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的就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成因;行为经济学;政策建议
一、行为经济学相关概念
1.后悔最小化与偏差行为经济学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与预期效用理论在分析人类行为时所采用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假设不同,心理学中的前景理论假设人的行为目标是实现预期后悔最小化。大学生选择何种职业、在哪里就业,实际是为了实现后悔最小化,而非效用最大化。人们择业、婚姻、购买商品、投资活动等行为,往往是为了实现将来“我不后悔”,即后悔最小化。大学生之所以向往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工作,是因为这些城市能提供较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就业机会较多、收入较高。如果没有在这些城市的工作经历,他们会觉得“较为后悔”。后悔成为心理偏差基础。为实现后悔最小化,人们总是努力寻找证实性信息而隐瞒非证实性信息,当其他人做出相同决策时,自己感到非常愉快。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知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心理因素往往会对人们的行为决策产生很大影响,造成事后聪明、推断偏差;、乐观、维持现状、损失厌恶心理、从众心理[1]等认知偏差。其中“维持现状偏差”对人们的日常活动影响甚大。一些人安于现状,当出现偏离现状趋势时,他们总是不断地对这种偏离加以修正。人们喜欢选择一个参照点作为参考标准,评价自己所处环境。依照参照点考察得失。喜欢维持现状,是“前景理论”最核心内容之一。从行为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可概括为:认知偏差®非理®决策偏差®大学生就业难。2.过度自信当人们夸大自己的预测能力,忽视偶然因素或外部环境影响时,就会产生过度自信。过度自信一般因自我归因及事后聪明而增强。自我归因将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事后聪明是指事后选择性回忆证实性信息,隐瞒非证实性信息,从而高估自己的“先见之明”能力。过度自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差[2]。大学生就业中的非理主要集中在过度自信上。为了实现后悔最小化,他们往往以受人尊重、工作地点在大城市、收入高的职业为追求目标。就业决策中,过度自信的大学生普遍低估就业市场所隐藏的风险,对未来就业的“净现值”明显估计过高,容易在择业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状况。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实际是大学生择业中难以对职业、收入、工作地点和工作压力等选项权衡抉择,很难找到各方面都符合自己预期工作的结果。3.羊群行为人们模仿其他人的决策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就会产生羊群行为。为降低社会压力的影响,个人往往将自己隐藏于人群中,以此获得安全感,这就是羊群行为的典型特征。在大学校园,住在同一栋宿舍楼里的相同或相似专业的学生会无数次讨论就业话题。特别是当工作地点较好、职业受人尊重、收入较高等决定大学生首次就业成败时,更容易造成他们模仿他人行为做出择业决策,从而产生羊群行为。当后悔和羊群行为相结合时,大学生就业难就更为突出。中国目前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是社会各阶层流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大学生是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普遍认为,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更有利于自己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和自我发展。为实现后悔最小化,在“头羊”带领下,争相选择到“北上广深”及其他中心城市、核心城市求职,这些城市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4.群体思维当个人试图与组织保持一致,不加批评地接受组织观点和行动时,群体思维就会发生。专家往往倾向于群体思维,他们会表达相同观点,重复同样论述,因为他们大多从其他专家那里获取有限信息,这些信息在专家之间反复利用。大学生就业往往以同样的职业请咨询老师给出就业建议,做出择业决策。而职业咨询老师一般以就业调查报告为基础给出就业建议。一旦某种择业倾向被大学毕业生牢固持有,这种观念就会自我增强和接受。5.过分外推倾向过分外推倾向突出反映在大学生择业预期方面。大学生喜欢听好新闻和消息,因为意味着就业形势较好,能找到较理想工作的机会增加。他们大多倾向于在经济繁荣时听好新闻和消息,生怕坏消息会对就业预期产生不利影响。而经济萧条时倾向于对坏新闻和消息习以为常,将就业前景不乐观看成常态,而对好新闻和消息则视而不见。这种过分外推倾向放大了大学生就业率随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当作为不同个体的大学生择业决策趋同时,容易产生就业期望值对接错位:大学生普遍希望获得稳定工作,但近年来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是第三产业;他们期望“专业对口”,从事理论性较强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则更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他们在工资待遇上希望与期望值匹配,而用人单位则希望节省开支聘用可直接创造财富的员工。这种期望值对接错位将继续影响大学生实际就业率的提高。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入学人数从1999年的108万人猛增到2005年的475万人,6年增长了4倍多: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从1999年的10.5%上升到2004年的19%。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然而。随着1999年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2001年为70%,2002为65%,2003年初一次性就业率仅为50%。昔日的“天之骄子”也开始为寻找一份工作而奔波。面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是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也有人认为政府的就业政策不理想等等。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分析
