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信息化过程

企业信息化过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信息化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信息化过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流程再造;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035-02

前言

在信息化时代,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获取和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即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仅能为企业提供采购、制造、分销、供应链管理、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以及这些方面的智能化支持服务。这些支持服务可以帮助决策者动态地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对市场机遇和威胁迅速作出反应。而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流程再造,流程再造能打破企业内部原有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使企业各业务部门对自己的每一个业务行为负责,通过流程的持续改进使企业赢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特点及管理现状

1.生产过程具有较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相对于其他类型企业来说,生产制造型企业由于具备较为固定的工艺路线和成长较早,其生产过程一般较为严密,从原料投入到成品产出都有很强的逻辑性。

2.生产方式较为复杂,大多数生产制造型企业同时具备流程性作业和离散性作业的生产特点。且由于顾客需求存在差异性,产成品的性能具备多样化的特征,即在生产组织中,大多对一般产品实行流线性的生产作业方式,而对于特殊产品及重要用途产品则使用离散的生产作业方式,也就是说大多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实际是采取以流程性生产为主,离散性生产为辅的作业方式。

3.劳动密集型生产。从目前国内大多生产制造型企业来看,由于其工艺特点和设备状况落后,使得目前的生产仍然停留在半机械自动半人工操作的生产方式下,从而要求操作工必须具备良好的操作技能以保证产品质量,而且劳动强度大,要求的操作工数量较多。

4.以传统的职能管理为主,低绩效。大多数企业仍然以传统的职能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管理观念落后,协调难度大,运行效率低,没明确高绩效的管理目标。部分企业虽然意识到了管理落后的问题,从而设计了一些所谓的流程,但很多都是照猫画虎,凭主观臆断绘制出来的,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甚至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有小部分企业绘制了较为可行的流程,但由于企业领导的认识局限或改革的阻力较大,未能很好的执行,主要体现在部分企业在买了软件公司基于流程管理思想设计的ERP等管理软件后,竟无法实施或最终失败。

二、流程再造对企业的重要性意义

1.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企业进行流程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自身各项业务进行流程化的塑造,包括进行相应的资源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从而明确哪项工作应该由哪个部门、哪个人来具体负责,使企业各部门、各岗位的责权更加清晰地体现出来,从根本上杜绝部门责任推诿,互相指责的管理现状。并以此来减少管理内耗,提高运作效率,从而大幅度增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

2.转变企业管理模式,向世界的先进管理模式靠拢。长期以来,中国的生产制造型企业都实施了职能式的管理模式,而企业在进行了流程设计后,企业将由以职能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直接转变为以流程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型企业,最终实现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而这一转变对企业来说势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使企业在面临市场变化的同时,能迅速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及时进行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从而使企业在未来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处于主动的位置,以一变而应万变。

3.完善信息渠道,为企业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21世纪被誉为新经济时代,同时也被称为信息时代,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信息将是攸关企业生死的最为关键要素之一。一个理想的流程设计势必对信息渠道进行完美梳理,企业在这样的流程管理模式下,其对外部或内部信息的搜集与处理速度都是最为迅速的,也就是说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捕捉将更为迅捷、准确,企业内部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将更强。在标准的流程化设计下,企业将更有自信采用各类管理软件来优化管理,实现企业的全面信息化管理。

三、企业的流程再造思路

1.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1)明确以顾客为导向原则。这里所指的顾客既指外部顾客,也指企业内部顾客。企业的内部顾客是指本道工序是为下一道工序服务,即下道工序为上道工序的内部顾客,体现在流程设计上面则应是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提供可靠、充分的作业条件。(2)坚持以流程为中心原则。坚持以流程为中心的原则,就是将企业的管理方式从以任务为中心改造成以流程为中心,将原来的一个个孤立的任务,连接成能够表示任务之间关系的流程。(3)遵循以人为本的团队式管理原则。因为流程是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的,而是一个人就能完成,所以在流程设计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团队式管理精神,注重团队的整体作用,注重团队中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4)流程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其实,只要一个企业开始运营,就会产出业务流程,之所以单独提出流程设计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原来企业中的流程大多是在各部门专业划分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没有从企业战略角度进行精心的设计,有的流程是多余的,有的不科学,运行效率低,没有实现标准化。因此流程设计应该是渐进式的,而不是激进式的全面推倒后重来,这样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要更现实一点,而日本的丰田公司、中国的海尔集团的流程再造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渐进式的系统化改造比全新设计的激进变革更有效。

