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的历史条件

新的历史条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的历史条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的历史条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经济发展 社区老年卫生服务 家庭病房

中图分类号:C 913 文献标识码:A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的趋势。简言之,就是老龄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据河北省唐山市老龄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唐山60岁以上老人已达106万,其中60―70岁人口数55万,70―80岁人口为37万人,80岁以上人口数量为13万余人,达到百岁及以上的老人共有169名。“唐山市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全省是最高的,全省的平均水平是11%,唐山达到了13%。”据老龄办工作人员分析,百岁老人越来越多的原因在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持续改善、营养和疾病得到加强和有效控制。由于受城镇化趋势和人口迁移因素的影响,据测算,到2020年前唐山市的市域规划人口将达到750万人,城镇人口为51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68%。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将来要迁移到唐山市内的人口绝对数量和相κ量都不少,从而影响了唐山市的人口构成结构,也提示出人口老龄化问题未来在唐山市会非常突出。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口老龄化正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人们抚养的重点将由少儿人口转向老年人口,这就意味着社会保障的负担越来越重,需要国家积极稳妥的解决好社会保障问题。另外,中国的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为主的,但这种养老方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在发生着变化。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下,养老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或家庭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养老必须由社会、家庭、社区、个人多支桩来共同支撑[1-2]。

一般来说,养老主要是为老人提供经济、日常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我国目前存在着三种主要养老方式: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但是这三种养老方式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一、家庭养老逐渐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照顾老年人被看作是家庭首要和最基本的责任。家庭成员是给予老年人身体的、心理的、情感的、社会的和经济方面支持的主要来源。但是从近年来看,中国传统“养儿防老”的理念受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挑战,“4-2-1”“4-2-2”家庭结构的出现大大加重了处于经济和情感核心地位的年轻人的负担,更不利于他们在快节奏的社会中追求自己的事业。而现代化建设提供给了年轻人太多的机会,很多年轻人外出追求事业和自由,致使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出现,这样的家庭中的老年人是非常脆弱的人群[3] ,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养老。

二、疾病谱的变化和慢性病的高发使自我养老方式受到重创

人口的老龄化使疾病谱发生着变化,据统计,我国老年人死因的前四位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心脏病。另外,循环系统疾病、糖尿病、老年性痴呆也在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调查显示,大约80%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且年龄越大,患慢性病的可能性就越大,累积的慢性病就越多,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就越高,这使得他们比健康人更脆弱,所以他们对日常活动支持的依赖性就更高。

三、社会养老问题重重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虽已施行,但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仍存在不合理因素,一方面,城市拥有80%的医疗服务资源,高新医疗设备和优秀医护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薄弱;另一方面,医学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不愿去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由此导致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大医院收治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受到严峻挑战,而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又使老年人口对医疗和护理的需求成倍增长,这对我国社会保障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此,我们提出,要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特别是加强社区老年卫生服务工作。要积极拓展老年社区卫生服务内涵,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的基层卫生服务,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卫生保健体系,加强社区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研究,大力发展为社区老年人服务的家庭病房,开展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

在现实条件下,社区卫生服务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从患者角度看,社区卫生服务可在家中进行,既能满足个体需求,又不会切断病人与家人的密切接触。医护人员在给病人对症治疗的同时,还可以向患者及家属宣教疾病的相关知识,鼓励病人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使病人保持稳定的情绪和乐观的心态。从社会角度来说,社区卫生服务肩负着为群众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的重任,使传统的被动式“坐堂行医”变为主动性的“上门服务”。它包括建立家庭档案、家庭健康教育、家庭慢性疾病管理、家庭出诊、家庭治疗、家庭康复、家庭护理和家庭病房等多项内容,既是建立实现全民医疗保障的国家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社会健康水准的基本医疗措施。

家庭病房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由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在家中或社区提供的医疗保障服务,通过服务使患者能维持较高的生活自主性和生命质量[4]。

家庭病房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慢性病的高发使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大大减弱,过早的退休和寿命的增加,更加限制了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退休金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医疗花费甚至更高的通货膨胀,农村的老年人甚至没有养老金[5],而家庭病房服务方便快捷,费用也低,适合老年人的经济情况。

家庭病房有利于改变旧有的卫生服务模式。新的卫生服务模式要求实现4个扩大: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医院服务扩大到社区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通过家庭病房,全科医生能从社会、心理和生物学方面调动人们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可以说家庭病房为实现4个扩大提供了契机,促进的卫生模式的改变。

