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观经济学弹性的概念

微观经济学弹性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观经济学弹性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观经济学弹性的概念

微观经济学弹性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微观经济学;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学生来说,微观经济学是学习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在经济学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讲授,需要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的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教学手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案例教学法是指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例或历史事件带到课堂之中,并利用与本课程相关的原理分析生活事例和历史事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某一问题抛给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理论章节,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1]。案例教学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案例评审型,就是给出案例中的问题及问题评审的方案,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分析;二是讨论分析型,就是只提出问题而没有给出解决方案,需要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三是发展理论型,就是通过案例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发展并不断完善理论体系。案例教学法对老师有很高的技能要求,对学生也有很高的要求,学生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聆听者。比如在案例讨论中,老师要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形成一种师生互动、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根据笔者自身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对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经验,总结了以下两种主要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的形式。一种是现实性教学案例,即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以及有关经济的时事热点进行总结归纳,和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能够通过身边发生的事情及经济事件掌握经济学知识。另一种是历史性案例,即通过对历史上所发生过的经济学领域的事件进行学习和讨论,理解经济学原理,比如在讲完赋税的归宿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在1990年,美国国会针对游艇、私人飞机、皮衣、珠宝和豪华轿车这类物品通过了一项新的奢侈品税[2]。这两种教学案例应该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作用。

二、案例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总结以及与其他经济学专业老师的交流探讨,发现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案例教学法应用不当

将案例教学法混同于举例教学法,片面的认为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入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的讲解就是案例教学。然而案例教学不仅仅包括举例教学法,它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还包括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深入思考和讨论,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独立思考,并非仅仅只是举例子的教学手段[3]。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好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平衡,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两种问题:一种是过分强调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没有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微观经济学相对其他学科理论性较强,涉及到大量图表和公式的推导,这使得理论知识讲解占用了较长时间,压缩了案例教学的课时。另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案例教学法,学生自主讨论占用的时间过多,使得整个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的时间被压缩。教师把握不好案例教学的环节。在案例式教学环节将主动权都交给学生,使课堂处于“放羊”状态,这种脱离了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也有一定弊端,使学生不能认识到自己在思考问题时出现的偏差。这两种倾向都会影响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

2.案例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案例的选择、整理和分析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缺陷,例如案例的选择没有与最新经济动态和政策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不能达到协调适应。案例的选取没有经过认真的筛选,直接采用报纸、杂志等的内容,缺乏专业性的审视和洞察。二是教师使用的案例过于陈旧。直接使用国外相关案例,比如在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进行讲解时,大多数老师都会引用吃馒头解饿程度的例子,随着吃馒头数量的增加,所获得的解饿程度也就逐渐减少,这样的案例比较陈旧,很难使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

3.本土化的案例少

在我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以及教学案例几乎都是基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微观经济实践编写的,还没有形成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案例的教材,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案例大多都来自国外的一些经典教材,这些案例虽然都能很好的反映相应的经济学原理,但是由于文化底蕴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学生在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时候还是存在一些难度,这就使得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4]。比如对经济资源稀缺性进行讲解时,多数教科书上直接引用大炮和黄油的案例,这两种商品虽然能够说明相关原理,但大炮和黄油不切合生活实际,这样的案例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案例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

(1)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然占有充分的主导地位,在案例的讲解、问题的提出以及分析的整个过程中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的状态,虽然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运用了实际案例,但是并没有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来,从而没有完全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效果。(2)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首先,教学案例过于陈旧,或者完全引用国外案例,使得学生不能切实感受到该经济现象与相关理论的联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过分依赖老师的讲解,从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束缚性。案例教学法并不只是教师对于某个现实案例的讲解,而是需要学生参与进来,以学生为主体;最后,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存在搭便车的现象,真正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的总是固定的一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从案例的选取、分析和总结都由小组中某一个或几个同学完成,其他同学并没有完全参与进来。

