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第二课堂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前提是浓厚的兴趣。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高中生尚未成熟,具有一些好动爱玩的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创新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通过表演课本剧、举办演讲比赛、开展文学鉴赏课、组织辩论会等来活泼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融入课堂之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教学目标得到实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导课激发学习兴趣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之时,教师应该对导课进行精心准备,以吸引学生的听课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例如,在讲授《故都的秋》一文时可以设计一段下面的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秋天是秋高气爽的,秋天是天高云淡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描写秋天的佳句,你知道这些佳句吗?请说出几例。这样,就引发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2. 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一些传记类的课文和叙述性较强的课文,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可以讲述下廉颇的英雄故事来吸引学生,并反衬蔺相如的国士风采。
3. 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通过课本剧等表演形式,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一些易于角色扮演的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来进行教学。如在讲授《雷雨》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角色排练,在上课时由学生来进行表演,可以有所改动。通过表演,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课文,并切身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文学魅力,得到美的熏陶,进而学习兴趣得到培养。
4. 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竞赛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模式,能够活跃课堂,利用学生不服输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荷塘月色》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朗读比赛,要学生自发报名。报名的学生可以自己朗读,也可以和别的同学进行合作朗读。通过朗读比赛,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课文的情感和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并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竞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5. 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多媒体进入了课堂,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他们的思维,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应的电视剧,让学生进行直观的了解,同时比较课文与电视剧的不同,从而放飞学生的思想,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重视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1. 课外兴趣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课外活动又称为第二课堂,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第二课堂活动在我国的高级中学中渐被重视。由于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因此语文知识具有广阔的覆盖面,通过第二课堂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第二课堂教学方案,将学生的娱乐与学习、知识的枯燥与授课的趣味性结合在一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玩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举行评比活动、手抄报活动、征文、辩论等形式,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要注意第二课堂的实用性与趣味性的平衡。
2. 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一切的学习都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得学生学以致用,有效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环境考察,可以组织学生到街头参加发现错别字的活动。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兴趣大发,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得学得的知识牢固。
3. 名胜古迹激发学习兴趣
名胜古迹,是大自然留下的鬼斧神工,也可能是我们先人留下的灿烂文化。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能够显著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并能直接体会到名家创作时的情感。在游览时,面对着大好的河山,眼望着先辈留下的光辉印记,学生能够对社会进行深入思考,并能感悟人生的哲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能够在自然风光中边欣赏边思考,能够显著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灵活地将各种方法与模式引入课堂中,灵活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够在学习、游戏、实践中进行主动学习,以获得美的体验。只有这样,面对枯燥的语文知识,我们的学生才能愿学习、爱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中;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作为高考的主要科目之一,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成为所有高中语文教师的共同探究的问题。目前,高中语文教育呈现多种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点,并需要加强。
一、高中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多样性。目前高中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存在着多样性,教师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只是盲目的进行创新教育。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有的时候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对语文失去兴趣。例如:应用多媒体进行教育,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思考的时间,从而学不到知识,导致学生会对语文失去兴趣。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上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情况。
(二)课堂缺少学习氛围。在高中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只想让学生多增加知识,所以在课堂上就不停地灌输知识,几乎没有给学生思考和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中感到枯燥,从而失去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背书,这说明,在高中课堂上创造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高中语文的知识面比较广泛,所以,就要求教师抓住内容的重点,明确教学目标,在结合学生的个性制订语文学习计划,使学生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主要做法有:
(1)确定语文目标。在进行授课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教材通读一遍,然后明确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并认真思考,把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结合制订教学目标,这样不仅明确了教学目标,而且还明确了教学任务的思路。
(2)制订教学计划。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学习计划,这是实施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计划可以分为:一是课堂计划,课堂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地点,所以必须要有明确的计划,其计划的重点是更新教学理念和改变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明确重点、难点的内容。二是第二课堂计划,第二课堂包括学生的作业和课堂以外有关语文的教育,安排一些与语文知识有关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使学生对知识更深入了解。这些计划的制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根本就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将音乐、美术等一些色彩鲜明的东西应用到语文的教学中,并结合一些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网上下载朗读范本,然后进行快慢调节和加入点配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掌握了朗读技巧,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习惯一词的意思是长时期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的活动中长期使用的学习方法去学习的,是学好知识的一个重要条件。(1)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语文的学习光靠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它的学习需要不断的进行阅读积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著让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写、边读边思,并写读书笔记。这样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养成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了语文知识,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
(2)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是学习中的重要过程,它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了解了课文的体裁和主要内容,然后在预习的过程中对难点和重点做好标记,在上课时好认真听教师讲解。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并做好标记,然后在上课时认真听讲,加深认识。通过长时期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不仅提高了听课效率,而且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拓宽语文视野,提升语文素养。为了巩固知识,教师要利用好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测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1)开展语文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语文知识的内容,设计一些语文活动,例如: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并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重视测试。测试可以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可以了解学生哪些知识掌握不足,并分析学生没有掌握好的原因,并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育。测试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学习的不足点,并加强学习;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所以,教师在教育上可以加强平时的测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总结
提高语文的学习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也不是学生和教师任意一方努力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互相帮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实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还有许多,这需要教师们不断地探索和发现,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山.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这种德育内容的培养应同语文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在高中的诸多学科中,语文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同时它也是一门工具性很强,人文精神最丰富的学科,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两方面:一是传播单纯理论知识,二是德育渗透教育。鉴于它们的密不可分,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方法,重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融德育于教学之中,为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开辟新的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将教材中的内容加以提炼和深化,实现传授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完美统一。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呢?
一、面对学生的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生理、心理、年龄、性别上的差异,不搞特殊化教育。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学生生活的世界都是不同的,表现为智力结构体系、学习风格、人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具备成熟和幼稚两方面的心理特点。为此,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随着学生生理、智力的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和价值观已经有了一定的定性,不要进行强迫性的教育;其次,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情绪多变,是非的判别能力还有限,仍有不少的幼稚性和依赖性,对此,教师在教育时,要使学生差异性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就要公平地对待学生的差异性,将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在教学中实现与学生的交往,将整个课堂看做一个和谐自然的生态体系。教师作为一个领航者,面对不同学生的德育教育应有明确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指向性,要积极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 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高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在加上他们处在青春阶段,课堂上,教师或同学的一个小幽默,或者是不经意间谈及某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学生便会趁机笑一笑。碰到这样的情况,我多数也会莞尔一笑,就当是让他们放松一下。例如一次上课,我在巡视指导阅读时,不知道是谁的手机来电了,铃声是“XXX,I love you”,学生一阵哄堂大笑。此时教学的灵光从我脑海里一闪而过,当下便决定,由这一个契机与学生探讨一下这些90后学生的爱情观以及在学生阶段应不应该使用手机的问题,让他们在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的时代中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及是非意识,让学生走出青春期盲目迷茫的情感沼泽,提高判断力。于是,在一阵笑声过后,我敛住了笑脸,郑重地说道:“爱,是永恒的话题。在人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爱便是严寒冬夜中那一盏暖和的灯,也是我们心底深处最柔软的牵挂。手机虽好并方便,但它对我们也也有深刻的影响,手机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情感生活。”