2.流程再造的解决方案。从目前中国的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来看,大多数企业都拥有自己完整的产、供、销系统,因此找到一条贯穿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主线是流程设计的关键,而从订单的录入和输出正好体现了这点。所以制造业的流程设计可以从订单入手,将企业的整个价值链实现过程用流程图绘制出来(见下图)。企业实施流程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1)确定流程设计基本方向。企业要做流程设计,就首先要设定流程再造的总目标、总方向、总思路。这需要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再根据企业自身的战略规划,将目标进行分解,确定流程再造的出发点,并确定流程再造的基本方针。为使领导下决心进行流程的再造工作,还需要进行初步的可行性分析。(2)全面开启流程设计工程。企业要启动流程再造工作必须得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组织队伍,二是要确认具体的目标。再造工程需要一支专门的队伍来完成。由于再造工程涉及到面向业务过程的组织设计,而不是面向功能阶层的,所以需要来自各部门的各种专业人才,这样才便于进行专业交流与协作。(3)选择有待再造的流程进行优化。在旧的方式中工作多年的主管,习惯于原有的思考与工作方法,尽管有时候也对一些方面感到不满,但是真正下决心破旧立新,还得有一些具备说服力的论证才行,而且这些论证要是能让领导下决心的重要因素。一经决定实施再造的工程,就需要去认识和选择有待再造的业务流程。由于业务过程是由一系列在逻辑上相关的活动组成的,它完成是为了达到一定的业务目标,它有一定的活动主体和一定的服务对象,跨越一定的部门,所以要加以全面的分析研究。(4)对有待进行再造的过程进行诊断。在这个时候需要深入研究所选的过程,这一步的内容是了解现有过程,发现潜在的病症。可以对原先的过程进行分析描述,写成书面材料。应该从过程的开始一直考察到终了,它可能包括多种功能、多个部门、多个户以及多种外部联系。还要把涉及的因素如人力、设备、信息系统等诸多方面弄清楚,可以用工作周期时间、生产线上等待时间与排队情况、废品率、顾客满意程度等现有系统的绩效指标来进行描述。如果过程的规模过大、时间过长,可以划分成一些子过程加以研究。

讨论

中国业务流程再造工程走过短短的十几年历史,制造型企业应该是走在前列的,但其应用状况始终喜忧参半。一方面,从一开始业务流程再造就以其思想的先进性和变革的彻底性吸引了许多企业的注意,成为欧美乃至世界关注的热点。但业务流程再造的不成熟性和其固有缺陷也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许多学者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企业如何建立起一套系统、实用的方法体系来促成业务流程再造由理论到实际的转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潘国友,陈荣秋.企业流程再造循环[J].企业经济,2003,(2).

[2]肖智润.论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及管理[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

[3]郝云涛,李玉强.浅谈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与流程变革[J].有色矿冶,2009,(10).

Role of Process Reengineering During Enterprise Information

WU Chang-yong,WEI Yuan

(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50004,China)

企业信息化过程范文第2篇

1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企业信息化相关概述

1.1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指在局域网、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打造专门化的网络平台,来实现信息的存储与传播。从二战时期计算机的问世到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已经将整个地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在不同行业实行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这会导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1.2企业信息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条件,企业信息化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息的存储和传播,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企业内部的信息存储,主要包括企业档案、财务信息等,这些信息属于企业的机密,要确保其安全性。二是企业之间的信息传播,它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帮助下实现的远距离信息传送,在信息共享时代,企业间的信息传播能够使信息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实现企业间的共赢。