三、案例教学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学校对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没有认识到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讲解的重要性,因此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没有投入相应经费保障和网络服务,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教学文件对案例教学予以支持,进而导致案例教学的相关设备投入不足。一般来说,在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中,除了多媒体的应用,更多的是需要老师在讲解相关知识点的时候运用经济学软件,也需要对相关网络资源的链接,但是由于学校对于案例教学法资金投入有限,导致相关设备的运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我校教师讲课用的电脑不能访问互联网,从而影响案例教学法的质量。与此同时,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实施较其他教学方法而言,比较费时费力,加之学校没有相关的考核政策,因此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讲授的积极性会受到限制。

2.经济学案例教学团队经验不足

微观经济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求教师能够将专业知识与相应的现实案例完美结合起来,这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能够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效果的能力。但是对于教师来说,一个微观经济学讨论式案例的编排一般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比较费时费力,这也是阻碍案例教学法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3.微观经济理论与现实案例的结合度不强

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又面临着与现实中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面对大量的图表和公式,教师在授课方面有一定难度,既要让学生记住相关图表公式,又要通过一定的案例教学让学生理解其实际应用,在这两者的权衡过程中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5]。并且在上课时所列举的微观经济学案例尚未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做出理论上的创新。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许多典型的经济学案例素材,但是这些案例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因此,要想收集到能够反映我国经济现象的相对稳定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经济学案例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应当加强关于中国本土化的微观经济学案例研究,使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四、提高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手段

1.案例教学方式的选择

(1)故事性案例。故事性案例是指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微观经济学某个知识点的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某章的开始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章节的讲解,也可以穿插在本章重点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强化学生运用相关经济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需求的价格弹性时,如果老师只是简单的说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而没有用我们生活中十分形象以及实实在在的例子即现实性案例来说明,学生就可能会理解不透彻,感觉生涩难懂。到底什么是需求的价格弹性呢?比如现在风靡全国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活动,这个活动想必大家都会在淘宝上购物,而在“双十一”这一天最大的消费人群是没有收入的大学生,这是为什么呢(抛出问题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案例的讨论中来)?大学生是没有收入又有很强的消费需求的人群,因此他们更加关心商品价格的变化,他们会在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增加购买量,而在价格上升时明显减少购买量,也就是说大学生有很高的需求价格弹性,因此在“双十一”商品价格相对优惠时,大学生就成了“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主力军。另外,通过经典的经济学小故事和历史故事来讲解经济学相关原理也有非常好的效果。比如在讲到消费者行为理论时,可以通过为什么会产生“口红效应”来说明,“口红效应”是说在经济有下行压力时,口红的销量反而比正常年份增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掌握消费者行为理论;在讲解均衡价格形成时,可以引入黄牛票贩子的案例,由于需求大于供给,同时价格又受到管制,实际交易价格低于市场自发形成的价格,从而催生票贩子的产生。故事性案例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但这种教学形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故事性案例的引入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但是课堂以教师为主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2)讨论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是指教师在讲解了某个知识点之后,通过将现实中存在的与该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并设置相应的问题,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给出最终的解释或解决方案。这种案例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先将案例材料及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课下的讨论和准备,将最终结果进行课堂展示。在讨论式案例的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整个过程进行相应的把控,将主导权交给学生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讲述了价格弹性的相关概念之后,可以通过国家限电方案来讨论为什么国家在过年等节假日用电高峰期控制居民用电量时,不需要其他限制用电量的手段,只需要适当提高电价即可达到限电的目的,这是因为居民对于用电量的价格弹性加大,适当提高电价,会使居民在保证正常生活的用电情况下减少电量的使用。通过讨论式案例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加深对价格弹性的理解。在讲到税收问题时,可以让学生们讨论我国营改增给各行业带来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3)辩论式案例。要全面掌握所学的微观经济学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面,可以采取辩论式案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案例相对于故事型案例和讨论式案例来说,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潜力。首先,辩论式案例的开展需要建立在知识点较为综合的案例之上,选取合适的案例之后,学生需要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充实自己的观点,最后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使学生们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并能够增强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到不同市场的类型时,可以让学生探讨2007年发生的兰州拉面涨价事件,拉面行业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但同时对于兰州人民来说拉面是每日不可或缺的主食,提价会带来重大的民生问题,不提价又会扰乱市场秩序,那么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兰州拉面价格呢?通过抛出问题让同学在探讨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但是辩论式案例也有一定的缺点,一方面教师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去搜集和整理适合辩论的素材,还要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另一方面,辩论式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花较大精力做准备[6]。因此,辩论式案例教学可以在微观经济学的所有基础知识学习完成之后组织一次,加深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案例的编排

