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理论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强化理论的形成及基本内涵
强化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著名学习理论,它的提出和完善经历了一个较长过程,其代表人物分别有俄国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斯金纳等,是他们在不同时期的研究结论共同成就了该理论。其中最核心的概念“强化”最早由俄国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提出。巴甫洛夫在用狗做经典条件发射实验时使之保持饥饿状态,这种饥饿状态使狗保持对实验环境的警觉,当实验人员将铃声和食物进行若干次配对呈现后,狗对铃声产生了反应(分泌唾液);若反复呈现铃声而不给予食物的话,狗的分泌唾液反应又会逐渐消退。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一种学习现象,是联想的结果。他把这种条件刺激(铃声)和无条件刺激(食物)的配对呈现会增强学习者对条件刺激(铃声)的反应称为强化,其中的无条件刺激(食物)被巴甫洛夫称为强化物。在巴甫洛夫的研究基础上,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斯金纳等人的实验研究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了强化的内涵和外延。桑代克的研究发现,决定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机体的行为后果。如果一个行为能导致满意的结果,该行为将会被加强;而如果一个行为不能导致满意的结果或会带来麻烦的话,该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斯金纳在前两位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仔细的研究,发现通过呈现愉快刺激可以增加行为的发生率;通过呈现厌恶刺激可以减少行为的发生率;而通过撤销厌恶刺激也可以增加行为的发生率,因此他提出了强化有正负之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增加行为的发生率;负强化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增加行为的发生率,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减少行为的发生率。此外,斯金纳还进一步提出了强化的层次和程序。从而丰富了强化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了著名的强化理论。近年来,强化理论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二、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落后
时展到今天,仍然有很多家长的观念中仍然存在传统的、专制的、保守的落后成分,如为了防止孩子骄傲一味地使用“威严”,即使孩子做得很好也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当孩子违背他们的命令时,就会以训斥、谩骂和体罚进行教育,结果使孩子产生抵触对抗,严重者甚至离家出走,或结伙违法,或厌世轻生。
(二)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把升学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导致家长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力下,将升学变成对子女的唯一希望和家庭教育的唯一目的和任务。导致家庭教育内容学校化,忽视了对子女兴趣、理想、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使孩子变成了考试的机器。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无所谓。常常手持“升学”大棒在孩子面前挥舞:“上不了大学,你这一辈子就算完了!”“上不了大学,你就得去扫大街、看大门、捡破烂、要饭吃……”这种强迫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的心理负担,甚至对孩子的心理构成伤害,使本来活泼聪颖的天性变得郁郁寡欢,并对学习产生了恐俱感。在家长的一味逼迫下,孩子们会表现出厌学、考试焦虑、忧郁、压抑、胆怯畏难等。
(三)教育方式上的随意性
教育子女的态度常常以父母个人的情绪为转移,教育的语言和方法随心所欲,常常掌握不好分寸。
三、强化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意义
其实,强化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很多的时候,家长是在无意识中运用或误用。因此收不到较好的效果甚至是产生相反的效果。例如,孩子在学校考试中比上次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回家告诉父母,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鼓励。父母出于怕孩子骄傲,说:“进步这么一点点有什么好炫耀的?还差的很远呢!”孩子将以后不在愿意和父母讲或不在愿意努力学习。又如,孩子第一次帮助家里扫地,但扫的不是太干净,家长不满意将孩子说了一通“连扫个地都扫不好你还能做什么?”孩子很可能以后不愿再帮忙。再如,家里来客人,家长让孩子和客人打招呼,孩子的声音很小,家长批评“没礼貌,声音像蚊子一样,谁能听的到?”孩子接收到的你不满意的心理体验,下次打招呼尽管会大声但很不情愿或尽量避免这种时候出现,多次以后就会影响孩子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而想反,如果上述三例中,家长给予的是相应的认可或表扬,则会产生积极的强化效果,即孩子会更努力,争取再次取得进步,得到父母认可,并不断获得自信。强化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能通过满意的心理体验来提高行为的频率和维持行为的动机水平。家长想要孩子在哪方面得到发展,就要在孩子做出这方面的行为是给予认可、鼓励而不是一味地表达不满意和没达到要求。将强化理论运用到家庭教育过程中,可以使孩子的积极行为得以发扬,消极行为予以取消或转变。运用强化理论可以使孩子的一生被一次次的强化所塑造的。
(一)当孩子出现某种符合目标的行为时,家长应及时采用正强化来认可,激励,包括各种奖励、赞赏、认可、微笑以及创设令孩子愉快的环境等。这样可以使这种行为得到保持和发扬,从而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二)对孩子的某种不当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或某种程度的否定。时间一长,孩子的这种行为就会逐渐消退。
