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信息化程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66-02
我国政府自2000年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后,企业信息化由此形成热潮。当前,企业在其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片面追求采用高、新、全的技术,而不顾自身的信息化基础水平如何,造成了众多企业的信息化投资不能产生合理的回报,甚至失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大规模信息化投资前必须准确地测评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信息化投资战略。制造业在工业中居于重要地位,对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研究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1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建设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从整体上优化企业各项活动,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具有以下内涵:(本文以制造行业的企业为研究背景,如没有特殊说明,下文中“企业”专指“制造业企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的范围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开发信息和知识资源、调整或重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这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可以简称为技术、信息和管理。其中,技术是工具和条件,信息是基础,管理是动力和归宿。信息化的本质是在制造企业的各个环节,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利用,提高人和设施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服务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信息化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的能力及水平,为企业各项活动服务;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形式信息化的特点,表现出特有的复杂性:
1.1 企业的信息资源复杂
随着供应链管理、动态联盟等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制造业企业不仅要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的信息,而且要开发和利用供应链合作企业的信息。
1.2 业务过程的组成环节众多,过程复杂且易变性强
制造过程往往需要经过众多的处理环节,涉及复杂的事务。而且,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先进的制造工艺以及营销模式都会使制造企业的业务过程发生改变。另外,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必然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过程。
1.3 信息化实施阻力大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尤其需要对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往往涉及企业各级各类人员、信息化实施人员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的协调,实施阻力较大。
1.4 信息化实施周期长
由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主要手段――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周期比较长。
2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确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已发展到有效果的程度,即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分析企业的现状,得出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具备的各种条件,进而判断企业适合利用何种信息技术来建设企业信息化,构建一套企业信息化指导实施方案。因此,要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价,需要一套有系统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系统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本节构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体系。
2.1 指标选取原则
选取指标要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应当遵从如下原则:
目的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使企业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所处位置,选择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可行性――设计的指标要容易采集,便于操作,尽可能避免有重复的指标,简化统计。
可比性――保证选择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便于横向、纵向比较。只有比较才能发现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然后进行相应改进。
动态性――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技术、实践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方案当然也要作出相应的改进。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出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变化,并作调整。
全面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比较,防止片面性。比如:要考虑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企业中信息设备的拥有量及技术含量、设备的利用效率和信息流的通畅以及企业信息化化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2.2 指标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在充分考虑制造业企业的内涵、特点和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依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业务流程合理程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三大块内容,这三大块作为指标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每一块均有对应的二级指标。如左图所示。
3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 业务流程合理程度
业务流程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业务流程的清晰化、标准化、连续化深刻影响着制造企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基础。业务流程合理度可以从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两方面来衡量。管理制度描述业务流程在企业内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如何考核的,可以用信息化重视度、管理层合理度和考核程度来进行度量。信息化重视度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战略落实情况,管理层合理度反映企业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职责合理分配,而考核程度反映定性、定量地全面考核岗位承担工作的程度。
3.2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发挥信息资源作用的必要前提。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进行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重要标准。本文遴选了计算机硬件及内部局域网建设、企业接入互联网情况、网站建设水平三个方面作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衡量指标。其中网站建设水平可由网站建设情况、主机托管情况、网站服务水平、网站更新情况四个次级指标来反映。
3.3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状况是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核心内容,其考核指标为:CAD/CAM应用水平、ERP系统应用水平、电子商务应用水平、Internet应用水平、系统间信息共享程度、信息化对决策的支持程度、与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企业的系统衔接能力七个方面。
【关键词】 电算化; 月度结算; 归集; 甩账表
一、引言
福建省南平铝业有限公司(简称“南铝”)是国内集铝冶炼、铸造挤压、铸压拉带、铝合金制品深度加工于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员工5 136人,2011年销售总额约74亿元。2003年后南铝的产品类型、品种急剧增加,面对“多品种、变批量、客户化、快捷化”客户订单式买方市场,传统的管理方法盲区多,效率低,信息反馈速度慢,给管理决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南铝意识到了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2005年前南铝在财务电算化、销售、生产等方面也做了信息化应用,大都是通过人工现场纸质统计,分类后再向信息系统内输入,各系统孤立运行,统计数据不准确、不及时,无法给管理带来科学决策依据。南铝2006年开始与某软件公司合作,共同研发“南铝产业链全维管理信息化系统集成平台”,2009年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企业各项管理职能事务的管理制度、方法、标准、定额、计量等工作的一体化信息集成,实现了财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
二、企业专业基础管理工作信息化一体集成的实现
通常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产供销与财务”的信息化,从直观的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实现“生产、销售、采购、财务”等四大管理职能的信息化,实际上,能够全面体现“产供销与财务”四大管理职能的信息化必是企业全面管理职能的体现。因为这些工作都是靠人专业分工操作设备,在技术标准指导和监控下使用各种配套能源来完成的。所以要想彻底实现“产供销与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必先从企业基础管理专业职能工作信息一体化入手,否则管理软件只能是一个非专业化管理的僵化结构,是“结果式数据汇总”,实际业务还是大量依靠人工脑力与纸质信息方法完成。那么管理信息化工作具体实现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呢?
