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学习平台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按照上级文件要求,我校及时对学生进行了雾霾停课不停学的紧急通知,先后发送通知短信、QQ、微信和拨打电话近几百次,通过之前整理的紧急联络表再同时下达后及时告相关情况。现将我校雾霾期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老师在学校通过XX市大学区优质资源平台进行自我研修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xx月xx日至xx日期间XX小学全体教师按时到校。老师们在集体教研的基础上,把在家作息安排指导建议、学科学习指导建议、给家长的期末复习建议,制作成幻灯片、录制成小视频,通过各种平台给家长,家长和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班级QQ在家自主学习。教师们保持通讯畅通,随时解答学生和家长的问题。
二、对学生提出合理化各科学习建议,合理调整教学方式,灵活安排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布置了适量的学习任务,并通过以微信群展示图片的方式作业及相关试题,并通过家长联系群按时告知学生及家长,并尽自己最大可能对学生进行指导。
论文关键词:网络学习平台,面向虚拟项目,学习活动设计
面向虚拟项目的教学方式满足了以上需求,在设计面向虚拟项目课程时,根据各类学习活动的不同特点,综合考虑教学目标设置和教学内容,按照学习活动的目的进行划分,设计的学习活动多样化,活动包括“建议学习过程”、“补习前需知识”、“促进交流合作”、“提供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支架”、“促进成果”六种类型,从这六种类型出发,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设计,主要运用课堂讲授、阅读、资料收集、讨论、范例学习、案例学习、班级辩论、协作学习、实践操作、问题解决以及反思等活动形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用活动串联起来,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高级思维能力,旨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过程”的新型学习活动特点。
1.建议学习过程
“建议学习过程”的最普遍作法是语言叙述,而利用演示文稿,网页等信息化手段则提供了更为生动的“建议”方式,并可反复观看。
在课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建议学习过程方式结合的形式,在课堂环境的学习活动中,比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中,使用演示文稿进行“建议”,以便获得学生及时的反馈,并可以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在网络协作学习环境中,比如在线讨论时,使用Moodle网络课程平台中的课程资源设计模块创建“建议”网页为学生提供建议,虽然使用网页进行学习过程无法及时获得学生反馈,但是网页可以长期保存,有利于更大范围的产生影响,但是在进行“建议”内容设计时需考虑的更为周到,并注意收到学生反馈后及时回复。
2.补习前需知识
学习者的主动探究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包括技能)基础上,这些重要的知识(包括技能)成为前需知识。在面向虚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被赋予了掌握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资源的自由,因此,前需知识的回忆并不一定要由教师用讲授的方式来促成,也可以在学习活动开始前或进行中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
“补充前需知识”需要教师对于学习者的知识与能力现状给予一定的诊断,在课程中,我们先通过在线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诊断,根据调查的结果,精选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前需知识,一部分以资源的形式提供,一部分由教师进行讲授或通过教师的安排,选择各组中前需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在各学习小组中进行互教互学。
3.促进交流合作
合作能力和技巧是十分重要的高阶能力。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通过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可以为个体的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形成更加丰富,更加灵活的理解。教师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促进学习者之间灵活深入的交流合作,使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共同进步。
在课程中,我们设计了多种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活动用于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活动形式一: 相互了解
说明:在课程刚开始时,如何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熟悉陌生的环境,相互了解,快速建立归属感和信任感,对于在后续的课程中进行顺利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课程开始的前四个课时内,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后,要求各组内部首先进行互相了解,推选组长,建立小组通讯录,设计小组口号和小组名称,然后进行班级范围内的小组集体亮相,并根据情况发放小奖品。这种举措很有效的引发了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加强了小组的凝聚力。
活动形式二:头脑风暴
说明:头脑风暴是指由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任务),学习者可以开放地、自由地、快速地讨论这个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而无需担心它们是否合理。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集思广益,通常就一个问题得到多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启发新的思考。在课程中,头脑风暴作为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频繁使用,在课程初期,由我们设置主题,如“面向对象式如何和自然世界进行关联?”,鼓励学生遵循自由畅谈、延迟批判、追求数量、综合改善的原则以团队形式进行头脑风暴。 在课程中后期,讲解了思维导图的原理和绘制方法后,则鼓励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记录头脑风暴时的产生思想花火,并不再由教师专门设置主题,而是由学生小组根据各自完成课程设计时出现的问题随时随地,在课堂上或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头脑风暴。