三、结合课文教学及相关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标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了很多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既具有很深的文学价值,又具有极大的思想教育意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如有意识地加以挖掘,并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这对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高尚品德的崇尚、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等无疑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结合课文教学及与其相关联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现在的高中学生有很多优点,如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认为父母为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及劳动人民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以及作者对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的赞美。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亲情的可贵,让他们学会珍视亲情。
其次,《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廉颇是赵国的一名杰出的将军,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但是渑池支会过后,蔺相如的官超过了廉颇,于是两人关系就僵硬了。但后来蔺相如的“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这番话感动了廉颇,以致出现了“负荆请罪”这个历史典故。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相互团结。
四、将第二课堂生活与课堂并列,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应与语文课外活动有机结合,适当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课和语文主题活动。现代的中学生精力充沛,兴趣爱好广泛,容易在各种兴趣活动中接受感染和影响,这种感染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有时会远远超过课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会令学生终生难忘。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是整个语文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外活动中融入德育内容,深化素质教育,是语文这门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延伸。在教学《祝福》这篇文章时,为了使学生深入领会封建思想杀人本质及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同时也感悟一下鲁迅先生那为国为民而不断思索的拳拳爱国之心,学习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不失时机地布置了课外活动:请同学们把《祝福》排练成话剧,为全校艺术节准备节目。之后,我一直关注着这一活动的发展动向,不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只有深刻把握人物特点,才是排练成功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人物和作品主旨,我还运用多媒体教室下载了电影《祝福》让学生观看。这样,学生在语文第二课堂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革命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他们的排练实践会更加巩固了这种革命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使其终生受益。当然,第二课堂活动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只需准确把握时机,巧启发、妙诱导,在开发学生智力、掌握语文基本知识的同时,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对于高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第一,学生自身因素。这个因素主要包括了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因为他们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很多词语、典故不了解,甚至有些学生连初中阶段需要背诵的篇章都没有任何印象,语法的学习更是惨不忍睹。进入高中,学习完全要靠死记硬背,根本不能理解和掌握,因此成绩日趋下降也在情理之中。主观方面则是学习态度和习惯的问题。他们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不预习或不会预习、不记笔记或不会记笔记、不复习或者不会复习。这些直接造成他们应付学习,偷懒,学习成绩不理想,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第二,教师的教育方式因素。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很多语文老师都是在古板的按照课本和教学要求和进度,机械化地传授知识,而忘记了语文是一门活跃的学科,需要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散性。而且,语文作为语言学的科目,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课本上的那些内容根本不足以让学生学好语文。这些都需要我们每一个老师进行反思。
第三,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因素。高中语文课时紧、进度快,初中学习的那种状态不能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这就造成一些学生无法适应,造成学习的困难。
分析出了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一、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1.重视积累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包括语言的积累和文化的积累。因此高中语文学习,只有通过积累,才会让基础越来越扎实。语言的积累可以通过摘抄的方式进行,摘抄的内容包含了字词、语句、古诗词等。文化的积累需要多观察生活和多阅读。文化典故和生活习俗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节假日要多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走出去,接触社会,了解各地的民俗特征并记在心里。要多鼓励他们进图书馆,阅读相关的著作。只有通过这些才能积累相当多的知识,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基础。
2.培养习惯、端正态度
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果。语文学习其实是个有趣的过程,首先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然后指导他们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及时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灵活使用工具书、读书动脑又动笔、笔记重点不遗漏、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坚持写日记等。学习态度就不用多说了,每个教师都应该心中有数,且有各自的方法。
二、加强教师自身修养的学习
1.由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方法
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做起来却比较难。其实语文学习的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预习方法和复习方法,抽离有用信息的方法,古诗词欣赏的方法,阅读技巧,写作技巧等。
2.拓宽课堂内容
因为语文教材只是那有限的几十篇文章,不足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达不到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所以语文老师有责任、有必要拓宽课堂内容。不要嫌麻烦、怕费事,教育是我们的职责,把学生教育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因此必须潜下心研究语文教学的内容,搜集和整理出能够放到课堂上讲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并鼓励学生课下多阅读,多思考,不要被课堂限制,不要认为上好课就算完成了任务。不但教师自己要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课本上那点儿东西,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还有着更宽广的天地需要他们去开拓。
