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恐龙教案

恐龙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恐龙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恐龙教案

恐龙教案范文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恐龙的种类及生活环境,分析恐龙的外形特点,能够用绘画的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恐龙。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观察、欣赏、分析、体验的过程中,了解恐龙的外形特征及生活环境。学生分析出恐龙的造型特点。结合图片、视频、立体造型创设情景,利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恐龙。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唤起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表达学生热爱生命之情

二、学情分析

《恐龙世界》属于《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中的造型·表现领域,“恐龙”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从小就喜爱玩恐龙玩具,听关于恐龙的故事,看有关恐龙的动画片。因此从题目上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重点帮助学生了解霸王龙、三角龙、翼龙、雷龙等外形特征。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忆、表现恐龙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关注环境,训练他们的观察、记忆、表现能力。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运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恐龙。

2、教学难点

:恐龙的动态造型及合理地组织画面。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出示视频)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一段视频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恐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恐龙世界,一起来认识恐龙。

出示课题:恐龙世界

2、讲授新知:

(1)同学们你们,你们觉得恐龙这个物种是人们虚构出来的还是真实存在的呢?————真实存在的。(图片展视恐龙化石)

(2)你们对恐龙这个神秘的物种有什么了解?

总结:看来大家的小脑袋都装着非常多的课外知识,恐龙它是一个神秘的物种,生活在几亿年前,经过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三个时期,距今已有6500万年前灭绝。

(3)恐龙的种类有几百上千种,你都做到哪些名字的恐龙?

(4)老师课件上的恐龙叫什么名字,大家一起说

(5)你总得恐龙分为哪几类么?————植食恐龙、肉食恐龙

(6)小组讨论植食恐龙、肉食恐龙的区别。

小组汇报:……。

总结:我们常把恐龙分为两大类:植食恐龙和肉食恐龙

肉食恐龙特点:头巨大,牙齿锋利;前置短小,后肢粗壮;尾巴短而粗。植食恐龙。特点:头小,脖子长;四肢行走;尾巴长。

(7)恐龙的外形特征:

雷龙:头小

霸王龙:牙齿尖

三角龙:头上有3个角

剑龙:背上有骨板

(8)探究恐龙画法

画外型——画细节——画背景——涂颜色

(9)PTP说一说图片在作品都用了哪些表现方式?

(10)欣赏作品

五、艺术实践

布置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我们用绘画和剪贴的方法来创造一个神秘的恐龙世界吧!

要点:1.以绘画方法,画出恐龙,要求形象生动。

2.剪下来贴到老师的展视台上

六、展示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1).教师选出几幅作品贴在黑板上

(2).师:谁能上台将自己画的恐龙心得介绍给大家?

(3).看看黑板上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谁画的色彩最鲜艳?

谁的构图最完美?

七、拓展:

恐龙教案范文第2篇

压抑天长地久,课堂万马齐喑,儿童集体失语。“集体失语”的儿童,谈何素质?“集体失语”的儿童,谈何素质教育?谈何课改?

新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到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体系”,如何才能有“生命力”呢?就必须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激励学生辩,激励学生说,激励学生问。倘若学生一插嘴就遭到严厉的训斥或冷漠相待,形成紧张压抑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怎能充分发展,大胆探索呢?

我要为学生的“插嘴”叫好,它的好处是:

一、插嘴是师生平等的重要体现,它能唤醒学生的“言语意识”

语文教学应在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孩子的插嘴是课堂的剂。一句天真、幼稚、充满童趣的话会引起大家一阵欢笑,笑声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童心最可贵,他们会毫无顾忌地指出老师写错的字,读错的音,说错的话,讲错的知识,老师走入圣坛,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平等中的首席。

而个别学生无心的插嘴,能唤醒大多数学生的“言语意识”。究其原因,插嘴一般是对话语言。它不要求完整性,系统性,因而难度小,障碍小,孩子的惧怕心理也就小了,那些胆小内向、喜深思熟虑而错失发言机会的同学都会慢慢地加入到大胆表述的行列中来。

在教学《恐龙》一课,我先播放了一段恐龙录像。随着画面的转化,不时听到学生的插嘴:“雷龙!雷龙!”“霸王龙最凶了。”“飞在天上的是翼龙!”……更有学生还在座位上争论:“我还认识许多恐龙呢!不信,我说给你们听!”“窃蛋龙,你可知道它是怎样偷蛋的吗?”“恐龙灭绝的原因很多呢……”从孩子们炫耀的神情,自信的话语中,我灵机一动,不妨换一种教学方案吧!就开个“恐龙知识交流会”吧!