活动形式三:任务小组法
说明:任务小组法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合作形式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致力于完成某项具体任务。小组成员在此过程中将互相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目标。这种活动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学会担负责任,促进有效合作。在课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分派,规定明确任务期限,在评价标准中加设针小组评价,采取“一荣共荣”的小组评价标准,使用小组任务分工表,由各小组长进行任务进度的监督和任务的管理,并定期要求小组汇报进展报告,在任务完成后,将和展示的成果质量作为评价小组任务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 闫寒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视角[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石中英著.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初中英语;PAD平板;话题;互动
计算辅助教学越来越被重视,甚至被当成是各地校本资源的重要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多视角、大容量的云学习平台,能使得学生的整体理解感知更加丰富。特别是PAD平板的广泛运用,能使得学生不再以教材为本,而是在主动查阅和认真筛选的过程中发现更多有价值和有趣的信息素材,便于他们深化感知。将PAD平板运用在预学引导、问题任务探学及拓展延伸的各个方面,不仅能使得学生发现更为有趣的学习内容,还能够使得他们在主动尝试运用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信心动力。
一、预设话题导学,鼓励搜集查阅资料
适时和快捷是“e学习”的显著特点,其借助互联网信息容量丰富的特点,能帮助学生尽可能搜集更多的学习资料,不断补充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运用PAD平板给学生设计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的预学思考题目,让学生在广泛搜集相关背景资料的基础上更能够积淀丰富的语言知识素材。
PAD平板预设话题应紧扣教学要点,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有乘兴搜集相关资料。如,在译林版八年级上册Unit 8 Natural disasters的“Reading A An earthquake”的阅读指导时,我利用平板向全班同学传输了6道思考题目,像“The characters about natural disasters”、“How many disasters do you know about disasters?”、“ What do we protect ourselves in the earthquake?”等,要求学生利用平板尽可能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并能够结合语篇阅读理解找出相应的答案线索,以此来拓宽认知感悟思维。
在创设话题中,多建议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自己感性兴趣的话题,结合自己的理解感知主动查阅筛选相关的背景资料。教师则在布置预设话题中,多征求学生的意见,为各种不层次和类型的学生创设更为丰富的题,供他们自由选择和灵活运用。搜集的背景资料应该能够体现开放性和多元化,鼓励学生尽可能归纳总结,培养他们的整体理解感知能力。
二、创设任务探学,及时发现表达动态
课堂互动是基于英语交际性本质特征基础上交流,传统的互动只能是一对一或者小组性互动,调动全班同学的参与激情则是最为完美的。利用平板则能使得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并且都能受到关注,体现了整体性和及时性特征。
利用平板创设的任务应该围绕学生认知学习重点,特别是在理解上的盲区和陷阱,设计丰富的导说话题。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 6 Wild animals的“Reading A Giant pandas”的教学中,按照“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about growth of giant panda”的表达主题,结合学生对该话题不够熟悉的特点,可给学生提供相应的任务项目,建议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内容进行主动领取,像,有的同学领取了“Precious about giant panda”;有的同学则对“What do the human do for wild giant panda?”等任务较为钟情,等等。通过这些话题的创设,使得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短板进行有针对性修补完善,帮助他们主动拉长自己的长处。
运用平板来创设任务话题,让学生在全班皆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在相互沟通和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理解感知。重视学生在任务探究中的发现,引导他们通过跟帖、回复等方式鼓励其他同学进行适时补充,帮助他们主动调整学习策略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反思自己的任务探学过程,归纳提炼富有价值的经验,帮助他们深化感知体验。
三、设计展学链接,帮助在线传输共享
总结反思应该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必备技能和素养,也是积淀丰富文化知识的使然。利用平台搭建多元展示的平台,能使得他们在主动融入和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更能激活学习激情与潜能。
在教学指导中,引导学生认知梳理学习感知知识结构体系,围绕背景拓展、主题延伸、学法畅谈等方面,设计一定的互动交流平台,建议学生利用平台主动表达自己的学习认知观点,帮助他们在不断丰富认知思维情感基础上加深理解。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就自己的认知感悟拓展延伸,引导其他同学跟进回答,让他们在畅谈中展现自己的精彩。
