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教资要求

高中语文教资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教资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教资要求

高中语文教资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育 教学

一.语文教学工作缺乏重视

职高院校对语文教学工作缺乏重视。随着职高院校数量的增多,生源的不断减少,各学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专业技能设备、设施的建设上,将学生技能的训练放在了首要也是最主要的地位。正是在这种错误的思想的引导下,忽视了基础课程尤其是语文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将此放在次要地位上,过问较少。

语文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重视。由于学校领导的忽视,使得大部分语文教师对教学工作大大放松,认为“不管我教的好坏,不管学生学的好坏,学校都不重视”,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在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疏于研究与创新。同时,大部分职高教师迫于种种压力,一旦有合适的机会,都会选择调去普通高中。

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重视。目前我国职业高中的生源主要来自于中考落榜生,他们文化课基础整体较差,在基础课的学习上缺乏热情,“重专业,轻基础”,认为只要把专业课学好,拥有一技之长就可以了,哪怕少认几个字,少读几篇文章,对今后的生活也不会产生多大的直接影响,从而使得学生们对学习语文的动力大大降低。

正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不重视,使得语文教学在职业高中的教学中越来越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内容安排不恰当

职业教育不是学历教育、不是高考教育,而是实用技能教育。就目前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内容来看,和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目前的职业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与教学基本要求是围绕教材进行学习,教学内容被固定在教材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了学生的专业需求,不利于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其职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重视学生听说方面能力的培养,如满足实际生活或职业需要的阅读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不同的专业的语文教学工作可有选择的进行,将教学内容拓展到生活、社会中去,将其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具有职高特色的语文教学。

三.教学方法相对陈旧

目前,职业高中对语文教学工作的评价还是依据“应试教育”的标准来,将教师的工资、奖金等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受这种评价方式的影响,教师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法”,即灌输式教学,就是教师将知识一味的灌输给学生,毫无创造性可言,教师在课堂上出了读、讲、就是让学生记、背,缺乏引导、实践与监督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从而也大大降低了课堂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对于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工作,《大纲》中只明确指出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却没有提到实际教学中的评价方式。除了一少部分参加高职考试的同学可以通过统一的选拔考试来检测其语文学习水平外,其余毕了业就直接就业的学生却无法得到统一的标准的检测。在此情况下,学校或者说教师只能用“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来考核学生。在这种评价体系的影响下:评价内容主要为教材上的知识点;评价标准主要是整体水平的好坏,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评价方法还是以传统考试为主,过多的看重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教师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与积极性。

高中语文教资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 组织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组织好探究活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合作学习呢? 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切身体会。

一、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创新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抛弃传统教学模式, 采取能够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 如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此模式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 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模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掌握基础知识,提供探究空间.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没有充分的基础知识和生活感受的积累, 要想展开启发教学诱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只能是空想。 所以, 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和生活感受的积累,熟练运用多样的启发方式,使学生保持思维新鲜感, 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形成。

(二)灵活启发思维,诱发学生探究.

语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应灵活设计导入形式。 如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媒体器材多方面、多角度地诱发学生,激发学生对课文理解与对生活的感悟, 使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人生情感与人物的喜欢悲离, 加深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与人生情感的探究欲望。

(三)把握启发时机,引导学生探究.

启发时机的选择是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关键要素。 能抓住启发学生探究活动的良好时机,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机问题不仅是教师对问题提出顺序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探究思维深度与广度的把握。教师要注重“留白”在探究启发中的应用。 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同时也拓宽了思维的范围与深度。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最稳定因素。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认识到学习是解决问题的需要。

(一)调动学生体验.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 常有一些感人至深的文章, 而且这些文章情节描述了不同于常人的壮举。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文章中的人物事迹与现实生活相比较,从而探究其差异性。进一步加深对主人翁思想的理解, 也调动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体验的教学情境。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要让学生人人参与其中,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思维发展有利的,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对象。 而这种由学生自身进行的探究目标筛选, 可以让学生切身参与探究活动,强化学生的探究体验。

(二)激发学生思维,创设探究情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在学生思维发育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挖掘教材内容,依据教学重点与难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提炼文章中的人物性格与思想时,教师可以提供多种答案让学生选择,从而间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中学语文课本中常有一些以物为题目但实质上是写人的文章。 对于此类文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出示被选答案,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其问题答案。

三、结合实现生活,拓展探究渠道.

