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课标 ; 高考语文 ; 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39-01
语文是每一个中国学生的必修课,在每年的高考中是作为开考的标志性科目存在着,其考试的内容也是被讨论得最多的,由此可见其在高考中的重要性。高考语文复习主要是老师们按照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将高中语文所涉略的各类考点分门别类的整理、疏通。并在此基础上,将各个知识点一一突破,夯实其语文基础。最后将这些知识系统化、综合化,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和素养。
语文的学习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提高高考语文复习质量,就应当根据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及考纲的变化,理解新的高考精神,从实际学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制定相应的计划,安排好各个考点的复习。
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推陈出新,并注重回归课本,抓住语文学习的本质
一直以来,在高考升学率的重压之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练习。对考点反复练习,总结经验,将学生训练成为解题得分的高手,而忽略了语文学习的本身在于语言的运用和交流,以及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了解。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学生们渐渐失去那股子对语文的热情和灵性,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的学习,有的甚至对阅读产生了抵触,失去了情感的共鸣,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然而,随着教育的改革,《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是: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1]这与我们的语文学习的宗旨完全一致。因而,在面对高考语文复习的实际情况时,老师应该将“练”和“读”结合起来一起实施。在“练”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希望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在“读”的过程中,不仅要诵读、吟咏,培养学生语感,情感共鸣。还要多读,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有益身心的读物。比如说《读者》、《青年博览》、《视野》、《美文》、《语文报》等报刊杂志,其文章短小精悍,富有哲理,言辞优美,阅读不会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多角度理解和思考,发散思维,积累作文素材。[2,3]
针对高考语文复习,我们一方面要根据《新课标》的实际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以高中语文教材为蓝本,回归课本去复习。
“回归课本”除了需要提升对课本本身所包含的字音、字形 、字义和名家名篇之类的能力层次低的识记性内容的巩固外,还应该包括理解、分析 、 鉴赏、 表达应用、探究等较高能力的提升,能够举一反三。例如利用课本中所学习的解析古诗词的方法去鉴赏、分析课外的诗歌;运用古文学习中所积累的古文知识点去翻译和理解课外的古文阅读;将自己在课本中积累的字词句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另外,语文复习时还要将课后的课外阅读也一并纳入,因为在名家名句填空的选考题部分可能会涉及这一部分知识的考察。
二、夯实基础,明确重点
众所周知,高考的第一轮复习是针对各科的基础知识的复习,在高考复习中尤为重要,根据《新课标》的考纲安排,字音、字义、字形、病句、标点符号、文学常识、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以及写作仍是高考语文考察的几个方面。在复习时,老师要合理安排各个知识点的复习和衔接,面面俱到,各个击破,引导学生找出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学生则要积极配合老师,在复习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善于积累和灵活运用,按照自己真实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复习计划,尽最大努力去夯实基础,力争在考试时不心虚、不焦虑。
高考语文的复习还要注重明确重点,任何一个科目都有自己的重难点,语文也不例外,区分出重难点,有利于复习计划的安排,调整复习时间。从历年来的高考试卷可看出,其阅读和作文所占分值的比例是绝对的,同时也是最能区分出考生语文能力的部分,尤其是作文,其语文功底一看便知。所以,我们在备考时必须重视这两部分的复习。阅读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方面,可以加大阅读量,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训练,总结出合理有效的方法或规律,运用到其他文章的分析上。比如可以从整体上先了解整篇文章的体裁、结构和作者背景,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后,再结合训练时碰到此类文章如何应对的经验和方法来具体分析。也可以根据试卷的侧重点来实际考量,揣摩出题者的意图进行下一步分析。古文阅读方面,主要还是多读多记,回归课本。因为古文阅读中出现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和翻译的考查,都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其解决办法基本类似,只要古文基础扎实,应对高考不是困难。[4]
作文的写作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训练。由于高考作文绝大多数都是自选文体,所以在复习时可以选择一种自己较为擅长的文体多多练习。如擅长想象的同学,可以尝试小说体裁;擅长实事求是的,可以尝试议论文、杂文等体裁;文学功底好的同学可以尝试散文等体裁。
三、系统复习,综合运用
每年的高考,是出题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一场就较量。尤其是语文考试,纵观五千年来的华夏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且不说现代文阅读的可考范围有多广,就说古文阅读和诗歌鉴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等一些经典之作,可用来考试的地方不胜枚举,多如牛毛,不若理科考试那么固定,所以,对于语文的复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面系统的复习,并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不能暗藏侥幸。一定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掌握好最基础的知识点和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考试的过程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总之,高考语文的复习要顾虑到方方面面,既要考虑新课标的要求,又要帮助考生在考试中从容淡定的应考。语文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积累和反复巩固,要注意的是回归课本,创新固本;稳扎稳打,夯实基础;灵活运用,系统复习。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语文).