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方式

2.1电子商务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其主要活动为交易,因此,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电子商务的运行。在企业中,电子商务是以因特网为载体而进行的商业活动,主要包括网购、在线支付等形式,这和传统的实体店开展商业活动有着明显的区别。当前,电子商务的开展形式包括三种,第一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交易,如某汽车装配公司向零配件公司购买材料就属于这一类,这一类电子商务活动涉及到的交易额较大。第二种是企业和个人之间的交易,这也是最常见的电子交易形式,如消费者在淘宝网、京东商城等电子平台购买商品。第三种是消费者之见的交易,只要有支付宝转账等具体形式。

2.2网络财务

财务工作属于企业中比较繁琐的活动,有必要对其实现网络化。网络财务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完成对财务数据的存储,并运用专业的会计软件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判断和监控等,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财务数据的处理。二是跨区域的财务数据传输与共享。受企业实力、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家公司可能在不同的区域设立分公司,网络财务的出现正好为跨区域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方面,通过网络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不仅增强了财务处理的及时性,也使得财务的管理呈现出动态化。

2.3电子档案

一家优秀的企业不仅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还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这就使得企业档案的整理与保存成为必要,电子档案应运而生。传统的纸质档案不仅工作量大,而且不便于长期保存、占空间,而电子档案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点。除此之外,电子档案的一个优点就是能够随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增减和修补,特别是对于服务类型的企业而言,能够及时根据用户情况的变化更改档案信息,进一步减少了工作量。而且,电子档案的形式不拘一格,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的编辑,凸显出计算机网络技术给企业信息化带来的转变。

3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息化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由于计算机网络本来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使得企业的信息也面临着威胁,一旦被人恶意攻击,企业可能会遭受信息的巨大损失。

3.1病毒入侵

计算机病毒普遍存在于互联网之中,一旦被病毒成功入侵,则会出现计算机黑屏、死机等,给企业信息资源带来严重的威胁。计算机病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具有潜伏性,许多病毒隐藏在互联网之中,一般难以发现,因处理不及时而对计算机构成威胁。二是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极大,一旦入侵成功会对系统造成致命打击,极端的情况下无法对系统进行修复,使得信息尽毁。正是基于这两点,计算机病毒成为互联网中的一大毒瘤。

3.2电脑黑客

电脑黑客入侵是指不法分子利用高超的计算机技术非法进入非公共网络,而采取的破坏、盗取私密信息的行为。企业数据库遭遇黑客攻击的情况时有发生,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黑客因心理扭曲,从破坏数据库中发现自身所谓的“价值”。另一类是企业竞争对手为了压制对方,而对对方企业数据库进行窃取和破坏的非道德行为,这是属于恶劣的商业间谍行为。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黑客入侵都会对企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需要加强网络信息防范。

3.3网站漏洞

在信息化时代,企业一般都会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市场的挑战,专门性网站的建立就是一种有力的表现。网站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成为企业宣传自身的窗口,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企业的信息管理。但是,受技术人员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网站难免会出现一些漏洞,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让网站信息遭到破坏,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要做好网站的防护和监管工作,及时发现并修复漏洞,排除安全隐患。

4企业信息化工作中网络问题应对策略

企业信息化一方面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安全隐患,需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突破口,在分析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实施相应的策略来防止信息网络遭受破坏。

4.1提升网络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企业信息网络的维护是事关企业安危的工作,需要大量的网络技术人员作为依托。所以,在企业内部要打造出一支专业水平过硬的技术队伍,首先,要提高网络技术人员的招聘门槛,招揽有真才实学的人员,并在应聘中加大对实际网络问题解决的考核力度。其次,要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其应对网络风险的能力。此外,对网络技术人员的晋升以业务能力为主要考核标准,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

4.2加强防火墙

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注意细节问题,经常对电脑进行检测,重视防火墙的作用,及时修复漏洞,防止病毒和木马的非法入侵。很多时候,人们容易忽视防火墙在保持计算机安全性上的作用,不到电脑无法运行的程度不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这一不良行为要改正。