(三)对于一再出现的冒犯底线的行为,必须采用惩罚(批评甚至处罚)来表示对某种行为的否定,从而减少甚至消除孩子这种行为的出现。但用惩罚时最好和正、负强化一起使用。
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面对全球化市场的竞争,我们的综合优势还不明显。随着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一些以往我们忽视的问题逐步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然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于设计理论的研究学习的兴趣一直不高,相关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设置中对此也缺乏系统科学的培养思路和方法,它给这个专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甚至成了制约学科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教师与学生的失语症
随着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信息传播的途径得到很大扩展,知识获取的途径更为便捷,获得的方式也更为灵活。在教学中教师习惯了从网络中寻找相似或者适当的课程资源加以变通,成为授课方案的主要依据。学生的设计作业与课题练习也习惯了从网络中寻找可用的信息或参照。当面对项目设计任务时,一般的做法和现状就是: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在网上浏览了上千张图片,然而面对自己的课题时依旧是一片茫然,不知从何下手,这样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
首先是学生的失语。我们知道,只要在百度或谷歌中输入几个简单的字符,就会有数以万计的信息被罗列出来,这样的做法一开始或许是出于的资料搜集的好意,然而到了后来则变成了一种习惯和依赖,习惯在现有的东西里面去套用和所谓的借鉴。这个过程根本就不是一个设计的过程,而是一个筛选和比对的过程。它不是基于任务、功能、对象等要素限定下的主动思考和积极应对,设计过程也不是在一个完整有序的系统内进行,思维的状态是零散不成逻辑的,这与现代设计所强调的整体设计不符。这也就是学生在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时往往几句话就说完了。在简单说出用了什么材料,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之后,就再也讲不出任何有用和有价值的东西,至于这些效果依附什么样的思考和内在关系则基本一无所知,逼问到最后往往用个人喜欢或者它看起来很漂亮来搪塞过去。学生在对待设计关于规范性、可行性、适应性、功能性、可变性或可用性等设计基本构成要素的把握上往往是顾此失彼。
其次是教师的失语。当教师的知识信息也是大量从互联网来获取的话,那么教师和学生在此用了同样的方式来“应付对方”,只是二者的目的不同,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教师用自己从互联网获得的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去比对学生的方案,面对一个班少则10几人多则30人的现状,作业讲评和方案评审到了最后老师已经无话可说。因为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大多数同学的身上,该解决的问题没解决,该关注的设计重点没把握,设计不能体现思考的结果,设计流于表面的形式,有些甚至连学生自己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教师被一轮轮眼花缭乱的效果图轰炸之后,在被所谓风格洗脑之后,只能是无语。如果说建筑学等专业还可以从规范与设计标准中找出问题,那么其他专业则只能依靠所谓的感觉。教师所能表达的就是:“尽管你已尽了你的努力,但我并不知道你的问题在哪?我只知道你给我的不是我所期盼的结果,它没能给我惊喜或让我对你方案的产生尊重”。这就是失语的尴尬。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设计教育教学忽视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设计方法学的研究,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教师更多的是依靠个人感觉和一些常识性的方法和技巧去指导学生,关于什么是设计的问题探究并不深入和深刻,设计从哪开始、到哪结束基本靠自己的经验判断和感性的认识,这里面所包含的个体经验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的教学方法是设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越发显示出它的危害性。
2设计教育的基本问题
一度我们都在强调创意对于设计的重要性,似乎创意成了设计的核心问题。无论教师和学生都强调自身的感受或是经验,这源于我们对设计基本原理和设计理论研究的缺失和学习,我??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假想的虚拟课题,如果我们再不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那么如何指导实践?一位年轻的教师在接受学院安排的设计史、设计调查等一些理论课程时,意见很大,理由是:我是搞设计的,对于那些枯燥的理论研究没有兴趣,也不是我的特长,我不想把自己满脑子的创意与灵感浪费在单调的文字分析上。
在设计教学中,创意设计和项目设计的训练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事实上,这两者的区别往往容易被混淆。同为设计,二者的训练目的、方式方法、课程评价都有明显的不同。首先,创意和设计动用不同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尽管二者并非有着清晰的界限,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状况。其次,作为教育教学活动要注意二者在训练、培养、提高和评价方面要采用不同的方式。目前,对设计教学研究的认识还不充分,尤其是对设计相关理论的研究作为艺术设计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缺乏基本的认识。教师和学生热衷于风格和形式的创意,地中海、新中式、简欧、美式田园成了他们津津乐道愿意谈论的话题,加上商业的推波助澜,在一阵眼花缭乱过后,什么是好的设计依然是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
