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 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改革 实现途径

一、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99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我国事业单位目前所采用的会计制度,其实施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当前所采用的会计制度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和政府部门管理的需要。因此,改革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已成为事业单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通过改革来进一步完善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举措对健全和完善事业单位体制以及加强国有资产的有效配置和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大体上来讲,多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在会计目标定位、会计核算基础、会计科目设置和会计报告体系上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剖析这些问题的症结对我们探讨如何有效实现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目标定位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事业单位会计的核心目标就是满足单位财务信息方面的需求,把握好这一目标定位是事业单位有效实现会计管理的前提。然而当前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目标定为还不够明确,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不能明确界定财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多数单位对其界定往往比较狭隘;其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这对企业会计目标的定位具有重要影响;最后,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的界定不明确,多数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研究范围仅仅关注经营层面上的,而忽略管理层面上的。

(二)会计核算基础往往是缘木求鱼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核算基础要遵循配比原则,这样能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债务情况,然而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采用的多是收付实现制,该制度要求按收付日期确定归属期,不管是不是属于本期所有,都视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支出,显然这种制度仅仅能反映会计年度内的现金流量,而不能真实的反映单位的债务情况。正是由于核算基础方法采取的不合理,使得事业单位往往无法提供精准、高效的会计信息来保障其会计管理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

(三)会计科目设置鱼龙混杂

我国当前的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科目设置过于混乱,缺少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设置管理。过于混乱的科目设置,使得帐务管理也变的混乱不清,不能有效的为事业单位提供全面的会计信息,这将严重制约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会计报告体系漏洞百出

事业单位会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的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的书面说明,一份体系完整的会计报告可以很好的满足事业单位各阶层以及外部投资者在财务信息方面的需求,然而当前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体系往往是漏洞百出,表现在如下几点:首先,会计报告体系在收入支出表和资产债务表的科目设计和项目列示上还不够合理和科学;其次,事业单位当前所采用的会计报表附录中,仅仅反映收入和支出的实际数额,而没能反映实际数额与预算数额之间的差异;最后,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体系中缺少现金流量表这一重要科目,这样的话就很难反映事业单位整体财务中资金的来源、运用和结余等详细情况。

三、实现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

结合目前国内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市场经济体制下其他一些成功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笔者认为有效的实现国内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法规

199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作为我国事业单位目前所采用的会计制度,其实施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出台一部规定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法规将势在必行,正式的新的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法规的出台,将使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趋于完善,能推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对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弥补会计核算基础的不足

由于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采用的会计核算方式是收付实现制,然而这种制度不能很好的反映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客观性、可比性和全面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导向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需要,所以为了弥补会计核算基础的不足,我们引入权责发生制,使用双管齐下的会计核算方式,这样的话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内经济成本投入和资源耗费的总量以及单位绩效的详细情况,如此详细的财务信息对事业单位决策层来说在进行单位相关政策的决策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完善会计核算模式

对于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核算模式中不合理的地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首先,要优化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的核算模式,废除“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这两项,增加“累计折旧”一项,将其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以体现固定资产的净值,从而有效发挥固定资产的功效;其次,要全面实现成本核算,为了客观反映事业单位成本费用的使用情况,在同事使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方式的前提条件下,要求事业单位提供所有成本核算的详细资料。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要做好成本预算,界定好各种成本支出的范围,明确成本项目做好各个项目的成本预算工作;最后,完善会计科目设置,注意将那些使用频率高,容易更换和损坏的资产不列入“固定资产”科目,而是增设“易耗品”科目,将其作为易耗品来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其他事项资产的科目,来保障事业单位各种资产都能实现有效的管理。

(四)健全会计报告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事业单位领域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投资者也开始变现的越来越多元化,所以事业单位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已不再是单一的单位相关主管部门,还包括其他不同层次具有不同需求和目的的投资者。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的会计报告必须要简化,这样才能保证报告的使用者拿到报告后都能看得懂。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简化式的报表可由四张表构成,包括预算收支表、业务收支表、资产负债表和基建投资表。简化后的会计报告删除了原有的收支类项目,该项被包含在了业务收支表内。这样的话,会计报告不但内容详实,而且看起来简单易懂,能有效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制度的改革。

四、结论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为了满足其运行环境的变化,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有效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是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换一个角度来讲,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推动了事业单位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也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的改革。重要的是,健全和完善我国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健全事业单位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庄桂荣,宫景玉.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09,(14):32.