教师定对学生信息内容予以查看,多给他们指导和点拨,让他们在备受肯定和认可的过程中不断拓宽思路方法,增强感知体验。学生通过主动展学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更能够使得他们的理解和表达有深度和广度,更利于他们集思广益。
综前所述,PAD平板运用是方便教学,是“e学习”的升华,体现了人机对话和在线沟通的优势,使得学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接受来自课堂的“你”。PAD平板运用好似双刃剑,正确引导则能精彩不断,反之则会贻害不浅,创设新鲜的素材,鼓励多元传输和沟通,更能让学生爱上英语。
【参考文献】
1.在课前、课中、课后的重要作用
微课用在课前,可以结合学习任务单实现导学功能,即帮助学生预习重点、难点和需要事先学习的内容(例如回顾先前知识,唤醒已有经验,介绍背景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等)。
用在课中,用于课堂教学时,要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微课要重点解决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费时费力或无法展示的教学内容。
用在课后,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达到:复习、巩固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扩展学习、迁移应用,引出后续学习内容。
2.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开展基于微课的网络研修将成为提升网络时代教师信息化教学与教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微课将成为适应网络时代“教、学、研、专业发展”四位一体的新技术和教育资源建设的新趋势。
在说课中应用。微课可以帮助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这一核心能力;在评课中应用。微课可以提升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
在分享、交流中应用,微课应包含:微视频,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及其源文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
3.微课的优点
每个老师都可以参与设计制作;微课舍弃了教师形象、学生形象和教室环境等信息,只留下经过微型化、情境化后和可视化处理过的精华内容;微课使师生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而无需担心无关信息的干扰。
4.微课的价值和贡献
短时间内高质量地传递出精华内容;引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从一个问题/回答能引发学生延伸想到另一个问题/回答。
二、存在的问题
问题1:选题不当
选题太大,没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选取显性知识或教学活动的组织。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学生学不到什么实质性内容。
问题2:将微课等同于课堂实录
教师出镜、出声过多,分散学习者注意力,影响了学习效果。
问题3:知识密度高,忽视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注重高密度地呈现知识,忽视通过在微课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提出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使学习者只停留在知晓的肤浅层面。
问题4:过分追求可视化、动态化和趣味性
将学习者的注意力从内容上转移到呈现形式上,不仅偏离了学习目标,而且容易养成思维惰性、满足于短暂视觉和心理愉悦的不良学习习惯。
问题5:视频拍摄和制作有技术缺陷
视频不够清晰,缺少后期制作,例如没有进行必要的裁剪、添加字幕、特效,音画不同步,视听不一致;噪音大。
好的微课只有一个标准,就是问题解决,即解决学习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给出以下建议。
三、设计微课的建议
建议1:提升对微课的认识水平
微课创作者应首先全面了解微课的时代背景、现实需求、核心本质、教育价值、应用领域、优势短板和发展趋势;然后再熟悉微课的设计原则、创作方法和制作技术。
建议2:观摩、借鉴优秀微课作品
从微课选题、创意、设计理念、内容呈现、制作技术等方面分析、借鉴全国性微课大赛的获奖优秀作品,学习其优点;
同时通过剖析设计欠佳的微课作品避免走入误区;通过对比分析建构自己对微课的独特理解和设计思路。
建议3:做好整体设计
从某个专题或某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出发,选取其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设计和制作系列紧密联系的微课程。系列中的每个微课既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
建议4:遵循梅瑞尔的首要教学原理
首先创设学习情境,承接先前知识,唤醒先前经验;接着解决重难点;最后引出后续知识点。将先前知识和后续知识串联,架设起联结学习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巧妙设计系列问题进行层层引导,触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
建议5:以提升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
不要过度可视化、动态化和趣味化,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具体抽象结合,在恰当的情境、情绪和节奏当中,使学习者集中精力观看、体会和思考所呈现的内容,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建议6:根据需要确定教师是否出镜和出声
数字故事类微课旨在让学习者在优美的轻音乐中细细品味内容展开思考,这类微课教师不宜出镜和出声。
需要教师运用丰富的形体语言、师生互动、角色扮演辅助的教师特别富有亲和力、感染力和气场,这时教师出镜和出声,可收到特殊的教学效果。教师头像可以在片头片尾出现。
建议7:提升拍摄水准,加强后期处理
对于教师出镜、师生互动和场景切换较多的微课视频,建议由专业人员拍摄。拍摄后应该进行后期处理,包括裁剪、添加字幕和特效、使音画同步、增强视听一致性。
建议8:鼓励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
对微课不要模式化,不要求全。始终突出教学第一、效果第一和有效传递原则,而不是技术第一、“先进”理念第一原则。
建议9:强调“简、图、比、美”原则
简――简洁,突出重点、难点、易错点;
