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基础大全

高中语文基础大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基础大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基础大全

高中语文基础大全范文第1篇

把命运牢牢攥在你自己手里智若愚

学会评估人生目标杨协亮

高中学子,教我如何读懂你广东教育(高中版) 李建军

话题:如何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郑蔼娴,王淼珍

这样的课,我喜欢陈健生

探索市场销售的秘密--综合实践结题报告太阳雨

高考作文的审题策略陈妙云

高考是考什么,考什么?杨一经

培养英语学习兴趣的奥秘芮利文,彭修成

只有了解才能应对--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透视陈佳民

高中新同学:你的角色转换了吗?彭琳

走出数学笔记的误区陈京山

快速求解化学选择题八法陆建源

戴月行全玲

人生?不过如此!王媛

"我是鸡"陈济林

书海看人生刘卉丹

《麦子》赏读申青山

道德话题作文例说游晓林

只需13招,搞掂英语单选题朱显愿

英语书面表达高分策略邱玲

例说数学高效解题方法丁旭生

标点符号的连用商东冉

宪法专题中的政史学科考点提要林桂平

高考历史分析及对策全仁经

有关静摩擦力问题的分析方法广东教育(高中版) 徐辉

试金石佚名

偶尔可以牵着蜗牛散步章晴雨,李翰洋

血色母爱佚名

用宁静洗涤心灵琳合国

霍金宣告自己原先的黑洞理论"突然死亡"等

语顺则意达--阅读古诗方法摭谈盖英俊

情态动词高考考点诱视邹国如

非谓语动词作补语的考点大盘点张丽群

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徐根

文言文阅读训练何传跃

2004年最有影响力的物理试题吴俊

英语单项填空模拟题王雅

和祖国统一温才荣

作文试笔二题阿琳

学会在错题本中"淘金"朱敬华,刘立新

漏解直线方程的情形胡彬

如何对对子--试析2004年高考题(广东卷)拟对句秦志斌

高考备考减压有良方王极盛

科学论文解题方法点拨茹清平

有效的审题方法王晓东

万般无下品,平凡也能高何晟毅

议论文写作中有效选材的主要标准张玉玲

高考作文如何以立意取胜黄碧俊

议论文论据的引入方式何国跻

高考议论文写作审题举隅许喜桂

议论文论证材料的来源杨克敏

在高中英语课文学习中培养猜词策略邱彩花

动词在写作中的常见错误王凤琴

英语句子表达的灵活变通易桂清

根据要点提示组合或扩展句子有招数古和添

英汉句子翻译的四个技巧鲁江牡

阅读理解中细节题的解题技巧黄卓琳

向量几何运算的"华丽转身"——运用特殊化方法解答数学客观题之二彭建开

在比较中选择蔡远光

一类函数问题的难点突破高雨来

把根留住——辨析对称与周期雷小华

对隐含条件不能不理不睬罗华根

细节之大——函数观点求递推数列通项一例余学明

探寻突破口是高效解题的利器黄伟军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吗张松云

展现上海世博风采再助中国经济腾飞李振洋,严志标HtTp://

近三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对我省高考备考的启示(一)林良展

优化方法提高效率张铁牛

电学实验归类解析陈灶来

2010年高考广东语文模拟试卷李祎,刘军

高考语用题专项训练

基础写作预测题

2010年高考广东英语模拟试题(一)徐君婷

2010年高考广东数学(理科)模拟试题

2010年高考理科综合化学测试题广东教育(高中版) 刘平

2010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测试题刘志敏

摈弃苍白,追求"表现力唐惠忠

不要忽视自我的美陆璐

坚守良知坚守正义蓝碧涓

停停电,减减速周振驹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再谈法向量与二面角雷小华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高考试题钟烙华

