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的性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理论地位 应用性质
一、引言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课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才作为研究生研究的专业学科而设立起来。产业经济学是归属于应用经济学中的一个学科。从国外传入我国时,已经时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它的理论内容,已经时一个较为全面的系统。在实际经济交易过程中,是能够起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部分,产业政策与产业经济理论是一个整体,能够起到应用经济性质。
二、产业经济学概述
(一)产业经济学概念
产业经济学结合了产业分析和产业政策,包含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内容,是相对较新的应用经济学下的一门学科。从西方的相关经济学,主要从产业内外关系以及企业组织的结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因此产业经济学,主要是产业组织理论为主,可以称为产业组织学这个称号。在国际期刊上,可以看到国外经济学上和管理学的相关内容出发,作为核心的主要学科教学中心,高校主要相关的课程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加入微观经济学的讨论,同时注入计量经济学体现其应用性质,还要就是产业经济学,这些都是学生必考或者参考较多的课程。
(二)产业经济学理论国际发展
产业经济学理论,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提到注意市场分工以及机制等问题,这样的理论与英国经济学家在十九世纪提出的经济规模效应,从垄断引起的竞争,提出一定的矛盾。这样的产业组织结构,就是产业经济学的重点。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经验主义,这是产业经济学的初步组织理论化过程。到了六十年代,提出的市场的机构和行为、绩效等,这些确立了产业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一直到了九十年代,有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探讨,更多的西方学者,从产业组织的相关内容,结合了博弈论等相关内容,指出了产业经济学的战略性分析。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国内发展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产业经济学研究参与者愈来愈多。到了九十年代,产业经济学理论到了这时,才进入高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有了许多众多的研究成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学科发展的多样化,人才需求的精细化,这就促进了科目的发展。在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设置中,产业经济学从各个行业出发,按照经济的发展需求,在各研究机构和高校,都设定有相关的科目,产业经济学,也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学科,逐渐受到重视。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一)从现代经济学科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地位
在现代经济学上看,产业经济学作为众多内容中的一个体系,内容较为完整。从经济内容体系中去看产业经济学,它随着经济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也越来越规范化和广泛化。作为二级学科,每个学科都有其特殊性。产业经济学展示的是组织产业结构的特殊性,有助于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潜在规律,更能够成为人们进行经济行为的工具。产业经济学理论,不仅从概念上,展示其专业的细化特质,更从其研究内容上,可以看出经济的产业分析的深入化。产业经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更能够促进整体现代经济的发展。
(二)从微观经济学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出发,产业经济学理论,也是对其深入和细化的过程。微观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细化分析,这些都是为了找到经济运行规律服务的。只有对各个研究,才能看到企业经济学的个体作用,更能够从社会发展中,找到其相应的经济位置,从根本规律出发,找到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组织结构地位,促进微观经济学的深入化和完善化,这也是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企业分工特点,相符合的一个特性。
(三)从宏观经济学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可以看到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整个社会政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性。这样的关系,不仅仅是促进作用,还有阻碍和停滞不前的时期。但是每个时期,都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相关的理论框架,从而发展经济。产业经济学从这样的整体出发,结合当前国民经济的特点,从而对经济结构能够起到广域上的整体量上的促进,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多样化和深入化。产业经济学理论,是能够和宏观经济学的个量上的促进,更能够多方面的促进。
四、产业经济学应用性质
(一)产业经济学理论经济性质
产业经济学理论,可以从其理论经济学角度出发,以经济学基础为导向,结合基本的研究规律能够促进整个经济制度的公平化发展,更能够提高经济理论发展的效率。从经济体制的合理性出发,从经济体制的相关功能,能够促进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更能够使得经济发展的模式多样化。经济模式和经济活动的相关规律,可以包含众多学科,包括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让其更实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经济性质,就是结合实际情况,使其更加具体化和实用性增强。
(二)产业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性质
产业经济学在其相关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其应用经济性质,从其研究的相关课题上看,产业经济学的性质,不仅仅包括规模经济的相关讨论,也不只是相关的竞争问题和垄断问题,其中相关合并和产业结构发展问题,应该注意到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应用性结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应该注意到经济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质,从国家的不同特点,地区的不同情况出发,应该是符合当地特殊的情况的。这样的发展过程才能够促进产业经济学的应用经济学性质,更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促进产业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性质的凸显。
(三)经济学理论对应用性质的影响
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是不断发展的,从市场的经济出发,结合经济发展秩序,从社会的实用性出发,从而得到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各种经济哲学中的相关理论的有效性。对于产业经济学的有用性质的凸显,是结合经济学理论而得出的。从凯恩斯的相关历史局限性,就可以看到经济理论哲学的发展,不仅从经济角度,更对社会角度,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经济结构也是根据经济学理论的有用性出发,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产业经济理论和政策。
参考文献
[1]李孟刚,蒋志敏.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5.
