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技术与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242-02
近几年来,中国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在理顺学校管理、提高高等院校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取得了显著效益。但是,也必须看到,随着高校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财务管理信息化飞速发展,财务信息网络已形成了人机相互交错的智能系统,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存储介质、核算形式及系统内部控制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3]。但绝大多数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审计人员仍然采用手工翻阅凭证、账表等传统的审计方式开展审计工作,工作效率低,时效性差,审计质量无法保证。为了适应学校管理和快速发展的要求,大学内部审计必须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狠抓审计信息化建设,把坚持把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整个审计工作创新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力推进学校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4,5]。
一、内部审计在技术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落后
近些年来,高校已经普遍实现了财务管理电算化,绝大部分高校甚至实现了财务管理的网络化。但很多大学内部审计在审计技术方法上,还没有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和远程网络审计,从而未能适应因财务管理信息化而对审计工作提出的要求和需要。事实上,中国很多高校内部审计技术还特别落后,审计处审计人员还停留在查错纠弊、手工审计、详细审计的业务水平上,只把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差异性作为审计的重点,忽视学校教育资金使用的整体合理性和效益性,忽视学校偿债能力与债务风险分析等。很多高等院校还尚未应用计算机网络和审计软件来进行内部审计,也未实现高校内审部门与其他有关部门的数据共享,难免造成审计的深度不够、内容单一、范围狭窄、作用层次低,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较大风险。
(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国高等院校规模越来越大,学校科研、教学、经营等活动越来越复杂,使得高校财务报表编报和披露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审计人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知识结构。这些发展,大大提高了审计人员审计的难度,而对传统的滞后的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目前,内部审计人员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中国高校大学审计处人员均是从财务部门、管理部门调配而来的,专业都是财务、建筑等门类,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审计人员。另外,审计人员还有职称层次低、年龄偏大、学历层次低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总体上中国高等院校大学内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理论功底较差,知识面狭窄,审计方法和手段严重落后审计工作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难以适应高等院校内部审计自身发展要求。
二、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现代化
为了适应高校管理和快速发展的要求,尽快改变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和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一)树立数据式审计观念
数据式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底层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切入点,在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底层数据的采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形成审计中间表,并且运用查询分析、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方法构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趋势、异常和错误,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精确延伸,从而收集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数据式审计是一种新型审计取证模式,是审计适应管理电算化和网络化发展需要,改进审计技术与方法的重要创新。
与传统的审计模式相比,数据式审计模式扩大了审计对象,把审计对象扩大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和电子数据。数据式审计模式重塑了审计程序。审计准备和实施阶段的界限变得不是很明显。数据式审计模式改变了审计作业的方式。审计人员经过详尽的审前调查,摸清了被审计单位的底数,并且通过对电子数据的采集、清理、转换、分析等步骤,确定了审计重点和审计线索,进点以后可以直接带着线索延伸调查,审计思路明确,审计效率也大大提高了。数据式审计模式拓宽了审计人员的视野,为绩效审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快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审计手段已经由传统的手工查账审计逐渐向计算机审计过渡。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设备和软件来辅助审计工作。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使审计人员从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那些需要专业判断的部分,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在现代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辅助审计越来越成为内部审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自国家审计署实施“金审工程”以来,无论在国家审计,还是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都迎来了一场审计技术与方法的革命。HPU大学内部审计应当抢抓机遇,借鉴国家审计“金审工程”的有益做法和经验,加速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实现学校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适时化、经常化、全面化。
一是实施“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uditor Office,简称AO系统),推进就地审计信息化。审计人员通过利用“AO系统”平台,收集、整理有关电子数据,进行“核账、看账、分析账”,大大提高审计工效和质量。二是实施“联网审计实施系统”(On-Line Auditing,简称OLA系统),推进远程审计信息化。高校内审通过运用“OLA系统”,能够对审计信息资源的远程采集、集中存储、集中处理,以及集中进行审计分析,实现远程审计预期目标。三是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前调查。在审计项目实施前,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重点业务和重点环节,提高审计的针对性和效率性。
(三)强化审计信息化基础建设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问题和障碍凸显出来。这些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内审信息化建设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传统的内部审计观念难以转变,不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内部审计信息化起步较晚,适合高校内审特点的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软件尚未有效普及;既掌握会计、审计知识,又掌握较专业的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
审计信息化是一个新生事物,高等院校在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并不同程度存在不系统、欠规范等问题。强化审计信息化基础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高校各级领导对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从各方面全力支持内审信息化建设。只有在学校的有力支持下,对内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设计、组织领导、资金支持、审计队伍优化培养等方面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内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为学校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二是转变高校内部审计观念与方式。高等院校内审人员要充分认识内部审计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审计观念转变、方式转化、干部队伍结构调整、人员知识结构优化的深刻革命,只有敢于创新,坚持创新,才能使高校审计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内审工作人员要在审计实践中结合审计实务,将传统审计的经验、方法同信息技术相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强大作用。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要注重培养和引进同时具有审计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采取对外引进与对内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培养一批既懂高校审计业务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使全体审计人员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及审计软件,保证计算机在审计实务中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满足审计信息化的需要。