唐山是一个经济发达的中等城市,唐山市60岁以上的老龄人现阶段大约106万,对家庭病房的需求日渐增多,依靠大的医院和没有形成规模的社区卫生机构,并不能满足人们对医疗保障机构的需求。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需要有规模的社区卫生机构以及家庭病房。

但是,家庭病房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社区医护人员在掌握家庭治疗指征和范围、提供家庭治疗的工作流程、工作规范、消毒隔离、医疗垃圾的处理等方面比较混乱,没有可用的标准;社区卫生机构的硬件设施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家庭病房的信任度;从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人员不足,仅能胜任简单的卫生服务项目,对于一些特殊的治疗和健康项目无能为力;社区卫生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了服务行为的不规范,影响了服务质量;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家庭病房的发展,缺乏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减低了家庭病房抵御风险的能力;社会对社区卫生服务和家庭病房的认知度不高,产生不满意和不信任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尤其是家庭病房的发展。

在唐山市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充分发挥唐山市的经济优势,重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发展家庭病房,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政策上加强监督和引导,严格家庭病房机构的准入制度。必须是卫生行政部门或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的具备相应资格的卫生服务机构,硬件设备要能应对一般疾病以及意外情况;从业人员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具有执业资质,有一定的全科临床经验,有良好医德作风,最好还要通晓心理治学、社会学、流行病学、行为医学、健康教育等知识。

第二,强化对家庭病房的监控。作为社区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有关部门对家庭病房要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包括从业人员的资格、资历、设备的投入以及使用情况、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收费标准、会诊以及转诊的监控等,使家庭病房真正成为基层卫生服务区的重要棋子。

第三,在政府指导下,医疗保险制度向家庭病房倾斜。积极发展多层次的医疗保健系统,如农村医疗合作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大额互助医疗保险以及社会救助等。尽最大可能的出台各项惠民政策,取得医患双方的双赢。

第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自身建设。除了强化政策的支持,从业人员紧跟医学技术的发展,进行定期培训,以过硬的技术服务患者。另外,加强硬件设备,及时的添置必要的医疗设备,并对于先进典型广泛宣传,提高社会对家庭病房的认知度。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给唐山市社区卫生服务带来挑战和机遇,这就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的同时,加大社务卫生服务宣传,提高认知度;提高社区卫生人员的自身素质,真正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继平.社区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 23.

[2] 于瑞英,杜慧敏,杨晓蓉.城市社区居民护理服务需求调查分析及研究[J].现代护理,2006,12(24):2349.

[3] 吴学明.宁国市全面实施l生综合改革的做法和成效[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2 22(8):12.

新的历史条件范文第2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观念的解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同时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为高中历史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由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出发,从历史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提升、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及创新教学手段等方面展开分析,进而创新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

在新形势下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课堂教学应当精益求精,其教学方法需具备灵活机动的特点,可通过合理开发并规划历史课程内容,进而满足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保障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工作得以高效的实施。

一、树立全新的高中历史教学观念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绝大数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历史教学仅仅是为学生讲授历史基本概念和知识,因而教学方法一直得不到及时的优化,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效果不佳。进入新世纪,我国实施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念。首先,历史教师本身应当具备创新意识,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的主要脉络,进而更加轻松地驾驭高中历史教材。关于教师角色定位问题,应当改变教学观念,完成身份转换,进而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宽容的关系,为学生创造积极开放的历史课堂环境。其次,历史教师应当具有历史学科教研能力。历史教材经过数次优化,部分观点也有所完善。在历史学科分析研究中有着史无定论的说法,所以历史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应当勇于质疑教材中的某些观点,通过全方位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和研究历史,进而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研究中,提升学生的兴趣。

二、构建科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教师在历史课堂中的提问应当科学合理,以便对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指引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的探索,进而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提高其创新思维和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授课中可以通过问题式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当创设公平民主的课堂氛围,为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历史授课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进而让学生大胆地发表其自身的意见。如在评价康熙这一章节中,对于学生积极评价康熙的行为予以肯定,并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开展课堂讨论,通过民主的历史课堂教学点燃学生历史思维的火花。其次,教师应当科学地提出历史问题,大多数历史教材中的事件的概括性极强,因为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对于这些概括性极强的事件的理解仅仅依靠重复的记忆,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历史事件本质的。如在俄国1861年改革的讲授中,为了让学生可以明确改革背景、意义和目的,教师可以提出相关具有建设性的问题,然后通过这些问题来加深学生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突破历史教材的限制,让学生站在发展的、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历史问题和事件。