[2] 杨勤霞,抓根固本全面出击快乐学习[J].语数外学习,2013(09).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典诗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18
从最早的诗歌《弹歌》到现在,我国古典诗歌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像、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意境,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被代代传唱。古典诗歌鉴赏能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情趣、认知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人生道理、陶冶文化情操。因此,古典诗歌鉴赏作为高考中语文考试的“常青树”,一直屹立不倒,而且出题模式越来越成熟、问题设置越来越灵活多变、难题也不断向深度挖掘。因此,无论是从自身审美培养还是应对高考,探析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程要求,高中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带领学生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是如何含蓄表达自己感情的,但学生对此认知度却不高。因此,身为长期处于教学第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笔者想简单谈一下目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情况
我国儿童的启蒙教育多是从简单的古典诗歌开始,小学、初中到高中,无论那版语文教材都少不了古典诗歌的身影,可以说古典诗歌在我国语文教学中是一棵永不倒地的常青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但是,当古典诗歌化转化为考卷上的考题时,却难住了大多数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考查,高中生普遍得分不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儿童从牙牙学语到高中这个阶段,对古典诗歌,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通俗易懂的小说比古典诗歌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于是很多学生阅读古典诗歌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非真正喜欢。
古典诗歌的学习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高中生古典诗歌阅读量少,大部分学生仅限于对课本和部分耳熟能详的古典诗歌的阅读和背诵,自学能力也较弱。另外,古典诗歌鉴赏需要相对的历史背景、诗人人生经历做支柱,不少学生对我国古代史发展情况、诗人经历了解不多,生活背景不足以支撑其对诗歌的理解鉴赏。
二、教教学情况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古典诗歌感情表达含蓄,讲究阅读的感官欣赏,而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古典诗歌时,教学理念陈旧,统一化欣赏标准,没有给予学生自主欣赏的空间,对于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见解,一棒子打死,只认可书本注解的标准答案。这是因为部分教师没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不高、欣赏底蕴不足,只会根据参考教案理解诗歌,生搬参考书上已标注的欣赏,无法感悟诗歌美感,更无法主导课堂,不利于引导学生去追求古典美。使原本由教师主导,学生讨论的互动式古典诗歌课堂变成了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失去了阅读和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充满古典美的教学课堂变得沉闷无趣,教学效果也事倍功半。同时,受高考功利性影响,部分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抛弃了对古典诗歌欣赏式教学方法,选择了教授学生模式化理解、公式化判断、标准化回答的教学方法。
三、高考分析情况
古典诗歌随着高考改革大潮,在高考试卷中表现形式日渐缜密、成熟灵活、涉及知识面越来越广、考察学生自主欣赏能力越来越高。在形式上,从最早的选择题到现在的主观题,要求学生理解、判断和再组织语言的能力越来越高;在分数设置上,分值比重越来越高,依照现在“新课程”要求的趋势判断,以后只会增加不会减弱对古典诗歌的考查;在命题体裁上,选择的多是短小精悍、语言精炼的绝句、律诗、词,语句短小,不易理解;在命题方向上,多选择的非大众化的诗歌,考查学生历史了解情况、诗人表达方式、人生经历对诗歌影响度,横向和纵向挖掘度加深。因此,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书本教学、束缚于课堂,应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系统化的知识背景,熏陶学生感悟力,提高其文学审美力。
四、社会影响情况
白话文经过二百多年的推广,作为现代交际沟通的工具,影响已深入骨髓,高中生对古典语言接触少,对古人含蓄化表达感情的方式不理解。因此,很多高中生对欣赏古典诗歌存在一定语言和感情理解上的障碍。另外,现代社会受浅俗文化影响,电视、电影、动漫、游戏对高中生的影响程度较大,以古典诗歌为代表的雅文化,被日渐冷落。同时,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受社会浮躁风气影响,多喜欢阅读浅显易懂的修仙、武侠、玄幻类的“快餐式文化”,极少有学生静下心,欣赏古典诗歌。家庭引导方面,不少家长只关注自己孩子的成绩高低,忽视对其文学素养培养,在学习投资方面,多投入在应对考试的参考书和补习班等方面,不愿也不想投入在见效慢的古典书籍上。
五、学校引导情况
受社会功利性思想影响,学校在课外实践活动组织方面,多重视对易出成绩的理化生类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硬件投入方面,对机器人模型、歌舞、社会型模式实验类投入较多;学校图书馆购买书籍也多选择学生喜欢阅读的小说、散文或接近考试的英文书籍,对古典诗歌书籍投入较少;在软件投入方面,一般学校对机器人、歌舞等设有专有课外实践场地,很少设有古典诗歌活动场地。古典诗歌鉴赏讲究铿锵有力的诵读、体会诗歌声韵美等,对软硬件要求并不比其他实践活动低。朗读需要安静的环境、音乐的搭配需要多媒体支持,诗歌鉴赏还需要系统的背景支持,需要学校组织人文类学科教师给古典诗歌爱好者进行系统知识培训。但现实是,活动场地不够、资料短缺、举办活动少、学校组织不完善、教师引导不足,导致古典诗歌校园文化不浓厚。
摘 要:在高中教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教师极力的灌输,学生努力的学习,但是却造成了文言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的现状,如何让文言文的教学变的高效有活力,本文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积累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教师把它看成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看成是得分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占用2-3个教学时数。教授文言文的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都以讲解文言知识为主,实词、虚词、语法、特殊句式等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看到文言文后会产生畏惧的心理,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和程度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效果。