一是建立企业各级专业化员工岗位工作信息平台,实现员工工作内容自动集成,替代传统人工纸质抄录、分类、统计、分析与传递的信息处理方法。
二是建立企业各级专业管理职能的标准执行信息系统,替代企业各级部门人工组织资源计划的计算与编制方法,通过管理标准执行信息系统自动判别员工日常工作的正确与错误。
三是按专业管理职能集成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包括人事、合同、标准、设计、设备、采购、销售、生产、财务账务、资金运营、预算与控制等,减少管理盲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四是取消传统人工分级纸质抄录、分类、统计、分析与传递等信息处理方法,实现企业基础工作的“资源、组织、计划、执行、控制与协调”的智能精益化管理。
三、财务会计与资金运营管理体系开发的必要性
原来南铝财务部门使用的电算化软件是新中大账务处理系统,平时工作就是根据原始凭证手工录入记账凭证。由于开始使用时间比较早,使用的会计科目是旧的会计科目,急需改用新的会计科目,以适应新的会计制度。另外,由于记账凭证都是手工录入,耗用时间比较长,取数比较繁琐。新中大账务处理和报表管理是独立的系统,原始凭证数据都是通过会计手工录入记账凭证进入系统,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信息孤岛。财务会计与资金运营的开发就是为了使整个企业管理一体化,使得企业所有部门数据无缝链接。
2006年以前,南铝和所有企业一样,完成企业月度财务结算与报表生成在10个以上的工作日,具体如下:
一是关账统计。每月25日各生产单位在统一时间内关账进行各种物资、能源的人工分类盘点与统计,盘点与统计人力上百人,时间3—5个工作日。
二是成本分步核算。各生产单位完成统计后,需要3—5个工作日进行物资摊销平衡与成本核算。
三是汇总核算。财务部门根据各生产单位的成本核算结果进行总体汇总摊销核算和集团内部物流结算,再进行对应账务科目归集,时间需要3—5个工作日。
四是财务报表编制与汇总分析。时间需要2个以上工作日。
存在主要问题:大小月实际物耗成本与账务物耗成本刚好相反且财务核算分析时间过长,无法支持准确与及时决策。
四、企业财务月度结算与报表汇总分析一日完成的原理
南铝产业链集群通过该集成平台的研发,全面取消专职人工统计工作岗位,全面实现了企业各类事务的自动统计与核算,自动生成财务凭证与归集科目,自动完成报表数据归集、编制、汇总及分析,实现了一个工作日内从关账、统计、核算、结算、归集、存档凭证打印到报表编辑与汇总分析等工作的完成(参见图1财务成本业务流程图)。企业得以全面管理信息化,统计工作岗位基本全面取消,所有管理数据统计实现了实时、真实、可靠,使得企业月度财务核算在自然月最后一日24时关账,每月1日上午10点完成各生产单位的各项业务统计和成本核算,在下午3点由集团财务部门完成集团内部各单位物流流通结算,4—5点完成企业所有内外部报表,6点完成集团各个生产单位的业务报表汇总。在一个工作日内从关账到报表汇总完成,而其他企业基本都是前月25日关账,下月8日后才能完成报表的汇总,完成一个月度的财务核算结算基本在12天以上。
该集成平台实现了企业经营报表数据来源于一线,或经过逐层审核,各种数据结构清晰,信息及时,准确无误,得到充分集成与共享,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市场上传统的企业管理软件都是以财务账务处理业务为中心,不利于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信息化。
五、信息化系统集成平台实施的效果
该集成平台在技术上是先进的,它以生产计划与控制为主线,通过信息集成,将企业各职能领域的管理联成一个整体,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达到系统化、合理化、规范化。而计算机快速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又极大地提高了管理和进行管理决策的效率和质量,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管理的面貌。由于该集成平台的各大基础工作专业管理系统和财务账务处理系统的无缝集成,使各项业务费用和基础工作流程与内容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系统按科目类型实现分级明细自动归集,减少了财务资金收支上的差错或延误。该平台使得南铝集团公司每月的财务账务处理与报表生成在月末的一天内就可全部结账和准确完成报表,成本准确核算,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可靠的依据。
六、结语
该集成平台已在南铝及其下属企业全面投入运行,规范了企业各项管理职能的行为,提高了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合作,实现了数据集成与资源共享,全面做到“甩图纸、甩账表”,使企业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更加及时与准确,达到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水平的目标,实现精细化管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振武.会计信息系统[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现有部分较为知名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回顾,指出现有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研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提出企业信息化测度应从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能力3个角度建立三维立体测度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
1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现状
1.1部分研究成果
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对企业信息化测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
1.1.1刘凤勤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方法。吉林大学刘凤勤于2001年2月在《情报学报》《机械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方法》提出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综合力度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中3个一级指标是:信息化信息装备力;信息化信息利用力;信息化发展潜在力。该指标体系对企业信息化测评研究具有独到新颖的见解。
但是,指标体系中一些指标并不贴切,如:指标体系中的“每百人函件数”,在电话、电子邮件十分发达的今天,函件已经不是人们沟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该指标值已经不能反映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说,指标数据的下降反而可以说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另外指标“信息技术经济效益值”的计算采用企业信息技术使用前后的年收人和年成本进行计算,虽然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路,但其做法是十分不科学的,因为,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具有滞后性,而且,企业的“产出”或“利润”的增加,也不能都归功于企业信息化,所以,以此来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是不合适的。
