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教学研讨

高中语文教学研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教学研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教学研讨

高中语文教学研讨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创新思维;能力探讨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1.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2.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高中语文教学研讨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意象历来是诗词教学和考试的重点,如何提高学生诗词教学效率,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意象教学的手段进行切入,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以促进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整体效率的提高。

诗词鉴赏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中的重点和难点。鉴赏诗歌有许多途径,意象往往是考生选择分析诗歌的重要角度。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意象教学即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作者所展现的情感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高中语文诗词选修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掌握诗词意象,无疑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意象教学的角度进行切入,依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条较为有效的方法,以供同行商榷。

一、创设情境,在意境中体会诗词意象

高中语文诗词选修课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更在于让学生感悟诗词中所体现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准确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手段,了解诗词的内涵。而在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将学生置身于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将情境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相贴近,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一是通过多媒体仪器,为学生营造氛围。如在《虞美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南唐李煜的电影剪辑《虞美人》,让学生在几分钟的影音播放中,感悟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体会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反复吟诵,更让人感受到李煜作为阶下囚,怀念往昔生活,感受现下悲苦的绵绵不绝的愁思。再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则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春江花月夜》的FLASH,让学生在营造的意境中,体会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画卷,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时通过观看FLASH,感受意境中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在意境中感悟,其教学效果要远远胜于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

创设情境也可以是以音乐营造氛围,通过音乐传达的情感,为学生诗词学习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状态,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词意象。如在《春夜别友人》的教学中,可通过音乐播放男生吟唱的《春夜别友人》,感受音乐传达的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感受作者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的离愁。

二、角色体验,达到情感的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会用到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同样的,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环境中,以诗词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诗词所传送的情感。

如在《送友人》的学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扩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李白、李白的友人,让学生依据诗歌内容,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作者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李白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送着友人的万里行程。而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 通过这样的场景及学生置身角色之中,感同身受的扮演,加深学生对离别诗的理解,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拓展途径,丰富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要提高诗词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还应该想办法丰富学生对诗词中意象的认识,只有具备丰富的意象知识,在分析诗词时才可以达到游刃有余。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来满足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授课的形式,将诗词中的意象加以规整,分析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如在诗词中,“柳”普遍代表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梅”则代表着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等意象;“西风”普遍认为是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的象征。那么学生在了解了江水代表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等的意象后,就很容易理解《虞美人》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在掌握了月亮常被诗人借用烘托情思的意象之后,对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作者的望月怀思也很容易把握。

再者,教师也可以通过谐音教学,丰富学生的诗词意象。如在有关“柳”在诗词中的含义分析时,教师则可引用“柳”与“留”谐音,故柳的出现,常常代表了挽留之意,也就引申为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了解了这一意象,在分析《折杨柳》和《雨霖铃》的中心思想及意象分析时,学生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依依惜别及离别的伤感。在分析“莲”的意象时,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很多时候“莲”也就代表了“怜爱”,借以表达了爱情。如南朝乐府的《西洲曲》,即通过莲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此外,也可通过事物的特征把握其意象含义。如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在诗词中松树也就成为高洁品质的象征;作为傲霜之花,也被作为人格品质的一个代表,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通过景物的特征来把握诗词的意象,也是在诗词教学中较为有效的方法。

四、反复阅读,活跃思维,激发想象

在诗词的学习中,古人信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现今时代诗词的学习。在高中语文诗词选修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诗词,在阅读的过程中,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联想,将诗词中描述的场景连成一个完整的事件,在周围环境及事件的联系之中,学生也逐渐掌握了诗词所表达的意象,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如在《春江花月夜》的学习中,学生反复阅读,将作者描述的景致拓印在脑海,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孤独的游子在静静思念着故乡,美丽的景色无人共赏,也使得他愈加孤独,愈加思归。这样的反复吟诵,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这首诗的含义,也利于学生把握作者所抒感的路线,加深了对本诗的理解。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手段还有很多种。用意象教学法来进行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品味诗词的习惯,由表及里,感受诗歌意境,体悟作者感情。同时,学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赏析所有的古典诗词,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研讨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师地理教育 地质与地貌学 教学 焦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73-02

地质学和地貌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课程均有综合性、复杂性、实践性等特点,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野外工作的某些基本技能、方法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笔者根据长期从事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学的经验,针对目前该课程所面临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教学中面临的焦点问题