高中语文教资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 原则 方法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形式,是中华先人留给后代子孙的精神食粮。我们要继承、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首先便应搞好文言文教学。而高中阶段正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时期,高中语文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读懂并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但从教学实际来看,艰深晦涩的文言文又的确比现代散文、诗歌要难教。笔者以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文言文教学的五大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钱梦龙先生曾经讲过,文言文也属于我们的母语,而不是外国语,如果是外国语就得从abc教起,每走一步都得由老师扶着拽着,教母语就不必如此。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发展,其语法、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与古代汉语有血缘关系。很多古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尤其是现代书面语里。这就是说,学生阅读古汉语虽然有一定障碍,但决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从零开始。

既然古今汉语有这样紧密的联系,学生阅读古文又有这样的基础,因此学生借助课本上的注解自行阅读,是能大体读懂的。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就应该像教现代文那样,在可放手处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以启发学生思考,万不可越俎代庖,搞“字字清楚,句句落实”那一套。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于语言的演变,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已有较大的差别,需要学习的词语、句式数量不小,学好它,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要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更不是易事。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

教师首先应熟悉文言文词句教学的主要目标(常用的实词、虚词、句式),要认真阅读教材,弄清这些词句在各册、各课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每一课的词句教学重点。在具体教学中,有计划地逐课引导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句,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捕捉、积累新的意义和用法。这样一天天、一课课日积月累,掌握的数量就多了。

切忌见词就讲、见句就教,把词句教学等同于翻译,那是目标不明、缺少计划、没有重点的做法。每课一个小目标,每册一个中目标,由小到大,积少成多,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我们就能轻松实现《大纲》规定的总目标。

三、联系的原则

首先是要联系语言环境。学习词语,固然要借助字典词典,但有许多词语是多义的,是特定的语言环境规定了它的意义和用法,所以只有联系语言环境,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只有结合这些词所在的句子,才能准确地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有时不仅要联系所在句子,而且要联系上下句或上下段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逍遥游》末段一句“其自视也,亦如是也”中的“是”,只有联系上下段,我们才能明白,作者是把本段所写的四种人比作了上一段中自命不凡的斥鴳,所以这个“是”是代词,代指斥鴳。

凡是会读文章的人都知道,阅读大体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理解文言词句也不例外。联系语言环境反复玩味,对词句的理解才能深入。

其次要联系现代汉语。把词语的古今意义、句子的古今形式加以比较,才能了解古今汉语词句的差异,感知汉语的演变。在比较区别中学习,不仅有利于准确牢固地理解新学的文言词句,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第三,要联系造字法来理解词语。这样做,会为词句教学增添许多趣味,还能增加理解记忆的成分,让学生既学得有趣,又理解得透彻。如学习“造”时,告诉学生,它是形声字,形旁是“辶” , 意义与“走”有关,因此“造访”的“造”不能讲作“制造”;又如“夺”字,是会意字,篆体的写法上面部分表示两只想展翅高飞的鸟,下面部分是一只手,想抓住它们,不让它们飞走,强迫改变它们的意愿,所以它在“舅夺母志”一句中能讲作“强迫改变”的意思。如此等等。结合着造字法引导学生学习词语,一定会让学生兴趣盎然。有人说,学习要学规律方面的知识,造字法与字词的意义有密切联系,也算一条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有可能举一反三,逐步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第四,还要联系旧知。这样做,既能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系统,以便于掌握,又能启发学生运用其才智,自求理解。

