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范文第1篇

一、分析现实困境,认清阅读现状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受高考的制约,因此,老师仍在继续走应试教学的老路。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能动发挥,走进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一)阅读教学模式陈旧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的形式内容与课文极其相似。因此,一些老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时,关注对教材和参考书中课文的讲解,目的是在分析这篇文章时,教给学生如何解答可能有的问题。而这种采用“讲—练—评”的模式却没有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感悟。只是程式化的讲解教学重难点,肢解经典;学生没有情感共鸣地被动接受,缺少自我发现、探究、体验的参与,便很难把握文章的精髓和思想。

(二)阅读教学远离生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不联系生活实际,只是以课本阅读教材为教学框架,不考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思考如何让学生很好地消化,于是学生没有感受作者创作的社会基础、历史背景和事实来源。如《项脊轩志》的学习,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就会对作品的主题理解不到位,从而理解不到旧时失落文人的那种功业未就的悲痛之情。

(三)阅读教学忽视积淀

阅读教学需要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背景及相关知识的把握。还需要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积淀。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在其他学科的排挤下,很难量化的阅读能力很难得到学生重视,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进行阅读和思考,并做一些整理提高;老师的课时紧,在课堂留给学生体会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如在苏教版必修四的“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学习时,学生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感受到经典的情韵深远。

二、转变教学理念,探寻阅读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是带着镣铐跳舞。我们可以在高考指挥棒下跳出优美的舞姿。不能一味地认为高考限制着我们的阅读教学,如果我们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性地开展阅读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尝试性阅读、探究性阅读,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可以有效高效的。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把握阅读教学的内涵,明白应该教学生学会什么。学生怎样才能有兴趣,自觉主动地去阅读。如在教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父亲》一文时,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找找“父亲”的外貌描写,然后比照罗中立油画《父亲》,梳理父亲的外貌特点和性格特征,这就比老师强行灌输给学生的效果好。之后在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后,引导学生理解朱自清《背影》中父亲描写的作用,再借助刘和刚《父亲》歌曲视频,让学生感悟“我”对父亲的看法和情感,如此,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在轻松教学中理解了文章的手法、风格,也获得了体验和感悟。

(二)多种方法并用,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重点在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能力。高中语文阅读体裁多样,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方法与形式上都要有所改变和突破。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展开教学,如在白居易《琵琶行》教学时,用相关的琵琶曲,加深学生对琵琶女忧患沧桑的形象认知,感受其不幸的遭遇。在学习《可以预约的雪》时让学生感受菅芒花像雪一样在一定的季节开放的特点,从而理解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手法来形象表现人的主观期许与愿望,仿佛可以预约的特质。也可以采用表演模式教学,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中的对话等等,加深学生对作品中人物个性和品质的理解,提高对情节的体会、理解,更好地领悟作品的主题。另外,采用点面结合的辐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类似篇章,指导学生通过文章的关键词句学会阅读。

(三)加强方法引导,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改变以往学生阅读只限于课堂、教材的现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联系他们的生活体验,采用开放式教学,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学习,多留些时间给学生阅读、思考

、感悟和提升。另外,采用强化内引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真谛和真理,学会对所学知识延伸、拓展,通过训练实现提升;让学生将阅读理解和解题技能、方法的内化并形成能力,从而提高其文学素养。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解决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语文各项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抓手。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并施行有效教学,从而让学生获得语文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名著导读 技巧策略

“名著导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重要栏目,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而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由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和思考与探索三部分组成。编者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既能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事迹、风格流派、取得的艺术成就等方面的情况,又能深入一个点,明了其某一代表作的故事概貌、艺术特色,进而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学会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但是经典名著普遍存在篇幅较长、结构复杂、内容繁复、思想深邃的阅读难度,古代作品还存在白话文和文言文之间的阅读障碍,而外国作品则于中国作品存在着明显的思维方式、写作习惯、情感特点、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差别。以上种种现象都是目前学生不喜欢阅读名著、不会阅读名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积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授之以相应的阅读技巧、有效提高阅读水平便是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此,我谈一谈在教学中摸索出的一点经验,以抛砖引玉。