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的学习文言文,如何让学生不惧怕学习文言文,如何让文言文的课堂变的生动有趣,是很多教师一直在探索和追寻的,本人将提一些粗浅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重视诵读,培养语感
无论学习各类文体的文章,诵读始终是关键,尤其对于文言文来说,其中有许多生字、生词以及特殊的断句,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加强领悟,加强记忆。相比于现代作品来说,文言文读起来还有一种特殊的美感,有的合辙押韵,有的气势恢宏,能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与作者进行直接的对话交流,感受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从内心之中产生震撼。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语感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只有有了大量的诵读,大量的沉淀,学生再遇到文言文时,就会凭借自己的积累,凭借自己的语感来通读文章。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诵读方面的指导,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让学生自己在诵读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文言文学习的技巧。
二、适当延伸,增加兴趣
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选篇多选自于历史著作,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第一册为例,这本书共选了三篇文言文,分别是选自于《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选自于《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选自于《史记》的《鸿门宴》。这些历史著作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妙趣横生的人物传记,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适当加入一些这样的小故事,提升学生对历史,对课文的兴趣。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其中就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教师在讲课时就可适当的穿插一些故事,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例如文中提到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身上,就有许多可讲的故事,他逃亡中的故事,他忠臣介子推的忠义故事,以及著名的城濮之战等等。让学生自己乐于探究历史,同时从历史人物的身上激发某种情怀。
同时,教师还可以讲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古代的器物知识,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古文的热情。
三、注重积累,促进自学
要想学好文言文,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沉淀。大量的文言知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是课内和课外共同累积的成果。尤其是文言文中的词汇,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实词和虚词,知道它们的不同含义,不同用法,掌握文言文中不同的句式,特殊用法的标志,在遇到文言文的时候才能迎刃而解。
教师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中,可运用很多方法,可以以教材为范本,在学习一节新课时,对这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圈点勾画,例如实词下画横线,虚词下画虚线,特殊句式下画波浪线,然后自己对照参考书或练习册,把一节课涉及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写在课文后,以便于以后的学习。还可以构建一个文言知识本,把每节课的知识点积累到上面,这样学生的文言知识不仅串成了一个系统,也便于今后的学习查阅。
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人手一册字典,遇到不会的知识及时查阅。在学生养成这种积累的习惯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自学,当他们阅读古籍名著,或是平时接触的其它文言文时,遇到没见过的字词,通过自己查找字典,翻阅资料,最终都记到文言课外知识本上。这样,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学生的手上就占有了丰富的资料,也逐渐培养了深厚的文言功底。
四、方法灵活,处理得当
文言文的课堂,处理不好就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局面,教师讲的缺乏激情,学生听的昏昏欲睡。要想让学生真正的学进去,就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每个教师的风格都各不相同,优雅的教师可以多采用诗意化的语言,让学生领略古老文字的美感;幽默风趣的教师可以运用许多现代化的语言贯穿其中,让学生用现代的思维领悟古代的智慧;擅于朗诵的教师可以进行范读,让学生在悦耳的声音中感受文章的魅力;擅于古文字研究的教师可通过几个古文字的讲述增加学生的兴趣。这样一来才会让学生真正的乐在其中。
同时,文章的详略要处理得当,教师不能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性。较为简单的可由学生自己通过书下注释或者翻阅字典进行解决。文章的情节和文章的知识也要处理得当,不能一味的只讲文言知识而忽略了对课文的鉴赏,也不能一味的鉴赏课文而忽略了文言知识,每篇文章的情况不同,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而定。课内知识和课外延伸也要处理得当,要详略有加,这样才能成就一堂好课。
在越来越重视古代文化的今天,文言文的教学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传承古代的文化,弘扬古代的优秀精神,让我们民族的血脉多了一种传承的方式,可谓意义深远。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教师开始寻找一条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一种新方法。在不断地尝试和一线教师的实践中,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值得我们去学习。
本文也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还有依据学情而定。只有采取了正确的方法,文言文教学才会取得更好地成效,文言文的课堂才会迸发出新的生机。
传记文学既是我国文学最早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当代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样式之一。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足见编者对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从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文言文教学 文化底蕴
