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历史考试分析

高中历史考试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考试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历史考试分析

高中历史考试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考化学 课程实施理念 实施策略

随着新课标教学理念的颁布及落实,对于高中教学课程提出全新的教学要求,高中化学也在其中。自2013年全国高考分甲卷、乙卷后,试卷模式相对稳定,基于此背景,为了更高效地把握高考化学发展方向,笔者在文中针对高考化学深入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

一、高考成绩价值导向

当前阶段,高考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展示形式,从探究高考成绩的演变过程中可以发现,高中生在既定时间内通过对化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中途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高中教育形式存在诸多的不同,只有高效贴合新课程理念,才可以有效促使学生获取更大的进步。此种由浅至深的学结反思过程,会有效实现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成效的外显价值。

限制高考化学成绩的外部因素有化学课程设置、化学教师、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生学习方法等,其中化学教师及学生自身这两个因素对化学成绩的影响最大。若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彼此间的距离,那么学生的化学成绩就会提升一些,其课堂教学质量也要相应提升一些。限制高考化学成绩提升的内在因素包括:高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成绩、使用大量不当的教学手段等都会影响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2]。同时此种内在因素,大部分会受制于外部因素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影响高考化学成绩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因此,我们要基于主要的外在影响因素,在实施高中化学课程过程中,让教师教学结合新课标发展要求,让学生的学习充分遵循新课程理念,并高效运用化学成绩的价值导向功能,对高中化学学科高效教学做出最具价值的指导。

二、高考试题理论视角

高中教育阶段化学学科教学活动是化学教学质量集成的主要形式,同时是站在宏观角度对高中化学进行分析的结果。简单地说,高考中化学试题才是真实的化学教学质量展示的物质载体,学生借助课堂学习全面获取化学知识,并在一次次考试中检验学习成果,最后参与高考,其学习质量得到全面验证[1]。

现有高考试题都是以纸质载体为主流,自身肩负着高中化学新课标教学发展需求及教学精髓。高中生通过化学测试有效检验学习成果,深入考察日常学习中存在的学习漏洞,同时高考试题命题者在设计过程中要事前对试题内容进行检验,预测其考试结果,并将此作为一些理论依据进行设计调整,或者是参考成绩价值导向为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大量的教学建议。

三、基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理念实施策略

1.熟悉学科基本观念,转变教学理念。

在实际落实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理论时,需要以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切入点,使学生在相对熟悉的情境中深入感受高中化学知识,解析化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结合,进而逐渐掌握化学学习能力。教学理念作为先行者,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手法都与执教者的教学观念存在牵丝挂藤的关系。在新课标教学理念作用下,教师需要及时转换教学理念,在全面获悉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创新教学方法。如教师在鲁科版高中化学元素与物质分类这一知识时,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B)

A.H■O、HCOOH、Cu■(OH)■CO■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

B.HClO、H■SO■(浓)、HNO■均具有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

C.HF、CH■COOH、CH■CH■OH都易溶于水,都是电解质

D.HCOOH、H■CO■、H■SO■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

分类观是高中化学中一种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理解学科基本概念和系统掌握化学各板块知识,所以它在化学元素的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分类掌握元素物质间的共性与区别,从“同类”中抓“异”、从“对立”中抓“同”,减轻学生负担,进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2.把握课程价值取向,加强教学互动。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营造出良好的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师生间良好的教学互动,不仅有利于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将自身所学知识进行情境的创设及现实的利用[3]。教师在构建教学互动模式过程中,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演示法全面引导学生学习。如(2015年全国I卷)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B)

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

本题符合教育部提出的“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积极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教师创设互动。首先,教师在实际解析这一问题前,要求学生自主解析《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包含哪几种,在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展开学习交流。通过抓住题设信息,对文中提及的内容进行充分解析。如金属与岩石皆被“强水”溶解,非硝酸莫属。氨水不会溶解金属,醋酸不会溶解不活泼的金属,卤水成分是MgCl■、NaCl等可溶性盐溶液,显然都不是“强水”。不知物质性质与成分,容易误选。正确答案为B。

3.侧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发散学科思维。

新课标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课程做出系统的解析,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课改教学工作中重点,教师需要及时提高对其重视程度,侧重讲学化学基础知识,配合实验教学活动,不断深化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高考化学考试成绩。

如(2016年全国I卷)13.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0.01mol・L-1r溶液的pH为2,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原子半径的大小W

B.元素的非金属性Z>X>Y

C.Y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摇?摇

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

本题主要从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无机框图推断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科逻辑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笔者主要从高考化学的视角深入分析高中化学课程的实施理念,其不仅有利于为课改发展提供理念依据,而且能有效创新教学工作。因此,化学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只有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才可以全面推进我国化学新课标教学改革工作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田仁刚.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J].教学研究,2015,04:74-78.

