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研究发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途径是:关注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并与一线教师组成研究和学习的共同体,在合作与对话中能够实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1实践理论解析

实践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主体,它体现了教育技术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固有的教育价值。“实践理论基于规范的哲学理论与一般的科学理论,但并不是二者简单机械的拼凑。因此,不能把教育技术的实践理论看作是一般科学理论的逻辑推演与简单延伸,它是以规范的哲学理论和一般的科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技术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和合理的抽象中建构而成。教育技术实践经验主要指一线教师(包括信息技术老师和其它各学科老师,他们是教育技术重要的实践者)使用教育技术(目前也称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和体验。信息化教学的实践领域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形成的领域,而这里的“实践领域”不是单纯的“理论”与“技术”的应用领域,它是基于教师固有的“实践性知识”与“实践性思考方式”基础之上的复杂的、丰富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笔者认为,一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研究者值得挖掘的财富,因此,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建构的出发点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关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下文有详细阐述)。教育技术研究人员的使命在于,通过与一线教师的合作性的、实践性的讨论和反思性研究中,一方面指导一线教师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实践性研究(如行动研究,反思性教学)并参与到其中,一方面将这些实践性研究所形成的个人实践理论进行合理的提炼和抽象,在此基础上形成教育技术的实践理论。

2对话视角的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研究

2.1关于对话

对话作为一个日常生活的基本话语,是人际交流和沟通的诸多形式之一。在学术层面上,它又是个重要的学术话语,其覆盖的内容极其广泛,研究的方向和角度也呈现多样化。

对话哲学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理论家戴维·伯姆从社会应用的角度阐述了对话理论,在伯姆看来,对话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谈话和交流范畴,他认为,究其本质人类的思维并非是对客观实在的完全、真实再现,它只是一种有限的媒质,生成于集体之中,并在集体中维持。

狄尔泰式的主体间性对话、伽达默尔式的解释学对话、德里达式的互文性对话,哈贝马斯的交往式对话等等有关对话的种种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阐发了各自关于对话的基本哲学观点和理论视角。

“融合”构成了对话理论的一块重要基石。“融合”是主体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多元的,多样性的交流样态,“理解”是“融合”式的交流得以进行的重要因素,理解需要对话双方搁置己见,闲置自身的思维假定,并对对话过程进行敏锐的感知,仔细的审视自身和对方的思维假定,对话的目的不是对话本身,对话的最终目的是对话双方的反思性实践,因此对话需要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在反思性实践中不断的自我超越。

2.2在基于对话的实践研究中实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对教育技术研究者的研究传统提出了挑战,“多少年来,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实验验证假说作为方法论核心的”。人们普遍认为基于假说验证的因果关系判明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然而这种忽略教师个体活生生的存在,仅靠因果关系推定式的独白思维,在一线教师的实践中会得到支持吗?笔者认为,对于一线教师,因果关系并不重要,而指出“今后该怎么做”却是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的,因此教育技术需要开展对教育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的理论研究(即实践性理论)而基于对话的实践研究开辟了一条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建构的有效途径。

