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傣族;德宏瑞丽迦楼罗舞;传承与发展

一、引言

宗教舞蹈是宗教艺术中一种重要的方式,是与求雨、抗旱、驱鬼、除疫、迎神、送神等各种人类精神生命需求的紧密配合的舞蹈,宗教舞蹈采用的是舞蹈的结构形式,运用的是舞蹈的形体语汇,包含的却是宗教的内核,渲染的是神费的威慑力量。它以舞蹈的语言,诠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宗教舞蹈既具有宗教文化艺术的象征意义,又包含着各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以受佛教影响的德宏瑞丽迦楼罗为例,迦楼罗在各地各有特点。而迦楼罗舞在德宏瑞丽表象形态,表演形式又有自己的特点,舞蹈动作和其他傣龙地方迦楼罗舞比起来,大同小异。以及现在在瑞丽对迦楼罗的传承和保护又有自己传承保护意识。文化氛围表演场合和古代又有不一样,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相互交流,它又有另外一种形象代表傣龙文化表象傣龙或德宏瑞丽迦楼舞风格和各种文化交流,展演。传承迦楼罗对于傣龙是一种对自己文化自信,迦楼罗的表演欣赏,对于外族又是多元文化交流共享。迦楼罗舞的传承与保护有利于丰富文艺形式。

二、简述迦楼罗舞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 什么是迦楼罗

迦楼罗,汉译为金翅乌,又称大鹏金翅鸟。源自古印度神话传说,是佛教天龙八部之一的护法形象,“八部天龙”又称天龙八部、八部众,是佛经中常见的“护法神”。八部者,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魔呼罗迦。是神鸟修婆那族的首领,众鸟之王。据佛经讲,迦楼罗本是一种凶恶的鸟,体积大,两翅膀伸展有三百三十六万里,居于须弥山北方。迦楼罗是祗修婆那族的首领,众鸟之王,还有妙翼、神速者等等美名。

(二) 傣族与迦楼罗舞

迦楼罗舞,瑞丽傣话叫嘎罗弄或嘎伦,罗马音Ka Nok。现按中文翻译通称大鹏鸟舞。瑞丽傣族迦楼罗舞同缅甸掸邦地区蠢话一样是受佛教影响的舞蹈,随着佛教传入以后而产生的舞蹈。迦楼罗表演特点也差不多是一脉的。其中傣龙主要居住在缅甸东北部掸邦,中国的德宏、普洱、临沧地区,以及泰国的夜丰颂府。清迈府。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和普洱,临池地区。

三、德宏瑞丽傣族对迦楼罗舞保护与传承

舞蹈天生具有使人们得到心情的愉悦,带有宗教礼仪性质更使人精神愉悦上的享受。迦楼罗舞作为受宗教影响的舞蹈,具有迎神的文化内涵,是巧取豪夺祭祀舞蹈,通过上面资料云南其他地方表演迦楼罗除了在宗教仪式上表演还有延伸到地方上层婚礼也有表演,瑞丽地区还专门以跳迦楼罗舞为职业的艺人。而历史性舞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宗教性舞蹈,一种是非宗教性舞蹈。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化舞蹈逐渐向世俗化转变,迦楼罗在瑞丽现状也是如此,迦楼罗舞作为族群文艺特征,现在掸邦瑞丽地区一年的节庆或非节庆活动都会有表演。瑞丽地工傣族近年来开始注意理视传统文艺保护与传承,开始有大量年轻人的空闲时间通过对异国同胞掸邦人保留下来的传统迦楼罗舞进行学习,除了达到精神上的享受也是对自己传统文化守护的义务感慢慢在瑞丽傣族人心中形成。

四、迦楼罗与多元文化

在现代社会,不忘传统对于保护文化多样性显得很重要,中国境内的傣族对自己传统文艺的传承,一来对自己文化持以正确对待也丰富自己文化多样性,二来对云南文艺也是呈现了文化多样性。就以傣龙与傣龙迦楼罗舞,迦楼罗舞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对它保护与传承于掸邦人德宏人是一种文艺多样性的呈现有益。于云南境内有迦楼罗舞的傣族地区也是有益,云南境内迦楼罗舞交流对于傣族也当今尊重、理解、和谐,是多元文化的宗旨。