联系的原则,应该是学习古汉语的一条重要原则。

四、实用性原则

《大纲》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要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教学中就不能让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散乱的文言词句,也不能过多地甚至脱离文意地大讲特讲语法知识。前者是词句收藏家的做法,只能得到一些零散的语言材料,而不能欣赏到用这些材料建筑起来的艺术品——文章之美,是“买椟还珠”的做法,会失掉阅读能力之“珠”;后者是语法学家的做法,是脱离《大纲》的要求的。正确的做法是着眼于更准确地理解文意,适当介绍语法规则,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其表达效果。举个例子来说,学习《师说》首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只是让学生记住“……者……也”是判断句,这句话意思是……这是只见“言”(文言词句)而不见“文”的做法。应该联系全文指出,这篇文章论说从师的道理,首先就应该指出教师的重要性,所以开篇这句话,作者就用判断句极其简练地提出了对教师职能的看法,为下文的论述做了铺垫。作了这一番指导,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才能服务于对文意的理解。这样的词句教学才是实用的,有价值的。

五、激励性原则

不愿登山的人,攀登时必定腿软;不想夺冠的人,竞技状态必定不佳。没有求知欲,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怎么能搞好学习呢?因此,教师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不仅要研究《大纲》和教材,而且要研究学生,要高度重视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励。

高中语文教资要求范文第4篇

一、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教育现代化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扫描仪等多种信息媒体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也对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由板书、教材、讲解构成,学生对知识的领会要通过死记硬背和重复的练习来达成。而语文学科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特点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学生的学习保持在表层的学习上,没有进一步素质能力的升华。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的情境,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因此说,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的一座桥梁。语文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是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工具。

语文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和现代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只有提高教学的信息素养才能满足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能力,要求语文教师具有现代化教学素养。对信息技术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比如,会计算机操作,能从网络下载资源,会图像处理,使用音频资源进行文字处理,文档、表格制作等。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的信息化观念,加强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具有危机意识,善于捕获新的信息等。

二、教学过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德育是五育之首。在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思想道德的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现代社会,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他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反之,一个没有德行的人拥有的知识越多,那么他为人类所做下的缺德事也会越多。把德育贯穿在教学中,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观,让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学科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文以载道”,寓德育于知识中,渗透德育。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包括有:

1.思想政治教育。同志曾明确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语文教师应利用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鲁迅的文章和写作时的革命背景,《药》《拿来主义》等,又如,《最后一课》《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让学生从英雄身上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2.审美教育。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新生事物和理念给我们带来冲击,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来说,他们辨别能力不高,思维不太成熟,很容易受到影响。教育要教给学生真、善、美、假恶、丑,让学生有正确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纳入教学范畴。心理素质的高低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学习、受挫力、自信心等。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名言警句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启发作用。比如,“锲而不舍”“三人行,必有我师”,告诉学生,学习过程要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谦虚,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三、关注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终身化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将教育扩展到任何一个人生阶段,要求每个人都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教育的民主化一方面指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另一方面指每个人都有通过教育,充分发展的权利;教育的个性化是教育终身化和教育民主化的产物,是指教育在让每个人得到充分发展,激发自身全部潜能的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个性特征。语文素质教育应以此为出发点,在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教育中,实施基本的统一要求和多解性、个性化要求相结合,做到基本要求和多解性、个性化要求相统一。

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创新和运用,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石,教育作为知识传播、创新和运用的载体,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必定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而“创新”必定成为教育、教改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就语文教育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而语文素质是人的基础素质,对于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可见,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具有博大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科学基础,自觉地把所获得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内化于身心,升华成为稳定的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为一生的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这一思想,语文素质教育应旗帜鲜明地指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就是要通过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阅读写作能力),在习得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教会他们学习和创造”。

高中语文教资要求范文第5篇

学生“读”的方法。本文以诗歌、文言文、小说和戏剧教学为例,论述了我在指导学生以“读”明义、以

“读”体情、以“读”审美方面的教学改革探索。

关键词:课堂教学新课标阅读改革余映潮

古人说“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在语文学习中,“读”的重要性。通过指导学生采取

不同形式的“阅读”,教师往往能创立出独具特色的课型模式。

一、新课程标准对“读”的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通过高中语文教育,学生应具有“感受、鉴赏”的能力,能够“阅读优秀作品,品