4.3定期使用杀毒软件

杀毒软件通过对计算机程序进行检测,甄别出异常程序(病毒),在清理的基础上恢复计算机正常运行。企业信息的破坏和泄露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确不可低估杀毒软件的作用。在使用杀毒软件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市场上的杀毒软件种类繁多,企业需要根据所使用的计算机性能、特点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杀毒软件。计算机使用人员要经常性地进行电脑杀毒工作,当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要及时汇报给技术人员。技术人员要定期对计算机的安全性、杀毒软件的工作状态等进行检查,避免漏洞的出现。企业员工在工作期间不要浏览非法网站,不向他人透露企业的相关信息等都是避免网络风险的有效方式。

5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过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JIT;供应商评价;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2-0000-02

Suppliers Evaluate Study of Vehicl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Under JIT Environment

Zhou Wei1,Chen Honglei2

(1.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0031,China;2.Xidian University,Xi'an 710126,China)

Abstract:By analyzing in-time production vehicl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under development,find manufacturers,suppliers,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at this stage.Proposed JIT supplier evaluation model and algorithm.

Keywords:JIT;Supplier evaluation;Informatization

引言:准时制生产(Just In Time,简称JIT)起源于日本的丰田生产方式。JIT的核心目标是尽可能地降低库存,实现企业的零库存运行,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了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自身产品研发能力,我国各大整车企业迫切需要形成一套整合顺畅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体系,保证为其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使其活跃于市场。因此,如何科学地评价与选择供应商,形成良好的互动共赢模式,是企业亟待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JIT生产方式下整车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以上海某整车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为例,中国JIT生产方式下整车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单机操作阶段。通常都是公司内部信息化部门自行开发的基于单机运行的信息管理软件,支持库存收发等基本的管理功能,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库存准确率。

第二阶段是网络化信息管理的初步阶段。该阶段实现了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通过对业务流程关键环节(包括采购订单创建及确认,入库确认,库存监控直至生产配送等)的整合,实现了业务处理的网络化、流程化,初步实现了具有JIT特色的供货拉动模式。

第三阶段是网络化信息管理的发展阶段。该阶段进一步将制造商与供应商紧密结合,实现信息化的看板管理,供货拉动模式趋于成熟。研究内容开始转向采购物流环节的评价考核及预测。

我们从上述发展历程不难看出,JIT生产方式下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现阶段重点是评价考核和数据分析功能的研究实现。据统计,通过降低采购成本来增加利润比增加销售额更为有效[1]。可以看出零部件供应商作为汽车供应链的源头,在采购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供应商评价考核是信息化现阶段最重要的问题。

二、JIT生产方式下的采购模式决定供应商评价模式

JIT生产方式是一种拉动式生产管理模式,主要特点就是采用看板管理的形式,实现在必要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从而实现库存尽量小并最终达到无库存的终极目标。这就决定了JIT采购模式与传统采购模式具有很大的不同。

准时制生产方式“在必要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对供应商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制造商根据顾客的订单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并向供应商提出生产需求,严格规定需求的数量和时间,供应商根据制造商的订单需求及时生产制造零部件并按时提供给供应商,上一工序与下一工序在生产时间、数量上都达到刚好正好的要求,这样才能大大降低整车制造企业的时间成本和库存成本,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这样就对供应商的按时交货能力、保证产品质量能力、对订单的快速反应能力产生更高的要求。如此JIT生产方式下的制造商对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标准也与传统生产模式有很大不同。

三、在JIT环境下的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在JIT环境下的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除了要考虑产品质量和交货期以外,供应商潜在的创新和开发能力在供应商评价时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2],其次还有产品价格、供应商服务能力等指标。评价指标可以细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甚至三级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生产技术与能力 新产品开发能力

自主生产能力

生产反应能力

生产规模

产品质量 产品合格率

可靠性故障情况

质量保障体系

交货能力 按时交货能力

价格成本 产品价格

采购成本

服务能力 合作态度

供应商名声

市场占有率

表1:JIT环境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后,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是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评价选择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评价指标难以准确量化和统计的问题。将层析分析法与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结合使用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

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对专家进行问卷调查,计算出各指标的单层权重,并把所有问卷的权重数据进行几何加权平均计算。如上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共5个,二级指标13个,每份问卷(共M份问卷)的权重向量为wl=(wl1,wl2,…,wln)T,l=1,2,…,M。则某层i指标(共N个指标)的几何加权平均值为:

i=1,2,…,n

规范化后即得i指标对于所在层的综合权重(假设所在层共n个指标):

i=1,2,…,n

综合权重向量w=(wl,w2,…,wn)T.