制度主义经济学的诞生,被认为是由于正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理论假定与它的形式论证的范围和方式是不可接受的,因此,要了解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必然不能不了解作为主流派的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核心,通常由一系列与理性、知识、边际、均衡和人类当事者有关的思想组成,主要包括:
1、所有经济当事者的理性的、最大化行为。这是因为这些当事者被假定为根据外部给定的偏好最优化。
2、没有严重的信息问题[1]。包括与未来有关的根本不确定性、对复杂世界的结构和参数的广泛无知、以及个人对普遍现象认识的分歧。
3、理论的焦点为趋向或达到了的静止均衡状态,而不是整个历史时期中的连续的转变过程。
但是,关于个人选择和理性最大化这些核心的新古典结构,以及信息问题易于处理的连续假定,都已受到最近某些经济理论发展的很大影响,如斯科特、威廉森、阿尔钦、西蒙等经济学家的理论思想,尽管他们在对待主流经济理论的态度和与主流经济理论的距离方面存在差异,但他们还是存在许多共同的主题,他们普遍观点包括:
1、根据已知的或确定的选择进行理性的最大化这一假定,日益被抨击为过于狭窄和简单。这些批评有的是直截了当的,如指出取得相关信息费用的困难(威廉森),有的则比较激烈,甚至涉及比教深的信息和知识问题及理性本身的性质。
2、在对新古典时间和均衡概念不同程度地日益感到不可逆返的同时,把经济现象视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当事者在不可逆返的时间过程中学习的结果这种观念,正日益加强,人们越来越把经济现象看成是进化和动态的,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所谓的均衡。
3、对于经济生活中制度的概念意义和实际重要性的认识,正在不断提高。一种新观念正在形成,即经济协调不可能只是市场上的价格信号问题,而且还必须得到广泛范围的其他经济的、社会的制度的支持。尽管后者有旧时盛行的新古典的反对,但还是被看作是经济研究的重要而理所当然的主题。
正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基本理论假设和前提的质疑和否定,以及对新的因素如时间、信息、不确定性,以及非理性的考虑,才使得一种更加复杂但却与现实更近的一系列经济思想被提出来。
正如上面所分析的,在经济分析的诸多因素中,对于经济生活中制度的概念意义和实际重要性的正逐渐的提高,人们对制度的认识不断深入,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之外,把制度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纳入经济分析已经被普遍接受,这样一种经济分析在现代被称作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理论之不同除了在假设前提及方法论[2]上背叛作为主流的个体主义、理性、最大化思想外,分析工具也不同。新制度经济学以制度、交易成本、产权、意识形态等分析取代了新古典理论对时间、均衡、价格机制及边际的信仰。
新古典经济理论为了使复杂的世界便于认识和分析,把世界想象成只有大炮和面包,把市场想象成只有冰淇淋和蛋糕,制度主义者认为简化世界的复杂性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制度行使一种简化识别负担(cognition dask)的关键功能(制度经济学,史漫飞,142页)来解决问题。因为制度的一个功能就是使复杂的人际关系过程变得更易于理解和更可预见,从而不同个人之间的协调也就更易于发生。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是人类思维方式的成熟和进步。它通过制度这一中间变量来约束和简化原来复杂的变量,而不是从复杂的变量中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变量。如果这一思维方式能为广大经济学家所接受,也许会有一场经济学的革命随之发生。
我们可以想象,在社会的混乱和无政府状态中,由于信息、监督和执行问题常常难以解决,劳动分工是不可能的,可靠的约定无法作出,人们相互沦为他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囚徒而难以自拔。
因此,略为思考一下,我们就能体会到制度对于化解变化莫测的社会关系所带来的好处。制度使他人的反应更可预见,世界更加有序,从而使一个人更加容易与一个复杂的世界打交道,也使个人更加易于避免“超负荷识别”(cognitive overload)。
舒尔茨把制度定义为行为规则,这个定义已为制度经济学家所接受。因此,普遍认为制度是一系列为社会所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和政府以法规形式所制定的正式约束的规则网络,它约束人们的行为,减少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发展带来的交易费用的增加,解决人来面临的合作问题,创造有效组织运行的条件。
在制度限制他人的行动并排除某几类未来事件时,它们也减少着“远期无知”(forward ignorance)它为人们创造一种信心,使人们感到,生活中的常规很少变化,全在掌握之中。所以,它们限定了指向未来的风险。
并且,用制度降低复杂性的效果可以相当泛化(non-specific),一些好的制度,它能给人们以心理上的舒适感和安全感:感到自己属于一个文明的、有序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生活,协调成本很低,风险有限,人们能有在家的感觉,周围的人都是可以信任的。
同时,制度能增强生产要素—如劳动—在满足人类需求上的效能,这种作用的方式类似于其他一些生产要素,如资本,资本使劳动更加有效率。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制度视为一种宝贵的生产性资产,制度经济学家因此把制度称为“制度资本”(institutional capital)。
制度经济学家把制度在经济分析中贯彻到底的最佳分析工具是产权在市场理论中的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家运用产权作为分析经济的工具就象新古典理论运用价格机制一样驾轻就熟,左右逢源。
资本主义系统以建立和保护排他性私人产权的制度为基础。但令人奇怪得失,用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转,指导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策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中却没有系统的有关产权的理论。原因在于新古典经济理论预先假定了产权的既定性和永恒性,既然它是确定的,那么就不用考虑它在经济运转中的作用了。
实际上,产权在经济运转中具有多种功能,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产权,它能使人们的交易形成合理的预期,它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和如何受损,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教大地内在化的激励(将受益和受损的效应内在化)。