四是加强内审信息管理制度建设,有效规避计算机审计风险。审计信息化使原有的审计要素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审计准则、标准与规范已不能适应计算机审计的要求,但相应的计算机审计准则还没有出台,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安全性、科学性、可靠性等方面存在极大的风险和障碍。所以,内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信息管理制度与规范,保证审计信息系统有序、有效、安全运行。
五是加强设施建设。要加大投入,配备足够的审计服务器(用于存储审计数据的专用设备)、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uditor Office,简称AO系统)和联网审计实施系统(On-Line Auditing,简称OLA系统)。
六是加强审计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内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单靠审计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很多工作都需要财务、基建、网络管理等学校行政职能部门的配合与帮助。所以,HPU大学内审部门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最大程度的支持,实现内审网络化、系统化,更加充分地发挥审计监督的管理作用。
结语
以审计信息化为代表的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现代化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革命性变革,是传统的手工审计向现代计算机网络审计转变的标志,对中国高校内部审计传统的思维方式、审计工作的模式、工作方法带来了重大的挑战。为了适应中国高等院校管理和快速发展的要求,尽快改变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中国高等院校必须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狠抓审计信息化建设,把坚持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整个审计工作创新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加速推进该校教育内部审计转型,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促进高校人、财、物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使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和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 王红亮.“免疫系统”视角下中国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J].商情,2012,(50):19-20.
[3] 李学柔.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导读[M].北京: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
关键词:审计质量 审计评价 模糊数学 契约关系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47-01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及资本市场的规模化发展,独立审计的作用却日益重要。到目前为止对审计质量评价的研究还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外的研究者Mahyew从审计制度本身及审计关系契约方面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进行了研究[1],DAengelo研究了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而国内学者则更关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影响,叶少琴从审计质量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矛盾来研究审计独立性问题的根源[2],冯均科[3]则研究了审计委托人,审计人,被审计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引发地审计质量问题。赫振平分析了企业管理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关系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这些研究无疑都对审计质量评价的研究提供行之有效的途径。
1 审计质量概念及影响因素
1.1 审计质量概念
关于审计质量,研究文献对其定义并不统一,但普遍的观点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所承办的某项审计工作各项业务的优劣程度[4]。具体地说,就是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质量。一般而言,审计质量对审计结果的影响是很大。
1.2 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1)审计资源的影响。审计人才资源的影响所占比率最高,审计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素质,专业能力、职业素养。被审计对象的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复杂程度在客观上又对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和意见构成起到直接作用。而审计方法的改进和审计技术的提高,审计设备的信息处理能力都会影响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2)审计环境的影响。政治因素、经济体制的变革、信誉机制和法律强制力以及文化环境这些因素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表现在它们共同决定了审计的产生、存在与发展问题上。一方面,审计的服务质量必须取得公众的认可,这取决于审计环境作为保障。另一方面审计质量也促进了有关审计法规的完善,对经济、政治体制的变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3)审计行为因素的影响。审计行为因素的影响是直接的。由于审计行为中含有人的因素,必然会受到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作用,审计失误在所难免,政府监管的效率低下,这些都是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2 审计质量模糊评价理论
2.1 审计质量评价模型
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Fuzzy Comprehensive Judgment)建立审计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其评价过程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确定备选的审计对象集:,表示从事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
(2)找出判据集:,代表评价因素,如事务所规模、发案比例等。
(3)选择评价矩阵为:,是对象在因素上的特性指标。
(4)设定评价函数:,记,评价函数有多种,一般情况下,需假设它具有反映评价特征的连续性和单调性。一般取线性评价函数来评价某一年度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因此,第i家事务所的审计质量的一阶评价为:
(1)
式中为专家打分法确定的反映人们对审计质量评价中的主观权重。然后可根据计算的结果对事务所按审计质量进行排名。
(5)计算评价指标:。
(6)将按大小排序择优。
依照上面的公式,以客观因素为依据,审计质量是体现审计人员审计能力因素和审计独立性因素的主观评价,在量化时,主观成份应能体现人为因素和独立性因素对审计质量的贡献比率。
2.2 评价因素权重系数确定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权重因子的选择对评价结果至关重要,它反映了各个因素在综合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或作出的贡献。在实际应用中,确定权重因子方法有:专家估测法、加权统计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前两者是凭经验得出,带有一定的主观臆断性,不能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层次分析法则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系统方法,是通过模拟人在决策过程中的思维模式,解决多因素复杂系统的方法。方法具体如下。
(1)明确问题,建立层次结构。
在同一时期,按照需求方的期望与审计的实际情况,审计目标可以分层为[6]:理想审计目标、客观审计目标、职业审计目标及法规审计目标,这些目标分别体现了不同利益群体对审计结果的要求。不同的审计目标与不同的审计质量层次相对应,即理想目标对应理想审计质量,客观目标对应客观审计质量,职业目标对应职业审计质量,法规目标对应法规审计质量。
(2)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对同一层次的各评价因素按重要性进行比较,构造比较判断矩阵A:
(2)
式中:为同一层次上,因素i和因素j的比较标度;
在建立比较判断矩阵A后,求出A的最大特征值,再利用其特征方程,求出特征解W,再进行归一化,即得同一层次的各因素的重要性权重。
3 结论
本文主要在明确审计质量涵义的前提下,深入解析了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并以此建立了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审计质量评价模型,考虑到评价指标的多层次性,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因子,使质量评价的指标得以量化,该方法易于观测并可被普遍接受,对提高审计市场中的审计质量是有效性的。
参考文献
[1] Abrahma J.Briloff,1995: Strengthening the professionalism of the independent auditor,report to the Public Oversight Board of the SEC Practice Section,Accounting Horizons,September,9(3):124-130.