高中历史考试分析范文第2篇

1 问题提出

长期以来,一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考虑学生的原有水平和所能达到的水平,以经验为基础,从教师的主观意愿出发,教学设计与教学心理学相脱节,几乎成为教师们的教学习惯和普遍现象。但是,要对学习任务以及学生将来可能达到的水平有更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只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要达到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教师必须深入、系统地研究教学心理规律,这既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近十年的探索研究表明,教学心理学是开启教学智慧的金钥匙。

教学任务分析理论作为教学心理学的一部分,最初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今已成为教学设计中的一项专门技术,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进行了教学任务分析技术培训,并将这门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教学任务分析以学生为中心,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有效地帮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使教学行为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帮助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科学安排教学顺序,从而更加有效地对物理教学进行评价。[1]

实际上,虽然对一线教师进行的教学任务分析技术的培训越来越多,但并未引起教师们足够的重视,教师还没有真正把它作为一种教学习惯,离实践应用的学科化和系列化更有一段距离。本文拟通过一个教学案例,说明教学任务分析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的实施。期盼能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同探讨。

2 教学任务分析理论和方法

教学任务分析从任务分析演变而来,是基于学习心理学发展起来的一项教学设计技术,教学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主要归功于加涅(R.M.Gagne)。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他认为,教学是为学习的发生创造外部条件,不同类型学习的外部条件一旦被阐明了,那么教学方法的设计便有了可靠的基础。依据不同类型学习结果的不同内部和外部条件,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是加涅的教学论的灵魂。[2]

20世纪后期,教学任务分析思想有很大发展,如乔纳森等三人系统地总结了21种已得到认可的任务分析方法[3]。可见,任务分析是一门非常复杂的教学设计技术,有多少学习理论就会产生多少相应的任务分析方法。笔者在对众多专家和学者的“任务分析”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教学任务分析采用如下过程:

(1)通过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确定单元或课时的教学目标。

(2)对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

(3)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层级分析,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分析使能目标和子目标,分析学习的条件。

(4)安排教学顺序,设计教学方案。

3 教学案例与分析

下面以高中物理选修3-5(粤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动量守恒定律》为例,说明教学任务分析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实施。

【教材分析】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的基本守恒定律之一,是研究微观粒子所必须的知识,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主要是在前面动量定理的学习和理解中引出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和理论推演的方法,得到系统中各物体的动量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动量守恒定律[4]。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区分系统的内力和外力;

(2)通过实验探究和运用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得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图式(物理意义、表达式、适用条件);

(3)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和计算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得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图式(物理意义、表达式、适用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图式。

【学习层级分析】(如图1所示)

【学习类型和学习条件分析】

学习类型: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和理论推导得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因此,本课主要属于规律课(习得)的学习。

学习条件:

(1)必要条件:

①理解和掌握系统、内力、外力、合外力、动量等概念,其中“力”是学生的起点知识;“合外力”“内力”和“外力”是“力”的下位概念,不难学习,难点是能在具体情境中判断、区分和计算。

②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且能在具体情境中运用。

(2)支持性条件是:获得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回忆原有知识引入新课实验探究理论推导得出结论巩固应用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1.回忆原有知识

(1)教师提问:①动量是怎样定义的?它的表达式、性质和单位如何?②动量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如何?式子中“F”指的是什么力?

(2)系统、内力和外力。

教师由动量定理的复习中引出“系统”概念:存在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所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系统可按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取。由系统的受力情况区分“内力和外力”。内力:系统内各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外力:系统外其他物体作用在系统内任何一个物体上的力称为外力。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为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和引出问题作准备。

2.引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动量定理Ft=p′-p=mv′-mv,当一个物体F合=0,p'=p动量不变,那么当一个系统,其合外力F合=0,系统的总动量是否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合理外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实验探究

实验器材:气垫导轨、光电门计时器两个、滑块两个、交流电源等。

实验情境:如图2,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滑块1和滑块2,滑块1以速度v1碰撞静止的滑块2,碰后滑块1的速度为v1′,滑块2的速度为v2′,比较碰撞前后滑块1和滑块2组成的系统总动量。

实验结论: 。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同时领悟物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4.理论推导

问题情境:如图3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的两个小球,质量分别是m1和m2,沿着同一直线向相同方向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且v2>v1,当第二个小球追上第一个小球时两球相碰,碰后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试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证明两球碰撞前的动量之和等于碰撞后的动量之和。

设计意图: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再通过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运用动力学观点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领悟物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5.得出结论

综合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得出的结论,再进行合理外推,可得出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动量守恒定律:

(1)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

(2)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3)适用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