(一)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在地理专业中的地位不断弱化

地质学与地貌学在研究和解决自然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过程中,其独特视角和研究方法是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为应用学科其实用价值日益彰显。[1]

但是,目前地理科学明显存在重人文地理、轻自然地理的倾向,同时地理科学专业为了开设新兴课程和选修课程,将原本非常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基础课程大量消减,地质、地貌学课程自然不能幸免,直接表现就是课时量大减,经费投入不足,其地位和重要性不断弱化。[2]

(二)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的实践环节亟待加强

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是研究地球的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这就要求课程除了室内理论教学之外,还要有实践教学。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室实习、野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等环节。目前,我国地理科学专业的教育和研究中,存在着重室内、轻野外,重建模、轻实践,重理论、轻应用,重、轻成果转化等令人担忧的倾向。因此,高校地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亟待加强。

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的难点是在讲述地球的物质组成、地壳的构造变动、地理环境变迁、地貌形成与演化时需要学生建立起一定的空间感,这是实验室实习解决不了的。因此学习地质、地貌知识的学生还需有一定的野外实习经历。但由于经费问题、课时问题、安全问题、学生问题、师资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许多师范院校的野外实习环节被大大地打了折扣,原来的短途实习取消,野外实习被压缩,大多数院校的野外实习压缩成一周的时间,而实习效果令人不敢恭维。

(三)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理论的教育和研究不断削弱

笔者在研究上世纪初叶至30年行的《地学杂志》中发现,这一中国最早的地球科学刊物登载了许多有关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的学术文章,辩证地论述了人地关系,地球上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和人文环境的影响等科学命题。[3]这在科学尚未普及的中国近代极大地开阔人们的科学视野,激发了地球科学工作者深入社会和投身大自然探索地球奥秘的激情。在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许多学者就一些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提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系统学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球科学工作者积极参与了一系列重大的自然资源调查项目、国土开发和旅游资源开发等项目,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现阶段我国地球科学界存在只重视为实践服务而忽视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倾向,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在上世纪一度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如今早已风光不再,以至于近些年来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在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四)地质学和地貌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师的问题,作为一名高校的专业课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使命。作为一名有发展前途的地理专业的地质、地貌学任课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从宏观上密切关注现代地理学的内涵和科学体系及发展趋势,从中观上能够熟知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与各分支学科的关系,从微观上能够驾驭自己教授的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

目前,各高校引进的地质学与地貌学教师的学历很高,大多具有博士学位。然而这些教师虽然在某一领域有较高深的造诣,但是知识单一,不够广博,对地质学与地貌学总体把握不够,且野外实践的基本功底非常薄弱。同时,由于职称压力,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高涨,但对教学的投入不足,没有激情。

二、高师地理教育中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正确认识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的重要地位

地理科学本来就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互统一的科学,只有将自然地理学尤其是地质、地貌学课程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在基础教育和在高等师范教育中普及地质、地貌学知识,使学生建构起必备的地质、地貌学知识结构,这才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现代化有用人才的明智之举。

(二)多渠道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丰富室内试验环节。重视常规的实验室实习环节,同时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习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应在实验室及展览室增添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矿产标本、装饰石材标本、观赏石和宝玉石标本,使实习更加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提高本课程实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4]

2.强化野外实践环节。在实习经费、时间都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地质学与地貌学野外实习要本着综合利用实习资源的原则,精心设计实习路线和安排实习内容,力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野外实习更要密切联系当前人类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使实践教学更具有社会针对性和应用价值。

3.补充社会实践环节。要鼓励和引导高校地理专业的学生与附近地区的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博物馆、科技馆建立密切联系,利用课余时间以青年志愿者活动形式担当讲解员和导游员,利用所学的本领向社会大众普及地球科学知识,这种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巩固了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从根本上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地质学和地貌学的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学术思想。在教书方面,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育人方面,教师应将自己对地球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感悟,升华成对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理解,并通过言传身教渗透给学生。

作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激情。教师要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更何况随着地质、地貌学的发展延伸,赏石文化、宝玉石鉴赏、地质旅游在民间悄然兴起,我们作为专业学者不妨也插上文化艺术的翅膀,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不再索然无味,让学生感知冰冷的石头中蕴藏着科学的真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加强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理论的教育和研究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影响在程度和节奏上的不断加大,地球表层系统处于持续的快速变化之中,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强,这为加强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理论的教育和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针对目前全球环境变化和社会经济大规模的发展给现代地球科学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将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和教育纳入地球科学的整体系统进行深入探讨,鼓励学生们在上述有关基础理论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使地球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重大的突破。

三、结束语

地质学和地貌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中相当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内容丰富、实践性强、高度综合的特点。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建立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设置生动的实践教学体系,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性教学手段,是提高地质学和地貌学的教学水平的有力保障,将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地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 注 释 ]

[1] 王颖.关于地球科学教育发展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3-4.