一、课堂精读与课余泛读相结合

高中新教材里选用了许多经典名著的片段,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资源来为名著导读服务。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为例,课堂内,教师可以点拨学生阅读这一精彩片段,促使学生理解小说“逼上梁山”的社会主题和林冲由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性格变化过程,掌握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的特点,同时教给学生精读的阅读技巧,例如圈点、批注、对比阅读等。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泛读《水浒传》全文。这种方法可以在课堂内提高阅读的质,在课堂外补充阅读的量。

二、文本阅读与影视作品阅读相结合

高中阶段让学生通读像《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一类的大部头,是一件比较费时、费力又费脑筋的事情。为了解决“读不完”的问题,我会先选择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片段让学生欣赏,然后补充文本阅读进行对比鉴赏,引导学生充分领悟和体会原著文字的独特韵味和审美价值,最后推荐学生欣赏剩余的影视作品,以便对整部作品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例如,《红楼梦》篇幅较长,人物较多,深奥难懂,难以记忆,学生兴趣不高,以上情况就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先观看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片段,这种方法既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在阅读时突出重点篇目,兼顾全文情节。又如中央台《百家讲坛》播易中天的《品三国》,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感受战火纷飞、三国鼎立的汉末社会图景,在时尚中体会古典文化文学名著的魅力,学生会喜闻乐学。

三、个人阅读与名家评论相结合

经典名著普遍存在着篇幅较长、结构复杂、内容繁复、思想深邃的阅读难度,而目前高中生的阅读理解力又不高,“读不懂”成了制约名著导读的瓶颈问题。因此,适时地补充与文本相关的名家评论可以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领悟、理解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学会思考,最终形成个人独特的见解。我在给学生推荐阅读作品的时候,同时会推荐“百家讲坛”系列节目中“于丹说《论语》”“刘心武解析《红楼梦》”等讲解深入浅出的节目或一些评论性的书籍以供参考借鉴。

四、东西方经典对比阅读相结合

对比阅读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这种阅读方式我一般向学生推荐结构简单、篇幅短小的文章。例如同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品,王蒙的《春之声》,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产生于同一时期的诗歌作品《诗经》《离骚》《荷马史诗》;也可以将鲁迅的《祝福》与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表现主义小说《变形记》进行主题思想方面的对比阅读。

五、校园阅读与终身阅读相结合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范文第3篇

1.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当前,多数高中生认为自己学习文言文存在困难,不是搞不清实词和虚词之间的区别,就是难以理解各种特殊句型在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之后句子顺序应该如何调整。特别是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但是其语义和词性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这些都是学习文言文必须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也是非常琐碎的,很多都容易弄混,不好掌握。很多学生都被这些基本知识绕得晕头转向,逐渐失去了对文言文的兴趣。所以,高中语文教师想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首先要打破这种现状,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其具体包含:设置有趣的导语,先声夺人,在讲课之初激发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有兴趣探究下去。查阅和将要讲述内容有关的典故或者历史故事,让学生对所讲内容有比较高的兴趣等。

比如,在开始《烛之武退秦师》的授课时,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上述的办法。“秦晋之好”这个成语几乎人人皆知,但是其由来估计没有几个学生能说清楚。所以,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将要讲述的内容中来。

2.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多读、细读,书中的含义自然而然就会领悟。文言文承载着我国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是我国的宝贵遗产。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些文言文来解读、品味隐含在这些文章中的古人智慧,以提升自己的品味和境界。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字、词、句、段的分析上,而是应该从整体角度出发,通过多读、多想,来仔细感知蕴含在文字表面深处的文化内涵。

首先,要引导学生多读。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效果最为明显的方式。朱熹对于诵读曾经有过这样的解释,“学者观书,必须要咬文嚼字,字字读得响亮;也不能误读,字数不能多也不能少,顺序不能颠倒;也不能死记硬背。只要多读,自然可以琅琅上口。”文言文是按照一定音律规律写成的,读起来有很强的节奏感,而且具有一定的美感。这对诵读是非常有利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逐渐积累,培养出一定的语感。其次,在多读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想。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说明只有边思边读,学生才能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比如,在学习《赤壁赋》的时候,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多多诵读文章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其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深思和理解,比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等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学生可以更加深切地体悟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其广阔的胸怀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诵读全文,必将产生不一样的感触,对全文的印象必将更加深刻。