基于对话的实践研究需要教育技术研究者要克服停留在象牙塔里独白式的因果推定研究,需要他们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在教育的真实情境中,体验教师的生活,以教师个体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生活体验作为研究的基础,从关注教师的个人体验和实践性知识开始,与一线教师展开“深度汇谈”,在相互合作的反思性实践中形成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从而共同完成对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2.2.1关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要建立教育技术的实践理论首先必须确认的是教育技术研究首先是实践性研究,其主体是教师,研究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研究的内容在于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而教学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往往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密切相关性。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带有浓厚的个人私有色彩,它贮存于教师个人头脑中、为教师个人所享用。“伽达默尔曾经指出,实践知识与掌握一般规律的理论知识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是针对具体情况的,因此它必须把握情况的无限多变化,并通过具体运用来发展和充实一般。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实践性知识是在教师的专业领域中有别于一般大众的知识和各领域研究者之知识的教师固有的知识。实践性知识与其说是在“理论的实践化”中发挥功能的知识,不如说是在教师的实践情境中支撑具体选择与判断的知识。我国著名学者陈向明教授将教师的知识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她认为前者通过阅读和听讲座获得,后者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影响着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吸收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保障。 一线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实践智慧是教育技术实践论研究的重要“素材”,它们为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赋予了实践性,教育技术究者在指导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展开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的过程中,引导并鼓励教师公开交流它们的个体经验和个体实践知识,与教师们展开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尊重教师的个体生活体验和个体实践知识,并将个体教师独特的关于个人如何实践的体验和反思进行合理的概括和抽象,在对这些实践经验的理论化研究中,形成一条“自下而上”的探索之路,产生教育技术对教育世界独特的理解视角,在这样的理解中教育技术说出自己的话语—实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2.2.2与教师组成学习和研究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要素包括:共同的问题、为问题而聚集在一起的共同体成员,围绕着问题展开的反思性实践,问题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共同体中待沟通和解决的问题是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从国外的教育技术理论中演绎出来的问题。(目前国内的教育技术研究存在一个比较奇怪的思路,不是从自己的实际问题出发,寻求相应的解决之道,而是恰好相反,是从西方的教育技术理路出发,来寻求自己的问题。)共同体内部不存在专家学者自上而下的指导,也不存在一线教师自下而上的服从,不存在实践与研究简单的二元对立,教育技术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之间形成的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是圆形的,动态的,互相渗透的,是平等的不分等级的,共同体成员之间围绕着待解决的问题展开各种复杂形式的沟通—表达和聆听各自的困惑、心得,互相纠正和补充。在平等的对话中,共同体成员成为每个人用于返照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们之间实现着意义的共享,体验并分享着集体思维的强大力量。共同体成员特别是参与到其中的研究者需要闲置自身的思维假定,并对对话过程进行敏锐的感知。倘若我们只站在教育理论的高度远远的观望着教育实践,做教育实践的观察者,而不去做教育实践的参与者的话,那么教育技术理论永远也不会具备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教育技术研究者只有亲身处于共同体中,他们自身方能感受到作为生命整体与教学生活世界融为一体的存在,才能理解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2.2.3一个不该忽视的群体—信息技术教师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育技术的实践队伍中的重要分子,应将之纳入到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群体之内。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者需要看到信息技术教师这一群体在对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过程中所起的不容忽视的作用,他们不仅仅是为其他老师做课件、打材料,不仅仅是上好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理论研究者所看到的信息技术老师吏应该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素材提供者,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者和研究者,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应用的创新者和推广者。

就信息技术教师本身而言,他们要具有为教育技术研究服务的意识,能够在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挖掘自身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实践智慧,加强和学科教师的合作,培养与他们沟通和对话的能力。目前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科教师缺乏沟通和配合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很多毕业生在中学里的地位一直不尽人意,很多人埋怨学校的不重视,埋怨学校的条件差,埋怨客观条件他们的不利,我们是否更应该反省一下自身的问题。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网络技术;实验分析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1.学习是建构学生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学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学习并不只是把知识从外界搬移到大脑的记忆中,而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架构新的知识的过程。当不同的学习者采用不同的以前大脑中所固有的知识和经验等对外界相同的新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时,就会形成不同的学习结果。学习者在实际的情景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如果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无法同化新环境所提供的知识和信息,那么认知结构自身就会发生重组与改造(即顺应)。随着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过程的往复循环,就逐渐形成了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建构。

2.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理解新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学生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即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别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而获取新知识的。教师只是外部的辅助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为学生提供知识建构所需要的资料和帮助,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并完成其知识的构建。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要考虑四大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因此,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要充分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需要,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3.重视协作学习,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尽管“理解”属于不同个人的意义建构产物,无法与他人分享,但是却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以加深或修正理解。通过交流可以去检验或更改自己已经建构的“理解”,使之更加符合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要求。学习过程中的互助和协作可以促进学习和理解过程,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协作和相互作用对于加深理解学习内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网络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首先,利用网络,教研信息的收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改良学习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教师来说,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相关教育资料和信息的获得只能依赖于报刊和自己的探索和积累,教学资料和信息在质和量方面都很有限。网络技术出现以后,教师从广博的资料和信息中精选教学素材,扩大教学的信息含量,增加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其次,网络技术使教育教学改革走向实际,加快了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和普及。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普遍应用,教育者在选择“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英语教学素材方面有了充分的自由;良好的英语教学素材和相应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相结合,使教育者在教学中如鱼得水,那些先进的教学法可以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综合运用。不仅推动了英语语言学习的整体教学,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网络技术运用于英语教学的实验分析