[2] 叶少琴.中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 冯均科.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究[J].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关键词】参数化设计;车身;设计方法;交互性;关联参数
近些年来,我国的汽车工业获得了高速发展,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也不断增强,同时人们对于汽车的性能、外观等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于参数化设计的方法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引进,汽车的设计方法也在飞速发展。在现代车辆设计工程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汽车设计工程技术日益成熟逐渐普及开来,例如以CAD/CAE/CAM技术为主的一体化产品开发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这些技术的发展给予汽车工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汽车的车身设计在保证汽车基本性能的前提下,尽量满足顾客的需要,同时提高汽车的设计精度,使车身设计满足汽车市场的发展需求。
1.汽车车身设计在汽车工业中的重要性
自从第一辆汽油内燃汽车的诞生,汽车的发展历史已经超过了10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对于衣食住行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出行必备的交通工具。汽车的车身设计技术不断地发展与更新,同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技术在汽车工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整辆汽车的开发设计中,汽车的车身设计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车身设计也会影响汽车的开发周期,对于汽车的销售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同于一般的机械产品的设计,车身设计有着很大的难度,在设计时要考虑各方面因素,汽车的受风阻力、装配精度、消费者的喜好等,同时车身设计是在三维平面建模,难度大,而且装配精度无法得到保证、工作量大,造成汽车的车身设计设计周期较长。消费者在选购汽车时,汽车的车身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参考标准,因此汽车的车身设计在汽车工业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汽车的车身设计不仅要满足各方面大的性能,比如车身的受到的空气阻力、节能和环保等性能要求,而且在美观上也要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汽车的车身是汽车的三大总成之一,是汽车工业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汽车工程高速发展过程中,车身工程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组成部分。
2.参数化设计
参数化设计是将设计要求、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设计结果用灵活可变的参数表示,参数化设计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修改,来确保设计的精确。变动几何法、几何推理法以及参数化操作法是参数化设计的主要的三种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参数化设计是根据一些相关条件与结构参数来进行设计,保证了产品设计的精确以及产品设计的安全性能,提高了产品的设计效率。参数化几何模型的构造和几何约束关系的提取和表达、约束求解是参数化设计的重点。在参数化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采用的设计方式相对比较宽松,设计难度也大大降低。
在汽车车身设计工程中,参数化设计对于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参数化设计,可以优先考虑车身的几何形状,对于车身的具体细节尺寸可以暂时忽略,在产品设计工程中,参数化设计利用构造的模型来确定设计意图,进行设计工作。在汽车车身设计过程中,参数化设计在设计车身时可以进行不同的设计方案的实验,极大的推动了车身设计技术的发展。
3.汽车车身设计理论与设计技术的发展