3.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在当今社会,想要提高学生文言文素养,只依靠书本上的内容是根本就不够的,高中语文教师想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就必须不断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增加学生对经典名句、名篇的阅读和理解,甚至熟读成诵。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平话、杂记等经典作品都可以成为学生补充课外阅读量的选择。这些课外阅读的作品,语文教师不用过于干涉,适当给学生自由,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阅读的作品,教师稍微加以引导就可。这样,学生在获得了一定自由的同时,得到了知识量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对于语文教师的教学来说,这是一举多得的途径。

4.总结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范文第4篇

一、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阅读面狭窄。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职业压力愈来愈大,而中国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催生了“快餐文化”,报的是“速成班”、读的是“精简本”。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学生更热衷于读娱乐类的书籍,关注体坛盛事、娱乐新闻,经典名著被束之高阁,学生难以从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是一句空话。

2.阅读时间偏少。在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今天,学生会被变得愈来愈浮躁,为了追求高分,他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恶补课本知识,甚至认为花时间阅读倒不如做一个数学题来得实惠,课外阅读的时间被挤压,能做到按要求阅读名著的竟然只有五分之一。即使花时间阅读,也披上了功利的外衣,那些名著也倍受师生的冷落,阅读作品变成了背诵作品梗概。

3.阅读方式随意性大。部分学生抱着消遣、好玩、打发剩余时间的心理,阅读时不专心,边听音乐边看书读报;部分学生对韩剧、青春文学、悬疑小说感兴趣,经典阅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学生漫不经心地“阅读”,缺少主动阅读的意识,使阅读教学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在这种背景下,笔者认为高中语文应重视阅读教学,且应培养学生自能阅读的能力。

二、高中语文自能阅读的涵义

自能阅读是基于高中生心智发展趋于成熟的基础上,通过自主阅读,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从而思考人生、关注社会,形成独立阅读和辨别鉴赏的能力。自能阅读不仅在于能通过研读文本读懂文意,理清思路,把握重点,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且还能通过精彩语句感悟文本,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

三、高中语文自能阅读的有效策略

1.培养阅读习惯。我国古代人很喜欢读书,在西晋有传抄《三都赋》而一度出现“洛阳纸贵”盛况。今天的犹太民族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100多位犹太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与他们酷爱读书是分不开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4本,而我国人均每年读书只有4本,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阅读习惯的培养,既有利于自己修身养性、益智冶情,也有利于在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的培养主要有:(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教师要精心编制导学案,根据不同文体向学生推荐不同预习方法,引导学生预习课文。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积累,整理出预习的模式,学会运用学习符号预习课文,养成动笔墨和查工具书的习惯,能自主解决一些问题,从而能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率。(2)提供寻找问题的范围和方法。“自主”不是放任自流,部分教师缺乏捕捉信息的能力,缺乏有效的点拨,实施放羊式的管理,导致学生自主阅读流于形式。教师要提供预习时寻找问题的范围,如字词的理解、写作背景、思路结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存在什么问题。如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预习中,我们在伽西莫多受刑的地方,听到了刺耳的笑声,也看了动人的微笑。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并说说这些“笑”的内涵。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寻找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3)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要掌握从正反、明暗、上下等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横向、纵向、逆向等不同方法思考问题,逐步学会运用分析比较、联想、归纳等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2.指导提问方法。教师要打破“静听”的学习定势,让学生摆脱心理依赖,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他们学会爱提问、会提问、勤思考。提问的形式多样,主要有:(1)自读提问,学生在预习中有所发现而提问;(2)讨论提问,在交流讨论中学生有所感悟而提问;(3)启发提问,教师因势利导,学生思维被引向深处而提问。自能阅读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准确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掌握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方法。

3.调整课堂结构。教师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角”,引导学生自主读、自主悟、自主表达。由于学生个体的基础水平、阅读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要摒弃“一刀切”的传统做法,实施小组合作阅读,让生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我的四季》教学中,教者将学生分成四个合作小组分别研讨论春、夏、秋、冬四季,采用多种形式感悟作者对生命的诠释。各小组通过配乐朗诵、配图解说、播放录像、改编成诗歌等多种形式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生含义,让学生用身体经历、用心灵感悟,在亲历阅读体验中激发学生生命活力,满足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 阅读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交流表达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这就给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与习惯,能否实现这个任务,这关系到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文功能的发挥程度高低和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阅读的作用