三、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相关建议

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工作时,可以由引入野史逸事、注重方法以及强调研究这三方面入手:

1.引入野史逸事,创新教学资源。高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史事方面知识较多,历史教师在授课中如果照本宣科,会导致历史课堂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实际历史授课中可以将历史知识与演义、小说、野史等结合在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学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举措这一章节时,可结合电视剧《汉武大帝》展开历史教学,以便历史课堂授课故事化。

2.梳理知识脉络,创新教学方法。高中历史授课所用的教材涉及的知识面极广,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构架清晰的知识体系,所以历史教师应当注重讲授方法,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架构清晰的历史知识体系。例如,在讲授新航路开辟影响这一章节时,历史教师应当向学生提问“新航路的意义?”之类的问题,指引学生将新航路对世界的影响汇总为新航路的意义和表现,这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就会深刻。

3.善于总结归纳,创新探究模式。在高中历史授课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展开探究式授课,针对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历史课题研究小组,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如针对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这一章节的授课,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继而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展开学习。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师在历史授课时应当有着宽大的胸怀,吸取其他学科的经验。随着时代的进步,全新的教学理论、原则、模式不断出现,历史教师也应当将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历史教学中。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完善和应用的,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时间的努力和不断的经验总结,进而为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姚婵.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都市家教,2013(05).

[2]黄增强.关于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几点思考[J].河南教育,2009(Z1).

新的历史条件范文第3篇

一、提高中职幼师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一)深入了解中职幼师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我们充分利用调查问卷、个别交谈、作品分析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中职幼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1.自信心不足,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幼师生在初中阶段一般挨批评较多,受表扬较少。总被认为是中考淘汰出局者,对自己缺乏信心。多数学生是带着怀疑和不解走入幼师的,导致部分学生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失去了应有的朝气和活力。

2.成就动机不强,有混日子心理。一部分学生对社会认识不够,看不清未来,没有人生的目标和理想。只想在幼师玩几年,“混”一张毕业文凭,习惯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缺乏进取心,缺乏学习理想和学习动机。

3.自我意识强,依赖心理严重。处于青春期的幼师学生总爱标榜自己的个性,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与此同时,因为父母长期对她们一切包办,不少学生的依赖心理严重,以致出现了不少学习生活方面不适应的心理问题。

4.易冲动偏激,缺少宽容心。幼师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有些学生容易冲动,容易走极端,表现出嫉妒和打击报复、逆反等心理,甚至表现出来某些冲动的越轨行为,导致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

5.存在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由于家庭原因、学校教育和不良性格等长期影响使个别学生身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逆反、厌学、逃学、考试舞弊、迷恋网络、早恋等不良行为问题。

(二)积极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1.让课堂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让班主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我们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通识教育,使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能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将班主任队伍打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2.利用各种活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维护和教育工作,让活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一是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指导他们学习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调整自己。比如针对对口升学学生的考前焦虑,开展“考前心理辅导讲座”;针对学生的厌学和自卑心理,开展增强信心、树立理想的心理辅导讲座;针对学生的不良情绪情感问题,我们开展“我的情绪我做主”活动,对学生进行情绪自我管理知识的培训;针对三年级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的心理辅导,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全面均衡发展。二是利用主题班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是中学生班级活动的常见形式,也是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活动的有效方式。我们指导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困扰和心理倾向来设计主题班会,倾听学生心声,为学生排解暂时的心理困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我校的主题班会模式受到上级部门和同行学校的好评,并在全市职业学校中进行观摩和推广。三是开设心理活动课,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入活动中,让学生从活动中参与——体验——反思——调适,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我们每月为学生安排两节心理活动课,精心挑选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学生上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和反思,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学校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活动课,比如“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浓妆淡沫谁相宜”“跌倒了,爬起来”“做时间的主人”“条条大路通罗马”等,都受到学生的喜爱。四是每学期组织学生心理小论文征文和评比活动、心理剧比赛或展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撰写反思、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故事欣赏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

3.利用活动基地,积极加强学生个体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利用信函和面谈及QQ等方式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为个别存在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咨询辅导,并与家长取得联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家校联手共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

4.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自卑心理、抑郁心理、嫉妒心理、厌学心理、早恋心理等不良心理的调适指导和训练。帮助他们适应了幼师学习的环境,克服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使他们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对待和异的交往。从而使他们逐渐摆脱了心理困扰,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二、探索研究的成果