经济学原理认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与其价格即工资正相关,劳动的需求与工资的高低负相关。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大学生的就业量,纵轴表示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在图中SQ,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垂线,其位置取决于当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由于当年的毕业生数量一定,因此SQ5垂直于横轴,因为这一数量与工资无关。同时。有一条正斜率的斜线S0E,这条斜线表明:随着工资的降低,将有一批毕业生退出就业队伍,即自愿失业。自愿失业的大小取决于劳动供给的弹性。工资越低,自愿失业的毕业生数就越大(当工资为W0时,自愿失业的学生数为Q5~Q3,当工资为W2时,自愿失业的学生数为Q5~Q2)。在图中,当工资为W2时。劳动力市场实现了无失业的均衡,即充分就业。此时劳动的供给等于劳动的需求Q5。当工资处于W0时劳动力市场也是均衡的。这时,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均为Q3。但是,此时存在自愿失业自愿失业数量为Q5~Q3。当劳动力的工资为W1时,劳动的供给为Q4,劳动力的需求为Q1,此时存在Q4~Q1,量的非自愿失业,以及O5~Q4的自愿失业。这也就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这些大学生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的预期工资未达到W0。据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预期工资是2140.6元,较2004年毕业生的实际起薪1500元,预期工资高估了40%。这个数字远高于发达国家10%的比例。目前,用人单位的薪酬主要集中在2000元以下。由此可见,实际情况中确实存在大学生薪酬预期过高的事实。
然而,供求规律能否自动地使均衡工资调整到W0,实现市场出清。非自愿失业者充分就业呢?答案是否定的。主要原因在于:1.大学生的“精英情结”。许多大学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再加上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推崇,他们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把进大学当成人生成功的开始。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令人羡慕的“白领”。另外。就业市场的信息也不透明,刚毕业的大学生对就业市场行情缺乏了解,预期滞后,他们的预期薪酬一直较高。一旦到了就业市场,发现单位开出的薪酬低于自己的预期。则心理失衡,结果宁愿不就业,也不愿接受薪酬低于期待视野中的工作。2.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对上大学所付出的沉淀成本缺乏正确的认识。上大学付出的成本,一类是直接付出的成本,如学费、住宿费、交通费、军训费、为找工作所支付的成本等等;另一类是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即因为上大学而放弃从事劳动而失去的收入。这两项成本之和不少于7~8万元。由于存在这些沉淀成本,大学生们希望能找到较高薪酬的工作来弥补上大学的经济损失,以实现收入最大化或者损失最小化。因此,面临低薪酬工作时。他们大都采取观望态度,不愿意就业。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需求方面
从劳动的需求方面看,如果能采取措施,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如从DE移到D1,就可以消除非自愿失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从需求函数的构成看。需求函数是由工资、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等变量构成。其函数表达为:Dl=D(W、r、s,…)。其中DL表示劳动需求量。w表示工资率,r表示经济增长率,s表示产业结构。在这些变量中,劳动需求量与工资率负相关,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与产业结构的进程正相关,因此要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就必须提高经济增长率。虽然我国的GDP已连续十几年在高位运行,但是,如果政府能采取更坚决的政策措施,如打破行业、地区垄断。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等。提高GDP增长率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另外,调整产业结构也是扩大劳动力需求的措施之一。虽然我国的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三产业比重现在只占GDP的30%左右。世界平均水平是50%,发达国家更是高达60%~70%。现在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程度很不相称。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最后政府应该采取措施鼓励投资,特别是民营资本的投资。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会鼓励一部分大学生自主创业。从图2上看,这些措施的实行可以使需求曲线大幅度右移。提高就业率。
从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看,最近几年工资率已有很大幅度的下降,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也不断地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演进。但大学生的就业率不升反降,原因在哪里?怎样才能矫正理论与实际的偏差,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呢?