对于汽车来说,车身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良好的乘车环境和保证乘客的安全,在整个汽车构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车身设计工程中,传统的车身设计方法已经渐渐不在适应市场的供应需求。传统的车身设计方法因为设计周期长、设计量较大、产品的设计效率较低以及精度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传统的车身设计方法正在被现代车身设计方法所取代。不同于传统车身设计方法以手工方式为主,现代车身设计技术引进了计算机辅助车身设计开发技术,拥有着明显的优势。现代车身设计技术利用参数设计进行车身的设计实验,提高设计的柔性和可行性,满足了目前的汽车市场需求。在现代车身设计中采用了CAD/CAM技术,有着传统设计方法难以企及的优势,解决了传统车身设计方法的弊端。现代的车身设计技术,提高了设计效率,保证了设计精度、缩短了设计开发和制造周期,同时减轻了设计量,设计更加容易进行,设计的修改与调整较于传统车身设计方法更为简便。现代的车身设计技术,利用参数设计,将车身的性能进一步完善,构造模型方便进行车身的模拟实验,来确保车身设计的精确度。
4.车身设计方法展望
随着消费者需求和喜好的改变,车身设计也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发展才能满足市场需要。当前来说,车身设计大多数都是改型设计,而且参数化设计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了设计的优势,在继承以往设计经验和设计知识的同时,开拓了新的设计方法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现代车身设计工程中,模块化、自动化、虚拟化是车身设计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在现代车身设计工程中,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引进,为设计人员提供了一个完全虚拟的设计开发空间,对于车身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计算机辅助系统的提升是未来车身设计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同时,参数化技术的应用对于车身设计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弥补了传统车身设计方法的不足,由此可见参数化技术的不断更新研究以及对于车身设计的更全面应用也是车身设计的发展方向。
5.结语
在汽车车身设计中,参数化设计的应用和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引进对于车身设计技术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参数化设计的汽车车身设计,根据参数化、模块化的设计要求来设计车身,来满足车身的设计需求。展望车身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强车身的参数化研究以及对新技术下的车身设计参数化设计以及模型构建的分析,推动汽车车身设计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晓光.浅谈参数化设计在车身上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2(11):134-135.
关键词:超大牵伸;牵伸装置;传动机构;牵伸分配
中图分类号:TS103.114 文献标识码:A
An Overview of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Drawing Frame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drawing machin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terms of technology, raw materials and process and it has entered into a new era that highlights high speed, high yield, high quality, high efficiency and energy-saving, high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These functions comply with the general developing trend for incorporati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twork technology, automation and continuous production into one machine and make possible the connection of drawing, roving, spinning and winding processes.
Key words: drawing frame; feeding system; weighing system; drafting assembly
超大牵伸纺纱技术的研究牵涉到整个细纱工艺过程,包括基本理论、半制品喂入方式、牵伸型式、牵伸传动及牵伸分配等。目前已有超大牵伸纺纱技术的牵伸倍数达37 ~250倍,并且成纱质量也比普通环锭纱好。超大牵伸是缩短纺纱工艺流程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在改进环锭纺纱的成纱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方面都有显著效果和很好的发展前景。