经过同学们的精心准备,广泛收集资料,交流会上异常热烈。平时一些不善言辞的孩子也侃侃而谈。他们研究范围之大,涉及之广,大大超出我的想象。

设想,老师在播放录像时大声呵斥学生,让他们少说多看,依然逐段逐句琐碎讲解。相信学习效果与之相比就差之远矣!

二、插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之成为探究学习的一个亮点

语文教育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探究学习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学生恰如其分地插嘴,直接成为了探究学习的一个亮点,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例如我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这课时,就深有体会。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每当鹫鹰啄食以后,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又会奇迹般地复原。”一开始我在设计教案时,我个人认为肝脏奇迹般地复原,对普罗米修斯来说,是一种幸运。可在课堂上,当我表述这种看法后,马上有人插嘴:“老师,我认为这是不幸的!”我诧然而问:“那你们的态度呢?”学生喜忧参半,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于是,我让每个同学成为“辩手”,分为正方(幸运)与反方(不幸)两大辩方。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展开自己的阐述。正方认为:好人有好报。顽强的生命力为大英雄的获救作了铺垫。而反方认为:痛苦的缓和只是一瞬间,普罗米修斯经受着无休止的痛苦。更有甚者,有同学认为这既是幸也是不幸。你听:站在积极向上、心地善良这一点上,这奇迹是上天的怜悯,是自由的希望;而站在直面现实,冷静分析的这一点上,可以让我们体悟到暴君的凶残,英雄的伟大。

从孩子的“插嘴”到“辩论”,再到“最终的统一认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习是一个探究、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充分利用“插嘴”所暴露出的错误资源,形成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来看,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尤其是孩子不假思索的插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作为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我们应在第一时间内充分利用所暴露的“错误”资源。这种资源,往往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展现出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普遍看法。老师应顺势利导,充分利用错误资源,使我们的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正确的学习导向。

恐龙教案范文第3篇

一、经验诠释,获取新知的不竭之泉

生活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教材。在生活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小学生提前识字大有益处。“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要能够注意挖掘和评价学生的经验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小学生识字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第=册《识字5》时,我布置学生预习:“想一想,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字,然后把它们找出来,明天我们在课上交流。”第:天上课,当我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字时,小朋友们举着准备好的材料纷纷发言。一个学生拿出一个包装盒:“逮是‘水蜜桃饮料’,我认识上面的‘桃’字。”;一个学生拿出一个包装袋:“这是我奶奶吃的核桃粉,上面也有一个‘桃’字。”;还有一个学生拿出一个“话梅”的袋子,指着“梅”字,告诉我们:“这是话梅的‘梅’。”……学生在学习生字的时候热情高涨,因为在这些包装上找到了今天所学的字。我告诉他们,在生活中,我们就要留心学过的和未学过的字,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还要在生活中学习。

学习一旦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就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就成为学生获取新知的动力,从而转化为新课标所提出的“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自主学习。构建学习的自由天地

新课程标准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基本理念,认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摆脱以往“一言堂”的束缚,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天地”,教师从“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通过满足内在需要,达到获取新知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的第三自然段时,我先引导学生读,然后鼓励学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你觉得它还会像什么呢?把它试着画下来吧(学生动手画画)。你画的云雾像什幺呢?你能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出示: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_____,转眼间就变成_____ ;明明是_____,还没等你看清楚,它又变成了_____。)?”有的说:“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转眼闻就变成了一条缠绕腰间的玉带。”;有的说:“明明是一件随风飘逸的披风,还没等你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一件薄如蝉翼的轻纱。”;还有的说:“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一群温顺的小绵羊,转眼间就变成了戴在山顶的一顶白毡帽。”……

实践证明,空洞的讲解只能扼杀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才能进发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设计,缘于文本但又超越文本,使学生想说、乐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鼓励质疑,激发求知的强烈欲望