(一)实验的目标制定

第一,进行提高学生外语学习素质的网络化教学模式及实现这个模式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第二,进行网络手段与重在提高学习素质的学习过程的相关性研究,验证网络技术与提高学习素质的学习过程的相关性;第三,进行平等共享学习资源与提高全体学生外语学习素质的相关性研究,验证平等共享学习资源与提高学生学习素质的相关性。

1.重点与难点

实验的重点是利用网络资源,创设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教学环境,有目的地提供有针对性的网上英语听说、阅读的教学资源,将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引入课堂,把每个学习者“带出国门”,从而提高英语实际语言交际能力。难点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搜集和选择网上英语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内容和制作有特色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通过上述的尝试,怎样来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英语教学环境,科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假设

如果能从教学实际出发,优化教学媒体的设计、选择、组合和运用,优化课堂教学,那么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3.实验目的

认真挖掘网络技术在英语的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优势,探索英语教学的新途径。

(二)实验的过程与步骤:

1.实验对象的确定

实验对象为开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07级大学一年级学生,实验时间为两个月,选择07国教1班、2班两个班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按实验要求实施网络教学,对照班则按照常规要求实施教学,由大学英语教师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实验,以检验实验能否收到预期效果。

2.实验的变量参数

自变量: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室的应用;

因变量: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程度;

调节变量:课堂教学结构;

主要变量关系模式: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自变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调节变量)教学效果(因变量)。

3.实验的具体方法

(1)调查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建立档案,包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原英语基础等的调查,并注意学生发展情况;

(2)对比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各方面能力作适当的测试,进行对比研究;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操作自变量,探索因变量的影响程度,从而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其本质特性和内在规律。

4.实验内容

(1)实验课的设计程序

以大学英语课程不同课型(如新授课、阅读课、练习课、作文课等)的教学内容作为实验内容,在每节实验课中和课后,随即对课堂效果进行测试。一是测试使用多媒体后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按十分集中、比较集中与不集中三个层次划分等级;二是测试使用网络技术后,被测试者对教师提问的反问情况。

(2)调查问卷

对学生的问卷主要是对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看法;对教师的问卷主要是听取听课教师对所用媒体、媒体使用方法和教学效果的看法。

(三)实验的结果产生

在整体感知阶段可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配以动画、图片,使学生略知课文大意,形成表象,进入情境。实验结果如下:

01

由表格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多媒体从视觉、听觉与感觉等方面同时刺激神经系统,能促使学生动脑、动眼、动嘴、动手,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据统计:成人大脑通过听觉能记忆语言材料内容的45%,而通过听觉加视觉,能记忆70%的内容。与语言实验室相比,多媒体不仅在教育技术上更为先进,而且它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发展思维等方面都大大优于迄今为止的教学手段。

四、实验的结论与思考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英语教学,兴趣第一。正如英语的一则谚语:You can lead the horse to the river,but you can not make it drink.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渴望,他才愿意学。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激发求知欲望。

(二)调动学生多样感官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率的研究发现:学习同样的材料,如果单用听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忆获知的70%,3天后降为10%;单用视觉,3小时后记忆中留存72%,3天后降为20%;如果视觉和听觉同时使用,则3小时后保存记忆85%,3天后仍存留记忆65%。可见,在教学环境中广泛使用能使学生视听并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种感官活动的综合运用过程。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有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有张有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促使教学过程四要素关系的转变

网络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教学,是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环境教学下,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过程。它能突破过去那种以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师教、学生跟着读的旧模式;能改变过去只注重音标、语法的传统英语教学方式。通过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以促使教学过程四要素的转变。即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媒体“教具”为“学具”,变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为“教材加生活”。通过转变,强化“学”的环境设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目标。

