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历史技巧

高考历史技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历史技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考历史技巧

高考历史技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课标;复习;技巧

从这两年的新课标卷历史学科的材料题上看,出题者试图在考察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着重考察了学生通过读图、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语言组织和书面表达能力。与2010年的材料题相比,2011年试卷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将原分值为37分的材料题拆分为两道题,而新增加的论证探讨开放性试题将更加考察考生的实践能力。本文将结合2011年高考真题来论述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技巧

一、注意审清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根据问题种类选择解题思路

审题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首先,将问题的关键词用笔做好标记,以便在读材料时能准确定位答案。其次,看清题目最前面的限定语,如是“根据材料”则只需在材料中寻找答案,经过提炼转化即成标准答案;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那么最终答案还需加上课本上的内容。最后,注意问题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问背景(条件、原因)、问内容(特点、特征、观点等)、描述事件或其过程、问意义(作用、影响)、和比较异同。实际上,中学采用的教材的编纂体例以及老师授课流程都采用这种基本模式,不难分辨。

二、根据材料后的问题对其进行解读,根据时间、空间、衔接词语、段落、分号等因素将材料分层,并用笔画出关键词语

如段落较长,则可能一至三句话为一层,段落很短就一两句话甚至一段就是一层。阅读材料时,除了厘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的解题切入点,还要特别注意用引号引用的词语或句子、数字、事物和现象的列举等,这些皆可能是解题的关键部分。

三、根据问题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运用已经学过的课本知识,将课本与材料紧密结合后进行组织答案

描述问题时一定要言简意赅、用词准确,将最想说的话写在前面,书写答案时要有序号、有段落。

四、解决论证探讨开放性试题时,要注意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贴近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如2011年41题要求书写历史小论文,需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建议用辩证法中的联系的观点看这道题,或者运用全球史观的历史理论方法,千万不要局限某些权威著作的观点,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后能用较丰富的史料来支撑自己主要观点即可。

以下是2011年新课标文综卷第40题第一问: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照“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管理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二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高考历史技巧范文第2篇

一、题型特点

程度型选择题的结构是几个备选项与题干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其备选项的内容一般不是完全错误的,而是含有合理的因素,解题时要区分“程度”之间的差异。

程度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了程度型的要求,如包含有“最”、“根本”、“全面”、“决定性”、“直接”等词语。

二是题干与备选项之间有内在联系,一般是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也有说明与被说明、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

该类型试题选项之间的迷惑性比较大,难度也比较大,该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归纳、分析、比较、概括、辨析能力,符合当今高考“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发展趋势。

二、解题技巧

此类题型的主要解题方法有:

1.排除法

即排除表述存在错误的选项、表述不够严密的选项和与题干不相符合或没有必然联系的选项。如(2001.四川。2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二战( )

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

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

解析:二战后美苏两分天下,排除A;一战后苏联建立,排除B;20世纪90年代以非洲纳米比亚的独立作为殖民统治终结的标志,排除C。故参考答案为D。

2.比较分析法

即分析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取对于题干来说更直接、更具体、更全面或更具根本性的选项。如(2012.四川。20)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在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对“平等”原则的落实。这种落实的一个典型表现是( )

A.高度认同政党政治

B.不惜牺牲部分自由以保障平等

C.定期召开三级会议

D.通过三权分立以确立制衡原则

解析:本题主要从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角度考察发过大革命的历程,1789年发过大革命爆发后,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由浅深入地打击了法国的封建制度;尤其是雅各宾派最为彻底,其革命恐怖政策(经济恐怖的限价法令,政治恐怖是颁行《嫌疑犯条例》),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资产阶级的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从而保证了“平等”原则的落实。ACD三项不能从体重材料中得到体现。

3.基本理论分析法

即(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如主观与客观、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发展的观点、共性与个性的原理进行分析,确定最佳选项。

(2)运用各种史观的基本理论,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等进行分析,确定最佳选项。如(2013.四川。11)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中国了”。他强调的是( )