6.巩固应用

(1)关于动量守恒的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系统受到弹力作用,动量不可能守恒

B.只要系统做加速运动,动量就不守恒

C.只要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动量守恒

D.只要系统所受合外力恒定,动量守恒

设计意图:针对动量守恒定律适用条件进行检测评价。

(2)A物体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运动,与静止在同一水平面的B物体相碰,碰后A物体继续沿原方向运动,但速度减为原来的一半,已知A、B两物体质量之比是2:1,则碰后两物体的速度之比是( )

A.1:1 B.1:2

C.1:4 D.2:1

设计意图:针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进行检测评价。

7.课堂小结

系统:由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

内力:系统中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外力:外部其他物体对系统的作用力。

动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外力之和为零, 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m1v1+m2v2=m1v'1+m2v'2。

定律成立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反思,理清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实现认识的提升。

4 教学成效与反思

本课是一节物理规律的习得课,与传统教学做法不同的是,教学设计时进行了详细的教学任务分析,在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条件的基础上,按照规律习得的方法,理清了教学的程序,明确了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规律的习得过程以科学取向教学论为指导,流畅自然,逻辑性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高中历史考试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毕业;地理试卷;分析

一、试题评

(一)试卷结构

试卷分2卷,第I卷为40个单项选择题(其中l―30题每小题1分,31―40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第Ⅱ卷为6个读图分析题,分值为 50分。

(二)考查知识点在教材的分布情况

(三)本次命题的特点:

1.准确把握《2010年甘肃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考试纲要》。本次地理毕业会考命题首先做到了紧扣《纲要》,以此为依据,命题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不仅关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且注重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整个试卷始终没有偏离《纲要》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

2.注重教材知识的覆盖面。命题系统地分析了教材内容,对学科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合,通过精心加工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毕业会考内容,较为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详见地理学科试题分布细目表)

(四)试卷存在的问题

前几天,我参加了今年的地理会考监考工作,在监考过程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方面掌握的不够牢固;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不够准确,特别是对地图的把握不够熟练;对图表的判断、分析能力欠缺,读图、绘图能力较差;学科语言把握不准,综合、表述能力不够;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对题中信息的提取、整合、处理能力差等等。

二、对以后地理教学的建议

针对本次考试反映的问题,我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高中历史考试分析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词汇,阅读理解,猜词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阅读策略被认为是能够直接有助于英语技能提高的学习策略之一。英语研究者和英语教学专家们至今对它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为止,人们普遍接受的概念是:“阅读策略是阅读者有目的、有意识用来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Prichard,1980:283)

阅读的速度和效率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正确猜测生词的词义。因此,在阅读中必须掌握一定的猜词策略、排除语言障碍方能提高阅读能力。本文以2010年全国高考卷为例,对常见的“猜词”策略作一概述,以期助大家一臂之力。

一 语境猜词策略 根据上下文来推测词义的策略,被称为语境猜词策略。每个人都对本族语具有语境语意的能力,我们平时看书、看报时很少使用词典照样学到许多新词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就靠这种能力,本族语既然可以根据语境,外语也不应该例外。以下是五种在阅读中可能会遇到的语境线索。

1 定义 句中常有is, means, is called, refer to等标志词。

例如:The2012 London Olympics had enough problems to worry about, but one more has justbeen added-a communications blackout caused by solar storms.(上海)

根据causedby solar storms 以及下文可知communications blackout 意为由太阳风暴引起的the collapse of broadcasting systems.

有时候,对于生词的定义常用标点符号分开。这些常用的标点符号有逗号、破折号、括号、冒号等。

2 举例 根据句中列举的例子来猜测生词的意思。

例如:Shesmiled. It was a nice smile-warm and reassuring-and I

returnedher gift by smiling back.(浙江)

句中没有直接告诉读者her gift指什么,但读者至少可以通过它后面的短语by smiling back推断出her gift指her smile.

3 根据生词后的同位语或定语从句来判断。

例如:Afterdinner we watched a tape on Baccarat, where we will visit tomorrow.(全国)

根据生词“Baccarat”后跟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我们不难推测出“Baccarat”是一个地方,再结合上下文,可以判断该词指town.

4 利用上下文的对比或并列来判断。

例如:Eventhough science can tell us that some of our traditional beliefs don’t holdwater, there is still a lot of truth in the old wives’ tales.(陕西)

根据eventhough可知两个分句为对比关系,再由第二分句中的truth可以得知hold water意为to be believable.

5 利用上下文的因果关系猜词。这些因果关系有时是“显性”的(有because, so, so that 等因果关系词),有时是隐性的。

例如:Monkey-poxmay be the wake-up call, researchers believe infected animals may infect theirowners.(全国)

根据“研究人员相信被传染的动物会传染它们的主人”不难推测出the wake-up call意为a clear warning.