(四)创造真实语言环境,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教学,可以使教师通过设计真实任务型活动(Task-based Activities),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心理驱动下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接触足够量的语言材料,保证输入量,把“习得”和“学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网络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征,更多地赋予学习者学习的自由,有利于构建自主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以及其他软件和硬件的帮助,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去探索、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同时,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思想的指导下,更有利于发现式学习(Discovery Learning),或称探究式学习(Exploration Learning)、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活动的开展。

(五)增加学习语言的机会,提高学习频度

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什么每个人都会讲母语?为什么一个中国儿童到了说英语的国家很快就学会了英语?其实无非是他们有大量接触语言的机会。由此看来,学习语言,接触语言的频度比长度更重要。目前,校园网的建成,家庭电脑的普及,使学生有更多机会用多媒体课件或通过网络来学习英语,从而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得到更多的锻炼。学习频度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外语的感知和掌握。

(六)促使教师更多地进行教学反思

网络技术的运用需要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这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挑战。教师在自身的职业发展中,信息技术成为一门必修课,教师要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选准起点、瞄准目标、不断探索、勤于反思,使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完善和提高,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综上所述,网络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改进,更重要的是它对教育教学观念产生的巨大冲击;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系统所具有的技术特性,为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普遍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有不断探索英语教学规律,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英语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在技能、知识、思维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注释:

①王松美,林继玲.英语教育与素质教育.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 56.

②张红玲.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机辅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育,2000,(9):32.

参考文献:

[1]王松美,林继玲.英语教育与素质教育[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56.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范文第3篇

关健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阮万清(1979-),女,黑龙江安达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张鸿艳(1970-),女,黑龙江佳木斯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理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研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课题编号:BB1212056)、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期间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GJXHC1109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87-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内部统计规律性的一门数学学科,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两部分的内容。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应用。理论学时为54,实验学时为6。该课程是继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后开设的第三门数学基础课。由于该课程所研究的对象是随机现象,所以不同于其他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因此,该课程在学习中具有随机性和抽象性等特点。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感觉到有些概念难懂、定理抽象、思维方式独特,而且所学的理论部分与实践内容脱节。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该课程的时候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各种应用软件的开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在金融学、统计学、运筹学和经济学等各个学科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理论学时较少的情况下,要深入思考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让学生获取更多知识。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找到适合黑龙江科技大学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介绍了对该课程教学实践的几点认识,仅供同仁们参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认识障碍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无论做什么事情,有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当中去。作为学生,在学习每门课程的过程中只有先有了兴趣,才能增强对所学课程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源于现实生活的课程,很多的定理和现象都源于生活。因此,它并不是一个凭空想象的学科。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次课”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对该课程的第一次课进行简单的介绍:

(1)介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起源和相关的背景材料。概率论部分起源于赌博,可以介绍17世纪中叶法国的赌徒梅累向帕斯卡提出的“赌博中止,赌金该如何分配的问题”。随着该问题的解决,进而产生了概率论这门课程。而数理统计源于人口普查问题,是概率论部分的应用。通过这些介绍可以让学生大致了解该课程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该课程的地位和与专业之间的联系,进而建立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说明每门学科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

(3)介绍课程的基本框架,让学生从大体上了解学习的内容。

(4)介绍课程中能够解决生活中常见例子和结论的一些常识。比如,“抽签不必争先恐后”就可以用第一章的乘法公式来解决。另外,常见的一些谚语也可以从理论上得以解决。比如,“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就可以通过小概率事件原理来解决;“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可以通过概率的性质来解决;“不要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就可以通过装置的使用寿命来解决;“真金不怕火炼”就可以从比赛获胜的可能性角度来解决。[2]通过这些实例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拉近了与该课程的距离。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认识障碍是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保障。