(1)可以将故事型案例安排在每章的开始,用来引导学生进入本章正式内容的学习,由于是导入型的案例,因此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要注重案例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贯穿全文。要通过导入式的故事型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本章要讲的内容与哪类经济现象有关,并且要涉及到本章的重点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为了让学生巩固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可以在每章内容的讲解过程中穿插一到两个故事型案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另一方面可以在枯燥的理论讲解之后,用与相关理论知识对应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要注意主次,引入的故事性案例的数量要适当,太长或太多都会对理论教学时间造成影响。(3)在每章内容讲解完之后可以编排一个讨论式案例,增进学生对于整章内容的宏观把握和理解。讨论式案例要与本章的重点内容紧密联系,并且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密切关联,目的是让学生培养运用本章知识点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微观经济学教学完成之后,可以通过大作业的形式编排一个辩论式案例,将经济问题引入到课堂讨论中,老师也应该努力营造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

五、案例教学法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1)在案例素材的收集过程中,应该尽量贴近生活,并且要能够反映当前国内国外经济发展热点,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把握经济发展趋势,了解最新的经济动态[7]。在确定案例设计方向之后,教师应该根据案例所对应的教材内容,对案例进行设计,清楚案例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哪些方面的理论知识。(2)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适量原则。也就是说要把握好理论教学时间和案例教学时间的度,要明白案例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因此在案例设置过程中,要注重案例的质量,而不是案例的数量[8]。(3)运用多媒体配合案例教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播放与相应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并通过与学生互动增强学生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完理论部分后,可以利用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截取相关视频中的重点部分让学生观看,如央视《经济半小时》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等新闻。在播放前,先提出几个与本节课所讲相关的问题,看完视频后,让大家结合视频,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就视频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综上所述,目前在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对案例教学的应用中应该针对不同的经济学原理选择不同的案例教学方式,并能够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在各个方面充分考虑,才能够有效地将案例教学法科学应用到《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去,真正发挥其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84-86.

[2]符晓燕.关于《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6):95-95.

[3]谭赛,罗登辉.“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55-56.

[4]谢琦.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24(6):107-110.

[5]符晓燕.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时代金融旬刊,2016(5):332-342.

[6]王业雯.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旬刊,2012(8):104-104.

[7]徐小飞.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166-168.

微观经济学弹性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学;高职学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59-02

引言

经济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社会科学,由于经济学研究问题的重要性,而被称为“社会科学皇后”,在高职院校中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既能开阔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又能提高学生对市场经济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但是,由于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教学时间不足,教学模式较落后及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等原因,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课程设置的预期目标远未达到。如何将这门课程教授到位,让学生对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着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是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1.经济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学质量和任务时常冲突

经济学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教学计划要求一学期60学时左右讲完微观、宏观两部分内容。教师如果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结合教学对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教师如果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学生学的东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这样就出现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尴尬局面。

2.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目前,经济学教材很多都是通篇的经济理论,很少或有的教材根本没有经济生活的实际案例,学生容易失去主动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完全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获取知识。课后对于经济学教科书中经济理论图形和专业术语,学生产生了一种畏难的情绪,从而认为经济学是枯燥的、沉闷的。

3.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综合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形式单一,要么是传统的板书教学,要么就是多媒体教学,在讲授过程中也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模式。由于经济学不同于一些应用性学科,该学科主要从概念、特征、作用、性质方面理解问题,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学方法缺乏综合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往往也是事倍功半的结果。

(二)学生方面

1.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经济管理类学生很多是文科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但在数学方面比较薄弱。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比如在教学中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但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

2.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

经济学有很强的实践性,但高职学生刚刚从高中毕业,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学了很多,但实践活动却很少,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及宏观调控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经济学教学的必然选择。