[2]赵丹彤.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J].北方经贸,2009,(6):83.

[3]潘海霞.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之我见[J].经济师,2009,(9):169―170.

[4]杨俐.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J].当代经济,2008,(3):134-135.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范文第2篇

自1997年原《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起到了规范作用,同时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由于近年来财政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在不断的发展,就需要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1.2000年以来,围绕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推进,很多改革涉及会计核算的调整,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修订有利于确保相关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

2.财政部于2012年2月了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财务规则》),重新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有助于满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的要求,达到更高的标准。

3.为了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建设,打击全国范围内的发票违法犯罪活动,重新修订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具有必然性。

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制定原则

1.统驭《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核算原则和框架,为制定各行业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2.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发挥会计基础性作用,在兼顾财务管理需求的同时体现财政预算管理的信息需求。我国财政改革过程中,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贯彻精细化原则,这给广大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与新《财务规则》相协调,便于事业单位执行

因为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发生了新的变化,客观上要求会计核算的准则和会计制度也要发生变化,为此需要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

4.强化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随着改革的与时俱进,需要事业单位提供更加客观、更加及时的会计信息,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提供会计信息,更好的监督事业单位的资金活动,促进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

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修订的主要变化

1.财务报告目标

此次修订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借鉴了企业会计准则的经验,同时又保留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用准则来驾驭《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目标及使用者群体。规定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目标兼具“受托责住”和“决策有用”,即要“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为财务报告使用者合理配置资源、进行社会及经济决策服务”,同时列举了财务报告使用者群体。

2.会计核算基础

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仅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适用对象,规定其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除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业务或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还规定“部分行业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采用权责发生制”。这为我国今后全面贯彻落实政府综合评价财务报告奠定坚实的基础。因为政府目前核算仅仅是服从于预算管理额需要,而没有真正反映以及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不能给社会公众完整的会计信息。这也与公共财政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3.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基于更为真实、准确地反映各会计要素经济特征的原则,借鉴国际惯例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企业会计经验,充分考虑事业单位特点,对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并明确了各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计量原则。对于资产的后续计量,要求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提折旧,无形资产要进行摊销,进一步明确的反映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资产的真正价值,有助于加强资产的精细化管理、为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成本核算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支持。

4.净资产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适应部门预算管理要求,在净资产内容中增加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等项目。主要是区分了资金的来龙去脉的不同,年底结账也有所不同,共分为财政和非财政两大类来进行结转分配。这样处理贯彻精细化管理的思想,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及时更有用的会计信息。

5.财务报告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完善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列报格式做出了统一规定。

一是为了增强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对于财务分析的有用性,要求按照流动/非流动性对资产和负债项目进行分类,并要求资产负债表中按照流动性列示资产和负债项目。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措施