二、加强案例教学的运用,改进教学方法

案例式教学是指教师首先要精选出适合本次教学内容的案例,然后学生利用所学和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案例的策划方案。通过案例式教学法既看到了该门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贝叶斯公式时可以引入“狼来了”的案例,然后得出随着小孩说谎次数的增多,村民对他可信度依次下降的结论;也可以讲解该公式在医疗诊断、市场预测、信号估计、概率推理和工厂产品检查中的应用。在讲解乘法公式时可以引入“排队抽签”的案例,得出抽签不必争先恐后的结论。在介绍正态分布时可以引入“公交车车门高度的设计问题”的案例。在介绍数学期望时可以引入“装置的使用寿命问题”和“投资的风险问题”的案例。在介绍假设检验问题时可以引入“小概率事件的问题”进行说明等等。通过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点的内涵,真正体会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形,真正达到融会贯通。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实验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实验教学也是高等学校进行理论教学的重要保障之一和对理论教学的检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往往忽略实验教学部分。没有真正做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结合。当今社会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实验技能、创新与开拓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都依托于实验教学的加强。因此,作为高校的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实验教学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课上的某些知识点,可以通过上机实验的形式得出既形象又直观的结论。目前,较为常见的软件为Mathematica、MATLAB和Spss。比如,在介绍当试验次数无限增大时频率稳定于概率时,可以通过上机模拟得出非常直观的结论。在描述常见分布的分布列和概率密度时都可以通过上机得出形象的结论。再比如,统计抽样检验、方差分析等一类实验不仅可以避免大量的计算,而且还使学生熟悉了各种软件在统计方法中的应用。因此,加强实验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体现某些内容的直观性、动态性和立体性的特点。例如,在讲解正态分布时可以演示密度函数曲线的特点,进而可以直观地看出对称轴、最值、位置参数和形状参数等一系列的特点。在讲解二项分布x~B(n,p)的最值时:[3]

(1)当(n+1)p为整数时x在(n+1)与(n+1)p-1处的概率最大;

(2)当(n+1)p不是整数时x在[(n+1)p]处的概率最大。

这一性质的得出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体现了直观性,同时也加强了对定理的理解。比如,在讲解中心极限定理时正态分布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图像演示,进而得出结论。总之,该课程还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教师下大功夫推敲,需要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总结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真正对该课程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五、加强教材建设,更好地服务专业

教材是传授知识的载体,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教材建设要以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为依托,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专业的思想进行建设,突出基础课程在专业中的应用。以专业中工程实例为载体,编写基础课程以专业应用为背景的案例式教材,形成满足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才培养需要的高质量的教材体系。为了更好地结合黑龙江科技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际,强化特色,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加强基础课特色教材建设,理学院提出了进行案例式教材建设的方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为矿业与安全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类、机械工程类、土木工程类、材料类和经济类共六大类进行建设。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本系列教材一定能够建出特色,达到更好地服务专业的目的。

六、结束语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寻找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案例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课堂质量和加强教材建设五个方面进行探索,希望能为该课程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玲,罗党,张清年.浅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7(3):100-102

[2]曹宏举,曹彧涵.谚语背后的概率问题[J].大学数学,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业务水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1380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学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应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几乎所有的分支,在工、农、医、科技、国防、经济、金触以及管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近几年教学计划的更新,专业总学时的递减,这门课程就存在着学时少、内容多的问题了。传统的教学中基本上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满堂灌,学生学习处于被动。这样对于一些数学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就很难跟上教学计划,甚至连期末考试都难以过关;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课堂上似乎听懂了,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也只会依葫芦画瓢,碰到考研题或考查多个知识点的习题的时候就无从下手,对所学知识无法融会贯通,更难达到灵活运用。

为了满足数学教育改革的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教师业务水平等方面作了一些改进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们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式和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基本上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基本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是比较有效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了让学生考出一个好成绩而进行教学,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不少的学生仍处于中学时代的那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经常死记硬背公式,定理性质,照书上例题模式套题。但它忽视了学生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能自主的进行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虑到上面的种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借助多媒体,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1.1 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讨论式教学法是我国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如何使课堂活跃起来,使之成为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场所?这是近年来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该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进行的,它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模式。通过预先的设计和安排,启发学生根据特定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疑问,自由辩论。师生们可以互相讨论,也可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当小老师,走上讲台自己讲述,全班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挖掘,可促使教师不断地进行“充电”,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讲课水平和业务水平,同时也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1.2 运用案例教学法,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选择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案例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获得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表达讨论内容、阐述观点的技能,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自信心,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有展现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我们在上这门课时,结合该课程应用性极强的特点,选择了一些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因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地进行思考,课堂气氛很活跃,从而也会提高教学效果。