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是创造者的重要人格特征。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学中,我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环境,创设有利于学生质疑提问的学习情境,真正体现“教案跟着学生走”的要求,养成学生善于质疑的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菩萨兵》一课时,我先鼓励学生针对题目进行质疑,学生受到我的鼓励,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叫菩萨兵?”“把谁叫做菩萨兵?”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这样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就会很快地进入文本的学习。教师只要围绕这几个问题组织教学,逐步推进,学生就能很快地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意图。

四、主动探索,提供思维的创新空间

布鲁诺曾经说过:“探索是学习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学习也就不会向前发展。”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他们则更多地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新课标也特别强调了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性思维,在教学中,我常常抓住课文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探索,寻求最终的答案。

恐龙教案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07-02

我县于2010年11月有幸请到有效教育的创建者孟照彬教授来给我们进行了第一期的有效教育培训。从此,我们知道了有效教育是一个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其操作性和实用性还是很强的。在此,笔者就有效教育教学方法推行中遇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对有效性的认识

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呢?在一次培训学习中,笔者聆听了广西师范大学王教授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好课’没有严格唯一的标准,而是一个描述性概念;没有现成的模式,但是有基本的要求,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笔者很赞同这个观点。判断一节课是否有效,我觉得就要看每一个学生是否主动地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孟照彬教授对一节有效的课堂的评价就更具体了,他提出了“经典性评价”的概念。“经典性评价”包括三性、三动,也就是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和主动、互动、能动。他主要从两个角度评价,一是对知识性的传授、个性的发挥、创造性的培养方面的落实情况的评价;二是对师生、生生互动情况,是否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评价。由此可知,课堂的有效性是很重要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只有教师关注到课堂的有效性,对有效性引起高度的重视,并致力于在每一节课上都努力地去追求它,才能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对有效教育的认识误区

我县很多学校都在积极地践行着、探索着有效教育的教学方法,想尽快将孟照彬教授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但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在践行有效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

(一)为了形式而形式

在推行有效教育的教学模式中,我们虽然看到课堂上出现了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且学生钟情于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并不高。比如,对于一些本来很容易的学习内容,学生自己就能学会的,但是教师却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有合作学习价值的,教师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时,却没有给足时间,当学生谈论问题正酣时,常常因为教师的一声“停止”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按照教案的预设去教学。就拿我县某实验学校4月1日集中开展的一次观摩研讨活动来说吧,一位教师上文言文时,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提出了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孰若孤”“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等让学生讨论。为了使讨论更充分,教师安排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可是该教师只给学生1分钟时间,时间一到就马上组织学生进行汇报。这样的学习效果是不理想的。我们换个角色想想,如果我们是学生,在这1分钟时间里,我们一组四人能解决这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吗?在这1分钟时间里教师也许都还没有想好通过什么办法入手来解词、解句,更何况是学生呢?所以,尽管该教师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但是徒有形式的学习是没有效率的。

又如,课堂上关于“板卡”的使用,教师只是因为有效教育教学模式的五项基础“单元组、约定、板卡、表达呈现和团队”中有“板卡”之说,所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准备了板卡,让学生使用板卡写上东西,但是并没有使用写有内容的板卡辅助教学,为教学服务,只是为了写而写。教师在使用板卡时,并没有考虑到有没有必要使用,用它有什么作用,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发挥板卡利于学生学习交流的作用,如果不是为了避免“空讲是教学质量的大敌”,那我们随便写在哪里不一样,又何必用板卡呢?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要单纯地为了某种形式而去追求没有内涵的空洞形式。

(二)忽视内质而低效

以上笔者所说的是教师在探究中,为了形式而形式。就因为我们走的是形式主义,所以内质的东西学生是学不到、学不好的。课堂上该学的东西学生学不到、学不好,课堂效率当然也是低效的。低效的课堂不是我们推行有效教育的初衷,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核心就是让课堂更有效,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教学片段:一位教师在上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恐龙是怎样变成鸟类的?请找出相关的句段。”学生在汇报学习情况时,读到这样一个句子:“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来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他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此时,教师让学生把词语“毋庸置疑”连读三遍。读完三遍后教师评价:“这样你们就记住这个词语了。”那么,学生仅读这三遍就掌握这个词语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学生对这个词语理解了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对这个词语会认、会写、会解、会用了吗?只有做到这“四会”,才可以说学生掌握了这个词语。而该教师的教学效率是低效的,那是因为他忽视了教学的本质。