1.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1会计目标定位不明确: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基本结构的最高层次,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供其相关的财务信息而设定的。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正使用的会计目标,在财务信息处理和定位上不够全面,达不到应有的需求,尤其是信息的提供量相对比较狭窄,这样阻碍了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运营现状及服务水准的把握和确定,不能全面的反应社会公众所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管理应用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2核算的基础和方法不合理:现如今事业单位使用的现行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所谓的收付实现制就是按照收付日期确定本期收费。理论上说,就是无论是否是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只要在本期收到都归属于本期的费用和收入,如果,原本应属本期的收入,在本期没有费用,也不能算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这样,使得不能客观的反应当期的成本费用,不能有效的遵循配比原则,不能真实的反应资产负债状况,导致信息失真,监督和管理失去成效。同时核算的方法还不够完善,存在诸多漏洞,例如:同定资产的处理方式上,把一些已经失去价值的资产,不能带给单位任何利益的资产仍保持价值不变。这样就严重的造成资产的反应不实,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造成决策的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1.3会计报告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是衡量及正确反映单位在一个阶段的财务收支状况,是单位及投资者等信息需求者把握事业单位现状的根本途径。现如今,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存在普遍的现象,就是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体系中,资产负债表过于杂乱,既包含收支项目,又包含资产项目,而收支项目在收支表中也有罗列,这样的做法虚增了资产的总额,而且难以真实的反应负债情况,失去了核算的真实性。而且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没有现金流量表,没有反应实际与预算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事业单位的收支增减变动情况得不到真实的披露。对这对信息需求使用者了解预算执行情况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使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措施

2.1设定能正确反应事业单位经济实质的会计目标:由于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与国之间交流日渐加深,这样对于会计目标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由于西方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实行”决策有用观”。所以,中国也加以借用直至现行接受。致使事业单位偏重于决策功能,从而忽略了 会计的监督功能,监督是为了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实现经济管理,防范及制止因为行为的过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然而,”决策有用观”却忽略了监督的功能,这样就严重的造成管理混乱,致使存在经济的隐患。所以,事业单位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在社会上确立可靠的信誉度。在会计目标的选择上,要设定一个能真实客观的反应事业单位经济实质的会计目标。这样,才能提高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进而做好事业单位的管理,才能真实有效的披露事业单位的信息情况,使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

2.2建立健全会计的控制制度,制定有效的核算方法:我国虽然有统一的会计管理制度,但是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过于宽泛。对于一个单位的会计制度来说,它关系着一个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而内部管理是加强会计核算和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信息质量的正确披露是使用者做好正确决策的必然途径。然而一些事业单位,没有根据本单位的情况,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套用国家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致使出现管理上的桎梏,从而影响现代财务体制的改革。所以,加强事业单位的会计控制制度,结合自身的情况,借鉴以往改革中的精华,制定合理科学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可以有效的从思想上确立对会计制度的重视程度,加大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审计业务素质。这样,还有效的规范了职责的分配,减轻会计人员的日常处理工作量,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企业的制度管理中去,这样达到内部管理的完善,进而使会计制度有效发挥作用,这样,才能及时的反馈事业单位所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从而制定出相应的会计核算办法。

2.3财务报告体系的完善:要想使事业单位顺应社会发展,适应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满足各个层次不同信息需求的目标。现如今,必须构建合理的全新的财务报告体系。现行的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既包括收支项目也包括资产、负债等项目,收支报表中也反映收支项目。所以出现一定的重复现象,使信息达不到如实的反映,导致决策失误。针对这一现象,作为会计报表,要做好各项目的均衡分配,具有一定的侧重点。所以,对于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要尽可能的将收支项目剔除。凭借负债与净资产的综合作为资产为依据,这样,便能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使事业单位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防患于未然。为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然后要加入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的缺失,影响了正确信息的披露,没有反应实际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影响决策。所以,增加现金流量表,这样可以将收支项目放在专项的收支附表中。不但如此,还可以充分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整体情况,帮助信息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的资金状况,从而更好地进行决策。同时也有利于对事业单位整个现金流量、资产量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更好的反映在运作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虽出现的问题,进而做到有效的矫正、分析。这样才能真实有效的反应事业单位的信息情况,以便做出科学的决策。

