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学科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生校园社团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学生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和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可以作为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成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1 生物学科社团发展的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校园文化的深入发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生物学科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且与生活联系密切,在高中校园发展生物学科性社团,借力社团活动,对改变生物学科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完善教育教学生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生物学科社团活动的开展及作用
将生物学科从书本、课堂延伸至教室之外,甚至是校园之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展社团活动,从而融合知识、技能、情感,形成高中生所具备的核心素养。
2.1 实验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及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课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课程的规划及条件的限制等因素,实验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因此教师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开展实验内容。教师可具体开展下列两类活动:① 教材实验: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内容非常多,如:有机物的鉴定、植物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叶绿体的观察等,② 创新实验:以教材实验为基础,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甚至提出新的课题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交流。例如,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探究生长素对桂花枝条扦插的影响,探究低温处理对菠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重复教材实验既让学生巩固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让学生领悟到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主动的创新实验,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综合,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直到撰写科技小论文。通过上述实验活动的开展,学生理解了科学概念,锻炼了实践能力,更是形成了科学态度,养成了理性思维的习惯,获得了独立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2.2 调查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及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还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学生近距离地观察生命现象,用生物学知识认知生命、解释生命,从而热爱生命。调查类活动可以包括下列两种类型: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如校园植物的认知、分类与分布,校园周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水生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的比较等;②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如城市河流的污染调查,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等。
调查类活动的趣味性强,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在调查研究中,学生根据调查内容设计调查方式和路线,既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又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学生在观察有趣的生命现象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神奇,在较好的理解了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的相适应,物质与能量的平衡,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平衡,在生命系统中人是主体又是客体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生态和生命观念,以及人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如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
2.3 实践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及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活动,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体现了生命科学的价值。教师可开展如下一些活动:① 标本制作: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标本室,并给他们介绍标本制作的技术,引导学生制作简易的动植物标本,如植物叶片标本、蝴蝶标本、昆虫标本,还可以制作鸟类标本等。② 模型制作:模型可以将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和本质具体化,可在社团的学生中开展模型制作比赛,如动植物细胞模型的制作、DNA分子模型的制作等;③ 种植养殖:组织社团学生建立校园生物园,如种植花卉、蔬菜、果树,培养蘑菇,养殖小白鼠、观赏鱼和家鸽等,制作生态缸和小型的生态系统,还可以探索蔬菜的无土栽培技术、植物的嫁接技术和鱼类的繁育技术等。
一个生物科学工作者应具备独立、熟练的动手能力。在这些实践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和生物体亲密接触,学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解释生命现象,发现生命规律,热爱生命个体,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生命观念。
2.4 科普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和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应自然科学的本质。科学最终又要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因此,开展一些科学普及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可开展以下两类活动:① 科普宣传:利用节假日,面向学校师生,或深入到校园周边的社区进行环保知识和健康知识宣传,如城市水污染调查的图片,艾滋病、乙肝、流感等疾病的传播途径图片,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有效预防等知识宣传;② 科技创作:借助学校的科技节及市级科技活动等平台,鼓励学生进行生物学相关的作品创作,如制作水污染处理的浮床,无土栽培蔬菜的简易装置,家庭生活污水的多级利用装置等。
在这些科普活动中,学生成了科学的传播者,唤起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以及环保意识,从而更好地爱护我们的身体和保护生存的环境。另外,学生通过调查搜集资料,动手参与制作,既锻炼了科学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素养,提高了社会责任感。
在深化核心素养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校园学生社团建设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团发展必然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学术化的道路。因此,建立生物学科性社团可行且有必要,生物社团必将开辟生物学科教学的新模式。科学地开展社团活动不仅有助于生物学科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有助于培养具备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W能力的生物学研究人才。
参考文献:
[1] 谭永平.中学生物学课程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教育价值[J].生物学教学,2016(5):20-22.