1 超大牵伸纺纱技术的研究现状
1.1 基本理论
牵伸区中摩擦力界是控制纤维运动的主要因素,为确保牵伸机构工作的可靠性,要求摩擦力界稳定。因此形成稳定均匀、分布良好的摩擦力界是提高牵伸能力和成纱质量的重要途径,这也是研究超大牵伸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摩擦力界的产生可以依靠粗纱捻度及加压等措施来实现。目前利用捻度控制纤维的运动已经被认可且运用到了实际,但捻度的不稳定性和捻回重分布现象使得其产生的附加摩擦力界并不稳定;轻质辊在牵伸区中可以产生稳定的摩擦力界,阻止捻回的重分布向前集中。目前使用的皮圈式超大牵伸机构,由于捻度及皮圈的作用,浮游区的摩擦力界往往很大,超过所需摩擦力界,使以前罗拉速度运动的快速纤维带走其他纤维,形成竹节等疵点。因此,近前罗拉处摩擦力界应遵循向前逐渐减小的原则。一般来讲,牵伸区中摩擦力界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近后罗拉部分,大多数纤维以后罗拉的速度运动,需要一定的摩擦力界用以承担纤维所受的牵伸力,所以不用遵循摩擦力界向前逐渐减小的原则;另一部分是近前罗拉部分,大多数纤维以前罗拉的速度运动,这部分的摩擦力界应向前逐渐减弱,以确保以前罗拉速度运动的纤维能顺利抽出。
1.2 半制品的喂入方式
超大牵伸半制品的喂入方式可分为粗纱喂入和棉条喂入,其中粗纱喂入又分为单根粗纱喂入和双根粗纱喂入。在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多以粗纱喂入为主,但棉条喂入仍不失为一种好的想法,值得深入研究。
根据德国Suessen(绪森)公司的RingCan环锭细纱机可知,采用棉条直接喂入可省去粗纱工序。棉条直接喂入避免了由于粗纱工序引起的不匀,棉条中的纤维平行伸直,相互间的作用力小,所需的牵伸力也小。牵伸力的减小有利于后区罗拉中心距的减小,从而对纤维特别是浮游纤维的控制将得到良好的改善,提高了后区牵伸倍数;同样,在前牵伸区由于纤维平行伸直,纤维从胶圈钳口抽出比较容易,双胶圈钳口不需要额外增加隔距块以加大两胶圈之间的隔距,纤维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提高了前牵伸区的牵伸能力。但目前棉条直接喂入存在一个很大的难题,即卷装尺寸受到限制。若以棉条筒的方式喂入,换筒困难、费用高且后罗拉速度极低,棉条喂入时极易产生严重的意外牵伸。
单根粗纱喂入考虑到粗纱具有一定的捻度,产生的附加摩擦力界可以更好地控制纤维的运动,但粗纺工序严重破坏了须条的均匀度,影响产品的成纱质量。因此有人认为可以采用双根粗纱喂入,双根粗纱喂入可以改善纱条本身原因而造成的不匀,这种改善尤其是在纤维长度均匀度或粗纱长度均匀度较差时特别显著。但采用双根粗纱并合喂入会增加牵伸负担,要求细纱机或者是粗纱机的牵伸能力应有相应的提高,这样又会恶化粗纱质量,降低生产效率。所以,无论是选择棉条喂入还是粗纱喂入都存在相应的利与弊,必须结合当下技术与生产条件选择合理的喂入方式。
1.3 超大牵伸工艺选配及机构型式
超大牵伸机构型式设计所要遵循的原则是:在摩擦力界稳定、机构简单、看管方便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牵伸倍数得到最大的提高。为实现大牵伸、强控制的效果,应尽量减小浮游区长度、缩短罗拉中心距和胶圈钳口隔距。下面将从工艺选配和机构型式两方面具体分析。
1.3.1 工艺选配
(1)罗拉列数
一般来讲,罗拉的列数越多机构越复杂,加压装置也越复杂,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所以超大牵伸机构的设计并非罗拉列数愈多愈好。意大利有一种六列罗拉的超大牵伸装置,牵伸倍数达200倍,每个牵伸区分配的牵伸倍数很小,牵伸效率低,且机构十分复杂,加压困难。实践证明100以上的超大牵伸可以在四罗拉牵伸装置上实现,而40倍左右的大牵伸由于加压装置和附加皮圈等原因,采用 3 根罗拉比 4 根罗拉更好。在不过分增加罗拉列数的前提下,实现牵伸倍数的提高可以从控制牵伸区中纤维的运动来着手。
(2)皮圈型式
超大牵伸所用的皮圈型式种类很多,最常用的有两种,即双短皮圈和长短皮圈。
双短皮圈牵伸皮圈对纤维的控制主要通过皮圈钳口隔距和皮圈本身的弹力来调节,且可缩小浮游区的长度,牵伸能力较好。随着皮圈使用时间的延长,皮圈作用给须条的压力逐渐减小,摩擦力界也相应变小,这使得其对纤维的控制缺乏稳定性。双短皮圈的弹力无法调节,上下皮圈的线速度不匀,当下皮圈线速度大于上皮圈并达到一定数值时,就会使下皮圈的运转受阻,从而形成中凹的现象。
长短皮圈牵伸装置下皮圈采用长皮圈,通过张力辊来保持皮圈的张力,一般用于主牵伸区。上皮圈采用短皮圈及活动皮圈销,活动皮圈销可以随着皮圈软硬的变化调节压力,从而达到稳定地控制纤维运动。长短皮圈避免了皮圈的中凹现象,条干CV值比双短皮圈要好。当通过的须条厚度不匀时,活动皮圈销利用其自动升降功能调节对须条的作用力,牵伸后须条的均匀度有所改善。当须条较粗时,分配的单位握持力减小,而皮圈销和弹簧增加的压力远远小于须条厚度的变化,故须条比较容易牵伸;反之,须条较难牵伸。
(3)加压与隔距