如果指出产权的经济功能还不能说服新古典经济理论家把产权纳入经济分析的视野,新制度经济学家还指出,产权并不想新古典理论所假定的那样,是确定的,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而且从来没有一个产权是完整的,产权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权利束所组成,它分成不同的权利,并由不同的人行使不同的产权。而且产权功能的发挥并非无条件的,它需要一系列的文化和制度背景支持,不同类型的产权,如私有产权、公共产权、国有产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背景下,其经济功能是不一样的。但一般地,竞争的逻辑表明,对一个人产权的更完整的界定减少了不确定性,并会增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使用。但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以及信息费用与原因,产权从来没有被完整而清晰的界定过。正如科斯定理所言,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产权的初始界定就不影响交易,正因为交易成本不可能为零,所以经济资源的的有效配置与使用必须以产权界定为前提。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简单的归纳新古典经济理论与制度经济学的分歧不在于新制度经济理论对正统理论的否定与背景,而是对其的扩展。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是知识,技术,财富,自然资源,和人口的函数,而新制度经济理论的经济函数还包括例如制度、交易成本、产权、不确定性、意思形态等因素。
但就目前的发展而言,制度经济学尽管有其优点,但它过去并没有卡尔-马克思或约翰-凯恩斯那种提供理论体系的能力。因此,制度主义在新的发展中,可以有效地把马克思在例如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生产理论方面的一些思想和凯恩斯及后凯恩斯主义者在例如不确定性和货币理论方面的成果吸引近来。
二、研究的趋势:是统一,还是并行?
在我们认为正统经济学把他的分析限定于交换或资源配置,以及有关的决策,忽视社会和经济环境对于个人偏好的塑造,无视生产技术始终是不断变化的时候,新古典经济理论也不是一直毫无进展。实际上远非如此,它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生机勃勃的气势,有时候甚至在经济理论领域出现攻城掠地的势态。
关键词:振兴东北 ;交易成本; 投资软环境; 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051-03
中央先后为建设沿海开放区、西部大开发制定过不少优惠政策。相对于这两大区域规划,中央在2004年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了税改财政、社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增值税转型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对于微观层面的企业和个人在短期上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洼地”。
在全国利用外资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东北三省利用外资却呈下降的趋势。东北第一个合资企业审美公司正在运作破产;已拥有75%股权的美国吉列公司已提出撤资;一些原注资东北的外资企业也纷纷南下。不仅外资企业存在对于投资东北的不满意,本地企业以及国内的知名企业也呈现出这种状态。一家国有商业银行辽宁分行的信贷管理部门的人士说,这几年企业在辽宁的贷款增量每年下降20%左右,大量贷款舍近求远跑到南方。这些资本南迁的原因是行政审批等政务效率低下、市场信用缺失等投资软环境较差。
相对于非国有企业的资本外逃状况,东北的国有企业的资本注入发展却“如火如荼”,对于国家提出的振兴东北的优惠政策表示出“异常兴奋”。一提起“支持”,就上下动员贷款上项目,但是建成后不是设备不行就是没流动资金和市场,设备时开时停,银行贷款无法偿还,还引发了职工下岗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国有经济,是振兴东北的急先锋,拥有强大的资本、技术以及国家政策和财政扶持。然而拥有如此良好的硬件设施,在市场经济中,却变得如此弱不禁风。可见不是经济成本的不集约,而是在目前制度下的交易成本过大。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一)交易成本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提出了一个论点,即企业存在的理由在于交易成本的节约(Coase,1997)。无论是企业内部的交易还是企业间的交易都会产生成本,选择哪一种组织形式,企业还是市场,取决于对这两种成本的权衡。其后,交易成本的概念被一般化,被定义为促进人与人合作而不可避免的成本。古典理论假设,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交易和合作是无摩擦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成本更接近于现实。如果说亚当斯密更强调借助于专业化分工协作及竞争降低生产成本,新制度经济学的重点则放在了节约交易成本方面。交易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制度,因为制度规定了交易及经济系统的形式。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则产权或者更广义的制度是重要的。
(二)制度
诺斯认为,制度是社会的游戏规则,或者说是人们制定的规范相互交往的准则。制度可以分为非正式约束和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是指形式上没有正式规定的游戏规则,包括习惯、行为准则、风俗和意识形态。正式约束是人类设计和制定出来的规则,包括政治(和法律)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当正式约束变化时,具有特定文化特点的非正式约束并不直接随之改变,而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渐进性。同时,正式约束的效力只有与相关的非正式约束一致时才明显。
(三)制度的经济功能
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人之间的合作。具体上来看,一个有效率的制度经济功能具有促进交易、创造经济发展的激励(如产权的界定)、外部效益内部化这三种功能。
但是实践中,无效率的制度或者说低效率的制度常常存在。诺斯认为,其原因在于国家这个重要的制度提供者。国家双重目标――统治阶级的收益最大化和全社会的收益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导致无效率制度的形成,其历史后果是交叉的经济绩效。这种情况并不表明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被削弱了,恰恰相反是加强了。因为,无效率制度产生负面效果正表明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变革
