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创造性思维 教学模式

创造性思维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我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根据创造性思维发展规律,不断构建、选择、优化创新教学模式,对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我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模式及时我的体会。

一、激趣融情模式

理论依据:创新过程既是激烈的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强烈的情感活动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模式注重情感在阅读中的催化剂作用,使学生在趣味中学,在情境与体验中走进文本,自主阅读,发展思维,从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操作程序:激趣引情、释题入境学中循法、读议悟情导在思维、导中激情创新表演、理解运用。

实施感悟:本模式注重导入的趣味性——情由趣发。采用情感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以有感情朗读、诵读、创新表演为主要教学方式,力求让学生在体验与理解中发展想象能力。应用此模式,教师必须重视鼓励的作用,使学生能品尝到学习与创新的愉快,实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有机结合。

二、质疑研读模式

理论依据:自主研读模式是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即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相信学习者拥有发展的潜能,能达到自我实现。本模式力求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加强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为特征。

操作程序:初读存疑、感知全文质疑研读、感悟探究品读积累、赏析表达 回读巩固、整体深化。

实施感悟:自主研读模式,顺应了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基本规律,展示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思考、创新的过程,体现了以自学为主,以品读为本,以激疑促思为核心,以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使语言文字训练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优化了教学过程。

三、先学后导模式

理论依据: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过程。这与语文学科学习结构相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新课文时,完全可以以其原有的“字、词、句、段、篇与听、说、读、写、背”构成的结构,去同化新的“字、词、句、段、篇” ,从而促其原有的听、说、读、写、背的能力达到一个新高度。本模式以构建理论为基础,遵循新旧知识的迁移规律。

操作程序:独立阅读、体会学程交流收获、质疑研讨小组品读、赏析积累强化训练、自悟学法。

实施感悟:本模式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核心。由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量与知识结构会因个体不同而存在差异,学生所采用的自学方式以及最后形成的结果必然也会不同。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践中萌生出许多新想法、新创造。

四、电化教学辅助模式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境、角色转化、心理揣摩,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从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联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入境品读、互动评价合作研讨、拓展思维内化运用、小结延伸。

实施感悟:电化教学的运用,加强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与完整性。它可以超越时空,是一些难以用语言解释的问题以更加清晰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学生对典范文章的领悟能力,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使语文教学艺术化、情感化,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智育、美育水融。同时,根据教学网络,随时改变和设计适合学生个性教育或个别教育的最佳方案,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新、自由表达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语文阅读;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作为五年制高职各专业必修的公共文化基础课,它超越专业,超越功利,具有强烈的人文性。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环节——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进而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更影响着学生生命价值的发展和形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实施个性化阅读可以规避当前阅读的种种不良现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其终身阅读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五年制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在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忽略阅读的本质,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干脆包办代替,即使偶尔提问一下,也最终变成老师的自问自答,流于形式。探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

1.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有限

当前五年制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学生们存在问题:他们普遍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知识储备不足,文化素养较低。自身的素质缺陷对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影响。

2.阅读文本过于单一

教材是阅读教学的载体。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语文教学统一使用江苏科技出版社的《语文》(胡大奎主编)和配套的《语文教与学指导》(朱军、章淑君、李枫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教材阅读文章有限,优秀篇目较少,学生从课堂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更别谈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了。

3.教学评价过于功利性

五年制高职语文考试试卷的内容和往年的试题内容基本没有差别,且一般都出现在《语文教与学指导》上,教师和学生都只要死守着一套教材和练习册即可。教师一旦丧失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引导、组织、合作的功能,那么语文阅读教学只能陷入尴尬境地。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受到了教育界的多方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现为语文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揭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2.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20世纪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多元的,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智能全面协调发展,要求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去研究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了解和尊重每位学生的智能特性,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个人特点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不能强求统一。教师角色应做如下变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位协助者、教练、资源提供者等,以支持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不同智能的成长,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三、五年制高职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探索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实现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1.激发阅读兴趣,打好语文个性化阅读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时,就会自己要学,主动去学,当学生自己想读、要读、去读,就能实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笔者在与学生共同阅读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一文时,我结合作家的另一部作品《最后一片叶子》谈了自己对于小说构思的理解,指出很多小说作品都体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构思理念。此时我明显感觉到学生们跃跃欲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话题激起了学生的讨论兴趣,话题一下就打开了,大家纷纷发表意见,谈出了对于作品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2.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树立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信心