1.3 运用提问式教学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

提问式教学模式是继承了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和罗杰斯的非指导式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并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而成的。它通过提问的方式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无奈,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受罪,从而使学习变得既愉快又轻松,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落实素质教学的各项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独立的、能全面考虑问题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提问方式,给予启发、引导分析和评价。如通过提出“分赌注问题,怎么分比较公平”引入数学期望的概念。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提问式的方式,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1.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是一种新兴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使内容更生动、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有些概念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且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接受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而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可以使问题简单化、趣味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对于个别班级,部分内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演示、动画模拟、声音、外加文字说明等,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教学情景,这样既可以节约板书时间,又可以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扩充知识,讲解习题,并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但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我们要有目的性的选择适合所带班级的教学方法,不能一概而论。

2 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

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考核中,我们采用了多种考核方式,并结合平时成绩,综合考核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合理评定学生成绩。在考试中,我们对一些班级作了一些尝试,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平时考核,主要针对学生的德、勤、技、能方面做全面的考查。“德”主要指学习态度;“勤”主要指到勤率和课堂纪律;“技”主要指完成作业情况,作业形式有小论文、问答题、心得体会等;“能”主要指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课堂回答问题、讨论和小测验等。平时成绩有了依据,从而减少或避免了平时成绩给学生送分现象的产生。二是期末考试,考试的内容要覆盖该课程的几乎所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简单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要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考试方式也依专业而定,必修课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由教研室该年不带这门课的教师自主命题,课程小组统一流水阅卷。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以2比8或3比7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考核方式注重过程型学习能力的培养,克服了学生临时抱佛脚应对期末考试带来的弊端,较为真实地、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使考核方法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3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学习的速度务必大于教育变革的速度。教师要将“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业需要,形成“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事事是学习之事”的理念。作为高校教师,应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我们院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或外出进修,参加研讨会,并多次组织了示范课和讨论课,积极参与科教研项目,教师业务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姝淳.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创新教学模式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24(1).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范文第5篇

一、引言

纤维艺术,是当今最为绚丽、最具有人类智慧的手工艺术品之一[1]。这门艺术主要是指艺术创作家通过各种纤维质以及类纤维质材料(如羽毛,碎布,树皮等)的收集,对其进行初步的定型处理,然后经过捆绑、缠绕以及打结等多种手段,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纤维艺术最为常见的作品,就是壁挂工艺品,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所以经常被当作装饰品表现出居室的品位和格调。我国的纤维艺术最早的雏形,就是享誉全球的“中国结”。为了继续发扬这门艺术,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同时也拓宽广大学生的视野,我国开始了“纤维艺术入课堂”的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近些年开始了“以人为本”的新课标教育制度的探索。在教育制度探索的过程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人们广泛重视,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2]。为了符合教育制度的发展潮流,进一步推动纤维艺术教学的普及,提高教学效率,我国教育部门开展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发展不充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为此,本文从当今社会的热点出发,结合了教育体制的发展变化,进一步介绍了现阶段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现状,并通过分析该项研究的必要性,从而探讨出实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现实途径,为我国纤维艺术教学实践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及文化教育建设的不断推进,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

二、我国现阶段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尽最大可能的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化、互动化、创新化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由于目前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不完善,无法充分的应用于教学实践,导致其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我国现阶段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

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较为严重,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从而导致建构主义理论只浮于表面,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2.学生缺乏沟通交流的热情以及独立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当今的学生学习理念出现偏差,普遍的认为成绩决定一切,另外再加上传统教育对学生思想的束缚,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三、现阶段进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研究的必要性

1.现阶段进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研究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人性化教学的需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侧重于对广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掘,从而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依靠学生本身实现独立学习[3]。因此,将该理论广泛的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可以有效地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化交流,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充分的沟通中,实现独立性学习,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效率,从而推动人性化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2.现阶段进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研究是推动我国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切实可行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措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实现人性化的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因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研究解决了这一难题,有利于推动教育制度改革,提高当前的教学水平,促进我国文化教育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四、 现阶段实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现实途径

1.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为了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纤维艺术教学中的应用,我国的教育部门必须通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加强教师的实岗培训,努力提高教师应用新型教学模式的能力

教师是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是,为了实现人性化教学管理,有必要对广大教师进行教学培训,保证其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从而保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