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工智能在体育教育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体育教育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工智能在体育教育的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工智能在体育教育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体育教育的应用范文第1篇

>> 重视化学教学中的“四化”教育 教育电视台的“四化” 浅谈课堂评价的“四化”建设 浅谈小学体育课的“四化” 浅谈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的“四化” 实现语文备考的“四化” 印度的“四化” 预算的“四化” 作文语言要实现“四化” 关注差异实现“四化” 关注差异 实现“四化” 软件平台要实现四化 职业教育四化流水培养模式的探究 职业教育“现代师徒制”四化培养模式的探究 浅议“四化两型”建设背景下的湖南高职教育发展 浅谈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四化”策略 浅谈铜冠机械股份公司在管理创新中的“四化”做法 浅谈中职电子电工实训教学中的“四化” “四化”养成教育 人类的“四化”别解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于建华,曹顺仙.国内网络教育的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3,33(11).

[5]袁静.网络教育的优势及其发展[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5(3).

[6]陈巍.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网络教育的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5).

[7]张学波.建立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4(5).

[8]张静华,韩璞.人工智能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4,31(2).

人工智能在体育教育的应用范文第2篇

1.1体育资源信息的联网程度偏低

目前杭州拥有的主题电子地图并不少见,但是体育主题的电子地图却不完善。除了体育管理部门的官方网站,人们在查询体育信息资源大体有两种主流渠道,一个是百度搜索,另一个则是大众点评网。通过大众点评网,对杭州现有体育场馆进行调查显示,杭州市网上可查知的运动健身类商户共有984家,类型包括健身中心、游泳馆、瑜伽、羽毛球、乒乓球馆、舞蹈、网球场、篮球场、足球场、高尔夫球场、武术场馆、桌球馆、保龄球馆等。然而2012年1月实际注册的运动健身类商户则为1170家,至2012年12月网络可以检索到的则显示为984家。由此可见,尽管杭州市运动健身场馆的实际总数不少,但以网络媒介为平台公布的只占到84.1%,有相当部分体育资源没有介入互联网系统。

1.2体育资源信息的关注度、利用率低

以普及程度比较高的乒乓球运动项目为例,大众点评网站共显示相关场馆48处,点评仅31条,平均点评0.65,多数属于无人问津状态。2012年夏季的游泳馆资源信息为例,显示场馆139处,最高点评171条,共有点评860条,远远落后于对于餐饮、购物、休闲的关注。由此可见,没有一个专门的、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体育资源的关注度和利用率都显不足。

1.3信息管理不完善

体育健身场馆供给信息内容单薄,且无统一口径,从大众点评平台无法得知其场馆是否有官网、更无法提供链接,以帮助体育运动参与者获得更进一步的信息。百度引擎搜到的信息则纷杂而混乱。现有平台显示内容十分有限,例如场馆设施状况、客流量、服务特色等信息均未提供,更缺乏体育健身指导、体育赛事咨询、体质测试等民众需求信息。另外随着杭州市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各个居住小区几乎都有小型的体育健身场所,这些便民设施却没有设备使用方法与设备建设水平的网络显示与介绍。杭州市存在的公共绿地空间、免费健身设施(例如景区、公园游步道)、企事业单位对外开放的空间与设施信息均无法得知。

2体育电子地图的构建

2.1体育电子地图的应用原理

体育电子地图开发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体育的人性化和科学化服务。它是基于物联网技术,作为一个中间媒介将体育资源信息和体育参与者联系起来,为体育运动参与者提供一个健身活动的便捷实用信息服务平台。体育电子地图的设计必须从民众诉求出发,与体育运动参与者的需求密切相关。经过调查统计发现,民众需求主要集中在运动项目、场馆设施资源、健身知识指导、信息互动、体育赛事信息等内容,这也是完备的体育电子地图最基础的内容。而杭州市体育电子地图的建设又要同时考虑到城市特色———突出旅游主题,因为体育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具有相当的开发价值,杭州体育电子地图的设置在突出体育主题,满足本地市民对于体育资源信息的需求下,还应当考虑外地来杭游客对杭州市体育资源、旅游资源、体育旅游资源的查询需求。通过体育电子地图,不但能帮助市民查询场馆的位置,而且能让他们很方便地找到任一健身项目在市内的所有场所,了解对比各场所的具置、距离、收费标准、场地条件、开放时间、忙闲状态、附加服务、周边公交站点以及其他服务网点的状况。在通过体育电子地图确定场所后,可以通过互联网络或电话进行场所及陪练预订。完备详尽的体育电子地图同时还具有健身指导、赛事资讯以及商业性健身会所、各种体育培训机构和体育用品商店的全景展示等服务功能。