(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得以提高

我们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启发教育,有三分之二的同学选择了就好业、找到理想的工作做为自己的近期成长目标;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成为对他们、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为自己的长远目标;三分之一的同学将自己的目标选择了对口升学,考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学生掌握了不良心理的调适方法,比如:渲泄法、转移法、转化法、自我解脱法、读书升华法、自我暗示法等等。部分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在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的帮助下健康成长。广大幼师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自信地走上了工作岗位。

(二)探索出适合我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和方法

通过我们的实践和研究,我们结合我校学生和学校的实际,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多种活动,对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受到上部门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新的历史条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商业经济;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知识型员工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在传统经济逐渐没落的今天,新商业经济模式已经形成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时代。而知识型员工实际上是指:具有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员工群体。他们显然已经成为支撑商业发展的基点,所以新商业经济条件下对知识员工的管理势必要形成科学的体系,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都要与时代相适应。

一、新商业经济条件下的知识型员工

1.新商业经济。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转型,传统经济也在逐步的变革和创新,这为新商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传统经济的转型和商业变革中,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中国新商业体系逐渐成型,并完善成了新的的商业经济发展模式,即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特征形成的,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自由化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经济的转型必然带来商业的变革;

第二,随着经济转型的成功,商业资源也在逐步转换;

第三,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商业应用技术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

第四,智力劳动取代体力劳动成为中国新商业经济条件的动力源泉。

总之,新商业经济就是在融合几种经济模式下,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商业资源为资本,以知识型员工为基础所形成的具有新思维、新模式的商业经济发展模式。

2.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即“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这是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首次提出的。在今天,结合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将知识型员工的定义加以扩充,即具有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员工群体,他们利用知识或信息进行工作,他们工作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工作本身。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素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上存在很多特点:

第一,具有与工作相适应的特长以及较高的个人素质。通常知识型员工大多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一定的专业技能,随之带来的影响就是知识型员工在求学的过程中能够拥有较高的视野,培养出较强的个人素质以及较广的知识面等。

第二,具有自我价值实现的强烈愿望。知识型员工在接收专业教育时会拥有较高的求知欲,到了工作当中,这种对于知识的求知欲就会转化成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第三,高度重视成就奖励和精神激励。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成就奖励和精神激励往往比物质奖励更为吸引他们。更因为其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他们更注重他人、社会以及企业对自身的评价,强烈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二、新商业经济条件下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

随着新商业经济的逐渐形成,新商业体系的逐步完整,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员工比例中所占成分越来越多,因此,企业务必结合商业经济的特征以及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1.人本管理。(1)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现代企业是新商业经济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平台往往被知识型员工视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平台,因此,企业在对知识型员工的培养和管理中,首先要提供一个平台,供知识型员工施展才华和实现自我价值。(2)充分授权,人尽其长。企业对于知识型员工依据其特长进行工作的委任,这是一般企业例行的方法,但是,这样的委任往往难以让员工产生归属感,甚至由于上下级安排或业务安排出现的差错,而使知识型员工产生有志难抒的感觉。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充分授权要建立起相应的组织结构:第一,对上要求管理者的充分信任以及放权自治;第二,对下要求赋予知识型员工领导权责;第三,要求扩大非上级干预的业务流程,由员工自行指定解决方案以及处理问题。

2.激励管理。激励管理的主旨在于激励型的薪酬体系的建立。企业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不仅是吸引和留住知识型人才的保障,也是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基础。合理的薪酬体系要包括内在和外在两部分。外在薪酬体系包含的主要是给知识型员工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型价值体系。例如:基本工资、奖金、股票期权、认股权、人身保险、医疗保险等。内在的薪酬体系主要是指非货币性的各类激励因素体系。例如:工作满意度、提升工作环境的质量、个人表彰等。外部和内部的薪酬体系必须相互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薪酬体系,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留住人才。

3.培养管理。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层说,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是使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与源泉。在新商业经济时代,对于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是企业吸引员工和留住员工的重要条件。因此,企业应当将培训贯穿于知识型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使员工的理念和工作方式不断更新,达到和企业发展状况、时展特征相适应的同步阶段,这样不仅会为企业留住人才,还会为企业形成稳定的人力资源。