A.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

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

C.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

D.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历史史观,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复杂性的比较,故排除A项;B、C两项的表述虽在题目中有所涉及,但不是谢和耐所强调的重点。谢和耐强调的重点应为“对(中国)的有效论述……必须(有)确切的时间与地点……不许……永恒不变”。故本题应选D项。

4.联系历史背景分析法

即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找出最佳选项。而错误选项,常有以下问题:范围过大,以偏概全,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如(2013年。四川。10)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

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

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

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英、法等国之所以投弃权票,是因为其当时仍占有殖民地,不愿意放弃在殖民地的利益。故第①项的表述符合题意;英、法等国之所以不敢投反对票,是因为其感受到了二战后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运动高涨所带来的压力。故第②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新的国际政治体制的特点为公正合理,与题目中“殖民地”的信息不符,故排除第③项;20世纪60年代的西欧逐渐走向联合,以摆脱美苏争霸的束缚和发展经济为重心。故第④项的表述与题意不符。本题应选B项。

三、复习应对

高考历史技巧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考历史试题 历史材料解析题 解题技巧

在众多的高考历史试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是一种主要题型,也是一种重要题型。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深入,这类试题更是增加了开放度和难度,分值越来越大,就连选择题也趋向于材料解析。如何做好这类试题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谈谈这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

1.阅读理解材料,提炼有关信息

我认为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以下步骤:第一,要认真分析所设问题,切忌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我们带着“问题信息”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就明确了应该回答哪些内容和在阅读材料时应该留意搜集哪些“问题信息”,而且这样做既省时又省力,特别是在高考时可以大大节省时间,这样有目的地阅读就“有的放矢”了。第二步,要详细阅读理解材料。阅读时要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因为这些文字往往能给考生带来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隐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考生可从中受到启发,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还要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的原文一般很长,试题中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次要的,两边所剩的肯定是非常重要的,里面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要注意阅读分析。

2.仔细分析材料,划分材料层次

读懂了所给材料,了解了材料的大意后,根据材料意思,总体把握,分层作答。先找到材料中和时间有关的信息,从而推断发生的年代,接着分析问题中的有关线索,从问题的各个方面找突破口。如果是多则材料,应先弄清各则材料之间是何关系,材料观点是否相同。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主题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教材有关知识进行有效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由于此类问题一般属“小切入―深分析”题型,如果不分清层次则难以深入分析,还可能导致答案要点不全面,得分较低。

3.审清试题意图,明确答题方向

审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审题抓关键词。反复读懂问题,明确时间和条件限定,找准问题的关键词。审清问题,有问有答,不问不答。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从而减少答题的盲目性,节省做题时间。(2)审问题要求,明确答案来源及答题的范围。答案来源有以下三种情况:其一,如果问题要求“根据材料回答”,则回答从材料中即可完整提炼,但不要原封不动地抄写材料,对材料进行提炼;其二,如果问题要求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则答案既要从材料,又要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进行提炼;其三,如果问题是“请回答”,则答案来源要进行分析比较总结综合得出。(3)审试题所赋分值。正规的考试一般每问后面都给出相应的分数,这其实就是给了考生一个提示,间接地告诉了考生应答的几个要点。分值多的,回答时要详尽一点;分值少的,回答时要简洁一点。但一般来讲,为了使答案更接近参考答案,组织的答案要点必须多一些,超出所赋分值。

4.回顾链接教材知识,注意课本内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解题时要注意:(1)找准材料和教材的关联点。材料解析题与教材一定是有所关联的,在读材料时必须时时想着教材内容和观点,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跟教材中的史实对照对比,从材料过渡到教材,使材料有限的信息转变为教材中完整的史实,这样涉及材料的有关内容就可以从教材里挖出来。(2)材料、教材要互相兼顾使用,切不可有所偏颇。要遵循材料解析题不脱离教材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不能不看材料,只大段大段引用课本关于该事件的叙述。许多材料解析题的问题要求明确,提出引用材料中文字论证、说明教材中的某一观点。