二 构词法猜词策略 构词法是英语单词的构成规律,常见的有缀合法、合成法和转化法。

1 缀合法 由一个词根加前缀或后缀构成的方法,叫缀合法。由缀合法形成的词,成为派生词。大多数前缀不改变词根的词性而仅仅对词根的意义加以修饰或限制,英语的后缀具有较强的语法作用,常使原词改变词性。

一般来说,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词缀来确定词性,如-er, -ion, -ment, -ty, -th 等为名词性后缀;-able,-al等为形容词词性后缀;-ate,-en,-ize等为动词词性后缀;-ly为副词词性后缀;dis-,il-,im-,non-,un-为否定词前缀等等。

2 合成法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由词素构成的词,成为复合词。

如class+room=classroom, war +ship=warship

3 转化法 是指词类的互相转化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如英语的动词可以转化为名词,名词转化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转化为动词等,但是词性不变。

如watern.-water v., clear adj -clear v.

三 视觉猜测词义

除了阅读教学外,视听教学也是一种好选择,相对而言,视听教学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气氛,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学生可以借助视觉感官来猜测词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图片是培养学生猜词能力的有效途径。如牛津高中英语SBIIpage26,通过图画,学生可以轻松理解waterproof parka等词的意思。

四 利用音译法猜词意

阅读短文中出现最多最密集的词汇是人名、地名、动植物名、建筑名以及山脉、河流、岛屿、海洋等专有名词。对这类词,还有汉语中的外来词,如“logic”(逻辑)、“poker”(扑克)等,常可通过音译来解决。当然,更多的词,甚至不需要音译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只要明白是人名、地名,并能理出之间的关系即可。

以上主要谈了英语阅读技能之一,即生词意思的推断策略。毋庸置疑,掌握这一技能可以大大提高读者的阅读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掌握词汇不重要。恰恰相反,词汇量是中国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瓶颈”,生词过多将进一步影响阅读理解的效率,尤其是在阅读的出、中级阶段。所以,对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技能不容忽视,但还需通过大量阅读或其他手段尽可能地扩大词汇量。

参考文献:

[1]Pritchard,R, The Effects of Cultural Schemata on Reading Processing Strategies. ReadingResearch Quarterly [J].1990.25,273-295.

[2]叶力.新教材环境下的高中英语阅读策略培训[J].外语教学.2007(15).

[3]任俊莲.英语阅读理解中几种猜词法[J].菏泽医专学报.2000(3).

[4]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胡郑辉.英语学习策略.厦门大学出版社.

[6]李辉.浅析如何在英语阅读中运用猜词策略[J].职教与成教.

[7]李群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猜词能力[J].文科教学探索.

[8]2010年全国高考卷.

Take the 2010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s an example toanalyze the word-guessing strategy

高中历史考试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分析问题;对策

历史是体现一个民族特点的学科。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可以学习历史,但是课堂教学是学习历史最高效的方式。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主角才是重中之重。而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针对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存在的种种问题,探索、创新出新的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课堂焕发新的活力。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阶段高中历史课存在的基本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为新课改高中历史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落后

传统高中历史课堂采用“教师讲授法”,即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制作教案,上课过程中,根据具体的课本内容,按照标题的先后顺序进行讲授,在考试之前,布置具体的背诵任务。这种讲授模式,无疑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而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只能采用“死记硬背才是王道”的模式,所以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2.教学任务不明确

历史课程在本质上是一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课程,它让学生懂得以史为鉴,学习前人传授的经验,造福于现代社会。传统的高中历史课程采用考试的方式,教师在考试之前,给学生划重点难点来应对考试。这种死记硬背的做法对于学生而言,并没有什么作用,反而模糊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真正目的。

3.教学脱离生活实际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从唐朝一直流传到现在,可见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生活实际。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只是要求学生学会背诵历史知识,这严重隔断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来分析现实问题。

二、改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1.创新课题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一个良好的导入方式,在课堂开始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型的课堂导入方式有:情境再现法、音乐导入法等。采用合理的导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高中历史(人教版第四单元第十课)《》的时候,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纪录片《》的片段,直接展现课程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视频的刺激下就会主动思考“为什么在当时情况下会爆发?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由于学生对视频比较感兴趣,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很轻松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活跃思维模式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求。在新课改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分析,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的时候,在上课之前,在多媒体上展现动态的图画“农作物的主要分布范围、基本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水利工程”让学生进行初步的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自己提出和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为什么古代中国采用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农业发展有什么作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什么?”这些问题抓住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种课堂环境中,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课本内容的学习,自主解决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例如,在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旷日持久的战争》的时候,由于本课的小知识点比较多,而且学生对世界历史的认知能力不高,所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重点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个阶段和三条战线。重点理解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特征。在小组讨论学习中,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掌握重难点知识,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在新课改背景下,分析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积极的对策,对完善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具有积极作用。当然,这些策略的具体实施,一方面需要国家的支持、社会的宣传和学校的实施;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积极配合教师的指导,积极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