对于一级指标,它们的综合权重向量就是对于目标层(供应商评价)的权重系数,对于二级指标,就是其单层权重相对一级指标的权重。由此得出了初始的指标综合权重。

BP算法是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的算法,特点是能够自学习,图1为神经网络中的一个基本信息处理单元。

图1

Yj表示神经元的输入,它们是其它神经元的输出,Wij表示神经元之间的联接强度即权重,θi表示其阀值.Yi表示Xi经过F(x)激发函数处理后的输出值,它可以作为其它神经元的输入。神经元的这种输入输出关系可表示为:

BP算法模型即为三层这样的神经元组成,Yi即为供应商的各指标评价对一个神经元的输入,经过很多样本的反复训练,对各初始指标权重进行进一步合理化,最终使算法结果达到最优最合理。

小结:将层次分析法与BP算法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BP算法的训练速度,避免局部极小点问题,最终达到排除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得到更加客观准确结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婷.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评价方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2009

企业信息化过程范文第4篇

【关键字】:信息化;战略决策过程;马尔科夫过程;净现值比较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kov equation of the model, using the Markov process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the net present value comparison, aims to reach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 of information for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 effect.

[ Key words ]: informatizatio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 Markov process; net present value comparison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一、引言

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战略管理的基础是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战略决策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关键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正在改变着企业许多的经营决策活动。由信息化辅助企业战略决策,提高决策质量是信息化在战略管理应用方面的目标。目前国内将信息化应用于战略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从信息化与战略决策过程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还不多,一些研究将信息化作为企业战略,研究其具体构建框架、实施方法、及在不同行业的影响效果;也有少数文献涉及到信息化对战略的影响,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化对广义战略管理的影响,多数是综述和构想类文章,另外,从战略决策过程研究领域看,由于“战略决策”是战略研究与决策研究两个研究领域的交叉渗透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新领域,且多数学者集中于战略决策内容的研究,对战略过程的研究一直比较缺乏,目前尚没有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因此,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本文将基于马尔可夫过程描述企业信息化下的战略决策,意在探讨不同的环境下信息化的使用效果对企业战略决策过程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建议。

二、关于战略过程研究

战略决策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方面。首先,是对战略过程的描述问题。如同组织行为学中很多研究一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和维度划分都会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大部分战略决策研究者对战略决策过程是一个连续、多阶段的过程没有异议。自Simon(1960)定义的三阶段论,后人的研究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和扩充,主要的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其中Mintzberg(1976)确定、开发和选择的三阶段论,具有代表性,是多数研究的选择的主要参照。在维度方面,Rajagophalan和国内学者郭立新等先后对战略决策过程使用的自变量和维度问题都做了总结概括,得出战略决策过程一般有六个自变量、中介变量、应变量等,及变量对应的维度。

图1:战略决策过程描述的发展历程示意图

其次,是研究影响战略决策过程的重要因素,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也比较丰富和全面,Rajagophalan的综述很具有代表性,郭立新后续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并探索其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建议,综合他们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国内外对战略过程不同研究阶段的研究内容总结见表1。

表1 国内外学者对战略过程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概要

第三,对战略决策速度与弹性的研究,目的提高战略决策的速度和决策的柔性的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快速决策理论、战略柔性理论。Baum&Wally等人的研究表明了快速的战略决策制定和企业的绩效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虽然快速战略决策理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一些成果,但是目前该理论仅仅是为战略决策提供一个新的方向,尚缺乏相应的决策方法;战略柔性概念虽然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是目前大部分文献都关注于组织柔性等方面,很少从战略本身进行研究,对于战略决策过程中如何保持战略柔性的研究更是少见,因此,该研究还处于早期的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缺乏可操作的分析及决策模型。