[2] 蒋桂林.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5(10):9-10.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高中生物;作用;运用策略
当前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教师将教学知识落实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高中生物作为高中教学阶段一门重要学科,它虽然属于理科类的学科,但其教学内部却更多的偏向文科方向,这就要求着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能够以文科的思维方式去认识生物学科。为此,生物科学史作为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生物科学史,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一、利用生物科学史创设导入性的教学情境
在高中生物教材课本上含有大量具有逻辑性的专业术语,这就非常需要学习者具备极强的逻辑性思维能力。但由于当前高中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并不强,而在这种学习基础上,教师再以板书式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生物知识,这种带有强制性的教学方式不仅容易导致学生对生物课产生错误的想法和观念,还容易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为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必须尽可能使课本知识赋有生命的气息,以其生动形象的文学形象激发学生对它的学习兴趣。生物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进程的一部分,它记载了众多生物科学家对生命世界的探索和创作,也就是说,生物科学史中的生物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是具有生命气息的,那么教师再将生物科学史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就相当于给生物课堂教学注入了一定的趣味性。
例如,学生在学习《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关于“细胞”历史的小视频或者自制的PPT,给学生讲解“细胞”的发展历程。如,细胞这一说法的提出:在1543年安德烈.维萨里通过对尸体的解剖研究中向世人解释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后来比夏又对人体器官进行了再一次的研究,即组织结构。而在这个期间,人类发明了显微镜,但当时比夏并不相信显微镜,他更愿意“眼见为实”。随后在1665年,虎克利用显微镜通过对植物里的木栓组织的观察,发现了“小室”,并将“小室”命名为细胞。而学生在了解到这一生物史时就会对“细胞的提出”这一事件产生浓厚的兴趣,会根据最后的“小室”提出“为什么要叫细胞为小室呢?”,教师在面对学生这一类的问题时,便可将虎克当时手绘记录的图像展示给学生看(即由许多个规格的小框框组成的图像)。如此一来,学生便可清晰的认识到细胞这一概念,教师在趁着学生的这种学习念头,将生物科学史导入到教材中,不仅能够将知识建立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还能使学生自主并自觉的集中到教材的讲解上。
二、利用生物科学史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活动
生物科学史凝集着历代生物科学家对生命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生物科学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探究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型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以4人形式的小组,并给每一组发可拆开的双链小型DNA模型,让学生对DNA模型进行观察,思考“DNA复制需要的条件”这一问题,接着教师将沃森与克里克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产生的“在提出碱基特异性配对的看法后,我们又立即提出了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的一种可能机理”这一想法分享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两位科学家的想法对DNA复制模式进行大胆的猜想。随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了科学家提出的DNA复制的模式,即半保留复制、全保留复制和弥散复制,要求学生运用手上的教学道具进行实验证明。教师在设计这一教学活动时,是希望学生能够在听取了科学家们对DNA复制模式的看法后,激发自身对DNA复制模式的探究兴趣。那么学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首先分组学习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其次在猜想和验证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可以说,在生物教学中适当的运用生物科学史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作用和影响。
三、利用生物科学史渗透德育性的教育形式
(上接第81页)
在当前的教育的发展形势下,社会人士相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更多的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生物科学史中具有大量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教师将生物科学史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是当前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个有效的突破点。生物科学史中隐藏的人文精神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促使学生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挑战、坚持不懈并敢于奉献的精神,在无形之中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孟德尔遗传规律再发现”的史记中,可以将后世三位科学家的行为以讲故事的形式分享给同学们,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德育意识。孟德尔在19世纪发现了遗传学中的两个规律,即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并于1865年先后发表了他的这一论文,但遗憾的是他的这一发现并没有引起当时人们的关注,就这样默默无闻了35年,人们也并没有将孟德尔当做是科学家。直到1900年,在孟德尔去世16年后,荷兰的一位生物家与德国的一位生物家,以及奥地利的一位生物家几乎在同一个时间段里,在不同的工作实验室再一次发现了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而这时才吸引了人们的关注点。但这三位生物家始终坚持遗传学规律是孟德尔的遗传学规律。教师在讲述完这个故事后,学生也能在体验故事的过程中真切的感受到“诚实为人”的伟大精神和情操,促使学生从心灵上得到了德育意识的满足。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生物科学史集中了众多生物科学家对生命科学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对于学生而言,其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为此,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到生物科学史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并在教学中实施有效的运用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在生物科学史下的教学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智慧与思想,促使学生得到综合性的进步和发展。
