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科学新进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个方面。
在教学设计中要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整合发展的这一目标,需要根据对课程目标和实际学情的分析,系统规划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和关键节点,科学引导学生核心素?B的发展。在科学教育领域,可以通过围绕实验探究中的提出科学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实践过程,来统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整合发展。
2“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案例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超重与失重”为例,展示以实验探究为主线,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整合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设计。
2.1提出科学问题
[播放视频1]教师播放聂海胜和王亚平在太空舱内进行高难度动作的视频:悬空打坐与大力神功。
[提出问题1]太空中的生活非常奇妙,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可以轻而易举的完成这些高难度动作?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播放视频2]教师播放游乐场内跳楼机的视频。
[提出问题2]坐过跳楼机的同学会感受到自己身体和座椅之间压力的变化,为什么会变化呢。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哪里还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作答]电梯在启动和停止时;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
[播放视频3]教师播放视频:电梯中有一台秤,台秤上放一重物,电梯从一楼上升到六楼过程中,台秤的示数在不断变化。
[提出问题3]台秤的示数表示台秤所受到的压力的大小,当电梯静止时,压力的大小(称为视重)与重物的重力(称为实重)大小相等,但在电梯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示数为什么会在向上加速和向上减速过程中,发生不同的变化?
[提出科学问题]重力怎样测量?视重与实重在所有情况都相等吗?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三段视频,第一段王亚平的空中授课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问题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第二段视频是学生生活中亲身体会的经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第三段视频充分利用了实验现象让学生形成了感性认识。三段视频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学生自然提出重力如何测量,视重与实重之间关系的科学问题。
2.2形成猜想和假设
[学生体验]学生桌上都有一个砝码盒,学生将砝码盒放在手上,猛地向上、向下运动时,体验砝码盒对手压力的变化。
[分享体验]手感受到的压力会随着运动的不同而变大或变小。
[分析现象]通常我们会用台秤或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的重力,但是我们实际测量时,台秤测得的是重物给其的压力,弹簧测力计测得的是重物给弹簧秤的拉力,这个压力和拉力即为视重。在静止状态时,重力和压力或拉力相等,即视重=实重。实重是指物体实际上所受的重力,是由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所处的位置决定,即G=mg;视重是指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引出概念]在刚刚的视频3中,当电梯静止时,视重=实重;当电梯刚刚启动,向上加速时,台秤示数变大,即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当电梯向上减速时,台秤示数变小,即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提出问题]超重与失重状态,物体的重力会改变吗?
[学生回答]重力不会改变,改变的是视重。
[教师追问]视重在什么情况下大于重力,什么情况下小于重力呢?超重与失重与哪些运动参量有关?
[表述猜想]根据播放的视频和体验实验,引导学生准确表述猜想:①超重与失重与速度方向有关;②超重与失重与加速度方向有关。
设计意图:从视频到亲身体验,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抓住问题的实质,视重和实重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转变。学生在对实际问题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引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在猜想过程中,强调要基于证据展开猜想和准确表述的习惯,体现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应基于经验事实建构概念;基于事实证据展开推理的特点。
2.3设计实验与制定方案
[布置任务]教师布置实验探究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验证:①超重与失重与速度方向有关;②超重与失重与加速度方向这两个的猜想是否正确,并请小组汇报讨论后的实验方案。
[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
[注意事项]弹簧秤需调零;弹簧秤拉力不超过弹簧秤的最大量程;称量钩码实际重力时要使钩码保持静止。
[实验方案1]小组进行分享:为了检验超重与失重是与速度方向有关还是与加速度方向有关,我们小组分别进行了四种运动状态的实验:向上加速、向上减速、向下加速、向下减速,在这四个过程中,分别记录弹簧秤的示数(即视重)与实重的关系。
[实验方案2]小组进行分享:我们小组除了研究了上个小组的四种运动状态下的视重与实重的关系,即超重与失重的条件外,还研究了匀速上升和匀速下降过程中,弹簧秤的示数。
[分析实验方案]全班师生讨论两个方案,实验方案2的设计更加全面。
设计意图:在猜想的基础上,教师提供给学生建议的实验器具,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小组间不同实验方案的分享和分析,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思维的互补,让学生们学会从更完整角度设计实验方案,并促进学生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的整体提升。
2.4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
[获取和处理信息]学生设计实验表格,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与处理(见表1)。
[分析论证]学生基于实验过程中获得的重要证据,进行分析论证。例如:在速度方向均为竖直向上时,三种运动状态,得出的视重和实重的关系均不一样,超重和失重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在加速度方向相同的情况下,例如向上加速和向下减速,加速度方向均为竖直向上时,得出的视重和实重的关系一样,超重和失重的结果也一样
[得出结论]学生在分析论证基础上,得出结论:超重与失重的现象与速度方向无关,与加速度方向有关,上升加速或下降减速时,超重;上升减速或下降加速时,失重。
[教师追问]超重时,视重能不能无限大呢?失重时,视重是否有极限呢?