1.1.2梁滨的企业信息化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梁滨1999年5月的博士论文《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测评方法》可能是我国最早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研究成果。论文从人本管理的思想出发,认为企业信息化包括以下5个方面:生产过程信息化;流通过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体现人本理念);组织结构信息化;生产要素信息化。根据这5个方面,梁滨第一次提出了具有20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对各具体指标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并首次使用“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经营相关度”测算企业信息化效益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开创性。
但是,该指标体系中并没有完全体现他在理论分析时所提出的5个方面,没有设置反映企业管理信息化、组织结构信息化、生产要素信息化的具体指标。另外,整个指标体系的指标测算绝大部分都是以投人的经费为基点进行测算的,这样指标体系的计算结果就是经费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就越高。而实际上,经费的投人多少,只能说明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而且过多的经费投人,可能导致过度信息化,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改变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态度。因此,这一套指标体系的运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1.3唐志容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研究。天津科技信息研究所唐志容于2002年3月在《科学与科学管理》杂志上《企业信息化指标测评指标体系研究》,提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的5个一级指标是:信息技术投人及设施水平;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营销信息化水平;人员素质。
这一套指标体系明确的将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作为2个独立的一级指标提出来,说明作者意识到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但是,该指标体系中用“生产过程自动化”作为一级指标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并不太合适,因为,“生产过程自动化”不能等同于“生产信息化”;在一级指标“管理信息化”中,虽然提出了4个非常精彩的二级指标,但是对信息化对管理变革中的组织机构变动、流程再造等并没有作出反映。
1.1.4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川。2000年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企业信息化基本测度指标试行方案”,该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战略地位;基·础建设;应用状况;人力资源;安全;效益指数。这一套指标体系剔除了企业特点和行业特征,是一种通用型的指标体系,使得不同行业能够在除去行业特征的情况下测评共有的信息化特征水平,如果指标能够很好地推行、应用,可以大大地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测度的发展。
1.1.5唐小我等人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2001年6月侯伦、唐小我等人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发表文章《企业信息化及其指标体系探讨》,文中提出一个包含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56个三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的3个一级指标是:信息化组织建设评价指标;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指标;应用信息系统评价指标。
但是,该指标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一级指标中没有考虑到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我们知道,无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多么好,没有与之匹配的信息资源,信息化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这就像无论公路修得多么好、车速多么快,但是没有货运就不会产生经济效益一样。其次,指标体系中定量与定性指标显失平衡,定性指标太多,定量指标太少。第三,指标体系没有给出具体的指标测算方法,使得这套指标得应用受到限制,缺乏可操作性。
对企业信息化述评测度理论研究成果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很多,在此文章不再赘述。
1.2综合评述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为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作者认为,现有的成果中存在以下一些共同的不足之处:
1.2.1操作性不强。通过文献查证,我国众多企业信息化研究成果中,大多是一些描述性、介绍性的文章,虽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缺乏可操作性;对企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要么测度不全面,要么指标体系过于庞大,指标无法准确测算,缺乏操作性。
1.2.2定量研究不足。多数文章在研究时定量分析工具使用较少,这种从定性到定性研究,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企业信息化研究应该尽量多使用定量研究方法,从具体指标的定量研究到企业信息化定性结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当然,指标体系中有一些十分重要但又很难进行定量的指标,如,“信息化效益”指标在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对持续建设企业信息化的作用很大,但是,该指标量化的难度较大,这也给我们继续进行研究留下一些课题。
