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使得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而我们的知识分子也深刻意识到国家的落后,文学界由此觉醒,并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过犹不及,“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等口号和思潮使得古代文化与文学受到强烈排斥,这种过于极端的决定未免显得急躁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今后的发展遗留下不小的隐患。20世纪初的文学革命,将现代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了,有伤痕文学、乡土小说和九叶诗派等。一直发展到如今有穿越小说、奇幻小说和都市言情等出现,表面上看来现代文学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态势。但仔细追究,我们会发现繁荣的背后正是一派虚无和浮躁,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了西方理论的影响,另外本土文化改造所产生的影响也很深,而我们自己的文学史和本民族的文学意蕴已越走越远,我国的现代文学可谓是进入了“瓶颈”。
(二)文学“断裂层”
现代文学史已有近百年的时间,然而却尚未真正出现能与古代文学相媲美的文学作品。没有一部小说可以与《红楼梦》比肩,没有一首现代诗歌可以与唐诗相对抗的诗歌。文学是一门较为感性的科学,其应当具有一定的现代性以反映当下的真实生活,同时也不能与历史母体相脱离。在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之后,现代文学中鲜少出现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只知向前看却忘了回顾身后,因而使得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出现了“断裂层”[1]。
二、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
(一)丰富的古代文学资源
先秦诸子的《诗经》、《庄子》;两汉的汉赋、《史记》;魏晋的“建安风骨”;唐宋诗词、元曲,明清的四大名著等等。此外还有民歌、游记等不同种类的文本史料。古代文学资源十分丰富,我们所指的古代文学资料当然指的不仅仅是文本资料本身,因为其本身也反映出了一些潜在的内容,这或者是一个时代的风尚,或者是某个朝代的社会思想等等。由此可见,祖先们为我们留下的古代资源之丰富,这些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为我们展示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生活面貌,不同时代的历史变更以及社会生产等等。
(二)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然而,我们在传承文学资源方面显然做得还很不够。我们要传承就一定要很好地面对困难,需要克服的难题主要有两个。首先,要克服理所当然的心态,在现代,人们有着十分自由的言论,思想自由,人们总是试图去研究文学发展史,并对其历史进行演变,同时并设法使其合理化。但我们所认为的合理未必就是历史的真实,对于现代人所需要的合理性,我们也不应该一味地遵循,而将历史的真实性抹杀了。研究古代资源的人员,应该始终站在时代和历史的大背景下,对于古文化的接受和传承要本着最真实的态度。其次,应该对古代文化资料进行多角度地解读,由于历史悠远,文学资源过于丰富,这也使得我们今天的传承遭遇难题,因而相关工作者就需要从多维视角出发,采用多种不同的理论进行理论批评,从而使得评析更加全面和综合,以防理论过于主观,对于历史人物与事实更不能肆意地褒贬,要客观地做出评价。
三、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自己的“根”:古代文学资源[2]。虽然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之初曾试图抛弃古代文学而实现自己的现代性,但最终实践证明这条路是无法走下去的。我们发展现代文学终究还是离不开古代资源的支持,没有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难以出现“终极关怀”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现当展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也是从古老的文学文本中演变而来。因此,我们在对历史资源和现代文学前景的反思,不应该只是一味地去远离,更重要的是要去靠近,而且是进入到最深层次,将其内在潜力挖掘出来,将新的的活力注入以便促进自我的更好发展。在如今这个世界,返璞归真的实现还是需要立足于传统的东西,这样才能很好地矫正人性,使心灵得到慰藉。因此,联系起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二者的关系,二者之间向来不是对立的的关系,而应该是同一。若不是深入地挖掘和利用古代文学资源,就无法从中汲取力量,进而促使现代文学获得长远发展;;不去进行现代性文学语境的渗透,也不能很好地挖掘古代文学资源的潜在力量。因此,我们说发展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和发掘古代文学资源,二者并无冲突,是相互依存的,是一种同一的关系。