很多语文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通常运用常规的文言教学模式: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课后字字落实到位。这种模式固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容易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后,我发现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劳,课堂上死气沉沉,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倦的情绪,一讲到文言文就叹气。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究其原因,发现有二。
其一,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和现代汉语相去甚远,阅读它难免令人感到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空间很小,对学生来说,“难懂”加“无用”,所以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
其二,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课文的诵读,过于注重文言知识的传授,反复分析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的活用现象、文言特殊句式等做法,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似乎使学生获得了“实利”,其实,学生们早就在麻木的听讲中日渐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而今,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文言文教学也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要改变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劳,课堂死气沉沉,文言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局面,我想,在今后高一、高二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同样具有承担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的思想。它不仅具有传授文言知识的任务,而且承载让学生接受古代作品的熏陶渐染,提高其人文素养,进而创造出新的思想、文化的任务。因此,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而且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积淀,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重视诵读
诵读对语文尤其是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的文言文和诗词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步骤。先读准字音句读,然后读出词义句意,再读出文章的主旨、感情与蕴含的深刻意义。例如,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反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曦微。”通过诵读就能把握作者盼归的迫切心情。“读”和“译”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前后两个阶段。学生每读一遍,都向译的目标前进一步,把课文真正读懂了,“译”的工作也就完成了。因此,读和译是同时进行的,“以读促译”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思考,要运用语感来唤醒头脑中已有的字、词、句、篇等知识的记忆,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诵读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进行,否则难以完成诵读任务。为此必须认清字的音、形、义,同时还要理解词、句、段的涵义。如:《勾践灭吴》一文生字达十余处,诵读之前必须认辨准确。其次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与思想感情,把握文体风格。最后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研读。这样的诵读需要边读边思考,需要有批判的眼光和发展的观点。
二、重视教会学生积累和归纳文言文的基础方法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在对学生授之以鱼的同时更要授之以渔,重心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从而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伟大理想。“鱼济一次,渔济一世”,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更要注重教给学生一把把开启古代诗文阅读之门的“金钥匙”,使其能够终身在中国古代经典文化海洋里自由遨游。在文言文单元教学伊始,教师宜用2―3节课,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课堂上精讲少析,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凡是学生能自学的知识就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走进文本,去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生课后能自行归纳梳理,能联系旧知识,推知新知识,从而让学生在良好的思维习惯中学会思考,并逐渐形成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重视挖掘作品当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要想把古文课上得生动有趣,教师必须深入到作品当中,去挖掘作品当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但凡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更是精品当中的精品。如果仅仅是流于对字词和文言常识的讲解,未免过于肤浅、枯燥,编者的意图也最终未能得到贯彻。教师深入到文本当中去,从作品的文化内涵或某以角度入手,然后加入对字词的讲解,教授效果是最好的。因为学生对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探求的欲望,那么对字词的理解将是迫不及待的,而且印象也是最为深刻的。
四、重视教会学生充分利用好手中资料和工具书进行文言文口译和笔译
教师应多让学生参照教材里面的注解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尝试翻译全文,标出难懂词句,适时向老师提问。学生在课堂让对文言文进行口译或笔译,这类较传统的做法既有益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益于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古文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得以解决,以便在考场上获得理想的文言文分数。
五、适当穿插相关古代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