结束语: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针对现如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现存的问题,足以表明,新一轮的会计制度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一个新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所以,事业单位在改革中,要全力配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借鉴以往的改革成功经验。这样才能确立一个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更加科学的会计制度。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公共财政政策的先后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也逐渐开展会计改革,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成果已经相当显著。因此,深入探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进程,发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资产计量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采用收付实现制,尽管收付实现制操作简单,账目清晰,减少人力成本,但是收付实现制有其本身的局限性。首先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具有局限性,不能完整全面的反映资产和负债的实际价值,这个缺陷不能满足会计科目真实可靠性原则。收付实现制也不利于核算单位内部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不能实施绩效考核工作。收付实现制度下的会计报表简单,缺乏完整性,不利于单位内部做好预算合作,也不利于报表使用者的信息使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比较简单,其中主要工作就是对政府的预算执行以及公共部门的财政收支进行核算、监督和反映。整个会计工作涉及的信息比较多,牵扯到很多的利益集团,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也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得复杂化。近年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并取得一些成就,相信在未来,会计改革的成果能够更好的为行政事业单位服务。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处理基础有待改进

因为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是非盈利的组织,再加上以往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简单,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是我国国家财政预算的具体体现,也有利于牢牢掌控资金的配置,保障资金需求的供给。但是,随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为了应对多变的经济环境,我国的行政预算目标随时有可能进行调整。当预算目标发生变化时,在收付实现制下,不能合理有效的反映资金的需求和结余,也不利于依据预算目标来开展绩效评价。因此,会计基础工作上有必要考虑引进权责发生制,当然收付实现制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不是说变就能变。因此,会计改革的难度很大。

(二)资产的计量和处置有待改善

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拥有巨额的固定资产。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重视资产的计量和处置。目前,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中采用历史成本计算进行资产的计量和核算。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将收到的捐赠资产按照账面价值入账,其实应当采用市场价值计量更为准确。对于无形资产购置也应当采用评估价格或者市场价格进行计量。目前,在资产盘盈和盘亏的会计处置上还缺乏相关的具体规定。现在,在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已经普遍使用公允价值来衡量资产。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中是否也应当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特殊,在考虑引入公允价值时,肯定要考虑单位资产的真实性以及完整性,其会计改革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不容小觑。

(三)财务会计的报告问题亟待解决

行政事业单位属于政府机关,涉及到国防、军队以及政治机密。因此,历来的财务报告的隐私性和保密性比较大,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只是向上级报告财务报告,有一些单位可以向职工部分公开,但是总体上财务信息的透明性和公开性不足。其实大部分的财务信息还存在滞后性,不利于预算目标的实现。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人们的知情权和信息需求权增加了,以前的信息报告制度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财务会计报告问题亟待得到解决。财务报告属于行政事业单位重要的资产负债资料,行政事业单位运作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人们有权知道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去向。因此,应当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措施

(一)结合单位情况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考虑引入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度可以和收付实现制同时进行,其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针对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是两个会计基础相铺相成,同时为单位的会计工作服务。根据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再结合当今的市场经济以及环境,在当下引入权责发生制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节省开支,收入支出配对,合理的配置资源。但是,在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时,应当设置比较完善的条件,要采用渐进式的方法推动改革的进程,逐渐积累实践经验、慢慢过渡,在保证会计核算以及政府预算目前的前提下,循序渐进的开展权责发生制。

(二)积极的采用多样化的计量属性

会计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置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正确的计量属性,以便使得会计账目能够真实的反映资产的价值,满足资产真实可靠性的目标。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大多数属于财政划拨,因此,相关负责人不重视资产的价值,随意入账,造成国有资产的不真实以及国有资产的流失。当行政事业单位收到捐赠的资产时,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从而满足财务报告的披露要求。同时,单位应当建立公众参与、民主监督的沟通平台,这样才能集思广益,做好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

