,最终在专业素质培养、能力提升等方面呈现螺旋式进步。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不分专业方向,着重夯实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双重根基。第一学期的绘画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造型能力、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程序设计基础开设在第一学期,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培养其程序设计能力。图像处理基础课程通过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的数字艺术欣赏、设计和创新能力。第二学期的三大构课程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视觉形态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专业主干课程兼顾所有专业方向,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开设课程分布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在把同时期的专业基础课所学艺术和计算机技术融合在一起进行数字艺术设计的同时,通过相关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和计算机技术水平。比如,第一学期开设图像处理基础,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第三学期开设非线性编辑、三维数字建模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第四学期开设场景设计与表现、角色设计与动画、操作系统、C#长须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第五学期开设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第六学期开设软件工程。
专业方向课程分方向在不同学期开设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理论水平,以便更好地进行创新设计。方向课程的难度随时间纵向加深,知识融合度随时间横向加密。
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开设一些开发性课程,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修,主要开设在学生已经具有一定数字媒体技术人才所需知识储备后的第三学期及之后。
培养方案中的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兼顾了学生艺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双学科素养提升,同时把单一学科的理论知识交叉融合于指导数字媒体技术作品的创新制作,从难度、广度和融合度上呈现螺旋式上升,使学生一步步成为专业数媒人才。
2.“双”螺旋式课程体系的实践部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理论知识学习和提升都要最终应用于实践创新制作中。如何把没有艺术功底和计算机技术参差不齐的学生最终培养成合格的数媒人才,加强实践课程设置是解决该问题的重中之重。
第一学年:专业主干课程中的图像处理基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和专业方向课程中的C++面型对象程序设计、二维动画设计等课程的周学时设置均为1节理论、2节实践,学科基础课程中的绘画基础、三大构成等课程更是每周4节均为实践课。通过课时多倍于理论课的实践课开设,学生不仅理解理论知识,更能活学活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实践应用创新意识。
第二W年:专业主干课开设了非线性编辑、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场景设计与表现、角色形象设计与动画、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课程。专业拓展课开设了摄影摄像技术、Pasw3D跨平台游戏开发等课程。该学年,课程数量、难度大幅度提升,且所有课程的实践周学时均为2学时,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需求。
第三学年:专业方向课包括了网络游戏开发、3D游戏图形学、移动应用开发基础、移动游戏开发、游戏架构设计与策划、分镜头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移动UI设计、Web前端设计、动画高级课程等。专业拓展课包括动态网站开发、数字图像处理、人机交互技术等。各专业方向课程综合程度明显加大,对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知识的融合更加灵活和彻底。同时增加了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的深度,为后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做好了准备。
第四学年:专业知识学习已经结束,专业素养已具备,毕业实习能拉近学生和企业的距离,使其更多地了解企业的一线需求,把专业知识和企业需求灵活地结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从单一艺术实践和计算机技术实践,再到艺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最后艺术和技术高度融合进行创新实践。学生实践能力得到稳步提升,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双结合进行数字媒体创新设计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结语
课程体系规划和建设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跨学科专业不同于传统单一学科专业,涉及知识面更广,对学生要求更高。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规划要兼顾多门学科的特点,从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点找出新专业的前沿性、创新性等特色,并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和生源特点建设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是一个跨学科专业,结合我院学生文理兼收、缺乏艺术根底等特点,课程体系兼顾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难度、广度上的螺旋式上升,并在融合度上逐渐加强,始终以培养合格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数媒人才为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佳敏.跨界与融合: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张泊平,李国庆,刘晔,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C].北京: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2011:87-90.
[3]黄莓子,唐波.探索艺术设计专业构建螺旋式课程体系的现实意义[J].美术大观,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