[分析论证]理论上,超重时,视重是没有极限的,但在实际生活中,需要考虑到器材的承受能力,因此视重是有极限的;而失重时,视重的最小值就是零。
[引出概念]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的情况,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O计实验方案的基础上,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掌握获取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并逐步养成基于证据开展分析论证,从而得出结论的习惯。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对超重、失重、完全失重概念的理解。
2.5理论论证
[教师提问]教师指出上述结论是实验结果,若想得到一个完备的结论,离不开理论的推导,在研究力和运动的过程中,应该应用什么物理规律进行分析?
[引导理论论证]教师给出向上加速情况的分析过程,让学生自行分析向下减速,向下加速和向上减速三种情况。
[得出结论]学生在理论论证基础上,得出结论:物体产生超重现象的条件是:加速度方向向上;物体产生失重现象的条件是:加速度方向向下,超重或失重现象与速度方向无关,与加速度方向有关。
设计意图: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展开理论分析,从科学本质上展示了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实验和理论论证的同等重要性,也告知了学生在实验和生活中的任何问题,都应可以用已学的知识去解释。
2.6对结果进行应用、交流、评估、反思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并小结在知识和方法上的收获。
[评估反思]教师布置两个任务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①一纸带挂住钩码,说明纸带能够承受钩码的重力,是否能够应用今天所学知识让纸带断裂;②两本夹在一起的书,由于静摩擦力,很难将两本书拉开,是否能够应用今天所学知识很容易将两本书拉开。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自己对学生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和反思,课堂小结关注了学生在知识和方法上的收获,并通过两个实际问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和反思,注重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结合有丝分裂的内容,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P117图6-8红细胞和心肌细胞、P117图6-9各种植物细胞、P117图6-10分化的细胞可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在学生看图的过程中展示图1。
引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得出细胞分化的意义。
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变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需要提醒的是细胞分化贯穿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只出现在胚胎时期,为干细胞做铺垫。
分析得出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持久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接着,引导学生比较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区别。
通过对插图和表格的分析,使学生分清了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区别;了解了细胞分化的过程和特点;知道了细胞分化的生物学意义。
二、利用科学发展史了解科学的发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1.从科学发展史中学习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结合课本插图P118图6-1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通过对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来总结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并揭示其规律。
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Haberlandt)提出细胞全能性概念,并用叶肉和其他多种细胞进行离体培养。在自制的营养物质中培养,仅出现一些细胞增大,未出现增殖和分化现象。
1934年荷兰植物学家(温特)F.W.Went发现了吲哚乙酸(IAA),随后又有人相继发现了IBA,NAA和2.4-D人工合成的生长素。
1934年怀特(White)用无机盐、糖类和酵母提取物配制成怀特培养基,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形成愈伤组织。其后证明了生长素和维生素对组培的作用,提出了细胞全能性学说。
20世纪40-50年代,斯库格(Skoog)和崔等人利用添加了腺嘌呤和生长素的培养基进行烟草培养,诱导根、芽等器官,并确定腺嘌呤和生长素诱导根和芽生长的作用。
1958年美国斯图尔德(Steward)等和德国赖纳(Reinert)等分别将培养的胡萝卜根细胞诱导形成了胚状体,形成新植株。用实验证明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从以上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研究历史,我们可知培养基是影响成功的重要的因素,正是因为科学和技术的相互支持,才使组织培养技术能够获得成功和完善。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克隆体,保持优良特性,缩短生产周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丰富的物质保障,如花卉和蔬菜培育。
2.科学与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引发了人们对于动物细胞是否具有全能性的猜想,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动物细胞的体外培育不能实现细胞的全能性。几经周折后,科学家终于通过细胞重组技术证明出了动物细胞核具全能性。因为细胞核具有生物体的绝大部分遗传物质。
证明动物细胞核具全能性的就是克隆技术,也称核移植。
1996年7月5日,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Dolly)由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伊恩・维尔穆特博士培育成功,但这成功并不是利用一个细胞就实验成功了,而是利用了上千个卵细胞才成功一个,其中过程也是很复杂的,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克隆可以用于造福人类,比如说治疗性克隆,利用胚胎干细胞进行器官移植。要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克隆也可以影响人类的正常秩序,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比如说克隆优等人种组成军队统治世界。
所以,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然而科学技术的也会给人类带来负效应,应正确处理好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三、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行STS教育
本节课有个探究模块,就是干细胞的知识。课标要求学生能自主搜集资料,并与同学分享成果。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及时理解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生物学新进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学生分享:移植弟弟脐带血治好血癌,3岁女童健康成长;姚明加入中华骨髓库等案例。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白血病就是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分化的过程当中出现问题,导致不能正常增殖、分化出血红细胞。我们可以用正常的造血干细胞替代有问题的细胞,达到治疗的目的。脐带血里含有造血干细胞,通过移植造血干细胞就可以慢慢恢复造血功能。
干细胞可以分为三大类: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
这里的脐带血就是专能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