语法填空解题技法大全陈晓红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备考策略黄竞

诗歌鉴赏答题方法于倡导金先新

从高考诗歌鉴赏题(广东卷)的解答看"读懂"广东教育(高中版) 宋晓霞

2009年高考数列备考录王佩其

数列新题型——新定义数列陈安心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赵莺

语法填空专题模拟练习

电场胡志坚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杜海坚

遗传的分子基础丁文韬

当代国际社会专题王勇军

文化与生活专题徐永辉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唐冬云

2008年化学热点问题——"三聚氰胺"张玉彬,胥会敏

时事政治题如何拿高分辛晓良,王小玲

高中语文基础大全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课例;创新;思维;培养

一、语文教学适宜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首先,语文课例的传授媒介决定了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语文,顾名思义,即指中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学,而我们通过学习语文课文,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等体裁的文学作品为依托,进而向学生传授字、词、句、段乃至读、写等知识技能。文学作品,正是作者的创作,是作者思维的充分体现,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它可以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的过程中去思考、去理解、去再现、甚至再创作,而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

其次,语文学科丰富的知识底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力保证。我国是最早创造文字的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宝藏丰富、文字底蕴深厚,几千年的文学创作给后人留下大量的文学财产,字、词、句的妙用及丰富的内涵,给了学者更多思索的空间。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理解,固然能造就学生很多创新的思想,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同样能产生很多富有创意的见解。

第三、语文课例中的写作训练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作文,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具体运用,是学生个体的创作。写作,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往往能写出立意新颖、个性鲜明、内容充实的文章,反之,则只能写出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作品。

二、如何在日常语文课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我将语文课例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基本形式归纳如下:

第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多种理解,开拓发散性创新思维。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课,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经过泛读——理解——渐悟(顿悟)——共鸣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渐悟(顿悟)是学生创新思维最活跃的阶段,是创新思维开始,而此时,教师的引导也是最为有效的。因此,在《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我将引导学生去感悟诗意作为切入点,在对作品的理解中,由课后《问题讨论与实践》三:“体味其中选取哪些意象来表达他对康桥的深深依恋?”这一问题的引导,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对康桥的怀念,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春恋之情。这时,有一调皮捣蛋的学生大声的说:“他变态的。”引起一片起哄,我没有责怪他,反而请他告诉我:为什么会这样理解?该学生认为,诗中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诡异的暧昧(能用这样字眼让我颇为惊讶)。这使我想起现代一些徐志摩研究者的观点,即认为《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人格中某种歧恋情结的体现。该生的理解不正是与此观点有相似之处吗?于是,我告诉同学们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多元的,并非要求按一定模式去理解,不同思路不同人物不同环境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你能感悟到作品的意境,领悟到作品的内涵,就达到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作多种理解,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初级阶段。

第二、利用文章的“不完美”,充分发挥学生想象空间。

很多文章,作者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给予读者更多的思考。往往给文章留下一个不那么完美的结局,而这则正好可以被语文教师所利用,作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大好良机。例如:《项链》一课,我就曾进行过情境创设,在一班,我提出的问题是:如果玛蒂尔德在舞会上没有丢掉那挂项链,会怎么样?问题一经提出,如一石击起千层浪,即刻引起一片喧哗,同学们思维踊跃,充分发挥想象力,让自己的思维自由地驰骋,各种各样的结局接踵而来,以下是部份同学设想的结局:

1.玛蒂尔德在舞会上出尽了风头后,傍上了部长,成了小蜜。

2.玛蒂尔德认识到舞会上的荣耀犹如过眼云烟,一去不复返,决心做个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的贤妻。

3.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结识了很多男宾,越来越看路瓦栽不顺眼,终于与他离婚。

4.玛蒂尔德一夜风光,留恋不尽,为了过上她梦想的生活,不惜出卖肉体,沦为妓。

诸如此类,许多文章我们都可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去想象、创新,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是创新的基础。

第三、引导学生多作逆向思维,培养学生辩证创新思维。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善于作顺向思维,不善于逆向思维,在学数字、物理等理科课程时,逆向思维运用较多,如代数或立体几何的证明题,经常有时正面论证证明不出来,就反过来论证,往往可以取得成功,学语文也一样,学生的理解不要拘泥于一种模式或一种思维,多方面多方向交叉思维,往往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逆思维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如《鸿门宴》中沛公这一人物形象,这一人物形象非常饱满,既不是那种“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也不是一脸奸贼像的坏蛋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既是英雄,也是袅雄的人物,那么,在分析人物时,我既引导学生看到其胆大心细,雄滔武略,善待属下,善于用人的一面,同时,也引导学生看到其人格中的另一面,如狡猾、残忍(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等性格特点。这样,从多角度多方向去理解作品,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全面,同时,经常性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也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更为灵活,更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给探究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有效问题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鉴赏评价的能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是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的关键。语文教学应以“启”“导”为主,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给予学生更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应从单向型的教学模式向网络辐射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保持这种网络辐教学课型必须经常的更换创新,应蕴涵科学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创新兴趣。