巴班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的、自觉的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可见,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如果教师一味表现出语文阅读权威的架子,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只能顺从教师的结论,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剥夺了自由发挥的认知想象,严重损伤了学生的阅读自信,造成了教学的被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在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中谈到课堂中要努力创设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的环境。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拥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就能最大化地将潜能创造性地发挥出来。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信。只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师的阅读指导会更具有针对性;学生才能获得安全感,树立阅读的自信,学生才能真正地沉浸到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中,深入地思考问题,才能充分展示自我个性,创造性发挥潜能。

3.引导学生语文阅读的创造性,促进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纵深发展

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已知的东西,而是要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正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使学生获得新的价值感。

一是,发展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强调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作者的创作主旨,鼓励学生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读出各自不同的“哈姆雷特”。二是,要将语文阅读置于广阔的背景中,使其生活化,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积淀语感,超越自我,实现阅读的个性化。笔者在备教材的同时时刻不忘记备学生,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阅读,在课堂阅读之余引导他们适当向课外延伸。

4.个性化处理教材,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学生会学习,能生活,有技能,具有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它既是就业教育,更是终身教育。现行的江苏省五年高职语文教材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阅读篇目有限,精品佳作寥寥,这显然不能保证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能力水平,创造性地个性化处理教材,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培养高职生综合职业能力。

总之,在新一轮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大潮中,阅读的个性化势在必行。我们相信只有真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调动他们的潜能,发挥学生们的特长,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活动中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做起。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兴趣才能够主动与积极地去了解、学习以及掌握外界新鲜的事物,低年龄段的学生更是如此。

一、时下关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式的不足

语文这门基础性学科,是我们文化的组成部分,其重要程度不言而语。而阅读又是语文学科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其无论是所占时间还是篇幅的长度,所占的比例都是相当大的。但是,以中学语文为例,在语文的阅读方面师生付出的努力与回报是不成比例的,运用的时间最多,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更不用提如何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虽然,很多的教师也理解阅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之于学生学习的意义等道理,但是对于如何实现却见解不深。笔者简要总结当前在这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首先教师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多。阅读是以读书为前提的,而缺乏相应的读书时间,导致学生在没有掌握文章或者学生在没有阅读充分的基础上,任凭教师讲的如何精彩,学生都不能够有自己真切的体会,很难对此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也就缺乏明确性和目的性。由此,想要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就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其次,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很少。一个突出体现就是学生课堂上自主的思考时间不够,处于被动的位置,常常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孔子曾言,“学而不思则罔”。阅读教学的核心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通过自主的思考汲取书中有意义的思想成分,养成自主的探索精神,而缺乏相应的思考时间,严重阻碍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养成。再者,课堂的气氛较差,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养成。这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学习兴趣的养成是学生在主动接受知识过程中获得的,这必须保障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在课堂中积极发言。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理论依据

从以简皮亚杰为代表的构建主义理论,可以解释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乐趣与学生学习过程的关系。该理论认为,知识不能够对外界客观事实产生完整的描述,只是一种假说,其会随着人类的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不断地革新,并出现新的知识。课本的语文知识,仅仅是之前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个假设,教师不能够硬性的要求学生必须要接受这样一种在学生面前毫无权威的假说。因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有了自己学习的经验,拥有了自己的理解方式与理解能力,教师不能够忽视学生的上述能力,“简单粗暴”的直接灌输给学生。因此,构建主义又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要以先前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兴趣为基础,这样才能够使学习变为主动性。

并且,学生学习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对新鲜信息的叠加,而是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体系,对外界的信息进行仔细的加工处理,并且对于原有的知识进行升华。从而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使得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进行改变。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才是知识的构建者与知识的获取者,不能够成为被动接受的对象。相应的教师是知识构建的推动者、传播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并且,学生的中心是各种学习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引导作用要同时并举,缺一不可。