图――多用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字少而精;
比――通过字体、大小、颜色、明暗和案例对比,以突出教学重点;
美――追求美感、韵味、想象力,让人过目难忘。
四、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1.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理念、原则和策略
(1)学后立即测验
对每个微课,学完后马上安排测验。不得满分,不能看下一节课。
(2)提供线上提问
每个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挂到网上去,平台要给出问题答案;
答案不是老师给的, 而是同时学这个微课的学生给的。
(3)鼓励学习者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对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学习者要给以奖励;对问的最好的问题,回答最精彩的问题要多加分,按照积分多少置顶排序。24小时滚动,鼓励学习者不断地探讨新问题,不断回答新问题。
(4)对有条件的学科要支持学生动手实验数学实验室; 英语作文批改();仿真实验室
2.微课的评价
(1)聚焦
一个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供学生自主学习时,必须要教师讲述才能理解的内容,是学习的重点、或者难点、易错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理解的内容,不需要制作微课。
(2)简明
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最佳黄金时段,简明扼要地概述知识点,点拨难点,突出注意点。使用规范学术用语,语言文字表述清晰、有条理,易于学生理解;画面合理布局,成像清晰,无质量缺陷。
(3)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针对不同的主题,选取合适的一种或者多种技术方法,呈现方式富有创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流畅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
(4)创新
本文认为网络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是当前制约远程学习者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我国目前网络教育学院开发和使用的网络课程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对象,结合对“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第一、二期的部分网络课程以及部分网络教育学院自行制作使用的一些网络课程的调查分析,对网络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反思,同时提出了远程教育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应用等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
从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试点现代远程教育至今,全国已有67所普通高等院校建立了网络教育学院。随着网络教育试点实践的实施,对我国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制约远程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便是课程问题。调查显示,现有的网络课程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适应网络学习者的需求;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网络课程始终处于非主流的辅助地位。本研究试图对我国当前网络课程的现状作一调查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网络课程之角度对远程开放学习做一反思。
本课题调查与分析的对象,涵盖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第一、二期的部分网络课程以及部分网院自行制作使用的一些网络课程;涉及网院的母体学校包括,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学科包括理论力学、日语初级教程、刑事诉讼法学、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脑广告设计与制作、机械原理、针灸学、财政学、画法几何和工程制图、动物生物化学等等。
一、对网络课程进行分析后的总体评价
课题组在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课程的总体评价如下:
1.几乎所有的网络课程都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解”、“演示”环节,不同院校不同学科各展所长,如流媒体视频、文本、Flas等,更有使用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以尽可能将课程知识讲全、讲细、讲系统,且大部分教学内容皆按印刷课本章节顺序编排。
2.网页的设计在布局、风格、色彩、链接、超文本等诸方面已相当专业化,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
3.学科特点非常突出。不同学科在栏目设计、技术实现,及内容安排上皆能发挥学科所长、突出学科优势、符合学科特点。比如,语言学科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听、读训练和情景对话;工科则利用各种图片、虚拟现实技术、Flas等演示与讲解原理与过程;其他学科如法学的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的角色扮演;医学的各种病理图片、体内器官动画,药剂配方图表等。
4.常用的几种教学方式归纳如下:
文字+图片+表格
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多以Flash为主)
文字+图片+表格+视频(流媒体、其它格式)
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十教师的电子讲稿(PPT)
5.网络课程基本栏目包括:导航、课程介绍、课程教学、练习。
6.基本上都注意到了综合使用多种媒体,有的教学信息的表达更活泼、更有效。
7.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其一,从整体上讲,这些网络课程共同存在着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其二,相当一部分网络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呈现仍以大量的文字阅读为主,个别的仍存在着文字教材搬家的现象。其三,缺乏研究性学习的环节。其四,缺乏协作学习的设计,及组织与实施的指导和建议。