加压是为了在牵伸过程中有力地控制纤维运动,形成稳定良好的牵伸环境,防止纤维产生滑溜并改善条干CV值。用于超大牵伸的加压机构有重锤杠杆强制加压、自重加压和摇架加压等,其中摇架加压机构又分为圈簧摇架加压、板簧摇架加压和气动摇架加压,随着技术的更新,杠杆加压和自重加压因各自的局限性已逐渐被摇架加压所替代。圈簧式加压弹性保持持久且不易产生塑性变形,但不易保证罗拉加压钳口的平行度,从而导致罗拉钳口隔距的大小产生变化。板簧式加压相对圈簧式加压精度更高,且有利于胶圈钳口前移,缩短浮游区长度。气动加压压力稳定、重加压强控制、有欠压过压自调系统且清洁维护方便,其性能优于弹簧摇架加压,但系统复杂。
在牵伸区中,皮圈钳口到前罗拉钳口之间的距离为浮游区长度,纤维在牵伸过程中变速点主要集中在浮游区,此时纤维束呈扁薄状态,纤维数量较少且相互间的作用力小,运动很难控制。浮游区长度直接影响变速点的分布,为了使纤维束在浮游区中实现良好的牵伸,应尽量缩小浮游区隔距,增强对纤维束的控制能力。对纤维的运动情况影响较大的另一个工艺参数为胶圈钳口隔距,钳口隔距过大,纤维受到的压力小,容易造成慢速纤维被快速纤维带走的现象;钳口隔距过小,纤维很难从前罗拉钳口抽出,牵伸力随之增大,如果此时前罗拉钳口的握持力无法适应,便会产生硬头等疵点。超大牵伸时,牵伸区中纤维的运动更加敏感,必须处理好牵伸力、隔距、加压、摩擦力界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良好的牵伸。
1.3.2 机构型式
目前使用最多的超大牵伸牵机构型式主要有三罗拉双胶圈牵伸装置、三罗拉四胶圈牵伸装置、四罗拉四胶圈牵伸装置等。三罗拉双胶圈牵伸装置以绪森公司的RingCan环锭细纱机为例,该细纱机采用棉条直接喂入,粗纱捻度低,所需牵伸力小,有利于胶圈钳口隔距和后罗拉中心距的缩小,从而提高了细纱机的牵伸倍数,后区牵伸倍数可达3.5 ~ 4,前区也较普通细纱机提高了 3 ~ 4 倍,并且所纺纱线CV值比普通环锭细纱好,粗节、细节、棉结少,强力高。三罗拉四胶圈牵伸装置有别于三罗拉双胶圈牵伸装置,它主要靠提升后区牵伸能力来提高总牵伸倍数。有试验研究表明,以三罗拉长短胶圈为基础将后区改为长短胶圈牵伸,则牵伸装置对后区内须条的控制增强,提高了后区的牵伸能力,同时有利于成纱质量的提高。以三罗拉长短胶圈为基础将后区改为双短胶圈牵伸,同样也能加强对后区须条运动的控制,牵伸倍数可达100多倍,减少了成纱毛羽的数量,特别是长毛羽的数量。四罗拉四胶圈牵伸装置是在三罗拉双胶圈的基础上添加了一对中后罗拉及一对胶圈,从而细纱机的总牵伸能力大大提高,牵伸倍数可达200多倍,成纱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该牵伸装置喂入方式可以是棉条喂入。
1.4 牵伸传动
超大牵伸装置的牵伸倍数高,对牵伸传动的要求比普通牵伸更加严格。以三罗拉牵伸为例,若其采用SKF型牵伸,传动路线为前罗拉传动后罗拉,再由后罗拉传动中罗拉,这时后罗拉需要承担两列罗拉消耗的功率,而且牵伸倍数高,罗拉间的速度差异较大,使得齿轮很容易磨损,运转不平稳。为了保证牵伸传动机构的顺利工作,必须使传动机构的内应力减弱,可以从牵伸传动型式、增加齿轮宽度和改变齿轮材质等方面入手,重点在于改变牵伸传动型式。近几年,随着科技的进步,也有提出用多电机独立传动的,多电机独立传动可以很好地控制各罗拉的转速,并且无需变换齿轮及考虑齿轮的磨损现象等。电子牵伸传动在超大牵伸细纱机上的应用有利于细纱机形成稳定可靠的牵伸环境,为实现超大牵伸纺纱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合理的牵伸传动有利于提高细纱机的牵伸效能,优化后区牵伸,方便工艺调整,这对超大牵伸尤为重要。
1.5 牵伸分配
牵伸分配主要根据细纱机的牵伸型式和总牵伸倍数来确定。在细纱机上如何合理分配牵伸、发挥各牵伸区的牵伸效能是实现超大牵伸的关键。一般的牵伸装置后牵伸区是牵伸准备区,为张力牵伸,牵伸倍数较小,其牵伸倍数的变化对成纱质量的影响较大,故牵伸分配时要着重考虑后区牵伸倍数的大小。传统直线型牵伸的后区牵伸倍数小于1.4倍,依纳V型牵伸的后区牵伸倍数为1.3 ~ 2.0倍,由此来看合理配置各牵伸元件是可以适当提高后区牵伸倍数的。超大牵伸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合理控制牵伸区中纤维的运动情况,不同的牵伸型式,其牵伸区中纤维运动不同。为了达到提高总牵伸倍数的目的,关键在于提高对牵伸区中纤维的控制。在超大牵伸的研究中,必须改变后区牵伸倍数过小的牵伸分配形式,提高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是提高总牵伸倍数的主要途径。
2 结束语
提高细纱机牵伸效能的关键在于对纤维运动情况的控制,必须处理好摩擦力界、牵伸力、加压与隔距之间的关系;棉条喂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技术水平尚未成熟,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采用双粗喂入更能满足超大牵伸技术的要求;牵伸机构的型式仍处于不断研究中,需要遵循在摩擦力界稳定、机构简单、看管方便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牵伸倍数得到最大提高的原则;处理好传动机构的传动路线、传动元件、牵伸调整有利于须条的平稳牵伸,使牵伸机构处于最优工作状态;合理分配各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充分发挥各区的牵伸效能,实现高倍牵伸。
参考文献
[1] 杜文琴. RingCan环锭细纱机关键纺纱技术的分析[J]. 棉纺织技术, 2000(9):61-62.