1.1.3研究角度单一。在现有的文献中,对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企业信息化静态现状着眼,强调、侧重企业信息化的现有数量、规模,研究角度十分单一,所以无论怎样顾此轻彼、顾彼轻此的指标体系研究都不能改变研究的先天性不足。因此,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应该从信息化发展水平、信息化发展质量、信息化发展能力多个角度着手,进行立体的研究。
1.1.4指标测算缺乏科学性。在现有的成果中,多数学者对信息化指标测算都使用“投人法”或“产出法”。如果测算方法太侧重“投人法”,其结果是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越高,这将违背“适度信息化”原则;如果测算方法太侧重“产出法”或“利润法”,因信息化效益具有滞后性,因而测算方法缺乏科学性。
2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新方法
2.1三维立体测度理论与方法
我国一些企业在早期信息化发展阶段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信息化格局较好,但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于是在新的一轮竞争中逐渐落伍,最后与企业期初信息化目标相差甚远;一些企业信息化高标准、高投人,最后企业负债累累、举步为艰。导致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不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的指导,不能确保正确树立“适度信息化”的企业信息化理念,于是我们在充分考虑到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企业信息化测度从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能力3个角度立体测度,以改变现有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先天性不足,提出新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
三维立体测度理论—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数量与规模)、企业信息化发展质量测度(效益和稳定性)、企业信息化发展能力测度(可持续能力)。
通过研究确定,企业信息化内容都具有“信息化组织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信息系统”四大属性要素,因此,建立以这4个要素为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与质量指数,建立以“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环境”为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
发展水平:主要指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即信息化要素的数量和规模,建立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EIDI)。
发展质量:主要测重信息化系统结构和经济效益,建立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EIQI)。
发展能力:是指信息化系统中的可持续建设能力,建立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EICI)。
企业信息化测度方法:以投人法为主,兼顾信息化效益和发展潜力。
2.2企业信息化测度的综合指数模型
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EISI):
α,β,γ分别为企业信息发展指数、质量指数和能力指数指标权重。
其中:
EiDi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反映信息化发展现状水平。
Di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二级指标权重;dy为三级指标权重;f(Aij)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具体指标。
EiQi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反映信息化的效益体现程度,包括稳定性和持续性。
Qi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二级指标权重;qij;为三级指标权重;f(Bij)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具体指标。
EiCi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反映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Ci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二级指标权重;cij为三级指标权重;f(Cij)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具体指标。
2.3指标的处理
由于企业信息化评估涉及许多指标,而且各企业间指标数值有高有低,情况十分复杂。所以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测算之前,必须把各指标的情况综合起来形成单一指数,以符合多目标综合评价的要求。但是各指标又不能进行简单的相加和罗列,因为,首先各指标的性质和计量单位不一样,有些是总量指标、绝对指标,有些是相对指标,还有人均指标,这些不同性质和计量单位的指标无法简单相加;其次,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处重要程度不同,简单相加不能体现出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因此,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运用模糊隶属度函数的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放眼全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在各行各业、各个区域呈现星火燎原之势。信息化国策的出台、政府的大力推动。用户巨大的潜在需求以及IT厂商的努力,给企业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大好形势和历史机遇。