在探讨有效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虽然也看到了不少热热闹闹、顺顺利利的课堂,课堂上也包揽了学习方式中“五项基础”的要素,甚至“看、听、讲、想、做、动、静”七要素也都在课堂中留下了痕迹,可是一节课结束之后,笔者静下心来反思,在这节课里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他们的什么能力得到了培养或发展?知识目标落实了吗?重点突出了吗?难点突破了吗?……在诸多问题的反思之中,笔者感到了一阵阵的遗憾,原来――忽视教学的本质也是促使低效课堂应运而生的原因之一。

上面所述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现象,却也是我们在推行有效教育中的两种误区。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立足于教学本质,不要为了形式而形式,只有这样课堂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障。

三、落实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进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必须走出误区,认真落实教学的有效性。在推行有效教育的实践中,笔者对有效性的落实有了更多的思索,认为有两个要点首先要求教师做到:一是要做到心中有教科书;二是要做到眼中有学生。

(一)心中有教科书

说起心中要有教科书,不禁使我想起于永正老师说过的一件事。为了上好课文《秋天的雨》,于永正老师把课文研读了约70次。为什么要读那么多次呢?我想一定是为了读透文章,要读到文章里去,要把文章读到心里去,在探究性的读和创造性的读之后,还要从文章里跳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比如,现在我们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课文的编排是把相同主题的课文归为一组,并结合课文主题确定本组的习作内容,这些课文是我们训练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例子。今年三月中旬我县举行了全县小学作文教学评比活动,活动中就发现莫小芳老师能做到心中装有教科书,并结合课例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教学效果比较好。在习作指导课上,她设计了一个“看‘经典’描写,竞猜人物形象”的教学环节,并出示课文里描写人物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再来竞猜人物形象。如出示句子“他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学生读了句子马上猜出这里描写的人物是“马宝玉”。此时,莫小芳老师顺势利导,教会学生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把内容写具体,使人物特征生动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一些教师单纯地为了习作而习作,进行空洞地说教,如“要把内容写具体生动”等有效多了。当然,利用教科书引导学生进行读写有机结合的方法不是只有这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在研读教科书的基础上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

其实,学习每一组课文之后,所安排的习作等训练内容都不是孤立的或者是游离于教科书之外的。叶圣陶老先生的“例子说”曾告诉我们:“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凭借这些例子,举一反三地对学生进行阅读和习作技能的训练。”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把这些课程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绝不能丢弃教科书。只有我们心中有了教科书,才能深入细致地钻研它,才能明确它的编排体系和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只有我们心中有了教科书,才能深入地研究编者是怎样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怎样把学生的素质培养落实到每一节课中的;只有我们心中有了教科书,才能认真地研究教材,进一步提高把握教材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旁征博引。

(二)眼中有学生

课堂上教师表现得精彩,课堂不一定是精彩的,但是如果学生表现得精彩,那么这节课一定是精彩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到“眼中有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真是的,为什么学生的问题那么多呢?”这样的抱怨说明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学生的这些问题其实是很可贵的。课堂教学是否富有生命力,就要看在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兴趣、经验、感受、智慧等是否涌现出来,因为它们才是我们教学的生长点。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应该是教师不断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课堂。事与愿违的是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忽视学生自身的发展,反而希望教学活动是非常顺畅的,希望学生的回答都是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甚至害怕出现学生提出和教师预设的答案不相符或偏离而难以收场的意外。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这种现象更为突出、更为严重。这种眼中没有学生,只有教案,只有在场的观课教师的思想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其实,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和出现的问题都是教师要关注的,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问题,才能借助这些问题和学生展开心灵与思维的碰撞,和他们更有效地进行交流、沟通,给他们以引导和帮助,以促使他们得到更大的发展。

恐龙教案范文第5篇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许多的批评,往往是就事论事的,这样的批评放大了来看,或许就是一种谬误。更何况,有些批评,本来就含有偏见。

我们不讳饰我们的缺点,同时,我们也不应该盲从。

为此,我罗列了批评语文的八个观点来进行探讨。

一、少慢差费

1978年,吕叔湘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人民日报》1978年3月16日)此言一出,语文老师自觉反省,然后,成群结队去寻找“多快好省”的路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多快好省”的路似乎还没有找到。只怕是老账未了,新债又添。这不,近年来,又有了新的喧嚣:一是,少慢差费没有根本改观;二是,警惕新的少慢差费产生。

静心想想——

1978年,“科学的春天”还没有到来呢,吕叔湘先生这样说,振聋发聩。其实,也不止是教育,整个国家都在百废待兴啊!那时的语文教育的确是“少慢差费”,可是,又有哪一个学科不是“少慢差费”的呢?要说最差,英语学科当之无愧。差到何种程度?上大学后,依然要从ABC开始学起。

因此,吕叔湘先生所谓的“少慢差费”是打上时代烙印的。那就是个“少慢差费”的时代,岂止语文!