3.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

大多数学生对上课的内容课前不预习,造成上课比较被动;课后也不复习,学过的知识很容易被遗忘,随着章节的展开,就出现了学后忘前的现象。甚至有些同学生对布置的课后作业题不及时完成,或是直接抄其他同学,使作业训练的效果达不到。

二、改进经济学教学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把握核心,梳理主线

经济学内容较多,但有着完整的体系,是围绕核心理论展开论述的。如:微观经济学围绕“价格理论”这一核心理论展开,首先分析“价格”的决定因素:需求和供给,需求产生于消费,供给产生于生产,因此微观经济学接下来章节分别介绍的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教师在教学中理出一条主线,把章与章的联系,节与节的联系串起来,使学生对全书的内容有着清晰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综全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经济学教学内容中有经济理论、图形、数学公式,因此,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适当的方法,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经济学教学中是常用的、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列举通俗易懂的实例,把抽象难懂的理论给予具体形象化。如:“边际”这一重要的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较难理解。如果仅从理论的角度去解释,学生则会感到枯燥难懂。通过讲述俄罗斯的克雷洛夫的一则寓言《杰米扬的汤》的例子,学生很快在这个寓言故事中悟出了边际的含义。这样的举例不但让学生理解了难懂的概念,而且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因此,案例教学能将抽象的理论变成鲜活的知识,呆板的模型变成现实的图画,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2.讨论教学法

经济学教学中,需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中来,而不是仅靠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鼓励和支持学生大胆阐述讨论结果。讨论结束后,教师做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更有条理。比如,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一个重要总量GDP时,可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如何确定每年经济增长情况?怎样反映出世界各国贫富的差异?通过这些问题讨论,学生很容易掌握GDP、实际GDP及名义GDP及人均GDP的概念。讨论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胆量,使学生人文素质能力也得到提高。

3.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把搜集来的信息通过图片、短片、精彩片段等形式展示给学生,生动、直观,引起学生的注意,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商品弹性大小时,把不同弹性的商品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学生将很感兴趣的理解“弹性”这个微观经济学重要的概念。另外,由于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做图、做表量较大,因此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对教学内容的完成将很有利。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可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选择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优化组合。加之教师语言上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会使各种教学方法有更好的效果。

4.鼓励学生关注经济社会

生活无处不经济,现实生活周围充满着经济知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会观察、分析、思考经济现象,训练经济学思维能力,将对以后生活,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应多看报、多听新闻,了解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运用经济学理论去分析、理解。为了鼓励学生关注经济社会。

5.考核方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一般采取的是期终考试成绩和平时考勤成绩加权平均法,并且期终考试成绩占的比重较大。这种考核方式主要测试学生对经济学概念、理论的掌握程度,学生成绩的高低主要由学生对教材上经济学知识的熟悉程度决定,熟悉程度高的得高分。从而忽视了学生根据经济学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关能力的考查,所以无法反映经济思维能力的形成和高低程度。这种考核方式,还是体现了在经济学教学中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起不到有助于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础性作用。因此,经济学考核也应测试出学生能力的水平的不同。比如,课堂上对大胆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阐述问题的学生,根据问题质量和数量给予评分。课后,对那些积极搜集材料,组织、参加学院国内外经济热点问题辩论会及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评分。由此激励同学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结束语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应具备的技能型、应用型、创新性、创业性,因此,结合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提出一些对策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业素质等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魏布谊.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17-18.

[2] 王鹏飞.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应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2):114-117.

[3] 孙晓荣.《经济学》课程交互式教学法研究初探[J].当代经济,2010,(4):101-104.

