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观经济热点

微观经济热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观经济热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观经济热点

微观经济热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 教学方法 趣味性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艺术性的应用学科,该课程从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学知识入手,了解和分析生活中出现的经济现象,使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现代经济管理理念,为日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微观经济学课教学程存在的问题

1.1课程难度大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来解决社会资源分配的合理问题。存在着大量的基础概念、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及分析方法,只靠传统的灌输式授课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庞大的课程体系和分析方法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造成厌学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在市场供需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者行为分析、成本分析等章节中出现大量的图形及经济数学知识,对于数学程度参差不齐的同学们来说难度较大,特别是多个章节中出现了导数的运用,数学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数学基础不扎实的同学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中一知半解,会产生厌学情绪。

1.2案例脱轨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多、模型多,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因此单纯的理论讲解起不到理想的效果。教学方法方面要注重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接受到大量丰富的信息,如果案例不能贴近时代特征,教师不重视案例的适用性、适用性,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精选出与时俱进的典型案例,学生接收到生硬的老旧案例达不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微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课本的案例教学中大多是西方国家的经济现象,学生在认知层面上缺乏兴趣,也不容易接受。

1.3学生缺乏对经济的认识、意见分歧多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是以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以对中国经济初步认识的眼光看待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难免会存在意识偏差,往往得出错误的结论。而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百花齐放的社会科学,分歧争议贯穿历史的各个阶段,学生们的观察角度、侧重点、假设不同,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2.1合理安排课程,把握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体系

2.1.1分专业选择授课难度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繁多是不争的事实,授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对课程的授课有不同的偏重,如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可以更深入、让学生了解详细的推导过程,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把复杂的经济学理论表述得简单易懂,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2.1.2理清微观经济学内容体系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居民、厂商和资源拥有者的经济行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供求均衡、厂商均衡与收入的分配等,要重视内容的联系和统一,把知识点串联起来,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授课中强调学习微观经济学的作用,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机会提出问题,自由讨论,把握经济问题,抓住热点话题,不能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侧重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逻辑。

2.2实施案例教学

2.2.1实时更新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案例的选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微观经济学教师在案例教学的实施中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寻找身边的经济热点话题与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对微观经济学产生兴趣,例如,在教授消费者行为章节的时候可以选择当前热点话题“双十一”进行讲解,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把枯燥的课本知识变为身边实实在在发生的社会现象的解疑。

2.2.2运用翻转课堂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学生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翻转课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查阅网络、书籍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有更多时间与学生进行探讨、交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树立自信,肯定自我价值。

2.3探索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

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课程考核是衡量教学效果最直接的途径。教师在设计考核方式时,建议把日常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纳入考核范围,使考核方式更加科学有效,而不是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加大考勤、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平时成绩的占比,促使学生注重日常的积累,巩固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雁.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8(1).

[2] 任云霞.微观经济学的几点教学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

[3] 魏布谊.工商管理类转而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微观经济热点范文第2篇

(一)课程的系统性

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作为微观经济学的经典教材,十分适合本科生学习。该教材共有11章。首先简单介绍西方经济学,然后介绍了消费者理论,包括需求、供给理论、均衡价格和效用论,生产者理论,包括生产论和成本论。接下来讲述不同市场结构下生产者如何生产和定价,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最后,在介绍一般均衡的经济效率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应如何行使职能避免这一情况。整个微观经济学理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理论的抽象性

作为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对抽象思维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在课程中广泛使用的弹性这一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理解其含义且很容易混淆;此外,一些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理论,如寡头垄断理论、市场失灵等在现实中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来解释。再者,属于社会科学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并非如自然科学一般可以在实验室再现,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缺乏深度。

(三)定量、图形分析使用频繁

首先,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并结合定性分析,其理论的得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变化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其次,在很多经济学理论的求证中,往往是大量使用数学知识推导得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掌握这些也有一定的难度。再次,微观经济学课程中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学生不容易牢固掌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课时相较与内容偏少

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来看,相对于这一课程的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48学时较为紧张。学生往往要在一堂课掌握近一章的内容。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学生完全吸收课堂内容难度也较大。这就导致前一章内容还未掌握好,教师已进入下一章赶教学进度。由于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学生往往陷入囫囵吞枣的恶性循环,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教学教过的评估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这就决定了学生以书本为主、教师以应试为主,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作为解释现实问题的经济理论,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因此,对于理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弄懂数学公式的推导,或是概念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在于学会应用已掌握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途径和方法。

三、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结合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一)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庞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包括如何引入话题、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学生提出问题等。遵循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让学生既能紧扣课本地掌握重点知识点,又能从抽象理论中体会其真正含义。讲课过程中,以价格决定机制为主线,让各章内容贯穿于这一体系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中始终有一条明确的主线。