1.积累知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可以涉及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当今时代,新兴科学、边缘学科不断涌现,知识不仅是学业的基础,还是技能的催化剂。我们要吸收新概念、新知识,就要多读书,广纳百家之言,加强知识储备。如果某一知识领域欠缺,就可能在工作中出现某一方面知识性的错误。司马光为编资治通鉴“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屈原的《天问》一口气提出172个问题,天文地理,博物神话,无所不涉,显示了作者的丰富学识。要使自己渊博富有,就要认真读书,旁学杂收,广取博览。华罗庚曾说:“天才在于勤奋,读书在于积累。”可见,读书学习是积累知识的好办法。

2.丰富语言

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是每一个现代社会的有文化的人都应该具备的。而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是书面语言的宝库,它们的语言准确、精炼、规范化,极富于表现力,为我们提供了重要语言基础。广泛涉猎,大量阅读,进而精读、品读,是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不良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在语文阅读教学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结果而轻过程的不良倾向。具体表现为课前、课中诵读不够,分析综合介入速度太快;咬文嚼字时间不足,理性说明太快;课中展开讨论不足,对学生理解分歧消除太快;对文章各段分析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受上述做法的误导,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阅读教学的效果事倍功半。

三、如何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在上课时也应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对于课文,教师应首先去读、去悟、去探究,使要教的课文化为自己的血肉,至少要有自己的理解。挖掘不深,肯定是蜻蜓点水,无法深入;没有心得,必然导致无法灵活驾驭。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切入点。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尤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取舍和详略的安排,不一定面面俱到,也不一定使自己的教学思路等同于文章的写作思路。要围绕目标,根据需要,顺其自然,恰到好处。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因此,教师不一定只就教材讲教材,还要注意拓展迁移。语文教学应强化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强化外延,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不忘通过和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提倡人文阅读

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于追求知识的传授。普通高中的教改成功经验多数是建立在他们赖以生存的一流学校(升学率)的土壤上,在升学率这根指挥棒下,学生整日在进行测试练习,没有什么时间顾及阅读。我亲眼目睹一位学生由于早上不按时起床,只能用早餐时间来完成练习,甭提挤出时间来阅读了。一些学生不能约束自己,沉湎于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又怎能激发起阅读兴趣呢?如何才能走出这种怪圈,只有人文关怀,放手让他们有自由活动的空间。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尽量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动人之处,提高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的感受力,唤起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对山川的赞美,对他人的热情,对全人类的博爱,对社会的责任,对母亲的报答,对友情的真诚,等等。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史铁生在《我与地坛》获奖后写道:“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多活两年?莫非她来到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这一段心灵拷问,学生的体验总是较浅显,感动不起来,若能联系学生当取得优秀成绩最想先告诉谁时,学生就会激起感情的涟漪,进而会主动阅读《我与地坛》这部作品。总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看多了好的作品,阅读与鉴赏能力自然会提高。

五、摒弃功利,注重积累

阅读实践类似农民种地,但求耕耘,少问收获。应该说,阅读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目前对学生阅读教学来说,不应是“深挖洞”,而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同时,阅读之后不宜安排训练题,而应让学生们能够以一种毫无功利的心态去阅读,领会其中最直接、最单纯的内容。

重视阅读过程而相对地看轻结论,引导学生展开过程,并以言语的介入作动力不断地深入,就一定能使学生既得到多方面的营养,又使阅读能力不断提高,进而适应个体和社会的需要。教师可创设一种类似专题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搜集、分析、判断大量的语言信息,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这种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活动更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阅读能增长见识、拓展心智、丰富心灵,因此,教师在学识渊博的基础上,必须是个情感丰富和生活体验丰富的人。若教师没有良好的统筹能力,学生就只能学到关于文字的基础性和带着技术性的知识。没有体味到文字所蕴涵的美妙,学生就不会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望。所以,教师在指导阅读的路上,必须打开学生们心灵的天窗,擦亮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在学海中扬起前进的风帆。

参考文献:

[1]袁成进.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读与写杂志,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