(三)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如果要保证会计信息完整性、可靠性、真实性,就必须要加强财务报告的审计工作。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和互联网信息平台的逐渐完善,人们对信息获取也越来越关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及时的披露财务信息,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以及公开度,大胆的接受人民的监督,满足人们当家做主的权利。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进程中,应当重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审计,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因此,财务报告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也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加强对审计方法和审计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真实可靠性,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保障信息使用者的权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发展态势,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会计制度,以便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效率,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质量。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只有通过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积极的采用多样化的计量属性、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审计等措施的实施,才能更好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为了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解决,从而更好的、有效的完善会计制度,进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高效、稳定的开展,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林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探究[J].商业会计.2013(16).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范文第5篇

(一)事业单位会计定位

研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首先要明确事业单位会计的归属问题,即继续属于我国预算会计的一部分,还是归并于企业会计,或者是自成独立的体系。

关于事业单位会计的归属,目前存在四种不同的观点:

1.事业单位会计仍应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与行政单位会计一起合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2.事业单位会计不应再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而应与企业会计一起合称“企事业单位会计”。

3.事业单位会计既不应属于预算会计体系,也不应属于企业会计体系,而应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体系。

4.根据资金来源性质的不同,区别对待:公立且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会计可以并入预算会计体系,而对于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其会计体系可并入企业会计体系。

讨论事业单位会计的归属,首先应该对事业单位会计的适用范围进行重新的认识。过去事业单位的范围较广,而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对于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将并入行政单位,自然应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而具有经营性质且适宜向市场放开的事业单位将并入企业的序列,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其余的事业单位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公益性,主要由国家财政供应资金,以社会效益为目的,这些单位就应该按事业单位进行登记注册,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综上所述,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依然和政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家财政资金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属于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应该依然属于预算会计的一部分,纳入国家预算管理。

(二)财务报告主体

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主体,是界定事业单位财务报告范围的关键因素,是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是组织会计核算的首要前提。财务报告主体具有独立性、实体性和统一性的特点。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我国的事业单位均是独立的法人,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因此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主体就是改革后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三)事业单位会计框架体系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采取准则加制度的模式,在制度层面又包括通用会计制度和行业会计制度,行业会计制度主要包括《中小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

通用会计制度和各行业制度并存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业务有着各自的特殊性,同时在现行的行业会计制度中有的行业要求采用收付实现制,有的行业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但通用制度和行业制度之间不仅存在着大量的重复信息,还存在一些原则上的差异,造成了事业单位之间会计信息不可比、不真实,这既不利于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情况作出合理评价,更不利于新形势下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而会计准则的存在使不同行业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有了共同遵循的标准,这就为取消行业会计制度提供了前提。有了会计准则,各单位的会计报表和经营成果就有了一个共同的核算基础,便于检查分析和相互对比,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因此,根据我国会计标准改革的总体原则,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应当制定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取消行业制度。这样既能从原则上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和概念基础,又能为事业单位提供具体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及其使用说明,增加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实务操作。

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将“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将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界定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概念更加明确,更符合国际惯例。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是对会计工作及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是会计核算工作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

讨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首先要明确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决定了提供会计信息的类型和质量。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会计信息需求者应该包括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社会公众、投资人、债权人、单位内部管理人员和其他信息需求者。就这些信息需求者来说,既包括了受托责任观中的委托者,又包括了决策有用观中的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因此他们除了需要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信息之外,同样需要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既应该满足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相关要求,如真实性、可靠性,也应满足决策有用相关的要求,如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及时性等。

(一)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

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归纳起来,应包括真实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包括一贯性和统一性两方面)、及时性等内容。真实可靠性是指事业单位会计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是对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要求,如果会计信息失去了真实可靠性,那就失去了它的根本意义。相关性是指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够对决策有用,那么自然要求这种信息与该决策相关。明晰性也叫可理解性,它要求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清晰,便于理解。可比性是指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横向纵向均可比,包括不同事业单位之间和同一事业单位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会计信息口径应当一致,相互可比。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及时利用。

(二)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为了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除了上述5条基本要求之外,事业单位会计还应当遵守“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