引导到目前人类遇到的重大科学难题――器官移植。器官移植需要先配型,后移植,移植成功后还需要终生服用抗免疫排斥的药。有没有能绕过免疫排斥的方法呢?那就是利用自身的干细胞培育出所需要的器官移植是最好的选择,它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干细胞培育的方法还有望用于拯救珍稀、濒危动物。适当的介绍干细胞新进展,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的研究在生物和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实施再生医学和细胞治疗的重要细胞来源。
上述实例的介绍,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与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力,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渗透STS教育的效果
我们将STS教育思想实施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概念性的知识可以通过插图、绘图等手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技术性的知识通过科学发展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发展对人类的生活的作用,进而对科学萌生浓厚的兴趣;对于科学前沿知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查找相关的知识,讨论得出结果,再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事例,将学习联系到现实生活中来,从而对内容进行加深巩固。
关键词:新课程;基本理念;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19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个科目,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尤为显著,与我们的生活日益密切,影响广泛而深远。比如,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在农业、工业和医学上的应用,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社会的生活和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自1978年起,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历经了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适应时展的需要,生物课程又迎来了新的革命,再次进行改革,现行课程与原来的课程相比,更尊重学生多样性的发展要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在新形势下搞好生物教学,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搞好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对我们生物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又一个巨大的挑战。现在,笔者就此问题与大家做一探讨。
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它是我们新课程的精髓
在新课程理念中,强调了提高生物学科的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了,就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新课程还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新课程有很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通过对生物的学习,都学而有得,从而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程最大的变化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新课程与传统的教材显著不同,传统教材那种填鸭式的教学已不适应现行教材,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提倡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还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及工作做好准备。
二、除了要明确新课程的理念外,还要明确新课程的学习目标
只有明确了学习目标,才会形成胸有成竹的态势,成绩才会提高,盲目地乱搞,只会得不偿失,不但达不到要求,反而还会让学生们不知所措。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新课程的目标,从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三个方面做一个充分全面的掌握,这样才会在新课的实施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实施,这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在新课程的情况下,结合各个地区、各个层次的学校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为此,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实施过程:
1. 认真备好每一堂课。针对新课程标准,在备每一堂课的时候,要认真思考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全面认识新课程的理念。(2)认真领会落实新课程的目标。(3)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在备课的过程中,融入一些新的生物理念、新的教学方法,那么,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要上好每一堂课,笔者认为应具备以下几个因素:
(1)注重导学:导语及引入语言,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应充分了解自己和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好导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去学,乐意去学。导入新课时,依据各章各节的内容特点,精心设计不同形式的导入方式。比如说:复习导入,实验导入,提问导入等。同时也应注意导入要有针对性、目标性,导入问题时应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的问题。(2)注重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意识,由传统的传授者向学习者,指导者转变。重视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杂症进行精讲,讲的过程中运用好教具,比如挂图、模型、实物以及计算机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来完成学习,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注重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我们就可以叫做评价,评价的方式,不是大家所理解的一次卷面成绩就完成了,它可以是多方面的,多手段的,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这部分可以占成绩的中10%-20%。②学生基础知识的测试,这部分占总成绩的50%-60%。③学生应用能力的测试,这部分包括学生实验课表现,社会实践情况等。这样,对学生的全面学习情况就有了一个比较详尽的了解,有利于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精神,达到新课改的目的。
