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归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数学;归纳推理意识;渗透
归纳推理是观察、总结事物由个别、特殊到一般的推理,研究者将理论前提和最后结论作为判断的基础,根据归纳对象的范围,可将其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个部分。归纳与推理两种认识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以及在数学探究中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作用,因此说归纳和推理是进行数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思维。在研究过程中归纳与推理能够帮助学习者在研究中不断学习新的认识,也可以用做进行命题的论证或驳斥的依据。初中数学学习对于培养初中生的探究归纳意识来讲,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归纳知识的渗透是必要的而且必须的。
一、归纳推理的分类
对于归纳推理来讲,其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类别:其一,完全归纳推理。指的是利用对某项事物中对象情况或者子类情况的探究,概括出相关事项的推理。其一般的表现形式为:P1具有S属性,P2具有S属性……Pn具有S属性,那么,即可认为所有P都具有S属性;其二,不完全归纳推理。指的是经过对某项事物一部分子类及对象的检验,概括该事物的普遍性结论的推理。其一般的表现形式为:P1具有S属性,P2具有S属性……Pn具有S属性,P1、P2……Pn是P类的对象,那么,全部P类的对象都具备S属性;其三,数学归纳。其是一项论证方法。依据的是“自然数归纳”的原理,以证明数学猜想为基础,获取某项结论。其具体步骤一般为:其一,对N取第一个数值N0结论成立进行证明;其二,假定当N=K时,结论依旧成立,那么,证明N=K+1时结论依旧成立。当完成上述两个步骤以后,就可以对整体命题进行证明。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归纳推理意识的渗透的积极意义
初中阶段是学生数学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渗透归纳推理的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很大意义。归纳推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的时候所发现的规律往往会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纳推理也是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目标的初中数学标准中明确规定:应当让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分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最终能够达到有助于初中学生进行体验、探究与思考的目的,让学生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实用性,让归纳推理走进数学课堂是必要的选择。归纳推理的应用适合初中生的思维发展,能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是反复的模仿和记忆并不是最佳的教学方法,基于素质教育下的教学,应该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推理意识也会促进学生自我判断意识的提高从而意识到团队合作小组交流的重要性。推理意识带给学生的这种影响会一直陪伴着学生,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学习。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期间渗透归纳推理意识的方法
经过长时间的总结归纳发现:一节好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热爱数学。我们说一节好的数学课,总体上可以分为这两种形式:第一种方法是教师先向学生讲解相关数学知识,然后带领学生运用较多的时间进行正规的课堂练习,已达到使学生熟练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知识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点时,先告诉学生其内角和为180°,让学生牢牢记住,然后为学生出大量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如:给定一个三角形,其两个内角度数分别为43°、45°,那么,求其第三个内角。或者设定问题:有一直角三角形,其一个角为36°,求另一个角为多少等。尽管联系的次数多了学生也能够当堂掌握该知识,但是,学生并不很理解为什么内角和为180°,仅硬性记忆、计算,如果长时间不进行复习,很容易忘却;第二种方法则是注重归纳推理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重点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从而适当减少课堂练习的时间。第二种教学方案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加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例如:我们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点时,就可以先给学生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及一个钝角三角形,再让学生利用量角器进行测量,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加,得到三个内角的加数和为180°。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画任意三角形,并测量三个内角进行加和运算,学生们就会发现,无论什么三角形,其内角的加和都为180°。利用这种动手操作的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当教师引进三角形内角和的定义时,学生也能够很容易的接受,记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归纳推理意识的案例
在进行初中数学课程讲解时,教师应将归纳推理的意识融入教学活动中,例如:教师在讲解“正数与负数相加”知识点时,就可以通过如下流程进行教学:其一,设定问题。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总结之前正数与负数的相关知识点,然后引入正数与负数的加法运算,为学生设定问题:一个正数同一个负数相加结果是怎样的?;其二,引入例题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引入常见例题:在进行知识竞赛中,如果答对一题加一分,答错一题扣一分,那么,就可以规定,答对题记分为“正”,答错题记分为“负”,如一个人答对了6道题,那么可以记为+6分,如果答错2题,则记为-2分。分情况讨论异号两数相加问题。①正数的绝对值大于负数的绝对值的情况。现小红参加比赛,共12道题,如果小红答对了8道题,答错了4道题,那么,她的得分应该是多少?②正数的绝对值小于负数的绝对值的情况。例如继续变式设置问题:小红答对了4道题,答错了8道题,那么,她的得分又应该是多少?其三,当学生设定好问题后,就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其四,教师每小组选出代表让学生讲解自身小组的结果;其五,教师引入正确答案:第一种情况小红答对8道,为+8,答错四道为-4,得分为:(+8)+(-4)=8-4=4(分)。那么,小红在该知识竞赛中得了四分。通过讨论,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归纳出当正数与负数相加时,如果正数的绝对值大于负数的绝对值可以看做正数减负数的绝对值。第二种情况,小红答对4道题记为+4分,答错8道题记为-8分,得分为:(+4)+(-8)=-(8-4)=-4(分)。那么,小红在该知识竞赛中得了负四分。接下来可以继续变式,强调体会符号在计算中的变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入的记忆了相关数学知识点。另外,教师还能够对习题进行拓展,如果没有回答问题记“0”分,再为学生设定新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归纳、推理意识,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五、总结