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能够“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

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强调学生应具有“积累、整合”、“思考,领悟”能力,能“选读经典名著和其

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在教学建议中又特别强调:“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从分布在各处的对于“读”的阐释中,可以

看出新课程标准对于“读”的重视。可以说,一“读”已可尽传精神,一“读”已可尽达深意。

二、诵读与品读:古典诗歌教学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歌咏之,而足蹈之。”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所以,语

文教育首先是对语言的诵读与品味。余映潮先生特别重视诵读,在《阅读教学艺术五十讲》中,他提出“

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或朗

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因此,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来感知语言、感受形象;通过品

读来赏析意境,感悟人文精神。

而古代诗歌,更是一种高雅艺术,是文化素养的体现。学习语文应从学习古诗开始,而学习古诗一定要从

诵读入手,要不断品味和“涵咏”。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读课”的形式,按照“三步法”进行

:引导学生要读得流畅响亮,字正腔圆;要读出抑扬顿挫的感情节奏;要分出层次,理解内容;要想象意

境,感悟主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可以采取反复朗读、分组诵读、个人品读、分段分句吟读、示范听

读、全文演读、自由背读等形式。

也可以采用“说读课”的课型模式,引导学生按照“六步法”的教学步骤进行“说读”:题目入手,知人

论世,整体感知,赏析意境,把握情感,分析手法。具体课堂活动中,可以动口朗读,熟悉诗文;阅读资

料,了解背景;动情朗读,析说文句;情感演读,想象意境;动容朗读,评说字词;动心朗读,分析手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让学生有了主观的感受,有了自我的审美意识,又调动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既教给了学生诗歌赏析的一般步骤,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译读与理读:文言文课堂教学

文言文和古典诗歌有相似之处,都需要从诵读入手。但比之于诗歌,文言文的学习有更多理解上的困难。

且对于高考而言,学习文言文必须要训练翻译,必须要积累文言知识,所以,要脚踏实地地注重知识性的

梳理和文言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中,也可采用“三步法”的教学步骤。首先是朗读。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消除字词障碍,初步把握内容。然后是译读,在文言文教学之初,教师应教给学生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即“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删、调挪、补、换”的方法。具体的课堂中,根据课文内容的难易

程度,采取“师生结合”的形式。容易的段落主要以教师译读为主,只择其主要的难度大的文句、字词提

问学生;而难度较大的段落则以学生译读为主,译读形式可以有个人自译、同桌互译、分角色对译、根据

座位跳译、小组分工合译等,各种译读形式既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避免了翻译中的枯燥乏味

。翻译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循翻译的原则,灵活运用翻译的方法,教师主要起到矫正错误、强化重点的

作用。最后是理读。文言文的学习一定要注重知识的梳理和积累,日积月累,自然能形成文言阅读能力,

正如余映潮先生所说:“有条理地整理课文知识,积累实词或虚词或佳句,既增加了课堂自主合作学习的

机会,又训练了学法。”

四、演读与研读:小说和戏剧教学

小说和戏剧有他独特的文体特点,一般都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所以在

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把粗读和演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通过粗读大致把握了故事情节后,可以对精彩部分

进行演读。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调动自己的表演才能,分角色、带表演地读出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探

究人物心理,表现出人物的形象。

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小组”形式推荐学生上台示范演读,而每一组演读结束后都要让其他同学进行评

价和体味,然后学生自由结合互相“演读”。如果时间许可,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将经典的小说和话剧

排演出来。只要能演好了,学生自然就会对文学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会在无形中起到熏陶感染的作

用。

总之,文学语言是艺术语言,可以“一字传神”,甚至“不着一字,尽着风流”。通过诵读、吟读、听读

、析读、品读、译读、理读、演读、研读、背读、写读等种种读书形式,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依照不

同方式,灵活深入地把握文学语言的内涵,领会文本的精神。教师也可以借此探索出灵活的教育方法,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