5.草拟答案,构思作答

审题之后要构思,拟提纲。这个步骤可在答题之前在脑子里形成初步轮廓,尽量在历史基本理论指导下,分析历史现象的本质,做到“史论结合”、“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并且注意“紧扣设问、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还要“分层作答”。文字表述要做到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序,词不达意。

同时,在书写上,务必注意格式的规范,在字迹清楚的基础上做到“四化”。

(1)答案提示化。写出答题的关键词,表明所答问题的指向。回答时,每一小问写清答什么问题,即答题提示语。其规范格式:

答:(1)社会背景:……

(2)目的:……

(3)影响:……

这样的答卷,不仅给阅卷老师以很大的方便,而且答题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2)答案段落化。把题目分若干层次,大题化小题,每层一个自然段,切忌一大段文字写下来,没有段落,一锅粥。

(3)答案要点化。答题时应该尽可能地使用规范语言和观点,史实要准确,要经过提炼概括,使所写答案严谨缜密,言简意赅,不要把教材内容全段照抄或任意发挥,空话废话连篇。

高考历史技巧范文第4篇

理综试题难度是逐渐增大,要根据自己平时的情况,采用不同策略,可以按顺序答题,也可按先易后难顺序答题,但原则之一是在实战中,要用有限时间,做对会做的题,得到更多的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理综答题顺序及考试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高考理综答题顺序1.按照试卷题目的顺序从头做到尾

优点:可以避免丢题,漏题,节约时间

缺点:有时遇到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难题时常常由于忘情投入,直等到发现身陷泥潭,已经进退两难,已经耽误了大量宝贵时间,使后面许多能拿分的中、低档题都没有时间做。

如果遇到一个题目,思考了3—5分钟仍然理不清解题的思路时,应视为难题可暂时放弃,即使这个题目的分值再高,也要忍痛割爱。千万不要因为捡了芝麻丢个西瓜,因小失大。

2.先易后难,从容解答

每科试题一般都是先易后难,若遇到难题,可以暂时跳过去,先做后面学科的容易题——等做完各科相对容易得分题以后,再回过头来做前面的难题。

做题原则:能拿到手的的分就先拿住——手中有分,心中不慌,然后再回头做难题,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得分少些不遗憾,得分多你就赚了!

3.先做自己的优势科目,再做其他科目

先做优势学科,既可以先拿到比较有把握的分数,做题时做出一个好的心态,又可以为非优势学科留有充分的时间。避免一开始就遇到难题使心情郁闷,使头脑发蒙的现象。

总之,对于多数考生来讲,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比较高的分数,就要学会主动地暂时放弃,暂时放弃费时费力的难题,腾出更多的时间做容易题,拿到更多的分数——古人田忌赛马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做题顺序的选择,因人而异。在平时训练中要尽早选定并稳定一种方法。

二.理综答题技巧有哪些冷静沉着

每临大事,必有静气;静则神明,疑难冰释;积极准备,坦然面对;最佳发挥,舍我其谁?!

审清题目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审题失误,全盘皆输。考生在高考中因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审题失误所占的比例最大。这种失分不是智力或能力达不到,而是审题不细造成的。比如全国理综试卷(ⅱ)第23题(物理内容)是研究着陆器的平抛运动,题中明确告诉“到达最高点高度为h,速度方向是水平的”,但是有的考生却没有注意到这么明确的条件,将着陆器看成由高度为h的地方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一个比较简单的16分大题,结果一分未得或只得几分。

往年有监考老师反映,个别考生接到试卷后匆忙解答,做到一半甚至完成时才发现看错了题目,只好涂掉,重新再做一次,欲速则不达。因此,在答题时,必须将已知条件、求解要求等全部内容逐字看清楚,方可作答,对有的似曾相识的题目,更不能马虎大意,不能凭想当然解题。一般来说,对于较简单或一般难度的试题应阅读两遍;对于题干较长、信息量较大的综合试题,审题应分3步:第一步,先粗读,大脑对题中所述内容有一个大体轮廓。