乌尔姆设计观念与教育模式的核心之一是提出设计“不是一种表现,而是一种服务”。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与特征的表述。纵观从包豪斯到乌尔姆的延续与改变,反映出的是从课程体系与结构、理论建构与设计实践等方面对现代设计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如果说包豪斯确立了现代设计的基本原则,开创了设计现代教育教学的先河的话,那么是乌尔姆学院真正把设计融入了现代制造业,并在实践中回答了什么是现代设计的问题。设计“不是一种表现,而是一种服务”,它强调的是设计师作为社会性人的存在以及职业化的责任意识。它从根源上提出了现代设计必须贴近生活,准确把握时展的脉搏,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与包豪斯的教育理念有着明显的不同。
3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研究的意义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理论源于设计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反过来又影响或指导着设计实践和研究。
曾经有学生问,我们学习和研究艺术的起源有什么意义,你研不研究它,都不会影响我的艺术创作,我只表达我想画的和我想要表达的。一度我们认为艺术关乎创造,关乎个性,关乎天才与灵感。那么反过来看,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否都对应或应证了某一种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学说呢?艺术家能脱离现实的社会环境而成为其他意义的某种特殊的人吗?研究艺术的起源不仅只是研究形式这一基本问题,形式的探索永无止境,并不存在横空出世的大师。没有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形式的探索也终究会枯竭。设计师、教师不屑于研究和学习设计理论的原因,首先,是认识上的不足。一定程度上还不能跳出基于艺术家对艺术作品创作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对于什么是现代设计教育教学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更进一步的思考。其次,是一些水准不高的研究干扰了设计师的学习取向和价值判断。它反映出的是一种为理论而理论的倾向和理论指导实践认识上的狭隘与偏离。
再回到之前提过的那位年轻教师。经过了几个学期的理论讲授之后,他不好意思地对我说,看来当初让我去一些上理论课程还是大有好处的。简单来说是因为:(1)发现我比以前能说了,也会说了,失语症得到缓解。(2)发现自己的逻辑表达能力增强了,写东西好像没那么痛苦了。(3)发现逐渐有了自己的评价语言,常常会语出惊人,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明显提高。(4)发现自己常常有一种冲动,一种更强烈的从事设计、创作与创新实践的冲动。
根据以上问题,回看我们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是要确立理论课程的重要地位,在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中保持理论课程整体的合理性和延续性,教师对此要有深刻的认识。其次,要认真梳理理论课程的分类、研究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及理论课程开设的阶段。再次,是要对一些理论课程做出相应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现状;提高途径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阶段是青年所处的人生发展关键期,大学生作为我国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他们富于理性、敏感、激情,更富于创造性、挑战性。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学习、专业、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容易产生各种不定的心理反应。
近年来,许多学者采取各种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2002年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向五只黑熊泼洒硫酸,致使黑熊严重烧伤。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生物技术系学生马加爵与同学玩牌时发生摩擦,因无法忍受同学的指责,将四名同学杀害后潜逃。2013年4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投毒案。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名同学因琐事发生口角,1人被刺伤,抢救无效死亡。另有还发生了多起在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跳楼的事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我们得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自习路上永远有匆匆的身影,但仔细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却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但学习虽然努力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更多的学生是懒得“精益求精,但求蒙混过关。”面对人才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也感到内心的危机感,但真正要努力学习,却提不起精神来。
2、自卑心理。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
3、报复心理。所谓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法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常发生在心胸狭窄、个性品质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时候。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报复心理的产生不仅同个性特点有关,而且与挫折的归因和环境有关,报复常常以隐蔽的形式进行。因为报复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开的反击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报复!