1.虽然最近几年工资降低很大,但是由于每年毕业生的数量庞大,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又加入了就业大军,这些积累性的矛盾。导致有限的需求面对不断增长的庞大的供给显得力不从心,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如图2所示:虽然工资水平从W0下降到W2,但是由于供给从S增加到S1,所以仍然存在Ec量的非自愿失业。如果考虑
到需求的增加,如需求曲线从D移动到D1,则BC量的非自愿失业仍然存在。只有当工资下降到W1时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因此,需要有更进一步的市场力量来推动工资的降低,同时在某些专业的招生上要限制数量,减少供给。
2.持续的经济增长虽然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但是面对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
3.从产业结构特点看,根据钱纳里的标准结构模型(人均收入在600~1000美元之间),我国的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份额缺口在17%左右,从业劳动力缺口12%左右。由于其份额有限,且就业率不高,所以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第三产业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二)供给方面
从供给方面看,与需求曲线不一样,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是一定的,所以不能通过其它的措施来直接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只能通过改变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疏通供给渠道来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
1.改变供给结构,适应市场需求。一方面,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办学模式的限制,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很大的刚性(特别是一类本科和二类本科高校),有些专业已不符合时展的要求,市场对这些专业已没有需求,但这些专业还继续招生,导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即所谓的热门专业,如金融、国贸、保险等,各个高校纷纷设立这些专业,使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严重的供过于求。虽然工资一降再降,失业仍然严重。同时,由于就业市场存在逆向选择机制,使优秀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再者,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市场出现了新的需求,如信息、心理咨询、网络安全等。由于这些课程的专业性强,许多高校缺乏必要的教师而无法开设这些专业以满足市场需求,结果出现了“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结构型失业。
2.改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质量。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高校的管理体制并无多大变化,高校职工终生制的管理模式使高校改革明显缺乏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陈旧,只注重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创造能力差。高校生产出来的产品(学生)并不符合社会的需要,降低r大学生的、可信度,以致于大学生就业困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的趋势,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经济学专业教育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要求相一致,紧贴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就业结构和趋势发生明显变化。现行的经济类专业服务面广,尤其对就业面广阔的服务业存在很多新的专业交叉点,经济类专业有较广阔的天地,而经济学类专业只有办出特色才能增加学生的适销性。高校如何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社会需求将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办出特色,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分工与合作,共同为社会培养更多适用的人才,是政府有关部门及高等院校共同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扬州大学为例,针对就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探讨经济学专业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学专业人才。
一、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主体与特点
1.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主体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在不断升温。经济学毕业生的市场需求主体广泛,大多数毕业生进入政府机构、金融机构、高等学校、大中型企业从事政策分析、教学研究、经济管理、营销等工作。笔者就扬州大学2009~2011年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所知可见,目前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连续三年排在首位的均是金融机构,这与目前银行业的快速扩张对人才的需求有关;其次为大中型企业。前两者相加达到68%以上。由于公务员考试的难度大,所以进入政府机关的学生数较少,三年合计仅占总量的3.7%,出国和考研升学的比例基本稳定,2010年开始有个别同学开始自主创业。
表1 扬州大学经济学专业就业去向调查
出国 毕业生人数 金融
机构 各类
企业 政府
机构 高校
读研 出国 自主
创业 其他
2009 53 25 16 2 2 2 0 6
2010 54 22 14 1 4 4 1 8
2011 57 20 19 3 3 2 1 8
资料来源:扬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调查发现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三年平均初次就业率在50%以下,许多学生难以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尽管一本文由收集整理年后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0%,但就业的稳定性存在差异。相对而言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就业相对稳定,学生跳槽人数较少,但企业尤其是在小企业就业的学生由于其稳定性差,选择重新就业的比率较大,其中2009级毕业生中约30%的学生重新选择了单位。
2.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特点
根据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计划,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练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因此经济学人才的需求首先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师;其次,相对与其他专业而言,经济学专业的理论要求高,知识面要求宽,但实践性能力弱,经济学本科课程设置有面“广”而实用技能不“专”的特点。目前一些重点院校的经济学专业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主要培养方向为从事经济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大多学生选择升学读研或出国深造,提升理论深度。而对地方高校而言,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市场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应与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并根据市场需要培养人才。
地方高校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突出能力训练,强化质量第一意识。从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角度,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时应该考虑国家当前经济、行业、产业的特点,也要考虑下一步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转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学科设置。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根据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要求,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
二、适应市场需求的经济学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扬州大学作为苏中乃至苏北地区省属高校,其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经济学专业课程应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对市场特需的专业人才要重点培养,让学生看到就业前景。在人才培养中,如何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让学生、家长、用人单位都满意,学校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经济学课程设置需要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经济人才,提升经济学专业学习的价值,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才能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1.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全方位推行教学改革
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科学设计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结构,建立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活动结合的“探究、实践”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按照素质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和能力培养,修订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及内容,增加实践能力的训练,着眼于培养学生“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善创新”的综合素质。