本文主要从我国初中教学的发展状况出发,对初级中学数学的教学中归纳推理意识的渗透问题进行阐述,需要注意的是,归纳推理的方法不是使用一次就可以使学生完全明白的,而需要教师在以后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懈的努力,将这种方法渗透到数学课程教学当中去。因此,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归纳推理意识的渗透”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教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胡勇.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素质教育的初步尝试[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04)
关键词:教学方式;初中历史;社会教学;作用
分析
一、我国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弊病
长期以来,我国的初中历史学科教育就存在着应付考试等严重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误区,不顾学生的感受,不管学生接受程度和效果优劣,很少和学生展开互动式提问,只是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成了各种历史年代和人物简介信息的“知识储存器”,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和哲学思想水平的提高,也怠慢了初中生“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养成。初中历史讲解的对象是我国灿烂的数千年文化,重点是要采用切入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当今社会现象和政治格局的反思,理解人类社会的大致发展进程,熟记改变历史的思想萌芽,从而归纳出指导现实社会实践的方法论。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教学方式的转变,多进行启发性切入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效率的方法
1.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揭示了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传授学生学习技巧的道理。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缺乏高效的教学手段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往往会出现历史课教师对于学习者的需求和分析不足的现象。转变教学方式,要求广大初中历史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顺应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的发展,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展开高效的历史学科教学。在现代化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展开丰富多样的历史教学活动,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激发学生探索初中历史奥秘的兴趣。通过向学生展示传统历史文化魅力的方式,激发学生深入研究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信心,提高学生攀登历史学科高峰的决心。
2.推广多媒体教学法,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师在转变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应该摒弃以往的“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呆板模式,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既能“授人以鱼”,又能“授人以渔”。例如,对于我国先秦历史文化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可以使用动画的形式,保证历史学科中对话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动漫短片、历史纪录片的讲解,提高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和活泼性。
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才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效果。对于“齐、楚、燕、韩、赵、魏、秦”这几国的历史讲解,要结合实例来展开,可以通过“长平之战”等经典战例勾起学生学习战国文化的兴趣,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由于“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历史教学转变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必须将历史学科的教学实际与学生课堂学习的进度结合起来,推行松紧有致的新时代教学方针。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深究历史问题
为了更好地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大力倡导“不迷信课本权威”的教育理念,针对本学科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精神。一些教辅材料上难免会有历史思维逻辑和文法表达上的错误,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这些问题找出来,使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主义的思想观点武装自己。并且,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结成“历史兴趣小组”的方式来展开学习,自己找出解决历史问题最简单的定义表达方法,通过整理知识点和归纳历史发展的相同点,促进历史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和自身知识储备水平的增长。
三、结语
初中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于未知的知识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对学生进行主动提问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生问”,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培养,切实做好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工作,真正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黎.转变教与学方式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2(21):159-159.