[2] 王心源,常月明,高超,等.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地质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6(1):98-103.

[3] 李兆江,刘焱.试论《地学杂志》与中国近代地球科学[J].科学,2012(2):50-54.

[4] 杨凤根,骆祖江,候玉宾.从基础地质学教学入手培养大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2009(1):132-135.

高中语文教学研讨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写作过程指导;问题;教学实践;措施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很多学生一直突破不了的关卡。作文是反应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关键,也是学生进行自我表达的过程。由于高中作文教学情况不理想,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教学重点不突出,导致写作教学有效性得不到提升。因此,我们应重视对写作过程的指导,对学生在不同阶段进行教学侧重,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传统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作文教学的核心是通过文字将情感和观点进行表达,但是很多教师将作文教学当做是语文词汇的堆积,认为学生只有大量背诵单词、句子、名人名言,并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写作,才能够取得较高的作文成绩。这种过分对语文素养的强调,使学生无形中获得了巨大压力,认为如果不能够在写上几个名人名言或者文采出色的句子,就写不好作文。

其次,由于教师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学生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写出教师满意的作文,往往采用抄袭的方法来完成任务,写作文仅仅是为了应付老师而进行的,应付了事即可,根本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思想来写作文。而且很多学生在抄袭完之后没有进行认真修改,使作文中的观点和内容都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最后,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般采用命题作文的方式,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题目来进行发挥,存在着教师指导不到位或者根本没有指导的问题。教师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导,使得学生的写作方法和遣词造语大部分来源于自己所阅读过的文章和书籍,作文教学效率低下。如果写作教学不采用过程教学的方法,就很有可能导致语文教学中的“尴尬”持续存在。

二、如何实现对高中写作教学的过程指导

当前,我国高中作文教学依旧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一方面,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对于写作教学都非常重视,另一方面,作文教学基本上采用“散养”的方式,由学生自己进行摸索和学习。为了能够有效提高高中作文教学质量,我建议教师在写作的前期审题阶段和写作过程中进行明确指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写作方法。

1、前期审题阶段的写作指导

很多学生在面对命题的时候,似乎有很多话想说,但是在落笔的时候却发现无从下手。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对写作题目进行了解,那么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写作的体裁,是议论文还是叙事文,是说明文还是诗歌、散文,并对这几种体裁的写作方法和特点进行分析,让学生对写作方向进行初步的了解。其次,教师应带领学生对题目进行感受,让学生更加明确题目中所包含的内容。例如,在面对题目为“范儿”的作文时,教师应带领同学们了解“范儿”的基本含义,并让同学们积极发言,讲述自己心中“有范儿”的人或者事物。在教师的带动下,同学们根据“范儿”这个话题,引申出了很多含义和故事,并在其中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内容进行写作,有效确定写作方向和目标。

2、写作内容阶段的指导教学

在对题目进行感受之后,就应开展对写作内容阶段的指导教学。由于题目和方向已经选好,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开展写作,教师可以采用如下几个方法对写作过程进行指导:

首先,教师应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勇气表达内心的感受。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营造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借助话题,讨论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内容,激起学生内心的丰富感受,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展开想象,对写作内容进行思考和创新。或者,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为学生放送与题目有关的视频、音乐或文字,营造丰富的教学场景。例如,在写作题目为《母亲,我想对你说》的文章时,我为学生播放了史铁生《合欢花》的朗诵音频,在朗诵过程中,很多学生潸然泪下,感受到深深的母爱,并回忆起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为下一步的写作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其次,教学进入到初稿撰写阶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下笔前的知道,让学生认识到“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道”,很多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会进行思考,教师要激发他们的思考,使他们认识到文章结构应如何安排,应增加那些材料使文章更有说服力等等。在写作完毕之后,应及时进行作文的修改与交流。修改主要分为教师修改和小组评改两个方法,教师修改能够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加以有方向性的指正,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过分注重教师的打分和优秀句子,对于文章中的缺陷往往置若罔闻。在班级内建立写作小组,让小组中的人共同对作文进行打分,能够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在对别人问题进行指正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能够互为老师,互相促进。