建国60年来,随着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正式制度的变化,东北三省走出了一条先起后落又起的轨迹。受惠于国家初期的不平衡发展的战略,计划经济时期,东北地区重工业发达,被誉为中国经济的顶梁柱,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福建、江苏和浙江等南方省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与蒸蒸日上的南方相比,重工业集中的东北地区的发展明显滞后了。十六大时期,国家重新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平衡发展战略,不仅能解决东北地区的衰退,同时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退分析
在长期的工业发展过程中,对区域经济和全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老工业基地,形成了其特有的工业集群区域。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由于区域优势的衰退引起了老工业基地的衰退。
作为我国传统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在地区主导产业相互更替和结构不断演进的连续渐进过程中,许多地区的主导产业在时序上没有形成一个链条,相互间缺乏链接,出现了地区经济的结构性衰退。
老工业基地工业生产大多是传统工业部门,如煤炭、钢铁、纺织等产业为主导工业部门,当收到资源短缺、市场饱和、技术变化、替代产品出现等因素的冲击。主导产业部门发展由成熟走向衰退。而航空、电子、生物、计算机等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又没有及时得以发展成为新的主导产业,使得这些老工业基地缺乏活力,发展缓慢。
四、东北地区经济转型的“路径依赖”
诺斯在制度变迁过程中, 同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路径依赖机制。这就使制度变迁一旦走入了某一路径, 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 所以,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着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沿着既定的路线, 制度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的轨道, 迅速优化, 也可能顺着错误的路径走下去, 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中。
由于东北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最早、时间最长、最彻底的地区,尽管在改革开放后,与拥有较少的国有企业的沿海地区,东北的改革始终缓慢和滞后。由于东北的政治、文化等非正式约束的改革缓慢不能与经济政策的正式约束步调相一致,外部交易成本过大,导致改革开放以及振兴东北两大正式制度所带来的经济效力不明显。
(一)东北的“官本位”制度
严格的计划经济带给东北一个副产品,那就是在东北,“官本位”现象要比中国其他任何一个地区更加严重。由于多年来东北的各级政府用行政手段管理着一切,行政权力控制了社会中从政治生活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细微到不可想象的程度。
正是由于这种官本位制度,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东北的市场经济发展也是扭曲的。按理说,东北这样一个工业门类相对比较齐全,资源、人才、技术、工业文化都占有绝对优势的区域,民营企业本应该进入制造业领域,但是东北的民营企业大都从事餐饮、娱乐、桑拿、流通和房地产等行业,很少有从事制造业的。关键在于东北民营企业进入市场靠的是和政府的关系,这也就把本地民营经济引向了歧途。
(二) “局长、厂长”
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即使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改革,但还是有很多政府部门在给集体企业或者股份制企业下发一个又一个“红头文件”,对其人事、经营等诸多事务进行干预。比如由“局”里下文件,宣布免去一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让某局局长担任董事长的事也不是新闻。而这些局长、厂长在其掌管这些国有经济同时,有些人为了“升迁”或者“不懂市场”等原因进行大量的不切实际的投资和改革。
从这些年中国产业政策实施的效果看,不仅与政策预期值有较大差距,甚至有的还背离了政策预期效果,甚至使政策完全失效。主要表现在,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的发挥区域优势实现产业结构合理的地区布局,受地方保护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地方上报审批的有些项目不是论证“可行性”,而是论证“可批性”。“先把钱要过来再说。”浪费资源的无效建设乃至“豆腐渣”工程,使有限的资源被分散而低效率的使用,致使产业结构越来越趋同化。
(三)“闲不住的手”――东北的审批经济
我们通常把以行政审批为主要调整手段的经济模式称为审批经济,把以法律为主要调整手段的经济称为法治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主要依赖的调整手段是法律,因而市场经济即法治经济。我们可以看到东北某些“闲不住的手”的政府以行政审批为主要手段调整经济。此外,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政府热衷于搞“运动式”的大检查,而不习惯于依照法定的程序来依法行政,处理与市场、与企业的关系。这样,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出现了严重的错位,不该管的管了,而该管的却没有管住,客观上不自觉地充当了侵犯市场主体自由的角色。因此,导致不仅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些优惠政策的情况下许多外资企业对于这些烦冗复杂的批文纷纷摇头撤资,而且对于那些已经习惯的“中国特色审批经济”的国内优秀民营企业在东北也是感觉很棘手不适应。
(四)酸菜我要天天吃――东北人的文化概念
在东北的一部分国企老工人中存在着相当浓厚的怀旧情绪。工厂的许多人,都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他们往往是全家几代人都为“自己的”国有企业贡献了一切,已经把企业看成了命根子,成了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许多人只求日子过得去,不求日子过得好,留恋那一大锅稀饭,缺乏斗志。计划经济限制了东北的经济活力,也禁锢了东北人的脑子,满足于有酸菜吃就好的生活。