(二)丰富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动画、短片、图片等形式引入课堂内容,并通过课件的制作使学生清晰微观经济学理论脉络、重点概念、定理等内容,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往往节省了大量的画图时间,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变量的变化过程及相互间的影响,教会学生如何看图、看表。其次,加强课堂互动。微观经济学课程本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能够将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化为活跃的理论讨论,并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微观经济热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双主模式,任务驱动,微观经济学,实践研究

一、基于“双主模式”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提出

“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简称 “双主”模式,是在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先行组织者” 教学策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这种模式不同于国内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国家单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双主模式”是在弥补了以上两种教学模式方式的不足基础上,又吸取了两种方式的长处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模式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有机结合,避免了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单纯使用一种教学设计模式而产生的教学时单方面(教师或学生)主宰教学而出现的“满堂灌”或“盲目学”的现象,使学生能够采用更合理的学习策略掌握学习内容和提高自学能力,优化了教学过程。

“双主模式”即在讲授为中心的课堂上采取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技能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教师首先把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隐含在单个的具体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或独立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体现了“主导――主体结合”的“双主模式”的教学设计原则,它避免了在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相互矛盾,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在高职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施基于“双主模式”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微观经济学是人类市场经济知识积累的结果,是多代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运作规律不断深化认识的总结和概括。微观经济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四多多”:第一,理论比较抽象,教学内容中名词、概念及术语多。在课程中因为经济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在实验室内再现,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第二,曲线图形较多且复杂。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其理论的得出与变化,可以通过坐标图来形象直观的再现,便于说明理论的存在与发展。因此,在各个模块中涵盖了大量的较为复杂的曲线图形,再加上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每一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因素繁多,因此,对学生来说有些问题理解起来不太容易,这就使学生望而生畏;第三,数学知识运用多。在微观经济理论中,许多经济理论的得出,都是通过数学推导得来的,这对数学知识掌握一般且缺乏应用能力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也有一定的难度。第四,记忆性的内容和规律多,这就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进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三、在高职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施基于“双主模式”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基于微观经济学课程自身的特点,综合基于“双主模式”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优点,从2006年开始笔者尝试在学院不同经济专业的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收效良好。

首先,根据各个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地位的不同,整合《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设置教学情境。《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需求供给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类型与厂商行为、分配理论。根据这六个理论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结合经济生活和社会实际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各个专业的特色,设计出了诸如“豆你玩、蒜你狠”;“如何理性消费”等一系列的教学情境,并且结合各个模块的重点难点知识,设计了教学任务供学生完成。在任务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以下七个方面。(1)任务能否与生活和社会实际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相结合;(2)任务能否让学生感兴趣,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3)任务能否很好地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自主学习;(4)任务在完成过程中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5)任务能否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

其次,在创设好的各个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将设计好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教学任务其交给学生自己完成,例如学习需求供给模块时,让学生查询“豆你玩”、“蒜你狠”、“盐王爷”等一系列网络热词及其背景资料,要求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热词的原因,并找到需求供给之间的矛盾,得出结论。然后由教师对“任务”进行介绍,并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和探索,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微观经济热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互动式教学;教材

《微观经济学》已经成为民办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笔者所在的学校,经济系和管理系每年有1000多名学生要学习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国际贸易原理、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打好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才有可能学习好这些专业课。但是,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的一些特性,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利用了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工具来分析问题,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具有相当强的逻辑关系,而对于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教师难教,学生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也浮于表面,很难深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更遑论用学过的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了,这样反倒使得微观经济学失去了本来的教学目的,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既保留微观经济学原本的特色和学科体系,又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值得每个经济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1 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合适的教材

民办本科院校作为一个新兴的高校层次,开始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在很多课程教材的选择上都还是沿用母体学校的教材。比如,笔者学校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一直使用的是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该教材不论从内容上还是体例上在国内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上都是上乘之作。但是对于三本院校的学生来说,该教材内容非常繁杂,内容也比较深,体系严密,逻辑性太强,除一小部分学生外,大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同时,由于生源的差异,导致课堂教学中,学生理解程度相差很多,给老师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最近几年市面上的标明针对民办本科院校的微观经济学教材逐年增加起来,但是水平也参差不齐,基本内容没有太大差别,缺乏特色和针对性。而国外的教材,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相对于国内的教材来说,趣味性强,难度也不大,但是,相对来说逻辑比较分散,也不完全适合中国学生的特点。因此,编写适合学生的教材对于提高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十分必要。