在战略决策过程的研究中,学者使用的方法有案例分析法,观察法、实证法等。战略作为一种组织行为,其决策过程的研究多数是实证法,建立各种模型,并使用不同的数学统计方法;例如,Papadakis 等的案例研究表明当组织处于危机时,决策过程的理性程度和参与决策时各部门合作程度更高,无政治性争论,决策过程速度更快。另外,还有其他学者在研究时采用数学模型,将战略决策过程看做一个动态规划问题或是在原有的SWOT决策矩阵上考虑战略决策过程的动态性,并结合灰色关联决策等方法对战略决策模型进行改良。

本文将战略决策过程看成是马尔科夫链是基于战略决策过程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的事件序列,有分析、制定、实施和变革等阶段。但是,这种描述只体现了战略决策过程中通常观察的行为(事件),没有解释这些行为(事件)的结果,即战略状态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所以一个战略决策过程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描述战略状态随着时间推移如何变化的战略事件序列。毫无疑问,一个战略状态的改变是由其他战略事件如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变革引起的。实际上,战略过程的研究也大量集中于讨论管理者如何通过使用合适的决策过程提高决策质量。因此,将战略决策过程描述为管理者面临不同环境所进行的积极选择和实施,使得企业的战略现状在外部环境的干扰下转换成为新的战略状态是可行的。参考张新武、刘仲英的研究,可以把基于理性假设的战略决策过程可看作一类在当前已知条件下,将来的行为和过去的行为独立的随机过程,这也符合在信息快速更新的条件下,管理者的决策方法。

三、模型建立

定义1行为(bahavior)是企业决策系统对信息化收集的信息的反应,即在信息分析后,决定采用的战略决策。

定义2设,,表示在获取特定的信息下战略决策制定的行为,在单位时间上取得的利润.其中表示企业决策系统的行为集,表示企业获取的信息集,。

定义3,是的后继获取信息,为相应后继战略决策,则定义表示获取新信息的成本。假定持续的时间为,则战略变更带来的收益的净现值就可以写成:

(1)

其中,表示折现率。

情况一:如果信息获取的顺序已知,即信息获取的结果是完全可以预知的,顺序分别为,则收益的净现值就可表示为:

(2)

其中:表示折扣因子,。

情况二:如果信息获取的顺序未知,即信息变化趋势不可完全预测,则设函数表示所有的行为。 表示信息获取的所有可能顺序,表示从初始信息出发的所有变化顺序的概率,假定每个信息的有效持续时间均为,此时的期望净现值为:

(3)

定义6企业在获取信息后,会基于对信息的理解以及企业历史决策路径的知识,则可以在集上建立Markov过程,作为Markov过程的状态描述,它集成了企业对信息的理解,用描述状态之后到下一状态的转移概率,则可对定义5的式(3)修正,将用代替,即,为便于计算,则(3)式可以改写成:

(4)

假设在制定战略时,管理层获取的信息是有时序的,他们往往是获取下一个信息,并作出对应决策,而对全部的信息变化顺序不知。所以讲(4)式改写成如下形式:

(5)

基于式(5)的变形,可以得到以下Markov过程的状态转移方程

(6)

推论4若不连续,为一个有限的状态集,则令表示转变的概率,则,令,表示状态转移到的期望净现值,则式(6)转化为:

(7)

四、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信息化对战略决策过程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会使企业对外部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辅助战略决策,假设企业做出正确战略决策的状态为1,企业不做战略决策保持稳定态的状态为0,企业做出错误战略决策的状态为-1。其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

设定相应的和为:

设定,,则,

情况一:环境明朗,信息分析与环境情况拟合良好,即稳定发展型,这情况下信息化很好的辅助了战略决策过程,使得每次做出正确战略决策的概率很大,即在状态1上的概率设定的要很大。这种情况下写出模型的,表示一步转移概率为:

下图显示了在上述参数设置下,随着时间的推进,净现值的变化情况:

图2:稳定发展型(情况一)信息化的净现值变化曲线

由上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净现值的变化曲线趋于平稳,且该变化曲线是上凸函数,可见信息化所带来的边际利润会递减,可见在后期,信息更新的作用就会趋于稳定。