拓宽的方法有很多,我在这里推荐两种方法:一是与教材相似或者相反内容或主题的材料可以加入课堂教学中来,通过扩展阅读和对比分析加深理解和记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第二课堂或者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带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堂、烈士陵园,比如举办“作文比赛”“辩论大赛”等,凡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的活动,都建议学生参与。
三、注意观察学生,帮助他们“过关”
从初中到高中是一个“关卡”,因为从初中到高中并不是平坦的过渡,而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飞跃过程。不光是语文学科,其他学科也一样,甚至有些学科的飞跃落差要比语文大得多。有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可以顺利“过关”,而绝大多数学生却不能或者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过关”。因此,每一位高中教师都要清楚这一点,在接手新高中生的时候,就要提醒他们,告诉他们高中的学习与初中的不同之处,并给他们建议和应对措施。当然,这对大多数学生是适用的,而对某些学生可能不太管用,这也是造成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像治病不如预防一样,我们要善于观察这类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来说,要告诉学生,简单的背诵和记忆并不是高中语文的学习目的,高中语文更注重交流和写作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基础上,在课外要多阅读,多交流,多动手写作。而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辅导,甚至不惜精力给他们“开小灶”。只有通过我们教师的不懈努力,学生才能顺利通过这个“关卡”。
论文摘要: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新课程语文也全面铺开。在当前的新课标教学中普通存在着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对着新课标,苦想怎么教?捧着新教材,教法从何来?喊着新理念,讲着老教案。怎样解决新课标语文“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成为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为了化解“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做法: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改进教学方法,有效节约时间;采取“任务驱动”,拓展第二课堂;大胆增补删减,重构教材内容等。通过实践,上述措施成效明显。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 重构教材 任务驱动 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新课程语文也全面铺开。怎样解决新课标语文“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成为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
毋庸讳言,在当前的新课标教学中普通存在着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对着新课标,苦想怎么教?捧着新教材,教法从何来?喊着新理念,讲着老教案。
为了化解“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做法:
一、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新教材却没有减少内容含量。内容多,要求高,课时不够的矛盾非常突出。课时量与教材容量相比犹如“杯水车薪”。赶进度、开快车,使得知识不易掌握,基础难以巩固。在实践上,模块教材的深广度难以把握,讲少了造成教材很难顺利完成,讲多了又难给学生思考探究的余地,教学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这些问题成了制约新课程教学的瓶颈,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解决教师普遍反映的课时不足的矛盾,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要求。
二、改进教学方法,有效节约时间
教学时间不够用,教学内容完不成,这是许多语文教师日夜焦虑的棘手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法。
第一,精讲片段,以点带面。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不是靠教师讲解一两篇文章就能一蹴而就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贪大求全,急于求成,而应总揽全局,精选片段,进行重点教学。
第二,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做到:学生已经懂得的知识,坚决不讲;学生通过读书自己就能领会的知识,坚决不讲。教师应教给方法,让学生在多读、多思、多练中掌握知识。
第三,以练代讲,讲练结合。教师要结合课文重点段落和精彩片段所涉及的知识点,精心设计一些相关的小练习,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完成,不懂的地方再进行指导讲解。这样,力争把重点、难点消化在课内,排除在课外。
三、采取“任务驱动”,拓展第二课堂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虽然课内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仅如沧海一粟,更多的工夫应该在课外。我们应延伸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不仅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开一扇窗,更要为他们打开一道门,使之能够自如地迈进来,走出去,饱览更为美妙的风光,拥抱更为精彩的世界。
那么,怎样才能加强语文课堂的延伸教学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深度。
(2)利用课前说话活动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广度。
(3)创设情境,开设活动,延伸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感官接受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当然,关于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和形式还有很多,但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从学生的接受心理角度出发,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
四、大胆增补删减,重构教材内容
新课标赋予师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选择权,在集体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教材有计划地加以取舍。避免舍本逐末,力争做到“舍中有得”,突出重点,直奔目标。
教材多了、厚了,周课时少了, 教材教不完怎么办?分析起来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我们“教教材”教惯了,教学只停留在“教”的层面上,不尝试“用教材教”。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结合实际对教材加以取舍。
师生是教材的主人,不是教材的奴隶,教材不是“圣经”。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师生完全可以对教材作大胆地、创造性地处理。
要用好教材实施好新课程,除了专家引领、主体反思外,同伴互助也必不可少。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真开展了“三次备课,两次反思”活动,每次课后由同事评,学科组长评,专家面对面评,先集体反思再由执教者自已反思。并根据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
总而言之,在中学语文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大处着眼、小处着力、妙处着手、细处着笔、疑处设问、尾处升华,就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艺术水平,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新课标语文“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版)
[2]《新课标语文案例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