4、异往困惑。异往本来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一直令大学生棘手的社交障碍。有一些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往时总感到要比与同往困难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往。这些大学生主要因为不能正确区别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部分大学生划不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从而把友情幻成爱情。大学生的年龄本来就是一个情愫迸发的年龄,对异性的渴望本是正常的事。但由于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传统,认为男女之间除了爱情就没有其它什么了,使得他们还没有树立起正确“异性朋友观”。
5、悲观心理。社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会产生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大学阶段面临着目标的选择,社会角色与个性意志,理想与现实,自我成熟感与自控能力之间的矛盾,加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日益激烈的竞争,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如果应对得不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产生悲观心理,甚至成为能力发挥和身心健康的障碍。
可见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压力带来的悲观心理。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人的全面性是人通过创造和控制全面的社会关系才达到的全面性。大学生作为人民的全面性是人通过创造和控制全面的社会关系才达到的全面性。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全面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民族的兴衰和成败。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生理发育成熟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经验阅历将对今后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生从家庭进入社会,随着各种角色的变换,使大学生在扩大自己社交范围的同时,也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整体价值观及对事物认识的新的思维方式。但是,这个时期也是危机潜伏期,大学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问题时往往产生各种心理困扰。而这些困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适应社会都十分不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他们逐步走向成熟与独立。
1、 心理健康能够推动大学生透彻进程坚硬的心理。
品德是大学生透彻进程的基本恳求,也是今后走向社会,在劳作岗位上显示智力造诣、自动从事社会姿态和不断向更高层次进程的庞大条件。丰盛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并合进程,是以坚硬的心理品德作为准绳的,一个人心理坚硬状态径直牵涉和制约着透彻进程的实现。
2、 心理健康能够使大学生克服信赖心理超额独立性。
大学生通行一心的奋斗和浓烈的竞争,告辞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去了一个全新的生存世界。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本人。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仿佛“天堂”如常,浪漫神奇,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封禁的纪律,生存的环境,使他们难于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着重心理坚硬,即刻克服信赖性,超额独立性,自动主动适应大学生存,欢庆添补而蓄意义的大学生存。
3、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赢得事业获胜的坚实心理准绳。
眼前我国大学结业生的分推劳作已诞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遵行供需见面、双向拔取、择优挑刺等窍门,择业的竞争必定会使大学生心理上引起迷惑和不稳固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临新形势大学生要关怀持续心理坚硬,教诲自立、自强、自律的出色心理素质,磨炼本人的社会往来压力、使本人在变幻烦难的社会环境中,作出拔取方便本人角色的无误抉择,敢于面临灾难、挫折与挑战,追逐更加够了的人格,为事业获胜奠定坚实的心理准绳。
4、心理健康有利大学生教诲坚硬的特性心理。
大学生的特性心理特别,是指他们留意理上和行为上经常、安分地发扬出来的各种特别,通常发扬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假设指想法反映的特别,性格除了气质所涵蓄的特别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别。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别整个发扬为概念熟练、擅长独立思忖、干预意识较强、虎虎斗气的有神状态等等,这些受有益大学生的坚硬成长。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普及的力度。学校应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系统性、持续性、科学性、针对性的教育与指导。首先宣传要有针对性。学校应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不同心理健康状况,有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学教育。其次创新宣传渠道,提高宣传效率。要发挥大学生的集体智慧,使用更快捷、更有吸引力、更有效的新型载体,除通过校刊校报,校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络、等载体外,还可使用微信、人人网、微博等新型载体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让大学生更积极参加教育。通过知识普及,增强大学生对心理问题了解、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并在知识的传授中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
(二)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各院系应为在校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由专门小组负责保管与整理。组织专业人员定期通过心理测量、谈话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不断健全心理档案。分阶段、分时期对学生已经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召集相关人员研究对策及时予以解决。
(三)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1、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有关专业知识。2、成立心理健康学生组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动学生,学生之间易沟通,易聚成团,既方便教育,又能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激励。3、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让学生找到倾诉的对象,受到正确的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引导,及时走出心理误区。