下面改变参数的值,进行灵敏度分析。下图显示的是改变转移概率,所带来的净现值曲线的变化。

表二:转移概率变化设置表

图3:改变转移概率对净现值的影响

由该图可见,当增加()的概率时,即做出正确战略的概率变大时,信息化所带来利润会变大,可见信息化和战略正确性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且概率越大开始的边际利润也越大,但是从图形上看,收敛的时间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第六阶段到第七阶段。

情况二:环境稳定,信息分析没有大的突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企业将维持原先战略不变,不变的战略概率很大,此时的转移概率是:

图4:环境稳定(情况二)下信息化的净现值变化曲线

由图显示显示可知,在情况二下,信息化是几乎不起作用的,(上图变化明显是放大的效果)。这是因为几乎信息是不更新的,不使用到信息化,这时由于在概率设置中使用的是正确决策和错误决策等概率,由于利润抵消,成本存在的原因,仍然显示净现值是负数,为了探究在什么情况下,会使企业采用信息化,下面对参数设置进行调整,做的变动先是是正确决策的概率大于错误决策的概率,使得信息化处于有效状态,然后对进行调整,下表显示的是调整情况:

表3:情况二下收益参数的设置表:

图5:情况二下不同的收益参数对净现值的影响

由图可以看出,必须要到一定大的值才可能使得净现值显著大于0,即信息化收到效益,这就说明在环境稳定情况下,除非信息化能够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利润,否则企业不会轻易采用信息化,更新战略决策。而这种利润起码要超过原利润的5倍。

情况三:环境多变,得到的信息认知上有较大的分歧,此时战略决策成功的概率变小,波动变大,即转移概率设定在三种状态上要比较平均,此时的转移概率是:

下图显示了在该概率设置下,净现值的变化情况:

图6:环境多变(情况三)下信息化的净现值变化曲线

该图显示,在环境波动的环境下,信息化是有可能产生负收益的,且情况可能恶化。这个纠其原因,第一是做出正确战略的概率没有明显大于做出错误战略的概率,即信息化所产生的引导效果不明显。第二是信息化带来的阶段收益不够大,也无法保证信息化的有效性。如果可以使做出正确战略的概率明显大,即该问题就化为情况一。如果信息化的阶段收益能够足够大,该问题就会化为情况二。

五、结论

本文为信息化对战略决策过程产生的经济影响构建了数学模型,分析了在不同的环境下信息化的净现值变化,针对不同的环境下信息化的使用效果做了分析和提出了建议。但是本文不足之处第一模型仅仅从经济意义上探讨了信息化对战略决策过程的影响,站在完全理性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考虑其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其次忽略了信息化的解读过程,信息化揭示的环境情况往往会受社会习俗、企业文化,管理者决策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解读的偏差,本文直接认为管理者能够完全不偏差的理解信息化内涵,做出对应战略决策,这种假设是理想化的。因而本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模型对解释企业信息化在不同环境下的对战略决策过程的影响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参考文献

[] 鹿 盟,李兴森,申爱华. 信息时代的战略管理模式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105-106

[2] 陈 兢,李五四. 研发型企业战略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 30(6):223-225,233

[3] 潘 瑾,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策略[J].决策与信息,2011,(5):234-235.

[4] De Haes,W,Van Grembergen,W. An exploratory study into IT governance implementations and its impact on

business/IT alignment[J]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2009, (2) :123-137

[5] 陈小芳,俞家文.企业战略决策过程中的信息搜集[J].当代经济,2007 ,9:80-81

[6] 金 燕.面向战略管理的信息服务[J].情报科学,2008,26(3):350-353

[7] 王恭哲.动态环境下高技术企业战略决策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4

[8] Rajagophalan.N, Rasheed.AA, Datta.D. Strategic Decision Processes: Critical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3,19(2):349-384

[9] 郭立新,陈传明.国外战略决策过程理论研究述评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1): 153-158

[0] Said Elbanna, John Child. The influence of decision,environmental and firm characteristics on the rationality ofstrategic decision-making[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7(6):444.