[2] 杜文琴. 紧密纺与超大牵伸纺纱技术分析[J]. 五邑大学学报, 2002, 16(3):47-48.
[3] 秦贞俊. 环锭细纱机长短胶圈牵伸型式的技术进步[C]. 无锡: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2005:242-244.
[4] Huh You, Kim JS. Effects of material parameters and process conditions on the roll-drafting dynamics [J]. Fibers and Polymers, 2006, 7(4):424-431.
[5] 张长乐,毛汉清,薛国星. 棉纺细纱机双短皮圈牵伸机构研制[J]. 棉纺织技术, 1992(12):716-719.
[6] 陈亚建. 皮圈中凹现象的成因分析[J]. 上海纺织科技, 2001, 29(4):12-13.
[7] 秦贞俊. 对环锭细纱机加压机构的讨论[J]. 纺织器材, 2005, 32(6):52-54.
[8] 邢声远. 细纱机双皮圈中变速点分布的研究[J]. 北京纺织, 1981, 9(1):26-31.
[9] 任永庆. 谈细纱机皮圈部分控制钳口与隔距块[J]. 棉纺织技术, 1993, 21(5):35-38.
[10] 李瑞洲, 贾丽霞, 孙素志. 细纱三罗拉四胶圈牵伸工艺实验分析[J]. 棉纺织技术, 2004, 33(7):44-45.
[11] 马军, 敖利民, 李向红. 细纱机四皮圈牵伸装置对成纱毛羽的影响[J].上海纺织科技, 2006, 34(11):3-4.
[12] 安玉先, 徐延明. 细纱机四罗拉四皮圈牵伸机构[P]. 中国专利:03217782.8, 2004-07-07.
关键词:房屋建筑;渗漏;原因;防治技术
房屋发生渗漏不仅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条件被拖后,生活水平下降,严重时还会对建筑结构形成腐蚀,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隐患。所以房屋渗漏问题绝不是一个可以随便忽视的问题。房屋中出现墙体裂缝、框架裂缝等病害会引起渗漏,在建筑中容易发生渗漏的场所是厨房、厕所、门窗和其他附属结构装修的连接处,在这些部位处理好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渗漏。渗漏问题的处理要以预防为主,从建筑施工阶段就进行控制。
1 造成渗漏问题的施工原因
1.1 建筑设计缺陷。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建筑所处地域的气候特征,只是采用通用的防水设计方式,导致建筑防水能力无法适应气候需求;在选择施工方法和材料时比较死板,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变通。
1.2 施工质量不合格。施工时的操作失误、材料检查不足等问题会使建筑无法达到计划水平。施工中质量监管力度不足,出现随意施工的情况。施工中操作不细心就容易导致建筑结构层出现裂缝,或是相关养护没做好导致后期产生裂缝。还容易出现操作问题的是防水材料的安装、搭接、收头没有的达到要求;墙柱与砌体墙之间的拉结筋没有拉紧拉牢,或是根本没有设置拉结筋,或是使用的抹灰配比不科学将使建筑出现意料之外的渗漏,所以一定要做好这些细节工作。
1.3 防水材料选择不当。在屋面防水时会采用沥青油毡作为防水材料。但沥青材料受外界影响较大,如果是含腊量高的沥青,温度升高时容易发生融化,导致防水层失效。再加上现代建筑中大多采用框架结构,主体结构有砖块堆砌而成,本身就容易产生裂缝,防水性能差,在抹灰时材料密封性不足就容易导致渗漏。
2 房屋建筑工程出现渗漏的防治技术分析
2.1 屋面防渗漏措施。为了减少混凝土结构出现渗漏问题,不仅要加强混凝土的强度建设,还需要注意混凝土的厚度、钢筋间距的施工。浇筑混凝土时注意施工缝的填补,并做好后期的混凝土养护工作。铺设柔情防水层时,要保证铺设的连续性和厚度,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防水层铺设、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进行闭水试验,确定不会发生渗漏。天面防水层翻500mm以上,需要做滴水线标记。