【⒖嘉南住
[1] 魏磊.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5,(9):64-64
[2] 韩小春.论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6,(25):145,161
关键词:生物;衔接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096-01
笔者从二十余年的初高中生物教学经历中发现:初高中生物衔接教学如同中学生物课程本身未被重视一样,也普遍未被师生所重视,成为一个被忽视科目中被忽视的部分,自然也就开展的很不理想了。究其原因,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中学生物教师对初高中生物衔接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为引起广大同仁对初高中生物衔接教学的关注和重视,推进初高中生物衔接教学的开展,提高中学生物教学水平。笔者在此从下列五个方面简要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生物衔接教学的重要作用,以供参考。
一 有助于保持中学生物新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及整个课程目标的达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生物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课程工作也日臻完善,以往那种初高中课程衔接不够密切、不够顺畅的现象不断减少,整个中学生物课程逐渐成为一个系统整体,教学目标的连续性明显增强。这就要求中学生物教师要顺应课程的发展,要有相应的教学观念和作为与之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应把初高中生物教学视为一个前后密切关联的整体,而不能有意无意地把它们分割开来;在行动上应注重搞好初高中生物的衔接教学,通过良好的衔接教学实现并保持初高中学生物教学的连续,使整个初高中学生物课程真正成为一个整体系统,才有助于整个中学生物课程系统目标的达成。
二 能有效消除初高中生物教学间的断层障碍,实现初高中生物教学的平稳过渡和顺畅提升
尽管整个中学生物课程是一个整体,但两个教学阶段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训练等的要求又是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差异性的。初中生物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生物知识、基本生物实验技能及生物在生活、生产等方面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强调定性分析,多只要求学生知道现象或结论,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生物概念和认识生物规律。而高中生物则往往要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除了知道“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即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需要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生物概念和认识生物规律。可见,高中生物的要求更高,更难。这种学习要求的提升,往往成为在由初中教学向高中教学爬升过程中的一道沟坎障碍。
正是由于高中生物的知识面更广、深度更深,对学生学习要求更高,加上不少学生知能衔接不良,断层严重,适应性弱等原因,结果导致了许多学生刚跨入高中,就产生了不少困惑,感到学习高中生物十分困难,难以适应,进而丧失了学习信心,厌倦学习生物。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这就需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伊始做好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工作,对症下药,给学生作一个大致的初高中教学目标要求的对比说明,明确高中生物的学习要求更高,交待学生要有一个迎难克艰的思想准备,给予一些实用的学法指导等,通过这些衔接教学手段,就能很好地消除初高中间的学习障碍,预防这种现象的发生,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物学习,实现初高中生物教学的平稳过渡和顺畅提升。
可见,做好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工作对于高中生物的教学,特别是初始阶段的教学,可谓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三 能弥补开课间隔对高中生物教学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由于初中生物课程在初三(九年级)停开一学年,到了高一(甚至到高二)才又复开,致使初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着1-2年间隔。这种间隔的存在,对高中生物教学是极其不利的,最为突出的负面影响就是高一(或高二)的学生差不多已经把初中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遗忘殆尽,使得高中生物教学伊始呈现出一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景象。而良好的初高中衔接教学,使初中教学向高中延伸,高中教学向初中迎接,有如架设一座跨越鸿沟的桥梁时,桥梁的两端都向鸿沟中央延伸而能连接起来一样,就能有效地跨越因开课间隔造成的初高中间的教学鸿沟,很好地消除开课间隔对高中教学的负面影响。因此,初高中生物衔接教学也显得尤为必要。
四 有助于连续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在良好的衔接教学实现初、高中生物教学的平稳过渡和顺畅提升的同时,还能保持、延续和发展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对某些事物的良好感受和成功体验,就容易使人产生、保持和发展对这些事物的兴趣爱好。学生学习生物学也是如此,由于初中生物课程内容具有形象、直观、实验探究活动多、趣味性较强、难度不大等特点,不少学生对生物课程饶有兴趣。而到了学习高中生物课程时,由于高中生物课程内容庞杂、抽象、学习时间少、难度大,致使不少学生举步维艰,多是艰难困苦的感受,少有轻松愉悦的体验,进而对高中生物课程的兴趣大减,甚至厌恶起这门课程来。而良好的衔接教学实现初中生物教学向高中生物教学平稳过渡,能有效地防止学生初学高中生物时出现的不适应现象,从而也防止了学生学习兴趣骤变现象的发生,保持了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良好的衔接教学能使初中生物教学向高中生物教学顺畅提升,还能使那些求知欲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感到高中生物的奥妙更神奇,更富有魅力,也就强化和发展了他们的兴趣。
五 有助于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