五、当代舞蹈院校大学生对学习和传承学习民族传统舞蹈意义

对于现代舞蹈院校学生的我们,学习和传承自己或其他民族的传统舞蹈对于我们静下心来了解舞蹈文化内涵无疑是有益的。学习传统舞蹈也是一种享受先人留下的文化路痴,有历史厚重感。学习本民族舞蹈,其他民族舞蹈,现代舞,当代舞也 好,学什么像什么,了解舞蹈文化内涵是作为一位舞者该有的。目前通过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频繁,各个区域傣泰民族交流也开始频繁。交流延伸出来的很多值得研究,学习和传承传统舞蹈对于我们是一种文化享受也是通过肢体传达传统舞蹈之美。

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设计艺术教育;营销传播;市场;传承;发展

一、 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播现状

(一) 中国设计艺术市场、教育现状:回顾设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历史,我们的设计艺术,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而兴起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产生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在商品化经济的大潮中,急匆匆地紧随商品化经济爆炸式的发展,追逐潮流、赶超世界,却无法冷静下来,审视自己的文化,研究自己的教育。诚然,新的设计形式的不断涌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作品和造就了一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但总体来看缺乏原创性和个性语言,形式与语言一直是在跟着外国走,具体的陈述与表现上也失去了该有的民族人文精神,丢掉了民族的风格和传统的神韵,是令人深思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空间被改变之后,设计师的责任是重新营造一个适合现代人的人文语境和存在空间,而不是打破重来或盲目模仿、移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物质虽然丰富了,但地方文化溃散、传统文化失根、民间技艺失传已成为现实。面对如此的文化缺失,作为传承文化与创新未来,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应从全民教育入手,从设计艺术教育做起,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融本土民族文化资源于设计艺术教育中,探索和建立中国特色的现、当代设计艺术理论和教育,是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 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的传播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根植于中华大地,世世代代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当今的传统文化教育对我国现实的教育体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点中:

1.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开拓进取、积极上进。

2.厚德载物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与品质。

3.和谐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妥善的与人交往。

4.“以义导利”观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5.爱国主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与民族精神。

二、 传统文化教育在设计艺术教育中传播的重要性

(一) 传统文化观念在现代设计教育中传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即能体现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彰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符合东方传播语境下的内在要求,因而在设计所涉及的领域中广泛运用,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优秀的经验,我们才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二) 传统文化的元素、形式在现代设计教育传播中的重要性:优秀的设计师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的技巧,更重要的还包括设计师的修养和对设计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市场的把握,若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与元素的设计则更要求设计师及其设计团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扎实的修养积累,能够在运用的过程当中抓住精髓,而不是肤浅的搬用模式化得样式与元素。

三、 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一) 国际化背景下现代设计观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的传播思考对于现代设计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来说,只有从认识上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才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确实具有可供借鉴的实际意义,高起点上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设计后,再进行设计上的创新。民族性是指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设计者应有意识地挖掘民族文化的精神,应将民族文化放在全球的背景上,以全球的视角来俯视民族文化,这样才能设计出全球所认同的精品来,在国际市场中建立有效的传播需要有世界语言的民族文化。

(二)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增强文化的归属感: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无数的璀璨文化宝藏,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珍视、继承、发扬,设计师作为不同时代新观念、新思想、新事物的创造者,就更应该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认同与归属,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文明之根,我们应该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当做一种责任,一种自豪。这种观念和思想应该渗透到我们艺术设计教学的整体活动中。

2. 设计呈现形式与元素的提炼要具有时代性:人类的审美是存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的审美与需求呈现的趋向是不同的,设计师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与元素的生搬硬套,应该传承文化中的精神内核,以具有时代特征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的审美特征。

(三) 在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学环境中如何有效建立传统设计艺术的传播。

1. 改进设计史论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传统的史论教学更多的是偏重系统的理论讲述,理论考试结束课,这种学习方法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知识传授系统完整,但忽视了学生的因素,难以实现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互动的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根据课程所讲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传统设计艺术观念、元素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全新表达方式,总结学习不同人物、时期、风格、流派、的设计表达方式,设计思维观念,更深刻的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传播语境中的传承。体味中国传统审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现实意义。