四、结束语
一、重点体育项目的描写研究
(一)击壤东汉王充《论衡·艺术》和三国时期魏国邯郸淳的《艺经》都对击壤有记录,其中,《艺经》中描写到农民将一块长方形木块侧立在地面上,于三四十步外用一块木块抛掷,直到将侧立在地面上的木块打倒为止,当时这种体育活动非常兴盛。南朝谢灵运在《初去郡》中写道:“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声”,张协在《七命》中写道:“黄发击壤”,是描写黄发的老者在玩击壤的游戏,可以看出,当时人人都爱好击壤活动,击壤这种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技巧性,人们在练习与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了较好的娱乐效果。
(二)角抵唐代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对胡的角抵运动也有较多的认识与研究,大家都愿意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王定保引用了《角抵赋》中的说法,对角抵活动进行了呈现,角抵主要掺杂了相扑和武术的技巧,这种体育活动有一定的技巧性,在竞技过程中,需要参与者发挥自己的力量与技能,将对方“制服”,这样的体育运动反映了唐代时期竞技精神的强化,也说明了当时社会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在《水浒传》中也多次描写角抵活动,在格斗中,反映了山东大汉的强健体魄,深刻体现出角抵运动对搏击活动有着较好的带动作用。
(三)拔河唐代薛胜在《拔河赋》中描写了民间拔河活动的盛况,“一鼓作气,再鼓作力,三鼓兮其绳则直”。可以看出拔河是非常具有竞技性的,双方队员都用力往两边拉,绳子的承载力与人力交相辉映,在惊险刺激的激烈场面中,可以带动双方队员的斗志。当然各个时期都有对拔河比赛描写的文学作品,这项运动有悠久的历史,民众都喜欢这项运动,并将竞技精神融合于其中。
(四)跳水南宋时期,朝廷搬到长江以南地区,而长江以南地区多水流且气温较高,所以那个时期流行跳水运动。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道:“两画船,上立秋千……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这里描写的是人们借用水秋千这种工具进行跳水的活动,可以说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筋斗掷身”是说跳水者翻一个筋斗跳入水中,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相当成熟的跳水技巧。
(五)举重举重这项运动需要花费很大力气,这项运动在后来的武举考试中也出现了。《清史稿·选举志》中写道:“试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弓开满,刀舞花,掇石离地尺。”明清的举重活动是非常盛行的,《水浒传》中武松举起石墩,在空中摇晃,一提,一掷,一接,反映了武松力大无穷。举重运动需要自身有非常大的力气,人们借助各种重物进行训练,当时对石器的使用比较广泛,举石担、石锁等,是清朝非常流行的举重项目。
二、探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育文化精神
(一)竞技精神从历代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古代竞技体育的种类比较多,尤其是在政治、经济都稳定的年代,为了显示大国人才的竞争意识,进行大型的体育比赛,可以显示大国风范。同时,我国人民自身的竞技精神是比较强烈的,大家都想在各种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一个是重在参与的热情,另一个则是在竞争过程中发现自己技巧的缺失,获得更好的进步。人们的竞技精神至今还是被许多人推崇的,人们在竞技中获得了经验与成功,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面貌的提升做好了准备。
(二)娱乐精神许多体育活动都是以娱乐为目的的,古代的文学作品从各种角度来反映人们参与其中时的心情,人们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时候,身心可以获得舒展,对相关的体育运动的技巧捕捉也是极为有利的。古代没有网络,没有高科技的娱乐活动,只能在这些体育运动中寻找快乐,所以当人们找到参与某项体育活动的热情时,就可以乐在其中,娱乐效果极强。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对各种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不减,这也是因为民族的传统的积极作用的带动,加上一代代传下来的体育项目的参与技巧是需要人来继承的,所以现代人不但参与其中,而且在相关的创新研究中有着较强的提升意识。
三、结语
关键词:古代文学典籍 休闲体育 体育思想
一、古代著名人物的休闲体育思想与实践
在春秋战国时期,风起云涌的年代,老子便是其中杰出的人物之一。众所周知,他开立了道家思想的先河,且秉持着“无为而化”的观点,久而久之他对休闲体育的思想与此观点一致。《大学》代表着儒家著名的思想,其中记载的“小人闲居为不善”,意图是想说明人不能出现空闲的时候,空闲的时间多了皆有可能做出坏事。虽然话中指出的是“小人”,但是另一种意味便是品德高尚的人若是得空的时间长了,也可能做出不好的事情,更不用说休闲体育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存在不同的地方,但是老子并不反对休闲,并且翻阅相关的记载可知,老子比较热爱休闲运动,曾也参与过休闲活动,由此可知老子对休闲保持赞同的态度。