在语文的阅读方面,根据构建主义学说,要以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进行指导,从而使得文章的相关部分被学生理解吸收,并且不断的补充自己先前的知识结构,由此,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认知结构进行改变。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开始新的阅读,产生新的认知结构与思想观念。最终以此循环,不能停止。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相关策略

(一)用新颖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新颖的事物总是能够引起或刺激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强烈的探索欲。并且教师要不断的赋予教学内容“新鲜性”。而倘若学习的内容单一乏味,一成不变,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丧失。因此,教师要在语文阅读课内容、时间以及方式上要合理有效的进行调节,使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认真的研读语文教学课本,从新颖的角度,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得到学习的快乐与满足,为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打下基础。

(二)阅读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授语文阅读课时,一定要注意所教内容密切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因为学习是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师在为学生创立一个适合的阅读情境,以此来充当学习生活的桥梁作用。以便于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获取相关的学习经验。笔者简要总结两者创设情境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模仿阅读内容来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上述方式使得学生“让我学”心态变为“我要学”心态,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四、结语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自身条件不足,同时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罗永.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7)

[2]李俊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价值工程,2011.30(3)

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范文第4篇

  

  

现代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是根据自己的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筛选、验证、加工和组合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认知行为。积极高效的阅读教学活动应具备以下特征:  

1、个人参与。有两层含义:作为阅读主体—学生要使其心智全方位参与;作为实施教学的教师要设法让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主体参与阅读活动。  

2、自我发起。就课堂上某一次阅读活动而言,学生可以借助外部的推动或刺激使其转化为自我阅读的需求,才能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活动从形式化的表面上升为阅读的本质—理解内容并伴随着各种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及阅读情感的实际体验与交流。 

3、自我评价。积极的阅读体验和自我评价是阅读主体不断进行阅读活动并获得更多实践的心理基础,也是阅读主体不断调整和完美自己阅读行为的动力源。因此,阅读体验的强烈程度和评价能力的高低,是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具体体现。 

当前,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未能真正参与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从而缺乏相应的、及时的课堂教学环节评价,即形成性评价。阅读课上仍以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为主,即使有检测阅读理解效果的提问或讨论,也往往流于形式,或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的相互“应和”上,而大多数学生更多的只是充当“听众”的角色,因此,初中阅读教学的方法必须加以改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的不仅仅是语篇内容的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积极创设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条件和氛围,使教、学和课堂评价一位一体;课堂评价应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与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堂评价始终贯穿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将课堂教学程序评价化是进行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一条途径。  

一、 课堂教学程序评价化实施的理论依据—形成性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明确规定:“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还提出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评价思想,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形成性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推动因素。如果形成性评价使用恰当,就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并得到激励,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形成继续进步的动力;也可以让学生反省和反思自己的欠缺之处,调整学习策略,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适当监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 将课堂教学程序评价化的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 

(一)实施前 

以卡片的形式出示给学生阅读的具体目标及策略。学生在阅读中检验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些目标、运用了这些策略,这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我进行评价的过程。 

李静纯先生的“阅读的具体目标”具有极大的参照性,见下列卡片: 

卡片一、阅读过程 

1、 Considering the purpose for reading. 

在接触文本之前的几秒钟内对阅读目的进行定位。 

2、 Identifying the type of the text. 

确认文本的体裁 

3、 Predicting what massage might follow. 

随着视觉扫描进程不断地对接踵而来的信息进行预测。 

4、 Controlling the speed. 

依据阅读过程的实际需要把握阅读速度。 

5、 Scanning 

跳读 

6、 Skimming 

略读 

7、 Deciding what the active words should be in the text. 

根据阅读目的确定文本中起作用的积极词汇。 

8、 Deciding what the receptive words should be in the text . 

根据阅读目的,确定文本中需要暂时接受的词汇。 

9、 Deciding what throw—away words should be in the text . 

根据阅读目的,确定文本中可以忽略的词汇。 

10、Storing important information. 

为了后续的需要,把扫描过程中的有用信息暂时存储在头脑中。 

11、Recognizing the presuppositions underlying the text. 