2.2 建筑外墙面抗渗防水技术措施。
2.2.1 主体施工阶段的重点控制措施。混凝土的标号、配比、塌落度、密实度等都会影响混凝土的防渗漏性能。如果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或是施工中出现冷缝没有及时填补,就会导致渗漏。施工中保持不在竖向结构上留置施工缝,在外墙预留的孔洞必须外高内低,高差大于10mm。
2.2.2 外墙砖砌体控制措施。外墙施工是阻止外来水分进入的第一道防护,所以要做好外墙的防水设计和施工。外墙砌砖中选用的砖块应该把含水量控制在10~15%之间堆砌时要注意保持混凝土砖块的单纯性,不同干密度、不同强度的加气混凝土不可以混合堆砌,加气混凝土也不应该和其他混凝土混合,一天之内堆砌的混凝土砖块高度不应该超过1.4m,处于外墙最下端的混凝土砖需要用专用的面剂进行涂刷,防止底层渗漏。外墙部位最下一皮砖应满刷专用的面剂以确保不渗漏。
2.2.3 装修阶段控制措施。在砖墙和混凝土墙的交界处,需要设置一道200mm宽的钢丝网,交接的内外都需要安装。钢丝网要使用射钉进行固定。堆砌外墙的砖块之间的接缝宽度要在5mm以上,采用除密缝粘贴外的其他方式进行粘贴;接缝的宽度要控制在3mm以内,或采用平缝的方式。表面需要选用防水性强的砂浆,对出现的空鼓和裂缝进行勾缝,一定要保证确保勾缝饱满、密实、无裂缝。
2.2.4 墙面抹灰是墙面防漏的关键措施。通过对第一层砂浆的抹平、压实来实现切断抹灰层的毛细管,砂浆中可以通过加入拒水、防漏性能材料来增加防渗漏能力。而找平层和地层的施工重点,要注意的是接合,接合不好就容易导致裂缝。接合施工完成后,还需要重新对连接处进行检查,确定连接处不存在空鼓、裂缝和砂眼,否则要及时进行处理,将连接处的接合抹灰凿掉,清洁干净,重新进行抹灰封层。
2.2.5 外墙上出现的裂缝、空隙、孔洞在处理前需要先进行清洁,将其中的灰尘、杂物去除,再用1:2的水泥浆填塞。填塞时决不能使用碎砖、碎土或其他施工中用到的材料残余作为填塞材料。大于200×200mm的孔洞要求用细石混凝土填堵,检查使用小棒敲击发出哑声,则撬开返工,另补密实。
2.2.6 墙体内的铁件、预埋件等结构如果在墙体建设完成后突出,先将突出部门割除,再用1:1水泥砂浆混合防水粉末将原先突出部分填实、抹平。
2.2.7 用对外墙进行高压喷淋的方式,在外墙建设完成后进行渗水测试。如果发现外墙出现渗漏,需要查明渗漏发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修补。
2.3 外铝合金窗防渗漏技术措施。外墙安装的铝合金窗应该选购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以及满足设计要求,在进行安装前还必须进行材料检查,在搬运、安装中要注意保护构件,避免材料在安装中被损坏,禁止被损坏的材料进行人工修复后重新使用。只有符合标准、安全可靠的材料才可以使用。铝合金窗在安装后还要对四周的缝隙进行填塞,采用干硬性1:2聚合物防水砂浆分层填实,再用防水砂浆进行喷涂,封堵安装缝并减少空鼓。缝隙填堵后还需要进行检查,发现填塞存在空洞、空鼓或不密实,要将整个填塞材料清楚,重新进行填塞。为了加强窗台的缝隙填堵,还要在窗台上设置一条混凝土现浇带,防止砌体收缩导致原本被填堵好的安装缝周边出现新的缝隙。窗楣上需要进行一些设置来排除上面的液体,可以是滴水槽或是鹰嘴。如果选择设置滴水槽,那么宽度和深度就要设置在10mm以上。安装窗框时还需要注意水平和竖直,窗框与预先埋设的安装构件要紧密、牢固的安装起来。安装时先预留5mm的缝隙,保持清洁,待安装完成后再用耐候胶密封。
2.4 厨房、卫生间防渗漏技术措施。施工前要先对管道进行清洁,并去除管道内的毛边,再将模板支撑起来,用混凝土封上。管道四周200mm范围内由管边向外适当找坡;厨房防水结构施工完成,在启用前还需要进行闭水试验,发生渗漏要立刻处理,重复进行测试直到通过为止。按设计要求精心施工防水层,防水层在墙根部上翻300mm,厨卫防水层及其保护层完工后再做闭水试验。
3 结语
房屋渗漏是房屋建筑使用中最常出现,也是最容易出现的病害,防治时容易复发。所以治理这种病害不能仅进行部分处理,而要从根源处入手,争取从根本上解决渗漏。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设计上开始重视防水,在施工中严谨操作,重视细节,做到施工标准,对渗漏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