古代时候,王公大臣以及社会上有身份、地位的人士会进行狩猎,这种行为的主要目的是放松自己,缓解工作压力,以便能够具备更好的心态与状态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所以狩猎也是一种休闲行为。老子在体验休闲过程中曾发表过“驰骋田猎心发狂”的肺腑之言,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在狩猎过程中能够拥有“发狂”的心态,可见他的心情是多么的愉悦。
庄子对休闲的理解与养生之道联系得较为紧密。庄子曰:“形若槁木,心如死灰。”是说在休闲中要想达到休闲养生的效果,应保持休闲淡然的心态与集中的注意力,以便造就出神入化的境界。他的著作《逍遥游》的取名,最能直接反映出他的休闲思想。
孔子为我国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其中《礼记・乐纪》中相关记载指出文中大部分都是在谈论音乐,但是在古代,舞蹈、音乐、体育等艺术性质的文娱活动,在开展时都是紧密联系的。孔子的理论中表明只有将音乐、舞蹈、体育等进行有效结合,才能使人们得到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感受。
孔子发表的“逝者如斯夫”的诗句,便是行走在江边,放眼观望眼前的一片江水之后有感而发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便是孔子曾将学生带往郊外进行踏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体验户外运动所带来的轻松愉悦之意,从而寻求欢乐恬静的生活状态。
二、古代典籍中的休闲体育
生活在古代的人们休闲的时间较多,大多数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进行休闲活动,其追求的休闲境界存在较大的差别。在明朝时期已经开始流行泡温泉养生了,并且根据温泉这一词语,许多文人墨客不得不为之填词作曲。古代杨慎诗人的《安宁温泉》一词曾写道:何如碧玉温泉水,绝胜华清石池。”苏轼曾这样评价过:“汤泉吐艳镜光开,白水飞鸿带雨来。”清代时期的张凌云曾经给象鼻温泉题过词,他说:“入浴能教人似玉,到来几许貌如花。”还有许多诗人写过有关温泉的诗词,不过最终可以借用张凌云的诗词表达统一的观点便是“春寒我欲频经此,童冠讴歌乐岁华”,即是表达经常来到温泉中沐浴,能够使心态平和,感受到岁月年华的美好。
在古代生活中,养生除了上述的方式还可以通过饮食达到养生的目的,《寿世保元》记载过:食为半饱无兼时,酒至三分莫过频。此句话理解为饮食达到半饱的状态就行,饮酒不要太过于频繁,旨在说明人要控制饮食,不要过量饮酒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民间最热闹的场景莫过于逛庙会了,古代妇女的地位普遍较低,女子一般都要做到大家闺秀的标准,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是在庙会来临时,女子却可以出门凑热闹,观看各种活动与大街上摆卖的各种商品,出门感受集市的热闹与繁盛,为心灵与眼界平添一丝休闲享受。
《周敦颐集》中记载过周敦颐与朋友或是路人一起结伴至山水间游玩,进行作诗、吟诗、谈诗,并被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住,而连续几个月流连忘返的句子,表现出古代诗人为除去内心深处的烦杂,追求宁静、休闲自得的生活状态而“游于山水间也”。
文学经典意识在古代人们对天地、自然、社会等中能够得到彰显,“诗”除了具有政治、社会思想意义,还能表达诗歌所具有的特定规则与法则。古人喜欢诗词歌赋,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光,还能锻炼脑力与思维活力,促进身心健康。《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具有较强的文学经典意识,文学的观念与经学的观念出现对立,并且与经、史等具有多种特点的文学相隔离,这样在品味文化经典中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不同学派所秉持的思想以及对休闲的观念看法存在差异,从而帮助我们更容易了解到古代典籍中的休闲娱乐活动之趣味。
伦理道德在古代人们心中占有神圣的地位,是不容任何人所侵犯的,而休闲活动便也是其中重要的环节。“礼”在孔子的思想以及教育中,能够展现得淋漓尽致,它包括射箭、投壶、乐舞等多种娱乐项目。人们在进行娱乐项目时主要是追求清静无为、高雅休闲的生活状态以及愉悦的性情,贴近自然,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在西周时期,“武力征诛”与“敬得敬礼”思想同样重要,人们在休养生息过程中普遍愿意进行“饰之以礼乐”。
三、结束语
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对于休闲体育的形成以及演变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其中具有浓郁的民风特色以及象征性寓意的活动在传承中会保留其特征。古代休闲体育的目的主要是让人们学会放松,保持自然、愉快的心情与生活情调,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聂啸虎.中外古代休闲体育思想纵横谈[J].体育文化导刊,2008(07).