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钢琴教学;中国钢琴作品

中图分类号:J64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159-01

一、中国钢琴作品现状

钢琴是西方艺术的代表,汇集了许多的西方艺术精髓。在西方钢琴历史上,出现了莫扎特、贝多芬等一系列的艺术大师,必须承认,西方的经典钢琴作品的确是现代钢琴教学中的最好教材,因此,现在很多教师在钢琴教学中都极其重视西方钢琴作品。

钢琴流入中国已经有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在漫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钢琴这一来自西方的乐器逐渐汇入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长河中,并迅速与中国传统艺术共同发展起来。到现在,中国的钢琴史上已经有了大批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总共分为五类:一是由传统的民乐改编的作品,包括《双飞蝴蝶》、《平湖秋月》等;二是由中国的古代名曲改编的,如《阳关三叠》、《梅花三弄》等;三是中国革命音乐、近代民乐和新时期民乐,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牧童短笛》;四是由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改编的作品,如《乌苏里船歌》;五是中国现代自己创作的一类钢琴作品,《梁祝》、《黄河组曲》都是杰出的代表。

由此可见,中国的钢琴作品是中西方艺术的一种融合,在钢琴教学中使用中国钢琴作品,是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的。

二、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意义

(一)中国钢琴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的核心,钢琴的教育同样如此。而音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作为一种传播感情的艺术形式,对爱国情怀的教育、传播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的钢琴教学,由于更看重西方经典钢琴作品中蕴含的艺术价值,因而更加重视用西方作品进行钢琴教学,而中国钢琴作品则受到忽视。钢琴原本来自西方,西方钢琴艺术造诣优于中国钢琴艺术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教学中国过度依赖外国钢琴作品,则会让学生单纯地把西方钢琴作品作为衡量自己钢琴水平的标杆,认为只要把西方经典作品演绎好就是学好钢琴的标志。甚至对西方的钢琴作品产生了盲目的崇拜。但是,任何的一种艺术作品归根结底都是情感的表达,西方的钢琴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们完美地展现出了一种情感,而学习者在学习西方作品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可能无法领会这些作品的内在情感,而变成了单纯的模仿。这样,学生的钢琴水平只能在技术方面提升,而无法达到质的提升。

中国的钢琴作品是钢琴同中国传统艺术结合的产物,作品中反映的情感带有浓厚东方色彩的情感。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描述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梁祝》就是最好的例子;有的歌颂我们伟大的革命前辈和民族精神,如《军民大生产》、《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有的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例如《巴蜀之画》;还有的描述中国乡村的质朴静美气息,如《牧童短笛》。这类作品都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者在演奏时容易产生共鸣。要演奏好这样的作品,就要怀着饱满的爱国热情,因而,这对于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也让学生更容易领会如何用情感弹奏钢琴,让学生从模仿者变成了真正的演奏者。

(二)中国钢琴作品有助于学生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

(1)首先是传承。在目前中国的钢琴教学普遍重视西方作品的环境下,中国的钢琴学习者对于西方钢琴作品和演奏技法的掌握越来越熟练。但是,由于每天都在接触西方音乐文化,反而对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知道的越来越少。然而中国音乐自源以来,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些积淀,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有人继承下去。相比其他艺术,钢琴艺术在我国还是比较年轻的艺术,学习中国钢琴作品,一方面是传承中国钢琴作品中蕴含的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另一方面是传承已经在我国发展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钢琴艺术。传承用钢琴演绎中国文化、中国情感的方法。

(2)随后是发展。在当前,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的碰撞日益激烈。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我国的音乐文化想要继续传承下去,就必须要融入现代元素,把一些先进的音乐理念引入到中国音乐的创作中,赋予音乐艺术新的艺术内涵,同时,在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中,学习中国传统的演奏技法。

三、结语

西方钢琴作品有自己的特点,需要继续学习下去,但是,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对于中国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钢琴教育者应该重视起中国作品,把更多的中国钢琴作品带到课堂中去。

参考文献:

[1]吴琼.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J].石家庄:大舞台,2013(07):184-185.

[2]杨瑾,程晗.浅析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J].北京:科技资讯,2012(05):180-182.

[3]裴航.谈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J].玉林:金田,2013(03):146.