世易时移——

今天的语文教育怎样了呢?

我一直以为,没有比较,很难分出高下。拿同属于“语言和文学”学科的英语比较吧:

一个合格的高中生,一小时内要写出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且要文通字顺、结构完整,立意深刻新颖;而英语呢,只要用150个单词,写一段文字,大体停留在小学语文的水平上。

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大体上能够读《史记》;而英语呢,凑合着简单会话。

在课时上,语文、英语大体相当。要论家长、学校、社会的重视程度,语文则自愧弗如。

这还能叫“少慢差费”吗?

我最怕语文人自己看不起自己!

再想想:母语教学,能够速成吗?假如识字可以速成,对文本的涵咏批评也能速成吗?皓首穷经,那是一辈子的事情。

从孔子到近代三老,他们讲过语文教学要多快好省的吗?绝没有,多快好省只适合喂猪,不适合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当然需要“与时俱进”。但要改进的恐怕不是什么“少慢差费”,也不是追求“多快好省”。我很同意钱梦龙先生说的:“回归常识”。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了,以致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纪伯伦的话,足以让我们警醒。

二、误尽苍生

《误尽苍生》发表在《北京文学》1998年第3期上,只有一个主题:语文教育误尽苍生!

其后,余音袅袅,诸如“肢解文本、虚伪写作、缺少人文关怀”等等,不绝于耳。

语文,真的“误尽苍生”了吗?

大道理不说了,假如还有良知的话,我想请教:你认识的汉字,是不是语文老师教你的?教你识字的老师,误你了吗?

我还想请教:在你离开学校以后,除了你从事的专业以外,真正陪伴你一生的,是不是语文呢?

……

语文教师恪守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需要我们上成政治课的时候,我们犹豫过吗?需要我们肩扛人文大旗的时候,我们犹豫过吗?每次改革,语文学科不都是冲锋在前的吗?

不惟如此,语文学科还想着“大语文”教学呢,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教学外延就有多大,见过有如此气魄的学科吗?

语文教师,真的很尽心尽力。皓首穷“教”是真的,要将“误尽苍生”的帽子扣到语文教师的头上,我想喊冤,而且,希望那些“专家”能够听得到。

谩骂,固然可以泄愤,却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语文,也是一门学科。面对母语教育,我们应该持一种敬畏的态度,而不是谁都可以指责,谁都能信口开河!

三、莫言获奖与语文教育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按说,这是诺贝尔奖与莫言的事情,但身为炎黄子孙,为此多了一份自豪而举国欢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是,想不到的是:莫言获奖又将语文教育拉出来示众了!

或曰:特殊的环境成就了莫言,倘若莫言接受了中学语文、大学语文的教育,绝无获奖可能。

或曰:语文教材的选材就是有问题,为什么莫言作品没有选入中学教材?

或曰:中学选修课,应该增加选修莫言作品的课程。

或曰:莫言获奖,其实是羞辱了我们的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应该在莫言获奖中反思。

……

这让我想到了韩寒。《三重门》出版以后,自然是一通喧嚣,喧嚣声里自然少不了对教育批评。

面对批评,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中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作家的任务吗?作家是语文教育能够培养出来的吗?