这种吃酸菜的文化理念,不仅出现在国有企业的老职工身上,而且也出现在东北的年轻人身上。或许是受到父辈的影响,被告知酸菜能吃而且好吃,而对于其他佳肴却望而却步,不敢触及。具体表现在东北年轻人不敢创业,也没有创新精神,喜欢稳定;而有些高学历的学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父母也会告知其回到一些改革稍微好的国有企业,不去富有活力和挑战的外企和民营企业。而这些企业恰恰是振兴东北的新兴力量。
五、振兴东北,制度优先
(一)改善投资软环境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内容
从市场交易的性质看,东北地区的市场交易主要是建立在“关系”经济基础上的,这与建立在契约经济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在一个“关系”经济里,固定成本可能比较低,但做生意的边际成本可能比较高,因为做生意、从事投资都尽量找亲戚、朋友、熟人、领导。而这种高昂的边际成本(交易成本)的软环境是影响内、外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加快东北地区软环境建设。
1.建立一个公平竞争、以诚取信的经营环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进一步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就要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多种手段,倡导守信,打击失信。对于这种“关系”经济,也要加强政府、全社会的信用系统建设,不断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像“开门招商,关门宰客”现象,实质就是政府和社会诚信度太低的表现。各级政府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在招商引资中做出的承诺要兑现。
2.抓紧研究制定招商引资产业政策、打造引导“第三种环境”――产业环境。一些地方在引进外资企业后,忽视带动当地中小企业的配套发展,并没有借机形成自己的工业链和工业体系,反而对外资产生过多的依赖性。国内外投资者出于产品配套及信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需求,将越来越追求“集聚效应”。有关部门应立足本地的产业基础,着眼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把招商引资与主导产业的培育结合起来。
3.塑造投资软环境的品牌效应。中央给东三省政策差别不大,而且各省、各种新城市制定的招商引资的政策也日渐趋同,可以相互借鉴和模仿,起关键作用的则是投资软环境的品牌效应。正如上海之所以成为中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主要得益于大都市国家化的品牌形象。
(二)走出诺斯悖论――加快成熟市场经济体制正式制度建设
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如何从量上提高我国市场化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从质上深化我国市场化的改革。而长期以来东北振兴的缓慢也验证了“诺斯悖论”,即一国经济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国家,但是衰退或落后也与国家有关。由于东北地区计划经济长期以来所造成的政府调控,虽在以往成就了东北企业的辉煌,但是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中改革中也造成了它的缓慢。长久以来,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东北一直拥有我们的“中国特色”,即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不平等地位。介于这种“不平等地位”,更多国有企业更多的是以“唯资本论”发展,而不是以市场为主导发展。对于一些市场需求变化反应极其不灵活,如果出现问题,直接找政府,因为市长比市场更有效。因此,作为制度变迁中的两大难题――政府和国企,有必要从它们的变革开始,来加快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式制度建设。
1.政府变“先天下之忧而忧”为“官以不扰民为优”。在东北,政府老为企业操心,经常替企业办事,非常累,企业也被折腾得很苦。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我们的政府是一只闲不住的手。政府应让国有经济成为独立的投资主体,从政府肌体中脱离。对于一些国有企业不合理的贷款、税收优惠要求,要进行合理评估、合理监督。
2.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经营市场化、产权结构多元化、结构调整合理化、企业制度现代化、公共部门非垄断化。使企业更为灵活,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共同平等竞争。
(三)继续解放思想――加强非正式制度建设
非正式制度尽管在形式上没有被明确的书写下来,但却对人的行为影响颇大。非正式制度或者与正式制度一直并一道发挥作用,或者与正式制度相违背,影响正式制度的实施效果。非正式制度在形式上不如正式制度那样明确,实施的强迫性也较弱,二是保障性也不及正式制度。东北根深蒂固的“大锅饭”“国企家园”思想,尽管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在东北还是屡见不鲜,变化不明显。我们应借这次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次东风,把东北人的这块“顽疾”治掉。
1.政府应继续加强社会就业机制的建设。对于那些下岗的国有企业员工,应建立专业的社会培训,提供信贷扶持,使其有机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能够再次从业及创业。同时也要加强社会就业安排,对于那些即将离开国有企业的职工,做好企业对接,避免曾经拥有一技之长的技工出来只能只做力工。
2.政府应配合企业努力做好人才管理工作,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在东北,许多人才只喜欢进入“体制内”的大型国企工作,而许多小型国有企业及非国有企业却面临着人才难求的困境,竞争不过这些老牌大国企。因此,政府应给予那些来到东北的企业的人才以政策和财政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2] 张建平.中国区域开发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 崔万田,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区域经济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4] 孙斌栋.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 张军.道格拉斯・诺斯的经济增长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1994,(3).