引进新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吸引外界力量。如聘请国外专家学者参与学院的教学和师资培训工作,开拓广大师生的视野,促进专业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同时经常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为学生开办讲座,让学生了解校园的学习与社会的适应性之间的差异,提醒学生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学校邀请来自地方政府部门、地方企业家和行业的知名人士构成的专家团队组成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根据市场与地方建设的需求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出谋划策。这不仅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密切结合社会需求,培养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设计研发型创新创业人才,同时也为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2.营造良好的个性发展氛围
学校还积极营造良好的个性发展氛围,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通过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扩大选修学分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选修空间,服务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由“知识型”向“创新型”转变,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
3.强化实践教学
(1)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教育部明确规定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按照学校要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加大对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目前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达到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24%以上。
学校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系统化,逐步形成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共存的实践教学体系。独立设置实验课,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变过去实验课主要限于验证理论、单纯掌握操作技术的做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自拟题目的实验内容。
(2)夯实平台,加大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学院建立了财经综合实验室,在硬件、软件上不断投入,现实验室占地982平米,有联想计算机400多台、服务器6个、多媒体教室8间,各类教学实习软件齐全,建立了erp系统、世华财讯系统(卫星实时接收各类全球及国内经济、金融、股票、外汇、期货、贸易等信息)及金融交易模拟系统、会计仿真系统、会计电算化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人才测评系统、国际贸易实作模拟系统、电子商务模拟系统、计量经济学分析系统、统计学应用软件包工作平台等。实验室进行开放式管理,现已成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自主实验、毕业论文写作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4.建立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加强教学基地的建设是落实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条件之一。学校和扬州发改委、扬州市委农工办、扬州市邗江区、广陵区等单位企业合作共建了42个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了集实践教学、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为一体的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平台。学院定期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开展调研实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带队,给予指导。实习结束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实习报告。这些基地对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了解理论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基本过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基地共建,学院加强了与政府研究机构的联系,经常选派学生参加相关课题组调研和报告写作。近几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扬州百家企业访谈、扬州“十大”经济人物评选、扬州经济论坛报告等活动,开展了纺织集群、新农村建设等系列专题调研。
5.实施科研资助,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新空间
设立专项资金,面向全院学生开展科研资助,积极鼓励学生申报研究课题,使本科生较早地接受了研究训练,促进了师生交流和教学相长,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因材施教具有较好的效果,找到了一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此外,学院组织开展各种技能比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学院主办的“股票交易模拟大赛”、“商务谈判模拟大赛”是全校性的特色技能比赛活动,已举办六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影响。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学院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学生创新意识得到显著增强,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6.强化学生科研训练与学科竞赛,加强综合技能训练
实行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学术活动为辅的互补教学模式,加强课内知识在课外的实践与应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定期开展各类学生学术活动,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构建创新能力训练的实战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学术沙龙、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学术沙龙完全模仿学术会议的模式开展,并选派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评,让学生在实践学术活动中训练理论创新思维和能力。通过选派优秀教师组成项目指导团队,以兴趣和特长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组成项目研究小组,构建了团队集体指导和指导教师分别指导相结合的“总—分—总”的指导、训练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 创新人才 培养 经济学 特色专业 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Based 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WANG Lei, LI F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 Based 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with taking example of Shihezi University. From the practical demand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alent, this paper propose the goals, ideas and schem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Key words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economics;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 scheme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本文以石河子大学为例,探讨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石河子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现由国家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在校生34651人,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目前石河子大学正朝着建设“西部先进,中亚一流,国际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
石河子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着眼于时代性、应用性、区域性,以教学为核心、科研为着力点,以构建前沿的经济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运行机制、打造强势师资队伍为主,对经济学特色专业进行全面的系统建设,为新疆(兵团)培养应用能力较强的创新型人才。
1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新疆与周边八个国家接壤,具有多民族、多文化、多体制、多生态特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突出。既有丰富的矿产、旅游、特色农业等资源,又有制约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交通、能源、人才瓶颈。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形成我国西部发展新的增长极。目前,就全国水平而言,新疆处于相对滞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这也是一把双刃剑,正是由于相对滞后,因此,发展潜力和空间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更大。经济水平决定教育水平,受区域、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经济学人才队伍建设缓慢,与内地发达省份相比较为紧缺。对于新疆经济学专业教育的发展来说,起步相对较晚,发展水平一般,因此,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对于新疆高校来说,应当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在国家积极实施对口援疆的背景下,结合新疆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推进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力争为广大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很强的紧迫性。