第二遍细读,弄清题中的已知、未知、设问等,大脑建立一幅较为清晰的情景。第三遍选读,排除题目中的干扰条件,挖掘出隐含条件,找出各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遇到似曾相识的“熟题”,先不要急于下笔,这类题往往有陷阱,比如题设条件发生变化等,再看一遍,确认后再下笔。阅读时最好用钢笔点着逐字读,这样不会遗漏有用信息。虽然慢了些,但“磨刀不误砍柴功”,只要路没走错,就有可能到达目的地。

先易后难

答题时,首先做那些自己有把握做对的题目,做题时集中精力,先将这部分肯定能得分的题目拿下来。然后再做那些基本能做但无十分把握的题目,做这部分题考生要定下心来,认真仔细地去做。对个别难题要放到后面去做,不要因为做一道题而耽误了整个答题时间,影响到全局。在前两类题目都完成的情况下,考生即使不能全部做出难题也要争取做出几步,尽可能多取得一点儿分数。

争分夺秒

答题要在准确的基础上求快,高考试题的特点是题量大,难度也较大,因此,看准题目后,要力求解答问题准确无误,不仅要做到思路对,方法对,还要做到每一步推导计算准确,格式要规范。如果时间来不及,考生可以适当放弃不会做的题目,把精力放在会做的题目上,争取多得分。要常看钟表,调整答题速度,要在阅卷者能看清的基础上,尽量加快写字速度,给自己节约出更多的检查时间。

规范答题

考生解题不规范是参与高考理综评卷的老师时常议论的一个话题。这种失分不是“不会做”,而是“做不好”。具体表现为:文字表达不严谨,化学、生物专业术语不规范,解题步骤不完整,逻辑推理不严密,计算结果不准确,书写太草,涂抹太多,卷面太脏等。理科综合卷计算题要求很明确,必须写出必要的文字表述和重要的过程,但不少考生满纸都是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很难见到汉语表述,怎么能得到高分呢?考生在考前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参考高考理科综合标准答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敢于舍弃

在高考中,考试过程可能会碰到一两个难题,这属于正常现象。考生首先要减少对难题的恐惧心理,从而增加解题的信心,然后弄清题目的含义和要求,找出已知条件与所问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求解的步骤,进行解题。对于较难的综合题目,要设法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确实不会勇敢舍去,决不浪费时间。

全面检查考过即“放”

对每一道题都要认真检查,对简单的题和得分较低的题千万不能忽视。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要先检查得分高的题。无论对自己的作答多么有把握,都不要提前交卷,不能有攀比提前交卷的心理。当然,也没有必要看到别人提前交卷,自己就慌张。值得一提的是,每考完一科后,不管考试结果是否理想,都不能老停留在对这科的回忆上。

高考历史技巧范文第5篇

从近几年的一些高考立几试题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立几解答题(特别是文史类试题)若能灵活地运用此方法,可将试题简捷讯速得以解决,下面

结合2 0 1 1年部分省市高考立几试题展示相应解法(以下各题均只给出最后一小题的解法),供参考.

1 巧用等积转化求体积

题1 (2 0 1 1年高考上海卷·文2 0 )如图1 ,已知

.

2 巧用等积转化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题4 (2 0 0 1年高考全国卷·文1 8 )如图4 ,四棱锥P− A B C D中,底面A B C D为平行四边形,

6 0

P D A B C D .

(I )证明:P A B D ;

(I I )设P D= A D =1 ,求棱锥D− P B C的高.

(I I )的另解 由题设条件可得B C =1 ,C D = 2 ,

,由余弦定理知

6 0

P A C P A= A B P B A C所成角的余

弦值;(Ⅲ)当平面与平面垂直时,求

的长.

= = 1 ,过M作M H 平面A B C D ,垂足为H (无须论证H在什么位置),连结A H,则∠M A H就是直线A M与平面A B C D所成的角.

在RtΔ A H M中,得

从以上各题解法的展示过程中不难发现,采用此方法解题的关健在于:①巧妙地利用了三棱锥每个顶点均可作为棱锥的顶点,三棱锥每个面均可作为棱锥的底面;②利用线与面平行、面与面平行,借助等底面积等高的锥的体积相等,从而实现等积转化,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