第六、不断研究课例,总结反思教学得失。

研究课例内容,评估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检测,不是通过考试获得,而是通过整个教学过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来评估。

总而言之,语文课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途径,语文的课例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过,课例研究还有待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书目:

[1]杜草甬,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2]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高中语文基础大全范文第3篇

当前,中学写作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重困境。突出表现在:学生写作欲望缺失,普遍患上“写作恐惧症”,害怕和厌恶写作。不少学生尽量逃避作文,马虎应付,宁愿在语文考试中尽量用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等部分的分数弥补作文低分。写作不认真,字迹潦草,错别字多。大多数学生缺乏写作成就感,不等到学期结束即将作文抛弃,少数学生甚至将老师阅过刚发回的作文立刻扔掉。写作教学未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就无法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我认为,造成以上困境的主要症结在于,中学写作教学严重背离了人类写作活动的正常生态。其主要表现有:

一、 违背了“生态链法则”

据美国耶鲁大学生态学家R.L.林德曼等人提出的“生态链法则”,在生态链上,不同的物种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存在着按10%~20%进行的规律。例如10吨浮游植物被1吨浮游动物所摄取,1吨浮游动物被100公斤小型鱼类所摄食,100公斤小型鱼类被10公斤大型鱼类所摄食,而人摄食10公斤大型鱼类才可以增加1公斤体重。我国学者指出:教育也存在生态链现象。高尔基说:“为了大概真实地写出一个工人、一个神甫、一个小店老板,必须很好地认识成百个神甫、工人和店铺老板。”这就表明,获取生活中大量素材是写作成功的前提。为了写好一个好动、调皮小孩的行为特征,至少要参考数十个好动、调皮小孩的行为表现。但我们的作文教学远远做不到这一点,反而背离了人类实践活动是写作源泉、创作离不开生活的原理,造成了学生的写作普遍主题空缺、材料枯竭。甚至可以说,现在多数中学语文教师是反其道而行之,努力教学生不要到生活中搜集材料,而是熟记一些古人如司马迁、屈原、俞伯牙与钟子期、王昭君、李清照、苏轼等生平中的某些事件,以“空手道”技巧将这些名人往事硬往话题上靠。正如王尔楷所言:某省数万考生“写身边生活的文章几乎看不到……没有实质内容,披着华丽的外衣,满是整容的痕迹” 。

二、陷入了“花盆效应”

俗话说:“马厩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难栽万年松。”花盆和温室里,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下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学习必须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培养正确的感情、态度、价值观,写出真情实感。但是,在应试教育过程中,不少教师误导学生走上“公式作文”“模块作文”和“伪文化散文”的道路,高中学生在作文题材上主要是依赖形形的《高考作文经典材料百变通》《高考满分作文大全》《高考作文材料宝典》《时新作文话题及材料集萃》等。在写法上,遵循老师所教“模块作文”和“伪文化散文”的“必杀技”。这样,写作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就转换成向学生传授为文造情、无病的方法。没有真情,写作怎会有动力?

三、未能建立学生写作能量良性循环的机制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曾经大多是良性的,保证了资源的生生不息、永续使用。这是物质的正常循环。一个人抱着创作的理想、不怕辛劳写出了好文章,发表后得到好评、受到激励、实现了价值,于是写作的积极性大为高涨,再次投入新的写作过程。这就是写作能量的良性循环。多数人写作都是为了发表,为了产生社会影响。但是长期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基本上采取“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写作—教师打分—发回给学生”的封闭模式。学生所写的永远只能给教师看,没有任何社会效应,默默地消失于无声之中,最多换回一个分数和一两句简单的评语,因而很有可能厌倦写作。

本文就此问题提出对策:以活动式作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的写作回归正常生态,走出困境。所谓活动式作文,就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以与写作有关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写作的源泉,催生学生健康、强烈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写作技巧,精心写出作文,并为自己的作品谋划发表的平台和渠道,从而获得再创作的强大动力。在这项改革中,我校作文教学尝试开展了如下活动:

1.写作价值引导活动:引导学生为了表达和交流、为了社会和人生而写作

学生固然要应试,但应试写作时的心态却不能毫无现实生活中写作“原生态”的痕迹。写作的“原生态”应该是作家们、记者们、诗人们为社会现象所激动、感奋,有感不发不快,有情不抒不畅,而不是仅仅为了分数。我们的做法是:

(1)邀请作家、名人作写作意义的讲座,与学生交谈,鼓励与作家、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交朋友,请他们谈怎样获取创作素材、怎样产生创作灵感、又怎样进行创作和发表的。开设“社会文坛动态报告”“当红作家作品我来评”“评一种写作倾向”等论坛活动。吸引学生关注文坛和作家,让学生领会“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真正意蕴。

(2)定期举行教师示范写作及学生名作展示活动、学生写作见解及经验的“百家讲坛”活动,使学生明白,创作欲望的满足与作品的价值呈正相关。建议学生确立以下的写作价值追求:①尽责的欲望: 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社会发展、为了公平与正义、为了家庭、为了职责、为了环境等。②交流和传情的欲望:表达亲情、爱情、友情、关心、同情,探讨问题,表达意见等。③审美的欲望:反映、塑造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形象,抒发美好的情怀等。④自我塑造和表现的欲望:自我描绘、反思、呐喊、宣泄,表达理想、抱负、愿景、情怀等。

2.让学生有时间体验生活,开展指引学生从社会生活中获取丰富素材的活动

我们首先改革了传统作文必须当堂交卷或最多一两天就交卷的做法,除适当保留一些堂上交卷的写作练习外,多数写作作业都让学生有较长的写作周期。开展多种“题材搜索活动”,如“写作题材交流超市”活动、墙报上的“热点题材讨论”专栏、校园网上的“作文好题目、好题材报料热线、报料邮箱”和“请家长帮我们提供材料选材料”活动、校内采访、体验活动、考察东莞地方文化、读报交流活动。

3.开展多种形式的发表类活动,强化学生的发表意识、读者意识、影响意识、经营意识

(1)强化发表意识。提供多种发表与交流的机会与平台,如:①校园网上发表;②写本校重大事件的专题报道,本校或校外的报道、专访;③校园诗歌、小说、课文剧比赛、展示;④网络写作:博客、微博、手机短信写作、校园BBS写作等。⑤要求学生到学年末将自己一年的作品装订成集,在班内展示。各班评出优秀作品集,然后参加全年级、全校评选。学校定期出版学生作品专辑。⑥校刊每期设学生作品专栏,尽量扩大版面。⑦帮助学生在本市刊物如《东莞日报》《东莞时报》《东莞文艺》、本省刊物如《少男少女》上发表。

(2)强化读者意识。改变学生作文只有一个读者的状况,建立学生互评、师生共评、家校共评等制度,让学生听到更多读者对自己作品的反馈意见。做法包括:①学生作品小组、班级、沙龙评价活动。②争议作品评价辩论活动。③邀请家长进校园参与教师、学生作品评价活动。④校园文学社评选“光明优秀小作家”活动。务必使学生写作时要想到自己的作品主要给哪些人看的,这样写读者是否看得懂、是否能接受,会不会引起争议,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能否达到自己的目的等。

(3)强化作品的经营意识。让学生懂得不但要写好作品,还要寻找发表的平台和渠道,懂得怎样投稿,哪些刊物需要哪些稿件,哪些报刊会在哪些节日前征稿,怎样与报刊和出版社的记者、编辑打交道,社会上有哪些机构举办征文比赛,等等。一有机会就尽量不要错过。

活动式写作焕发了学生的写作活力。学生普遍懂得:要关心周围的人们,关心社会、勤于观察和思考;自己作品的内容要有新意,不要重复别人写过的东西,要写出比别人深刻却又恰当的话;形式要新颖,要给人以新鲜感,同时强调价值性;敢于写真情实感,力戒空话、口号、套话,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由此,热爱写作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参考资料:

1. 吴鼎福、诸文蔚著《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