2.姚会芳.初中历史课堂如何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2014(3):197-197.
3.鲁锋.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2.
关键词: 初中历史能力 培养方法 监测
对一线教师而言,历史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生命线。那么何为历史学科能力呢?历史学家、学者对历史学科能力的定义有一些细微之差,本文采用著名学者于友西的概念,他认为历史学科能力是学生为适应并完成历史学科学习活动和调节自身学习行为的心理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是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技能的条件,是能否完成历史学习的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概括来说,历史学科能力就是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包括审题能力、阅读能力、概括、归纳、表述的能力、比较能力等。国家一直在推行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提出能力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践行新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关于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已有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丰硕的成果,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一线教师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历史学科能力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集中于高中历史教学,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研究不足,初中历史教学研究过于分散其中一个点或几个点,没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在历史教学研究中,没有相应的监测和数据分析,相对应的教学措施达到怎样的效果并不知晓。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促使历史学科能力研究要更深入、更细致、更系统。
本文是对初中历史关键能力的培养与监测的初探,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七年级的期中考试试卷为研究样本,以试卷的数据分析为依托,以求抛砖引玉。从本次考试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本校学生最欠缺的历史关键能力是审题能力和材料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试卷中的相关题目都凸显了这两个问题。以选择题14题为例,题目是“闻得商旅往来贸易,竞用会子,一为免商税,二为省脚乘,三为不复拆阅(亏损)。以此观之,会子可谓通流。会子通流始于A秦朝B唐朝C北宋D南宋”。这道题目,出题者的意图就是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这道题目的得分率是67.3%,失分学生较多,说明学生的审题能力还存在一些问题。再以17题第(4)问为例,题目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这道题目给出了三则材料,需要一定的分析和概括材料的能力,学生材料分析、概括能力的欠缺一览无余,得分率仅有53.6%。通过对这张试卷的具体分析,这两个问题是近阶段内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针对本次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打算重点关注学生审题能力和材料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通过两个月的教学,以期末考试数据与期中考试成绩进行对比,看哪些措施相对有效,哪些措施相对无效,以探索有效课堂教学路径,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关键能力。首先,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以笔者的教学经验看,最重要的是抓住题目关键词。如何抓住关键词,需要在平时下足工夫,在平时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并坚持下来,部分学生做题粗心大意,不肯认真审题,在选择题中更是如此。因此,在平时作业中,一定要让学生划出关键词,关键词找对了,题目的正确率就会大幅度提高。以笔者2016年带的两个七年级班级为例,其中一个班级每次作业都要求划出关键词并坚持了两个月,另一个班的学生则没有坚持下来。以试卷选择题第7题为例,坚持划关键词的班级得分率是87.8%,而不划关键词的班级得分率只有73.4%。除对选择题有要求外,在大题上也要求学生划关键词并列出1.2.3来,以保证学生不漏掉其中任何一问。
一、 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目前,各省市的课改都在逐渐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也要跟上课改的步伐,教师要不断积极探索改革之路,逐渐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教师的教学仍然推行“应试教育”,以中考作为教学目标,片面追求知识记忆,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变成了“死记硬背”,中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习惯性地采用“题海战术”来教导学生。二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初中学习内容繁多,学习任务重,很多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很难适应初中高强度的学习。三是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也把中考当成自己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四是教师的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历史不仅仅是要回顾过去,还要对当今时代进行创新性的研究,而众多教师却过度重视陈旧的历史知识,缺乏创新。
二、 初中历史教学新模式探究
1. 多媒体教学模式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随着电脑和网络的逐渐普及,多媒体走进了教学课堂。多媒体教学通过网络平台,无限放大了初中历史教学资源,与全国各地的师生共同分享教学成果,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现在众多初中课堂还配备了“交互式白板”,白板的运用为教学带来了更多便利,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通过有声的画面、丰富的素材、动人的视频给予学生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的享受,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他们对教学内容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与学生交流学习的多媒体平台,增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辩论式教学模式
辩论式教学模式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初中生普遍喜欢争强好胜,辩论赛的形式非常适合他们习。辩论赛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才华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激烈辩论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此同时,还能更深入透彻地了解教材内容,甚至还会拓展知识视野。一场成功的辩论赛,需要学生精心准备,不断地搜集和整理材料,在将材料分析归纳之后,组织表达语言,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一个过程,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例如,可以组织一场“论秦始皇的功过”的辩论赛,教师先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并由学生抽签决定正反方的成员,然后分头去搜集相关资料,做好辩论的充分准备,接着让学生展开辩论。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对秦始皇这个人物有个全面的认识,还能对秦朝时期的社会背景有个充分的认识。
3.体验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 历史教学 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88-01