2.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体育电子地图设计

“所谓的物联网,实质上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与互联网相近却又不同,是对互联网技术的拓展延伸。其用户端触及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互通。因此,物联网技术并非是指某一种特定技术,而是以应用为目标包涵信息感知、信息传输、普适化支撑技术以及相关应用管理在内的技术统称。物联网技术可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处理层的三个层次。其中,“物”作为物联网技术,体育电子地图的应用基础尤为重要,它是指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器材、运动装备、体育环境、体育服务等体育相关有形的资源,及其属性都是物的范畴。当然还应包括虚拟的无形体育资源信息和体育运动参与主体。“体育物必须具有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身份属性,仅仅物及属性本身还不能形成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基础。物必须具有可使用的智能接口,通过传感设备和通信协议将体育因子相连,实现体育系统内部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与信息感知层相结合”。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信息的有效互联,通过物联网相关的高性能计算、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体育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体育电子地图正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具体运用之一,它对体育资源进行广度和深度的开发利用,从而实现体育系统有效的智能化管理。由此,体育物联网的设计至少应该具备体育的数字化与信息化、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和反馈几个必要的环节。在明确了体育物联网系统构建原理前提下,可以进一步设置体育电子地图系统草图。体育电子地图作为一个导航系统,查询功能是最主要的设置,对比借鉴目前国内已经成型的成都、南京、上海三地体育电子地图,杭州市城市体育电子地图的查询选项设置可分为分类查询、区域查询、运动项目查询、关键字查询等。分类查询:场馆设施、健身会所、体育培训、赛事资讯、健康测试等;区域查询: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拱墅区、江干区、余杭区、滨江区、萧山区(杭州8区);运动项目查询:田径、球类、体育舞蹈、武术、户外运动、游泳等;关键字查询:例如,羽毛球、游泳、英派斯俱乐部等。体育电子地图系统的结构系统结构可初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也就是第一模块,主要有“我的地图”、“地图查询”、“体育资讯”、“反馈评价”四个部分。第二层次模块则是第一层次的具体内容。根据人们对体育资源信息的需求情况可以推知,第一需要是对运动场馆和项目的需要,接下来是周边交通、景点分布,对运动相关的健身知识、养生知识,所需要的体育用品,所关注的体育赛事等事项。这些查询需求在体育电子地图的设置的二级模块中尽量一一体现。

2.3体育电子地图构建的注意事项

电子地图制作的前期准备工作比较繁重,尤其是对杭州市范围内的体育场馆信息进行普查、测绘、标注,工作量大,费时耗力。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除了标注地理位置还要对场馆联系方式、设施情况、开放时间、收费标准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以便下一步制作电子地图之用。当然为了节省人力财力可以委托网络发展公司,以谷歌地图或已成型的其他主题电子地图(例如杭州交通旅游电子地图)为蓝本,做二次开发。体育电子地图网页作为导航门户,它的制作尤为关键。首先查询项目设置必须符合检索习惯,做到逻辑清晰、简洁明了。再者,在语言文字表达上,要弱化专业性,突出科普性。尽量使用习惯用语而不是专业术语,以此更加贴切服务民众。最后,网页链接要详尽到位,例如,用户在点击到某一场馆时,能够显示场地具置、周边环境、联系方式等,当然,杭州市体育电子地图除了标注体育场馆信息外,还要与旅游景点相结合。

3城市体育电子地图的价值展望

3.1加快体育信息化步伐,促进群众体育发展

体育电子地图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对体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智能化管理。在体育电子地图构建过程中,通过调查杭州体育业发展环境,对群众体育健身业的发展、开展全民健身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电子地图的开发是体育的人性化和科学化服务的体现,它所蕴含的以人为本、全民健身的内涵,可以加深杭州市民对体育健身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彰显和谐社会、和谐城市的时代主题,以及迎合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定位,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与时展的要求。与此同时,电子地图制作过程中对城市体育场地数量、规模、分布情况进行了大面积的普查,为体育管理部门在体育场地建设布局、投资方向以及发展规划方面,提供查询、搜索、对比参考,为体育管理部门制定群众体育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3.2刺激体育消费,带动体育产业经济

人工智能在体育教育的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武术教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5-0116-02