(四) 拓宽心理救助渠道,提高心理救援效率。目前,很多高校给学生提供的心理帮助仅限于师对生面对面的心理咨询一种途径。有的学校甚至连心理咨询工作也没有条件开展。其实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与人面对面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难以说清自己的问题与困惑。所以我们必须拓宽心理救助的渠道,通过电话、信件、网络、手机留言等途径,通过团体咨询、专题咨询等形式展开心理救助工作,以提高心理救援效率和效果。
(五) 采取措施有效消除诱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诱发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对于突出、普遍的诱发因素,我们要科学性的制定相应解决方案,从源头上遏制问题发生。我们应致力于使学生明白一味地苦恼与困惑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付出现实的努力远比沉浸在痛苦中来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六)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组织观看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听讲座、出板报等,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活动平台。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使学生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长观念的转变、教育水平的提升、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立、健全等都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当然,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是破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难题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项新求、高桥:《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3]霍发: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M]。2009,(1).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师;测试理论培训;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153-02
一、引言
英语测试研究涉及心理语言学、教育学、认知科学、语言习得理论、语言学、语用学以及教育测量学等多个领域。国内外的学者都出专著介绍外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活跃在教学一线的语言教师熟悉测试和评价原则与实践的需求正在日益增长。但是,目前这些教师的测试理论知识掌握如何?其命题过程是否有一定的理论根据?测试之后是否对分数进行系统性分析?这些情况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调查研究。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济南市部分高中英语教师的测试理论知识与运用进行了调查。
二、问卷调查及其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济南市的高中英语教师。本文作者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答卷182份。该问卷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育背景
被调查的教师绝大部分(98%)通过各种途径的深造,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通过对系统测试理论知识的调查,本文作者发现74%(16人)的教师在最初学历的学习中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这些教师中只有13%(22人)在最后学历与继续教育中学习过相关理论。
(二)对理论术语的认识
在问卷中被列出的部分术语如干扰项、分级考试、答案项、原始分、难易度、平均分、后效作用等,大部分的教师都能给出明确的解释。但有些术语,如水平考试、信度、效度、标准差、标准分等,约68%的教师认为听说过,但不能给出正确的解释。而有些术语,如常模参照性考试、尺度参照性考试、正态分布、中位数、偏度、众数等,约有72%的教师表示不曾听说过。
(三)对测试结果分析的认识
此项调查的结果不大令人满意。只有20%的教师认为Excel可以作为一种软件,约3%的教师提到了SPSS,另外还有约11%的教师提到了其他软件。45%的教师承认他们不了解试卷分析软件,54%的教师没有运用过软件对分数进行分析。只有28%的教师承认他们偶尔会对成绩进行分析。而对于考试分析,100%的教师关注的是平均分,还有37%的教师会看一下难度,18%的教师会关心区分度,而至于众数、中位数、偏度、效度和信度,则很少教师提及。
三、启示与结论
从上述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虽然一线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但在测试理论与实践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
相关的测试理论知识可以对测试的内容选择、题型确定、试题的编制等程序提供技术层面的指导。“有不少测试设计者,甚至是小规模的测试,对题型的选择随意性很大,没有给予认真的考虑和权衡,也没有科学的依据,似乎内容确定以后,怎么考都行。如果考试内容涉及了考生所不具备的知识,就会对考生的知识学习产生影响”。
(二)忽视质量分析
从以上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所有参与问卷的教师都对测试结果分析不够重视。部分英语教师缺少语言测试相关的教育统计学知识。考试的质量极其重要,“如果考试质量好,那么它就会对教学产生正面的影响;如果考试质量差,那么它就会对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考试的实施不只是一次考试的结束,而应是质量分析的开始。我们不应该将目光停留在卷面的那个分数,而是应从这个分数及分项分数中发现我们教学中一些更重要的信息,使之能对我们教学产生积极的指导性作用,这样才能发挥测试的作用。
上述研究使我们认识到相关测试理论对我们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也给我们带来了以下的启示。根据对以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点启示:
(一)应加强一线英语教师测试理论学习
通过教师自学、专家讲座、教学研讨等多种形式加强英语语言测试理论学习,让每位教师熟练掌握测试类型、测试目的、测试效度、信度、可行性、区分度、难度、编写试题步骤等基本理论。
(二)建议师范院校设置与语言测试理论相关的课程
近年来,一些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已陆续将“语言测试”作为英语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和一些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这显示了这些院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但个别院校,特别是一些面对专科学生的院校并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所以,测试理论与教育统计学的相关学科的开设应当是一个必要的举措。师范院校应改革课程体系,提高师范生的理论素养。
(三)教育行政部门应从硬件上为一线教师的考试分析提供可能性
学校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考试质量分析的重要性。学校可开发或引进一些统计软件,并对教学人员进行培训,通过行政管理手段与思想认识两方面着手,促使教学人员认识到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发挥这些数据对英语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
附录:调查问卷
老师:
您好!为了调查济南市高中英语教师实践运用语言测试理论的情况,我们设计了如下的问卷,请你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谢谢!