二、具体指标项的分析
1.关于导航
导航应该包括软件使用导航和课程内容导航。在被调查的网络课程中,基本上都能提供不同程度的课程内容导航,而提供软件使用联机帮助系统的有60%,其中只有33%的课程提供了较为系统、完整、规范的软件使用联机帮助系统。有53%的课程使用了路径导航。
我们认为,导航并不是越细越好,对于界面设计清晰、层次结构简洁的网络课程,用户无需花很大功夫就能够熟悉和掌握。导航应简洁明了,但必要的导航是不可或缺的。
2.关于教学/学习目标
调查显示,67%的课程有明确的教学/学习目标陈述,而只有13%的课程对目标做了细化,清晰地告知学生各章的目标层次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而设置的)。
学生借助网络课程的学习是一种高度自主化的学习。在远程学习中,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是分离的,而网络课程作为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应该承担起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许多角色与任务。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环节在网络课程中应该通过相关栏目体现出来。远程学习者面对一门全新的课程时,对于教学/学习目标的了解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远程学习者不但要清楚整个课程的总体目标,而且也要明晰各章节,各知识点,各阶段的学习目标。依据桑新民教授提出的学习目标层次化、阶段化、可视化原则,我们认为,网络课程目标的设置应该实现从课程目标向学生学习目标的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化:即,从共性目标转化为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符合学习者个性特征的高效个性化学习目标;从教师制定的抽象课程目标转变为师生共同制定的,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检测的学习目标;由单一目标向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目标的转化——一门网络课程不但要有教师统一制定的课程目标,还要有小组的学习目标及个人的学习目标。总之,要注重学习者目标意识的培养,努力培养学习者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计划的意识和能力。
3.关于教学对象和学科起点知识、技能的要求与说明调查显示,有47%的网络课程对课程的教学对象给予了明确的说明,40%的网络课程对学科起点知识、技能的要求也给予了说明。
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它的学习者的开放性。如果远程教育发展到准许学生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能自主、自由地选择课程的话,那么作为一门网络课程适合什么样的学习者来学,须具备什么样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才能够学,这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且又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了。
4.关于课程的教学/学习安排与建议调查显示,有60%的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此项信息。
远程开放学习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决定了借助于网络课程的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灵活的学习时空,个性化的学习安排和计划
(建议),对远程学习者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参考,但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们是学习者个人学习安排和计划的依据与指南,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把握与安排的前提。
5.关于学习指导与建议调查显示,有67%的课程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学习指导与建议,而仅有27%的课程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学习指导与建议。
对于绝大多数的网络生来说,他们并不是现行教育体制中的优秀者,他们在中等教育阶段获得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并没有为进入远程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可以说,他们是因为无法进入传统高等院校校园进行学习而求其次才选择网络教育学院的。因此远程学习中的学习指导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它是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远程开放学习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学习,它的学习方式、方法、策略是有其自身特点的,对远程学习者的要求不仅高且还特殊;而现阶段的远程学习者基本上都是传统课堂学习中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学习方式方法基本上是适应于面对面教师讲授的,是基于传统的校园文化、教室文化的。对于远程学习这种方式,大多数的学习者一开始会很不适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感到盲目与茫然,感到孤立无援,因此迫切需要他人的帮助与指导。
6.关于网上学习资源调查显示,有73%的网络课程设立了网上学习资源的栏目,但内容的设计差别甚大:有的只是简单地列出了网址,没有任何介绍;有的进行了分类,且每一类中都给出了相关的网站;有的还为学习者提供了相关专业的搜索引擎。
7。关于形成性练习(测验)
调查发现,除了一门课程外,几乎所有课程都设置了练习/测验栏目,但其设计与实现却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只是将书上练习变成网页形式,并附上简短的答案;有的以思考题形式提出,没有提供答案;有的自带题库,可以自动生成各类题目;还有的有栏目,却无内容(其将该项功能留给了平台)。
8.关于流媒体视频的运用调查发现,有33%的课程使用了流媒体视频,但主要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解,也有对实验及操作过程的演示。
9.关于课程评价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没有关于课程评价的说明与介绍(只有一门课程在导航中列出了“教师评价”、“评价教师”的栏目标题,但内容却是空的)。