作者简介:潘捷良,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的蓬勃兴起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同时,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得到广泛传播,录像技术、计算机教育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人工智能化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跟时代的潮流,体育学科要根据自身特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华东理工大学一年级武术教学班与实验班(各50人)。

2.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二、调查结果

在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与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武术课程的兴趣程度、武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相比较,得出以下结果:

1.学生对武术课程的兴趣程度对比结果:教学班中非常感兴趣的有23人,占46%;兴趣一般的有18人,占36%;不感兴趣的有9人,占18%;而实验班非常感兴趣的有32人,占64%;兴趣一般的有17人,占34%;不感兴趣的有1人,占2%。

2.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评价结果:教学班认为教学内容非常好的有39人,占78%;一般的有8人,占16%;不理想的有3人,占6%;而实验班认为教学内容非常好的有46人,占92%;一般的有4人,占8%。

3.学生对武术教学方法的评价对比结果:在教学班中认为非常好的有16人,占32%;认为好的有28人,占56%;认为一般的有6人,占12%;而实验班认为非常好的有43人,占86%;认为好的有7人,占14%。

三、分析与讨论

1.学生对武术课程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情绪。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两种教学班的学生对武术课程的学习兴趣程度有很大的不同。教学班对武术课程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占46%,兴趣一般的占36%,不感兴趣的占18%;而实验班的学生对武术课程非常感兴趣占64%,兴趣一般的占34%,不感兴趣的占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既符合青少年的求知、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创设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对武术课教学内容的评价。武术课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武术文化的理解与吸收,关系到学生对中国武术的评价,直接导致武术文化的传播。两种教学班对武术课程内容的评价有一定的差异。教学班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非常好的占78%,一般的占16%,不理想的占6%;实验班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非常好的占92%,一般的占8%,不理想的占0%。结果得出,教学班的教学内容选择与传统教学有相当差异。

3.教学方法的对比。多媒体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武术动作的需要,让学生更快、更易吸收与理解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调查结果看出,两种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教学班的学生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非常好的占32%,好的占56%,一般的占12%;而实验班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方法非常好的占86%,好的占14%,一般的占0%。综合起来,反映学生对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相当认可。

四、教师原因对学生武术学习的影响

从教学班与实验班对武术课程的兴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评价与对比分析,其中由于教师原因影响学生对武术的学习有几个因素。

1.教师的年龄影响教材的选择。武术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完成动作能力会有一定下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就会回避那些难以示范、技术性较强的动作,教学的动作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吸收与理解,造成部分学生形成中国武术“中看不中用”的思想。因此,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失去兴趣,最终的后果则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直接导致武术文化的传播。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往往偏向以前教过的动作。这种现象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是普遍存在的。

2.教师的特长与喜好影响教材的选择。武术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一个新的运动技能形成,必须通过教师用精练的语言讲解技术要领、示范动作过程、学生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过程,主要是看学生的信息来源。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示范能力。同样的动作每一次示范都一样是很难保证的,这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多武术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总是把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内容安排得较多。根据武术运动的特点,这项动作复杂、多样的运动,每个套路都由几十个动作组合而成。时间一长,势必违反全面发展的原则。这种现象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3.技术动作难示范影响教学进程。武术教材中有很多腾空、跳跃、翻转的技术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这时,教师只能反复示范,重复讲解,最终结果往往还是会影响教学进程。过多的讲解和示范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对技术动作无法正确理解,尤其是对动作的搏击意义模糊不清,这也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难题。

4.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超越传统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但发挥其优势,就会为传统的武术教学加上翅膀。从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比,会对其在武术教学中有很大程度的帮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师结合动作边讲解、边示范,突出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意识,统一规范技术动作;有助于教师采用正误对比的方法,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有助于发挥取长补短的作用。

五、开展多媒体武术教学的几点建议

1.应建立完整的武术课件库或武术图片库,尤其是各种拳种、器械与各类武术比赛的精彩图片等,各学校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课件制作人员。

2.学校应兴建合理数量的多媒体教室。

3.武术教师应能够熟练使用电脑和多媒体教学平台。

4.武术教师能够掌握一到两种的课件制作软件,独立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

只有明确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武术教学的关系,多媒体教学才能在武术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这一理念,要体现在武术课教学计划中多媒体教学课时的安排上,体现在理论课与技术课的合理结合上。多媒体教学不能作为武术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但它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只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传统武术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武术教学更加生龙活虎,才能为武术的进一步推广与普及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自菊.浅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01).