我国20%的大型企业提供了70%的财富来源,国家GDP的一半由大型企业提供,大中型企业的竞争能力关系社会的发展进程。企业不仅是工业化的主体,在新经济的条件下,也是信息化的主体,作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其信息化应用水平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近两年来,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成为中国信息化领域最受关注的发展重点,并被明确为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国策的实施重点。党的十六大不仅再次充分强调了信息化战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且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表明:中国政府将以更高的高度、更大的力度来推进电子政务、发展企业信息化。
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企业信息化的要求
当21世纪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候,信息化的脚步正以它前所未有的渗透力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从宏观角度来说,信息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错失这次发展机遇,就有可能继续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微观角度来说,信息化也是中国企业实现管理变革、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绝好机会。加入WTO后,我国的企业如果不尽快全面实施信息化,就很有可能被来自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对手“吃掉”。因此,我国各政府机关、行业企业用户均迫切需要实施信息化。
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应对国际竞争、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变――由国内市场竞争转入全球市场竞争、由单个企业之间竞争转入全球供应链的竞争、由规模竞争转入速度竞争。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要求,信息化必须能够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和商务模式与国际市场对接。一方面,中国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首要前提是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系和商务模式;另一方面,大批跨国公司进入国内市场。中国企业要与之竞争。也得完善自己的管理体系和商务模式。而信息化在中国企业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在体制和流程的固化与优化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WTO的作用在于消除或减弱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边界,大大缩短了全球供应链与购销链上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加快了企业之间贸易和商务运行的速度。在这种形势下,那些具有规模化的企业将会更具竞争力,能更容易地生存和发展,然而。往往是这些企业容易形成资源的重置、信息源的割裂和信息孤岛。所以,信息化的又一重大使命就是使企业有效地收集、传播和共享信息。
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带动中国企业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三、电信运营商在信息化浪潮中挑战与机遇并存
首先,宏观环境的变化。进入WTO。使中国经济暴露在国际经济、金融动荡之中,中国电信业也迎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随着政府上网、企业上网等一系列系统工程的启动以及一些信息化重点工程的有序推进,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信息化驶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近十几年来,中国的电信业一直以持续的高速发展受到世人关注。2001年是中国加入WTO准备期的最后一年。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创造公平、有序竞争环境是政府有关信息产业改革的焦点。电信分拆重组、中国电信业六大运营商平衡竞争的格局已形成;同时,资费调整、开放驻地网宽带业务、增值业务逐步开放等一系列重头戏竞相上演。电信市场格局日趋完善。信息产业部对电信业务经营许可、互联互通、无线频率的管理、码号资源使用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新规定,比较充分地履行了监管者的主要职责。
2002年曾是企业信息化最火爆的一年,SAP、ORACLE、联想、用友、金蝶等著名厂商在中国EFR市场扮演重要角色。2002年又是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国民经济保持了8%左右的良好增长态势,“培育国内消费需求”仍是中央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扎扎实实地推进中国信息化建设。是国内电信市场继续保持较高发展的条件。在资费调整的基础上。电信用户数大发展,今后会逐渐趋于相对稳定。中国电信的成功上市,对信息化的步伐起到推进作用。
国外电信巨头进入中国电信市场的程度只是时间问题,中国的电信市场如此巨大,如此引人注目。国外电信巨头们一旦进入,必然要求分一杯羹。根据《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外资进入国内增值业务市场、基础电信市场的门槛都较低,目前,外资已纷纷准备进驻国内电信市场。他们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程度很高。外资进入,肯定会对国内运营商产生较大的冲击。但外资与国内电信企业只能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国内电信企业与外资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合作,可以取得较大的资金、技术、管理助动力,无疑将推动国内电信企业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并在竞争中获得相对有利的地位。因此,将来中国电信服务市场最大的变数在于外资,与外资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对国内运营商的发展至关重要。谁能充分把握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中的有利条件,抓住机遇。改革创新。谁就能获得快速发展,否则只会走向衰落。
其次,电信企业自身存在的信息化劣势。国内的电信运营商大多脱胎于国有企业。由于长期的垄断,存在着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不够,服务意识薄弱,服务质量低下等诸多问题,而这一切都归根于未能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可以说。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很低。