[论文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模式”,其教学目的、内容、模式和方法手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表现出陈旧、滞后的特征。这种现状不利于学科未来的发展建设,因此,有必要结合本学科特点与社会时展需求进行改革。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等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传统学科,它历经中国人民数千年的积累和传承,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对这一学科教学进行改革,探讨其对现代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意义可谓重大。
一、高校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渐趋冷落:传统古代文学教学陷入困境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教育作用、美感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古代文学作为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日益受到冷落。在一些学生看来,古代文学只不过是“故纸堆”“老古董”,与现代生活脱轨,与市场经济缺乏直接联系,学习古代文学远不如学习法律、经济、新闻、市场营销等课程实在,因为这些课程更能直接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他们认为,多学几首古典诗词不如多掌握几条计算机命令更能获取择业机会,会诗词审美也不如擅长书画、音乐更能明显地体现出“一专多能”的优势。在上第一堂古代文学课之前,常常有学生问“:老师,学习古代文学有什么用途?”这问话里包含了他们对古代文学课程的社会价值的怀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中文系学生没有读过《周易》、《论语》、《庄子》等重要的文化典籍,没有看完《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学生只是记笔记、背笔记以应付考试,而不通过阅读来体味古代文学的意蕴,这样下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拾人牙慧,缺乏创造性,也不能深刻理解民族文化。古代文学的教学逐渐陷入困境:学生学而无味,教师也教而无趣。那么,导致古代文学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上述情况固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古代文学教学本身存在问题。像教学模式满堂灌、教师知识老化、讲解过于重视作品的社会性和政治性、阐释流于空泛和程式化,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古代文学课必须首先从教学本身进行改革。
(二)教学资料及现代化设备无法满足教学
需要图书资料的系统齐全,是文科教学科研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现有图书馆藏资料多是通俗选本,缺少大型系统的专业资料集成和相关专业课程的研究成果集成。另外,在利用多媒体网络、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获取信息、辅助教师讲解与演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式探索方面,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困难。由于经费有限,很难开展高校校际间沟通、交流与协作,教学基本处于封闭式自我发展。此外,由于专业课时的缩减,学生的专业特征受到影响,受市场经济中功利思想的影响,导致厚今薄古等等,不利于学科的教学发展。
(三)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相对陈旧
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一直受着文学史材体系的制约。文学史模式中过于强调文学作品的思想性、社会功用,形成了单一的政治批评、历史批评,使得人们过多关注文学作品题材内容的重大与否,广狭、深浅的区别,对于文学作为艺术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探究得不够深入,使得丰富复杂的文学现象被简化,许多文学史上曾做出过突出贡献、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著名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被单一的批评模式所排斥,文学丰富多样的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律难以得到体现。相应地,在教学上重师承、重积累,注重传授确定性知识,学生缺少自主性学习,忽视求异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古代文学史教学改革建议
(一)重视教学观念的现代性
对于面临困境的古代文学史教学而言,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变革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其它教学环节改革的原动力。作为精神层面的教学观念包括对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两方面的认识,最终还应当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也应当努力适应以知识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新时代要求,积极转变观念,变知识传授为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改变大学专业教育过于专、精、细的倾向,努力打破学科及时空界限,积极做到以下两点结合。
1.文学与文化结合
古代文学既是古代文化的表现形态之一,又是古代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文学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深厚,如儒、释、道对古代文学和文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讲儒、释、道思想就不可能理解古代文学。因此,我们要改变单纯就文学而讲文学的习惯,从文化的角度阐述文学,从文学中看文化的发展。例如,从初唐儒学的衰微看古文运动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从《儒林外史》了解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的发展状况等等,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2.作品与理论结合
古代文学史既包含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也包含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历史,我们要改变只重作品而轻理论的习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诗文中的意象论、意境论、文道关系论,小说中的创作论、评点论等都是古代文学教学中不应忽视的理论环节。
(二)强调学生的情趣体验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和情趣紧密相联。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情趣的诱导下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情趣被充分触发起来时,教师期待的目标和效果就容易达到。其二,情趣有感染作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兴趣,在一定条件可以互相感染,形成共鸣。所以,教学中,无论是教师或作品中的情趣都能对学生发生影响。其三,情趣具有印刻作用。真挚而深刻的情感、理趣会深深地印在人们心中,长时间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正是情趣的这三个特性促使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唤起学生兴趣,触动学生情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质上文学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作用,从情感开始,然后归到情感。因此我们讲授、学习古代文学,决不能象一位无情的法官,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道德思想、人生观、时代背景等一一去审判古代文人,然后给他们贴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积极、消极、形式主义等诸如此类的标签,而应当把文学的本质还给文学,挖掘古人的情感,用自己的心灵去和他们沟通。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由于对某些问题或现象加以特别关注,并产生出怀疑、困惑并力图去发现和探索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怀疑精神。“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能让我们始终保持思维的高度活跃性和敏锐性,透过司空见惯的现象或问题去发现或探索更多的内涵,从而使认识更进一步。古代文学教师也要力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要时刻在头脑中刻着一个“?”号,遇到问题多问个为什么,引导他们跳出传统,求新求异,从新的角度去审视老的问题,而不是只知接受。当他们得出了令自己都大吃一惊的答案时,相信学生已经从中领悟了什么叫创新,什么是发散性思维。此时,学生的所得不仅在于一个问题的求解,更在于求解过程中思维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导演,对于学生头脑中的思考火花决不能放过。今日一个稚嫩的质疑,或许就是明天成功之花的蓓蕾。