微观经济学弹性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需求弹性;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边际利润;应用

1987年,福建某机械厂准备进口一套设备。据查,当时有6个国家能够生产这种设备,价格在800万~1200万美元之间,厂长首先找到日商,打算开价800万,争取能1000万成交,岂知,第一次谈判,日商就同意800万,并表示可以立即签订合同,厂长心里直打鼓:“日本人这么好说话?其中必定有‘鬼’!”但看来看去,货真价实,便拍板搞定,这套设备运行一年以后,许多易损配件需要更换,厂长便要求日商按照合同供货,日商表示可以,但由于成本增加等原因,价格得提高一倍。厂长一听火了:“合同刚订一年,怎么价格就变了?!”日商反问道:“合同哪一条规定必须按原价供应配件?”厂长鼻子一捏,心想:这显然是“敲竹杠”,我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便向其他生产同类设备的国家求购,这些企业表示:这套设备的配件都是专用的,必须另做模具,价格会贵上好几倍。没法,厂长不得不以高价向日商继续购买配件。几年下来,这比当初花1200万购买这套设备还要贵。厂长气愤地骂道:“日本人就是‘鬼’!”最近,这位厂长有机会学到价格弹性,方才恍然大悟:成套设备的主机价格富有弹性,而配件价格则缺乏弹性,营销商总是先在主机上让价,把你套住以后再在配件上提价,这叫“堤内损失堤外补”。厂长深有感触地说:“这本是营销ABC,不能说日本人鬼,只能怪自己笨。”我们就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略做讨论。

一、价格弹性便是导数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需求弹性,是指需求大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需求弹性大,就是表示这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需求的较大变化。需求弹性小,就是表示这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需求的较小变化。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一是替代品的数量和相似程度;二是商品的重要性;三是商品用途的多少;四是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时间越短,商品的需求弹性越缺乏;相反,时间越长,弹性越大。比如,大米的需求弹性就很小,因为它是生活必需品,不会因为价格上涨而少吃多少,因价格下跌而多吃多少。相比而言,时装的需求弹性就要大一些,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二、边际分析亦是导数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1.边际成本。理论上来讲:边际成本表示当产量增加1个单位时,总成本增加多少。一般而言,随着产量的增加,总成本递减的增加,从而边际成本下降,也就是常说的是规模效应。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下,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总额的变动数。通常只按变动成本计算。边际成本用以判断增减产量在经济上是否合算。它是在管理会计和经营决策中常用的名词。例如,生产某种产品100个单位时,总成本为5000元,单位产品成本为50元。若生产101个时,其总成本5040元,则所增加一个产品的成本为40元,即边际成本为40元。当实际产量未达到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减;当产量超过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增。因为,当产量超过一定限度时,总固定成本就会递增。由此可见影响边际成本的重要因素就是产量超过一定限度(生产能力)后的不断扩大所导致的总固定费用的阶段性增加。当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入(单位产量售价)高于边际成本时,是合算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当产量增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为企业获得其最大利润的产量。

2.边际收入和边际利润。边际收入指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销售量所引起销售收入总额的变动数。边际收入就是每多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边际利润也就是边际贡献,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出所获得的利润,另一方面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增加的利润,总体而言,当投入或产出较少时,总利润会随着其投入或产出的增加而增加,当其超过一定数值时,这一趋势将停止甚至向负方向增长,边际利润总是减少的。单位边际利润=销售单价-产品变动成本即:m=p-v。某时期边际利润=(销售单价-产品变动成本)×销售数量。某时期利润=某时期边际利润-固定成本。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导数对于在经济学中边际问题的分析尤为重要,通过边际问题的分析,对于企业的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决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林署,黎诣远.经济数学基础微积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微观经济学弹性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建模;专业需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23-02

数学是在科学发展和现代生活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定量化和定量思维的不断加强。现在,很多科学(特别是很多自然科学)中的数学化趋势有的已初见端倪,有的也已是呼之欲出[1],尤其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日益体现出了它的作用。学术界在探讨数学科学的技术基础及其对经济竞争力的作用时指出:在经济竞争中数学是不可少的,数学科学是一种关键性、普遍的、能够实行的技术。数学理论已成为正确理解当前经济文献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可以说每一项经济学的研究、决策,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2]。经济管理系的学生,也必须掌握好数学建模这一工具,只有掌握了数学建模这一工具才能更好地解释经济现象。只有有效的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原理,并能在实际现象中灵活运用建模技术,才能真正的与经济管理相融合,这就要求数学建模教师提高数学建模的有效性。