最后,教学进入到评价阶段,应凸显评改语言个性化,实现教师评改与学生自改、互改相结合。教师在评改时,不能沿用传统的“一刀切”“统一标准”的评价模式,应用不同层次的标准衡量不同层次学生写作。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改应该秉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习作特点,给予不同的评价。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评改语言的运用。例如,对学生写作态度的评价可以采用“主动、积极”定性;对写作品质可以采用“很好,好,还需努力”等来定性;对写作的性格可以采用“勇敢、顽强”等来定性等等。对学生各抒已见的有创意的表达要予以充分鼓励;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多读、多记、多观察”等日常写作习惯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杨翠玉.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教学建议[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1:55-58.

[2]肖卫平.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情境式作文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李宏泽.“过程体裁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8.

高中语文教学研讨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 新课程 改革

一、高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应试化教育模式突出

目前很多高中语文的教学都是紧紧围绕考试进行的,这往往造成了教学都是为考试服务的结果。很多老师不顾新课程大纲要求,使得“考什么教什么”成为教学中的常态,考试结果也成为了学校对老师教学优劣评价考核的基础,这种唯分数论显然对于新课标提倡的目标是极为不利的,无法从制度上实现根本性变革。

2、教师未能理解新课程真正内涵

新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但有些教师还停留在原来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上,不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不在意学生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体现,被动接受知识,应付考试。另外,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以为使用了新教材去进行新课程教育就是新课程改革。

3、片面追求活跃课堂气氛

有些教师过分追求课堂上的气氛,而不太注重对课文的解读和学生培养语文素质的培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讨论课、课外活动课等教学过程中为了渲染与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常引用一些与课文内容关联性不大的笑料,从表面看,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贯的讲授法,但是大部分时间考虑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忽略了语文课文内容的讲解,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常常出现一些语言方面的错误现象。

4、多媒体辅助教学普遍存在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辅助教学给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然而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校由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资源的限制或者稀缺,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能使用或者很少使用。但是有些学校设备资源充足,过于强调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很大程度依赖于多媒体,几乎每节课上都使用,好像没有多媒体的辅助,就无法进行教学活动。但是,高中语文课文很多不适合使用多媒体,如果强加使用,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比如文言文和诗歌的教学,比较注重理解和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用多媒体补充一些背景资料,如过多地使用多媒体,会使学生淡化对文本的理解,降低教学效果,这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问题应对措施

1、不以考试分数作唯一评价标准

语文教学是语言的学习的一个过程,是培养语言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的一个过程。新形势下,语文的学科教学成果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语文学科教学、学习的唯一评价标准版,要突破试卷为主的考察形式,使考核形式多元化,设立过程性的动态评价标准,要能够适应语文教学的特点,更能全面、具体地得出语文教学的效果。对学生要承认素质是有差异的,分层次进行教育。制定各个等级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要及时表扬,自身纵向比较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减心理负担,激发学习语文兴趣。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语文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根据实际情况,使语文评价能真正准确地评价出学生的语文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语文教育服务,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

2、加强师资培训

要掌握新课程理念的内涵,首先要从教师着手,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专家讲座、教材培训、教学研讨、参观实践等方式来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专家讲座使教师能够了解教育最前沿的教学改革动态,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实例分析,解释教育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通过教材培训,让教师了解和掌握教材科学合理的逻辑结构,真正认识教材如何体现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体目标;通过教学研讨使得教师们能够有机会交流,抒发自己意见,畅谈教学感受,在交流中互相提高;通过参观实践,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机会,学习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理念和做法,开阔科学视野,并学以致用、以点带面,提升自身以至于一个学校语文教育水平。最终实现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及时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逐渐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跟上新课程发展的步伐,让教师能够真正深入领悟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紧跟新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目标。

3、课堂气氛与学生语文素养教育相协调

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创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知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师生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避免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气氛与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教育要相协调。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与交际能力。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理解课文。

4、合理进行课堂教学搭配

教师要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忽略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师生要加强互动沟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合作,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整合各种资源,合理进行课堂的教学搭配,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完成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大纲任务。

三、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要适时做好角色的转变,及时更新教育观点与理念,跟上新课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