总之,随着时展,新商业经济的到来,知识型人才已经成为时展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方针策略,教育兴企,对知识型人才培养和运用也是经济无限发展的动力。因此,新商业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要不断深入发展对知识型人才培养和管理,充分关注知识型员工的工作需求和情感需求,只有当知识型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对未来有期待感,才能实现企业和员工职业生涯的“双赢”。

三、结束语

近年来,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经济往来日渐频繁。各种理念不断冲击着国人的思维,新事物、新方式不断向传统经济发起挑战,为了顺应时代的特征,传统经济不得不面对改革和创新。而知识型人才正是这种局势下,在新形成的商业经济条件下,企业得以发展的资本。因此,在对于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上要求注重“以人为本”、“奖励机制”和“培训发展”等模式的建立。企业和知识型员工在新商业经济条件下,互利共勉,才能够实现彼此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关培兰,李晗.新商业经济条件下的知识员工管理[N].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新的历史条件范文第5篇

首先就知识经济的基本概述进行了简要介绍,接着分析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于此,提出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途径。旨在通过于此,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

知识经济;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策略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下,知识和科技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对于促进社会和人类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管理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企业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进行不断的管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始终保持不竭的发展动力,助力企业得到最大化的利润。

一、知识经济的基本概述

知识经济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才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和信息的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与传统经济最大的区别。传统经济下,劳动力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其所占据的作用逐年下降[1]。同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于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却又变得非常的急迫。此外,与传统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更加依赖于对于信息和科技。其早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之一。目前,知识经济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主要特征。首先,知识经济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换句话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和企业进步的源动力之一。通过创新,企业和社会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其次,知识经济还需要很强的信息性作为基本支撑。借助信息的力量,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共享,社会的生产效率提升的非常快速。最后,知识经济还有一个明显的时代特征即为其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人们对于很多资源的利用都是过度的、无节制的,这很明显是与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下,科技和技术被充分的利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分配。这些都是社会宝贵的无形资源,是维持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元素之一。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1.管理理念陈旧,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实现管理创新,企业自身具备的管理理念十分重要。但是纵观我国目前的市场,大部分的企业在管理理念上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种不足或者说是缺陷体现在很多方面,企业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经营方式等等都有很多的体现。而这些落后陈旧思想正是制约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绊脚石”。

2.企业的改革创新不彻底根据笔者的调研,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的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并开始着手进行着一系列的改革。但是,与知识经济时展的速度相比,这样的改革明显是欠缺力度的。现代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下站稳脚跟,不断实现自己的持续发展,就必须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痛下决心,进行深刻的、具有变革意义的改革。只有真正触碰到利益层面的改革才是有效、彻底的。也只有这样的改革才能让企业更加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

3.企业的创新能力存在欠缺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但是,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未真正认识到创新带给企业的效益,甚至不少企业对于创新更是表现出一种嗤之以鼻的态度[2]。这样很显然是限制企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保持持续的发展和进步的。同时,有的企业上层管理者目光短浅,只看重眼前利益,不愿意为创新“买单”,短期来看,这好像对于企业的影响是不大的,但是长远来看,这样的企业势必会在知识经济的洪流中丧失竞争力,逐渐迷失自己的方向。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途径

1.管理理念上的创新任何一个企业都有一个适合其生存和发展的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导航仪和风向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确的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基本前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应该被作为最为关键的管理理念要素。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将借助知识的力量实现企业更好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同时,人性化的管理也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遵循的管理理念。在企业中,应该形成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企业还必须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注重员工的知识化积累,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的资源得到有效共享,也才能让知识最终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3]。

2.管理制度上的创新知识经济条件下,要想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创新,企业进行管理制度上的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必须以市场为方向,任何创新制度的制定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否则终将会沦为一纸空文。其次,企业还必须在适当的时机下进行内部的管理创新,不断深化改革,以达到最终实现由内而外完成制度创新的最终目标。最后,企业在进行管理制度创新的时候,必须为员工营造一个具有很强学习性的环境和氛围,让企业员工能够不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以此来适应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

3.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奖励创新管理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洪流中始终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就必须动员全体员工的力量,群策群力。对于一些员工的创新工作方式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激励。这种激励机制的建立能够广泛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企业内外都始终保持一个高度的团结感,并愿意为企业的创新管理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管理创新是一个企业能够获得长远发展的关键点之一。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创新自己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效益始终维持在最佳状态下。

参考文献

[1]李秋慧.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创新[J].知识经济,2010(,3):96-97.

[2]张振民.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途径探析[J].中国商贸,2015(,9):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