2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应当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全面推进教学团队、培养模式、课程建设等内容的全面提升。短期来看,深化教学改革、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开发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以及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加快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构建的步伐,出台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制度,推动校企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推广订单式培养方式,实现学生就业率在90%以上;推动经济学专业基本的实践教学场所、社会服务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中心建设,带动新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中长期来看,到2020年,经济学专业拥有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技能强、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经济学专业办学能力和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新疆未来发展需要的层次结构合理的经济学专业人才,经济学专业教育服务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全面增强。
3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
经济学专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遵循自治区科教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理论升华、引领前沿、服务至上的方针,以经济学专业建设为核心,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布局结构,坚持分类指导、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推进经济学专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实现自治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培养大批具有扎实经济学理论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实际工作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4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方案
4.1 构建“三位一体”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在充分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外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形势变化的基础上,分析原有经济学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经济学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创新的方向、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专家讲座相结合、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融开启经济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4.2 建设一支结构优化、梯队合理、高素质、富有特色的教学团队
加强师资培养。采用校外培养与自主培养相结合、外出进修与校际互访相结合、团队自身建设与兼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师资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报考博士研究生,争取3~5年内使40岁以下的教师博士化,并实现教学团队从教学型向科研教学型转变;每年选派2~3名教师赴内地名校进行进修、访学和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聘任校外客座教授并每年来校讲学1~2次,以提高团队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
构建完善的团队管理机制。强化团队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教学、科研奖励的力度,调动团队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同时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团队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按照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合理调配教师,并按教学管理规范要求完备、完善各种教学文件。形成团队教研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并做到教研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展开。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以老带新,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强化团队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经济学兵团精品课程、经济学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依托经济与管理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经济学课程与专业学习网站,实现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团队教师的相关信息和科研成果、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习题、案例分析、参考文献、授课录像等教学文件全部上网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网上咨询、答疑、讨论、测试系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4.3 构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课程体系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教学团队不断探索,建立起了包括本科生专业课程、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高校教师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和博士生专业课程等多层次的课程体系。这些方案和措施的实施,使经济学特色专业有效克服了以往教学与科研脱节、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的不足,形成了经济学特色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课程支撑。
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出发,建立四个层次的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即突出素质教育的公共课、强化方法和技能的基础课、精而坚实的学科基础课、宽而实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课,使得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和完善。在坚持经济学课程体系科学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研究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此外,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把理论教学与新疆、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区域性,建立起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教学内容,丰富和深化了教学内容。
4.4 深化理论研究,强调以研促教
以经济学教学团队人员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为依托,积极关注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加强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创新和突破,开拓实证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科研获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及时将最新的理论创新和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及时掌握现实中难点和热点问题的最新科研成果,获得理论与实践中的前沿性知识,从而使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能紧跟时展和学科发展的步伐。
4.5 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形式与内容
经济学专业要培养新型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践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形成以分阶段、分重点为主线,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互动,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课程设计,以校地容、校企结合为特色支持的实践教学体系。课堂中的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和专题讨论;课堂外的实践教学主要有组织学生进行社会经济调查或到实习单位实习、鼓励学生参与SRP项目的申请和研究、吸纳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项目的研究等。此外,加强实训环节,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模拟企业管理和经济运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本论文受石河子大学《产业经济学》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 谭建.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11).