一、数学建模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从经济学的发展可以看出,每一项经济学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随着量化经济学的发展,数学模型在被应用到经济学的每个领域,数学模型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标志,经济数学模型在经济问题和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能否对增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改进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起到作用,用经济数学模型都可以做出预测。利用数学建模工具可以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做出预测,提高经济政策的科学性,为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减少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带来的损失,保障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例如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保持物价稳定。在经济学中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指数又分为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PPI)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NPdeflator)三种。如何合理的预测各种价格指数,从而提前做出合适的宏观经济政策成为经济学面临的问题。各种价格指数的预测若不运用数学模型往往难以确定。宏观经济中需要大量的运用数学建模和数学模型,微观经济学也不例外。而且数学模型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对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数学模型能将经济学问题抽象化、模型化,这是现实经济学问题需求解决方案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经济学中开展数学模型教学可以起到验证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特别是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学问题进行模型分析,能使得学生厘清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真正掌握经济理论。运用数学模型来分析经济学问题必是大势所趋。数学模型给经济学研究工作者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方向,使得经济学的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到了定量研究,使其更加具有理性,更严谨。随着数学模型和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两门学科必将互为裨益,协同发展。

二、完善教学内容

数学模型,实质上将是实际问题数量化的过程,也是数学与所研究问题相结合的过程。如何利用数学语言来抽象、概括实际问题成为数学建模的关键步骤,一个成功的数学模型必须把现实对象和数学符号紧密联系起来。因此,要使数学建模得以成功运用,不仅需要专业的数学知识,还需要应用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以及对实际问题的深入了解和广博的知识面[4]。

1.贴近专业,加强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适应性。在数学建模的大纲中明确的指出: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增加一些数学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建模方法、建模原理和数学软件的应用。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方面、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方面、发散性思维能力方面都能得到一定培养。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学问题,使经济学的内容和数学建模的方法、原理相互融合,使数学建模成为实际经济学问题和数学原理之间的桥梁。例如,在数学建模讲解差分方程模型时,可以引入微观经济学中的蛛网模型的例子,利用学生了解的均衡价格概念来阐述差分方程平衡点的概念,将抽象的平衡点的概念与均衡价格这一经济学中接触的概念建立联系。通过这一例子既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又将经济学问题的原理数量化。通过这些具体的经济学中的例子,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又可以揭示经济学现象和问题中的数学原理,提高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这是专业实例的引入,使我们的数学建模教学更能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数学建模教学应渗透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数学建模课程,讲授内容受到课时的限制,满足不了教学要求。因此,必须将数学建模教学渗透到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各种数学课程中去,如,经济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等。实践证明,在相关数学课程添加数学建模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不但增加了各种数学课程的趣味性,还丰富了各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同样在大学期间学习各种数学课程的目的也是为了将数学应用到以后的工作学习领域中。但大部分数学课程仅满足于数学知识的讲解,缺乏应用背景的介绍,脱离了实际问题的数学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学生也会觉得学习数学是没有用处的。因此要将数学建模教学渗透到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各种数学课程中去。如,在经济数学中讲解导数这一基本数学概念时,可引入边际与弹性这两个经济学概念,将导数真正的引入经济学中,既使学生了解导数的应用,又使学生了解了边际与弹性的数学原理。在每门数学课结束之前,讲授一个与该课程相关的规模较大的数学模型,并让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做作业,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对数学模型和所学数学课程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在内容上,数学模型与经济学知识要有机结合,一方面按照数学上的逻辑结构循序渐进地讲解有关知识,在适当的位置插入数学模型的实例,不破坏数学课程原有的逻辑顺序;另一方面还可以结合相关的经济学知识与方法介绍其中的数学模型,特别是在经济管理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些具有特色的数学方法,例如马尔科夫过程、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等。

三、加强实践教学

数学建模要求学生面对一些理论上或应用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既没有参考资料,也就没有现成的求解方法,更没有答案,这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亲身体验数学的创造和发现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要从实践当中来,为了验证模型的正确性还要回到实践当中去,实践是检验模型的唯一标准,建模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因此数学建模的教学不能只限于课堂一角,应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参加建模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建模的魅力,使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数学理论的真理性和现实力量,培养自己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进一步提高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的强化,必须依赖于长效完善的实践教学机制,这就要求确立合适的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加强大纲实施中的组织和管理,将实践落到实处;加强认知实习和实训实习的落实,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实际问题发生的地方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素质和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应当结合各个学生专业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形式[5]。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是加强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对用数学方法处理实际问题也有了初步体会,提高了数学建模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在近年我校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很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6,(1):9-11.