国内的电信运营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是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这在垄断时期对企业的统划有一定的帮助和积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趋势下,这样的垂直管理容易造成沟通困难,信息传递缓慢甚至形成信息孤岛。在这样一个经济、技术快速发展的年代,落后就要挨打。企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市场的反应是否快速。因此,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信息系统。能在内部进行快速、准确地沟通,能对外部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
通过对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的背景和现状的比较,不难得出结论:面对着“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趋势,企业的信息化势在必行,国外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他们的企业信息化程度非常高。在全球竞争中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发展壮大。而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企业还没有进入信息化,或者说信息化程度很低,如果不加快速度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信息化。就难以与国际电信巨头进行竞争。
最后,企业信息化对中国电信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十年来。我国信息产业保持着高速的增长率。中国电信业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为代表的基础电信运营商。都把目标锁定在宽带IP网的建设上。此外,中国电信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和“企业上网工程”在各地掀起了一股政府上网、企业上网的热潮。为我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性运转的支撑平台。
同时,信息技术仍在继续发展、深化。这集中表现在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和光通信技术领域,总的趋势是价格下降,功能更强,技术层次更高。普及更迅速。在计算机和微电子领域,作为信息技术基础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续发展。目前,CMOS线宽已达0.1μm,2010年可达极限0.05μm;在光通信技术领域。光纤传输速率增长速度为每10年增长100倍。还能持续10年。而实用化WDM系统速率已达320Gb/s。即一对光纤能传400万条话路。
网络是新经济的基础平台。实现信息化首先应实现网络化。从IT产业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PC时代、网络时代、信息服务时代。可见。网络时代是整个IT产业不可逾越的阶段。而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则处于网络时代的阶段。实际上。全球信息化也处在网络时代。真正的信息网络技术是以1994年因特网商用为标志的,至今只8年多的时间。因此说。网络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那么IP技术就是网络的基础。作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谁拥有了宽带化、智能化的网络,谁就在竞争中掌握了制胜的法码。
为进一步加强成品油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成品油市场,根据《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上海市成品油市场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现就做好成品油经营企业年度检查(以下简称年检)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年检范围
年检范围为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取得成品油批发、仓储、零售经营资格的企业。
二、年检时间
年检时间为20**年**月**日至**月**日。
三、年检内容
1、20**年度成品油经营状况;
2、20**年度供油协议的执行情况;
3、国IV标准油品的采购及置换计划;
4、油气回收治理工作计划;
5、执行工商、物价、税务、质量技监、消防、安监、环保、公安等部门规定的情况,是否通过安监、消防、计量器具方面的年检,是否受到有关部门处罚;
6、企业所有权、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有无变更,如有变更是否按规定办理手续。
四、年检程序
本市成品油批发、仓储经营企业须于20**年**月**日前将年检有关材料报送市经济信息化委检查;本市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须于20**年**月**日前将年检有关材料报送各区县经委进行初检,各区县经委须于**月**日前将初检工作总结情况、本地区企业初检意见及企业上报的相关资料报送市经济信息化委复查。
对年检合格的企业,由市经济信息化委发给年检合格证,其中年检合格的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将统一换发新的《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对年检不合格的企业,责令其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合格的,撤销其成品油经营资格。
五、年检材料
1、《成品油批发、仓储经营企业年度检查登记表》(见附件1)或《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年度检查登记表》(见附件2);
2、上海市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基本情况表》(见附件3)(20**年**月至20**年**月新建或迁建的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适用);
3、《成品油批发经营批准证书》或《成品油仓储经营批准证书》或《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正本、副本原件);
4、安监、消防、计量器具方面的年检意见;
5、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与成品油批发经营企业签订的20**年供油协议(中石化、中石油自营或控股的成品油零售经营企业除外);
6、20**年**月至20**年国IV标准油品采购协议;
7、国IV标准油品置换方案;
8、油气回收装置改造安装方案;
9、20**年成品油购进及销售的凭证、票据或台账(中石化、中石油自营或控股的成品油批发经营企业和零售经营企业除外)。
上述附件1、附件2、附件3表式可至市经济信息化委网站下载,网址:**
六、年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