[2] 李芳.对西部高校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2(2).
[3] 王璞.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3).
[4] 王璐.经济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辽宁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例[J].中国报业,2011(2).
[5] 卢玲,巴山.培育特色专业 实现持续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12(6).
关键词:经济增长;大学生就业;非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2-0083-04
一、引言
2001-2008年,中国经济高速运行,同期全国高校待就业率约为25%,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就业率的降低与经济增长相伴随,尤其是大学生等高知识群体的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探讨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学者对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的研究历来已久。Fagerberg(1997)将人均GDP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等变量纳入模型,研究欧洲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失业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地区受不利的产业结构的影响,使得经济发展不能有效地降低失业率。Daniel(2007)利用印度1994-2004年就业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印度的就业问题。他认为印度的失业人口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Ismail Aktar(2009) 考察了东京2001-2007年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并没有解决东京的失业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国内学者针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展开了多角度研究。嵇小怡(2006)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就业信息不完全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因素。李晓勤(2008)认为大学生对待就业和择业的非理等自身因素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张翠英(2008)采用2000-2005年相关数据,利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得以解决。刘大勇(2008)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失真现象与人才结构性困境,使得大学生的求职需求与社会产业需要不一致,人才流动意向与社会人才结构布局相违背。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来看,国外学者考察经济增长和就业关系的定量研究较多,但是很少涉及大学生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则多是从定性方面入手的,定量分析的文献较少。笔者利用2001-2008年经济增长和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数据,试图把经济增长和大学生就业纳入同一个框架下进行分析,考察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文章的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考察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动态;第三部分介绍数据来源以及研究方法;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过程与结果讨论;最后为简短的结语。
二、中国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动态
(一)中国经济增长动态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改革的逐渐推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1-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95 933亿元增长到2008年300 670亿元,年均增长率在10%左右。
(二)大学生就业动态
自1999年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型,并已基本实现了大众教育的目标。高等教育的规模迅猛发展,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不断递增(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1-2008年,中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从114万增加到559万,年均增长64万大学毕业生。2001年就业人数为102.6万,2008年就业人数达到了380万,以年均32万人的速度递增。相对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幅,就业人数的增幅相对较小,因此,未就业人数逐年递增,就业率逐年下降。2001年大学生就业率为90%,而2008年下降到68%,年均下降4%,平均每年约有25%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或者不愿意就业。
从上述分析可知:2001-2008年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大学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大幅度递增,而大学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经济增长与大学毕业生就业之间似乎存在非一致性变动关系。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建模的样本区间为2001-2008年,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经济的变动情况,数据来源于2001-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本文采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指标。其中2001-2007年就业人数、未就业人数和就业率是根据2002-2007年《经济参考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媒体和会议报道整理所得。2008年毕业生人数和就业率是从教育部新闻中整理所得。
(二)研究方法
1. 单位根检验。在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前,首先必须对分析中所涉及的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常用的单位根检验包括ADF检验和PP检验。本文采用的是适用于两个变量的ADF检验。