1.年龄_______教龄________
2.你的最初学历A.中专B.专科C.本科D.研究生专业_______
3.你的最后学历A.中专B.专科C.本科D.研究生专业_______
4.你在最初学历学习期间是否系统接受过关于英语测试方面的理论知识?
A.有B.没有
5.你在最后学历学习期间是否系统接受过关于英语测试方面的理论知识?
A.有B.没有
~ 6.你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是否系统接受过关于英语测试方面的理论知识?
A.有B.没有
7.对于以下术语:
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易度 E.考试规范F.差异系数 G.平均分H.众数I.中位数J.偏度 K.正态分布L.标准差 M.标准分O.原始分P.常模参照性考试Q.尺度参照性考试 R.成绩考试 S.水平考试 T.分级考试 U.后效作用 V.干扰项W.答案项,1)你清楚了解并能解释其含义的有_______其含义为____________2)你听说过,但不太了解其含义的有________3)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有__________
8.你认为自己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命题技巧?A.是B.否
9.你在命题过程中是否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技巧?A.是(如________)B.否
10.你是否了解一些试卷分析的统计软件?A.是(如________)B.否
11.你是否能运用统计软件对分数进行分析?A.是B.否
12.在平时教学中,你是否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系统的试卷分析?
A.总是B.经常C.偶尔D.从不
13.你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主要从___方面.A.平均分B.众数C.中位数D.偏度
E.标准差F.难易度G.区分度难关H.效度I.信度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从教育心理学方面来说,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从而达到增强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方法。
一、激励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在体育教学中,有学生会因为自身的素质不好而害怕、恐惧,此时需要的是激励的言语,让他们树立信心,打破心理障碍,去获取成功的喜悦。有的学生是因为某方面的原因,才不参加体育活动,老师要掌握学生心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从而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能在玩的同时得到身体的锻炼,也就能达到体育教育的目的。激励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如果对其作用认识清楚,使用正确,将有助于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选择正确的体育行为,为学生提供成败信息,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体育教学是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门基础教学,要创造较好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信心,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去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取得较好体育教学为成果,激励法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激励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无论是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初期还是在掌握以后,激励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践证明,激励作用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积极的一种肯定,是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
1.激励具有确定学习目标的作用,有利于学生选择正确体育行为
激励是一种诱因和手段,可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主观目标和客观目标,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进而得到良好的学习的动力。
2.激励能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共成长具有求新求趣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对练习认真,动作掌握好的学生,运动技术和能力较强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激励和肯定,推动学生去探求只是,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激励能激发学习动机,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
当学生在体育实践中获得成功,又进步时,能及时的得到教师的激励和肯定,学生求成的需要得到满足,愉快心情也就随之产生。激励将化作巨大的推动力量,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从中获得更大的成绩,进一步的学习动机也随之产生。
4.激励能提供成败信息,有利于学生检查自己的进步情况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激励手段,能较为准确的为学生提供信息的反馈。学生通过反馈,及时了解自己的体育成果和进步情况。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足,增加了练习。因此,激励式教学法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体育实践的参与和掌握。
三、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激励教学法的方法
1.少批评,多肯定
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虽然性格处于敏感的叛逆期,但他们同样也渴望着得到老师对自我的认可与赏识,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而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的,而批评则有损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进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尽可能地肯定他们已取得的成绩,挖掘他们在学习中的“闪光点”,表扬其与以往相比有进步的地方,哪怕是不起眼的一点小进步。通过抓“闪光点”,从而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出学习的乐趣与激情。因此,在教学中多采取鼓励的方法,是符合人的心理特点的,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2.榜样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