参考文献
[1]王成,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关键词:现代传媒;中国现代文学;概述;作用
文学的传播途径相对较多,通过对文学传播途径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现代传媒是中国现代文学进行传播的最好途径,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我国现代传媒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对传统的传媒形式进行了颠覆,将传统单一性的媒介传播逐渐向着多元化,兼容性的方向发展,使得现代的传媒产业无论是在传播途径、传媒形式还是传播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了有效的鞭策。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概述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
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与中国古代文学相对应,其的划分应以时间为标准。大部分的学者在对我国文学发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都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应起源于晚清,由梁启超先生带头兴起,通过兴办报纸的方式第一次在中国开始将古代文学向着现代文学的方向进行转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文学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冲击与改革同时其也是中国现代文化产生的坚实基础,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
我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并且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文学的特点相对比较突出,通过对现代文学这些特点的有效把握,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认识与了解。具体来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代文学的出现在表达形式上就与古代文学有着巨大的差异,其在语言的表达上开始向着白话的方向发展,并加入了创作者的个人思想以及政治主张等。例如,鲁迅、郭沫若等老一辈的文学创作者,都是特殊时期现代文学的领军人物,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对旧社会进行抨击,对中国的革命进行支持。其次,在传播形式上发上转变。现代文学从一开始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就与报纸、期刊等传统传媒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并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现代文学一直与中传媒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最后,中国现代文学其带有着一定的先进性。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就是对传统文学的颠覆,其带有着明显的革新任务。通过现代文学的兴起,为广大的文学创作者开辟了新的文学发展道路,使得中国文学的发展向着多样性的方向不断的迈进,弥补了我国传统文学缺乏政治敏感、忽视思想表达的不足。
二、现代传媒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产生的作用
(一)促进现代文学的传播
我国传媒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摆脱了最初报纸,杂志等纸质传媒的束缚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就目前而言电视传媒、纸质传媒、网络传媒是我国三大主要的传媒平台,其中网络传媒更是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信息沟通的路径。而中国现代文学从诞生开始其就一直依靠于传媒的帮助对文学作品进行传播,因此随着现代传媒形式的不断丰富,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方式也得到了有效的丰富,不再局限于纸质传媒单一的传播路径,通过电视、网络等形式现代文学进行了进一步的传播,加大了现代文学的传播力度,使得文学创作者可以拥有更多的发展途径。例如,现代网络文学高度发展,其造成文学作品传播的门栏有所降低,使得一些文学创好者也可以通过网络的途径将自己的文学作品进行发表。这对于丰富文学作品的种类,鼓励文学创作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
(二)提供联系的通路
文学创作不仅要传达作者的思想以及感情同时其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社会大众的认可程度。而就传统的纸质传媒而言其在帮助中国现代文学进行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传播平台的局限,因此其很难将作者与读者联系在一起,造成了读者信息反馈困难的问题,使得创作者难以把握读者的想法。而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完善,绝大多数主流媒体已经通过多种途径建立起了与读者之间的联系。例如,网络问答、热线电话等等。通过这些途径的应用,有效的为读者与作者之间提供了联系的通路,让作者可以更加了解读者的所思所想对自己的文学创作进行不断的完善,有效的提升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质量。
(三)丰富文学创作的内容
现代传媒不仅可以进行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同时其还涉及了其他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多样性的信息传播。因此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了解与阅读,对于丰富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内容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首先,其可以给现代文学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参考素材。文学创作者的阅历以及知识层面决定了其文学创作的质量以及文学创作的内容。在现代传媒的作用下,社会信息得到了高速的传播,各种文化知识以及社会现象等交融在一起,有效的加深了文学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同时对其的见闻以及知识层面等也会有所提升,进而丰富了文学创作的素材。其次,提升了文学创作的真实性。文学创作不应是空中楼阁,其应与实际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真正的做到“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为了使得文学创作可以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及真实性,现代文学创作者应积极的加深对实际生活的了解与体验。而现代传媒丰富的信息传播恰好满足了文学创作者这方面的需要,因此有效的促进了现代文学创作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文学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直接体现,其与国家的文化发展、信息传播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文学表现形式,其带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并在现代传媒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与我国现代传媒紧密的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童家麒.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中的中国式大众传媒和现代传媒[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