鸽子,只能生出鸽子蛋。倘以为鸽子蛋太小,那应该去找恐龙。一味要求鸽子生出恐龙蛋来,就是要了鸽子的命,那也是不能够的。

莫言获奖,和识字有关,倘不识字,是一定写不出《蛙》来的。至于识字,和语文有没有关系,我也不敢妄言,说多了,还以为我要和流行的观点唱反调呢。

莫言获奖,和遗传有关,和他的个性有关,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莫言就是莫言,莫言获奖,其实是不可复制的。

莫言获奖,值得庆贺。语文教育没有沾光也就罢了,怎么反而要检讨了呢?这太不公道了,这样的说法很值得推敲。

四、80%的语文教师不合格

2012年11月下旬,我在合肥参加了一个“语文教育管理论坛”的会议,这个论坛只有市级语文教研员及部分有语文背景的名校校长才有资格参加,规格较高,影响自然也大。

主办单位特别约请了省外某位著名专家来作专题报告,报告内容很精彩,有些观点也是第一次听到,诸如“80%的语文教师不合格”。

“假如一个数学老师不会解题,一个化学老师不会做实验,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假如,一个语文老师不会写作,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懂得写作且能写出作品的,不足20%。因此,80%的语文老师不合格。”

假如,80%的语文老师都不合格是真的,那责任在哪里?那只能说,高校的教育是不合格的,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资格认定也是不合格的。

反过来想,是不是会写作、能够写出作品来的就是合格的语文教师呢?依我看,韩寒就不适合做一个语文教师。

正着反着说了半天,还是言不及义,判断语文老师是否合格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古人以为,捞个秀才就可以开馆授徒了,也就可以做个名正言顺的“先生”了;现在呢,大学中文系毕业可以教高中语文,专科毕业可以教初中,中师毕业可以教小学,这些都是明明白白的。怎么一下子,就有80%不合格了呢?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多方面的,上要知天文,下要知地理,最低要求,也要把字写得漂亮些。仅仅看重写作,怎么看也有点盲人摸象的味道呢。

世上没有100%的金子,哪里会有100%合格的教师呢。如说少数不合格,那可能是真的。倘若说80%不合格,一定是危言耸听了。

假如以自己的长处,来看别人之短,别人全是短处,“80%不合格”就是这样来的吧!语文老师不必当真,日子还要一天天的过下去呢。

五、高效课堂

每一节课,都应该有属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没有完成,这节课就有问题。完成了既定的教学内容,就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这个道理,明明白白。

但近年来,我们却高举起“高效课堂”的大旗,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率”!

效率是什么?通俗地讲,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就课堂教学而言,应该指一节课教学了多少内容。问题是,将两节课的内容在一节课上完,这还真的不是什么“高效”,倒有点“搞笑”的意味了。

比如吃饭吧,为了提高效率,能将两顿饭合成一顿饭吃了吗?为了提高效率,就应该提倡狼吞虎咽的吃法吗?如果真的这样做了,效率是高了,却与吃饭的宗旨相悖了。

教学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揠苗助长违背常识。

但“高效课堂”还在蓬蓬勃勃的发展着,方兴未艾。且有了一定的套路:课前“导学案”引路,课后“练习”巩固,课中老师的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等等。课堂不断地向课外延伸,学生的课余时间不断地被占用,这样的“效率”,究竟是增负,还是减负?

记得在一次研讨会上,大家谈论到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的大学生痴迷游戏,以为不可思议。我倒以为,这很正常。该他们玩的时候,他们却背负了沉重的课业负担,他们不能玩;现在,没有课业负担了,他们便要补起童年缺失的乐趣。

最近,90后的年轻教师也渐渐走上教坛了。他们现身说法,带着自己学生在题海中遨游,比起中年教师,有过之而无不及。

“报应啊,应试教育的幽灵在循环往复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有责任感的行政官员、老师们,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有人早就看到“高效”的负面作用,而提出“有品质的课堂”“绿色课堂”等等,可惜的是,呼应着聊聊。

今天,我们高举“高效课堂”的大旗,也许,明天就能易帜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更新太快,这一点我倒是坚信的。

当我们重新举旗的时候,我真心希望选旗的人能更多的考虑:现在的课堂究竟缺少什么?在我看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最缺少的是“快乐”。

教师快乐,学生也快乐,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六、课堂生成

在“长三角语文论坛”上,在“长三角名校联谊会”上,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听了许多节来自长三角的名师的课,听了许多位“专家”的评课,忽然发现一个问题: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一直在吵架。

一种似乎是主流的声音,在高扬:没有“生成”的课堂,就是失败的课堂。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许多老师便认为:只要是课堂“生成”的,就是教学的重难点,就必须予以关注和解决。同时,又认为,课堂教学中,预设的痕迹太重,就是“做课”,就是“守旧”,就应该遭到批评。

为此,我特疑惑。

疑惑一:教学到底要不要预设(设计)?面对这样的问题,恐怕没有人会给出否定的答案。即便是再高明的教师,也不会不要“教案”的。教案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种教学“预设”。

疑惑二: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常常因人而异。一个学生生成一个问题,30个学生就有三十个问题,50个学生便有50个问题,倘要全部关注,能关注过来吗?