[6] 赵子祥,等.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新道路[J].社会科学战线,2004,(1).
关键词:中小银行;组织结构;交易费用理论
Abstract:Since 2006,regulatory authority twice adjusted the permission measure which accelerated small and medium banks to run business cross-regional. These banks face mor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ve. How to survive, grow and become strong is a major project and how to alter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o maintain growth is a must problem to solve immediately.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raction cost theory of the new institution economic,analysis the present problems of cross regional development,compares the mainstream commercial bank organization structure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uitable organization structures for cross-regional small and medium banks.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 bank,organization structure,traction cost theory
中图分类号:F83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2-0061-04
跨区域经营的中小银行①是指中小银行突破自身所处城市所辖行政区域的限制,实现跨行政区域的经营发展,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本省范围内不同城市间设立分支机构,另一种是跨省(区)、直辖市间的发展。2006年,监管部门《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为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提供了制度依据。2009年监管部门调整了市场准入政策,放宽和简化机构设立。银监会也提出中小银行发展的四个方向,即成为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社区银行以及专业化银行,这为有条件的中小银行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径。因此跨区域经营已经成为中小银行发展的主流模式。至2009年底,实现跨省经营和省内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数量为42家,占城商行总数量的29%。其中,实现跨省经营的城商行数量为32家,占总数量的22%②。
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面临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如何生存、发展、壮大是中小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如何调整设计组织结构以保证发展又是所有中小银行必须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针对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过程中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比较主流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最后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营效率的角度,提出适合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研究的新视角:交易费用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最早由Coase(1937)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交易费用是指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它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发现贴现价格以获得精确的市场信息的成本,以及在市场交易中,交易人之间谈判、讨价还价和履行合同的成本。Coase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因此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Coase还进一步分析了市场与企业的边界问题,他认为企业的规模会扩张至企业的内部管理组织成本与外部交易成本的均衡点,即“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
Williamson(1985)在Coase的基础上,将交易费用理论进一步发展。他认为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交易,所有的交易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契约(contract),并且人是有限理性③(bounded rationality)和机会主义④。一项交易由市场组织好还是由科层组织好,取决于交易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的综合考虑。其他条件不变时,资产专用性⑤程度越高,市场节约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的优势就越不明显,因此交易就越适合由科层⑥来组织;反之则反是;处于两者之间的交易就适合由混合形式(hybrid)来组织。而科层能够取代市场,是因为其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与市场制度相比,内部交易者通过机会主义倾向以牺牲企业的整体利益来满足私利的能力被削弱,机会主义的动机也因之削弱;与内部组织相关的各种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审核;内部组织拥有处理争端或纠纷的优势;内部组织还可以从各个方面减轻信息不对称的影响。Williamson进一步在《市场与层级组织》一书中,将组织结构分为U型、M型和H型三大类,与U型结构相比,M型结构实施了更多的向下分权,与H型结构相比,M型结构实施了更多的中央调控,他认为从U型H型M型⑦的演变过程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组织变革。