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鱼皮画 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传承

1. 前言

在我东北有一个悠久历史的赫哲族少数民族部落,是目前唯一的一个渔猎民族。鱼皮画这一独特的文化在多年来渔猎过程中逐步形成,使赫哲族的勤劳智慧得到充分展现,并世代延传而没有消亡。

2. 鱼皮画艺术形态

在赫哲族中鱼皮画是其特有的艺术品,各种花纹图案最初主要采用剪刻形式制成,通过染色等艺术加工后向衣服、器物上粘贴或缉缝,是赫哲族的一种传统特色文化。尽管大部分花纹图案的艺术价值极高,使赫哲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艺术的追求得到充分体现,但在艺术品中这些物品并非独立存在,只作为实用衣物的附属装饰。

随着时代的变迁,鱼皮衣物中的鱼皮纹饰从历史舞台退出,使其赖以存在的载体逐渐失去。但赫哲民间艺人,不断将鱼皮画发展为工艺美术品,在制作方法、创作题材等方面不断突破。

3. 赫哲族鱼皮画的传承

3.1 传承现状

不断改变的自然环境及赫哲族人不断变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现代生活方式被年轻人逐步接纳,对鱼皮画的传统制作工艺日益陌生,随着赫哲族民间高龄艺人的离世,其民族艺术濒临灭绝,很多热爱民族艺术的人们投入非物遗文化传承中。艺术院校具有独特优势,可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将赫哲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重点是研究开发实施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使高校课堂增添了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一些艺术院校还申办了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开设鱼皮技艺课程,使鱼皮制作专业人才得到培养,有力保障了鱼皮技艺的传承,为促进鱼皮技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2 鱼皮画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3.2.1 鱼皮画具有较强的地域性,难以得到大众深度了解

赫哲族作为唯一一个位于我国北方的渔猎民族,人口也较少,主要在我省同江、饶河等地分布,聚居地主要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佳木斯敖琪镇赫哲村。因赫哲族居住相对集中,与外界不具有较多联系,影响人们对鱼皮画的了解深度。对于鱼皮画很多人只是停留在知道而已,但真正见过的人不多,对鱼皮画等工艺品也没有购买过。

3.2.2 渔类资源不足,增大了制作鱼皮画的成本

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影响了渔业文化而产生很多问题。鱼类资源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日益减少,已难以承载捕捞及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客观要求。而且,制作鱼皮画需要多道工序及大量时间,这也是鱼皮画制作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多大众即使欣赏鱼皮画,也难以接受这项高昂价格的传统工艺品。

3.2.3 赫哲人口和鱼皮画制作技能人才日益减少

不断改变的生态环境及赫哲族生产生活方式,对渔皮画的传承都产生重要影响。现代生活方式被年轻人逐步接纳,对鱼皮画的传统制作工艺日益陌生,随着赫哲族民间高龄艺人的离世,其民族艺术濒临灭绝。

4. 赫哲族鱼皮画在艺术院校中传承的优势

随着我国开展非物遗保护工程,赫哲人不断增强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鱼皮制作技艺传承成为共识。鱼皮画制作技艺由赫哲人传承至今已成为人类记忆的“活化石”,对于鱼皮画的保护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在宣传方面加大力度,使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在宣传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在艺术院校相关学者、专家及传承人的支持与帮助下,提高保护赫哲鱼皮画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专家学者应基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尊重、对多样性文化捍卫的角度,传承悠久的文化遗产,使各种文明的姿态呈现多样化特点。

4.2 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使鱼皮画制作技艺从根本上杜绝流失

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应有机结合鱼皮文化与经济发展,经济能够支撑文化的发展,应致力于赫哲族传统鱼皮画等民间艺术品的开发种类,将文化与经济发展有力结合,进而实现对鱼皮画的保护传承。

4.3 对传承人和传承教育工作者加大支持保护

我国学术界的共识就是利用保护民间艺人而实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部门对鱼皮画技艺传承人及教育传承者创造有利条件,诸如补贴传承过程中的各种费用等措施。

4.4 充分利用艺术院校的鱼皮技艺专业教育资源,使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为使鱼皮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艺术院校设立民族文化传承专业,聘请赫哲族鱼皮技艺传承人进行授课,深入研究鱼皮熟制、染色、制作鱼皮纹饰、鱼皮线、鱼皮图案及手工缉缝等传统制作赫哲族鱼皮画技艺。将鱼皮技艺列入其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从传承到研究,使鱼皮画制作技能人才得到分层次培养,一批非物遗文化技艺传承人得到重点培养。