2. 协整检验。设所涉及的变量都是n阶差分平稳。如果这些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则称这些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检验即检验这些变量间是否有协整关系,用OLS(Ordinary Least Squarts)对方程进行回归分析,考察方程的回归残差et是否平稳,如果et平稳,则说明存在协整过程,该方程为协整方程,且该方程表达了长期稳定关系。序列xt和yt若是d阶单整的,用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作回归,即有:
Yt=?琢+?茁xt+?着(1)
用和表示回归系数的估计值,则模型残差估计值为:
■=Yt-■-■xt(2)
若■~I(0),则Xt和Yt具有协整关系,公式(1)为协整回归方程。
四、回归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ADF检验
为了考察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数量变动的相互关系,选定样本期为2001-2008年的时间序列。在实际中,尽管多数经济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然而这些非平稳的经济时间序列的某种时间序列可能是平稳的。也就是说,这些经济变量之间看起来似乎不会存在任何均衡关系,但实际上若干这种时间序列的某种线性组合却有可能是平稳序列。为了避免“虚假回归”,找到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变动之间的真正关系,笔者首先对其进行ADF检验。
ADF检验的一般形式为:
?驻Yt=?茁1+?茁2t+?琢i・■?驻Yt-i+?着t(3)
对于Y(大学生就业率)、X(GDP总值)的ADF检验结果[8]如表2所示。
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在5%显著水平上,原序列X(GDP)和Y(大学生就业率)自身非平稳,但是二者的二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由于序列都是二阶单整的,所以下文可以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二)协整检验
目前,常用的协整检验方法有两种:Engle-Granger(1987)两步法和Johansen(1988)极大似然法。本文采用适用于两个变量的Engle-Granger两步法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第一步用OLS方法估计回归方程,做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第二步利用ADF检验回归残差的单整性。对于具有同阶单整的两个时间序列,可以通过判断其线性组合的残差是否平稳来判断两序列的协整关系。如果残差检验结果是平稳的,就可以认为两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反之,就不具有协整关系。
第一步:用2001-2008年的GDP的数值对大学生就业率做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
Y=117.4093-3.815194lnX(4)
(1.877129)(-0.748476)
R2=0.6378 DW=2.658745 SE=62.5473
方程中变量(含常数)下方圆括号中的数值为t检验值,说明相应的变量与Y线性相关的显著性;R2为拟合优度,F值为F检验,SE为估计标准误差,它们是说明全部变量与Y线性相关的显著程度。
第二步:对(4)式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检验结果可知,残差的ADF统计量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由(4)式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和大学生就业增长之间存在非一致性变动关系,GDP每增长1%,大学生就业率减少3.81594%。究其原因,从总量上来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就业没有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经济增长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能完全满足大学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需求数量。虽然,就业的总量是增加的,但是,未就业的大学生人数也在增加。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就业率是下降的。从结构上来说,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由制造业推动,同时也拉动了制造业的就业,但对大学生集中就业的第三产业拉动力较弱。
五、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2001-2008年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度递增,就业率却呈下降趋势,经济增长与大学毕业生就业之间存在非一致性变动关系。因此,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1)政府可以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减免税款和提供小额的创业贷款等。(2)政府可以开拓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尤其是到中西部地区就业或应征入伍。(3)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增加劳动力市场吸纳大学生的数量。
参考文献:
[1]Fagerberg,Verspagen,Cauielsm.Technology,Growth and Unemployment across European Regions [M].Routledge,part of the Taylor&Francis Group,1997.
[2]Dniel.Reducing Unemployment in Indonesia:Results from a Growth-Employment Elasticity model ,Smeru Research Institue Working paper,(January)2007.
[3].Ismail Aktar.Can Unemployment be Cured by Economic Growth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urkey? [J].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9,(27).
[4]嵇小怡.信息不对称理论与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完善[J].大众科技,2006,(3).
[5]李晓勤.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就业问题分析――以大学生就业为例[J].经济问题,2008,(7).
[6]张翠英.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数学实践与认识,2008,(15).
[7]刘大勇.基于劳动经济学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分析[J].经济经纬,2008,(2).
[8]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consistent Varia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Graduates Employment
Guo Xinhua, Wu Rong
(Business School,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