人工智能在体育教育的应用范文第4篇

有人曾问我:作为大学教授,信息学奥林匹克活动和你关系大吗?用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投入那么大的精力值得吗?我想,作为国内最早就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的清华大学,支持全国的计算机普及,是义不容辞的事情。不派我也会派别的教授。至于我个人的投入是否值得,那要看社会的评价和我的感受。20年来,当看着中国的小将登台领取金牌时,我激动万分的心情难以言表,只有蒸蒸日上的国势,才能催生让人羡慕的人才,乐莫大于心中充满希望。“中国的孩子行,将来大人就行。”这种感受对我来说是比什么都珍贵的。

每次遇到记者,他们都会问我:为什么你们这种学科竞赛要冠以“奥林匹克”字样。我说:您知道李宁、李小双吗?对方点点头。我说:对于普通人,我们只会做广播体操来健身,而体育奥赛中,体操运动员在鞍马上要做托马斯全旋。有几个人能做呢?智力的竞赛,同样要经过特殊的训练,同样要求“更高、更快、更强”。

二十世纪末,以计算机为龙头的信息技术风起云涌般的发展势头,将世界带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竞争中的领跑者们意识到要不失时机地将有关信息科学知识与应用能力,尽快地纳入到青少年的知识结构中,成为跨世纪人才迈向信息时代的入场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简称IOI)于1989年5月在保加利亚举行,此后每年举办一届,到2006年已举办了18届,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队参加,参赛选手近300人。中国队累计获金牌42块,银牌17块,铜牌11块,届届名列前茅。

IOI竞赛属于智力与应用计算机解题能力的比赛。题目有相当的难度,解好这类题目,需要有相当强的数理化文史地的基础,具备很强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首先是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一下就能切入主题抓住本质者占先;再就是将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并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接着是灵活运用各种算法的能力,有时还得自己针对题目设计新的算法;想好算法之后,要在某种语言环境下,熟练地编写程序,并将其快速无误地调试通过的能力;最后一条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对边界条件的估计,自己设计测试数据,检查自己的算法及其实现是否正确,是否完备的能力。

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训练,特殊在学习理念和模式上。这种活动属于智力活动。智力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思维能力在所谓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分析力中居于核心地位,控制和制约着其他能力的发展,是拓展其他能力的基础。思维的广阔性、敏锐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心理学的研究和中国队训练的实践表明,这种智力训练纸上谈兵不行,一定要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引导选手利用计算机这样一个智力工具,自己寻找问题、研究分析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既动脑又动手,养成脚踏实地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创造意识要在学习中倡导发现法,使学习活动尽可能带有探索性,让学习者始终处于探索、追求、刻意求新、力求完美的精神状态之下。这种探索性学习的心理基础应该是“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内在动力是强烈的兴趣。恰恰信息学竞赛活动能以其难和新而激发学习兴趣。竞赛试题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很多题目尚无固定解法,其中许多题目适合于让学生自主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会如何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在纷繁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切入主题,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抽象化、模型化,最后通过编程将问题加以解决。在这一过程中,选手们要去钻研很多可能在大学阶段才能学到的知识,比如数据结构、组合数学、人工智能搜索算法、图论与集合论等等。这个学习任务不是老师强加给选手的,而是研究性学习当中他们自己必然会遇到的,兴趣使然,再难他们也愿意去学。这种自主学习的最大特点是有的放矢,理论结合实际,学和用统一在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难题上,因此就学得深,学得活。

研究性学习的最大好处是能使选手有效地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我以为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成就事业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信息学竞赛中的许多高手进入大学后, 绝大多数表现突出, 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计算机系每年评出的优秀毕业生中会有好几位曾是奥赛的选手。

22届国内大赛,18届国际大赛,受到训练和激励的选手不下千人。其中的佼佼者有不下百人在清华读书,后来又出国深造。其中绝大多数品学兼优,继续保持领先势头,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堪称一流。许多IOI金牌获得者在清华学习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还有一些选手免试进入复旦、上海交大、浙大等高校学习,表现也很突出。因此,我说信息学奥林匹克中国队是信息学后备拔尖人才的摇篮是毫不夸张的。

人工智能在体育教育的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众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2-00012-05

1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及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明确指出“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本科教育中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同时还有实用性、不可替代性,是大学教学中不可缺乏的一部分。

当前,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是:

(1) 用人单位对计算机技能需求越来明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各领域工作的发展愈来愈依赖于信息技术,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计算机技能的需求越来越明确和有针对性,要求大学生有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在今后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紧密结合,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各专业领域。

(2)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基础教育中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学生的起点

目前,广东省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按照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每个模块2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4个学分是学生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基本要求。同时,制订了《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大纲》,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参加信息技术等级考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为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水平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3)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有待改善

根据网上的调查分析,学生认为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目的基本明确但不清晰,不具体;部分专业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在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不足,大部分学生认为50%知识与技能是自己自学的,只有50%是通过老师教授获取的。

此外,学生都期待教师能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能提供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在课后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方式利用资源来进行学习。同时,希望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结合实际的例子使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有更多上机操作实践的机会。

这一切,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既面临严重的挑战,又面临难得的机遇。华南师范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本着“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宗旨坚持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为了顺应教育部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华南师范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在原有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并以此为基点,建立一套以能力认证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立一系列具有专业针对性的计算机课程,让学生在校期间实行不间断计算机技能学习,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服务于各专业的应用性人才。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培养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在本专业领域和相关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初步的程序开发能力。

3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三层次”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应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而动态地调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和我校师范院校特色,提出了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三层次”课程体系设想,即如图1所示。层次以应用层次来划分,每个层次由若干门面向全校性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组成,每个层次都有其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体系克服了传统课程设置中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等同看待的弊端,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课程进行学习,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跨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使学生能在校期间学习更多的计算机技能,并实现四年不间断的计算机学习。

根据“三层次”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设置和建设。

3.1第一层次计算机基础教育

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软、硬件平台)、微机操作系统及其使用、办公自动化操作技能的培养等。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分析各层次的实际需求

分析各层次的实际需求,提出各层次各种课程的教学大纲与相关的实验大纲以及技能评判标准。(该前期工作已经完成。)

(2) 建立网络学习平台

依据技能标准,开发各类型课程资源,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将学习资源、网络课程与练习融合于平台之中。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技能标准,并将这些技能标准和测试(考试)方法全部公布于网上,让学生充分了解测试内容和测试标准,以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构建学习目标。

(3) 建立实验、实践学习中心

建立课程的网络实验教学案例,并根据课程选读学生数提供一定的上机实验实践时间,让学生根据需要进行各层次学习。

(4) 实行“通过性考试”。

每学年举行两次计算机基础考试,试题从省高校教育考试管理中心试题库导出,考试及格后即可以得到学分,如学生愿意,可以帮助办理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等级证书。

由于计算机能力与水平差异,参加考试学生会有部分通过,有部分没能通过。对于没能通过的学生除了继续利用学习平台资源学习外,还必须提供相应的辅导,以便下一次考试时达到大纲的目标,并在再学习中建立有效学习监测跟踪机制,以保证学生在重新学习时出现问题有教师辅导,同时,安排专职教师跟踪学生在网上反映的疑难问题并及时汇总学生学习问题,分析原因,进行个别或集体辅导。

(5) 开展全校教学改革试验

从2007年9月开始,在华南师范大学大一“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将会取消课堂教学,改为全面实行“网上自学+通过性考试”教育模式。

为了有效可靠推行该教学改革试验,拟采取下列步骤:

合理制定考试时间段。

做好考试前期的实验辅导与讲座。

2007学年第一学期暂不开设“第二层次”教育课程,教师在该时间段完成两部分工作:分工做好网上答疑、实验辅导以及讲座;组织教师调研选择学科工具软件,编写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认真做好备课工作。

专业工具教育采用主讲教师负责制方式。由于专业工具教育课程的实验、实践性更强,不宜大班上课,将改为采用俱乐部模式分班教学,强调实验教学为主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

3.2第二层次学科专业工具教育

根据目前我校专业设置状况,选出具有普遍性的专业计算机应用工具,设立为必修或选修课程,让学生尽早而有针对性地接触专业应用软件,培养学生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掌握专业软件的使用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专业工具需求分析

为了使计算机基础教学能紧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根据我校的特点,拟将我校目前学科专业计算机工具教育分成七大类:

理工科类:数学、物电、化环、光电子、教育信息技术等

生医类:生命科学、心理科学

艺术类:美术学院

音乐类:音乐学院

体育类:体科院

文科类:政行、中文、外国语、历史、旅游、法学等

经济及管理类:公管、经济

依据这七大类专业,选取出该类别具有代表性、通用性强、使用面广的计算机专业工具软件清单。

(2) 制定各类专业学科工具学纲

依据专业工具软件清单,制定各类专业工具技能要求及学纲。依据专业软件清单的技能要求,开设若干门计算机专业工具软件必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选择课程进行学习,并鼓励学习跨专业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紧跟时代,适应发展”,使计算机教育“四年不断线”学习和跨专业成为可能。