4.5 伴随产业发展传承鱼皮画制作技艺

鱼皮画等民族艺术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随着不断发展的经济及文化产业,利润空间十分巨大。鱼皮画相关产品的艺术欣赏价值较高,对于鱼皮画国内具有较高的认同度,这对于鱼皮画传承提供了一个有效解决方法,将鱼皮文化向产业发展,使传统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市场需求使鱼皮画传承得到有力地促进。

5. 结语

综上所述,赫哲族穿用鱼皮时间十分久远,是目前唯一一个将鱼皮制作技艺传承的民族。因此应将鱼皮画的保护传承意识不断提高,充分利用艺术院校的优势,使赫哲族非物遗面临的困境得到妥善解决,对于促进赫哲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建,张中一.山海经图校与破译[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2] 张敏杰.渔家天锦:赫哲族鱼皮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3] 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4] 王纪.赫哲族“霍乎底”(剪纸)及其传承现状[J],中国美术馆,2013.11

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安全;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00-02

一、文化安全与陕北民间艺术

“文化安全”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其进程的加快而逐渐凸显出来的,事关国家安全的非传统安全,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其含义主要是指人们认为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不会在全球化大势下逐渐消失或退化的安全感[1]。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首先就是要维护和保证本民族文化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不受威胁、不存在危机和危险,即保障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可以得以延续和继续发展[2]。陕北民间艺术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是陕北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和载体,是现代人认识和了解陕北文化的重要文化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它的发展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加上自身的因素,陕北民间艺术文化面临危机甚至有消亡的危险,面临安全问题。在文化安全视域下审视陕北民间艺术,把陕北民间艺术文化提升到一定高度来研究,为陕北民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对保护和传承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安全视域下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必要性

1.陕北民间艺术文化面临危机

首先,陕北民间艺术逐渐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天然环境。随着陕北能源资源开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却忽视了精神文明。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大背景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的变化,淳朴的民风受城市化进程影响也开始“焕然一新”,劳作方式也逐渐机械化,传统的民俗备受“现代生活”方式冲击。现在陕北农村的农耕已经很少再见到毛驴犁地和毛驴货车了,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农用车和农业用具,剪纸和刺绣上活生生的“毛驴”失去了生活原型;以往过年时农家窗上贴的精美手工剪纸了也被机械生产的金粉印刷品所替代;高亢嘹亮的陕北民歌、信天游在流行音乐面前失去了生存条件,春节时娱乐的大秧歌和社火活动等在被电视、电影和网络面前也失去往日的光辉。传统民间艺术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天然基础,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因此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生存空间和自身的完整性,陕北特色文化的根基被动摇了[3]。

其次,陕北民间艺术面临传承危机。陕北民间艺术同其他民间艺术在传承上具有共性,即都是通过口传心授来实现。其中,师徒传承、血缘传承、婚配传承等是其主要的传承方式。但在经济强势而文化式微的宏观背景下,其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据陕西省公布的一些民间艺术传承人的调查资料显示:现在的传承人年龄普遍偏高,一些珍贵的陕北民间艺术门类因民间艺术老艺人的去世而成为了绝响。在改革开放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绝技绝艺传人越来越少,而年轻人忙着挣钱,追逐时髦,对民间艺术不感兴趣,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陕北民间艺术的传承后继乏人,面临危机。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陕北能源资源的开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耳濡目染就可以自然传承下去的大量民间艺术,失去了其自然传承的天然基础,如果不给予特别关注、不刻意进行教育,就要失传[4]。

2.陕北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

陕北民间艺术底蕴深厚,形态丰富,许多都极具教育价值。嘹亮高亢的信天游、委婉动听的陕北民歌,既是生动艺术形式的展现,同时又是文学知识的运用,如其中歌词的比兴写作手法,这些都是学校难得的艺术教育题材和文学知识资源;激情奔放的陕北民歌和铿锵有力的陕北腰鼓,展现着陕北人粗犷豪放、淳朴乐观、自强不息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蕴含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类的民间艺术可以作为学校体育教学资源,让学生既可以从中感受精神力量又可以增强自身身体素质和文化自信;而古朴粗犷的陕北剪纸、淳厚动听的陕北道情、说书等艺术门类历史悠久,既是人们了解陕北历史文化的载体,同时还是一门精湛的传统技艺,值得进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总之,陕北民间艺术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炽热的思想感情、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还保存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科学文化知识等,是开展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它能够熏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能力,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3.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意义