1.2 学生缺乏经济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笔者所在的高校,在江苏省内历年高考招生中,其录取分数在独立学院中始终名列前茅。但是,就学生本身而言,多年的应试教育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中更希望老师提供结果,然后记住结果,为应试做准备,从而失去了经济学教学本身的逻辑性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如果教师推导了各种模型的分析过程,由于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了一些数学分析方法,对于一些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讲,又往往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产生厌倦甚至厌恶的情绪,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

1.3 缺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境

微观经济学的教材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图形和模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同时,由于学生缺乏现实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从而导致学生很难理解生产论和成本论的相关内容。而我们的教材中的很多案例都是以西方国家的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大多描述的是西方国家的经济生活,缺乏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改革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实例。当这些例子中提到的现象和我们国家的经济现象有所出入的时候,学生就很难理解这其中的差别,也很难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假设,甚至会对理论的正确性产生怀疑。

1.4 教学条件有限,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民办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一个教学班一般都有100多个学生,从而导致教师对于课堂内容控制力有限,很难组织起规范的案例讨论,教师也很难掌握所有同学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另外,由于母体学校的特色,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存在着严重的重视工科实践基地建设,忽视经管类实践基地建设的问题,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有限,缺乏具有经管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从而导致学生只是在课本中学习,而很难具有实践的机会。

2 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建议

2.1 尝试编写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编写一本适合本校学生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对于改善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教材编写的方向,可以以现在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为蓝本,删掉一些对于三本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从而避免了内容的繁杂性而导致的学生的畏难情绪。例如,可以保留从供求入手,弹性的分析,效用论、生产论和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和要素理论。而对于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等相关内容可以合并成一章,简要介绍,只要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即可。从大的框架下可以增加相关的教学案例,如每个章节前面增加导入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每章结束后,添加一两个案例或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用本章学过的内容来解决这些问题。每一章的内容中,大部分知识点应配有相应的简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每章结束后,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配合相应的题目加以巩固。

2.2 实施互动式教学

相比于一本、二本学生而言,三本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弱,但是,学生相对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也比较强,一旦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是有能力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过程的。

2.2.1 适当分组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组,一个班100多个人,教师很难顾及到所有的学生。教师可以把10个左右的学生分成一组,每一组设一个组长,上课时候要求同一小组的同学坐在一起,组长也可以轮流,这样,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就会变得顺畅许多。

2.2.2 把互动教学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

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互动式教学的设计,把互动式教学方法渗透到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的布置中等各个教学环节。

在预习阶段,教师可以把相关的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要求各个小组按照案例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在课堂上,按照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以及对于问题的回答,给各个小组相应的分数,建立起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案例的选取,教师应该尽量选择当下的热点问题,因此,教师应当经常更新案例库,保持案例的新鲜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虑一例到底,用一个案例讲述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教师也不需要把每个知识点涉及的新的案例讲述一遍,节省了教学时间,学生也对案例的印象更加深刻。另外,也可以采用短小精悍的案例来说明相关问题。如讲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书上吃馒头的案例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讲其实并不合适,因为他们很少吃馒头。可以用体育课后喝饮料来说明,刚开始时候喝一口都觉得很解渴,当一瓶饮料快喝完的时候,再喝一瓶就没什么感觉了。再比如,在讲授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时候,可以举交换商品的例子,实践表明,学生听了以后,直观感受很强,对知识点的印象也很深刻。在每一章结束或者某一小节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调查,这种社会调查可以是实地的调查,比如了解本校学生对某种产品的需求,考察影响因素,每一种因素如何影响了需求。也可以是查找相关的数据资料,例如,哪些因素影响了住房市场的价格?如收入因素可以查找相关的统计资料,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引导学生使用统计数据库,使用统计工具。从互动教学的形式来看,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讨论,学生独立演讲,课堂辩论等形式,从而达到丰富课堂教学的目的。当然,前提是教师要提前布置好规则,做好设计。

2.3 优化考核方式

2.3.1 强化平时分的统计

笔者所在学校,几乎所有课程都是用三七开的分值比重,即平时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但是在考核过程中,绝大多数老师的平时分数给的都十分随意,学生分数较低,就把平时分提高一点,这导致了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平时不逃课,或者几乎不逃课,老师就会把平时分都给满,从而产生了一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平时分的学生。这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影响了教学效果。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严肃平时分的计算方式,比如教师要对学生充分熟悉,这种熟悉建立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观察和关注上。每一次课堂讨论都把平时分公布出来,奖惩要严明,考试前公布所有同学的平时分数,增加透明度,从而避免学生浑水摸鱼现象的产生。

2.3.2 对试卷形式进行调整

根据各自教学中的具体情况设计题型。传统的考试中往往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而忽视用基本原理解释经济现象,忽视基本原理的应用。笔者认为,在试卷的设计中应该提高应用部分的比重,适当降低计算的部分。微观经济学最核心的不是要学生算,而是要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思想和灵魂以及应用。

3 小结

独立本科学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实践与互动环节,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调整考核方式,从而达到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 117~120.