让学生全面理解生物学科。中学生物课程是在小学生物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它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熟悉标准、吃透教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熟悉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吃透教材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对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深入思考,明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如何使内容前后连贯,还要考虑好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师生要建立和谐的情感。师生必须建立一种稳定和谐的“情感场”。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教师必须胸怀一颗爱心,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会尊敬你,会乐于接受你的教导。如此,学习效果必然会有所好转,学习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课堂上要加强生物实验教学。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并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自然学科。所以,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足开齐实验,特别是学生亲手参与的实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经济条件存在差异,所以,学校之间的硬件建设也各不相同。对于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开展生物实验是没有什么障碍的,而对于条件较差的学校,生物实验设备缺乏,开展实验教学就会有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就地取材,想尽一切方法开设好生物实验课。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条件差点的学校可以设计低成本的实验。另外,有些实验可以用真实的生物材料来进行,而有些则可以设计模拟实验,还有些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
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地掌握概念,并从各种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一直以来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难题。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许多学生根本找不出问题,一看书什么都懂,一做题又什么都不会。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尤为重要,提问不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即使学生提出一些模棱两可或者是有偏差的问题,也要给予鼓励。对能提出正确而又独特问题的学生,教师更是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给学生增加直观学习的机会。可以在校内开辟生物园地,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课外生物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专题研究,也可以组织学生集体或各自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生物现象,写出观察报告,并互相进行交流。这些方式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到初中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发展状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课堂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媒体教学环节,利用图像、声音等展现生物学的奥妙。课外,教师还应该布置一定的研究性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动手,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信息资料进行思考与加工,最终得出研究结果。创新生物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与探索能力,为日后的创新学习打下基础。
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教师除加强对生物知识的系统学习、关注生物科技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生物教材外,还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多媒体技术等知识的系统学习,积极参加学科培训,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按课程标准要求改编成电子教科书,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现生物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强化课堂管理,其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详细的平时成绩量化考核制度,且必须严格考勤,学生不无故缺勤是课堂管理的第一步。而且考勤要每课必做,这样学生才不会有侥幸心理,缺课率会大大的降低。另外,有些教师认为每节课都考勤会占用太多上课时间,其实不然,考勤不仅仅只有点名一种形式,可以通过清点人数判断是否缺人,然后再核实未到学生的情况,会节约很多的时间。
二、提高教师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生物教学论课堂来学习,但同时每一位任课教师平时的教学方式方法也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所以要培养出优秀的中学教师,首先要有优秀的大学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如组织教师互听互评课,组织教师讲课说课比赛,组织教师走进中学调研等。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试讲环节和教育实习都是在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实践学习一个多月就要准备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时间较短,学生不能充分的锻炼,造成多数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所以,应该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充分利用平时的课堂教学来锻炼,这就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不仅要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如挑选一些章节让学生分小组自学,制作教学课件,学生自己讲课等,教师在讲课时不能填鸭式教学,应多设计思考环节,给学生回答问题和交流讨论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课堂回答问题和表达的机会,尤其是胆量小的学生更应该多多锻炼。
三、优化教学内容,增强实验技能
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与中学新课程的链接。在保持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加入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及现代生物学的新进展、新趋势和新成果,并突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思想、原理和方法以及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教学中应突出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师范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同时也会使师范生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借鉴参考相关的内容,更好地组织教学。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研究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学生学会主动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帮助教师准备实验,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申请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举办创新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2012年5月,生物科学专业举办了生物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通过班级初赛,专业复赛和决赛,虽然多数学生没有取得最终的成绩,但是此次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生通过积极的准备和比赛,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积累了经验。今后还要不断增加创新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教学、实验、标本制作、科学研究等方面都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五、重视教育实习,提高实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