二、中小银行的组织架构及其跨区域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银行组织结构变革实质上是针对业务模式转变的自我调整,美国银行业的组织结构变化代表了银行业的发展轨迹,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最初银行业务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存款推动,存款规模对于商业银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规模优势的效应使得银行不断扩大经营网络,最终对业务规模的追求使得总分行制出现;上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金融脱媒,以及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银行的业务模式从以规模为中心转向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组织架构也由规模为导向的总分行制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转变;客户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引起金融需求的不断深化,从而使银行的产品开发和金融方案设计重要性突显,因此以产品为中心的事业部制出现;进入90年代以后,全球一体化使银行业务全球化,原有的客户事业部和产品事业部下管理半径太大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因此将地区事业部和客户产品事业部有机结合,矩阵式管理架构出现。
反观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大致遵循了上述的变化轨迹:总分行制事业部制矩阵式。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一般意义上的总分行制,目前只有民生银行采用完全意义上的事业部制架构,其余的商业银行只在部分新兴市场业务或产品领域,如信用卡、投资银行、私人银行等采用事业部制;真正意义上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在国内商业银行还处于摸索阶段。
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普遍采用的是总分支行组织管理架构,只是在某些部门的设置上采用了事业部制,以及个别业务领域采用了矩阵式的管理手段。自从2005年上海银行设立异地分行以来,中小银行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发展模式,但是随着异地开设分支机构数量的增加以及管理半径的逐渐加大,使得总分行间的管理复杂性呈几何级数增长,众多中小商业银行实行总行集权的总分行管控模式,但随着业务不断发展以及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一集权式的管控模式面临着如下挑战:
(一)统一评审机构导致风险认定存在歧议
许多中小银行只在总行层面设立独立的风险评审机构,实施项目集中评审制,异地分支机构的项目必须由这一评估机构统一处理。原本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对异地分支机构的有效风险控制,防止分支机构出现道德风险以及项目的逆向选择,但却无法保证远离企业所在地的评审机构对异地项目风险状况的准确掌握。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评估机构无法准确掌握异地分支机构的贷款项目风险,最终造成分支机构的项目难以通过,业务拓展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使得业务领域的开拓出现了逆向选择,即中小企业经营的特殊性,使得远离该企业所在地的评估部门无法把握其风险,因此中小商业银行极力推行的中小企业业务无法顺利开展,分支机构更多地将目标锁定为大中型企业。因而,采用这一组织设计的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中,经常出现分支机构与评审机构的矛盾,增加了内部交易费用;同时也使得银行的中小企业开发战略无法获得推行。
(二)集权式管理使得分支机构业务发展受阻
在跨区域经营中,由总行充当战略规划中心,对于分行的业务发展实施规划指导职能。国内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不平衡的特点,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不尽相同,对身处其中的商业银行产生必然的直接影响。总行出于统一考核、计划指标等因素,对所有的分支机构采用统一的业务发展规划,结果造成业务开展难度大、成本高,创造的效益不理想,员工积极性下降;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分行的信息优势,削弱了分支机构开展业务的灵活适应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分支机构提出针对当地市场特征的业务计划,又难以获得总行的认同,需要寻求各种内部沟通渠道加以解决,如有些中小银行的分支机构,会定期派项目负责人前往总部进行沟通,这事实上增加了银行总分行间的沟通成本;除此之外,由于实行集权式管理,当市场出现变动或机会时,分支机构需要向总行层层报批,难以及时做出反应,耽误了市场时机,使得效率下降。
(三)业务条线化管理造成条块分割、内耗严重
有些中小银行实行业务条线化管理,以加强总行对分支机构业务发展的控制,但是分支机构规模相对较小,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占优势,需要依靠整合分行的资源,才能具备与大型银行相抗衡的能力,这是当前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不可回避的劣势。若中小商业银行过于强化业务条线化管理职能,不仅会削弱分行资源整合的力度,导致目标模糊、条块分割、组织内耗严重,难以发挥后发优势,同时也不利于加大分行的市场开拓力度和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客户要求
中小银行在未实施跨区域经营时,主要采用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职能型架构,但不同行业客户或不同类型企业客户的需求也千变万化,难以用统一的标准予以满足,客户需求的综合化和多元化要求银行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化和差异化的服务,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在跨区域中必须要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内部分工专业化”的组织架构,以应对区域差别化带来的挑战。而中小银行的总部机构虽然初步建立市场营销管理体系,但对分行市场营销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和支持力量仍然比较薄弱,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无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应对分行市场营销中出现的问题。
三、适应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的组织结构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作为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手段,市场与企业的选择依赖于市场定价的成本与企业内组织管理成本间的均衡。科斯指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而且企业的规模会扩张至企业的内部管理组织成本与外部交易成本的均衡点。同理,对于中小银行的分支机构设置同样需要考虑到内部交易费用的问题,当部门的规模扩张达到某一边际点,即内化交易所引起的管理费用等于其他部门组织这项交易的费用时,静态均衡就得以实现。
如图1所示,当管理费用曲线M与交易费用曲线T相交于E点时决定了最佳组织规模S0,且总成本W最小,效率最佳。当交易费用T随组织结构扩大而下降的速度一定,而管理费用以更快的速度上升时,即T曲线不变,管理费用曲线M变成M’时,最佳组织规模缩小至S1;当管理费用M随组织规模扩大而上升的速度一定,交易费用以更慢的速度下降时,即M曲线不变,交易费用曲线由T变为T’,则最佳组织规模扩大至S2。
目前的中小银行在跨区域经营过程中,更多采用的是U型组织结构形式,在实际运营过程产生的内部交易费用提升,已引起关注。本文认为,结合上述的分析可知,在管理费用增加既定的前提下,要使得交易费用下降,应扩大组织规模,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向各分支机构延伸,形成垂直化管理;而分支机构对于业务管理权限则应扩大,从而使得原先处于总行职能部门与分支机构管理权限间的模糊空间明确化,通过纵向与横向的组织规模扩大,使得总体组织内部的交易费用显著下降。