切实搞好初高中生物衔接教学,对于拓宽初中生物教师的知识面的效果尤为明显,因为衔接教学要求初中教师要通读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全面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全盘梳理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的知识点,明确初中的哪些知识技能是高中的基础,从而有意识地加强学习和训练,甚至适当拓展,延伸间断点,为高中打牢基础。这就势必促使初中生物教师却阅读和钻研高中课标、教材、教参,通过阅读、钻研,初中生物教师的知识面自然会得到拓宽,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得以促进和提高。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生物衔接教学在连续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望广大初、高中生物教师们都能认识到这些意义,齐心协力,共同搞好初高中生物的衔接教学。
参考文献
[1] 佚名 《初中生物教学应做好与高中生物教学相衔接》《江西教育》2008年第2期
[2] 刘东 《关于做好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思考》《新课程(下)》 2011年01期
一、为何要进行感悟课教学
(一)学生自身的需求
高三学生在进行总复习时,要逐渐把知识构建成网络系统,明确各章节的重难点、考点,这都需要学生在分配好时间的前提下,做好知识的分类、整理和归纳,使之系统化。而现在大多数学生在这方面缺乏努力,导致知识点零乱,重点、难点不懂,甚至考点也不清晰。
现在的高考政策,理、化、生三门合在一份试卷上,这明显对学生的应试技巧,例如对如何调节心理状态,如何调配时间,思维的变换等等有着更高的要求。
有的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动力不足,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但态度懒散,没有计划盲目地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也不好。
通过感悟课,学生可以加深对重难点、考点的理解,并对知识点进行更全面的分类、归纳;可以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并建立知识的网络系统;可以增强与老师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同时增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增强表达能力和文字的组织能力;可以强化心理承受能力,变得更自信,更大胆。
(二)新课标的推进作用
在新课标的新理念中,让教师意识到学生参与的重要性,提倡用“将课堂给回学生”的观点取代“教师满堂灌”的习惯。新课标的出现,让教师重新认识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习的关键所在。由此,一节课若是由学生在思考中、感悟中进行,那么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是极高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动手能力以及联系生活的能力也将大大地提升。
二、如何设计感悟课
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设计相应的课题内容。选课题内容应由大多数同学的接受能力作为出发点。设计好相应的教学活动,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利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思维,使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悟,分享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消化吸收,让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感悟课实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感悟课不能漫无目的地由学生自行进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难以给自己找目标,该看什么,做什么,目的不明确,一节课下来,毫无收获。没有方向的帆船,难以到达目的地。在一堂课当中,教师应给学生设计好课题内容,让学生明确或由学生自己来定制这堂课的目标。
(二)控制好课堂纪律,让学生的氛围围绕课题内容认真学习。在感悟课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之间可自由交流意见,也可以离开座位走动到交流的同学中去,为避免有的学生借机开小差等不良情况的出现,教师应强调感悟课的纪律要求,教学过程中也得关注学生,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知识困扰并及时引导。这样做的好处:1.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知识点的错误;2.让学生之间好好分享,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锻炼胆量及增强自信心;3.适当地进行表扬与帮助,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提高感悟课给予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喜欢这类课,学习气氛更浓烈,学习将更主动与积极,乐于思考,对知识认真地进行感悟;4.提醒学生注重表达能力的锻炼以及增强文字组织能力。提醒他们只有规范的书写,才能在考试中得到高分,所以,我们得从平时就养成良好的习惯,改掉粗心大意等不良习惯。
一、关注热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动态信息
在电视、报纸和网络上,随时可见有关环境、生态的新闻。教师在平时应注意收集相关信息,特别是热点信息,在教学中适当的引入,引发学生思考。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中,向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什么是PM2.5?这项指标的监测有什么意义?“”你知道2012年年底至2013年年初发生在我国京、津、冀地区的雾霾天气的成因吗?它给当地人民带来什么危害?”等。将这些有关环境的动态信息引入教学过程,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开展活动,让环保意识渗透在学生的习惯中
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是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环境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因此,除了在课堂上渗透知识和关注动态外,还需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让环保意识渗透在他们的习惯中,在不自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可以尝试组织以下类别的活动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这些意识和习惯。
1.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在各种纪念日,如“地球日”“植树节”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组织学生投校园广播稿,办相关黑板报,开办小型展览会,为学校树木挂牌等。(2)开展各种调查活动,如,调查校园、小区内的植被种类和分布,调查本地水污染、空气污染情况等。(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环保相关的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