高一历史难,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的“门槛”。而这道门槛的出现,更多的原因是高中历史的教学与初中历史的教学出现了脱节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衔接问题呢?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1 初高中历史课程的不同,增加了衔接的难度
1.1.1 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
初中历史教材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以及与学习内容的关系,体现出了历史这门学科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而高中历史教材则采取了依据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遵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取了“模块”的案例和“专题”的案例。高中的历史教材几乎涵盖了历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但是时序性很差。正由于专题与模块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难度。
1.1.2 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在初中的具体的教学中,文化史的内容比较少,甚至有的教师在赶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文化史的内容都是忽略不教的。而高中历史课程却是不同的,其更加重视思想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内容。三大必修模块也分别反映了人类在社会生活领域、社会政治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的发展过程。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材呈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呈现出分量重,内容深的特点。
1.2 初高中历史“教”与“学”存在缺陷,增加了衔接的难度
1.2.1 教师教学情况的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对学生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重大的历史发展进程。如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任务以及历史时间等。”很显然,这要求初高中历史教师都必须对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好的完成初高中两个不同学段的历史教学工作。但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各自为阵,那么教学的脱节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1.2.2 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
因为初中和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对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初中知识储备要求甚高。但是,学生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普遍较为薄弱。在广州地区,初中历史课是按照国家标准开设的,但是只作为“非中考科”的地位而存在。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初中历史就是一门被忽视的学科。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很低,历史思维能力更无法得到发展。高一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与理论的贫乏,无形中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的难度。
2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改善对策
2.1 初中教师的改善对策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注入驱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常说的一句话。因此初中教师也应采取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这么学科的兴趣也应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工作。学生有了学习这么功课的兴趣,进入高中后才能继续的探究历史。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搭建历史框架,填补历史知识
高中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在初中通史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某一专题进一步探究和学习,应深层次的挖掘问题,看待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而提升搜集历史信息和加工历史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做一些适度的补缺,为初中学生搭建历史框架,填补历史知识,使初中学生能获得历史较为完整的全貌,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有了充分的掌握后,才能保证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倘若学生没能够充分的掌握历史知识,高中的历史教学就如同空中楼阁。新课改实施后,一些历史知识在教材中可省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应补充进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降低历史学习的梯度。
(3)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尽快帮助学生入门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的渗透初中和高中衔接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逻辑能力,历史知识作为载体,通过案例讨论等项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高中教师的改善对策
(1)增强高中教师的衔接意识,提高教学效益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可能对初中的历史课程了解的并不足够,在迎接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时,高中历史教师应准确的掌握学生初中所学的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特点,了解每一个学生初中阶段所掌握历史知识的实际情况,提高历史教学的连续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保证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另外,高中历史教师也应多与初中历史教师沟通交流,相互听课,了解两者的差异和存在的实际问题,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适应高中生思维特点,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历史课程大大提高了理解层次和应用层次的要求,这一点跟初中历史课历史程的要求是截然不同。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应更加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历史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一,应以高中历史知识为载体,通过课堂讨论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在讨论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解决应用历史知识时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比较以及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第二,应利用好历史材料,提高学生利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也应利用好教材中的历史材料,指导学生提取教材中原始材料的信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利用所获得的历史知识,对相关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进行谈论和分析。另外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要多督促学生总结历史规律。
参考文献
[1] 惠民.谈新编初中历史教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