[2]吴传生,李艳馥.经济数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4):15-17.

[3]塔娜.经济数学模型的应用及表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23):27-28.

[4]李扬.普通高校文科专业的数学课程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09,(1):83-85.

[5]任永辉.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微观经济学弹性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产业组织理论突破创新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及缺陷

(一)结构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学派又称哈佛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梅森(Mason)、贝恩(Bain)、谢勒(Scherer)等人,他们提出了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即SCP分析框架。

在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公共政策组成。哈佛学派以实证的截面分析方法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即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水平。其中,进入壁垒是市场结构的决定性因素,而主要的进入壁垒是现有厂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绝对成本优势等。该学派认为,如果现实中的市场结构是集中的,垄断厂商就有可能通过限制产出、提高进入壁垒或者串谋,把价格提高到获取正常收益以上的水平,从而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破坏了资源的配置效率,而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因此,哈佛学派主张采取企业分拆、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来恢复和维持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

哈佛学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他们的研究主要依靠短期截面分析,往往带有经验主义的性质,忽略了长期过程中产业的动态效率和配置效率;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模型分析;过于强调市场结构是导致厂商不同行为和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忽视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二)绩效主义学派

绩效主义学派是在与结构主义学派的争论中崛起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斯蒂格勒(Stigler)、德姆塞茨(Demsetz)、布罗曾(Brozen)、波斯纳(Posener)等,由于这些学者主要来自芝加哥大学,故理论界也称该学派为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信念上,芝加哥学派信奉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生存检验”过程,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上,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绩效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正是由于一些企业在竞争中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它们才能获得高额利润,进而促使企业规模扩大和市场集中度的上升,最终形成以大企业和高集中度为特征的市场结构。芝加哥学派指出,只要市场上现有的厂商(一家或多家)时刻面临着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大厂商就不可能像哈佛学派所言的那样可以任意制定价格,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因此,企业规模的扩大或集中度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垄断程度的上升和竞争程度的下降,大公司的高利润完全可能来自于自身的高效率,而与垄断势力无关。所以,生产的集中有利于提高规模经济收益和生产效率。基于以上认识,该学派主张:不能以集中度的高低和规模的大小作为实施反垄断政策的判定标准,只要大企业有高的绩效水平,就应当放松对大企业的不必要管制,反对政府对市场竞争过程的干预。

但是,绩效主义学派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在区分企业的高赢利是来源于自身的高效率还是垄断势力问题上还存在着一定争论。克拉克(R.Clarke,S.Davies,M.Waterson)等人在对英国的研究中发现没有任何证据能表明,产业越集中,产业中不同规模企业的赢利能力的差异就越大这一现象。盖尔(Gale)的研究表明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导致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的高赢利,而不仅仅是因为其自身的高效率(多纳德·海,德理克·莫瑞斯,2001)。

新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和发展创新

(一)主要理论观点介绍

1.策略(StrategicBehavior)理论。寡头竞争企业的策略是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策略包括合作策略和非合作策略。其中,非合作策略是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点。在垄断或寡头市场中,主导厂商可以通过策略影响竞争对手的预期,改变竞争对手对未来事件的信念,达到迫使竞争对手做出对主导厂商有利的决策行为。因此,市场环境不再是外生的。策略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影响未来市场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的策略;二是影响竞争者对事件估计信念的策略。前者包括过度生产能力策略、提高对手成本策略、品牌多样化策略等,后者包括与进入遏制和退出引诱相联系的限制性定价策略、掠夺性定价策略、消耗战策略、研发竞赛策略等(余东华,2004)。