疑惑三: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因为要解决教学中的生成问题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怎么办?

疑惑四:课堂生成的问题,是个性的还是共性的?假如是个性的问题,那其他学生不成了“陪客”了?

……

我很担心,借了“课堂生成”的名义,而弱化了教学的预设。这样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借了“课堂生成”的名义,常常是借题发挥,犹如脚踩西瓜皮的教学课例,已经并不鲜见了。

预设和生成,最不应该吵架。课堂教学需要预设,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一盘散沙,教师是不负责的。课堂教学也要关注生成,不关注生成的教师,眼里是没有学生的。既要预设,又要生成,这才是正途。

用“生成”反对“预设”,实在是讲矫枉过正了。在实践中,走上了极端的一些人,恐怕应该回头看看了。

七、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

有这样的一句话,语文老师耳熟能详: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

面对这样的命题,很多语文教师都在附和。更有甚者,还自觉地喊起了“大语文教育”的口号。

冷静地想一想:什么是生活?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生活的本义,就是指生存。没有水火,人是不能生存的,这是至理。这样看来,举凡与生存有关的一切活动,都是它的外延。包括日常生活行动、工作、休闲、社交等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换言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涵盖在生活的外延内。吃喝拉撒睡,坑蒙拐骗偷全部包容在内了。

能够涵盖生活的外延的,似乎只有反映生活的文学作品。但语文不是文学作品。语文,能涵盖吗?

中小学语文,仅仅是一门基础学科,听说读写才是她的主要任务。讲品德修养,有思品课;讲历史兴衰,有历史课;此外,还有数理化各门学科呢!语文,究竟算哪根葱,就把“生活”全部揽进来了?

你听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英语的外延有多广”,或者“生活的外延有多大,俄语的外延有多广”吗?假如听说了,也让我们分享哦。

有些专家,把语文弄得太复杂,甚至想让语文肩扛起所有的任务。这类人是不是忘了一个基本的史实:语文独立成为一个学科以后,实际上已经和“经史哲”分家了。譬如兄弟分家,虽然有血缘关系,但毕竟自立门户了。语文,只是文科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为什么要把自己打扮成“江湖老大”呢?

生活的外延太大,语文学科玩不起!语文老师,更玩不起。

八、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

教师办公室里,流行着这样的段子:“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罚教书;上辈子杀过人,这辈子教语文。”

我在这种调侃中,读出了一种情绪:语文教师的无奈与不甘。

我曾经做过这样的专项调查:语文教师在学校的兼职情况。结论是: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兼职工作更多:学校的各种文字材料整理、校刊校报的编辑、班主任、课外兴趣小组辅导、校本教材开发、校园文化建设等等,都是语文老师在唱主角。语文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的“老黄牛”。

但是,语文学科的地位却每况愈下。说两个常见的现象吧:

其一,高考中,语文要考高分很难,满分绝无可能;可是,要考低分也难,倘低于60分,便很弱智了。正因为在分数上很难拉开距离,家教,似乎没有语文的一席之地,课外时间,也要让给其他学科。

其二,各种考试,矮化母语。比如考研,英语、政治必须要过“国家线”,语文嘛,靠边休息!

因为学科本身问题,也因为社会的评价问题,种种因素相加,致使“语文”沦落。

在许许多多的因素中,语文教师应该承担多少责任呢?换言之,即使语文教师想把所有的问题扛起来,他们能扛得动吗?

心累了,自嘲了:“上辈子杀过人,这辈子教语文。”

然而,语文教师还在喋喋不休。名家辈出,观念翻新,论文层出不穷,问题却越来越多。当每个人都要成为“叶圣陶”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就一定没有“叶圣陶”了。

尽管如此,我一直坚信:一个国家的母语在衰落,而有人却说这个国家强盛了,这应该是自欺欺人!中华民族强盛之日,一定是汉语言浴火重生之时!

我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我希望出现这样的调侃:上辈子好修行,这辈子教语文!

相关期刊更多

恐龙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

化石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

古脊椎动物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