作为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也应该包含泰勒原理中的四要素,即目标、内容、策略(活动、媒体、资源等)和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的趋势体现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如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者的自我评价、形成性评价、学习者的成就性评价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评价。当前,我国大部分网院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仍依赖于传统的集中式的一次性书面考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网络课程可能只是传统方式的补充或可选择项。大多数的网院都通过光盘、教学点(学习中心)的集中听课、面授辅导、印刷材料等方式进行教学。然而,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使评价方式多元化、过程化、民主化,则是我们亟待探索、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0.关于协作学习的设计调查显示,所有的网络课程基本上没有协作学习的设计。
网络的最大优势之一在于交流和沟通。对于协作学习的关注,目前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大多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和论述阶段。网上的协作学习如何设计与实现?协作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是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还是属于平台的功能?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1.关于网络课程学习中的交互
调查显示,大多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者并不清楚远程学习中的交互如何操作与实施,哪类交互是网络课程本身能够实现的?哪类交互则需借助平台的功能?
据美国远程教育学者穆尔的观点,远程学习中的交互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Moor,1989)。网络课程中的三类交互如何设计与实现?我们认为,网络课程中的交互设计应侧重于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需要借助远程教学平台得以实现。
三、困惑与反思
在对网络课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引发了笔者的诸多困惑与反思:
1.网络课程是一种什么类型的课程型态?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课程理念?追寻媒体用于教学的历史,曾经出现过“广播课程”、“电视课程”等说法,今天的“网络课程”,是否可以看作是它们的延续?是否有质的不同?从教材到课程,从课件到课程,其根本区别在哪里?今天我们在国内见到的所谓网络课程,从本质上讲是属于“网络课程”还是属于“网络教材”?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是否还会出现新的“媒体+课程”的组合?
2.在对网络课程进行界定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参见(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认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对于“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学者认为其“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笔者基本上同意这种解释与界定。但在对网络课程进行设计、开发与分析评价时,对于网络课程与教学平台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上我们仍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新世纪网络
程建设工程立项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通知》中指出,“要充分利用教学支撑平台已提供的功能,实现与教学平台的挂接”。由于目前国内缺乏比较成熟的教学支撑平台,因此如何做到网络课程开发时既基于平台,同时又独立于平台,这是我们在开发和制作网络课程时感到比较困惑的问题。
——网络课程与教学平台各自的功能是什么?二者之间的功能如何互补?哪些是平台支持的功能?哪些是网络课程应有的功能?特别是涉及到交互、协作、答疑、讨论、测试、搜索等功能时,网络课程在开发与设计时如何与教学平台配合?
我们认为,在依托教学平台有效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课程的责任教师根据学习者的特点与课程教学要求,并结合教学平台对教学和学习活动进行进一步的设计与开发,这样才能对远程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
同时,我们建议在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时,将其分为核心模块与扩展模块。扩展模块依托于课程实施过程中责任教师对网络课程的扩展与创造性实践,特别是在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测验、实践操作等环节,一门网络课程的完善和成熟是需要经过长时期的教学实践的。
3.网络课程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吗?或者说是否有必要成为主要的方式?它可以是唯一的方式吗?如何解决某些特定课程中实验与实践操作的环节?
4.网络学习适用于所有的内容与学科吗?什么学科、什么教学内容适合网络教学?反之,什么又不适合网络教学?
5.当网络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时,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试验研究阶段性总结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1(11)
[2]丁兴富.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J].中国远程教育2001(2)
[3]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200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