2.可竞争市场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鲍莫尔(Baumol)、帕恩查(Panzar)和韦利格(Willing),该理论是在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该理论主要以“完全可竞争市场”的概念来分析有效率的产业组织形态。所谓“完全可竞争市场”,是指市场内的企业在退出市场时完全不负担沉没成本,进入和退出市场完全自由。该理论认为,只要市场是完全(或近似完全)可竞争的,潜在的竞争压力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中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与效率并存的。基于上述认识,该理论认为在完全(或近似完全)可竞争市场上,政府应当放弃反垄断政策,并放松对某些垄断性行业的政府管制。政府产业政策的着眼点应是确保行业中具有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为此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沉没成本。

3.新制度学派的交易费用理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虽然在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和政策主张上不尽相同,但在市场机制问题上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没有考虑利用市场机制的成本问题,即交易费用问题。科斯(Coase)、威廉姆森(Williamson)、阿尔钦(Alchian)等人正是凭借对交易费用理论的阐述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他们的理论贡献在于引入了交易费用的概念,用以说明企业与市场的边界问题,彻底改变了其他学派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做法。

科斯早在1937年就发表了著名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他指出企业与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组织生产的方式,企业的本质就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1985年,新制度经济学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威廉姆森出版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企业、市场和关联合约》一书,对交易费用的理论体系、基本假说、研究方法等作了系统的阐述,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新制度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的边界不单纯由技术因素决定,而是由技术、交易费用和组织费用等因素共同决定,其主要观点如下:借助于资产专用性、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等概念,认为当市场交易活动产生的交易费用大于企业内部的组织费用时,企业规模应当扩大,企业之间应当实行兼并、联合;反之,企业规模应当缩小。指出企业组织也是对资源配置的一种合理、有效的方式,企业组织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共同参与对资源的配置。

4.企业理论。理论集中探讨人目标偏离及其治理问题。例如:法玛(Fama)、霍姆斯特姆(Holmstrom)和哈特(Hart)提出的“现代企业外部约束机制”理论,指出完善的经理人市场是约束管理者行为的一种有效机制;爱德华兹(Edwards)和汉南(Hannant)等人提出,若能保持产品市场上的充分竞争,产品市场也是一种有效的约束机制;法玛(Fama)在《问题与企业理论》一文中指出,有效率的股票市场同样也是一种约束人的有效机制;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在《企业理论:经营者行为、费用与产权结构》一文中提出了“企业融资约束机制”理论,指出通过债权和股权两种融资方式的合理搭配,可以产生一种对经营者行为的约束机制。(牛晓帆,2004)

5.企业产权理论。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andHart,1986)以及哈特和莫尔的经典文献(HartandMoore,1990)被合称为GHM理论,构成了产权理论(property-rightstheory,PRT)原始意义上的基本框架,后来经过哈特(Hart,1995)的进一步工作而使该理论在体系上趋于完善。

PRT把契约权利(contractualrights)分为两种类型:特定权利(specificrights)和剩余权利(residualrights),当在契约中列出所有的针对资产的特定权利的代价很高时,让某一参与人购买所有的剩余权利可能是最优的,不可缔约性越强剩余控制权的作用就越重要。PRT得到的一些重要命题如下:在任何一种所有权结构下,都存在关系专用性资产的投资不足;如果一方的投资决策是无弹性的(投资决策对激励不敏感),那么最好就是把所有的控制权都给予另一方;如果一方投资是相对缺乏生产力的,那么另一方就应该拥有全部控制权;如果两种资产是互为独立的,那么非合并就是最佳的;如果两种资产是严格互补的,那么某一种形式的合并就是最佳的;如果一方的人力资本是必要的,那么该方拥有全部控制权是最佳的;如果双方的人力资本都是必要的,那么所有的所有权结构都同样好(组织形式不再重要)。

(二)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创新发展

1.在理论基础上广泛吸取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思想,修正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基于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假设。新产业组织理论把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理论等都纳入了对企业行为的分析框架,为理解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权利配置等提供了新的视角。

2.在研究重点上由市场结构转到企业内部组织与企业行为上,即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新产业组织理论侧重分析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组织形式等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这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视市场机制为唯一的资源配置方式,企业只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规模不等的生产单位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同时,新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行为是企业决策者基于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目标的决策结果,并不只是受市场结构的影响,在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的关系上,二者并不是单向的决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