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教育传承,主要指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利用陕北民间艺术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去进行个体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另一方面是指要使陕北民间艺术教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使教育成为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要将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一系列具体内容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陕北民间艺术的教育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不仅能掀起社会性的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充分认识到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宝贵和重要,能在社会上形成保护、传承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良好氛围,使人们懂得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同时,有利于在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动态解读中,与现代思想相结合,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如陕北剪纸、陕北民歌、陕北舞蹈等等,不仅包含了陕北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审美表现意识,而且包含了以往陕北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陕北民间艺术所特有的文化特性,它为我们深入研究陕北文化乃至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源,这种资源是我们很多现代文化艺术的“根”,教育传承不仅能留住根,而且能使根深叶茂。

其次,其中的学校教育,一方面能够唤醒青年一代对陕北民间艺术的热情,传承和保护意识,培育了传承主体,进一步维护了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安全;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为民间艺术文传承创新奠定人才基础。与此同时,广大青少年在习得陕北民间艺术的同时,会从中发现真、善、美,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爱国爱家的情怀以及人文素质的形成。并且也逐步培养起了民间艺术文化的欣赏群体和传播者,使陕北民间艺术能够薪火相传,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实现途径

1.将陕北民间艺术渗透到日常教育中,培育后备人才

将陕北民间艺术遗产纳入乡土教材,并把这些教材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之中,形成常规化教学,普及、宣传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知识,中小学生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从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无论是以艺术形式还是以文学形式进行教育,都既可以提升学生素质,又可以培养一批传承陕北民间艺术的后备人才。如:将陕北民歌纳入到音乐课的教材中,将陕北剪纸纳入到美术课中,将对陕北安塞腰鼓的文学描写纳入到语文课本中等等,既培养了学生们的动脑动手能力,又提高了艺术文化修养。

2.开展陕北民间艺术少儿培训,培育传统文化情节

根据陕北民间艺术的特点,将易学易懂的艺术种类作为少儿教育的项目。如针对少年儿童,可以开展课外免费培训班,请一些民间艺人教孩子们简单的剪纸艺术、舞蹈艺术等,并将此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项目,增强家长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让学生对民间艺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加强他们对本土文化基因的认知和启蒙,培育传统文化意识。另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或者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们参观民间艺人的制作技艺,加强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复杂的艺术门类,在农村则可以让学生到民间艺人的家中,在传承人的口传心授下学习,政府给予民间艺人一定的补助;而在城市的孩子,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上网收集和整理资料,了解更多的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内容和形式。总之,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方式,开展免费培训,从小培育传统文化情节,为民间艺术的长远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3.开展陕北民间艺术专业人才教育

把陕北民间艺术引入高等院校教育尤其是陕西省高校,开设有民间艺术为内容的课程,设置相关专业并招收学生,开展民间艺术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在文化产业、民族文化等相关专业设置陕北民间艺术课程,开展民间艺术研究和文化产业研究,培育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管理、研究等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高等院校也应努力成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创造的主体,成为文化遗产的学习地,成为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梁和重要基地。

4.挖掘传授力量,重点培养继承人

许多陕北民间艺术,如陕北说书、陕北剪纸、陕北唢呐等随着老一代人相继离世,中年传承人的转型,正面临消亡危机。传承主体的代代相承是民间艺术发展弘扬的前提。青少年是陕北民间艺术习得和传承的生力军,如果青少年得到了很好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培养、熏陶和训练,就会成为陕北地域文化的传承者,民间艺术的未来就具备了主体力量。政府应下大力气挖掘优秀的民间艺人,除了已知的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外,还应下大力气挖掘尚待发现的技艺精湛的中年艺人,避免他们因经济原因而中途放弃传承,增加传授的主体力量,并授予他们以一定的荣誉称号,让他们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增强他们传承、传授的动力,聘请他们在学校里讲课,让其招收学生,使传统技艺得到继承。

参考文献:

[1]潘一禾.文化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吕青.文安视域下的德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