[3] 彭柳林,李晓云,陈青雁.交互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117~120.

微观经济热点范文第5篇

1.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教学模式

针对应用型高校的本科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小组式分组教学,即构建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式教学模式,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这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首先将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的专业和班级打乱,征求学生意愿的同时(可以由学生先提出申请),分别进行高等数学和英语的水平测试,按照学生的基础和意愿分成若干授课小组,并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考核的方式。位于第Ⅰ象限的学生,他们的数学功底较深厚,但英语的水平一般。针对这种情况,授课教师可以选用国内的稍难教材,例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教程,鉴于学生的英语水平薄弱的情况,仅对学生介绍名词的英文,作为理解课程的有益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比如,讲授成本理论过程中,共涉及短期总成本(STC)、短期平均成本(SAC),短期边际成本(SMC),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总固定成本(TFC)等十余个名词。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记住这些名词,并且还要能够理解这些成本名词背后代表的数学意义,要能够推导公式,并运用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名词一下子让学生都记住,并且能够自己推导和计算,确实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告诉学生这些概念的英文字母表达其实是其英文名称的缩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例如,短期总成本的英文是Short-runTotalCost,因此用其英文缩写STC来表示。经过多年的教学反馈,这样讲解后,学生普遍反映对于概念的理解加深了,记忆得更劳了。在考核上可以以论文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位于第Ⅱ象限的学生,他们的不仅数学基础好,而且有着过硬的英语基础,对于这样的学生,授课教师可以选用原版稍难的国外经典教材授课,不仅使得学生有更宽阔的眼界,而且原汁原味的外文经典教材还可以让学生加强对于微观经济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这部分学生往往学习意愿都很强,授课教师在课下可以布置一些研究热点和经典的微观经济学外文文献给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考核方式上可以以论文作为结课方式,并鼓励学生撰写外文论文,授课教师挑选出好的论文可以加以修改后,推荐发表。位于第Ⅲ象限的学生,其特点是无论数学和外语的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往往比较低。针对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选用一些比较简单,案例量更大的教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时,分成若干讨论组,运用更多的案例讨论形式,让学生的参与度增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考核时,教师可以采用读书笔记和讨论作业的形式来进行。综上所述,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取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不同的考核方式,因材施教,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和兴趣都将有所很大的提升。位于第Ⅳ象限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英语功底深厚,但数学水平不高,针对这样的学生,授课教师可以选用国外经典但内容较简单的教材,例如曼昆原版的《经济学原理》这本教材,就非常适合。这样学生不仅能体会原汁原味的国外经典教材,同时由于该教材深入浅出,模型较少,案例较多,注重经济学思想培养,非常适合英语基础好,而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考核时,教师可以利用外文试卷和读书笔记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考核。

2.构建批判式创新思维

培养模式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源动力。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份子,应用型大学的学生有必要肩负起建设国家、复兴民族的重任。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刻不容缓。笔者提出的构建创新思维的教育模式,即突破以往只讲经典理论本身的束缚,而将经典理论的来龙去脉悉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理论的产生过程和演进的路径,并在其中穿插介绍其他非经典学派的观点,从而将经济理论的全貌展现给学生,而非以往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的理论本身。在授课前,指导学生阅读教师精选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地找寻问题。授课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教师讲解完理论的外延和内涵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讨论,教师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课后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结果撰写读书笔记,帮助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同时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个人观点,定期集中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创新。

3.构建互动式案例教学模式

近年来,案例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更加注重实践精神的培养,因而案例教学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构建互动式案例教学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首先,授课教师要选取适当的案例做成多媒体课件。因为低年级的本科生大多缺少社会阅历,较少地接触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选取案例时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多选取身边的案例,如政府报告、热点话题、新闻报道等等,这样才能让他们产生共鸣。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尽可能地还原事件原貌,既节省了时间,又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学生因为缺乏对案例背景的了解,而产生误解和误判。其次,教师起到一个启发诱导的作用,不直接说出结论,而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和结论,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体会畅所欲言的气氛,教师和学生之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最后,教师通过总结,将微观经济学经典的理论引出,并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精心的点评,学生可以课下根据讨论的结果完成相关的讨论作业。这样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成为了引导者,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自主性学习的动力加强。

二、总结