确认作者根据接受对象而预先略去的信息表述。 

12、Recognizing implication and making inference. 

确认隐藏在文本“深层”的因素,并据此进行意义上的猜测。  

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任务型阅读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基本上以静态教学为主,教师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重点讲解文章客观表面的一些写作结构、特点和中心思想,这种程序化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初中生阅读教学的需要,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由此,任务型阅读法孕育而生, 也有效提升了初中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

 

一、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现如今,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单一的,基本上是采用教师备课的方式, 即教师们在课前先将文章理解与分析一番,并要求学生进行记录,然后在课上直接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进行讲解。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根本没有时间对文章进行详细的阅读和分析理解,导致学生们被动的接受知识,以致于他们在上课期间无法提起精神,对语文阅读提不起兴趣。长此以住,学生们感觉学的很费劲,而教师们也会感觉教的很辛苦。

 

(一)教师们的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一堂语文阅读课的有效完整性都是从课前准备开始的, 然而,现在许多初中学校的语文教师们在教授语文阅读这一门课程时没有充分进行课前准备,他们在教授之前,没有很好的制定学习目标,没有为学生们预先进行文章内容指导,导致学生们阅读文章非常盲目。

 

(二)对学生的指点较少

在上课时,教师们对学生语文阅读的指点较少,在教授过程中,教师们只是单纯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讲解给学生们听,让学生们简单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手法和内容结构。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们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二、任务型阅读教学理论依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教师要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改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课本知识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优化教育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要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与人沟通的能力, 并能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出不同的任务,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进步。美国心理学家 Lamber? 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中不仅要解决学习者的实用价值(即通过考试并进入理想学校),更要培养学习者的归附倾向,使学者通过学习扩大知识面,对本国的历史文化人文有所了解。 Willis(1996)总结了语言学习的四个基本条件:第一要有语言环境,有大量的、真实的语言输入(exposure)。 第二要有使用语言的机会(use),要能使用语言做事情,交换信息。 第三要有使用语言(包括听、说、读、写各类活动)的动机(motiva-tion)。 第四是理想的状态,应该有教学的条件(instruction),也就是有机会注意语言的形式。

 

三、任务型阅读教学的内涵和运用

任务型阅读教学指的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具体的教学任务为基础,促进学生学习、实践,完成语文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从而使语文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化,更加真实具体化,能够帮助学生完成语文阅读的基础训练,掌握阅读任务型阅读文章的能力和技巧,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形成学习语文的素养。任务型阅读法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加强课堂的联系,增加初中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丰富初中语文课堂的内容,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设计一些任务型阅读;其次让学生随学随用,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完成任务型阅读;最后,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型阅读来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任务型阅读教学的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同时理论上,任务型阅读法的任务有这样几条要素:(1)任务型阅读的首要的、关键的目的是学生能够在做任务型阅读的过程中表达思想;(2) 学生能够通过做任务型阅读来使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解决问题;(3)在阅读任务中,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可供语文教师开展一些课堂活动;(4)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做任务型阅读的结果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结果做出科学的、全面的考核。

 

四、任务型阅读教学在课堂中的实际运用

在采用任务型教学时,教师应首先着眼于追求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这就要求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的合理把握以及对学生、教学条件等等环节的客观分析与调控。任务前,教师向学生介绍主题和任务;任务中,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尽其所能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各种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进行语言输入过程;任务后这一环节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学习,巩固和掌握前阶段所运用的知识,达到语言输出的目的。在阅读课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时的任务设计要坚持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任务等设置,并要考虑到各层次的学生进行任务的设置与安排。 通常阅读任务的设置依据这三点:任务目标、构成任务内容的输入材料和基于这些材料而设计的各项活动,并且在阅读教学中的任务设置要遵循以下原则:(1)与阅读话题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突出文章的语篇结构,尽可能包括文章或段落的主要内容;3)注意任务形式与文章内容、体裁之间的关系; (4)简化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便于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展讨论和写作等活动。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任务型阅读法,能把静态的课堂变为动态,并且吸引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与语言素养,从而有效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