经网上与文献调研,初步打算开设如表1所示的系列选读课程。

(3) 建设专业学科工具学习网站及教材

在开设选修课程的同时,以科研立项的形式逐步为这些选读课程建设资源丰富的学习网站,供学生自由进行学习。同时,有计划地逐步编写适合学生自学使用的配套教材,为学生建立立体化的学习资源。

3.3第三个层次为计算机语言及系统应用教育

主要内容是以“软件技术基础教育”为中心,培养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开发”所必需的软硬件基础知识。其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主要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种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法。

(1) 创新研究能力培养

由于学分制改革与逐步完善,将会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将会有一部分学生有能力和精力追求更深层次的学习与研究。在第三层次教育着重于培养创新研究能力,并在下列几方面进行教育:

信息技术新技术讲座

硬软件嵌入式技术教育:接口技术、单片机和DSP技术;软件嵌入式系统以及技术

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信息化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动漫技术与设计

(2) 组织学生进行创新设计

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各自建设网站开展程序设计、系统设计,编程技术的论坛。以学生科研立项、校级程序设计大赛等方式组织学生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4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保障措施与手段

4.1师资保障

实行上述改革后,师资的投入将会比原来教育模式多,所以需要多方面参与。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趋势,最终的发展应是主要推行第二层次教育,尤其在第三层教育阶段要求教师专业性和实践性、科研能力更强。所以师资队伍建设最终需要应用依托学科群,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科研开发能力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根据各校专业特点,深入研究第二层次的课程大纲与设置,完善“四年不断线”计算机教育模式与体系。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解决这些难题:

(1) 利用原有师资队伍,并加强培养与引进,提高水平。

(2) 整个相关专业教师资源,让其他专业的教师也同样能参与计算机基础教学。

(3) 利用相关专业博士生。

4.2实验环境与管理保障

(1) 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建设

从对省内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调查发现,目前各高校对计算机实验室都加大了建设的力度,使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由于专业工具和一些通用专业工具对计算机实验室配置上需要加强,因此建议在不增加现有计算机数量的条件下,需要对部分计算机进行升级。

(2) 加强学习资源系统建设。

推行“通过性考试”后,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时间增多,必须进一步加强资源库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除了网络学习平台系统保证可靠运行外,还需要硬件进行保障。

4.3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保障

(1) 突出教学、实验内容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由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旧知识、旧技术不断被淘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以保证基础、突出创新能力为核心,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应实现模块化,改变以往简单地以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为研究对象的分类方法。根据不同内容和难易程度分成不同的模块,将传统的以知识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增设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项目。

(2) 深入开展网络教学活动,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以网络教学资源为基础,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负责指导学习,构建学习资源,建立任务式实验教学资源库,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学生网上学习、作业与测评等跟踪手段进行全程管理。

(3) 加强网络学习资源建设

由于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计算机课程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原则必须做到:既是学生学习的教材,也是应用范例。所以所有的学习资源必须以任务和应用案例为主线,引出各个知识点和技能,从而达到以任务驱动学习的目的。

在资源建设中科学、合理选择任务以及案例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资源建设者必须深入研究课程内容,结合企事业应用,开展研究,编写出优质的学习资源。

4.4探索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改变原有单一的评价方式,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使评价过程更加公正、科学。主要的考核方式有学生实验验证、制作作品评价、依托网络计算机技能考试。

(1) 学生实验、实践过程的自我评价利用网络进行实验学习与测评平台,学生不断开展自我“学习―实验验证―技能测评”模式进行自我评价,以实现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思维。

(2) 交流评比

教师根据课程大纲开展以任务(问题)驱动模式进行实验教学,学生完成任务(问题)的作品基于网络相互交流、研讨、评比,充分发表实验中的创新点与意见,进而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加强团队协作精神。

(3) 老师评价

老师评价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对实验作业评价。这是在学生评价基础上进行总结性的评语,以促进学生更加明确本实验的目的与作用;另一种评价是课程结束的评价。根据课程的各实验操作与熟悉程度、综合设计能力、知识运用以及创新思维提出学生实验学习的总评。总之,对实验成绩的考评注重过程评价,倡导并鼓励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