首先以风险控制为例加以说明。多数跨区域经营中小银行采取的是风险垂直管理,设立区域评审中心对于经济结构相近区域进行统一评审,或者实行人员的派驻制,以贴近目标市场,掌握第一手的企业信息与感性认识,从而避免信息不对称。这些举措实际是加强了总行职能部门的条线化管理,以克服总分行在业务风险认识上的歧义,使原本总分行间的沟通成本,通过风险管理垂直化进而内化为风险控制部门内的交易,实现了降低交易费用提升效率的目的。除了风险管理外,中小银行在资金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部门同样应实行垂直化管理,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加强总行对分行的控制,同时又可降低银行内部的交易成本,使信息传达更加地顺畅。
其次是分支机构的业务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主体是利息收入,使得银行效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产规模,在追求规模扩张的阶段,增设分支机构是最直接的方式。多数跨区域中小银行在设立分支机构初期采用的是放权式管理,强化分行的地区事业部功能,扩大其开展业务的权限,加大分行的相对独立性和较大的自,以突出分行相对独立的实体单位作用,能够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灵活反应,更好地发挥分行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种放权式管理使得分行的权限增大,原本属于总分行之间的沟通成本则被内化,进而降低了交易费用并提升了管理效率。我国行政体制和区域经济特点决定了以分行作为利润中心的总分行制的组织架构。事业部模式下的分行机构仅仅成为业务条线的公共平台,在业务拓展上缺乏动力,而事业部总部远离分支机构,缺少获取当地资源的手段;同时,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差别较大,事业部制无法实现在区域内开展差异化经营,而分行制则能有效执行“一行一策”经营策略。
同时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也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在跨区域经营过程中调整其组织架构。
综上,本文对于跨区域中小银行组织架构的建议是实行类矩阵式的组织架构:总行的职能部门实行垂直管理,通过纵向的部门一体化降低交易费用;总行对于分行采取地区事业部制,弱化业务条线的垂直管理,总行充当业务规划与指导职能,给予分行相应的授权提高分行的自主性,在审批授权上,总行应根据客户特点给分行一定的信贷审批权限,提高审贷效率,同时减少总分行间的摩擦以降低交易费用;当分行已经具有相当数量的客户基础,并形成一定规模后,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可适当加强业务条线的作用,进而实现向产品事业部转化。
四、小结
当前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跨区域经营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既保持对异地分支机构的有效管控,同时保证其快速发展壮大,又使得总分行机构间沟通顺畅、决策效率高,在这二者之间取得平衡,成为考验这些中小商业银行经营智慧的一个试金石。
注:
①本文中的中小银行是指除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合作社等以外的中资中小银行。
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报。
③所谓有限理性,是指“人们意图理性地行事,但是只能在有限程度上做到”(Simon,1957)。
④所谓机会主义,是指用欺诈的手段来算计的行为(Williamson,1985)。
⑤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一种专用性投资一旦做出,不能转为其他用途,除非付出生产性价值的损失,它包括地点专用、物质专用、人力专用、商标专用以及临时专用等(Williamson,1991、1996)。
⑥Williamson认为企业是依靠科层的权威来组织交易,“科层”比“企业”更恰当。
⑦U型是指:集权制的、职能部门化的或一元化的组织结构;H型是指:控股公司制的组织结构;M型是指: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它按照产品、品牌或地理区域设立各自半自主的经营部门(主要是利润中心),每个部门都独立经营自己的业务。
参考文献:
[1]Simon,Herbert,1957,Models Of Man.NY:John Wiley.
[2]Williamson,E.A.G.,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New York:Free Press,1975.
[3]Willamson,O,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e of Capitalism,New York:Free Press.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段毅才,王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
[4]Willamson,O,1991,“Comparative Economics Organization: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6:269-96.
[5]Willamson,O,1996,The Mechanism of Governance,New York:Oxford Univ. Press.
央视在20日发出的报道称,一杯同样规格的拿铁咖啡,在孟买的价格是14元人民币,而在北京的价格则高达27元人民币,此外,星巴克同规格的咖啡在芝加哥、伦敦的售价也大大低于北京。同时,根据业内人士的揭秘,星巴克该款咖啡的物料成本还不足4元。
而在央视报道了星巴克的暴利说之后,坊间对此产生了两种争论,一种是就此指责星巴克进行“明晃晃的价格歧视”,并呼吁工商部门“严打价格双重标准”;另一种则是力挺星巴克,认为星巴克不是垄断企业,“它愿意卖多贵就多贵”,质疑央视不懂市场经济,做无意义报道。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对于产品的定价方法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基于成本的定价,即根据原材料成本加其他摊销费用,制定出产品的市场价格;一种是基于竞争的定价,即根据市场竞争对手的价格作为自身定价的基本目标;另外一种是基于需求的定价,即根据市场消费的的需求状况来制定产品的价格。从星巴克的定价来看,是基于市场需求的定价,也就是认知价值定价。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时代,成本并不是决定产品最终价格的主要因素,产品的稀缺性或市场对于产品价值的认知,才是决定产品价格的主要原因。比如苹果手机,材料费只有1000多元,但终端市场的售价却是其3-5倍;Levi's镜架出厂价为170元,批发价涨到500多元,零售价则为千元以上;一件阿玛尼西装在代工厂生产的时候,最低用料的价格只有区区百元人民币,而销售价要到数千元以上……但面对这些品牌厂商的“暴利”,很多消费者明知厂商在其中坐拥巨大利润,仍会主动购买,这就说明消费者对于这种产品本身之外,包括消费体验、品牌认知、价值定价是认可的,星巴克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光顾星巴克的消费者具有较强购买力的消费群体,星巴克也成功地把“小资”、“白领”、“品位”和其品牌捆绑在一起,形成良好的互动体验,使“喝星巴克”被认为是一种消费时尚和一种生活享受。所以,产品被认可,利润再高也能卖;产品不被认可,售价低于成本也无人问津,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