[11] Hough J R, Ogilvie D T. An Empirical test of cognitive style and strategic decision outcome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5(3):417445.

[12] Hiller, Hambrick. Conceptualizing executive hubris:the role of (hyper-)core self-evaluations i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297319.

[13] Daniel P. Forbes. Reconsidering the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decision comprehensivenes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32(2):361376

[14] Zahra S, Neubaum D, EL Hagrassey G. Competitive analysis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strategic uncertainty and venture origi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2,27:128.

[15] George C. Mueller.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and performance:decision process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M].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2000:16.

[16] Atuahene-gima K, LI H. Strategic decision comprehensiveness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outcomes in new technology ventur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7:583597.

[17] Ku'aku, Atuahene-gima, Haiyangli. Strategic decision comprehensiveness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outcomes in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2004 , 47(4) , 583-597

[18] 张文慧,张志学,刘雪峰.决策者的认知特征对决策过程及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37(3): 373-381.

[19] 卢志平.基于五维度模型的企业信息化战略内涵及其决策过程[J].制造业自动化,2010 ,32(2):131.

[20] Vassilis M. Papadakis,yiannis kaloghirou and maria iatrelli.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from crisis to opportunity[J] .Business Strategy Review,1999(10):2937.

企业信息化过程范文第5篇

4月11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和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赛迪集团)主办,中国计算机报社承办的“以用立业 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春季交流会”在北京京西宾馆成功召开!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山等受邀参会,并就中小企业及其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作了精彩发言。此外,联想集团副总裁夏立还在会上作了主题为“引领价值应用 服务中小企业”的精彩演讲。

作为本次的大会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体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颖在会上了《2006-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年度报告》,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已经成为带动中国IT整体市场快速增长的核心动力,2006年,国内中小企业IT市场规模将达到157.7 亿元,未来三年将缔造5000亿元的市场,未来5年中小企业IT市场规模将保持21.5%的复合增长。报告包括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需求分析、趋势预测,翔实的数据支撑论证了信息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牵引以及中小企业信息化对IT产业发展的促进,表明2007年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爆发年,将引爆IT产业新发展。根据赛迪长期调研发现,与传统大客户IT采购特点不同,春节后2-4月份是中小企业IT规划、采购的黄金季节,中小企业比较多地集中在这个时段创业、扩大规模,制定发展的规划、聘请新的员工、购置更多、更新的IT设备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以PC采购为例,在拥有明确PC采购计划的企业中,45.27%的中小企业会选择2-4月份购置、升级电脑设备,以提高自己生产、经营水平,在新年伊始为自己筹谋一个最佳开局。随着中小企业数量激增,中小企业用户已经产生潜力巨大的IT采购需求,面对中小企业的春季市场也将随之成为国内IT市场新的特征。中国IT产业先后启动过三个IT消费市场,以PC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8年,政府采购和大企业采购市场率先启动,其年末突击消耗预算的采购特点决定PC秋促市场的成熟。1999年到2004年,随着PC日渐平民化和中国家庭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传统特点,由于这个时期主要用户是学生,因此抓住寒假、暑假、五一、十一等假日,是厂商的选择。2005年以后,众多家庭用户、行业用户、大型企业用户对于PC需求开始出现缓和态势,相反为数众多,普遍渴望成长和迅速发展的中小企业群体所表现出的希望通过应用IT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趋势,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小企业信息化采购春季市场的日渐成型对于IT产业来说,意味着下一个巨大发展机遇的来临,如何挖掘中小企业IT应用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方案和服务,是IT产业时代课题,也是中小企业信息化采购春季市场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调研和跟踪,总体而言中小企业信息化采购的春季市场已经基本成熟。

据权威市场调研显示,具有信息化采购需求的中小企业,有一半的中小企业选择在每年3-4月进行信息化产品的采购,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的“2007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春季交流会”的召开,让我们意识到,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春季里耀眼的明星。这个春天,政府的呼吁、中小企业和IT厂商都将大有所为,数十万计的中小企业将会在这个春天直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